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蕅益大師的忏悔思想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雜志2017年第1期 文/賀志韌

  忏悔法作為佛教的重要行法,是修行人必須了解的重要修行科目,它能快速有效地斷除罪愆、顯發善根,從而達到清淨身口意三業、進趣菩提道果的目的,故對我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無論釋尊的一代言教,還是歷代諸祖的各種論著中,對忏悔思想的論述不勝枚舉,有梁皇寶忏、大悲忏、地藏忏和淨土忏等各種忏法廣傳於世。淨宗九祖蕅益大師一生著作等身,兼通宗教,出禅入淨,以念佛法門自行化他。大師雖嚴淨毗尼、精通律藏,有《毗尼事義集要》《梵網合注》等律著傳世,卻謙德流光,常以“三業未淨,謬有知律之名,名過於實”為“生平之恥”,並長期修持地藏占察忏等忏法忏除業障,以期獲取清淨戒體,故忏悔思想構成了其律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試將蕅祖的忏悔思想作一簡單梳理,錯謬之處,還請諸位方家指正。

  一、佛經中關於忏悔意義的論述

  忏悔思想在佛教的教理教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諸多佛經中關於忏悔的內容不可勝數,關於忏悔得道、往生淨土的故事也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的是阿阇世王向佛陀忏悔的故事。阿世王為太子時,受提婆達多的蠱惑,為了早日登基稱王,作出囚母、弑父、放醉象妄圖殺害佛陀的五逆重罪,然而最終因為誠心向佛陀忏悔而免除了病痛和地獄之苦,成為佛教的大護法。關於阿世王的故事在《觀無量壽佛經》《大般涅槃經》《經》等經典中多有記載。

  有關忏悔的意義在佛經中多有論述,且看《占察善惡業報經》所雲:“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禅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禅定、智慧,應當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淨,而修禅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是故當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經文開示佛學的初學者在學習禅定、慧觀等法門之前,應當先進行忏悔。首先要徹底反省、認清其所犯下的一切罪過,然後根據多少、深淺程度一一進行相對應的忏悔,使其徹底清淨,不在內心留下任何不良的痕跡,然後才能修習禅定、慧觀等高級階段的法門。經文告訴我們,修忏悔法能令戒根清淨,使修行者保持身、口、意三業的相對清淨。 以此清淨三業勤修三學及其他一切法門,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失去了修行的根基,會導致在禅定與慧觀等其他法門中產生妄想、惡念等損害修行的情況。

  而《占察善惡業報經》是蕅祖非常重視的一部經典,據弘一法師所作的《蕅益大師年譜》記載大師三十三歲時,從溫陵(今泉州)徐雨海居士處得知此經,即委人赴雲棲寺恭請。展讀之後,悲欣交集,撰《讀持回向偈》流通。次二年述《占察行法》,將其與大悲忏、淨土忏一起作為自己忏悔罪障的常用忏法。

  二、從蕅祖的自我忏悔看其忏悔觀

  蕅益大師對戒律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其戒律思想的一大特點就是非常重視忏悔,忏悔思想在他的戒律思想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和非常重要的地位。《靈峰宗論》所收錄的書信及各種發願文中,有大量關於忏悔的內容。尤其是在發願文中,經常是先進行自我忏悔之後,才繼而發願,表示希望得到佛祖的加持來擺脫各種欲念、苦惱,並實現往生淨土的願望。如《結壇念佛回向文》中,他忏悔自己從“無始來,迷常住理,失智慧明,背自性而枉受輪回,取妄心而永違真境”,對自己經常離開對真如佛性的覺悟而沉溺於各種不利於身心的惡緣、穢緣之中感到十分愧疚。在《結壇水齋持大悲咒願文》中,他忏悔自己“自惟障緣深厚,慧力衰微,行濁言清,始勤終惰,負生我重恩,背慈尊明誨”,對自己言行不一知而不行懈怠懶惰辜負父母及諸佛的深重恩德非常懊悔。在《大悲行法道場願文》中,他忏悔自己“自惟曠大劫來,言不顧行,口與心違。今雖幸廁缁流,仍不能忘故轍”,對自己經常言行不一致、心口不相應的虛浮、淺薄感到極為痛心。在《禮千佛告文》中,他忏悔自己“自從無始至於今生,昧我法本空,起遍計情執,具迷事、迷理二種無明,作分段、變易二死根本”,對自己時常迷失真我本性,對我空法空不能參破、領悟,對萬法的現象和理體不能明了,造作諸般惑業,從而承受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苦而慚愧不堪。

