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萬行大和尚:師承與法脈對於學佛重要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佛的人經常聽到一句話:“師承、法脈”,那麼究竟“師承、法脈”對於學佛是不是很重要呢?在講這個問題之前,先簡單地介紹一下何為師承與法脈。用比較通俗簡單的話來講,師承與法脈實際上是一個意思。也就是說你修行的這個方法,來源於什麼地方,是哪個派系、是出自哪一脈,是從哪個地方延續下來的。

  那麼我們沒有法脈、沒有師承,自己是不是也能夠修行?是不是也能夠入道?對於一個修行人,是不是一定要有師承與法脈?我們自己研究佛經,是不是也能夠悟道?乃至說是否也能夠解脫、甚至開悟成佛?!過去的修行人,是不是都有法脈?我們現在的修行人通過現在這種傳播方式、學佛方式,是否真的就能夠悟道?

  因為到處都是佛經,都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式聞到佛法。按道理來講,現在學佛的條件這麼好,容易聞到佛法、容易得到佛經!可是為什麼沒有古時候證果的人多呢?

  在古時候,要去拜訪一位明師,要走好幾個月的路,甚至要走一年、兩年的時間,才能夠拜訪到這位明師!古時候要讀一本佛經,必須要自己動手去抄寫,現在我們每個學佛的人房間裡面都堆了很多的書。只要聽說誰是明師,馬上就可以見到他。

  如果我們研究過佛教的歷史,就會明白一個道理:過去修行的人,都有師父教導,甚至跟隨師父,一跟就是十年、二十年。而師父在教這個學生之前,學生對佛法的認識、修行的見地已經相當高了,這樣師父才會傳法給他,才會把法脈的力量交給他!

  我們用一個通俗的比喻,就像兩根電線連接的道理一樣,每一個人就相當於一截電線,明師是已經和上一段電線接通了、連接在一起了的電線。每一代明師,都是通過這種方式連接在一起的。如果我們沒有通過這種傳承的方式、沒有得到法脈的力量,靠自己獨修獨悟,也能夠深入到某一個層次,但是你要想往很高的層次修的話,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你縱然具備了佛性、你也有智慧,但是最關鍵的那一點你沒有連接上!

  學佛一方面是靠自力,還有一部分呢,是要靠他力,也就是說要靠師承的力量。因為每一代師承的力量,都凝聚了他幾十年修行的智慧。當這個學生的見地夠了以後,他能夠剎那間就把師父修行幾十年的功夫,全部吸收為己有!但是必須要等到這個學生在學佛上的見地跟師父一樣了,這個時候,師父才能夠把自己的電線和徒弟的電線連接在一起。否則的話,是接不上的。

  當我們沒有和法脈的力量溝通以前,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自己修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無論你怎麼用功修行,都沒有辦法進入核心。因為在沒有和法脈連通以前,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是以一顆凡夫的心在看問題。既然是一顆凡夫的心,又怎麼可能理解佛的境界呢?

  與法脈溝通,見地固然很重要,但是在獲取見地以前,對於一個學佛的人來講,恭敬和謙卑又是非常重要的。當一個人把恭敬心和謙卑心培養起來以後,可以說就見地而言,他已經具備了一半了!見地與謙恭心,就傳承法脈而言,謙恭心更為重要。

  如果你的謙恭心沒培養起來的話,你縱然具備了見地,也只能是像佛經裡所說的“狂慧”!修到最後,不是與佛相應,而是與魔相應!因為虔誠與謙卑心只有佛才具備。那麼我們既然是想成佛,首先就要慢慢地把自己的謙卑心給培養起來。

  實際上當一個人沒有和道溝通之前,謙卑心是很難培養起來的。就像一只從出生到長大以後,一直生活在水井裡面的青蛙,它根本就無法想象得到天空的廣大!任憑你怎麼告訴它,它都沒有辦法想象,很難跳出自己思想的框框。

  我自己有過切身的體會,我的家鄉是沒有大海的,我從小很喜歡站在家門口的一個池塘邊上往對面看。我家門口的那個池塘大約方圓二百米,那個時候我感覺它非常大!當我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外面又看到了幾個大的水庫,就感覺到自己家門前的池塘是很小、很小的。

  關於大海,也聽別人說過,也在電視裡看到過,心目中也把它想象得很大。我十八歲到南方廈門出家,廈門是在沿海地帶,周圍都是大海。當我第一次到大海邊,看到大海以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真正地認識到什麼是“一望無際”,“無邊無岸”!

