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說,學佛有兩個層次:「先分別一切法,然後不作分別想」。
修學是有次第的,世間法是善惡分明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還是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學佛一定是從分別善惡、肯定因果業報開始,然後才能進入無分別的境界。
當你已經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了,往往會執著有個實實在在的善,實實在在的惡,又執著有個實實在在能行善的我,有個被我做了的善行...。這份執著是障道因緣,讓你永遠不能轉凡成聖,頂多是世間一個老好人而已,根本無法明心見性。
從分別法修到某個層次的時候,你會發現能修的我和所修的善,如幻如化,沒有實體。換句話說,最高境界時,心中根本沒有是非、善惡、美丑,但是,他不會造惡,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到七十歲才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很多信佛學佛的人,往往誤以為馬馬虎虎就是無分別,動不動就以「不要執著」「不要有分別心」作為懈怠放逸的借口。錯啦!人生不能馬馬虎虎!你要很認真的處理你的家庭、事業、感情,對於一切義務責任都要認真負責,有擔當,清清楚楚。直到轉凡成聖的那一剎那,障礙清除了,法就可以放下了。
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叫作諸法皆空。但是,諸法有它的形態作用,則是千差萬別,是非善惡、因果業報絲毫沒有差錯。
千萬不要誤解佛法,以為佛法的空是斷滅空——什麼都沒有。其實,因果業報是絲毫不會有差錯的,一分努力就有一分收獲,你的一舉手一投足,所講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所發出的每一個念頭,都功不唐捐,都一定會產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