  其中,在《大悲行法道場願文》中,大師還對自己一生的過失和業障進行了歸納總結認為自己“有六大罪,而小過蓋無數焉。明知向上一路,而不能親到佛祖真受用處。明知圓頓教觀,而不能登五品以淨六根。明知大小毗尼,而不能清淨性遮諸業。明知殺業是刀兵劫因,而殺機尚未永忘。明知偷盜是饑馑劫因,而偷心尚未全斷。明知YIN欲是疫病劫因,而YIN機尚自熾然” 大師特別提到了自己從根本上還沒有完全做到對殺戒、盜戒、YIN戒這三大基本重戒的持守,在其他的小罪小過上更是難以做到清淨無瑕。比如從殺戒上來說,大師認為自己雖然知道殺業會帶來未來的戰亂之因,但是在他內心之中卻時常會不由自主地萌發出殺生的念頭(蕅祖這裡的殺生不是指殺人);就偷盜戒而言,大師認為自己雖然明知偷盜會導致人們心地不純,與純良正直的天性相悖,是導致未來社會出現饑馑災的因由,但偷盜之心卻難斷除;從YIN戒而言,大師認為自己雖然明確地了解YIN欲會帶來各種不良的果報,不僅出塵無望,還是導致未來社會疫病廣泛流傳的原因,而自己內心中的YIN欲之念卻始終難以消除。

  此外,在《結壇水齋持大悲咒願文》中,蕅益大師還對自己過去犯下的謗佛罪行進行了深刻的忏悔:“言念智旭七歲斷肉,未知出世正因;十二歲學儒,乃造謗法重……身汨浮沉之浪,雲何度他?心纏愛見之絲,雲何脫彼?”並發願希望自己能夠通過禮敬三寶、燃香供佛、虔心持齋、勤心念咒等方式來尋求佛的加持,從而能夠做到“願從今去,戒根永淨,遮性無虧,定慧齊彰,寂用自在。三途息苦,九品蓮敷,共睹須彌毫相,同圓法界藏身”,可見蕅益大師認為忏悔能夠幫助自己帶來非常多的功德和好處,甚至能夠幫助自己息滅三惡道苦、往生西方、解脫成佛。

  三、發露忏悔的重要性

  蕅益大師認為“破戒雖惡,覆藏尤惡;無過雖善,改過尤善”,所以犯下錯誤、作出觸犯戒律的事並不可怕,只要能夠虔心改過就好,並認為 改過一法是三世諸佛證得菩提道果的共同路徑。無疑,他在此並沒有將眾多的佛菩薩進行神聖化,而是將他們與芸芸眾生等而視之,都需要通過一步步進行自我更新的改過才最終證悟成佛、獲得正果。而要做到改過,就必須先進行忏悔。所以蕅益大師認為“故五悔法門,凡夫迄等覺,無不藉為進趣方便”,九法界眾生都需要將忏悔法作為修行、精進的方便法門。他認為忏悔具有非常了不起的作用和功德,能夠幫助犯戒之人減輕乃至消除過去的罪業,並作為一個反面的教材來告誡自己在未來進行更加良好的學習。

  除此之外,如果一個犯戒之人在大眾之中公進行忏悔,不但能迫使忏悔者自身因為公眾輿論的因素而深感自責、愧疚,避免重犯;而且能夠警示其他尚未犯戒者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同時還能夠讓已經對戒律持守得很好的人產生持戒的信心和榮譽感,從而更加嚴格地持守戒律,增長善根。所以大師認為“矧造已能悔,即是勇丈夫”。若非對佛法具有堅定的信心和累世積下深厚善根之人,是無法真正做到這一點的。

  關於犯戒之後不進行忏悔和改過的行為,蕅益大師認為這樣會使其罪惡延續下去,從而形成深重的惡業,障礙修行者的成佛之路。大師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世人正造罪時,實是大惡,不以為恥,向人發露,善中之善。反以為羞,甘於惡而苦於善,遂成惡中之惡永無出期。顛倒愚癡,莫此為甚!”認為世人的一切禍福都是自己感召的,而個人所承受的一切苦難都是自己造成的。人們出於顛倒夢想的愚癡妄見,造惡之時不感到羞恥,反以行善為羞恥,不以造惡為痛苦,反以行善為痛苦。這些都是顛倒愚癡的表現,都是墮入惡道永無出期的表現。大師認為只有通過忏悔,然後加以改過,才能避免墮入惡道,實現自身的解脫。若行者能以殷重心進行忏悔,以此忏悔之力,回向往生西方,亦能往生。如大師在《示法源》中雲:“若知回向雖誤作惡行速斷相續心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

  忏悔何以能有這樣重大的作用和功德?大師從緣起性空的本體論上進行了解釋:“罪性本無生,何須復覆藏?覆藏罪成有,不覆罪乃空。”大師認為所謂的“罪”,在本質上其實是屬於空無自性的,並沒有一個真實的罪存在於世間,就好比“苦”也只是眾生對於現實生存狀態的一種虛幻的感受一樣,並沒有一個真實獨立的實體,都只是存在於眾生的一念之間,是虛幻不真的,因此就沒有必要對它加以隱藏。只要正確地對罪進行認識,真誠發露忏悔,罪業也就被化解了。