  當時我很感慨,為什麼我以前怎麼想象都不對?!人沒有經歷過的事物是沒辦法想象的,而且人的想象絕對跳不出他的經歷。甚至有的人經歷過了以後還是無法跳出自己的思想框框!

  不用說我們對佛菩薩的理解,就是我們對一些大和尚的所作所為都很難理解。能夠做一番大事的人,我們普通人很難理解他們的思想、無法想象他們的心量。除非等到有一天我們做了大事、我們變成偉人了,才能夠了解偉人的心態。只有自己變得偉大了,才能夠了解偉大的人。只有等到自己有一天如同井底之蛙跳到水井外面來一樣,自己的思想才會來一個翻天覆地地變化!否則的話,任憑怎麼說,你都難以接受、都聽不進去。

  一個人的謙卑心培養不起來,可以說你學佛呀,是白學了!為什麼說這個謙恭心這麼重要呢?(有時候我們講“謙恭”、有時候講“謙卑”,有時候講“虔誠”,實際上他們的意思是一樣的),當一個人真正生起了謙恭心,也就是說謙虛、恭敬的心產生了以後,這個人絕對是處在一種無我的狀態裡面。只有處在無我的狀態,才能夠出現謙恭心。既然是無我,那就意味著他已經和萬物同一體了,他和靈性的力量已經溝通了。

  大家會問:謙恭心是怎麼培養起來的?實際上就學佛而言,可以說一大半都是與生俱來的,不是你這一生學來的。作為一個凡夫,你這一世所學的東西是來不及受用了,真的都是為來世打基礎。除非你開悟了以後,這一世學的東西,這一世就能夠受用。甚至你當下學的,當下就能夠受用。

  前幾天我講到,一個學佛的人,或者說是一個對真理渴望的追求者,他的思想永遠不會定型,永遠不會用一個框框把自己給框起來。一旦你形成了概念,也就是說你有了自己的成見,外面的力量根本進不來!

  有的人雖然很渴望把自己的謙卑心培養起來,但是當種種考驗來到他面前的時候,又過不了考驗這一關。一個學佛的人,必須要承認,來到你面前的任何一件事情、一個人物,都是來助你成道的,都是來考驗你的。你如果沒有這點認識的話,你想學佛、想進步,絕對不可能!

  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來到我們面前,你如果接受了他,就是一種超越;你如果躲避了他,就是一種退步。你躲避了這個環境,表面上看是你贏了,你換一個環境,同樣還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會再一次發生。

  學佛修道,的確需要氣魄,需要膽識。我在我們廟裡今年做的台歷裡邊有一句話談到“無求是真求,付出是真得,願賭服輸”。我不知道你們大家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可以講,學佛就是一種賭博!

  這一點我是非常有體會的,在我二十二歲的時候,我就對自己進行了一場大的賭博。當我從佛學院畢業以後,很多同學都到國外留學去了,到另外一個環境去深造去了,去到某個廟裡擔任領導去了。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當時我也動了念頭想到國外去,可是還有一股力量是想閉關。而閉關結果畢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經過一段時間的猶豫、再三權衡,最後還是放棄了到國外去的機會,一個人跑到山洞裡面去靜修。

  當時的心態,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大家可以想一想,把左手裡面現成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給扔掉了,右手去抓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且右手還沒有抓到,左手已經扔掉了!你們可以體會一下,這種心境是一種什麼狀態啊!

  古人學佛的經驗告訴我們,你不放棄左手,右手根本抓不到!你要想右手抓到東西,你必須先放棄左手裡的東西,否則的話,你的右手永遠抓不到!關鍵就在這裡。可是右手要抓的又根本看不見、摸不著,現成的東西就在你的左手裡面,你怎麼敢扔掉呢?

  但是我很幸運,我進洞半年以後,就已經有了消息!也就是說修行有了體驗,有了境界。一個人真的想學佛的話,頭腦要簡單,不要把你的師父、把這個方法分析得這麼多!實際上我們就學佛而言,沒有白費的功夫。即便你這個師父沒有成佛、你這個法不是成佛的法,只要是你當時能夠受用、能夠讓你進步,對你而言,這個法就是好的。

  並不一定你這個師父是佛,你才接受他。也許他是個羅漢,但你當時是個凡夫,你就應該向他學習。我們每一個人都想有一位很高的老師,可是我們自己的水平呢?僅僅是小學一年級的水平,根本不需要大學的教授來教導我們,一個中學生足夠教我們了!

