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資糧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五)持名
願能導行,既有信願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贊歎持名功德說:“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橫出三界的妙行。別的修行是難行道,持名是易行道。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名以召德”。這個名字,就給你招來了萬德。阿彌陀佛名號,稱為萬德洪名,由於這是萬德莊嚴所成就的佛名。萬德不圓滿,怎麼能成佛?既成了佛,名叫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名號乃是萬德所成的。如蜜蜂采集了多種鮮花,釀成了蜜,我們吃的是蜜,不要真截吃花粉。我們念佛,同於吃蜜。這是佛采百花之精而成的蜜,我們食蜜即是吃了百花之精。佛的名號就是蜜,這是萬德莊嚴圓滿的果實。佛成了佛了,成就言名號,所以這個名號就具有萬德。你念這個名字,就招來名號中的萬德。如果還不容易體會,請再聽幾個譬喻。例如人們修房子,房上有了師傅,你作他的助手,師傅說我要灰,你就把灰給他拿上去了。要瓦刀,就把瓦刀拿上去,要頭把頭拿上去。師傅說的都是名字,但依靠名字他就招來所要的物品。說灰就招來灰,說瓦刀就招來瓦刀。所以你念阿彌陀佛就招來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壽無量功德,這個名字就這麼重要。再有道綽大師《安樂集》中舉兩個例子。他說人要是被狗咬傷了,有個治法。把虎骨弄熱,然後按在被咬的地方按摩,就能治好。但是在得不到虎骨時,就可把自己的手弄熱,按在被狗咬的地方,嘴裡念老虎來了,老虎來了,也能治好。這不就是名字的作用嗎?底下還有道綽大師親自實踐過的例子。扭傷了腳可用木瓜弄熱之後揉腳。如無木瓜,就口念木瓜,道綽大師本人腳傷就是這樣治好的。把手弄的很熱,按在傷處揉,嘴裡念“木瓜”“木瓜”,真的好了。這就說明了名字能起實際作用,即是“名以召德”。由於佛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名號的功德也就不可思議。佛的功德是凡夫所不能想得到的。大家都知道,在佛成道之前,魔來擾亂,可是魔所變美女到佛面前就變得丑陋不堪。又用種種武器向佛進攻,但一切武器到了佛的跟前都停在空中,它的尖端都是蓮花。魔就驚奇了,問佛有什麼功德,能有這樣威力。佛說你要問我的功德,地神知道,你問地神。於是地神就出來證明說,這個娑婆世界,沒有一寸土地不是佛當年為了救度眾生,捨棄生命而流血的地方。可見佛的功德難思。這個德咱們還能夠理解,至於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的那個德,就更不可思議了。徹底打破無明,這個德怎麼能思議得到?所以《要解》說:“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又“名號不可思議”,所以你散心念佛,仍能作為成佛的種子,何況執持名號達到一心不亂,焉有不往生極樂世界之理!一旦往生淨土,從此不再退轉。不退轉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到了念不退,念念契理,從容中道,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即一切種智海,亦即如來的果海。那還不成佛呀!念不退是別教初地菩薩和圓教初住菩薩才能證到的境界。往生的人不再墮凡夫地,叫作位不退。常住大乘,不墮二乘地,叫行不退。凡是往生的人都證位不退,同時圓證三不退。可見持名功德,真實不可思議。
又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是徑路,而持名念佛是徑中之徑。《要解》說:“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上。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觀像如《般舟三昧經》裡所說,專看佛像,這叫觀像念佛。觀想就是《觀經》裡所說,觀日、觀水、觀佛相好等等十六觀,這叫觀想念佛,都是淨土的行。還有五悔,是①忏悔,②勸請,③隨喜,④回向,⑤發願。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所有這一切修行如果成就了,都能往生淨上。但其中有正有助,信願持名這是正行,至於禮拜、供養等等就是助行。正助齊修如同眾寶俱備,但持名念佛乃寶中之王。
