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光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在漢傳佛教祖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言
按:2017年6月15日至20日,由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捨發起,中國佛教協會、加拿大佛教會、美國佛教聯合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加美三國佛教論壇》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中加美三國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各級政要、相關社團及護法居士近萬人齊聚多倫多,圍繞“圓融中道,持久和平”的論壇主題展開討論。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出席論壇並提交了《佛法與科學》的主題論文。潘宗光教授是自然科學家,他在論文中簡單介紹了科學世界和佛法相遇時產生的奇妙結論。全文高能,當相對論、量子力學、弦論、生物中心主義與佛教的空、無常、無我、一切唯心造等理論相碰撞時,你會找到什麼答案?鳳凰佛教選編潘宗光教授論文,以下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在一般人看來,科學與宗教是不兼容的,很多人認為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學的,因此曾經有很多人問過潘宗光教授:作為理工大學校長,又是理學博士,是名副其實的自然科學家。您是怎樣看待佛教的呢?
殊途同歸:數學上的“零”與佛家的“空”
佛教和科學是兩個不同的范疇。在我看來,他們都是對因果的探索,不謀而合,殊途同歸,並不互相矛盾,甚至有異曲同工之妙。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並不是創造一切及主宰一切的神。他只是人,但透過修行得到覺悟,覺察宇宙的本體,以及它所衍生的自然規律。佛陀明白人就是因為違背自然規律行事而產生煩惱。比如說,空氣污染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大自然世界裡,空氣是自然調節的,人吸入氧氣,排放二氧化碳;而森林中的樹木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氣。可是,人卻因為不停制造大量二氧化碳,同時亦不斷砍伐樹木森林,導致空氣系統失去平衡。現在人人都談環保,就是要減少制造碳化合物,多種樹木,回歸自然。
佛陀非常慈悲,他覺悟後,說法49年,教導我們明白宇宙的自然規律及如何修心來回歸自然,擺脫煩惱,而最終開悟。我認為他是我們人間最優秀及最慈悲的老師。
佛陀發現宇宙的本體很奇妙,不可思議,又不能用任何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要是講或是寫出來都必定有所偏差,佛陀稱這個本體為“空”。我們凡夫不能真正完全了解“空”,就像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樣。
數學上的“零”有點像佛家的“空”,表面看來“零”好像什麼都沒有,其實它包羅萬象,變化多端,說有似無,說無實有。例如:在100 的後面加一個“0”位,馬上增大,變為1000;你把一個數目乘以零,這個數目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如果以零除一個數目,則又要變為無限大。“零”又可以對其他數目不作干預,保持中立,任何數目加零或減零,都不會改變其本身數值。“零”就像“空”一樣,富於包容性,可變性。
這個“空”的本體所衍生出來的自然規律,就是世間一切萬事萬物及現象都不停在變,可大可小,可快可慢。在時間上,佛教稱一切事物的變化為無常,例如明天會怎樣,我們不能肯定,會有意外嗎?會有驚喜嗎?這就是無常;而在空間上,一切事物不會單獨存在而不停在變為無我,例如我們不可能完全認識一個人,十個人對他的認識都不會一樣,這就是無我。不是說沒有我的客觀存在,只是說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的存在,很多時候,由於變化很微小或很慢,我們根本不容易察覺,所以會認為是實有,是固定不變的。
在時間面前,佛和科學家都看到了真相
佛教強調見到或觸摸到的一切事物不是實在的,是不停在變的,時間及空間也是一樣,並沒有不變的本質。這與科學有同一看法。人類一向覺得時間是絕對的,一秒就是一秒,一分就是一分,對所有人來說時間的流逝是均一無偏差的,然而時間是絕對的觀念並不正確。
先用一些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晚上看天上光亮的星星,我們會感覺星星就在頭上的某方。其實,星星離我們很遙遠,它發出的光可能要經過十億年的時間才照射到地球,等於說我們看到的星星是十億年前它在某個位置射出的光芒,那顆星星現在的位置我們不知道,可能已經消失,或者已經轉移。因此,我們認為是同一時間存在的東西,可能有很大的時間差距,只是一般人沒有留意到這時差罷了。又例如打雷閃電,我們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但其實打雷和閃電是同一時間發生的,因為光速較打雷的音速快很多,才會令人產生先閃電後打雷的錯覺。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假如乘坐宇宙飛船作星際旅行,當飛船以接近光速(每秒約300,000 公裡)飛行,時間的流逝會明顯變慢。如果一對同齡的孿生兄弟,哥哥登上了飛船作長程太空旅行,而弟弟則留在地球上,當飛船加速至光速的87% 速度飛行,飛船內的時間流逝會減慢一半。當哥哥完成太空旅行十年後重回地球時,他會比留在地球的弟弟顯得更年輕,因為哥哥在飛船內所度過的十年時間,等同在地球上的弟弟過了二十年。
