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再來,“行止不端,讀書無益”。今天假如我們的行為舉止都不端正,那我們的學問就沒有跟我們的言行一致啊。只要我們的所學,心境跟言行不一致,這樣的人生就偏掉了,這樣的人生慢慢就變成虛偽了。真誠的人生才有意義,才能夠感來人和;虛偽的人生,日久怎麼樣?見人心,騙不了人。而且你行止不端,很可能都招來別人對你的侮辱。“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這個都是很重要。人必自侮而後人才會污辱你;“家必自毀”,家庭一定是內亂了,“而後人毀之”,所謂“家火不燒,野火不起”。所以,這個都是告訴我們要先反思、反省。“國必自伐”,一個國家一定是內部自己不和,沖突了,為了自私自利在那裡謀私了,這個時候其他的國家才會有機可乘,“而後人伐之”。所以這個不要自取其辱了,學問要跟生活、跟處事待人接物完全結合,這個才是實學,真實的學問。不然我們一個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行為都不端正,到時候害得這些長輩在那裡搖頭:哎呀,這下一代真是沒希望!讀書人應該給社會當榜樣才對。
●“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第五,“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孟夫子告訴我們,“學問之道無他”,在那一顆心啊,“求其放心而已矣”。應該是把我們的本善開發出來,這個才是學問。假如我們學歷一直在提升,結果我們的心越來越傲慢,那這個就是跟學問背道而馳。我曾經認識一位朋友,他有一個同事,初中、高中都是跳級,二十歲考博士畢業,厲不厲害?很厲害哦,二十歲拿到博士,破例進入大學當副教授。結果,要升教授都沒機會,干了十多年都還是副教授。就很納悶,其他的人比他後面進來的都升了,為什麼他沒有升?因為他寫的論文都是寫某某教授哪裡不對,哪裡不好。哇,他講的都是一針見血,把每一個人的不好統統批得很准,你看這個能力厲不厲害?很厲害哦。所以當這些教授們一看到是他的名字,馬上連看都不看,就把它退回去了。所以他十多年來都升不上去,你看他雖然學歷那麼高,但是恃才傲物,反而讓他的人生形成很多阻力,自己都不知道。
結果後來,我這一位朋友跟他是好同事,就交流了一下,勸他:我看你論文這麼寫吧,你就把每一個教授的好寫出來。結果他這一位同事,聽完他這個建議,皺著眉頭很痛苦地說:我試試看吧。結果後來過了一段時間,真的寫出來了,就把這一篇論文拿給我朋友看。結果我朋友打開來一看,雞皮疙瘩掉一地。你看那個本來很傲慢,本來都不會稱贊人的,突然稱贊人家一句話,講得很不自然,我們聽了也很難過。
所以這個連稱贊別人都要學習啊,都要從內心,“誠於中,形於外”出來,才會讓人舒服、感動,一點都假不了。所以這個要提醒我們大家,我們在這十多年來,我們的心性是越謙卑了,還是越傲慢了?是越貪心了,還是越懂得付出了?是脾氣越來越好、越來越有修養,還是脾氣越來越大?是越來越理智了,還是越來越意氣用事了?是越來越懂得去欣賞、信任人,還是對人越來越懷疑了?學問之道無他,就是這一顆心。
●“做事乖張,聰明無益;時運不濟,妄求無益”
第六,“做事乖張,聰明無益”。我們今天,做事都不懂得遵守這些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憑著自己的意氣、好惡來干事情,縱使你頭腦很靈活,可能都會把事情給搞砸。要能夠循規蹈矩才好,這個叫“做事乖張,聰明無益”。
