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培養孩子仁愛之心來處事待人接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何要以真心處世待人

    人際關系的處理,首要在於懂得付出、懂得愛人,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些朋友會說,我先生假如對我好,我一定對他好;我的朋友先對我好,我再對他好。這樣好不好?人生一直在等待,患得患失,豈不累死!我們講一句好話給予他人,誰先受益?當這個好的言語在我們的腦海中產生時,我們全身的細胞都已經先得利益了。確實利人一定利己,損人一定不利己,而且是損己。我們看電影的時候,一看就知道是好人還是壞人,為什麼他的臉會變成這樣?都是起了惡念以後,相由心生。自己身體搞壞了,而且又折損了福分,我們了解這個真相,應該用真心去對待一切人事物。

    常存恭敬感恩之心

    一個人的愛心、關懷之心,一定是從家庭中培養起,從對父母的孝而延伸到對一切父母、一切長者的尊敬、恭敬。“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社會就是一個互助的團體,假如今天沒有各行各業所做的付出,那我們的食、衣、住、行、育、樂都將出現問題。記得在海口,我的背包帶子斷了,我走到一個車站門前,讓一位修理工幫我把背包修好,修完之後我很高興,問收多少錢?他說一塊錢。一塊錢就把我的袋子救活了,所以我很感謝他。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確實需要很多專業的人來成就我們。我們也應該尊重每個行業,用一份平等心、恭敬心,當我們有這樣的態度,下一代也會有這樣的恭敬心。

    感恩是快樂的傳遞

    有個叔叔每天來幫學校換飲用水,有一班的學生,看到換水的叔叔很辛苦,學生就提議:“老師,我們明天是不是應該謝謝這位叔叔?”學生這樣的提議,老師聽了也很歡喜同意了。第二天,當這個換水的叔叔走進教室的時候,面無表情,好像每天都是例行公事。學生一看他走進來,就集體對他說:“叔叔好!”他還沒有回過神來,當他在換水時,所有的小朋友又說:“謝謝叔叔,您辛苦了。”這位叔叔立刻露出燦爛的微笑,從此以後,叔叔只要到這一班,都會綻放出燦爛的笑容。所以,當我們尊敬他人,他人自然會尊敬我們;當我們處處感謝他人,人與人之間就會相處得非常和諧。

    所有的人都值得我們尊敬

    生活當中遇到任何人,都應該給予尊重、肯定。在過年前夕,我們看到很多打工的人都在郵局排長隊,這些朋友准備寄錢回故鄉給家人,雖然他賺得並不多,但是他也是時時念著要孝順父母,要奉獻他的家庭,我們從中也看到他們值得讓人尊敬之處。

    用愛來喚醒愛

    《論語》提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居住在一個很有仁德之心的地方很好,能增長自己的道德、學問。而這個有仁慈之心的地方到哪裡去找?好不好找?我們責無旁貸,“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從自己開始,在社區中懂得去撿垃圾,懂得敦親睦鄰,當這樣的風氣慢慢從我們這裡推動起來,就能喚醒很多人的善行。

    有個老先生住在一棟公寓裡,這棟公寓的鄰居都老死不相往來。有一天,老先生就敲開了對面鄰居的門,然後對鄰居說:“我兒子寄了一籃葡萄來,我吃不完,送一點給你們吃。”對面的年輕人就拿盤子盛葡萄,然後裝了這些葡萄就開始分送到整棟大樓。本來大家彼此不是很認識,由於開始送葡萄,大家開始有了交談而熟悉,自然而然互動起來。本來樓下的腳踏車,都是排得亂七八糟,後來因為有了接觸,大家就開始互相尊重,腳踏車也自動排列整齊。有些鄰居家裡的孩子找不到工作,剛好其中一戶是開公司的,熟悉之後也主動讓這位晚輩到他的公司去工作。

    人與人假如沒有溝通,就會愈來愈疏遠,如果有人帶動,實際上都能喚醒這種人情味。有一天,這個年輕人遠遠看到這位老先生走在路上,迎面而來了一個水果攤販,就對著這個老先生說:“老先生,你要不要再買一箱葡萄?”年輕人一聽,才了解到那些葡萄不是老先生兒子送來的,是老先生自己花錢買的。