《要解》說:“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在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唯有持名念佛這一個方法,能廣泛攝受種種根機的眾生。上至文殊普賢,下及五逆十惡,都能契合,引導往生。所以說“收機最廣”。至於“下手最易呢?”人要開始修行,總得開步走,從原地邁出頭一步,,這就是“下手”。持名是最容易下手。剛會說話的小孩會念阿彌陀佛的很多,可見“下手最易”。由於持名法門這樣殊勝,所以“釋迦慈尊無問自說”。《阿彌陀經》沒有人提問,是佛主動對眾開示,這是特點,例如《金剛經》是須菩提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觀經》是韋提希夫人問,都是有人提問。唯獨《阿彌陀經》沒有人問,是佛自說。可見法門太殊勝了,沒有人會問到這裡。於是佛就興大悲、憫有情,主動告訴大家,乃“特向大智捨利弗拈出。”捨利弗在阿羅漢弟子中智慧第一。正因這個法門,須是有智慧的人,才能信受奉行。要知道能信就是大智慧,要能具足剛研究過的六信,那就是了不起的智慧,不可思義的智慧。為什麼能這麼說呢?《阿彌陀經》講了,這個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不光是說這個地球上的人類難信,乃是說一切世間,包括各各剎土、各各種類的有情、不但包括凡,也包括聖,一齊都難信。既然如此,你能信難信之法,就說明你善根很厚,智慧很深啊!這是大智慧,不是普通的世間小聰明,所以這個法門特向大智的捨利弗拈出。《要解》用“拈出”這兩個字,很有深意。禅宗常說世尊拈花那樁公案。《要解》用了這個拈字,表明世尊說法,同拈花公案的拈出並無二致。於是《要解》就傾吐肝膽,稱性贊歎這個持名法門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這三句話都是佛之知見。所以印光大師極贊《要解》說,縱世尊親作也不能過之。
第一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什麼叫方便呢?通俗說來,方是方法,便是侈利。《法華玄贊》說:“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就是說,可以作為標准的行動叫做方,善於啟發眾生的根器的,做便。又《大集經》說:“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這就是說,能調理眾生,導引他們歸趣到無上正覺,叫做方便。現在《要解》說持名是方便中第一,就真實顯出持名的殊勝。為什麼說是第一呢?由於其他大乘的法門多是先悟後修,見道,修道,而後證道。粗淺說來就是看清了路,才能走路。走路就是修道,走到家才是證道。沒有看清路就要走,這就叫盲修瞎練與“煮砂作飯”。所以圓教須先悟才能修,至少應有個解悟,於是這下手就難了。下手都不容易,不要說證悟了。可是圓教中唯有持名法門下手最易,你只要信願持名就決定往生。再退一步說,你縱然信願還稍欠缺,但你不是會念佛嗎?你念一句佛都有無量功德,散稱都成為佛種,所以這個下手最容易,你念一句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由於下手最容易,得果又極殊勝,所以說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密部《大毗盧遮那成佛經》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悲心很重要。《普賢行願品》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可見眾生是根本,用大悲水來灌溉這個樹根,才能成就佛的智果。“菩提為因”,菩提是覺悟。前已說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種菩提得菩提。以菩提為因,就是以覺悟為因,自然感得覺悟之果。眾生都在迷中,所以覺悟才是正因。至於“究竟”是什麼呢?。“方便為究竟”這個究竟的果,就在於究竟利他的方便上。但能信願持名,便生淨土證三不退。這是方便。倘若沒有這樣的方便,眾生就找不到一個能做得到的方法,而得度脫,那麼度生之願都變成望說。所以“究竟”之果就是在這個“方便”之法上。蕅益大師贊歎持名這個法門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這話很有份量啊!持名法門是第一方便,還可從《首楞嚴經大勢至多薩念佛圓通章》得到證明。大勢至菩薩說,過去有佛叫作超日月光佛,教我念佛三昧。以下他就打了一個比方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就是說佛想念我們,同慈母想她的獨子一樣,可是我們逆不孝,我們逃跑了。我們不想母親,不願意回來,那母親想念有什麼用。如果“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於是“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母子便不會再分離了。這個譬喻就說持名的方便。這可從凡夫的生滅心下手。眾生的心是生滅心,念念生滅,能從這個心下手,那就容易了。