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宏圓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第十一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來學習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大家請看第二十八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裡者。不取正覺。這是道場普見願。

  道場樹又叫覺樹、菩提樹,因為佛在樹下的金剛座上成佛而得名。釋迦牟尼佛的道場樹,在印度正覺山的西南十四五裡地,有一棵畢缽羅樹,佛在這棵樹下成佛,所以這棵樹就叫做菩提樹,也叫做覺悟樹、道場樹。佛在世的時候,這棵樹高四百尺,由於受到多次的砍伐,現在這棵樹只有五六丈高。玄奘法師在去印度取經的時候,見到這棵樹,樹干是黃白色,樹枝青翠,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樹葉都非常的光鮮,不會凋謝,只是每到世尊的涅槃日,這棵樹就有些凋謝了,但是很快就能復原。佛在經中對阿難說,世間有三種器物應受禮拜:佛骨捨利、佛像還有菩提樹。禮拜菩提樹和禮拜佛的功德都是一樣的,所以現在很多人,都到印度去禮拜菩提樹,在菩提樹下修行,諸佛都用菩提樹來做佛事,來幫助眾生開悟。《維摩經菩薩行品肇注》中說:“佛於樹下成道,樹名菩提,此樹光無不照,香無不熏,形色微妙,隨所好而見,樹出法音,隨所好而聞,此如來報應樹也,眾生遇者,自然悟道。”這棵樹是佛的果報應化樹。這棵樹很殊勝,有光、有香、形色微妙,能隨眾生之所好,你喜歡什麼它就能現什麼,根據眾生的根機而現相,幫助眾生悟道,這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道場樹。

  極樂世界也有道場樹,《無量壽經》中說,這棵樹高四百萬裡,樹的枝葉四面分布有二十萬裡,是一切眾寶自然合成,樹枝上垂掛著璎珞,有百千萬種顏色,珍妙寶網羅覆其上。寶樹上的寶珠,一個寶珠就有一千種光明,一個光明就有八萬四千種顏色,這光與色互相輝映,照耀無有極限。當微風吹動枝葉,就能發出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的音聲,傳遍諸佛國土,讓人聽了心生清淨,不住染濁的心。見到菩提樹的人利益也非常大,能獲三種忍: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音響忍就是能夠了解一切法如音聲的回響,我們說如回響、鼓響之音,如夢幻泡影,這是音響忍,這個是三地菩薩的境界,三地菩薩才能證到這個境界。第二個是柔順忍,能夠捨離言說相而入實相,這種是四五六地菩薩證到的境界。第三是無生法忍,就是離一切相證入實相,安住於無生法中,這是七地以上的菩薩所證的境界。那麼見到菩提樹的人,由於彌陀願力的加持,就能得到這三種忍。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少功德的,如果靠自力的話,靠他自證的話,他見不到這個菩提樹的,不能得到殊勝的利益。這就像我們娑婆世界的狀況一樣,世尊在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時候,法身大士們見到的是無量相好光明的佛的報身,報身佛;聲聞眾見到的是一位黃面比丘;而法會當中這些優婆塞、優婆夷他們都看不到佛的,見到的是一塊黑炭。所以那些少功德的菩薩,本來是見不到菩提樹的,但是阿彌陀佛悲憫這些眾生,發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國中的菩薩,乃至少功德的菩薩,能夠知見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裡的道場樹,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取正覺。現在阿彌陀佛已經究竟圓滿成佛,那他發的這個大願也已經實現,極樂國中的那些少功德的菩薩,都能夠了知、看見菩提樹;耳朵能夠聽到妙法音聲;鼻子能夠嗅到樹的香味;口能嘗到樹的果實;身體被光注照;意根系念菩提樹的功德。這樣,就會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煩惱。正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願力的加持,讓這些少功德者,能夠直接見到道場樹,見色聞香,自然得忍,獲得殊勝的利益。

