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不悅耳:悅耳的意思就是動聽,好聽。不悅耳的意思,就是不愛聽,不好聽,沒有感動只有討厭的話。不悅耳的話容易傷害他人的心,也傷害自己的身心,這樣一來,你就違背了願菩提心的教誨,如意寶一般的菩提心被不悅耳的話偷走了,所以,古人被不悅耳的話也稱為“菩提心的四個盜賊”之一。
這裡指的不悅耳,就是帶著欺騙的诳心給別人去講述,也包括嚇唬他人。比如,平時佛法中講的“諸行無常”,佛陀講無常的目的,就是讓大家了解宇宙觀和人生觀,了解萬物的變化,讓人知道世上沒有永恆的事物,讓人們容易接受萬物的變化、把變化看成自然,目的就是讓人們有了對變化的認識,他們就對一切法不會執著永久,不會產生永恆不變的希望,因為,它本身就是不可能不變的,恆常的希望越大最後的失望越大。
講無常是消除人類的無知狀況,產生對自然狀況和自身狀況的正確理解。而這些理論被人利用了,去嚇唬人、壓搾人,成了收取錢財的方法,看到有些癌症等病患者,就說“真是無常,你就要死了,不過你不必怕,我告訴你死亡的過程,再傳你一個密法。”或者有些人利用佛法的理論與無常來恐嚇別人,傷害別人的心,說一些不悅耳的話,比如,他們看到老年人就說“你也年齡大了,馬上要見閻王爺了。”
平時佛法中講的“破戒墮落金剛地獄”,佛陀講破戒罪過的目的,就是讓大家不要棄善養惡,勸世間人積德行善,不要作惡歧善,而且幸饒彌沃佛親口講:“心是一切的種子,發出惡心,回應惡報;發出善心,回應善報”,占巴南喀大師也講過:“好心得好報,壞心得惡報”,經典裡也講 “受戒感動天和地,破戒自有因果報。”
作惡自然就有惡報,把惡報看成自然,目的就是讓人們有了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認識,他們就能對善惡分別清楚,明白因果關系,因為這個而教誨的。可是,有些人懂得雞毛蒜皮就講佛法,而且看到別人犯了小的錯誤,或破戒時,經常借用犯戒來打擊他人,侮辱他人,輕視他人,就說“他是個破戒人,會下地獄的。”這就是利用佛法的理論來恐嚇別人,傷害他人的心,說一些不悅耳的話。比如,他們看到破戒的人不會說:“你雖然破戒,但忏悔的話,能消除業障。”不會安慰他人,反而打擊他人,就說“你這種人,業障太深,佛菩薩也救度不了,你會下地獄的。”
平時佛法中講的“YIN為萬惡之首”,佛陀講邪YIN罪過的目的,就是讓大家不要做邪YIN,因為,邪YIN引起很多痛苦、煩惱以及疾病,而且幸饒彌沃佛親口講:“YIN是一種心病,心病引起身病,引起萬惡”,占巴南喀大師也講過:“邪YIN引起諸惡”,邪YIN自然就有惡報,把惡報看成自然,目的就是讓人們有了對邪YIN罪過的認識,他們就會少用YIN欲,明白YIN欲的罪過。
可是,有些人借用這些佛理,看到別人邪YIN,就打擊他人,就說“他是個邪YIN之人,不是好人”等,就說同樣傷害他人的話,這些都是讓他人不悅耳之話。平時佛法中講的“瞎子,聾子,啞巴等人不具備十八暇滿的人身”,佛陀講十八暇滿人身的目的,就是讓大家珍惜人身,不是為侮辱不暇滿之人,但很多人看到瞎子就叫這個人是瞎子,見到聾子就說這個人是聾子,見到殘廢人就是這個人是個殘廢及沒有用的人,還說:“你們這些瞎子,聾子,啞巴,不具備十八暇滿的人身,沒有資格學佛,學佛也成就不了佛”等惡語來傷害他人之心。
還有一種是該贊頌的地方不贊頌,帶有嫉妒的心態,就說:“看起來他是個很文雅之人,但他的性格很壞,內心很惡毒”等不僅沒有隨喜,反而借用其它的毛病來反駁他人,指出這樣那樣的毛病以及缺點來說一些不喜悅之話。因此,菩提心的教誨裡非常重視,不能說不喜悅之話,佛法因此強調真理是很重要的,同時真理的講授也很重要。雖然真理的傳達離不開文字,但我們不能執著於語言文字,語言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而已,只是一種方法。
我們可以透過手指去看月亮,但也不是必須透過手指去看月亮,太執著手指就看不到月亮,只會沉浸在指導的方法中或關心指導的方向是什麼。因此我們經常被負面的動機所利用,反而成為負面的支持和推動力。
比如過去有這樣的故事,一個偏僻地方,居住一群山賊,有一天,一個小山賊問賊王:“大王,我們這行有規矩嗎?” 賊王就說:“當然有。”於是賊王給手下講了仁、義、禮、知、信,從而這伙強盜發展得很大。賊王講的“仁”就是只搶有錢人,不搶窮人;“義”就是大家團結、打仗時沖在兄弟前面:“禮”就是大家有福同享,女人共用;“知”就是遇見認識的人不能搶,只搶不認識的人;“信”就是相信我山王和這裡居住的兄弟,不能信父母與其他人的話等等。
最後強盜自然知道天下的寶藏所在,將一整套的理論用在發展強盜業上。現在很多人,利用佛法的理論去嚇唬別人,或經常說一些別人的缺點。我們不知不覺就變得擅於講別人的缺點,對不良現象一說一大套,使人們對身邊的人,或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不滿,好像他可以拯救全世界,問他有沒有正面的,他就講不出來了。這種人,從國家到家庭,從領導到老百姓,從寺院到大街,從城市到山谷都看不順眼,對於世界充滿了不客觀的看法,總是感歎:“世風日下,我的心都涼了”。這種思維方式是對菩提心的障礙,我們要像防盜一樣防止。
還有一種是該贊頌的地方不贊頌,帶有嫉妒心態,沒有隨喜的心。比如,功德圓滿的聖者、為世界做出極大貢獻的人、為眾生無私奉獻的人、忘我的行者甚至佛陀,我們應該發自內心地贊美他們。因為,他們付出的是無量的善心,偉大的仁慈心,無私的愛心。特別是歷代的聖者以及佛陀,他們長的幾千年,短的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傳播真理,掃淨了自私的行為和意識,成為了眾生的明燈。他們一生清貧不求回報,在平靜自在中離開世界,讓人們感到不可思議。
他們的意願和凡夫相反、效果不同,在他們太陽般的光明中,人們還在用狹小的主觀想法去衡量、去比較、去猜測,還說:“他們雖然偉大,但在我看來卻不是那麼神奇……”我們還要和這些偉大的成就與發現作對比,還在用我們有限的尺度去比量天空,並想自作聰明地去比聖者的智慧,可是我們忘了自己的智力,我們凡夫人的智力是有限度的,只能達到自己的極限,而達不到天空般的聖者明智。
因為,聖者的明智超越凡夫的智慧,他們在當時就認識到宇宙諸多不可思議的狀況,而且他們是我們的祖宗和一切智慧的根源,這是值得驕傲的,至少他們也是值得贊頌的。但是,眾生是愚蠢者,也是比較心胸狹窄的,他們自認為聰明乃至能力強大,所以我們在主觀上不能與他們相提並論,猶如,螢火在陽光下微不足道。該贊頌的地方不贊頌的思維方式也是升起菩提心的一種障礙,我們要像防盜一樣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