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呢?“勇”的法相就是心裡想到什麼、或者有什麼決定,此人會堅決、果斷、毫不猶豫地付諸實現,即便周圍存在一些困難和違緣,也毫不顧及,一心想著要實現既定的目標。和“好直不好學”中所提到的“直”相比,“直者”只是率直地、沒有扭曲地將心中的想法表現在行為和語言上而已,而勇者則不僅要將心中的想法表現出來,而且還具有實現這一想法的強烈動機,即便周圍存在一些障礙,勇者也不會怯懦或善罷甘休,而是會勇往直前,排除困難,直到想法成為現實為止。所以,將勇者和直者相比,勇者實現自心想法的能力要比直者強大得多。
正因為如此,不好學的勇者其弊病要比不好學的直者大得多,不好學直者的弊病只是“急躁盲動”而已,而不好學勇者的弊病卻是“亂”——也即使得勇者自己與其周圍的人一起陷入混亂之中。“急躁盲動”只是個人的災難和不幸,而“亂”則是群體的災難和不幸。不好學勇者的地位、影響力和能力越大,則危害的群體規模也越大。平民百姓好勇不好學,往往只會亂及一家;一個單位領導階層的人如果好勇不好學,就會亂及一個單位;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如果好勇不好學,就會亂及一個國家。
所以,“勇”不能離開智慧,離開了智慧的“勇”於人於己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就像一個腳力比較好的人,其行走的速度會遠遠超過腳力差的人,但是如果行走的方向錯了,就會偏離目的地更加遙遠。“勇”就好比是力量和速度,智慧好比是方向,沒有智慧指揮的“勇”,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災難。例如,有人在和家人爭吵的時候,非常勇猛,結果造成家庭破裂。過後想想,非常後悔當初吵架時的魯莽,要是吵架時的勇猛稍微減弱一點,也不至於無法挽回。又如,有人在公共汽車上為一點小事,就和別人大打出手,勇敢異常,最後由於出手太重,不僅要賠償醫藥費,還要被刑事拘留,心裡也很長時間悶悶不樂,這也是勇敢用錯地方的例子。特別,那些蹲在監獄裡或者已經宣判了死刑的犯罪分子,在行持殺人、搶劫、貪污受賄等非法行為時,不能不算勇敢,但是這些沒有智慧攝持的勇敢,無情地葬送了他們的一生。據說,孔子的學生子路好勇,他有一次問孔子說:“君子尚勇乎?”意思是,君子之人崇尚勇敢嗎?孔子回答子路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意思是,君子在勇敢和真理之間,將真理放在首位。君子如果勇敢但違背真理,就會禍亂天下,小人如果勇敢但違背真理就會用各種手段攫取財物。
《荀子·榮辱篇》中說:“有狗彘(zhì,豬也)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爭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眾強,牟牟然惟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為事利,爭貨財,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牟牟然惟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意思是說,勇可以分為狗彘之勇、賈盜[1]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這四類。為了一口食而爭,沒有廉恥,不知是非,不避死傷,不畏大眾力量的強大,迫不及待地只想得到利益和食物,這是狗彘之勇;為了一件事或自身的利益,而爭奪財物,不知辭讓,內心果敢而振奮,貪婪而凶猛,迫不及待地只想得到利益,這是賈盜之勇;為了自身的利益,輕視生命而蠻橫暴虐,是小人之勇;為了維護正義,不畏權勢,不顧自身的利益,即使國王的富貴也無法改變其決心,看重自他的生命,堅持正義,並且百折不撓,是士君子之勇。可見,荀子所說的四類勇,前三者是沒有智慧攝持的勇,而唯有士君子之勇是以智慧來駕馭的勇。
