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導語:婚姻的生活,使人進入人間的天堂,對於修行人,特別是志求一切智的菩薩而言,是多麼可貴的法門!
我們從修行的立場來看婚姻的意義。嚴格言之,修行是可以'唯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六祖惠能語),也大可不去論述持戒、忍辱,乃至慈悲喜捨,一切布施之行,因為'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倘能於清淨本心--涅盤得一真知灼見的確認,並於一切時地中長養它、堅固它,從熟練到綿密,從綿密到生起無功用,則能具足一切功德善行。正如六祖所說:'吾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至此再說迷說悟尚屬多余,何況修行二字?不過由於直指人心的法門,失傳已久,人們習於摘枝尋葉,對於向上一著、千聖不傳之禅不免生疏,故而從漸修法門厚扎根基也有其必要。
修行分兩種,一是修行的形式(或儀式),一是修行的目的(或實質內容)。修行的形式泛指一切修行的外顯行為,包括打坐、念佛、拜忏、朝山、持咒、誦經……等等。修行的目的,則只是'修'正身、口、意種種錯誤,不圓滿的'行'為--易言之,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修'正'行'為,使自己原本略具的樂定安明愛更加地提升。
樂是指快樂;定則是心力集中、精神統一;'安'是安詳、安心、滿足、自信、沒有自卑;明是對人物事理具客觀超然的觀察力,較少主見、成見和偏見;'愛'則是指對人對物自發性、普遍性的珍惜和愛護。如果一個人善於使自己的樂、定、安、明、愛逐日逐月的提升,則是善於修行的人,無論他采行的修行形式是什麼。反之如果采取某種修行的形式,經過一年半載之後,仍不見心靈獲得上述五種,或四種、三種,甚或連一種功德也沒能生起的話,那麼即應趕緊另訪明師,或另修其他法門--這不一定是投教非人,或法門不好,但至少可以斷定的是:這位善知識、這個法門,目前暫時和自己的因緣不合。修行是否契機、是否得力,一般很少超過三、五個月仍發覺不出來。佛教勸人'以法為師'、'以自為光'是教人打破師徒彼此的占有欲,尤其是學習菩薩的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精神更值得效法。
婚姻生活對修行的意義
上來首先說明修行的大方向,接著我們談婚姻生活對修行的意義。孔子曾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我的理解是,修行的人,下手處可以從夫妻關系做起,經由此,他的睿智可以發展到了解宇宙真理的地步。坦率地說,人是很不容易了解的動物,也很復雜、很不好相處。來自不同因緣、不同成長背景的夫妻,雖說彼此存有真摯的愛意,但由於彼此都受到人類共同的根本不安和矛盾侵襲著,事實上埋藏在心靈深處的這些苦悶和困惑,當它生起時,是連自己都身不由己的。因此,夫妻兩人要如何年年月月地生活在一起,其實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曾說:如果有人能在婚姻生活中,好好地跟自己的另一半相處,那麼這個人必然是覺悟的人。不知是否有人會認為這是我過份淺化覺悟者,倘若有人如此想的話,那麼我想辯護的是:可能是你太小看婚姻生活的復雜性了。除非夫妻間只想維持一般家庭表面的平和,除非夫妻間不關心彼此的心靈感受和成長,不然夫妻間的相處--尊重不占有、關懷不自私、隨緣不強求的相處,事實上是一項艱巨的工程!夫妻之間至少要有一位是成熟的人格者,不然是辦不到的--而這也正是我們以下將指出婚姻生活帶給修行有著什麼樣的正面意義之所在。
古德雲:'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獲得一切智寶。'這是說雖然困頓的環境,使人遭逢無邊苦惱,但對於有志修行的人,禁锢、險逆的環境,過程上雖然苦了一些,卻不會使人幼稚、膚淺,在意志上將鍛煉得更強,在人生的經驗將更有多層次的品味和更圓熟的體驗。婚姻的生活雖然不免因為兩個人的長期相處而產生摩擦;不免因為有機會以近距離去接觸另一個人類,從而發現人性的矛盾和劣根;也不免因為家庭成員相繼加入生活圈而平添樂喜和憂愁,但真實的人生乃由此入門。
嘗聞:不知痛苦的人,沒有資格話人生。人類的快樂只存在表層的感官上,但痛苦卻深入骨髓。唯有在肉體和精神、親情和愛情、學問和財富、面包和尊嚴、家庭和事業的交纏沖突中,才更能體會人間的苦樂和競逐的現實,對於做人的辛苦和做人的無奈,也才會有真實的體驗--而這都是修行人所應知應證的,尤其是發心學習菩薩的人,更應以此為成佛的道場。因為娑婆眾生絕大部分都是男女結成夫妻、組成家庭,並且在種種兩難之間掙扎著,這當中有辛酸、有甘甜,卻無一不是刻劃入骨的激情。修行人除非真正了解此中的沖突、痛苦與無奈,不然如何能做到原諒無知、悲憫罪惡的地步?又如何能避免說些不著邊際、無關痛癢的空言呢?當知除了少數天縱英才之外,一般沒有歷經世事的人,根本不知人間疾苦,也不知凡夫是多麼的純真、可愛,同時又多麼空虛地徘徊在萬花筒的世界中。
婚姻的生活,使人進入人間的天堂,也使人墬入人間的煉獄。對於修行人,特別是志求一切智的菩薩而言,是多麼可貴的法門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