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智能上師:三科法門,三十六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付囑品》是六祖大師圓寂之前對弟子們的一些重要開示。我們先看原文: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一天,六祖把最主要的得力的弟子們叫到身邊。六祖的第一個大弟子是法海,這部《壇經》就是法海禅師記錄的,弟子還有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他們都在六祖身邊(當時永嘉禅師、懷讓禅師沒在)。叫這些弟子來干什麼呢?交代後事。

  六祖說,你們不同於別的人,因為你們已經對佛法非常通達,修證也都已經很好了,我馬上就該離開這世間了,走了之後,你們將來要“各為一方師”,就是說你們每個人到一個地方都會成為一代宗師。我今天最後教你們說法的時候如何“不失本宗”,也就是說法時不離我們禅宗的本意,不失正法眼藏。

  “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三科法門,就是陰、界、入。三十六對,就是三十六種相對,如:明與暗,這叫一對。明白這個對法干什麼呢?就是當有人問你法的時候,他說出的話一定是有對峙的,就用對法來應對。比如:如果有人說菩提或者說佛法,你就說世間法,因為我們的佛性是遠離兩邊、遠離世間法和佛法的。他執著佛法的話,你就給他講世間法就是佛法;他如果執著世間法的話,你就給他講佛法。

  六祖告訴他的主要弟子們,教人的時候,要善於運用各種差別智慧引導對方走向涅槃。明了對法之後,最後相對的能、所要雙亡,獲得“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下面,六祖開始講“三科法門”。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對法外境。

  三科法門,就是陰、界、入三者。

  陰是五陰,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也叫五蘊,就是《心經》裡面講的五蘊。

  色蘊,眼睛所看到的景象叫色。這個色不是指男女的色欲。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意知,都為色蘊。

  受蘊,指身體的各種感受,粗重的感受。

  想蘊,就是我們的思想,一個念頭連一個念頭,當四五個念頭連在一起之後就成為想了。我們打坐妄想連篇,你仔細觀察,它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來的。

  行蘊,就是萬事、萬物、萬法運動的相貌,運動的這種現象就叫行蘊。

  識蘊,就是一剎那,或者說我們的微細念頭,這個念頭切開來之後,形成微細的流識,這稱為識蘊。

  《心經》裡有這句話:“照見五蘊皆空”,當智慧到頂峰的時候,就能了解到五蘊都是幻化的,它是不真實的。

  入是十二入,什麼叫十二入呢?就是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合起來就是十二入。其中眼睛看到的色和眼根相對,聲音和耳朵相對,香味和鼻根相對,味覺和舌根相對,觸覺和身根相對,法和意根相對。

  界是十八界,就是六塵、六門、六識,加一塊兒就是十八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門——眼、耳、鼻、舌、身、意,在六根六門中間就生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加在一起叫做十八界。明了這個,就能了解我們整個有情生命活動的現象和內容。“唯識”裡面對這些講得比較透徹。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就是我們的佛性能包含一切的法,所以叫含藏識,也是第八識。

  “若起思量即是轉識。”若真正了達轉識的話,起心動念的時候,都知道這是我們佛性的妙用,這就成了智慧了。

  六祖接著說,十八界都是從自性起用。十八界是有情生命的整個內涵和狀態,一旦明了一切都是由性而起,都是性的妙用的話,就算是“自性正”。眾生是不了解它是佛性的妙用,凡夫在起心動念的時候都是迷惑的,迷於六塵。《圓覺經》裡講:“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也就是說,我們把六根所顯的色、聲、香、味、觸、法,都認為是真實的了。而解脫的人知道,所有的這些六塵都是自性的起用,用它也是幻化如夢的,這樣的話就是能善用自性,這叫“自性正”。反之,凡夫不了解這個真實的相貌,“自性若邪”,就起“十八邪”。

  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嗔對,捨與悭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這是講對法。先講無情的五對,無情指的是山河大地等等,共五對。我們現在的這個修證程度,了解一下是可以的,實際上真正運用起來是不容易的,必須是大手筆的人或大宗師們才能夠透徹地理解,也才能娴熟地運用。