從佛教的角度,可以將人分為“凡愚、下士、中士、上士”這四類,因此這四類人所具備的“勇”可以分別稱為“凡愚之勇、下士之勇、中士之勇、上士之勇”。所謂凡愚,是指內心不僅有業果愚還有真實義愚的人。這類人雖然想離苦得樂,但不知道斷惡行善,所作所為背離因果之道,所以凡愚之勇是凡愚墮入三惡道的助緣。所謂下士,是指業果愚已經遣除,但真實義愚尚未遣除的人,這些人內心深信因果,知道唯有斷惡行善才能使自己離苦得樂,但是不知道三界輪回沒有究竟的安樂,不知道修行解脫道。對於下士來說,下士之勇會幫助他們行善斷惡,以至現世獲得幸福和安樂、來世投生善趣,在輪回中獲得增上生的安樂。中士不僅遣除了業果愚,而且還遣除了真實義愚,他們看到三界輪回沒有究竟的安樂,所以發誓修解脫道。所以,中士之勇是中士出離輪回的助緣。所謂上士,是指不僅遣除了業果愚和真實義愚,而且還發願救度一切眾生出離三界輪回,以獲得究竟安樂的人。上士之勇可以成為上士救度眾生出離輪回的助緣。所以,“勇”被不同類別的人所用,就會承辦不同類別的義理,被愚人所用反而會危害自他。“凡愚、下士、中士、上士”這四類人是按照什麼標准來劃分的呢?完全是按照其相續中所擁有智慧的多少來劃分的!所以,“勇”和大智慧結合,可以承辦大利益;和小智慧結合,只能承辦小利益;和愚昧結合,就會炮制痛苦和災難。
我們知道,不同的種子和“土壤、肥料、陽光、水”這些外緣結合,會發出不同的苗芽,長出不同的枝干,開出不同的花朵,最後結出不同的果實。若種子有毒,則苗芽、枝干、花果皆會有毒;若種子是藥,則苗芽、枝干、花果皆是藥;若種子具備營養,則苗芽、枝干、花果皆可滋養人體。智慧好比種子,勇敢好比是土壤、肥料、陽光和水,勇敢是導致自利利他,還是害己害人,完全依賴於智慧。
在此世間,還有什麼比通過學習獲得智慧更重要呢?不少人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勇敢,需要在勇敢方面多多訓練,但是卻很少有人認識到智慧比勇敢更重要,並下決心要多多學習、獲得智慧。在沒有獲得智慧之前就擁有了勇敢,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因為此時的勇敢大都只是招致禍亂的幫凶而已。智慧是我們離苦得樂的唯一依靠。愚者雖然也希求離苦得樂,但卻不知道離苦得樂的根本在於通過學習獲得智慧。我們中國人有句諺語說:“勇敢不在膀臂之上,而在智慧之上。”《格言寶藏論》中說:“求得今生來世樂,皆為依靠智慧力。”又說:“即使英勇又頑強,若非智者難得盛。”所以,獲得智慧遠比培養勇敢重要。
除了學習,還有其它獲得智慧的方法嗎?絕對沒有!猶如食物的營養唯一通過咀嚼、消化而吸收一樣,同樣心靈的營養——智慧——必須通過聞思修而獲得。《禮記》中說:“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意思是,雖然有美味的飲食,但不食用就不能吸收其營養;同樣,雖然在我們的心靈和外境之上存在各種規律,但是不去格物致知,也不會掌握它們。古人還說:“人之初生,不食則死;人之幼稚,不學則愚。”也即,人生下來不吃飯就會餓死,人在年輕時不學習就會一生愚昧。又說:“人皆知以食愈饑,莫知以學愈愚。”意思是,人人都知道用食物來去除身體的饑餓,但卻不知道用學習來去除心靈的愚昧。儒家《中庸》說:“好學近乎智。”也即,一個人如果好學,就會漸漸具足智慧。玉石不經切割磨煉,永遠只是一塊默默無聞的石頭,根本不會發出光澤;同樣,人如果不學習,雖然具有一個健康的大腦,但也永遠只是凡愚一個,相續中根本不會生起聖者的智慧。(未完待續)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