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蕅益大師這幾句話也是古人所沒說的,與三經的宗旨完全吻合,難得他為我們末法的眾生發明出來,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這說得太清楚了,“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信,是不是真想去,真信、真想去,就能去得成,就能往生。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品位高下,就在念佛功夫的深淺”。我們特別要注意“持名之深淺”這一句,由此可知,不在乎持名的多少。有人一天念二、三千聲佛號,有人念二、三萬聲佛號,甚至有人念十萬聲佛號,那是持名之多寡。它不是多寡,它是深淺。如果一天只念十聲名號,他的功夫深,確實能超過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功夫淺的,真能超越。淺深從哪個地方看?功夫淺的人,念得雖然多,不得力,裡面有妄想夾雜,這是古德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念得很勤,念得很多,古德看到搖頭,喊破喉嚨也枉然,可見得是要在深。由此可知,這個深,實在說是信得深、願深,信深、願深,你這個佛號句句都深。一天十萬聲佛號,為什麼不得力?信得淺,願也淺,還不想到極樂世界去,這個是花花世界,貪瞋癡慢還沒了,雖然念得多,功夫反而淺,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除這兩句是非常重要之外,大師在此地明白開導我們,“信願持名”叫“三資糧”,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的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一定要具足。蕅益大師跟我們解釋這部經,就是用“信願行”這三個字。序分裡面是信願行,正宗分裡面還是信願行,流通分裡頭亦復如是,這是他老人家跟其它祖師大德解釋《阿彌陀經》不一樣的地方,這是他的特色。“信願”就是慧,“持名”就是行,這句話說得非常之好。因為許許多多人,對於念佛人產生很大的誤會,認為念佛人都沒有智慧,疏忽了般若。念佛念得再好,頂多得一點定而已,經上講一心不亂,沒有講到智慧。蕅益大師在這裡告訴我們,你們深信切願這就是智慧。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捨利弗尊者也是智慧第一,他信,他願,所以信願從哪裡生的?從智慧裡面生的。你有信有願,換句話說,你就具足圓滿的智慧。不是大智慧的人,不能接受,不能相信,所以佛特地叫著捨利弗,前面還掛上文殊師利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