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印光法師:《靈巖遺旨》壹、悲化有情【1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印光法師《靈巖遺旨》

 

壹、悲化有情

 

二、老實念佛

(三)選擇念佛

 

  3.一心專稱        
 
 (1)專修之法

念佛余行
力用迥別

積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盡還須墮落。
念佛往生,便入菩薩之位,決定直成佛道。

(增廣上.與廣東許豁然居士書)

四種念佛
持名最勝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但有「專念自佛、專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


「專念自佛」者:如諸經中,深窮實相,以期悟證,乃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誰,並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此於四種念佛中,名為「實相念佛」焉。


「專念他佛」有三種念法:一觀想,謂依《十六觀經》作觀,或專觀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觀廣大法身,及具觀十六種觀。二觀像,謂對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此三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願,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


此四種念佛,惟實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惟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


惟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倘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必於現生親證念佛三昧,臨終決定往生上品。縱根機陋劣,未證三昧,但以信願持佛名號,如子憶母,常時無間。迨至臨終,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惟此是賴。否則但種來因,難得實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兩彰、而復雙泯」時,則實相妙理,觌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於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


至於「自他俱念」,即所謂「禅淨雙修」者。有以專看念佛的是誰,以期明心見性,不以信願求生為事者。雖似禅淨雙修,實為有禅無淨。既無信願,莫由仗佛力以帶業往生。倘未到業盡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是知禅淨雙修,惟具深信願者方能得益,否則固不如專致力於持佛名號一門也。(續編下.彌陀聖典序〔民二十年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惟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觀,必須熟讀《觀經》。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淨佛現,境非外來。惟心所現,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則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則觀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現。此則全體是妄,與佛與心,皆不相應,即伏魔胎。因茲妄欲見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現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業所現。遂大生歡喜,情不自安。則魔即附體,喪心病狂。縱令活佛現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須自量根性,勿惟圖高勝,以致求益反損也。善導和尚雲:「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誠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詳審。又志誠懇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盡心力以行之,則幸甚。(增廣上.覆吳希真居士書一)


觀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觀境熟悉,無躁妄欲速之心,有鎮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則損多益少。至於實相念佛,乃一代時教,一切法門,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觀,禅宗參究向上等皆是,所謂念自性天真之佛也。《楞嚴》一經,實為念實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為持名念佛,決志求生極樂,無上大教。何以言之?最初征心辨見,惟恐以妄為真,錯認消息。迨其悟後,則示以陰入界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乃知法法頭頭,鹹屬實相。既悟實相,則覓陰入界大之相,了無可得,而亦不妨陰入界大行布羅列。所示二十五圓通,除勢至圓通,正屬持名,兼余三種念佛之外。余者總為念實相佛法門。以至七趣因果,四聖階位,五陰魔境,無非顯示於實相理,順背迷悟之所以耳。如是念實相佛,說之似易,修之證之,實為難中之難。非再來大士,孰能即生親證?以此之難,固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勸贊。了此而猶欲仗自力以斷惑證真,復本心性,不肯生信發願,執持佛號,求生西方者,無有是處。以實相遍一切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於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能得蘇東坡、曾魯公、陳忠肅、王十朋等之果報,猶其上焉者。了生脫死一事,豈可以志大言大而成辦乎哉?宜自詳審。是知實相之理,不可不知。息心研究《楞嚴》,則凡聖因果迷悟修證之若事若理,明如觀火。而自力佛力、持名實相之利益大小,亦明若觀火。固當若自若他,皆期以即持名而實相。決不致以好高務勝,離持名以修實相。致使徒有修心,而無證果也。(增廣上.覆吳希真居士書二)


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捨之而修觀像、觀想、實相等法。夫四種念佛,惟持名最為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快捷方式。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念佛一法
最易得益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為事,不必改念《地藏經》。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殺,亦能念,念即得益。蘇州楊鑒庭因於城門向東洋兵鞠躬,心念觀音聖號,其人不喜鞠躬,即以刀砍下,〔此蓋前生怨家,今以破頭皮了之。
及至頭,則成平的。頭皮已破,血流許多,而頂骨一毫莫傷。若非刀轉為平,則頭已成兩塊矣。是知最危險之時世,當以念佛為主。彼矜奇競異者,皆不注重在救苦難,注重在顯己之智識高超耳。《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數有無量無邊,皆受普賢菩薩教,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此其人為何如人,此其事為何如事?況我輩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何可改向之念佛為念經乎?地藏菩薩救苦心切,然比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令得往生,則又相去懸遠。宜婉勸慧甲,仍照舊規為事,易行而利益多多矣。(三編上.覆陳慧恭居士書)
 