  好,下面請看第二十九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這是得辯才智願。

  這一願的意思是,如果我成佛時,國中菩薩,如果對於經法接受,並且讀誦執持不忘,為人演說,都能得到辯才智慧。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我就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在因地中觀察到諸佛剎土,有的眾生整天讀經誦經,但是不能通達經義,不能顯發智慧,好象就像我們說的牛聽琴聲。有人雖然能為人演說經法,但是因為沒有得到辯才智,不能把佛的本義宣說出來,甚至於把深法說淺。阿彌陀佛悲憫眾生不解經義而失自利,不得辯才而失利他,所以發願,令國中菩薩讀誦、持說經法,都能夠通達諸佛法藏,得辯才智慧。《無量壽經會疏》中說:“發口為辯才,內照為智慧”。這個辯才是由智慧而來,內有無礙智,外演妙辭,也叫做四無礙辯,或者四無礙智慧。四無礙,第一是法無礙。對於教法裡面的名相、文句都不能障礙,都沒有障礙,都能夠表達得很清楚。第二是義無礙。對於教法所表達的真實義理,都能夠通達。第三是辭無礙。對於一切的語言,像中國的、外國的、各個地方的方言,所有的語言都能夠通達無礙。像我們現在一般人,懂得幾國的語言就很了不起了,但是不能算是辭無礙,要對過去的語言、現在的語言、未來的語言,都能夠通達無礙,這個才叫做辭無礙。第四個是樂說無礙。由於具有前三種智慧,樂於為眾生說法,能夠自在演說如來真實之義,沒有障礙,這就是樂說無礙。極樂世界的菩薩都具有四無礙辯,就可以到他方無量世界為眾生演說妙法,善談諸法秘要,幫助眾生滅除煩惱。如果講經說法的人,不具足前面我們所說的三種智慧,就只能談談枝葉,談談很膚淺的,做一些表面文章,講不出甚深的義理。那眾生聽了之後就不得要領,那就不能用真理,佛法的甚深真理來降伏煩惱,降伏這些魔障的。

  所以辯才智慧對於弘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著有《淨土十疑論》的智者大師,就是一位得四無礙辯的高僧。他出家以後,精研戒律,凡是開遮持犯,微細戒品,無不通達,並兼通方等大乘經典,後來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經。有一天,他夢到諸多的經書、佛像,雜亂的堆滿整個房間沒有條理,他自己坐在高座口誦法華,一邊口誦法華,一邊在整理經書。這個夢境,後來就證明了大師秉如來本懷,判五時八教,把所有的大、小、頓、圓,都分整的清清楚楚,解決了以前混亂的弊端。後來,智者大師到光州蘇山拜見南岳慧思大師,慧思大師一見到他就說,你我過去同在靈山,聽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我們宿世有緣,今天又見面了。慧思大師就教他讀《法華經》,他精進持誦,不怠不辍,不起妄想分別,當他誦到藥王菩薩本事品時,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忽然入定了,於定中,親眼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山講《法華經》。他明白世尊在靈山法會還沒有散,只是眾生障深慧淺,所以才看不到,智者大師更加精進用功。慧思大師為他印證說:“汝所得者,乃法華三昧前方便,所發持者,乃初旋陀羅尼,獲四無礙辯,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眾,尋汝之辯,莫能極矣,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意思是說智者大師,已經得法華三昧前方便,初旋陀羅尼,就是智者大師已經證到五品位了,他已獲得了四無礙辯,縱使千千萬精通文字的法師來找他辯論,也都不能贏他的,所以贊歎他,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後來智者大師奉師命開始說法,名聞朝野,來聽經求法的人不計其數。皇帝也來聽他講經,拜他為國師,後來皇後也來皈依他,很多高僧大德都紛紛的放棄以前的所學,率弟子前來聽智者大師講經,當時大家都稱他為東土小釋迦。所以我們看到,四無礙辯對於自身修持和弘法利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現在的根機,要想證到四無礙辯非常難的。最好的選擇,就是聽從善知識的教誨,能夠發願求生淨土,到了極樂世界親見阿彌陀佛,蒙阿彌陀佛的加持,我們就能得到四無礙辯,四無礙的智慧,再回入娑婆為眾生演說妙法,滅除眾生的煩惱垢習,令他們脫離生死苦海。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現在雖然很難做到四無礙辯,但是也要好好的發心,也要好好的講經來利益眾生。在講經的過程中,又能增長自己的智慧,也能幫助眾生更好的了解真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學相長,同時增長,大家共同進步。從講經的法師這方面來說,要通過誦經念佛,讓自己的心清淨,在講經的時候用清淨心來講經,不能用意識和思維來講,這樣能夠得到佛力的加持,講出來的佛法才能有法味,才能讓聽經的人獲得利益,因為佛法都是從清淨心當中得的。從這個聽經的人來說,只要講經的法師具足正知正見,是真正的弘揚正法的法師,在聽經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生起恭敬心。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對講經的法師要有恭敬心,對佛法要有恭敬心,我們不要有任何的疑惑。你像有的人,一聽說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他們就會用我們世間的現象來衡量,認為都是不可能的,這個就是沒有信心。有了信心,我們的清淨心才能顯發出來,才能得到佛力的加持,從而降伏貪嗔癡慢的煩惱習氣,增強對佛法的信心。同時把我們聽經聞法所獲得的利益,善巧方便地傳授給和我們有緣的眾生,你聽明白一分,我們就給大家傳授一分,幫助別人能夠重新認識到宇宙人生的真理,認識我們這個世界。雖然我們對佛法還不太完全的明了,但是我們能夠認識一分,我們就教大家一分,我們把從法師這裡學來的,像鹦鹉學舌一樣,善巧方便地幫助別人,來有一個了解佛法的機會,讓別人也具備了認識煩惱的能力。同時,我們在講給大家聽的時候,我們自己又一次的溫故而知新,增長了智慧和福報。現在我們真正發心講經的法師不是太多的,學佛的真的不少,真正能夠有正知正見來學佛的不是太多,就是因為我們弘法的工作沒有跟上。說真的,講經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非常的辛苦,像師父每天備課,基本上是備十幾個小時的功課,這樣雖說非常的辛苦,但是只要你有這個願心,只要能夠對佛法對眾生有一個擔當,弘法為家務,利生為本分,這才是我們一個佛弟子應該的作為。把佛的正知正見傳授給大家,叫這些信眾不再迷信,對佛法有一個真正的認識,這樣才能法輪常轉,正法久住。

