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智能上師:《壇經心要直解》機緣品5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法達通過六祖給他講解《法華經》,了解了《法華經》的經義、要訣,而且能夠行持《法華經》了。行持經典的時候,才叫做轉經;光念經不行持經,是被經所轉,這就不叫真正的修行。好的修行是什麼樣的呢?是明白佛經的法義之後,就在生活中運用,這叫行持佛法。像《論語》裡邊講的學以致用,都是一個道理。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余遍,而不會三身四智。

  《楞伽經》也是佛陀一部特別了義的經典。《楞伽經》主要是大慧菩薩向釋迦牟尼佛提出了一百零八個問題,佛陀根據這些問題,開示了如來藏和外道的修行岔路,以及最後怎麼成就佛果等等。在《楞伽經》裡面,佛陀還講了三身四智。智通看《楞伽經》一千多遍,可是不太懂三身四智,他找到六祖大師,請求解釋其中的妙義。

  三身指的是法身、報身和化身,四智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佛陀有三身四智,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三身四智,我們和佛陀之間的差別在哪兒呢?就是佛陀的三身四智已經開顯出來了,我們凡夫著相的習氣特別嚴重,把什麼事情都當真,這就把三身四智給掩蓋了,現在還沒有開發出來。

  佛陀把凡夫比喻成“在礦之金”,無明和智慧摻雜在一起,就像金子沒有開發成純金之前,和礦石還混在一起一樣。佛陀是純金,從這個“礦石”裡邊提煉出來了,圓滿了三身四智。

  修行的過程就是把“在礦之金”慢慢提煉成純金的過程。“在礦之金”包含著雜質,就像凡夫包含著無明、痛苦、煩惱,身體上的污垢和垃圾,氣脈明點的不清淨。從修證上說,修行也是轉化氣脈明點、開顯三身四智的一個過程。

  我們要把一個“在礦之金”轉化成純金,必須首先認識金子,了解哪兒是金子哪兒是雜質,這個非常重要。修行就像是提煉真金,先認識佛性,認識它之後不懷疑,慢慢慢慢地提煉。純金提煉要先把金礦石頭打成面兒,然後通過各種方法把石頭面兒慢慢地澄出去,最後留下金子。這個過程正是修道、成道的一個過程,也是斷見惑、思惑、塵沙惑和無明惑的一個過程。我們要懂這個修行的道理。

  禮師求其解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谛信永無迷,

  莫學弛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雲,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有人往往把體驗的一些境界或出現的一些體會叫開悟,這個覺受和體會不能稱為開悟。把這個法義全部、徹底、透徹地了解,而且沒有絲毫的疑惑了,這才叫開悟。

  這一段是智通禅師悟道的因緣。智通禅師是怎麼開悟的呢?他不理解到底什麼是三身四智,六祖給他解釋之後,他全部地徹底地明白了,一下子豁然大悟了。悟就是把所有的疙瘩全都解開了,沒有一絲一毫的疑惑,對諸法實相、三身四智通達無礙了。

  關於三身我們在前面《忏悔品》裡面曾經講過,三身指的是法身、報身和化身,它們是體、相、用的關系,在這裡我簡單地用比喻說明一下:比如這個燈炮,它通上電之後才能發出光來,我們用法報化三身來表示的話,就是這個看不見的電叫法身,這個燈泡叫報身,通上電之後放出這個光芒叫化身。

  我們再用水來作比喻,水是透明的、無味的、流動的,這個形象叫相,水在溫度達到100度之後就變成蒸汽,在溫度達到0攝氏度以下就結成冰。也就是說,通過各種因緣條件的變化,水就會形成種種不同的形態,但是不管怎麼變化,水的分子結構是不變的,永遠是H2O。我們把水的成分稱為法身,法身就是不管形態怎麼變化,它總是不變的;我們把透明的、無味的、流動性的形態,水的相叫做報身;我們把水的種種變化叫做化身。法、報、化三身的關系,就是體、相、用的關系,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就對三身非常清晰了。