時間不是實在的,而是動態、無常的!若速度愈快,時間便過得愈慢;反之若速度愈慢,時間便過得愈快。除了時間流逝的差異外,飛船及在內裡的人(在沿著飛行方向)的長度會縮短,質量會增大,而兩個星球的距離,會因宇宙飛船的速度而縮短,直至減速回到地球時才恢復正常。
所以,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時間的流動、空間的大小等都會因應速度而改變,並非固定絕對的。這與佛教的無常、無我理論很吻合。但我們的運動或交通工具的速度,比光速慢得很多,所以差異很小,根本不能用任何儀器測量出來。
愛因斯坦曾經指出,人類認為時間、空間及物質是實在不變的,是一錯誤理解。
時間與空間只是人類意識的工具:一切唯心造
現在一門非常熱門的科學話題是人類意識與宇宙的關系。宇宙不是獨立客觀的存在,而是會受到人類意識所影響;沒有生命,沒有意識,便沒有真實的世界。
這類思維主要是根據“量子力學”的理論。
一切事物均由分子組成,而分子是由極細小的粒子,如電子、誇克等組成。在20 世紀初中期,量子力學成功地解釋微觀世界的一切現象。對一般人而言可能是難於理解,連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的玻爾(Niels Bohr)也說他們自己也沒有完全弄懂,但量子力學卻能被實驗證明,而亦被應用於很多重要的科技范疇(例如電子科技)上。量子力學指出在空間裡的任何基本粒子,都沒有一個固定的狀態,它處於一種自由狀態,可以同時存在於各種可能的狀況,亦可以同時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它可以是占有空間的粒點,亦可以是不占有空間的微小能量波動。在微觀世界裡,粒子所呈現的現象是不可思議的,根本無法准確地表達出來。
但一被干擾,例如當粒子被觀測(人類意識所引發的動作),它就只會出現某一種確定的狀態(例如以某個形態在某確定的地方出現)。干擾過後一切又回復自由狀態。這有點像佛陀的宇宙觀,一切都是不生不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可思議。量子力學讓我們了解到人類(觀測者)意識的重要性,意識和事實不可隨意切割開來,就好像傑出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所講的模型所依實在論( Model– dependent Realism ),事物真相端賴於觀測者的意識。
當兩粒或以上有密切關系的粒子(如原子內的各電子),無論被分隔多遠或多長時間,它們仍會維持密切關系而互相影響,如果它們都沒有受到干擾,便會各自處於各種可能的自由狀態。若其中一粒被觀察而突然出現某一確定的狀態,其他有關系的粒子,便會立即調整自己的狀態與之相應,如同他們本身亦被干擾一樣。這種關系被稱為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
量子糾纏的應用面非常深遠,很多科學家亦在這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簡單來說,如果分開在兩地互有糾纏關系的兩個物質,無論距離多遠或相隔多久,只要一方接收到一些信息,另一方便立即感受到並做出相應的確定狀態,這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發生。例如一對孿生姐妹,無論他們相隔多遠,他們很多時都能感應到對方的一些突發事情。
目前,很多傑出的科學家,如彭羅斯(Roger Penrose)和哈梅羅夫(Stuart Hameroff)相信人的大腦有無數互相糾纏的電子。它們本處於自由狀態,由於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例如看到、聽到或接觸到一些外面的事物,有關的腦電子便受到干擾而處於某種確定狀態,而這些確定狀態亦隨著干擾的變化而轉變,其他有糾纏關系的腦電子(例如處理記憶系統的電子等)亦立即做出相應的確定狀態,互相傳遞信息。這樣便構成人類的意識或念頭。這些意識可能儲存於腦部的某些地區。當外界的干擾過後,例如不再看或不再聽,這些腦電子又回復原來的自由狀態,意識亦隨之減弱或消失;如是者循環不息,意識念頭不斷地產生和消失。
大腦的電子亦很可能與身體以外,以至宇宙中的很多電子互相糾纏,因為他們都來自同一根源——宇宙的“大爆炸”。所以腦電子一旦產生意識,這信息亦立即傳遞到宇宙各方,完全不受時空限制。
傑出物理學家惠勒(John Wheeler)及林德(Andrei Linde)均相信人類的意識會影響我們所認識及感受到的現實世界。人類的意識是參與發展真實世界的重要元素。意識深深影響我們生活的每一方面,不斷在改寫自己的命運及身處的世界。所以,每個人認識的世界都不是完全一樣,例如每人對外境的每一件事都沒有絕對的標准,就如我感覺到的深紅色與他人的深紅色是不會一樣的。干細胞權威蘭扎(Robert Lanza)最近更提出“生物中心主義”(Boicentrism)的理論。他指出生命與生物是真實世界的中心。人類的意識是創造宇宙的重要條件。意識使世界變得有意義。時間與空間只是人類意識的工具。
實驗證明當一個人充滿正能量的時候,心率的波動穩定,而腦部以致體內所有基本頻率亦被帶動而趨向同步,能量得以加大。反之在負面情緒,或心緒不寧的狀態下,心率變異便會呈現失衡混亂的情況。
意識是一種能量,它有自己的振動頻率。當意識能量強大的時候, 它可以引起宇宙其他事物(能量),尤其是與它有糾纏關系的事物,產生共鳴。共同願望的強烈群體意識,影響更大。
“弦論”(String Theory)認為當很多相關的基本粒子(例如電子、質子等)在依從著一股強大的指揮動力下,可以和諧共振,整合為一種更大的能量。從愛因斯坦的能量(E)與質量(M)的互變關系(E=MC2,C=光速),這一大能量可以展現為一種物質或現象。
這與佛教所強調修心——當精神極端專注時,意識可以影響外境的思維,非常吻合。
自然科學對宇宙的認識非常貼近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證悟。相對論、量子力學、弦論、生物中心主義等等,對宇宙萬事萬物及現象的認識就跟佛教的空、無常、無我、一切唯心造等理論,在某種程度上非常吻合。
所以說,佛教並不是迷信,佛教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