  好,我們現在來看第三十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這是辯才無限願。

  上一願,我們說的是極樂菩薩通過持誦得辯才智慧,但是如果這些菩薩的智慧辯才有限量的話,在碰到一些難題時,就有可能回答不了,這樣就會給度化眾生帶來障礙。辯才,指的是宣說佛法的才能,只有具備了無量無邊的智慧辯才,才能在面對任何人、任何情況時,用佛法來度化眾生。尤其在面對一些外道的時候,如果被外道的教理說的啞口無言,對佛法的弘揚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阿彌陀佛緊承上一願,又發此大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國中的菩薩都是智慧辯才無可限量,如果是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成正覺。所以極樂世界的菩薩,都能具足種種的無礙辯才,還入十方世界,還入三界為眾生自在宣說佛法,常轉法輪,度化無量的眾生。

  在我們的公案當中,我們的佛教史上,有好多的高僧大德,以智慧辯才降伏外道、度化眾生的例子數不勝數。玄奘法師在印度那爛陀寺的時候,跟戒賢法師學習了五年,又花了五年的時間南巡印度諸國。公元六百四十年的時候,玄奘法師這時候四十一歲,他決定回國之前,繞道那爛陀寺再去看看。這一回去不得了了,遇到了一場以命相搏的辯論,就這麼厲害,以命來相搏。辯經,辯的就是佛法的真理,是印度佛教重要的交流方式,印度的辯經是非常激烈的,失敗者往往會銷聲匿跡,重的會割掉舌頭,甚至拿命以生命來相搏。玄奘法師一回到那爛陀寺,就碰到一位小乘佛教的人來挑戰辯經,而且他寫了宣傳自己觀點的四十條標語,掛到寺廟的外面,宣稱你們大乘佛教,有一個人能駁倒其中一條,我就自殺,而且戒賢法師選定了四個人來應戰,其他的三個人都不敢應戰,只有玄奘法師站了出來。玄奘法師最後把他給辯倒了,對方非常佩服他,而且要實現自己的諾言,就是要自殺,被玄奘法師給阻止了,這次辯經大會讓玄奘法師,贏得了很高的榮譽。後來統治古印度的戒日王,舉辦了一場由全印度的學術界、知識界、思想界、還有宗教界、一切的有識之士參加的無遮大會,以玄奘法師為大會的論主,連續十八天,都沒有人出來挑戰他的觀點,玄奘法師贏得了勝利。所以,當時印度的大乘佛教尊稱他為大乘天,小乘佛教尊稱他為解脫天,可以說他是名震了整個印度,玄奘法師的辯才,對於大乘佛法的弘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還有我們近代的高僧虛雲大師,他和李根源將軍的一段公案,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也非常的有教育意義。雲南新軍的統領李根源,他一向厭惡佛神,他認為這個是迷信。有一次,他抓到了兩個不守戒律的僧人,這更增加了他的厭惡,他以雞足山數萬僧眾有武裝抗拒為借口,親自帶著隊伍開赴雞足山。入山以後,他駐在悉檀寺,把山上的金頂雞足大王的銅像,以及佛殿都給毀壞了。當時虛雲老和尚正在祝聖寺講經,這個僧人就把這個消息報告給了老和尚,虛雲大師不顧眾人的勸阻,果斷地決定下山去說服李根源將軍。虛雲大師來到悉檀寺山門口的時候,衛兵班的班長正好認識他,勸他趕快逃命去,說李根源只要抓住你,就要槍斃你的。但是,虛雲大師堅持進去去見李根源,進到殿內,虛雲大師就對李根源將軍說了,請大帥立刻停止拆寺毀佛的事情。李根源厲聲說,你叫我不要毀寺,我問你,佛教有何益處?虛雲大師就說了,釋迦牟尼佛設立佛教,總的來說是濟世利民,從最根本的來說,是幫助人去惡為善。