觀不能作
稱即獲益


第十六觀,又令惡業重者,直稱名號。由稱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觀不能作,稱即獲益。於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為第一。末世行人,欲得現生決定往生者,可弗寶此持名一行哉!(增廣下.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持名念佛一法,普利三根。觀像觀想,惟心地法門明白之人則可,否則或致起諸魔事。持名念佛,加以攝耳谛聽,最為穩當。任憑上中下根,皆有利益,皆無弊病。(三編上.覆唐瑞巖居士書一)


觀雖十六,行者修習,當從易修者行。或作如來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至於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為作觀也。觀之理,不可不知。觀之事,且從緩行。若或理路不清,觀境不明,以躁心浮氣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觀境現前,若心有妄生喜悅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復致退前功,故《楞嚴》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為千穩萬當之行。待至心歸於一,淨境自會現前。(增廣上.覆崇明黃玉如書)
 
下手易故
多主持名


念佛一事,固貴純一無間。所以一切時,一切處,均宜念。誦經則不能如念佛之常不間斷,又何必於污穢處誦也。持名若至其極,則不作觀,而淨境亦可具現。倘工夫不純,妄欲見聖境者,或有著魔之虞。所以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三編下.覆馬宗道居士書二)

專修一法
何求不得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余。將謂念《彌陀經》、念佛者,便不能滅定業乎?佛法如錢,在人善用。汝有錢,則何事不可為?汝能專修一法,何求不得?豈區區持此咒、念此經,得此功德,不得其余功德乎?善體光言,自可一了百了,否則縱說的多,汝仍是心無定見,有何益乎?(增廣上.覆周智茂居士書)

舉一全收
無欠無余


且勿謂緣想一佛,不如緣想多佛之功德大。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余。若久修大士,緣境不妨寬廣,境愈寬而心愈專一。若初心末學,緣境若寬,則心識紛散。而障深慧淺,或致起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歷代諸祖,皆令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證三昧,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鹹皆具足。古人謂:「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可謂最善形容者矣。(增廣上.覆高邵麟居士書二)
 
機有大小
修有專圓


善導專修淨業,可名表專一心。永明萬善圓修,何名遮專一心?直是一錯到底。當雲淨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回向淨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要之人未到大徹大悟地位,其立言決難無弊。譬如井蛙,只見一井量之青天而已。(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二)
 
專修淨業
方可了脫


解脫之門,惟有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此系仗佛力了生死法門,即生可以做到。若不專修此法,修其它種種法門者,非博地凡夫一生兩生所做得到。吾人從無始來,至今尚在生死輪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淨土法門,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錯過。今為汝取法名為宗信,以信願行三法,為淨土正宗。第一要有真信,有真信,必定有真願真行,否則不名真信。(三編上.覆琳圃居士書)


今人固宜專修凈業,方可得其了生脫死之實益。倘不自量,妄欲學古大人之自力了脫,則恐一誤以成永誤矣。(三編上.覆陳飛青居士書一)


接手書,知由病中蒙三寶力,化險為夷。方知生死了手,非一門深入,不克濟事。因研閱淨宗各書,方知彌陀為我發願立行,以期成佛。我違彌陀行願,以故長劫恆淪六道,永作眾生。了知彌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彌陀心中之眾生。心既是一,而凡聖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為真信。從此信心上發決定往生之願,行決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淨宗法界,一生取辦,一超直入如來地。如母子相會,永樂天常矣。(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八)


淨土法門,為佛法中至極簡便至極深遠廣大之法。若依余法修持,誰能現生即了生死超凡入聖?若依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無一不往生者,此固宜專主於淨土法門之大義也。(三編下.覆崔益榮居士書一)


閣下年未三十,已現衰相。固當捨博守約,專修淨業。淨業大成,再宏余法,庶得自利利他之實。否則雖能利人,亦非究竟現生獲出生死之道。而自己本分事,既不能斷盡煩惑,以了生死。又以素未專志淨業,或致因通途教義,疑特別法門,則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雖種善根,倘以坯器未火,或被再生之雨為之消滅,則可惜耳。(三編下.覆李圓淨居士書一)

凡夫修持
不宜夾雜


念佛法門,雖遍攝禅、教、律、密諸法,而在凡夫地修持,固當以純一不雜為本也。(續編下.念佛懇辭序)


