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遇到某事情的時候馬上這樣想著,或者連這個中間過程都沒有,就直接想著:如果觀音菩薩在面臨這個問題,他一定會如何如何做;如果地藏菩薩遇到一定會如何如何做,這就是在真的念他們了。如果我們能恆常的這樣憶念,你就是行走的大乘人了,因為你遇到的事情都會以大乘聖人的角度去看待和解決,雖然果位上沒有受用,但是你卻做了他們也會做的事情,如此一來,我們才可以隨喜他們的功德。
因為他們做的事情也是我能做的,僅是我沒遇到那樣的機緣;如果我也遇到那樣的機緣,我也會如此行做,對這樣的事情,我們可以隨喜,可以拍胸脯說:我隨喜你的功德!於是如果我們能恆常的思維觀世音菩薩如何對待解決問題,也能落實在行做中,就可以隨喜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各位也當知隨喜他的功德,等同於他做的你都做了,想一想這又是什麼結果?如果這一番我們用好了,可以說直上雲霄。只是我們要把如此殊勝的結果暫時放下,要返回到如何隨喜才是如法的隨喜上,而不是做了一大堆不如法的隨喜,結果毛也沒得著,還以為自己有無盡功德,那就自誤誤人了。
佛教從來都說自做自得,從來都說分分己獲,任何違背這個原則的都是有問題的。亦如隨喜也是這樣,我們一說隨喜他,就等於做了他做的事情,那還修個什麼啊?滿天的佛菩薩,各位隨喜一遍,豈不是要直接成佛了?沒有那樣便宜的事情,他做的事情,你不肯做,你隨喜他什麼?他做的事情,你嫌苦、嫌累、嫌髒,你隨喜他什麼?
他在那樣的環境下做了那樣的事情,有了對應的結果;而我們沒遇到對應的機緣,沒辦法去做相同的事情;但我如果遇到,我也絕對會如此去做,這才相當於你真的做了這樣的事情,你才可以隨喜他,這才是如法的隨喜,而不是以偷盜心學佛。在《悲華經》裡寶海梵志供養寶藏如來7年,並令他的徒眾隨喜他供養如來和僧團的功德,然後教導大眾以隨喜的善根發願回向,從而獲得解脫的結果,這是善用了隨喜。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隨喜寶海供養寶藏如來和僧團七年的功德,起碼我遇到佛了,我也肯捨棄一切的供養七年,如果做不到,連佛在家門站一下都厭棄,這就不能隨喜他了;就算說了隨喜,也不得其利,這樣的隨喜是沒用的,最多就成了一種變相的贊歎。
同理,我希望各位也能隨喜我,雖然我沒什麼功德,但是起碼我能發心為大家分享佛法,把我僅有的點滴收獲分享給大家,如果你也能如此,你也能捨棄其他的誘惑干擾等等,風雨不誤的和大眾分享點滴感受,你當然可以隨喜我。如果你想做,我們有群可以開辟地方,提供大家分享的環境,那麼你敢嗎?如果你不敢,就沒辦法隨喜我。
所以普賢菩薩十願裡提到:我皆隨喜!這是一個多大的願心啊?你所有的善事、好事、有功德的事情我都隨喜,代表普賢菩薩是學習一切大眾的優點,能做一切的功德佛事,他才可以說“我皆隨喜”。這一對比,連我都不敢隨喜,如何說我隨喜菩薩,隨喜佛陀?這就比出來大菩薩和凡夫的差別了。雖然我們是凡夫,但是我們不能放棄向光明的努力,所以他做的事情,我不敢保證都能做到,但是起碼我遇到了類似的機緣,我也會去如此行做,會去這樣的落實,哪怕做不好,我也想試試,這就是在真實地隨喜,雖然沒有嘴裡說一遍、念上一遍隨喜文,但這才是真正的隨喜。
懂得這個道理,就看各位要隨喜誰了。想隨喜誰,就要把誰當成榜樣,當成目標去學習他,去落實他做過的事情,去解析他的心裡活動,為什麼在遇到那樣的事情,他會如此去做啊?為什麼他會這樣做,而我卻做了這樣的反應?發現了不同,知道了差別,就明白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要如何去做了。這就找到了大乘的修行的點,雖然龐雜,但是卻豐富和深奧。
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普門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