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智能上師:《壇經心要直解》機緣品7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智常禅師學佛的緣起是梳著發髻七、八歲時就出家了,他根性特別利,從小就以明心見性為志願,和六祖大師一樣“惟求成佛”。為什麼他和六祖有這麼大的法緣呢?因為他們的志趣、愛好、目的都是相同的,只想明心見性,只想解脫成就。

  智常禅師有一天來參禮六祖大師,他說,我以前拜白峰山的大通和尚為師,大通和尚告訴我怎樣明心見性,可我狐疑不決,不知他說的對還是不對。所以我想請您替我把把關,看看大通和尚給我開示的法要到底能不能解脫?能不能成就?

  六祖就問了,大通和尚怎麼給你開示的啊?智常禅師說,我在大通和尚那裡呆了三個月,沒有得到什麼傳承,有一天,我單獨找大和尚問道,師父啊,我的真心、我的佛性到底是什麼樣的?大通和尚問我,看到虛空了嗎?我說,看到了。他又問我,虛空有相貌沒有?我說,虛空沒有形象。大通和尚這時接著說,虛空沒有形象,你的本性、真心也像虛空一樣,也沒有形象,也沒有任何東西可得。而且當時他還講:“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

  按理說,大通和尚開示到這個地步已經不錯了,用虛空作比喻,說我們的真心、佛性像虛空一樣,這已經是可以了。但是六祖知道,真正認識到佛性安住佛性的時候,是沒有安住的概念,也沒有虛空的見解的。 所以,六祖一聽智常禅師轉述大通和尚的話,就知道大通和尚還存在空的概念,他執著虛空法界和佛性了。

  六祖就說,你師父說的這個還是有知見在的,還是存在著對空和對佛性的執著,這種修行方式,還是不徹底。現在你聽好了,我給你講一講到底是怎麼回事。

  六祖給智常禅師開示心性法說了八句話:“不見一法存無見”,就是說一個法都沒有,什麼都不見,這是對的,還存一個“無見”就不對了;“大似浮雲遮日面”,意思是心裡有個“無見”,就像本來晴朗的天空蒙上了一層浮雲一樣。換句話說,有一個虛空或者無見或者佛性的概念,就是在執著,就遮蔽了本來清淨的佛性。認為我在佛性裡面,我在虛空之中,這個叫什麼?從禅境上說,是執著在空裡面、法裡面,沒有完全超越禅定相和法相;“不知一法守空知”,這就是大通和尚給他開示的一法都不知,還要守著這個空知空靈。換句話說,每天禅修打坐,安住在本位上,這樣也不能解脫,要在用的時候,在起心動念的時候,能做到無住才能解脫。所以說“不知一法守空知”這也是錯誤的;“還如太虛生閃電”,就是說還要在虛空之中生閃電,但閃電在空中一閃,就過去了。也就是六祖所講的還要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的時候無住就可以了。所以在修法時,執著於空,執著於佛性,實際上是不對的。存無見、守空知,是解脫的一個障礙,但是這種障礙已經很薄了。智常禅師到這個程度實際上已經很好了,他只是在空中產生了執著,沒有把空、佛性超越;“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這樣的知見忽然生起,就失去了見性的因緣。反過來說,當生起了這種空的時候,馬上能遠離這個空,這就真正得到解脫了。所以最後也要把這個化掉,不要對空這種佛性的狀態產生執著;“汝當一念自知非”;就是說當明白這個道理之後,馬上回光返照,一下子就把這個超越了。知道對空產生了執著,知道執著是不對的,馬上就超越它,不執著它;“自己靈光常顯現”,這時候,本來清淨的佛性自然就顯現了,靈光獨耀。

  當時,六祖就是這麼給智常禅師講的,告訴他什麼呢?你現在對空有執著,你有掛礙。明白這個道理後,立即把它放下,超越它,這時候就解脫了。智常禅師馬上就把這個執著放下了,這一放下,言下就自在解脫了。他為什麼馬上就能夠豁然開悟呢?實際上這就像一小層窗戶紙,一捅就破了。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智常禅師聽完六祖的偈語,心意就豁然通達了,悟道了,他也做了一首偈子。

  “無端起知見”,就是說,這個知見本來不存在,我無端起了一個知見,對佛性產生了虛空的執著;“著相求菩提”,這個菩提本來是無相的,我卻掛礙到相上了;“情存一念悟”,是說我老想著開悟證果,這個也是掛礙;“寧越昔時迷”,這怎麼能夠超越過去的迷惑顛倒呢。以上這四句話就是在講述他錯用功,產生了執著顛倒;“自性覺源體”,指的就是我們這個佛性;“隨照枉遷流”,就是隨因緣立任何一個知見,都是在冤枉地受到遷動,這樣的修行是對佛性沒有真正的了解透徹;“不入祖師室”,這個“祖師室”是什麼意思呢?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指的是不入六祖的方丈室,不見六祖的時候,得不到解脫。第二層意思是指真正能所雙亡的時候,我們把禅或者證悟的悟境叫做祖師室;“茫然趣兩頭”,兩頭就是不執著有就執著空。那麼,應該怎麼樣呢?空和有本來是一體的,我們說念經就念經,說觀想就觀想,說念佛就念佛。念經不做念經想,觀想不做觀想想,念佛不做念佛想,這就是解脫!

  智常禅師就認為空是解脫,他墮入空亡了。所以我們修行要“有佛處急走過,無佛處莫停留。”就是有佛沒佛都不要住,就可以了。不解脫的時候,就“茫然趣兩頭”,不是住在佛上,就是住在世間法上,不是住在空上,就是住在有上。

  包括我們現在修法的人,也都是不圓滿的,都還有偏離的現象。有的人執著有,有的人執著空,有的執著世間法,有的執著出世間法,都是形成了對立的觀念。從了義上說,有即是空,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涅槃即輪回,極樂就是娑婆。真正的了達諸佛菩薩本性的時候,就不會執著兩邊了。什麼好壞、善惡,本來都是空寂的。我們的煩惱怎麼來的?就是執著兩邊。這個人挺好,那個人不好,當這個概念產生的時候,認為好的人我就對他好,壞人就對他壞。這叫什麼呢?叫邊見。我們要是明白:好,是一時的好;壞,也是一時的壞。有緣則聚,無緣則散,這樣就學會隨緣了。

  智常禅師見到六祖,就這麼一番話,沒多長時間,一下子明白了應該怎麼修行,就解決問題了。也就是既不應該執著於空,也不能執著於有。他明白這個道理後,幡然醒悟,說出了上面這段偈語。

 

上一篇:智能上師:《壇經心要直解》機緣品6
下一篇:聞此般若法門,不久得授大菩提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