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理了一下這樣幾個如何用聲音用功的不同教授,第一,念佛要讓佛號從心裡出來,從嘴裡念出去,耳朵聽回來,再回到心裡;第二,誦經要能聽到兩個字之間的“無聲”;第三、要能聽到自己誦經的聲音,每一個字之間插不進一個妄念。
當然,細整理還有很多的講法,我只是大致地歸納了一下,這些教授有的是道場傳授的,有的是在書上看來的,但不是原話,用我的語言經過了整理。
第二個教授和《楞嚴經》裡的擊鐘驗常那一段似乎完全就是一個意思。
當然,說法還會有很多很多種,有的是大段的整篇的文章,高僧大德根據我們的根器,不斷地用不同的語言、說法、比喻,想讓我們明白。
明白什麼呢?
這是一個很麻煩、很難、很蹊跷、很有意思的事情,搞不懂可能就一輩子不懂,懂了可能就是那一下,就上道了。
因為,這個似乎還不是靠努力就能夠學會的一個世間學問,世間講聰明,耳聽為聰,眼清為明;佛法講智慧,似乎就是要超越我們這兩個水泡眼和糊滿耳屎的肉耳,以及兩個黑乎乎的長滿鼻毛的大鼻孔,因為,正是我們的鼻子、眼睛、嘴巴、耳朵所感知的世界是錯誤的,是靠不住的,不是真相,可是,我們還得依賴鼻子、眼睛、耳朵來感知那個不是鼻子眼睛所感受的東西。
似乎,難,就難在這裡。
最終,用我們的心所感知的才是真相。當然,最後這句話是套話,等於沒說。我們連心在哪裡都搞不清楚,何談心所感知的世界。
我想,在前面的那三個教授中以及《楞嚴經》的擊鐘驗常中,可能是一個突破口,我們先用我們的肉耳去聽這個世界,然後再去思維。
剛進道場的時候,用齋時覺得太安靜了,那是我一生中最安靜的用齋時刻,時隔一年,我的感覺變了,覺得太吵了,羅漢鞋在木地板上踩的咯吱咯吱的聲音,碗缽作響的聲音,吃飯的聲音,凳子的聲音等等。
行堂的同修一過,如同千軍萬馬一般。一年前,我也是這千軍萬馬的一員,但不怎麼覺得自己的腳步聲有多大。
現在完全變了,我甚至都想,難道是地板變質了?鞋子變質了?怎麼跟我剛進道場時的聲音有這麼大的差距。後來想,應該不是,那難道是我的耳朵變了?聽力變了?應該也不是,而是心變了。
很長一段時間,為了讓用齋少打妄想,一心吃飯,我開始聽自己咀嚼的聲音,觀察吞咽的狀態,和上早、晚殿聽自己唱誦的聲音以及打坐時觀察自己的呼吸一樣,仔細地聽,仔細地觀察。
嚼黃瓜丁、嚼饅頭、嚼豆腐、嚼菜葉、嚼米飯、嚼面條乃是湯水在牙縫裡穿梭都有不同的聲音,剛開始聽著聽著念頭就跑了,跑了就拽回來,接著聽,總是聽總是聽,外邊的那些聲音也開始清晰起來,以前沒有注意到的聲音也開始注意到。
可能是內心變的敏感了,細微了,好處是背書更快了,只要用心,幾行字很快就記下來,思維速度也更快了,而且再聽別人講話,講法,不容易走神,只要一用心,一個字一個字地都能聽得進去;缺點是,稍有動靜就會受驚嚇,正在背書,茶杯蓋跟茶杯碰撞的聲音就會嚇自己一跳,門以及書櫃的響動都會覺得很大。
特別是門,門的鎖頭要是靠慣性自己磕碰而合上的,會覺得聲音巨大。
後來,在學習《沙彌律儀》中發現,佛把這一切都制定到極其細微,關於關門就有一條“輕手揭簾,須垂後手”,我理解,古時候主要是簾子,揭的時候要輕輕的,以免發出嘩啦的聲音,放的時候要回過身輕輕放下來,免得因簾子自然下垂發出聲音驚擾他人。跟現在的開門關門是一個道理。
包括律儀裡還有“不得拖鞋作聲”乃至種種盡量不要在生活和修行中發出聲響的戒律。
但是,持這些戒律是干什麼用的呢?我想,最大的用處就是為了讓我們的心靜下來。聽到這些聲音,然後進一步用功。如果聽不到這些聲音,硬持這些戒肯定就持不起來,最少是持不好。
可是,心只要一靜下來,能聽到這些聲音很吵,自然就持了,誰肯自己吵自己呢。其實,這應該就是不持而持了。我覺得,一定要先能夠聽到這些聲音,否則,“有聲”都聽不到,何談聽到到兩個字之間的“無聲”呢?
講了這麼一大堆,也不知道講清楚了沒有。這個是一個很現實的體會,不是文字理論,也不是人雲亦雲,這個體會來自在道場的實踐。
這些體會對長期修行的人肯定是小兒科,但對我這樣的初學者,我覺得還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居士,我是做了多年的居士,然後出家,這時才發現,懂得多少道理確實不用獲得一些體會來的要實惠。體會有了,道理一眼就看透了。
如何獲得這些體會呢?
在家,條件差一些的可能很難,我綜合了一下,需要這樣幾個條件,一是道場的天然環境,人和物都是一種修行的狀態,漸漸地,人心就容易靜下來;二是人在道場中絕了世間心,一心在這上面用功,反復揣摩,反復思維,從早到晚不斷地用功、嘗試,然後捕捉到一些蛛絲馬跡;三是佛菩薩、師長在你的身上用心了,並且,可能在某些程度上與之相應了。
第三條是我猜的,按照我對自己的觀察和了解,不是那種根器利的人,妄念雜念都非常多,世間心也沒有決斷的那些徹底。如果靠自己的力量能夠用上功的話,在家做居士的時候就應該用上了,何必等到出家。
對居士而言,我覺得寺院裡舉辦的“精進共修”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七天,不讓說話,手機關掉,在道場裡和出家人一起用功,從早到晚,如果從聽聞處用功得當的話,獲得一些體會,再回到世間繼續用功,比獨自在家要好的多。
前兩天,一個熟識的制片人上山散心,也學佛一段時間了,問如何用功,我就建議他參加寺院即將舉行的“十、一”精進共修法會。對事業很忙碌的在家人而言,暫時放下手裡的工作,確實不容易,但是,不放下確實又不容易進步。
一些初學沙彌的個人體會,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