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以這叫佛陀的智慧,或者叫大乘的智慧。小乘還有執著,阿羅漢也有慈悲心,你找他,他不找你。他找你,因為過去的緣分,過去沒有緣他不會找到你,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把它參透。
修行在哪裡?日常生活,修什麼?在日常生活當中修清淨心、修平等心,這叫真修行,單單有清淨、平等,這還是住在“方便有余土”。真放下了,放下就開悟。你要想開悟,為什麼不開悟?那些放不下的障礙,統統放下,障礙沒有了,就開悟了。放下起心動念,法身菩薩;有起心動念,只放下分別、執著,權教菩薩,小菩薩。
如果不在實際生活上用功夫,那功夫就很慢。一生縱然讓你活到一百歲,你感覺到時間很短,功夫用不上力,有這種困惑。
所以學佛從哪裡下手?我在二十六歲,第一次見到章嘉大師,我向他請教的,就是問他,佛門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初學的人很快能契入境界,章嘉大師告訴我——“看破”,“放下”。哪個在先,哪個在後?“煩惱障”重的人先放下,從這下手;“所知障”重的人先看破,先看破,以後就能放下。“煩惱障”重的人煩惱先放下,就會開智慧,跟《大學》裡面所說的,“格物”、“致知”同一個意思。
“格物”是什麼?是放下。“致知”,智慧開了,“看破”了,智慧是幫助你“看破”的。要從這個入門。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不肯“放下”,就是不能“看破”。為什麼不能“看破”?你就不肯“放下”,“放下”就“看破”。
“看破”是什麼樣子?決定“放下”,哪有“看破”不“放下”的,哪有這種人?!找不到。事實真相全明白了,還放在心上干什麼?!人與人之間“看破”了,沒有怨恨的人、沒有討厭的人,決定不會有冤冤相報的念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