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賢書:北京龍泉寺沙彌日志(33):佛門修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沙彌日志(33)

  剛進僧團的時候,會對有著多年修行經驗的法師有神秘感,偶爾會問一些不著四六的問題,有修為的法師都會耐心的解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態度。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很不好意思。

  經常也會想起我的另一位師長,一位禅師,以前,我也是見面就追著問那些很不靠譜的問題,他就那樣耐心地解答,耐心地等待我的成長。

  想起來,非常慚愧,更是非常感激。

  現在不會再追著問那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而是觀察他們的行儀、作風。這個是我總結出來的學習方法,當然是一個沙彌的個人的觀點,作為階段性的感受記錄下來。

  在一個道場,肯定會有很多有經驗的修行人,如何把他們的經驗、成就搞成自己身心的一部分,只是通過教理的學習,我覺得不太靠得住,我觀察了一下,覺得缺乏警覺性的人很容易就跑偏,跑到認死理上去了,任別人怎麼拽,也跳不出來,因為,他已經有了一個天大的資本、理由、借口。

  佛法。

  那就沒辦法了。

  我覺得通過做事入門比較相應,因為教理擺在書本裡,隨時可以去學習,但有些內心上感受、體驗肯定要靠在事項上獲得的。做事情在寺院裡叫承擔,你要擔負起一個責任,沒有報酬,沒有任何激勵你的物質東西,就靠你的發心。

  因為會開車,剛進僧團的時候,就發心,要為大家開車,想法很簡單,事情都是要有人做,沒人做,再大的法師也不能喝西北風過日子。吃喝拉撒睡的事情總要有人去打理。

  沒人去買衛生紙,總不能用土坷垃蹭吧。

  衛生紙就代表著素質,這個不是我的發明,是民政部的一個主管慈善的領導在寺裡搞講座時講的,他說他評價和判斷一所大學水平高低不是看建築和教學,而是看洗手間裡的有沒有衛生紙。

  發心有好處,有一段時間,幾乎天天出車,當然,也是有心計的,所承事的每一位法師都會耐心地利用坐車這樣的機會講一些東西,往往,這個時候,所獲得的體會、教授更為深刻。

  有一位學戒很厲害的法師曾就承擔做事、善護他意親口講過一句我一生都會謹記的話,他說,拒絕別人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

  這句話,當時聽不懂,但是很相應,現在也不是很理解,但是,我信任他,相信這句話是從他的平靜、智慧的佛法氣質中流露出來的,值得我去揣摩、實踐。

  這句話不僅僅在寺院裡可以用,在生活中,一切都可以用,面對需要幫助的人,能幫即幫,不僅是學佛的態度,更是做人的態度。

  即便是我們暫時提供不了具體的幫助,但哪怕是一句安慰,至少有一個要幫助他的態度都會給予對方溫暖。

  我個人認為,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能給予對方冷漠、僵硬的回應,哪怕這個理由是,佛法。

  如果你需要我的幫助,此時我正在學習佛法,那麼,我就放下我手裡的佛法,從教室裡出去,幫助你,因為我相信,佛陀的弟子們把佛陀讓眾生放下我執的思想集結、整理在經本裡,就是為了指導我們獲得解脫,我相信,擁有一顆溫和的心,理解和觀照他人的心相對於掌握更多的教理,解脫起來會更容易一些。

  這個不是我的發明,是我從前面的法師的行儀中觀察出來的,只是用語言自組織了一下。

  當然,這段話也不能成為破壞學修秩序的理論,而是表達了一種態度。而且也是因人而異的。不能當做一個定論去讀。因時因地會有變通。

  這是只是探討一個為人、學佛的態度,倘使我們失去了這個積極、熱情、溫和、隨緣的態度的話,我覺得就會出現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情況下,一口生硬地拒絕別人,然後悶頭學習師父的開示,題目叫:“安住道場,廣結善緣”。學到盡興處,會感慨地說,師父的這個開示講的真好啊,真好啊。

  我的師父一直在講,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前面有很多優秀的法師也常這樣講。

  這句話,我一直很困惑,如果成就了他人,那“我”學習了什麼?成就了什麼呢?

  有一個未經驗證的公案,做居士的時候,一個師兄告訴我,師父在講《百法明門論》的時候,他在工地看材料,師父後來去工地,問他,你有沒有聽法。那個師兄很遺憾地說,沒有,我在看工地。師父講,你的功德比他們都大。

  這個公案是聽那個師兄講的,其實,現在也不理解。畢竟,出家是要有所學習的。

  但是,有一些感受是可以表述出來的。比如,在道場,都不願意外出,一外出的話,六根會接觸種種境界,所謂“六為賊媒,自劫家寶。”,

  道理都明白,但是,過過日子的人都知道,都不去承擔做事,那日子就沒法過下去了。就得有人豁出去。這個也是很矛盾的事情,每次平靜了一段時間,外出一趟,對內心確實會有影響。對專注力有影響。從誦經的質量上可以感覺的出來。

  凡事都是相對的,這方面有虧損,另一方面就有收獲,隨份隨力,不執著,總是會有好結果的,因為開車外出承擔,反正都是為佛門辦事,不是去佛協就是去別的寺院,最多外出買點東西,把六根看好就是了。

  去佛協,有幸見到過一誠長老,他在小院裡剃頭,一起同去的還有兩位居士,見到老和尚,我先頂禮,然後兩位居士頂禮。

  一誠老和尚莊重地雙手合十,兩位居士告別,這時候我看到了會影響我一生的一幕,兩位居士回頭走的時候,老和尚一直在合掌,目送他們倆遠去,一直到出了院落的門看不到背影了,為止。

  老和尚才放下掌。

  這一幕,讓我非常震驚,因為那兩為居士與老和尚素不相識。只是偶爾見到。當下,我就發願,一定要做老和尚這樣的人。

  我相信,任何人都會被當時的那個情景所震懾的,一個佛教界的領袖,一代高僧,如此謙下,對兩位素昧平生的居士竟然如此殷重。

  我們,還有什麼慢心放不下的呢,還有什麼資本心生傲氣呢?

  想想自己,在家時、出家後的那些慢心,簡直是臭不可聞,和這些高僧大德相比,簡直就是天地之別,簡直就沒有可比性。簡直就是一坨屎。

  所謂見賢思齊,可以直接地納法入心。

 

上一篇:達真堪布:選擇法門不是分別心
下一篇:賢書:北京龍泉寺沙彌日志(34):“非理作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