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胡小林老師:學習妄盡還源觀的心得分享(第二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習妄盡還源觀的心得分享  胡小林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10/4/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026-0002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這次講座的題目是談談學習《華嚴奧旨》的體會。其實講《華嚴奧旨》我是真的講不了,在這個地方真的不是謙虛,但是我可以向大家匯報的是我是如何學習《華嚴奧旨》的。學習過程當中,有一些學習方法的體悟,想就這方面跟大家匯報一下,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具體華嚴的境界,特別是奧旨的境界,我真的是講不出來,也請大家原諒。

  我們學習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會,也是經常老和尚說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這個信當中就包括一個誠,我們是真有誠意嗎?是真想把它學會嗎?是真的學會了以後要度眾生嗎?這個發心非常重要,這也是慈悲心的表現。現在包括我自己在學習過程當中,要不然就不學,給自己找一個藉口,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馬鳴菩薩說要離言說相、文字相,所以不用學了;要不然就覺得只要好好念佛就行了,印光老和尚跟我們的老和尚師父上人都說老實念佛。關鍵的問題不在於念佛和不念佛,關鍵的問題在於你老實還是不老實,老實就是放下,念佛就是行門。

  我自己的體會,我念佛的功夫不得力,不能說十分鐘沒一個妄念,一分鐘都難講。所以我自己老是在念佛的過程當中妄念紛飛,我就想著老和尚說的不著急,妄念出來了你就再回來,再回到佛號上,久而久之你功夫就得力了。後來我自己發現,我們不能斷章取義的來理解老和尚這句話。念佛、繞佛它是一個修行的方法,前面老和尚一而再、再而三的說不懷疑、不夾雜,最後是不間斷。這是大勢至菩薩說的,老和尚在講席當中經常提到。我現在慢慢有所體會,原來我覺得這九個字「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覺得好像挺容易做到的,實際上是真的不容易做到。所以老和尚說老實念佛,是在這三件事情的基礎上你老實念佛。我總結出來,我自己念佛妄念多,控制不住自己,主要是信得不夠。所以老和尚經常提出來,通過經教要斷疑生信。師父經常跟我說,你要真信了,念佛功夫沒有不得力的;換句話說,你真看破了,你從解門當中真看破了,行門當中的念佛這個方法,您肯定願意念,您肯定念佛功夫得力。我是走這麼一條路過來的。在這個看破,就是在學習過程當中,我自己也有一個從心浮氣躁、不求甚解、囫囵吞棗,慢慢的定下來,把心定下來,定在你目前學的東西上。《弟子規》也好、《了凡四訓》也好、《無量壽經》也好、《華嚴奧旨》也好,關鍵是你要定下來。定的過程、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修清淨心的過程,就是鍛煉自己心系一念的過程。

  有些沒有文化、不懂得文理的人,他可能只能走行門;如果行門再攝不住心,那他可能這一輩子緣分就比較淺。如果人家不需要走解門,行門功夫就很得力,對菩薩、對佛沒有懷疑,對西方極樂世界深信切願,那他行,那我們稱之為上上根人。上來念佛功夫就得力,真覺得西方有,覺得西方極樂世界跟他的關系比我們娑婆世界還要親、還要及手可得、還覺得親切,這種人,我們老和尚說那不是這一輩子的事情,是累生累世的善根因緣。所以我自己考察自己,我不走解門,直接上來就念佛行不行?真的不行。但是不行,咱們退而求其次,我願意看書、願意把理弄清楚、願意在這上面花時間,正好有這麼一個機緣,老和尚講了《華嚴奧旨》。這主要都是講理,講理我又特別喜歡理,願意掰扯,而且我有個缺點,特別好為人師,願意給別人講;你自己不弄清楚,你給別人講你講得了嗎?而且有興趣把這些道理弄清楚。老和尚經常跟我說,這個方法可能對你適合,能夠攝你的心。四字洪名,念阿彌陀佛,到目前為止,在現在這個狀態,可能攝心的力量不夠,你不知道為什麼要念,你對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不了解。所以從今年年初,我隨著跟老和尚看了兩遍《修華嚴奧旨》,我慢慢的進到看破這個過程當中。而這個過程就像師父說的,是一不是二,在看破的過程當中實際上就在放下,放下的愈多看得愈破,看得愈破你對五濁惡世、名聞利養就愈淡泊。

  我們言歸正傳,我是怎麼學習《華嚴奧旨》的,我在這給大家講一個故事。老和尚第一遍講《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的時候,在談到「妄生智立」的時候,我先把這段文念一遍:「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睹纖毫以齊彰。然用就體分。非無差別之勢。事依理顯。自有一際之形。其猶病起藥興。妄生智立」。我就講這四個字「妄生智立」,我怎麼學習的。妄是妄想的妄,生就是產生,智是智慧,立就成立、出現了。老和尚第一遍講這個時候,我好像沒太注意聽到妄生智立這四個字什麼意思,我當時的猜測,因為我每天也在讀這個經,我覺得可能就是妄想出來的,妄相出來,我們要用智慧來對治它,要不然就沒必要產生智慧,智慧的產生正是因為有了妄、有了錯誤,所以我們要產生智慧;換句話說,這個妄的糾正要靠智慧。這是當時我對這四個字的理解,妄生智立。

