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阿彌陀佛!
摘自《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九十二),編號:21-442
問:如果中國乃至世界許多道場都采納師父上人培養聖教人才的構思,建立攝影棚,三年扎根,十年一門深入,每天在網絡上分享學習心得,而如果修學者沒有在師父上人身邊,是否難免在講學當中夾雜自己的意思?這樣的話,在網上不同的人講的心得體會不相同,會不會造成知見紛纭不一,攪亂初學者的頭腦?如何解決?
答:這個事情沒有法子解決,只有各人講各人的。那聽的人要有智慧去辨別,這就是佛教我們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一定是經典做依據;"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你能掌握著佛這個教訓,就沒有問題,最怕的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這裡面就不能避免差錯,所以要理智。那終極的指導原則,就是教我們放下分別執著,這是最高的總綱領。我平常勸勉同學的十六個字,這是入門,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這十六個字放下,你就入門;這十六個字放不下,沒有入門。沒入門,學習的這些東西,到處去講,那道聽塗說。古人有這個德行,不敢隨便說,現在人說的多分都落在名聞利養上。那總是還是要受報,果報。但是聞到佛法總有好處,他的罪報報盡了,佛法這個金剛種子永遠不壞,以後遇到正法的緣,還是繼續再修。
實在說,我們這一生所遇到的,也是過去生生世世的底子,這一生碰到緣。遇不到緣,那就來生後世有緣就又接上,就這麼回事情。這些事實真相要知道,要清楚。如果不願意搞輪回,輪回實在是很可怕、很苦,太復雜了。我們想在今生一生當中成就,那就必須把這些捨得干干淨淨。要知道這些緣,對我們來說沒有好處,我們一定要跟釋迦牟尼佛學。他老人家一生都是勸人為善,做出榜樣來給人看,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有貪、瞋、癡慢。我們講這十六個字,他一個字都沒有,這做出好樣子給我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