  無情是五對,法相語言是十二對,自性起用是十九對,加一塊兒一共就是三十六對。這個三十六對,要徹底地運用它需要很大的智慧和道力。六祖這是在告訴他這些最主要的弟子,將來各成宗師教化人的時候,就必須要運用這些後得的智慧。後得的智慧都有哪些呢?有一切智、道種智和一切種智。其中對萬事萬物全方位的了知,叫做一切種智,也叫佛智。

  六祖接著告訴弟子們,明白了三十六對法,通達它並運用它的時候,就是道的顯現。“貫一切經法”,就是所有的經法,都在這個三十六對和三科法門裡面,把它理解透了,運用娴熟了,就非常非常的圓融無礙了。

  如果是著相了解這個對法的話,就增長了邪見,如果認為什麼都是沒有用途的話,就增長了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修行了悟不透徹的話,會出現有的執空,有的執有。

  執空的人,說這個佛法呀不用文字,用文字形容不出來。實際上佛法裡面,說文字別執著文字相,說語言也別執著語言相,用過就拉倒,無住而生心,這就是佛法。但是如果執著這個“沒法用語言形容、沒法用文字表達”的話,這叫什麼呢?這叫執空之人。還有執空的人說:“經書我們不要看,佛真正的道不在佛經裡面。”有時候就會產生這種偏見。

  “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即是文字之相。”你這麼說的時候,實際上已經生起了文字語言的形象了。

  六祖在前面《機緣品》裡講:“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但是它又不離語言和文字。我們要明白,佛經是指引我們的道路,既然要借助這個道路,就不要誹謗佛經,如果誹謗佛經的話,這個業障就非常深。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余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余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若著相於外”就是干什麼都是執著的,做佛事也執著,誦經也執著。“作法求真”就是每天向心外求真如,求解脫。這是六祖指出的一個弘法岔路。

  “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執著有無,或者排斥有無,都不會得到解脫,這也是一類修行人弘法利生不圓滿之處。換句話說,佛性它是遠離有和無的,但是它本來又具備有和無的功能。

  “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這也是一種錯誤修行之路。“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就是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干。我們現在修法往往容易進入這種偏差。我們修行、打坐,一打坐就什麼都不想,對世法什麼也都不想做了,這種現象就像那種執著禅定而生不起妙用的人。這樣容易墮入小乘,發不起悲心來。

  我們弘法的時候要“無住相法施”,就是在幫助他人,利益他人,或講經說法的時候,不要執著功德相和文字相。

  有人問法的時候,他執著什麼,你就要拿掉他執著的這個——他執著聖,你就說凡;他執著凡,你就說聖;他執著有,你就說無;他執著無,你就說有。這是幫助人的一種善巧方便。總之,要具備圓覺的這種智慧,這樣的話才叫道眼通天,禅宗裡叫大機大用。

  六祖做了個比方:如果有人問什麼叫做暗,你就這麼回答:“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就是光明只要下去了,自然就暗了,告訴這個原因,就這麼解答問題。“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就是它們互為因果,這個就叫中道義,既不墮入常見,又不墮入斷見。非常通達佛法的人,才能夠做到這一點。

  “余問悉皆如此。”就是說剩下的問題都是如此。他問菩提,你就說世間法;他問聖,你就用凡給解答。以凡顯聖,以聖顯凡,它們是互為因果,這樣的話就是中道義。不常不斷,不落兩邊,這樣的解答才算是非常殊勝、圓滿的教化。

  “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就是傳法的時候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明白了這個道理,傳法的時候才能夠真真正正的使人進入到中道義,才能不離本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才是了達諸佛菩薩的正法眼藏。

  這一段實際上就是六祖告訴最主要、最得力的弟子們一個弘法的方式和方法,而且指出弘法中常有的幾種岔路。

  《六祖壇經心要直解》付矚品1 三科法門,三十六對

 

上一篇:達真堪布:盲修瞎煉相當於有病吃錯了藥
下一篇:智能上師:付矚留偈,傳三昧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