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日志(36)
進佛門,先皈依,當居士,然後再一步步地深入。
可是,很多高僧大德都說,皈依要用一輩子去學。講信、解、行、證,在很多文章裡都提到,真的“信”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按照這個說法理解的話,我們出家,剃了頭,整天念經、出坡,過宗教生活,還不能算是信佛,不能算是真的皈依,不能算是信佛。只能算是入了佛門而已。
佛門裡的學習實在是有意思,就是讓你悟來悟去的,說不定有一天哪片雲彩下雨,讓我們有所領受。
對我而言,確實有些東西是需要不斷驗證的,比如說,福報、業障、前生、後世這樣概念,因為你無法親眼見到,只能是聽別人講,然後自己去體會。
指望這兩只肉眼肯定是沒戲了。只能依靠參照物,來對佛法所描述的人生真相進行驗證。
僧團裡前面的法師曾經講,過去有父母把孩子送來出家的,但那個少年實在耐不住佛門的清苦,半夜跳牆躍門地跑了。
人,同樣都是肉體凡胎這麼生出來,吃飯長大,但是卻有著迥然不同的人生,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展現了出來。
我一直懷疑真正的高人不是教育出來的,是橫空出世的。
僧團裡的戊班有四個小孩子,看著他們感覺很有氣象,都是父母送來出家的。這麼大的孩子,跟他們說話,雖然當下還是小孩子,但是能覺察出來,他們會在某一天忽然就長大了。忽然就能夠以一個高度和你對話。即便是現在,和他們對話,他們的反應速度、敏捷程度,從容都是很讓人吃驚的。
想我這麼大的時候,跟他們相比,簡直就跟呆子一樣。
他們每天的功課是背書,劈柴,燒火,行堂,小小年紀,已經對現在的修行生活有著極大的歡喜。
從他們的眼神裡可以看到世間孩子所不具備的專注與穩重。
問他們前世的事情還記不記得,都搖頭說不記得了,問他們都做過什麼夢,有一個說常常做過自己曾經是個將軍的夢,追問那個夢,他會講很多戰爭的場景,包括沖殺的細節,乃至他手裡的馬鞭。
當然,這個不說明什麼,跟這幾個小孩子對話,繞不動他們,他們就會繞你。因為他們太聰明了。問他們出家為什麼?有一個說,為了成佛。
問他,成佛干什麼,是跟大殿裡的佛一樣一動不動地坐著嗎?
他說,做阿羅漢,偶爾現點神通,利益眾生。
這些概念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文字不太能精准地表達出幾個佛門孩子的特質,也不敢說,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福報在寺院裡學修,待的住,學的進,還很歡喜,這就很奇特。是以往的經驗中所沒有的。
孩子們還很愛吃零食,寺院在這方面對淨人、沙彌要求都非常嚴格,絕不會出現偷吃零食的現象,但對這幾個小淨人,引導他們的班導法師還是網開一面,讓他們吃夠,吃的夠了,他們反倒不想吃了。
這個很有意思,師父在這幾天的隨談中,特地強調了道場的氛圍問題,他的原話是講,管死了也不行,松了就放逸、散亂,要管的恰到好處。
這句話,嚼一嚼,是很有意思的。
孩子們有時候會想家長,但最小的那個就比較煩家長了,因為他覺得家長每次來看他,總是問那幾句,吃的好不好啊,住的好不好啊。
挨批,會流眼淚,會哭。
但是,他們在講自己挨批流眼淚的時候,就如同是講別人一樣。他們說,不知道為什麼,就哭啊,眼淚止都止不住。
像是講一個笑話一樣。
給他們拍張照片,照相嗎,總是希望照的好一點,照真的,哪有那麼多時間去抓拍他們的生活和學習,而且,大家都忙,難得把他們湊在一起。所以,就讓他們一人捧一本書,坐著,裝著在讀的樣子。
他們就很認真地說,我們從不這樣讀書。
不過,說歸說,配合還是很配合的,只是邊讀書,邊做個鬼臉。
看他們,感覺還是早出家的好,因為,早出家,心地確實單純,有一些基本的素質可以非常容易地調教和啟發出來,為將來開智慧打基礎。
當然,如果中途不出意外,就一直這麼走下去的話,很難講,就蹦出一個大德來。
每天,看到他們,確實是一種享受,會給自己憑添很多信心,會越來越深信生命的無限性,確實是不斷地在輪轉。盡管我們都忘記了前世的事情,但是,現在的所行、所思、所想無不帶有前世的痕跡。
師父的隨談中講,我們現在所行的,就是畫我們的來世。
這麼開演的話,現在我們所經歷的,目睹的,感知的,就是前世我們所行的。
如果他們明年能剃度的話,那就算是“驅烏沙彌”,這個名字的意思是,佛門裡會招收小沙彌,但是這些小沙彌不能如成年人一樣做大的承擔,在原始佛教中就給大家看看谷子或者樹上的果實別給烏鴉吃了,烏鴉一來,就轟趕它們。所以,叫“驅烏沙彌”。
時代不同了,寺裡也沒有烏鴉可以趕,小淨人們劈柴、燒火,讀書,用功,俨然就是一個個修行人。而且,最小的那個還能騎三輪車,出坡、勞作一點也不耽誤,各種經典背得很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