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被他人冒犯,比如受到欺騙和侮辱時,會怎樣應對?是毫不猶豫地報復,還是試著原諒?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我們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最終目的是使自身的情緒得到釋放。但你是否考慮到,你的行為方式對冒犯者有什麼不同的影響嗎?
通常我們會認為,在得到原諒之後,冒犯者會心存感激。由於將來有可能繼續維持這種關系,因此會盡量避免類似的冒犯行為再度發生。但也有不同的意見存在。有觀點就認為,冒犯者主觀上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錯,你的原諒加強了他的這種想法,從而做出類似行為的可能性反而會增高。
Trinity 大學的研究者Harry M.Wallace近期發表在《實驗社會心理學雜志》上的文章證明了第一種觀點:當我們選擇原諒冒犯者時,冒犯者會更多地感到悔恨,同時類似行為再次發生的可能性會降低。
Wallace采用了一系列研究來證明他的觀點。在第一項研究中,他通過巧妙的“囚徒困境”實驗設計,讓其中的參與者A冒犯了另外兩位共同進行實驗的參與者B和C。此時B表達了原諒,C表達了不原諒。之後實驗繼續進行,要求冒犯者A必須在B與C之間選擇,對其再次做出冒犯的行為,結果發現,A對沒有表達原諒的個體C再次做出冒犯行為的概率較高,而對表達原諒的個體B做出冒犯行為的概率較低。
在第二項研究中,研究者設計了類似的情景,讓參與者A在B與C之間做出選擇,並調查冒犯者是否後悔自己的這種行為。結果發現,絕大多數參與者選擇了再次冒犯沒有表達原諒的個體C,並且對這種行為的後悔程度較低。
而在第三項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參與者根據自己的真實經歷進行判斷,一半參與者回憶自己做過的冒犯行為,並最終得到了原諒,另一半參與者回憶沒有得到原諒的冒犯行為,最後要求參與者對後悔程度進行判斷,得到的研究結果與第二項研究一致。
三個研究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結論,即如果冒犯者得到了原諒,他會更多地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悔恨,同時,對被冒犯者再次做出同樣行為的可能性會降低,而非升高。雖然並不是100%得到原諒的冒犯者都會避免再次做出類似行為,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結論是成立的。
中國有句古話“有容乃大”,選擇原諒與寬容並不容易,但這卻是減少未來再次受到傷害的更好方式。Wallace最後指出,考慮到原諒帶來的諸多好處,個體在面對冒犯時,選擇原諒是比怨恨報復更安全的處理方式。
注:其實這個原則既適用於顯態的人類,也適用於隱態的眾生。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宗教非常重視忏悔的行為。不論你是否見到那些遍虛空的隱態眾生,它們都一直存在。所以忏悔可以讓我們解除與它們世代的冤仇,獲得真正的自在。讓我們將我們每一天的善念與善行的功德,回向給它們吧,我們將由此大善之心獲得慈悲與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