  為什麼我們寧可不要中學生,而一定要去追求大學教授來擔任我們的老師呢?事實證明,一個小學生,很難和一個大學教授溝通,他最容易溝通的對象也還是小學生。

  一個大學生和一個小學生在交流的時候,往往不是大學生否認了小學生,而是小學生會否認這個大學生。兩個人只要是一開口,大學生可以認識小學生,而這個小學生是不會認識大學生的。

  如果仔細回憶一下自己學佛的歷程,我們很多人都碰到過很多老師,尤其是出家人,碰到的師父更多。為什麼我們每經歷一個師父,到最後總會否認掉這個師父呢?我們是否真的拿著身心、性命跟這個師父學習呢?究竟跟隨這位師父有多久呢?我們付出了多少呢?

  僅僅憑我們一時的沖動,看了這個師父的幾本書,跟隨了他幾天的時間,通過外表來判斷這位師父,發現這位師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然後自己就又轉變了方向!

  一個老師啊,看著這個學生,就相當於父母看著自己的小孩子一樣,看得是再清楚不過了。但是又沒辦法告訴他,實際上也沒有必要告訴他。這個過程也確實需要,只不過有的人這個過程短一些,有的人這個過程很長、很長。

  在座的有的是做過母親或者是做過父親的人,當你們自己的小孩子沉迷於一個玩具車的時候,當他玩得很開心的時候,你會不會把他拉開、會不會把他罵一頓不讓他玩?我想這個問題大家都會回答。做父母的是否會在旁邊急得又跺腳、又叫又罵,告訴他:有真車不玩,為什麼非要玩這個玩具車呢?

  為什麼作為一個大人來講,你給他玩具車,他也不玩?這就是佛門裡面所講的“見地”!他已經成長起來了,已經認識到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了。

  一旦他認識到真的以後,他就有膽識去學真的、去開這部真車了!即便是很累,他也願意去學,尤其是在學的過程中,如果是很用心的話,他會忘掉周圍的一切。只有等他忘掉了周圍的一切的時候,他才能夠完全和這個車融為一體。

  會開車的人都知道,人、車和路,三者合而為一,才能夠把這個車開好,才算是你開到家了。那麼我們學佛在即將入道的時候,也是這樣,把自己忘掉了,甚至在用功的過程當中,連方法也忘掉了,沒有感受到自己在使用一個方法,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那麼順利!

  為什麼修到這個程度,會感受不到自己、也感受不到這個法呢?那是因為他通過“謙恭心”這個手段走進去了,才有這種狀態。一個人的謙恭心是很難培養起來的,為什麼有些人的謙恭心培養不起來呢?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他的業障深重!

  我們見到佛能夠生起恭敬心,為什麼你見到佛生不起恭敬心呢?這就是業障!你又想學佛,謙恭心又生不起來,你又怎麼解釋呢?往往會為自己開脫、找理由,說是和他沒有緣!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不存在你跟這個佛有緣,跟那個佛沒有緣。佛與佛是同一體的!

  在最初培養謙恭心的時候,可以通過一種有為的方法、勉強自己的方法,強迫自己去做,學著奉獻、學著順從。時間一久,自己的謙恭心就產生了,“我執”就會逐漸、逐漸地退到一邊。我們每個人在接受一件新鮮事物之前,幾乎都是通過一種有為的手段去接受的。一旦接受了以後就會進入到一種自動的狀態裡面,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就進去了!

  大家是否聽說過“習慣成自然”這句話?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連頭都不會磕,而且在磕頭的時候,看到人多,自己的臉都紅,不好意思磕頭。我自己就有過親身體會,我出家以後第一次回家看父母的時候,還換上俗家的衣服回去,不好意思穿出家人的衣服。

  為什麼自己願意當和尚,回家看父母又不好意思穿和尚衣服呢?我不知道你們在座的是否有過類似我這樣的情況,不過現在我可以告訴大家,我穿著這身和尚衣服,走到大街上感覺到無限光榮、無限自豪!