凡修持宜專不宜雜。念佛一法,超過一切,或薦亡,或祈親壽,並一切所求,皆可如願。但以求生西方為主,萬不可求來生福報,若求來生,便無往生之利益矣。(三編下.開示五則)

修持功課
愈簡愈妙


修持功課,隨機而立,愈簡愈妙。若都是久修者,不妨依禅門日誦而念。若初心者多,則無論朝暮,均可以念《彌陀經》、往生咒,即念佛矣。朝暮如是,日間如是亦可。不念經咒,即以「贊佛偈」起亦可。須知所有功課,均以念佛為主,經咒為賓。知此義,再按林員之身分而定,庶可適宜。光何能特訂一章程,令人依從乎?天下叢林,均照禅門日誦。慈溪文溪西方寺,朝暮皆念《彌陀經》,固不宜執著而論。所不可稍有更張者,信願行三之宗旨也。若用禅家參念佛的是誰,則是參禅求悟,殊失淨土宗旨,此極大極要之關系。人每欲冒禅淨雙修之名,而力主參究,則所得之利益有限〔念到極處也會開悟
,所失之利益無窮矣。以不注重信願求生,不能與佛感應道交。縱令親見念佛的是誰,亦難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無信願求生之心故也。又未斷煩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脫死。好說大話者,均由不知此義。


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余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續編上.覆陳慧新居士書〔民二十二年


修行惟隨己身分而立功課,非可執一以論。但決定不可不依信願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一門深入,萬善圓修均可。若棄捨淨土,於別種法門一門深入,並萬善圓修,均不可。以仗自力,決難現生了脫故也。世之聰明人,每小視淨土。某甲之守秘傳觀法,動雲有所證悟及先知等,蓋已涉於魔外氣分。既不受谏,當各行各道。不必與彼往返,亦不必屢言彼事,以免暗禍。(三編上.覆謝慧霖居士書七)
 
但念彌陀
莫加他法


吾人當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不須別修他法。若仗自力修禅定,欲了生死,甚難甚難。以其須至業盡情空,見思惑盡,方出生死。佛在世時,見思惑業斷盡無余者,固不乏其人。末法時代,根性陋劣,斷惑證真者,誠不易得。惟有淨土一門,能於臨命終時,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又淨土法門,不可看得太輕,以法身大士,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皆不能出此法門之外。亦不可看得太難,以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但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則往生一事,如操左券。修淨土者,當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身三口四意三,皆歸於善,是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次則受持三皈,具足五戒,不犯威儀。次則深信因果,發菩提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但皆以孝養父母等世善為根本。


若依余法門,皆仗自力。如渡海然,有翼者固能飛渡。能浮者,已不足恃,況不能浮者乎?仗佛力,則如乘輪渡海,須臾即達彼岸。又如平民致身貴顯,殊非易事;而王子甫誕,即為儲君。此其間自力他力,難易得失,不可同時而語也。顧號為通宗通教之人,往往不信淨土法門,且目為愚夫愚婦之所為。曷不觀夫大智律師,五祖戒草堂青之已事乎?大智律師,初頗藐視淨土,後讀《續高僧傳》,見慧布法師雲:「方土雖淨,非吾所願,假使十二大劫在蓮華中,受諸快樂,何如我在五濁惡世教化眾生乎?」遂生誹謗。後因大病,始知毫無把握,遂發願盡此報身,弘揚淨土。二十余年,手不釋卷,以淨土為依皈。五祖戒禅師,草堂青禅師,其功行之高,迥出恆流。徒以見思惑未能淨盡,又復輪轉人間。故知:了生脫死,入聖超凡,捨淨土別無長策。念佛一門,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當以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須又以此法化他,則化功歸己,實為往生最勝資糧。(三編下.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丙寅七月
 
下手易故
多主持名


念佛一事,固貴純一無間。所以一切時,一切處,均宜念。誦經則不能如念佛之常不間斷,又何必於污穢處誦也。持名若至其極,則不作觀,而淨境亦可具現。倘工夫不純,妄欲見聖境者,或有著魔之虞。所以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三編下.覆馬宗道居士書二)
 
專修一法
何求不得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余。將謂念《彌陀經》、念佛者,便不能滅定業乎?佛法如錢,在人善用。汝有錢,則何事不可為?汝能專修一法,何求不得?豈區區持此咒、念此經,得此功德,不得其余功德乎?善體光言,自可一了百了,否則縱說的多,汝仍是心無定見,有何益乎?(增廣上.覆周智茂居士書)