至於其它圓教法門,例如《圓覺經》說:“以生滅心,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隨流轉”可見拿生滅心想去分辨圓覺,那圓覺之性就隨著人的生滅心而流轉了,也就有生有滅了,所以說不容易下手。唯有超勝獨妙不可思議的念佛法門,可從眾生的心下手。《念佛圓通章》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經中說明了就是從眾生心下手。就是從我們現在念佛的這個心,就這樣一聲接一聲的念佛,就必定見佛。專誠勇猛的當下就見佛,就與佛相去不遠。這裡所說“必定見佛”已極殊勝,下面還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更微妙。就是說不須再用其它的方便之法,自然而然自己本心得到開明、開悟。悟得徹底那就是徹悟。如果能破一品無明,就證一分法身。破盡四十二品無明,那就是究竟佛。至於這個心怎樣開呢?就是念佛嘛!你就是像想念母親那樣,念念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就必定見佛,並且還會“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只是念佛,自然而然自心開明。十方諸佛和一切佛世界都是我這自心所現,這個心要開明了,即是禅宗的大悟。可見禅淨本來不二。這以下又打個譬喻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在香廠裡工作的人,身上就自然帶有香氣。從前用香熏衣裳,把麝香放在箱裡,衣服拿出來穿時,就是香的。這是自然而然的,你念佛就自然同佛一味。如同染香的人自自然然身有香氣,所以說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還有比這更方便的嗎?念佛是小孩都會的,而所得的妙果,是無比殊勝。
大勢至菩薩又說,我就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沒有靠別的方法。就從這個念佛的心入無生法忍了。“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大勢至菩薩就在這個娑婆世界,攝受一切念佛的人,都回歸到淨土。所以我們念佛,就得到大勢至菩薩加持攝受。今天大家能夠參加道場,正是由於大勢至菩薩的攝受。末後大勢至菩薩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這表示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但平等不礙差別。若論應機,那念佛就是第一。所以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一句佛號,就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一齊攝在佛號中了,一齊都清淨了。一心專誠念佛,一聲接一聲。於是念佛的淨念自然相繼。就是入三摩地的第一圓通之法。這裡所說的“三摩地”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而是楞嚴大定。它在果信叫作“大佛頂”,在因性叫做“首楞嚴”。“首楞嚴”可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修“首楞嚴”者叫做菩薩。證大佛頂者即是如來。大勢至菩薩說,欲入首楞嚴大定,在一切圓通法門中,念佛法門最為第一。由上可見,用眾生的凡心,信願持名,即可得無生法忍與首楞嚴大定的無上妙果。所以《要解》說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義中無上了義”。“了義”是什麼呢?簡單說來,就是分明顯了真實究竟的義理。注解中的“分明顯了”,就是常說的了了分明。其中的“了”字,也即是了因佛性中的了字。台教說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是心是佛”。二緣因,即“是心作佛”。三了因,即“究竟成佛”。這三因佛性也有個比方。木中有火,喻正因佛性。上古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鑽了木頭才能取出火來,所以鑽木就是緣因佛性。那麼什麼叫了因佛性呢?火出來了,木頭也燒盡了,一切都了,就是了因佛性。以下再引證幾段經文,《寶積經》說:“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分別,是名了義。”又《涅槃經》說:“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維摩經》《寶積經》也都有同樣的指示。
