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賢書:北京龍泉寺沙彌日志(18):從公案看戒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沙彌日志(18)
學戒之前,大家對戒律都有不同的理解,常常會把生活、學修中的一些事情用戒律去套,去研究、探討、思索。 分歧和爭論就會產生。 先講一個公案,假設,有一個年輕比丘,當眾責罵了沙彌甲,沙彌甲羞憤不過,還以逆語,兩人起爭執,越吵越烈,按例,沙彌頂撞比丘,會造很大的惡業,但人在煩惱中,哪裡管的了那麼多。眾人勸解,此時沙彌乙出於義憤,從未見有沙彌如此頂撞比丘,迫切想制止沙彌甲造惡業,寧可自己造點惡業,也不能讓沙彌甲繼續失控造業,於是出手揪住沙彌甲的衣領,怒聲責問,沙彌甲順勢坐倒在地。 這樣一個公案,大家討論來討論去,最後的結論是,沙彌甲造了很重的惡業,解決不了,找方丈去吧,沙彌甲也認為找方丈是唯一的解決方法。 什麼都找方丈,方丈豈不是要活活累死。常常講以戒為師,如果用戒律來辨析一下這個事情,還是非常有意思的。 首先,不掉進是非裡,凡事都事出有因,如果分別講起來,每個人對自己言行的辯解都會講出很多道理,而令事項更為復雜。 單講戒律。 首先,佛陀對比丘制過戒:比丘不得當眾罵沙彌。 佛陀也對沙彌制了戒:沙門斥責沙彌時,沙彌不得還逆語。 還有戒律,出家人不得復仇,即便是親人、國主等等被殺戮都不得報復。 但是,倘使人類都持這三條戒,世界就和平了,事實上沒有那麼簡單,落在具體的事項上就會非常復雜。所以戒律有開、遮、持、犯。 比丘要調教沙彌,如果需要當眾罵沙彌,能讓他進步,於是就做了,那就等於是開了。沙彌不得還逆語,正好接受調教,以此練心。可是,沒能忍住,還嘴了。就等於是犯了。 旁觀者或者氣不過,或者出於好意,出手了,如果是為了以這種方式使對方改正缺點,也算是自己給自己開緣。否則,應該就是犯戒。 這樣分析開來,就發現,戒律的內涵並不在戒相上,無論開、遮、持、犯,最後都是指向我們的內心,在追問我們的內心是什麼樣的,是以什麼樣的發心來面對境界的。 開有開的發心,犯有犯的發心,遮有遮的發心,犯有犯的發心。 這麼講,不知道講清楚了沒有。分別檢省一下自己的發心,就應該能判斷出是如何違背了佛陀的戒律,然後如何修正。 戒律和世間的法律不一樣,戒律是防止造業、造惡的,世間的法律是為了懲罰罪惡的。 在世間,一個人犯了什麼樣的錯,委托律師翻法律文本,就能判斷出他應該接受什麼樣的懲罰。 在佛門,戒律正好反過來,拿不准的就問佛門裡的律師,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做,如何做,得到確定的見解後,再去行持。 如果犯了,就忏悔,就我觀察,其實,也沒有什麼懲罰,像上面那一個比丘和兩個沙彌的公案,戒律裡應該不會有什麼具體的懲罰措施,各自根據彼此的發心背負因果,而已。因果也不會因為誰的辯解出色、理由充分而偏向誰。如是因,如是果,同樣一個行為,煩惱因,就是惡果,善心就是善果。 佛法很了不起,時刻提醒我們要問心無愧。 佛門裡一般就是跪香,當眾忏悔,等等,有了聞過則喜的意識的出家人,了解到自己的過錯一般都很高興,意味著又有進步的可能了,所以,跪香和當眾忏悔跟修行一樣,已然算不上懲罰。 佛門慈悲,三根普被,不會因為人的根器如何就捨棄誰,但是,也不會濫施同情,實在是不好的,佛陀教我們的方法是,不與共住。 世間話就是開除。 從理論上講,佛陀制的戒是非常完美的,這個時代除了要根據戒律本意來補充一些上網啊,打電話啊等等這些佛世時沒有的事項以外作為紀律,依律行持,就天下太平。 古德曾有開示,叢林以無事為興盛。無事是指沒有爭執,沒有爭執,就說明大家持戒都持的好。 可是,不罵沙彌,怎麼調伏他的慢心呢?這時候就能看出佛陀的偉大了,人,這麼點小心眼,早就被拿捏的透透的,佛陀制戒,可以開。很多祖師公案裡都有師長為了讓弟子長進,罵弟子。人,不罵,怎麼醒得了,自己坐在那裡,到死也不能靠一個閃電就能醒的。別說罵,對生死來說,打又能算什麼呢? 但開緣,確實要有智慧。 我們調伏自己的煩惱,幫助別人調伏煩惱,都要靠智慧,靠善知識的引導,靠佛菩薩的加持,靠道場的環境氛圍,靠復雜的儀軌,靠同行善友,靠佛陀制的戒律以及祖師制的清規,以及根據清規戒律律發展延伸出來的倫理力量,還有各種管理層次、方法等等。 總之,要把方法用足。我們內心的煩惱就好比是廁所裡的大糞,我們要清理大糞,一定要用工具,否則光憑一片赤膽忠心,撸起袖子,撲進廁所,奮勇折騰,不見得就能清掃的干淨,最後,搞的不好,哪裡都是屎,最後沒法收拾了,只好再推給師父。 其次,清理大糞還是要知己知彼,對廁所的管道,形式有充分的了解,能多清楚就多清楚,否則,一不小心就沾一手屎,這個時候還是要有不恥下問的心態,了解廁所,還是應該問廁所的清潔工或者給廁所鋪管道的人,去追著問一個偉大的建築設計工程師,他可能會告訴這個樓裡肯定有廁所,但不見得就能告訴我們廁所管道的具體位置,更不見得就知道誰中午拉了一坨屎如今已經跑到了哪個節骨眼上。 人的煩惱其實比大糞還臭,調伏它,確實是需要先認識它,確實是需要有引導者往我們煩惱的糞坑裡扔一塊大石頭。濺起臭不可聞的漣漪,讓我們看到它,了解它,不然,我們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煩惱是什麼樣子。 出家到佛門裡,求的就是這塊石頭,沒有人扔這塊石頭,出家本身就沒有意義,沒有什麼價值,換身衣服度日而已。 所以,扔這塊石頭的人是最值得感恩的人,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師之一,盡管當時感覺很殘酷,很苦,很難過,但過了這段時期,定會感激涕零。當然,這塊扔往煩惱的糞坑裡的石頭如果扔得更巧妙、更及時,又沒有濺自己和別人一身,扔下去,就知道會濺起多高的浪頭,怎麼收拾,怎麼處理,都事先心中有數,擺得平,搞得定,那就更高了。 寫文章容易,遇到境界不見得就搞行。所以,以此公案策勵自己,要精進,要用功,要開智慧,才能真正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
|
|
|
|
|
上一篇:賢書:北京龍泉寺沙彌日志(17):我的惡習
下一篇:賢書:北京龍泉寺沙彌日志(19):不同人的生命故事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