第七,“時運不濟,妄求無益”。一個人他的生命當中都有一些機會點;但機會點還沒到的時候,你不要去貪求、去攀求。當因緣還沒成熟,你去攀求,很累啊,累死你了。然後所有的親朋好友,看你一定要這麼干,也只好幫你干。結果沒成熟就干垮了,一垮了自己也受影響,然後家裡的人,可能錢財、精神都陪我們進去了。所以人生建立事業,要懂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要急躁。急躁了,想快反而更慢,這個道理大家要會看。包含外在的這一些條件的配合,還有自己德行、能力到了沒有?這些統統具足了,事情就水到渠成。所以老人家的話要聽啊。
你看有一個賣橘子的,他剛好趕著要進城,他有一點擔心,怕趕不進城。剛好有個老者從出城門的方向走過來,他馬上跟老者說:“老者啊,我現在進城,趕不趕得及啊?”那個老者說:“你慢慢走,一定趕得上”。諸位同學們,這個老者告訴大家:慢慢走一定趕得上。你聽完之後有什麼想法?有沒有道理?“我快快走都不一定趕得上,還慢慢走”。嗯,不相信。所以他還是依然很匆忙地趕著走,哎呀,深怕趕不上,結果因為跑得太快了,哇,跌倒了。那個橘子掉滿地,他趕快要把橘子統統撿回來,然後再趕,哇,砰,城門關起來了。你看,那個老者有生命的經驗、智慧,他可以推算到很多情況,可能我們推算不到。所以你看這十無益,對我們人生都是很關鍵的提醒,我們要珍惜聖賢給我們的這些智慧,好好地去領受、去運用。
●“不惜元氣,服藥無益”
再來是“不惜元氣”,你家業、事業要好,身體要好,但是你不惜元氣,熬夜、喝酒、暴飲暴食,縱使你吃最好的藥也沒用,“不惜元氣,服藥無益”。“妄取人財,布施無益”,我們用不正當的手段去要到人家的財富,然後還在那裡假惺惺地,哎喲,去做善人,去布施,這個沒有用。民國初年,在上海有一個人是當地公認的大善人。結果,因為那時候儒、釋、道三教的教誨,大家比較了解,都知道有前世、有來世,所以行善大家都想說,善有善報。可是後來他呢?暴斃,在一個夜裡,突然就死得死相非常慘。他的太太非常不能諒解,說:他一輩子行善啊,結果是這樣。哎呀,那行善沒有用。甚至於自己曾經蓋的橋,他太太都忍不住要去把它拆掉,行善沒有用。後來經過一些因緣了解,她的先生以前是山西的一個官員,清朝末年是官員,結果貪了一大筆赈災的款項。在那一筆款項的背後,是數以千萬計的命沒有了,餓死了,沒有人知道。後來是在因緣當中,去詢問到他清朝末年的那些同仁,才確定原來她的先生以前是妄取人財,所以必須得付出那樣的結果。
●此生風范長存
負責的老師們請一位長者上台,是桃園縣的副縣長。當副縣長一上台對大家講的第一句話:我是范文正公的後代。哇,真的是范公的後代,剛才講完,你看後代就表演給我們看。我們非常歡喜,從副縣長對他自己祖宗的稱呼,我們都可以感覺到,雖然祖宗離他千年了,但是時時風范都活在他的心中。好,諸位同學們,請問我們在所有學弟妹的心中是什麼形象?是什麼樣的言行風范?我們把好的言行風范留給學弟妹,那個是對我們學校最大的貢獻。我們這一生跟這麼多的朋友相處,請問我們留在朋友心目當中是什麼形象?那個就是我們這一生的價值,以至於我們定位自己,我們給後代子孫做什麼榜樣。
你看這個“孝”字怎麼寫?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下一代一體不可分,這個叫“孝”字。但是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人真明白這個孝道,時時懷著感恩祖宗,造福後代的存心。諸位同學們,孝是德之本,是做人的根基所在,請問我們二十年左右的歲月,我們常常提起對祖宗、對父母的感恩嗎?我們常常能觀照、能期許自己是後代子孫的榜樣嗎?假如這樣的心境都沒起來,我們這一生還沒找到根,有沒有感覺在我們的大學生活好像浮萍一樣,不知道在哪裡扎根,好像面對明天就是把那二十四小時給它填滿。所以真的,立志就好像一條船有了方向,不然真的時光,光陰似箭,很快就過去了。
