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懊悔心:懊悔的意義有兩種:一種是煩惱,一種是後悔。後悔又有兩種,對自己所做的事而後悔,讓他人對他人所做的事而後悔。這裡講的懊悔心就是別人做善,卻對他說一些反悔的話,或者說一些讓他後悔的言語以及行動。懊悔心容易傷害他人的心,也會傷害自己的善心,這樣一來,就自然違背了願菩提心的教誨,如意寶一般的菩提心也被懊悔心偷走了。
所以,古人將懊悔心也稱為“菩提心的四個盜賊”之一。也就是對於一個行者學佛,或者受戒,修菩提心,修密法的真言,安住空性等任何學習過程中說些讓他懊悔的言語和行動;在他走向解脫、積累福報等不分大小的任何學習、修行、內心安定的過程中,給他說一些話,或者做一種行為,讓他產生懷疑和懊悔。
懊悔心有不同的表現,比如,面對一個普通學佛人,經常去騷擾這些對修行不太了解的人,“學這些法有什麼用啊,能當飯吃,當衣穿嗎?每天念經,可佛在哪兒呀?你每天喊佛的名字,不怕佛煩你?佛能給你吃的嗎?菩薩能給你穿的嗎?”就這樣去動搖別人的信念;
面對受戒的人,經常去騷擾受戒人,“受戒有什麼好處啊,又不能喝酒,又不能吃肉,又不能結婚,又不能享受人間的快樂,一個人孤單的過生活,有什麼意思?”就這樣去動搖別人的信念和戒律;面對修煉菩提心的人說,“發什麼菩提心,你自己都還沒有度好,還說度別人,你發菩提心也不會變成菩薩,變了菩薩又有什麼好處啊!還不如自己好好過日子。”
就這樣去動搖別人的發心;面對打坐的人說,“打坐成了沒思維的植物人,這不是拒絕人性嗎?排斥本能嗎?” 就這樣去騷擾別人的修煉;面對修煉密宗的人來說,“修密宗成就確實很快的,但是很危險,不安全,容易墮落的,干嗎冒著危險去修這些法呢?” 就這樣去動搖別人的修煉之心,這些都是在違背願菩提心的教誨,同時損失了自己的福報,使自己與正確的思維隔離。
還有一些人對佛法稍有了解,但只接受和吸收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能解釋得通的方面,其它的內容都放棄和排斥,佛法的內容只是按照他固有的思想去解釋;另一些人裝成很多身份,或指導者,或預知者,或拯救者的身份……假如說我在守具足戒,他們就根本不在乎守戒和修行的方式,他們對別人講:“具足戒雖然好,但要經過多劫才能解脫。”
也有一些人,借用師父與成就者的名義對別人說:“我的師父說過,念佛誦經雖然好,可是見不到佛性,只能往生極樂世界,成就不了佛。” 也有一些人,借用他人的名義對別人說:“觀空雖然好,但是某某成就者說過,觀空容易墮入空相,很難成就佛果。”就這樣否定別人的善行,使別人產生懊悔、懷疑,這些說法都是在違背願菩提心的教誨,同時遠離了佛法,損失了自己的智慧。
還有一些人對佛法很有了解,懂得很多,知識淵博,他們為了發揚自己的教派,同時污蔑其它的教派,通過懊悔的方式來讓別人放棄修法。比如,有些人對修煉淨土的人說:“修淨土雖然好,可是成不了佛,還不如禅修,禅修能夠明心見性。”
在藏地,有些其它教派的堪布和活佛們,對修煉本教的人說:“你修的本教不是佛法,你浪費了生命,你走錯了路。” 有些人對修煉覺囊教派的人說:“覺囊教的見解不如狗屎,修煉這些法門沒有什麼作用,成就不了佛”;對修格魯教派的人說:“修煉格魯教是很好的,但永遠修不出來神通”等之類的話來打擊他人,這樣的人習慣性地去否定別人,不加鼓勵,他們的言語和行為讓別人行善法時產生懊悔、懷疑,這些說法都是同樣違背願菩提心的教誨,同時遠離了正法。
修行是按個人的能力去學習的,可是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人懊悔與打擊,積德行善等做任何的事都有人來否定的現象,這些其實都是修煉菩提心教誨的障礙。那些懊悔與打擊別人積德行善的人,他們好像在說明自己是宇宙的主宰,佛法的主宰,天地之間的主宰,自己說了算,那樣的想法和行為都違背了願菩提心的教誨。
他們只是很短見地去看待佛法的各個宗派,根本不明白八萬四千法門存在的作用。無邊無際的佛法都是有不同觀念和作用的。比如,本波教的九乘法是針對眾多不同的人設定的,還有四門五庫也是針對具備五毒的不同眾生設定的,每個人在修行的道上前進至少是件值得慶幸的事,要加以鼓勵,在鼓勵中引導他走向更高的一層,而不能打擊,也不能讓人產生懊悔,更不能否定他們的積德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