自古以來,政教並行,政以齊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為萬物之根本,那如果這個本正的話,萬物得以安寧,而天下太平。李根源一聽老和尚這麼一說,覺得有些道理,臉色稍微緩和了一些,又問道,那這泥塑木雕有什麼用?白白地浪費了錢財。大師就說了,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於法不張。雕塑佛像是為了讓人見到佛像的莊嚴慈悲,而生起畏敬之心,人心如果沒有敬畏,就會無惡不作,無作不惡,導致禍亂。比如世間的尼山塑聖,丁蘭刻木,中國的各宗的祠堂,以及各國的銅像,也不過是讓人心有所歸,能夠生起敬仰,功效不可思議,語其極則,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老和尚給他講了這麼一番道理,李根源聽得非常有道理,直點頭,這個時候就緩和了,讓他的衛兵給大師送上茶點來。又問道:為什麼和尚不做好事,反而做很多的怪事呢?那豈不成了國家的廢物?虛雲大師說,和尚是佛教僧人的通稱,有聖凡賢劣之別,不能因為一兩個僧人做的不好,就唾棄所有的僧人,就像不能有一兩位不好的秀才,你就去罵孔子;又好比大帥雖然統領兵將,軍紀嚴明,但是也會出現一兩個不好的現象。海不棄魚蝦,所以為大,佛法以性為海,無所不能。僧人秉佛的教化,護持三寶,濟度眾生,對國家社會方方面面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並非完全都是廢物。李根源越聽越覺得有理,就留虛雲老一起吃晚飯,然後秉燭深談,最後,對虛雲老和尚佩服的五體投地,最後他認識到了自己毀寺的罪過,發心以後全力的護持佛法。在以後的四十年間,李根源將軍作為佛教的外護,出了很多的力。非常有因緣的在一九五四年,兩個人的名字,同時出現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的名單裡,非常有因緣的。

  在我們現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眾生的知識的見解特別的多,我們如果沒有智慧辯才,很難去度化眾生的,對於眾生提出的問題,我們根本回答不了,就沒有說服力。那麼,怎麼樣才能去提高我們的辯才呢?就是要誦經念佛,修清淨心。只要是妄想分別少了,清淨了,你的智慧才能增長,我們不是靠知識的積累,這個是智慧,這個是錯誤的。

  古人講,讀經有兩種,第一是求根本智。根本智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涅槃妙心,無相實相,也叫無分別智,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讀經的時候,假如在讀經的時候,你想著這一句經文是什麼意思,那一段經文怎麼解釋,那你就把這個佛經,當成知識當成世間的書來讀了,得不到效果。讀經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恭恭敬敬,念茲在茲。從如是我聞開始,一直到信受奉行,作禮而去,只是恭恭敬敬的念,一個字也沒有錯,字字分明,不求解義,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懷疑。就是我們常說的,離文字相,離語言相,離心緣相,這種讀經就是修定,就是修根本智。就像師父常跟大家說的悟一樣,我們的悟不是叫你翻江倒海,把你的知識都再翻出來,這叫妄心,這叫所知障。我們的這個就是讓我們的心清淨下來,你的智慧自然顯露出來,這樣讀經就是修定,就是修根本智。

