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鄭石巖:正確的生活心態信念決定生活品質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導語:人的心態牽動著思考的運作,影響人的看法和情緒。能清楚了解心態為何物,就能把控自己究竟在干什麼。心態是心理運作時的傾向,有的人傾向於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有的人傾向於當下的分析與判斷,有的人傾向於未來好奇、試探和期望。由於偏向各異,過去的生活經驗不同,表現於生活的行為也就各不相同。  

佛學中指出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首先,過去心是指過去所受的教育、訓練、經驗和種種遭遇,有好的,有不好的;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如果你從心理檔案中,調出這些資料,回應現實生活,這就是使用了過去心。  

過去的經驗如果是沉痛的創傷,受到苛刻的教育,那麼用這種方式來對待自己,就會被它折騰而不愉快。許多精神疾病,多數是過去的經驗中有不當的教育和創傷經驗,直接轉移過來看現在的生活,而造成痛苦和憂傷,例如憂郁症的人,他一直帶著批評性、苛責的心態來對待自己。  

有一位年青人,很擔心自己的行為觸犯了經典,每天批評自責,陷入痛苦和憂愁。他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感,令他處於精神崩潰的邊緣。他認為這個社會邪惡和墮落,早上起來看報紙,整個社會風氣令他擔心和失望。觀照自己的生活,他為觸犯戒律而懊悔,連正常的性生活都令他覺得猥亵。他說:“我實在活不下去了,這個社會令我絕望,我對自己的罪惡感到更絕望……。”  

“你用戒律批評指責自己?”我問他。  

“我不能照戒律生活,所以罪惡感很重,覺得自慚形穢。”  

“你對於戒律的解釋,符合現實原則嗎?是用你的智慧來解釋它嗎?”於是,我為他解釋,戒律不是拿來捆綁自己,而是拿來指引自己,保護自己免於錯誤。它的目的是為了啟發了了分明的般若自性,使我們得到光與智慧。 

“可是每天我都覺得在犯罪,我已經到了什麼事也不能做的地步。我也知道自己有問題,但就是跳不出來。” 

“戒律是要我們避免錯誤,勇於改正,而不是要我們自責罪過,須知戒與智慧不可分離。你要明白罪性本空,因果亦空。” 

於是,我為他解釋《中觀論》中的空假中三觀,要他了解用沒有成見、偏見的空性智慧來覺察生活中的實現(假),才能得到如理的實現(中),這才是真正的生活調適之道(修行)。經過一段時間的咨商,他從過去心的執著中,慢慢走了出來。  

其次,現在心是指當下的分析與判斷。人若只有現在心,往往抱持“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態,沒有適當的該與不該的堅持。目前,許多青少年,流行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口頭禅,正是偏向現在心的寫照。 

現在心強調的是現實、感性、功利與分析,它固然重要,但如果偏執於現在心,則又流於功利和享樂,而疏於道德的責任與實踐,它是現代人沮喪、脆弱、焦慮和空虛的根源。這個根本現象,表現在青少年身上,成為青少年的煩惱、徬徨和犯罪;表現於家庭,造成家庭功能的衰微;表現於經濟生活,則造成了潛在的不安和危機。  

太現實造成了心靈絕望和蒼白,太現實造成短視的人生,反而看不出寬廣的人生視野和價值。  

其三,未來心是指對生命未來的仰望,是一種好奇、歡喜和期待。它給我們快樂和希望,給我們超越現實遐思和憧憬;它讓我們有理想,會作夢,仰望著一個全新的未來和視野。  

有了未來心,我們才會接觸到極樂世界和天國;有了它,我們才會對現在負責。  

彌勒菩薩代表著未來心,他的全名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亦即將來要成佛,是通往未來的希望和微笑。因此,他開心得笑容可掬,他大肚能容,他豐腴的兩頰,顯露著生活的自在、愉快和光明面。因為他結合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希望。  

不過,一個人若缺乏過去心和現在心,而徒有未來心又會是什麼樣呢?那會變成空想,或者限於沮喪的情結。他的未來心缺乏過去和現在的良好基礎,認為未來是可怕、沒有保障的,於是陷入對未來的絕望。  

對於未來空虛的人,既是蒼茫的,也是沮喪無望的。從憂郁症和自殺患者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出愉快情緒經驗極為缺乏,長期陷入無助、懼怕和不安之中,就會發展出對未來的絕望,對現實的沮喪和對過去的懼怕。  

“我沒有明天,因為我沒有希望。”這是無奈者的座右銘,即使沒有遭遇什麼困難也會這麼說。反之,一個抱著未來希望的人,即使陷入困境,也會奮斗努力,他們的座右銘是:“看!成功在望。”  

人不能執著於過去心或現在心或未來心,但也離不開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有三者得到協調,才會大開智慧之門,才能回答生命的問題。而三者的協調,必須是超越的,是智慧的空性才能整合它。  

過去心、現在心和未來心,是我們待人接物信念的來源,要契合它、超越它,但也離不開它,而正確的生活信念,也從這裡看出端倪。

 

上一篇:李元松:婚姻生活對修行來說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下一篇:淨界法師:以本尊的功德為你的自我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由于xuefo.tw域名因备案需要暂停使用(最短15天),自即日起请用http://big5.xuefo.tw访问网站,特此通知!

29269320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