  四、忏悔法的類別

  根據《天台四教儀集注》,忏悔可分為作法忏取相忏和無生忏三種。“作法忏”指的是通過身業禮拜、口業稱唱、業思惟進行忏悔。“取相忏”指的是通過進入禅定之中,運用觀想思維,對過去所犯的罪一一進行放電影式的回顧,深入地進行忏悔,比作法忏更加深入、具體。該忏需要在定中見到相好才可見效,《三藏法數》中解釋說:“於道場中或見佛來摩頂,或見光現,或見華飛,或夢中見諸瑞相,或聞空中聲;於此諸相,隨獲一種,罪即消滅,是名取相忏。”“無生忏”指的是從根本智慧上認識到世間一切都是緣起而作,其性本空,故此無善惡業之分,也就無從獲報,並不再投生六道。

  犯垢罪及輕罪者只需作作法忏即可悔罪,犯重罪者須進行取相忏,犯逆罪者須進行無生忏。關於犯重罪作相忏者,蕅益大師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描述:“取相忏者,所謂日夜六時誦重輕戒,苦到禮三世千佛,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見好相為期。此須十科行道,備極精誠,仍復內資理觀,外假壇儀。”可見行此忏法之不易。關於犯逆罪作無生忏者,就不僅僅是不易的事了,它很大程度上取決一個人是否有相應的慧根,慧根不足者就只能遭受墮入三惡道的痛苦懲罰了。因為與前種忏法屬於事忏不同,該種忏法屬於理忏根據《涅槃經》的記載,犯逆罪者屬於永棄佛海、永失菩提種子、永墮無間地獄的極端嚴重的罪業。只有完全依靠智慧上的超越成就才能跳出苦海,這就必須要求忏悔主體對世間萬法的空、假、中三谛的真實本質完成徹底認識。

  五、觸犯五戒的忏悔方法

  蕅益大師還在《梵網經合注》中詳細規定了關於觸犯五戒相對應的忏悔方法。

  關於觸犯五戒的忏悔方法:

  (一)殺戒

  蕅益大師認為殺戒的輕重程度可以劃分為如下幾種:一、上品殺(即殺父母、阿羅漢等)為逆罪;二、中品殺為“失戒重,不任更受”罪(即重罪);三、下品殺可分為“失戒重,堪任更受”罪以及“不失戒重”罪(即輕罪);四、其余如方便殺等類屬於輕垢、重垢之類。

  (二)盜戒

  蕅益大師認為:“若盜三寶父母師長物,失戒。先須償還,方行取相忏法。盜人道物,失戒。償與不償,隨時斟酌。”指出對盜戒忏悔的關鍵在於償還,只有先行償還,才能進行忏悔。因為盜戒與殺戒不同,殺戒造成了前人命斷的既成事實,只能夠單純地通過心理上的忏悔進行贖罪。而偷盜過來的財物是不會輕易消失的,即便已經因各種原因被花銷掉或丟失掉,也是可以用等值的財物進行償還的。如果不進行物質上的賠償,那麼心理上的忏悔就不具有真實性和公正性。

  (三)(邪)YIN戒

  關於此戒,蕅益大師沒有進行多少理論性的闡述,只是就各種不同的YIN行應當向誰忏悔作了相應的說明,故此不加論述。

  (四)妄語戒

  蕅益大師認為:“大妄語成,失戒,須取相忏。小妄語、绮語等,增上頻犯,失戒,應須更受。余一切等流及方便罪,隨其輕重,用三種作法除之。復有法說非法等一切妄語,或破法輪僧,或破羯磨僧。若破法輪事成,犯逆罪,不可悔,惟得用無生忏,轉重令輕耳;不成,犯方便重垢,須向一切僧悔過。”即認為大妄語和經常性的小妄語、绮語,需要進行取相忏;毀謗佛法、破壞僧團團結(破和合僧)的,需要作無生忏。

  (五)酤酒戒

  酤酒業只需取相忏即可。

  六、結語

  忏悔是對戒律清淨的維護和保障,真正的忏悔,必須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虔誠而深刻的自我醒悟,很多忏悔必須要對當事人真誠發露,因此不是一件輕松就能完成的事情,也不是停留在口頭或流於形式的事情。但若能如實做到,則能幫助修行者斷除一切惡緣,從過往的罪業中拯救出來,故諸佛祖師苦口婆心地告誡我們要重視忏悔。只有至誠地忏悔自己的罪業,保障戒體的相對清淨,才能進入下一步的禅定、慧觀及其他修行法門。淨業行人若能信願念佛,又能虔心忏悔自己的業障,則有益於增上往生淨土的品位。

  透過大師的這些忏悔思想,我們可以略窺其浩博佛教思想之一端,感受一代祖師嚴以律己、勤於忏悔的真實行持。對我們後學者而言,更是一種激勵和鞭策,提醒我們在修行中重視忏悔的作用,懂忏悔、常忏悔、真忏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上一篇:星雲大師:煩惱不斷易生氣,六個方法輕松治
下一篇:學佛,千萬不要搞這些東西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