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有五大類。
“身見”。以為這個身是“我”,凡夫有,六道凡夫統統有,“身見”。
“邊見”。“邊見”是對立,我你他,對立了,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他不是我,我也不是他,對立了,不知道是“一體”,這叫“邊見”。
再有一個,“見取見”、“戒取見”。“戒取見”是因,“見取見”是果。我們在這個世間,活在因果輪回當中,就是這兩種見解。
最後一種叫“邪見”。不屬於上面四種錯誤的看法叫“邪見”,我們看錯了。看錯了,就執著、就分別;看清楚了,看清楚他不分別,他不執著。誰看清楚?小乘初果就看清楚了。
“五種見惑”他就放下了,還有“五種思惑”——貪嗔癡慢疑,這個是起心動念錯誤的,迷而不覺。覺悟怎麼樣?覺悟,“貪嗔癡慢疑”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放下了,不去理會它了,好!這個重要。
“斷疑生信。”這個“信”是智慧,“疑”障礙了智慧。智慧是本有的,自性本有,只要“疑”斷掉了,智慧就現前。
“貪”,假的;“嗔恚”也是假的;“愚癡”、“傲慢”、“懷疑”,我們冷靜的觀察,誰沒有?!再回頭想想自己有沒有?有,統統具足,這叫“六道凡夫”。小乘只斷“見思”,五種錯誤的知見放下了,五種錯誤的思想,“貪嗔癡慢疑”是思想,放下了,超越六道輪回,但是沒有超越十法界。必須要把“見思煩惱”的習氣斷干淨,“塵沙煩惱”開始斷了。
“塵沙”是比喻多,就是“見思”以外所有的煩惱習氣,如“塵沙”一樣,無量無邊。所以,心,我想定,為什麼定不下來?就是它在干擾。
更深一層的,“無明煩惱”,“無明”是癡,“見思煩惱”的癡,“癡”是根本,阿羅漢只斷枝末,“根本”他還不知道,大乘菩薩知道,要斷“根本”,“根本”斷了就見性了,明心見性,“轉八識成四智”。
我們前面這段念過,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這就是菩薩的五種智慧,實在講,這五種是煩惱、是習氣、是障礙,放棄了,不要它了,智慧就現前。所以前面講的五種智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裡頭本自具足,只要你肯放下,它就現前,放在是障礙,我們對障礙念念不忘,有“一念忘”就好辦了,“一念忘”怎麼了?“一念覺”,“一念覺”下面就是“念念覺”,就成佛、成菩薩了。
這個“第一念”很難,要下狠心,勇猛心,不再受它干擾,那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