所以范公他的祖宗范滂有這樣的志向,“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後來這個范滂被陷害了,他是忠臣,但是那時候政治比較不清明,陷害了,從朝廷發了文件到范滂居住的地方,然後要去抓拿他。結果督察官拿到了這個命令,在他休息的地方抱頭痛哭,他說:我絕不願意陷害忠良。他不願意去抓,你看,這都是讀書人的這一份道義。結果范滂知道這個監察官不敢去抓他,他不希望他為難,范滂自己到衙門去投案。你看讀書人都是不願意讓人為難,更何況,更不可能去占人家一點便宜,我們有一個念頭要去占人便宜,那已經不是讀書人了。
當范滂到了縣衙門去了,表明身份了,這個縣太爺對著范大人說:大人哪,我知道你是忠臣,現在被陷害了,我不忍心抓你,這樣好了,我縣太爺不干了,我陪你逃命,天下之大,我不相信沒有我們容身之處。哇,你看那個縣太爺,馬上可以把他的功名利祿當場就捨掉了。諸位男同學,假如我們因為要追女朋友而跟同學、好朋友吵架,太丟臉了。你看這聖人的榜樣是什麼?是連命都可以為道義而捨,我們怎麼可以為一些小小的利益,就在那裡跟幾年的朋友沖突哪?這個都是我們的學處,我們要看到,我們跟聖賢人的差距就是那一顆心哪。
所以,當下縣太爺真的就要帶著范大人去逃命,范滂先生說道:我不能連累你,我走了之後,甚至你、你的家人都會被我拖累,還有我的母親也會被我拖累,所以我不能這麼做。你看,沒有自己,只想著父母,想著道義。結果他的母親知道她的兒子去投案了,母親就趕快趕到縣衙門去,諸位同學們,你們猜猜看,范母到了縣衙門做什麼?會不會一進去開始大哭啊?不是。范母進去之後義正嚴辭地對著自己的孩子說道:孩子呀,一個人一生不可能他的節義,他又有名節,又留名青史,同時又很長壽,這不一定能夠同時具備,你現在已經跟這些聖哲人的氣節同名了,你已經無憾了,你安心地去吧。你看這個母親面臨生死的時候,是凜然大義去期許自己的孩子。而她也很清楚她的孩子最放不下的是誰?就是他的母親,成全兒子這一生的這一份正氣,這一份氣節。
諸位老師們,諸位同學們,范滂慷慨就義了,請問他的“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這一份志向後來有沒有成功,有沒有,有沒有?諸位同學,我們看事情要看得深遠,“莫以成敗論英雄”。你說:他已經死了。你看他沒有成功,但他的精神留在所有他子孫的心中,留在所有曾經看過他風范的人心中。
宋朝蘇轼先生有一天,那時候蘇東坡先生才十來歲,剛好他的母親在看《後漢書》,母親看到范滂還有范母他們的那一份大義,他的母親放下了書,長長地歎了一口氣。結果蘇東坡一看:母親你看什麼?接過來看了一下,把范滂的事跡看了以後,蘇東坡先生對著他的母親說,他才十歲。他說:母親,假如我要當范滂,您能不能當范母?哇,我們看了有沒有生慚愧心?你看,蘇東坡先生十歲就定位自己要當聖賢人,要留名青史。結果他的母親馬上說:你假如能當范滂,我一定能當范母。蘇東坡先生後來成為宋朝正直的大臣,看一個人有多正直,看他被貶的地方就知道了,被貶得越遠的就是越正直的,絕對不怕生死的。
蘇東坡先生的事跡太多了,包含有一次他買了一棟房子,然後剛好在路上,看到一個老太太在那哭得很傷心,就問她為什麼。她說:我們家遭遇很多的困境,不得已把自己的祖宅都賣掉了。所以她非常傷心痛苦。結果後來了解到,她們的祖宅就是他剛剛買的那棟房子,所以蘇東坡先生當場就把那個契約撕毀了,就走了,非常有道義。所以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諸位同學們,讀過這一句沒有?這些話都很有意義,我們都把它冰在冰箱裡面很久了,拿出來解凍一下了。你看這個就是意義,我們工作的目的就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受到各行各業人的幫助服務,“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是百工的付出,我們才有這麼便利的生活。人時時懷著這種感恩的心,當下人生就是幸福的了。