所以佛教中“四依”非常重要。“四依”就是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智不依識”我們不能依靠意識。在八識中,眼耳鼻舌身和阿賴耶識都沒有問題,出生毛病的在於第六識和第七識。第六識就是要分別,第七識就是執我。如果依第六識第七識當家作主,那就是認賊作子。所以要依靠智慧。《大智度論》說:“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與法性契合。學人宜定止妄識,策發真智。”這就是“依智不依識”的道理。
“依義不依語”。語是語言,義提實義,即是中道第一義谛。這本來不是文字語言所能表達,所以對於經裡的文句,應當深入思維其中的實義,而不是死抓住這一句的語言文字。如果這一句被你執死了,你自己也就被這一句執死了。所以禅宗說死於句下,就是說你在這一句下死了。所以不應該依語言,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實之義。
“依法不依人”。學法,求法、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關鍵是法。凡夫所說,若能契於正法,也應信受奉行。假令有人雖能顯現如佛之相好,但所說不契正法,於其所說,也應捨離,萬不可依靠。我們尋求善知識,不是看他是什麼地位。這位是佛學權威,那位是佛教團體的首長。專去聽這些頭銜,這就是依人。應該不論這些。我們只是看他的法如何,是不是契理契機。《圓覺經》告訴我們,凡夫想要得成聖道,首須尋求正知正見的人。經雲:“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怎麼認清善知識呢?應從他的正知正見,而不是從別的條件來選擇的。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都是佛經,經就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分別。明白開示中道實相之義的是了義經。《涅槃經》說:“聲聞乘名不了義經,無上大乘乃名了義。”了義經說明究竟真實之理,如煩惱即菩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等。但在小乘法裡頭只是講苦集滅道、十二因緣,不說人人可成佛,只說證阿羅漢,這就是不了義的。所以說《法華》時就改變了,佛說阿羅漢,那是化城啊!又例如大乘始教,說修行三大阿僧祗劫才可以成佛,但闡提不能成佛。這是因為當時眾生根器不夠,只有這樣說才容易接受。但到後來開權顯實,就說人人都有佛性,闡提也成佛。這不就是矛盾了嗎?那麼依哪個呀?
到底能不能人人成佛呀?我們應依了義教所說,人人有佛性,闡提也能成佛。這是實說。當我們發現經典中有矛盾,我們只能依了義的經典。凡是宣說中道實相妙理的經典,即是了義經。我們現在正念的《阿彌陀經》,就是以實相作為體性,統統說的是實相,所以是了義教。《要解》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極樂世界水鳥樹林等等莊嚴,都是事相。但全事即理,故水鳥樹林即是實相。全理成事,故一念心性,顯現極樂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故亦無不相。所以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光是離一切相,那就成聲聞乘的偏空。本經是以實相為體,全妄即真,沒有一樣不是實相。以至一毛一塵,一一都是全體法界。所以《要解》說:“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這就是說極樂的正報依報、法身佛、報身佛、自佛、他佛、教主人民等等都是實相的全部理體。又說:乃至……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本經不但深明理事無礙法界,並極顯事事無礙法界,所以說持名念佛法門是了義中無上了義。
“圓頓中至極圓頓”。釋尊一代教化,華嚴宗把它分為五類,叫做五教。即小,始、終、頓、圓。①小乘教說一灰身滅智的:涅槃法。②大乘始教。是大乘教的初步。不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法。③終教。說真如緣起之理。開權顯實,說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但須經歷三大阿僧祗劫。④頓教。是不立文字,不依言句,不設位次,不論階梯,但以頓徹理性為教。《華嚴玄談》說:“頓诠此理,故名頓教。”又說:“頓顯絕言為一類,離念機故,即順禅宗。”即是說止教無言離念,合於禅宗。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拈花這一脈,因達摩東來,盛傳於我國。至於顯示頓教之理,不獨在不立文字的禅宗,在經典中也常透露。例如《圓覺經》“知是空花,即無輪轉。”“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首楞嚴經》中的“狂心自歇,歇即菩提。”都顯示不必安排,不須造作,直下便了,不歷階梯,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頓法。⑤圓教。