舉一全收
無欠無余


且勿謂緣想一佛,不如緣想多佛之功德大。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余。若久修大士,緣境不妨寬廣,境愈寬而心愈專一。若初心末學,緣境若寬,則心識紛散。而障深慧淺,或致起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歷代諸祖,皆令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證三昧,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鹹皆具足。古人謂:「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可謂最善形容者矣。(增廣上.覆高邵麟居士書二)

機有大小
修有專圓


善導專修淨業,可名表專一心。永明萬善圓修,何名遮專一心?直是一錯到底。當雲淨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回向淨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要之人未到大徹大悟地位,其立言決難無弊。譬如井蛙,只見一井量之青天而已。(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二)

專修淨業
方可了脫


解脫之門,惟有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此系仗佛力了生死法門,即生可以做到。若不專修此法,修其它種種法門者,非博地凡夫一生兩生所做得到。吾人從無始來,至今尚在生死輪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淨土法門,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錯過。今為汝取法名為宗信,以信願行三法,為淨土正宗。第一要有真信,有真信,必定有真願真行,否則不名真信。(三編上.覆琳圃居士書)


今人固宜專修凈業,方可得其了生脫死之實益。倘不自量,妄欲學古大人之自力了脫,則恐一誤以成永誤矣。(三編上.覆陳飛青居士書一)


接手書,知由病中蒙三寶力,化險為夷。方知生死了手,非一門深入,不克濟事。因研閱淨宗各書,方知彌陀為我發願立行,以期成佛。我違彌陀行願,以故長劫恆淪六道,永作眾生。了知彌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彌陀心中之眾生。心既是一,而凡聖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為真信。從此信心上發決定往生之願,行決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淨宗法界,一生取辦,一超直入如來地。如母子相會,永樂天常矣。(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八)


淨土法門,為佛法中至極簡便至極深遠廣大之法。若依余法修持,誰能現生即了生死超凡入聖?若依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無一不往生者,此固宜專主於淨土法門之大義也。(三編下.覆崔益榮居士書一)


閣下年未三十,已現衰相。固當捨博守約,專修淨業。淨業大成,再宏余法,庶得自利利他之實。否則雖能利人,亦非究竟現生獲出生死之道。而自己本分事,既不能斷盡煩惑,以了生死。又以素未專志淨業,或致因通途教義,疑特別法門,則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雖種善根,倘以坯器未火,或被再生之雨為之消滅,則可惜耳。(三編下.覆李圓淨居士書一)
 
凡夫修持
不宜夾雜


念佛法門,雖遍攝禅、教、律、密諸法,而在凡夫地修持,固當以純一不雜為本也。(續編下.念佛懇辭序)


凡修持宜專不宜雜。念佛一法,超過一切,或薦亡,或祈親壽,並一切所求,皆可如願。但以求生西方為主,萬不可求來生福報,若求來生,便無往生之利益矣。(三編下.開示五則)
 
修持功課
愈簡愈妙


修持功課,隨機而立,愈簡愈妙。若都是久修者,不妨依禅門日誦而念。若初心者多,則無論朝暮,均可以念《彌陀經》、往生咒,即念佛矣。朝暮如是,日間如是亦可。不念經咒,即以「贊佛偈」起亦可。須知所有功課,均以念佛為主,經咒為賓。知此義,再按林員之身分而定,庶可適宜。光何能特訂一章程,令人依從乎?天下叢林,均照禅門日誦。慈溪文溪西方寺,朝暮皆念《彌陀經》,固不宜執著而論。所不可稍有更張者,信願行三之宗旨也。若用禅家參念佛的是誰,則是參禅求悟,殊失淨土宗旨,此極大極要之關系。人每欲冒禅淨雙修之名,而力主參究,則所得之利益有限〔念到極處也會開悟
,所失之利益無窮矣。以不注重信願求生,不能與佛感應道交。縱令親見念佛的是誰,亦難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無信願求生之心故也。又未斷煩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脫死。好說大話者,均由不知此義。


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余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續編上.覆陳慧新居士書〔民二十二年


修行惟隨己身分而立功課,非可執一以論。但決定不可不依信願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一門深入,萬善圓修均可。若棄捨淨土,於別種法門一門深入,並萬善圓修,均不可。以仗自力,決難現生了脫故也。世之聰明人,每小視淨土。某甲之守秘傳觀法,動雲有所證悟及先知等,蓋已涉於魔外氣分。既不受谏,當各行各道。不必與彼往返,亦不必屢言彼事,以免暗禍。(三編上.覆謝慧霖居士書七)
 