●自己要對人生負完全責任
你看,我們到餐廳去的時候面對服務人員,面對廚師:謝謝你們的服務。我們感恩,他們也覺得受尊重,很和諧、和樂。假如今天我們就因為賺了一些錢,就覺得很傲慢,我有錢,你們就得替我干。然後人家來服務的時候,頤指氣使,口氣都很不好,然後服務人員離開我們的桌子在那裡:有什麼了不起,等著瞧。待會兒下一盤菜出來的時候,先給我們添點“香料”,是吧?你可能那一頓吃回去,哎喲,怎麼肚子很不舒服?所以“敬人者,人恆敬之”,對人家傲慢,可能常常就要拉肚子。人生的際遇都是感應,都是自己的心召感來的,所以自己要對自己的人生負完全的責任。
諸位同學,這句話有沒有感覺有一點吞不下去?負完全的責任,可以馬上接受嗎?可以,好。能馬上接受,這個是有大善根,對聖賢人的教誨不懷疑。我們從第一天,現在已經到第三天了,諸位同學們,您聽到了那麼多的經句,甚至於唱了幾首歌,這一些教誨您有沒有哪一句不了解的,有沒有?不過我也覺得很高興,因為你們一定會在我們之上,那太好了。一定有,我們在講課過程您一定有一句沒聽懂,有沒有?有。但是為什麼沒有一個人來問呢?學問學問,要學著去問自己不懂的東西,“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要轉經,轉經就能提升學問;不能被經轉,不把它變成生活,最後我們就多讀了些書,長了傲慢而已,是吧?回去之後對著同學說,告訴你我可是聽過周老師講課的,我可是聽過蔡老師講課的,來我講給你聽,那就不行了。學完之後應該去力行,用我們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別人。有沒有沒聽懂的?再來,有沒有聽了以後不服氣,聽不下去的?這個道理我不能接受。這些當我們當下沒有去領會的時候,那我們可能都在退步了,不進則退,這個道理你不能接受了,你就已經生懷疑了,那我們一對經典,對聖賢人懷疑,很難再提升。
當初在補習班,我在考師資班的時候,那個時候已經是二十六歲了,離高中的課程也好一段時間了,也十來年沒有讀了,結果去考師資班——哦,你們還沒畢業。考十三科,還要音樂、美術、公民與道德、體育,統統要考,考十三科,那個時候只剩四個多月的時間。一個人的潛力太大了,我們那時候已經下定決心,要走上教育的路。其實“知止而後有定”,我們已經認定教育、認定弘揚文化,是我們這一生的志業了,那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浮動了。所以我就想:第一年沒考上,再考第二年;第二年沒考上,再考第三年。你看有這樣的決心之後,反而四個多月之後就考上了。
但是十幾科,每次上課我沒有時間復習了,這一堂課聽完馬上全部就要學會,只要有哪一個部分不懂,一下課我馬上跑過去問老師,結果老師跑得比我還快。哦,那個補習班的老師趕場,北、中、南趕場,真的有時候追不上,怎麼辦?這個時候能不能:哎呀,這老師真是的。一個人抱怨對人對己都沒好處,怨天尤人是不理智的,自己“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老師追不到,看一看哪些同學這一科學得特別好,你向他請教,這個都是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案的。所以從那時候開始,我們整個學習的狀態都是這樣,沒有變過。諸位同學們,我們一直在強調,學問就是這一顆心,我們的好學心是升還是降?我們對人的恭敬心是升還是降?我們對父母的孝心是升還是降?我們對自己行為的謹慎是升還是降?這個跟年齡不成正比,不是說年齡越大,這些心境就提升了,反而很可能在墮落,我們自己沒有警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