是大乘中演說實法登峰造極之教,專接最上利根之人。圓是圓融自在,一切無礙之義。又。是圓滿具足、福足、慧足、明足、行足、圓全俱足之義。《華嚴》與《法華》都屬圓教,宣說圓融具德的一乘法。至於天台判教,分為藏、通、別、圓四教。對於圓教亦稱圓頓教。所雲頓者,頓極與頓足之義。由於諸法圓融,所以於一法中,可以圓滿一切法。一念開悟。就可頓時圓滿佛果,所以稱為圓頓。可見圓頓的法極端殊勝。在《要解》中說,持名一法,是圓頓中最極圓頓。也即是說,持名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蕅益大師為我們開示了佛的知見。如果圓字還很難懂,再打個粗淺的比方,例如桌子凳子都可推倒,但是圓球推不倒,圓球無論怎樣轉動,它都是直立不倒。從這粗俗之例,可使我們初步體會,圓體是圓轉自如,立處皆真。旋轉是隨緣,不倒是不變。眾生輪轉是隨緣,佛性不增不減是不變,故隨緣而不變,不變又隨緣。從這個比方,我們或可粗明圓融自在之義。可見我們的知見,若能契合圓宗,我們的見地也就圓融無礙,隨處皆真。更應注意的是,大師開示了佛的知見,直指持名之法最極圓頓。我們如能真實信受,即是接受了佛的知見。也即是說如來果覺的知見,化入我們因地的初心。既然佛的果覺入我因心,故我因心頓含果覺。
以下《要解》為申明前義,引證了元中峰國師與蓮池大師所說:“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之語。明珠指傳說中的一種寶珠,叫做清水珠。把清水珠投入到一盆污濁的水裡,這盆水就澄清了。這是一個譬喻,濁水喻我們的亂心,我們在亂心中念一句佛號,佛號就如清水珠。這句佛號投入我們亂心裡面,亂心就不得不立即清了,所以說“亂心不得不佛”也即是說,我們的亂心,不得不是佛心。直截了當,不可思議。所以說“念佛即是自心現”,又說“一聲佛號一聲心”。聲聲是心,念念即佛。所以《宗鏡錄》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觀音法,自己就是觀音。所以密宗與淨宗都屬於果教,都是從果起修的。凡夫念佛,即是從佛的果覺上起始修行。譬如從開荒、除草、選種、播種、選苗、除病蟲害、收割、脫粒、磨粉然後蒸成了饅頭,這就是譬喻佛在無量劫中,勤修六度萬行,處處為眾生捨身流血等等,無量功德圓滿。成就了萬德洪名,這是四十八願的結晶,也都是佛的果實。我們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饅頭。饅頭已蒸好,留給我們去做的只是吃,佛號已成實,我們享受現成,我們只須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實。所以只要我們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皆得往生。可見信願持名之法,真實是第一方便、無上了義,和最極圓頓了。
(六)妙果
信願持名為宗;橫生四土,一生圓滿是果,《要解》說:“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一乘即一佛乘,是唯一成佛的教法,不同於說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三乘法。《法華方便品》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法華經》以譬喻說法,其中有一個譬喻說,有一個破房子著火了,父親為了急救孩子,就說外面有羊車、鹿車和牛車,於是孩子們跑出而脫險了。但是外面並無三車,父親實際是給每人一輛大白牛車。“方廣平正,其疾如風。”三車喻三乘。大白牛車喻一乘。表人人皆可成佛。《要解》說,信願持名是一乘成佛的真實之因,有因必有果,這個真因必然得到四種淨土、一乘成佛的真實妙果。四種淨土,即是(1)凡聖同居士,(2)方便有余土,(3)實報莊嚴上,(4)常寂光土。信願持名而未能斷見思二惑的人,往生凡聖同居土。因為仍有二惑,故雖往生仍是凡夫。若能念到事一心,斷了二惑,就生方便有余上。若念到理一心並破無明,往生實報莊嚴上。破一品無明就分證一分法身,所以也分證到常寂光土。能生實報土那就是別教中的地上菩薩。一般念佛往生的人多半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但凡聖同居土也不離常寂光土。《要解》說:“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由於往生之人,都不退轉,智慧深廣,壽命無量,六時聞法,決定於此生中能補佛位。所以《要解》又說:“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
