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日志(11)
僧團的學習分不同的階段,淨人、沙彌、比丘等等。隨著不斷地學習,以前有個疑惑被澄清,似乎並不是越往上學就越有高深的東西去學習。
似乎是越學越簡單。
兩年前有個因緣開始學習背書,因為自己比較老實,心眼少,法師一說,就做了,基本沒有間斷,過去也陸續寫過關於背書的文章,就是背下來後默寫,最早是《弟子規》,後來就是自己喜歡的一些文章,《論語》、《入行論》的一部分,《廣論》的科判,以及一些偈誦等等,當定課來做的。
這個方法極簡單,背下來,再默寫下來。而已。
如今兩年過去了,開始背四書,四書是師父讓學的,其實,自己的這個狀態讀四書根本沒法讀,首先對文言文就不了解,語境和用詞都很陌生,加上對歷史背景的模糊,根本就沒法學。
但是,用這個方法一點點地啃,非常有效果,每天啃幾百字,每天幾百字,就啃出道道來了,真的是感慨萬千,早怎麼就不知道這麼干呢?白白荒廢了前面那麼多年的時光。
總結一下,堅持背默四書乃至各種經論確定可以獲得如下的好處。
一、漸漸地對文言文的語境有了潛移默化的理解,有了這個語境的訓練,以後讀文言的大乘經典就會更容易深入。
二、對古代聖賢的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簡直是驚歎不已,他們的思想和認識絕對是跨越時空和地域環境的,各種思想之間大多相通,只是呈現的形式不同而已。這麼了不起的東西,四十歲才讀到,真的是要羞到地縫裡。
三、記憶力得到提高,以前背下一個偈誦需要讀十多遍,乃至二十多遍,現在狀態最好的時候,一、兩遍就可以記下來,別人說什麼話,一天中發生什麼事情,都可以被輕松憶持起來。
四、通過記憶力的提高,對事物的宏觀認知能力有了質的改變。這個感覺用語言很難表達。
五、通過對四書中的內容的背誦,更深刻地了解古代社會的國情、人心狀態,此經驗和認識可以用來理解和把握當下的社會緣起。
還有很多好處,不用一一列舉,背默這個方法對背誦五堂功課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對閱讀經典能力的提高效果格外明顯,曾經做了一個實驗,重新再讀《楞嚴經》及注釋,和以前讀的狀態完全不一樣。對文意、經義的理解有了很不一樣的改變。
用這個能力和狀態去學《廣論》,應該速度會很快。除了對文意理解的速度,還有了宏觀駕馭整個體系和結構的意識和能力。跟以前那樣死讀就不一樣。
這些改變,應該得益於兩年來堅持背默的定課。
儒家的學習很講究舉一反三,老師也不是什麼都講,道理全都在裡面,做不做就是學人的事了。
之後再讀書,遇到很好的文句、段落,順手就背默下來。雖然有點影響閱讀的速度,但是,以前那樣囫囵吞棗的讀書確實不如現在這樣。
經典都放在那裡,有了更深刻的閱讀和領會能力,自然就能深入貫通。
還有個問題,經論中,有很多很多的偈誦,有的論,干脆通篇都是偈誦,所謂偈誦就是押韻的舊體詩,有的不是特別的押韻,語法很陌生,感覺非常晦澀,現代人讀起來很費勁,我估計古代行文中偈誦更容易理解和閱讀,也應該包括印度,否則,流傳到今天的經典不可能為了讓後人看不懂,可是,我們經過五、四的白話運動之後,對這種古代很平常的行文方式就有了障礙。我們的早晚課裡有很多的偈誦,天天讀,天天誦,但很少想過到底是個什麼意思。沒有特殊的因緣,根本就不會去想,可能就是因為偈誦這種表達方式不適合現代人。
看古代歷史,古人對詩歌非常之重視,從小就要讀詩乃至作詩,所以,詩體行文成了非常好的記錄事件,抒發情懷,乃至強化記憶的方式。
一個偈誦如果拆開來解,可以用白話解出大篇大篇的文字來,其實,偈誦在承載內涵上卻是比白話來的深,但是,現代人不熟悉,不習慣。現代人不愛讀古體詩,除了一些流傳千古的名詩、絕句以外,大多數一看就暈了,很多字陌生,很多用詞陌生,語法也陌生。濃縮的東西,現代人不適宜,更喜歡兌了水的東西,像我這些小文章,都是兌了水的,換古代,幾個偈誦就搞定了。那個時候的人悟性高啊。
背誦偈誦,然後默寫下來,這個方式可以化解這種文法上的障礙。幫助我們深入偈誦的意趣。
有的偈誦,背下來只需要幾分鐘時間。
叢林生活中,一天裡雖然排的很滿很滿,但是總還是有幾分鐘,乃至幾十分鐘的空閒時間,這些時間沒有使用好,就成了打妄想和散亂的根據地,拿這些時間用來背偈誦,很有意思,因為覺得有趣,所以,一有時間,就想背幾段,默下來,這樣一來,最後一點妄想的時間也就被擠干淨了,而且,順便也可以練練字。
沙彌律儀裡並不倡導沙彌要把字寫到多好,要求過得去就可以,不用費心思練。所以,這樣練字,也沒有費心思,一個中國人,倘使寫的一手歪歪倒倒一樣的象形漢字,肯定也不太合適。尤其是這個時代,計算機和漢字錄入功能的強大,寫字就更生疏了,出家人,時間多一點,把字寫好一點,也算是繼承傳統文化了。
寫字也可以除妄想。而且,寫字要端正身體,心裡一散亂,字肯定也散亂。很多時候,看人的心,看他的字就能看出來。
背書有那麼多的好處,不背書的人真的是虧大了,而且,背書不僅僅是出家人可以干,世間人照樣可以干。老幼鹹宜的好事。
書背多了,會對修學的體系乃至種種法門、種種學習形式產生新的認識和理解,這個理解很難表達,可以比喻一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生命質量,並不一定要別人發一個課桌,自己才認可自己是個學生。
學習是隨時隨地的事,追隨老師,也是隨時隨地的事,也是心上的功夫,對學習者而言,不在老師離自己有多遠,也不在老師怎麼教,教什麼。
有教有做,就可以了。
師父說,背書可以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