  還有一種解釋,就是把我們的這個身體,色身叫報身,也叫業報身;把身體裡邊的佛性(迷惑的時候叫神識,覺悟的時候叫佛性)叫法身;法身支配著這個色身做種種的事情,叫做化身。有這樣一句話:“身內身是法身,色身是報身,身外身是化身。”

  六祖講的這個三身,又是從另外一個面講的。他說:“清淨法身,汝之性也。”法身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本體。“圓滿報身,汝之智也。”指的就是我們在這個佛性中生起的種種智慧,在《定慧品》裡六祖說,定是本體,慧是妙用,六祖也就是把這個用稱為圓滿的報身。“百千億化身,汝之行也。”就是說我們擁有各種智慧之後,再行持它,就是化身。比如我們行持十大願王、觀音菩薩的願力、文殊菩薩的願力等等。總的來說,六祖把佛性稱為本體,把本體的智慧光芒和它的行持稱為報化,這個和我們講的體相用沒有差別,是一個道理。

  三身與四智是聯系在一起的,四智嚴格講就是三身的延伸和變化。“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就是不離開見聞覺知這個因緣,就能夠達到佛陀的境界。“吾今為汝說,谛信永無迷”,谛信就是真的相信,永遠不再懷疑。“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真正了解之後,得到這種斷疑的智慧,你就不會老天天放在嘴上說,這是法身、這是報身、這是化身。你真正深信不疑的話,就會終日地行持這個三身,說半天那也只是口頭上。

  三身就是體相用的關系,也就是六祖在前面講的,真心不用的時候,就是法身,也就是本體;用的時候就是智慧,就是報身和化身。六祖把這個事情已經全部都解釋清楚了。

  我們再說四智,四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四智,實際上也是體、相、用的一個延伸。我們先簡單地說說四智是怎麼轉化來的?佛法裡有一個宗派叫唯識宗,專門講解轉識成智。識分為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和第八識。前五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叫做第六識,就是我們起心動念的這個意識;第七識在唯識宗裡邊叫末那識;第八識叫作含藏識,也叫做阿賴耶識,從無量劫無量世以來,所有的業力、種子,包括每一生的所作所為、語言等等,都儲存在八識田裡。

  我們的法身和佛的法身一樣,本來都是清淨的,但由於無明,也就是不明白諸法實相,法身和這個無明就纏在了一塊兒,也就是種子、習氣、煩惱和佛性摻雜在一塊兒,比喻成“在礦之金”。佛性和煩惱習氣摻雜在一塊兒的時候,我們就迷惑了,這一迷惑就成了含藏識,也就是本來清淨的這麼一個無邊無際的佛性,被污染了。它要是清淨之後,就是大圓鏡智,也就是透徹了解諸法實相的這種智慧。

  第八識裡含藏著無量劫、無量世所有的業力、種子,哪個種子最嚴重、最厲害,它就會最先蹦出來。比如我們打坐的時候就有這種現象,平時想不到的事兒突然一下子冒出來了,這叫什麼?叫種子,習氣種子。業力是比較近的、比較重的,如果不清除不轉化的話,它就會形成下一世的因果。比方說我對某一件重要的事耿耿於懷,我就放不下,腦海當中就會寄存到裡邊,甚至到臨終的時候,這個事情就出來了,這個就是重大的業力種子。

  種子在八識田裡出來之後,第七識就會首先識別,因為無明的緣故,即不了解諸法實相的緣故,就認為這些種子是實有的,就產生了俱生我執和俱生法執。第六識再加以分別,就產生了分別我執和分別法執。煩惱都是從執著生起來的。

  因為不知道六根所呈現的景象都是幻化的,不知道大圓鏡智才是真身,法身才是真身,反而迷惑地認為色身是我,不知道這個色身是幻化身。要明白了,就能轉化了,轉化成智慧。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破無明,也就是破我執和法執。

  現在我們每個人的起心動念都在執著,因為什麼?就是不了解裡邊的原委、作用和關系。

 

上一篇:智能上師:《壇經心要直解》機緣品4
下一篇:成佛引路禅修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