  第二種讀經的方法,就是更深入一層了,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隨文入觀。這就是在得根本智以後才有這個能力,得根本智已經得了定了,才有能力把經裡面佛所講的理論、境界,跟我們的心融合為一體。就像我們讀《阿彌陀經》的時候,我們念到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能和我們自己的心融成一片,這個才是真正的隨文入觀,這個境界是非常高的,和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這樣讀經的利益是非常大的。現在我們見文解義,把隨文入觀理解錯了,認為我一邊讀著經,一邊想著經裡的意思,我的心思入到經文所表達的意思裡面去了,這就錯了。這叫什麼?這叫妄想心,你用的是心意識,而不是這個清淨心,這樣讀經,對大家說,其實是干擾自己的清淨心,根本得不到智慧的,這種就是一種干擾了,用的意識心而不是清淨心。念佛也是一樣,《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的時候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印光大師為了大家能夠更好的方便下手,跟我們講,“須知都攝,注重在聽,即使心中默念,也要聽,因為心中起念,即有聲相,自己的耳根,聽自己心中之聲,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則六根通歸於一,這種念法最穩當、最省力、也最契理契機”。當我們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任何的念頭沒有,就是耳朵聽,在用心,師父說的明了一點,用心在聽這叫聞,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所以我們不要一邊念佛,一邊觀想阿彌陀佛或者蓮花,我們這種修學的方法叫做持名念佛,也不是觀想念佛,也不是觀像念佛,我們就是執持名號,句句名號都入我們的耳朵,入我們的心。如果我們一邊念著佛,一邊觀想彌陀的佛號,又一邊觀想著蓮花,這叫什麼?這叫三心二意,心怎麼能清淨下來?我們用的都是意識心。當我們念佛的時候,就是這一句佛號,字字流入我們的心海中,這就是念茲在茲,這樣,不假時日,我們的心就會清淨下來了。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一定要分辨清楚,辯才無礙和世智聰辯,這個我們不能混為一談的。有的人,他有一些世間的知識,有一些世間的理論,遇事好和人辯論,誇誇其談,在佛法裡面這叫世智聰辯,不是智慧。世智聰辯是佛說的八難之一,佛在《無量壽經》中說:但以世智聰辯,增益邪心,雲何出離生死大難?世智聰辯的人我見很深,自以為是,很容易產生貢高我慢之心,助長邪心,助長邪見。世智聰辯他是知識的積累,我們就說他是經驗,都是所知,執著所知的經驗,就會給自己帶來障礙了,與修行解脫之道違背而馳,不能出六道輪回的。所以說世智聰辯是有分別執著的,它是染濁的、不淨的,是世間的貪嗔癡中所生出來的這種小聰明,小的這叫意識經驗,不是大智慧。而智慧辯才是從真如本性當中流露出來的,離一切妄想分別,不執著,不是意識的思維所產生的,隨問隨答,不要事先准備,而且講出來的道理契機契理,能讓人生起正信。

  師父跟大家舉一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就像當我們遇到比較棘手的問題,用我們所有的經驗想法都處理不了的時候,師父說把他放下,你去休息一下。然後我們睡一覺,早上起來,突然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大家都有這個方面的經驗,這個時候就是什麼原因?沒用世智聰辯,而且你心靜下來了,把它放到一邊,把心靜下來,寧靜而致遠。寧靜而致遠不是單指的一個長遠的遠,他可以橫遍十方,豎窮三界,根據你放下的多少,你心清淨的多少,你的智慧就會延伸到多少。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悟和想它是兩回事,這個智慧和世智聰辯也是兩回事。大家不要一聽說,師父叫你們去悟悟去,你們就苦思冥想,不是這樣的,悟悟是什麼?把一切的東西放下,我們去靜靜,念念佛,把一切的事情放下,自然而然的你本來的智慧就會顯露出來。我們本來都具足的,只不過我們都被這個經驗、被所知,障礙住了,所以這就叫所知障,就是我們說的世智聰辯。所以我們一定要會學佛,一定要會用佛法,不要把佛法當成學問來研究,不要落到世俗的經驗和小聰明裡面去。那樣只會增長邪心,亂了智慧,離佛法、離真理越來越遠了。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上一篇:74年慚愧弟子真誠求妻
下一篇:人間天:什麼決定了生命的走向?(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