    用真誠感恩真誠

    我們在海口推展中國文化,推展了一、兩個月以後,每次下課走進廚房,就會有蔬菜、水果,也不知道是誰送來的。我們平常給人家送禮,送禮的時候,怕主人沒有看到我們送什麼,還要舉起來告訴他:“這是我送的”,深怕別人沒有記住這個人情,都是用有求的心在與人交往,這樣的交往就會身心俱累!當我們是用無求真誠的心對人,別人也會不求回饋的付出,歡喜贈送這些東西給所有的老師,這也是表達他們的一種謝意。所以,“裡仁為美”,要靠每個人從自己的修身、齊家做起,進而把影響力擴充開來。

    包容寬恕才能令其悔改

    在海口我們認識一位監獄長,他主動請中心的老師吃飯,他說到:“我希望把監獄辦成一個學校,因為這些人幾年都在這裡,假如能有好的教育給他們,說不定他們個個都可以重新做人。”我們聽了心生歡喜,也很

熱忱給予回饋支援。

    若監獄要開辦課程,也要從《弟子規》開始學起。《三字經》說:“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就是說讀書是有次第的,德行的建立一定是從《小學》開始扎根。這是宋朝朱熹所編的一本書,專門教導做人、做事、灑掃、應對、進退之禮的啟蒙教材。在清朝,李毓秀把這本書的重點重新體現,再以孔子在《論語》裡的一段話為綱領,編成《弟子規》。《論語》裡面提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李毓秀就以這七個綱領,再加上《小學》的重點,編成了一千零八十個字的《弟子規》,裡面涵蓋了做人做事的綱領。所以,要想增長德行,可以從《弟子規》下手。

    壞人也需要去引導、去包容、去寬恕,他們才有空間改過自新。否則他常常受到排斥,很可能又會犯下更大的過失,所謂“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譏笑辱罵他人等於謀殺自己

    在二00四年,中國發生了一個很大的刑事案件,一個大學生叫馬加爵,他殺了四個同學,這給教育界也帶來很大的震撼,引起很多的討論。我也問了一些朋友對這件事有何看法?有些人覺得,這樣的人趕快把他槍斃。而從事教育的人的態度不是這樣,他們覺得一個大學生還這麼年輕,還沒有步入社會,為什麼會做出這樣違背人性的事情?到底是受了什麼影響?

    原因是馬加爵的這些同學常常譏笑他、辱罵他,所以他的怨氣慢慢上升,等到忍受不了,才會做出這等殘酷的事情。馬加爵沒有學過《弟子規》,他不知道“言語忍,忿自泯”,不知道“凡是人,皆須愛”、“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因為在他的生命當中沒有這些理智的教誨,所以一遇到境界根本提不起這樣的態度,都是隨順憤怒、隨順煩惱。換另外一個角度看,為什麼這四個同學會招致殺身之禍?也是沒有學《弟子規》,不知道“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揚人惡,即是惡”、“勿谄富,勿驕貧”。由於他們對馬加爵的傲慢,而惹來了殺身之禍。其中還有一個同學,本來也會被殺,結果這個同學卻逃過一劫,因為曾經主動幫馬加爵盛過一次飯,他記在心上,所以這個同學才逃過一劫。

    再惡的人,誰對他好、誰對他不好,他很清楚。當我們的孩子對人都是一片恭敬之心,他的人生就會化解很多惡緣跟災難。假如孩子沒有學到恭敬心,人生旅途會增添危機跟阻力,我們為人父母、老師要從馬加爵事件好好來思考,吸取教訓。孩子只要沒有理智,他的人生之路確實很難走到終點;孩子從小懂得恭敬有愛心,他的人生將會愈走愈寬廣。

 

上一篇:蔡禮旭:教育的根源在孝道
下一篇:蔡禮旭:親子教育—給孩子講聖賢人的故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