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學佛者莫以見解不同而結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下學佛以來,經常看到佛教內部不同觀點相互爭論的文章,也聽說有些法師因為見地不同和對修行方法的理解不同,而反目成仇。因為初入佛門,又加上身為凡夫,當然只是看看熱鬧,聽聽是非,根本無力去分清誰對誰錯,但卻多少受到其影響,真是前路尚不知,徒又增迷雲。故既不敢深入其中,又避之唯恐不及。

  學佛多年以後,再回頭關注這些爭論,和爭論的熱點,以及爭論者的心態,在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是爭論毫無結果,話題依舊是多少年前的話題,焦點依舊是老的焦點,但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這些爭論依舊沒有劃上句號的跡象。唯一發生變化的是爭論的層級和溫度有所不同,比如,理性漸少,而火藥味漸濃,對法本身的關注漸少,對人身的攻擊增多。至於為何爭論多年而沒有結果,在下體會,這些爭論非是我們凡夫所能承擔的。

  二是爭論沒有益處。世間人有的為名利而爭,有的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爭。為名利爭者以私欲為動因,以觀點爭者以我見為依據,由於第一步即錯,當然永無水落石出之時。故世間也被此等人攪得永無寧日。學佛人關於佛法的爭論是否也陷入此種有害無益之境地,是我們每個佛教徒應當深思的。

  三是沒有資格爭論。在下之所以不敢介入爭論之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自己的身分所決定的,試想一個博地凡夫,以自己的愚癡情見去較量佛法的高低優劣,去妄論古大德和祖師的長短得失,去為他人指點是非曲直,去為眾生解困去惑,在明眼人看來,只會覺得既可笑,又可悲。就如一道士,晚上在墳地被鬼所迷,由一農夫救出,離別時,道士為表謝意,贈農夫一避鬼符一樣。

  四是當以和為貴,既然爭論無果,無益,而又無資格,在下以為最好的辦法是以和為貴。要想和其實也很簡單,若雙方各自從自己的觀點中解脫出來,觀照對方,觀照自己,進爾觀照佛教,以大局為重,就會相對客觀地給自己的眼界和心胸打一個較為恰當的分數。從另一個角度看,學佛人有責任和義務來維護佛教的團結。自覺遵守六和敬的原則,使我們成為內和外敬的和合團體。在下以為,這才是兩土教主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五是要求同存異。爭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如果雙方都沒有能力說服對方。又不能解決問題,而且對了生死,對修行無益的話,最好是求同存異,各行其道,相安無事,比如若對淨土法門的見解不同,可暫且存而不論,因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目標是一致的,若意氣用事。因此而舊怨未了又結新怨,那就得不償失了。而且也違背了當初學佛的初衷。另外,還要有良好的爭論風范,和做學問的基本態度,那就是對事不對人,並且要始終堅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原則。因為佛教義理有凡情可解者,也有凡情不可解者。而我們爭論的問題,很多是涉及凡情不可解的部分,故爭論之人,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他人負責。更要對因果負責。因為沒有一句話是不落因果的。在下寫到此時,心情有些沉重,想起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的懸記:“末法時期,斗爭堅固”。我們如今的學佛人,言行稍有不慎,就會不自覺地淪為“斗爭堅固”之人。一思及此,作為佛子,能不時時謹遵佛教,處處檢點心行,為光大佛教盡一分心力嗎?

  願一句阿彌陀佛如春風,化解彼此心中的介蒂,
  願一句阿彌陀佛如利劍,斬斷你我的無明和偏執,
  願天下學佛人同舟共濟,願天下學佛人同生極樂。

 

上一篇:明一法師:隨順世緣覺不變
下一篇:與佛最有緣的幾位皇帝之一:漢明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