但念彌陀
莫加他法


吾人當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不須別修他法。若仗自力修禅定,欲了生死,甚難甚難。以其須至業盡情空,見思惑盡,方出生死。佛在世時,見思惑業斷盡無余者,固不乏其人。末法時代,根性陋劣,斷惑證真者,誠不易得。惟有淨土一門,能於臨命終時,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又淨土法門,不可看得太輕,以法身大士,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皆不能出此法門之外。亦不可看得太難,以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但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則往生一事,如操左券。修淨土者,當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身三口四意三,皆歸於善,是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次則受持三皈,具足五戒,不犯威儀。次則深信因果,發菩提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但皆以孝養父母等世善為根本。


若依余法門,皆仗自力。如渡海然,有翼者固能飛渡。能浮者,已不足恃,況不能浮者乎?仗佛力,則如乘輪渡海,須臾即達彼岸。又如平民致身貴顯,殊非易事;而王子甫誕,即為儲君。此其間自力他力,難易得失,不可同時而語也。顧號為通宗通教之人,往往不信淨土法門,且目為愚夫愚婦之所為。曷不觀夫大智律師,五祖戒草堂青之已事乎?大智律師,初頗藐視淨土,後讀《續高僧傳》,見慧布法師雲:「方土雖淨,非吾所願,假使十二大劫在蓮華中,受諸快樂,何如我在五濁惡世教化眾生乎?」遂生誹謗。後因大病,始知毫無把握,遂發願盡此報身,弘揚淨土。二十余年,手不釋卷,以淨土為依皈。五祖戒禅師,草堂青禅師,其功行之高,迥出恆流。徒以見思惑未能淨盡,又復輪轉人間。故知:了生脫死,入聖超凡,捨淨土別無長策。念佛一門,須信願行具足。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但念彌陀,莫加他法。當以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須又以此法化他,則化功歸己,實為往生最勝資糧。(三編下.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丙寅七月
 
雖是菩薩
亦不加入


哆哆菩薩所示,可謂真實之極。覺明妙行菩薩,與哆哆菩薩,如出一轍。足見扶乩之不可依據。菩薩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即此可見一斑。哆哆菩薩既有大恩,實不可忘,然亦不宜加入念佛儀中。念佛儀,雖文殊、普賢、地藏、彌勒尚不加入,況其它乎?然此等菩薩,同攝清淨大海眾菩薩中。若加入哆哆菩薩,在本社固無所礙,然他處不知,反招疑議。但宜另供一處,朝夕禮拜即已。(三編下.覆黃德炜居士書)
 
只此一句
圓成佛道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我等下根凡夫,非從極約之法門做,則只成種善根而已。欲得現生就了生死,夢也夢不著。(三編上.覆陳蓮英女居士書)

能念佛者
有幾人哉


念佛不分聖凡。聖指三乘,即聲聞、緣覺、菩薩。凡指六道,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但天以樂故,不能念者多。三途以苦故,不能念者更多。修羅以瞋故,亦不能念。惟人最易念。而富貴之人,便被富貴所迷;聰明人,以聰明迷;愚癡人,以愚癡迷。芸芸眾生,能念佛者,有幾人哉?既知此義,當勇猛修持,勿致欲念而不能念,則不負此生此遇矣。(三編上.覆卓智立居士書三)
 
彼此相助
其行易成


或謂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結社。是不知世間萬事,須待眾緣相助,方得有成,況學了生脫死之無上妙法乎?……人之常情,若無依倚,則多涉因循怠忽之弊。大眾同居,功課有定,雖欲懈怠,亦不可得。功課之外,其奮發精進者,即可攝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進,誰甘後退?彼此相輔,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見,有可決擇。每日暇時,請諸耆宿,略示淨宗綱要。則邪正去取,了了分明。有此諸益,故古人鹹以結社為倡導。(增廣上.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勸生淨土
是真慈愛


夫勸一人生淨土,即成就一眾生作佛。凡成佛必度無量眾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議也哉?又自既修淨土,尚須以此法門普告一切,況妻妾子女,豈可不勸令發心,而失此巨益乎?倘天性相近,則何善如之。如稍相遠,亦須漸磨漸染,俾即遠而成近耳。此所謂深愛,所謂宏慈,捨此而為慈愛,皆名有而實無耳。(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滿所願。(續編上.一函遍覆〔民二十一年〕

 
 
 
  •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  

    上一篇:道西法師:菩薩化現小狗度眾生的故事
    下一篇:淨空法師:永明禅師《四料簡》,實則勸人重視淨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