往生極樂,必登補處,見於《阿彌陀經》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說。”《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夏師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唐、宋五種譯本而成之善本)中阿彌陀佛第三十五願名為一生補處願。願文曰:“我做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往昔傳誦之《無量壽經》魏譯本文曰:“來生我國,究竟必一生補處。”兩本相同,可證凡往生者,必定於一生中定補佛位,同於現在兜率內院之彌勒大士,同名一生補處。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佛既成佛,願已落實。所以帶惑凡夫,一旦往生,便是阿鞞跋致、究竟都是位齊補處,也即是一生成佛。如上勝因妙果舉體是不可思議。所以《要解》贊歎說“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釋迦一代時教,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由上可見,從凡夫心,以信願持名為因,決定能得往生淨土,位登補處,一生圓滿,一生成佛,不可思議的妙果。所以說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蕅益大師悲心無窮,感慨萬分。痛心疾首,大聲疾呼。接著說:“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禀,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鮮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大師說,凡夫往生,一例都成為補處菩薩,這是最奇之說,登峰造極之談。經中以《華嚴》最尊,但《華嚴》所獨明的一生圓滿之教,卻落實在阿彌陀經的大小二本。可是普天之下,從古至今,對此信受者極少,懷疑的人很多很多,雖有言教,但義理卻已隱晦。可哀可傷,所以大師悲痛至極地說“唯有剖心瀝血而已!”大師願剖出心肝,流灑熱血與我們相見,而如是說,希望世人於此生信。我今普願一切見聞此說之人,三復斯言,切莫再輕淨宗為低淺之法。章末復於《要解》外,更引蕅益大師一段開示。作為印證。蕅益大師雲:“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三萬五萬,以決定不缺為准。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成诳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種種法門,悉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裡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裡許。”
(七)後語
念祖這次向諸位匯報和請教,開始於七月初十日蓮花生大士聖誕,今日結束,又喜逢大勢至菩薩聖誕,因緣很好。現道場已進行至第五日,會中或有人會想到,打七已念到第五天了,盼能有見佛見光之類的感應,這對於修持很有妨礙。印光大師有一段開示,針對這個通病,一針見血,作了開示。印光大師雲:“光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於未一心前,切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少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行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淨心。”我們對於印老這段開示,應銘記在心。
末後,恭錄先師夏蓮老昔年在極樂庵念佛七道場所作四偈,這都是持名妙行的真實經驗。偈雲:
其一
念佛最忌,精神渙散,字句模糊,
先快後慢,既無音節,又不聯貫,
心不應口,聲不攝念,輕忽養識,
古德所歎,如此念法,永難成片。
其二
聲和韻穩,字正音圓,懇切綿密,
沉著安閒,聲合乎心,心應乎聲,
心聲相依,妄念自清。
其三
佛號如珠,念頭如線,分則各離,
合則成串,心不離佛,口不離念,
如線貫珠,相續不斷。
其四
未能一心,先求專念,未能不亂,
先學成片,真勤真專,功效自見,
無須問人,還請自驗。
以上四偈是夏師關中真實受用,也正是念佛法門的要領。古雲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以上四偈,正是過來人所說的話。希望聞者與《要解》一並參究,深信切願,老實念佛。若能具足信、願、行三種資糧,必定圓證位、行、念三種不適。贅語已盡,末後普向十方三世三寶、在座大德信侶恭敬頂禮。
乙丑夏,為本書三版,對拙著再作校訂。末後敬集《要解》文句,為一聯語,文曰:
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是佛心。
此真道破淨宗奧妙,畫龍點睛之妙句,念祖借花獻佛,謹此普作供養。
八五年夏歷六月十九觀音大士紀念日黃念祖識於北京妙雲軒。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