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為病人診斷時,采取“望、聞、問、切”的方法來診病。“望”就是通過病人的表情來做出最初的判斷,但是醫生並沒有單憑“望”來確診,還要配合“聞、問、切”多種方法綜合評價。中醫診病的方法是很科學的,古來有神醫望而診病,而且精准度很高,但是神醫畢竟是少數的。我們不是神醫,但是卻往往“望”一下就給患者確診了,進而給開了所謂的治病良方。
難怪總是會有庸醫誤診,而出現了醫療事故,輕則耽誤病情的康復,重的可能危及寶貴的生命!醫生,是一種既神聖又危險的職業。我想神醫也是通過學習,實踐,經驗的積累而有了“神醫”美名!神醫之所以被稱之為“神”,是因為他有超越一般醫生之處,所以被神化了。如果真的是神仙的話,神通廣大,看個病,我想不用“望”可能就知道病因了吧。
不是醫生,給人看病當然有困難了,但是我經常觀察人的臉色,尤其是眼睛,也是想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極具戲劇化的一張面孔,每天可能變化無數次,一秒鐘可能都有很多次的變化,要比戲劇裡的“變臉”快多了,而且不用更換道具,心念一動,臉色就變,最明顯的是眼神!我們總是想捕捉面孔的信息,因此出現了“反捕捉”措施——面部包裝,諸如戴墨鏡等等。
不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讓別人看清楚自己,恰恰相反的是,我們總想著看清楚別人。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不知彼,成五十敗五十;知彼不知己,成五十敗五十;不知己亦不知彼,每戰必敗!
我們總想著心想事成,所以迫切想知道別人所有的信息,但是不要忘記了,即使你全部掌握了外在有效的信息,你不過五十的幾率,另外一半是掌握在自己手裡——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如果我們整天挖空心思來察言觀色,而忽視了對自己的認識了解,豈不悲哉?
如果我們有時間的話,坐下來,好好照照鏡子,看看自己,問問自己:“我了解你嗎?我真的認識你嗎?你真的是我嗎?”
多變的臉色,源於我們多變的心,認識自己的臉,不如認識自己的心。
當你擁有一雙慧眼,任憑臉色如何變化,你都不會再被迷惑,就像孫悟空有一雙火眼金睛一樣,任憑妖怪如何變化,都難逃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