  真的,我知道這身衣服很難穿得起來!而且我穿了十幾年了沒有脫掉。曾經和我一起有幾十個人在穿這身衣服,已經有一半人脫下這身衣服了。雖然他們還有信仰存在,但是這身衣服他們穿不起來了!也許我這身衣服穿得不是那麼整齊、那麼莊嚴,但始終還是穿在自己身上沒有放棄。

  稍微出家久一點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寺廟一直沒有動,就像是生根了一樣,而出家人呢?一年會換好幾輪!去年冬天我回到我讀書的地方 ——廈門,那裡的領導已經換了十幾輪了,也就是說一年就換一次!而寺院呢?依然如故。自古就有“鐵打的寺廟,流水的僧”一說。

  我們在學靜坐的時候,心裡的妄念與煩惱,同這個道理一模一樣!每一個念頭都是一個煩惱。而每一個念頭出現以後,都不會定在這裡不跑掉。如果你真的產生了一個念頭沒有走掉的話,這也是一種定。問題是每一個念頭都留不住,念念都在跑、都在產生。

  不論你產生出哪一種念頭,你學佛的謙恭心與奉獻精神必須始終存在。因為學佛,是從奉獻中學;悟道,是從謙卑中悟。你要想入道,在此之前你首先是要悟道。你不悟道,就不明白方向;你的方向找不到,你是不可能入道的。

  剛才講到,見地的一半是謙恭心、是奉獻精神。這種奉獻不是專指佛門裡面的奉獻,你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你都可以借助這些事情來奉獻你自己。你只有通過不斷地奉獻,才能夠使自己博大的心量打開。既然是學佛,就要具備佛的心量,你以凡夫的心量永遠沒有辦法與佛相應。

  你如果采取一種索取的方式來學佛,如果你很細心的話,你這樣做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你自己越來越孤立!身心會越來越干枯。因為入道,靠這個法脈的力量、靠傳承的加持力。你如果沒有謙恭心和無我的心,這種加持力和法脈的力量你也得不到!

  因為這種傳承的力量,它沒有辦法進入一個凡夫的心態裡面去。雖然它的力量很大,但是凡夫的我執和狹隘更堅固。為什麼有的人學東西特別快,有的人學東西很慢,我們通常說“這個人的頭腦很復雜,外面的東西進不去”就是這個道理。

  既然你是想要學東西,那麼我們就應該把自己的頭腦給空掉,放棄過去原有的成見。一個明師的力量雖然無處不在,但是一個凡夫的我執與成見也是無處不在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把我執和成見放棄的話,無論你采用任何一種方法來修煉,都沒有辦法進入到核心裡面,只能夠在核心外面轉來轉去。

  我們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學佛的人首先要把自己頭腦裡面所有的成見都放到一邊,否則的話,是沒有辦法學進去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並不是說我們過去所學的東西都不要了,而是為了學到更新、更多、更好的東西,把我們原有的東西先放到一邊。不是說不要了、不用了,將來還是要用的。

  就像你想把新家俱搬到你的房間裡面去,必須要把你房間裡面原有的舊家俱先整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挪出更大的空間,才能夠把好的家俱搬進來。

  你們春節期間來了一些新到的人,聽我講的開示比較少,我想今天給你們多留點提問的時間,對於自己修行途中不了解的問題,可以隨便提出來。

  如果一個人在世俗上就是貪生怕死、貪圖享受,那麼,他有一天出家當和尚了,還是貪生怕死,還會貪圖享受!一個人無論做什麼,只要是投入,他都會成功。他只要是敢做,也會成功!

  現在的人已經沒有這個膽量了,尤其是現在學佛的人,更沒這個膽量了!比起世俗的人差多了,簡直沒辦法和世俗的人比。世俗的人他有那股力量存在,他有那種忘我的精神去追求世俗的功名,一旦轉向學佛修道,同樣還會是不要命地來學佛修道!

  既然我們已經是學佛修道的人了,我們又貪生怕死、貪圖享受、沒有忘我的精神,那就意味著我們過去沒學佛之前也是這樣。有一天我們不學佛了,也還是這樣。

  作者:東華禅寺開山方丈釋萬行,萬行大和尚倡導以人為本的人本佛教理念,遵從農禅並重的祖訓,“堂上坐禅,堂下禅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三十歲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四十歲創立東華禅,讓學人通過學修“東華禅”的精神,融通人生四大關系:我與家庭的關系,我與社會的關系,我與國家的關系,我與自然的關系。

 

上一篇:萬行大和尚:信佛與學佛
下一篇:萬行大和尚:修行人的通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