  在第二遍啟請老和尚講《修華嚴奧旨》的時候,師父在講到這四個字的時候,我注意聽了,我當時認為就是這個意思,錯誤產生了,我們要用智慧來解決它。但是老和尚不經意的一句話,說妄生智立是什麼意思?妄就是阿賴耶識的三細相,由業相出現轉相,由轉相出現境界相,這些都是妄。這個妄一出現馬上就進入到六粗,六粗第一個就是智相。所以賢首國師用這個四字,把阿賴耶識三細相,跟隨後而來的六粗相的關系交代清楚了。我聽到這以後,對我特別大的震動,這跟我的理解不一樣,這不是我所說的,因為有錯誤產生,所以出現智慧要對治它。賢首國師在這裡用妄生智立,是把這個妄是怎麼產生、最後從三細相怎麼走到六粗相交代清楚了。這個妄,實際上就是阿賴耶識的三細相,這個智,實際上就給你講的是六粗。所以我看到這,怎麼辦?我就得查字典。老和尚既然說了,智是六粗相的第一個相,叫智相。所以我今天想占大家一點時間,把整個這六粗相我是怎麼學習的,最後怎麼弄明白的,給大家匯報一下。

  丁福保先生的辭典第六六三頁上,關於六粗相有個解釋,「六粗,明眾生迷妄之生起」。我們要明白,眾生的迷惑顛倒、妄心生起的次第是有順序的。「由根本無明而生起業轉現之三細」,根本無明而生起的業相、轉相(轉相就是我要見、我能見)、現相(境界相,就是你所見、所看到的)之三細相。「更」,進一步,「緣現相之境界」,就是現出這個境界相。這裡面這個緣跟我們說的善緣、惡緣不是一個概念。這時候我又接著查,這個緣當什麼講?這個緣,丁福保先生的字典上說,是攀緣的簡寫,簡單說用一個緣字來代替,「為心對於境的作用」,就是心對境的作用叫攀緣。這個概念我們要查出來,不查出來,你不知道這個緣講的是什麼東西。對已經現出的相,這個境界,我們進行攀緣,心對它產生作用,「而生起六種之迷相」,迷惑,就是錯誤的相、事物出現了。「對於前之三細而稱為六粗」。第一個相叫「智相」,就是賢首國師說的「妄生智立」這個智字,老和尚說的,不是你胡小林理解的智慧的意思。

  丁福保老先生接著往下說,什麼叫智相?「謂」,就是說,「於現識」,現識是什麼?業相、轉相、現相中間第二個,轉相,我們叫現識。「現識所現之境」,由現識所產生的境界相,對於這個境界相「不知是為自識」,不知道這是你自己的意識所產生的,「所現之幻影」,是由你自己的意識所產生的幻覺之相。「妄生智慧而分別諸法也」,這個時候錯誤的產生了智慧,妄生,而分別這些境界相,什麼是紅、什麼是藍、什麼是上、什麼是下。這裡面還沒有感受,出現一個東西我們就會琢磨,這是什麼東西、干什麼用的,這人是男的女的,這是廣東菜還是四川菜,所以說分別諸法也。後面又有一句話,他老人家說,這個智相,我們稱之為「俱生起之法執也」,就是與生俱來的對法的執著。你看第二個概念出現了,「俱生起」。

  我們不明白什麼叫俱生起,還得接著查字典。我們查到字典,翻開丁福保先生的字典,「俱生」這一條目,一七七0頁下,什麼叫俱生起?俱生起,「與吾生俱起之義」。就是和我們生命的出現同時帶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塊產生的,與生俱來的意思。「人之惑心之起」,說人這個妄心,錯誤的心,惑心,迷惑顛倒的心,它的產生有兩種,「一曰分別起,二曰俱生起」。那我們說智相,出現一個境界,我們用智慧來分別它、來琢磨它,這叫什麼起?俱生起,與生俱來的習氣。見到一個東西我們就容易著相、就容易琢磨、就容易分別,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法執,對法的執著,著相。在俱生起這個條目下,丁福保老先生接著說,這就出現兩個起,分別起跟俱生起。他接著解釋,什麼叫分別起?「若依邪師邪教邪思惟而起者為分別起」。換句話說,你聽了邪師的教育,有了錯誤的老師、有錯誤的經教,而且第三個邪思惟。大家注意,邪師是人,邪教是教育,第三邪思惟,邪思惟可是您的事,邪教邪師是外邊的,邪思惟是您的,因為這三個錯誤的東西而出現的錯誤,我們稱之為分別起。

  我們從剛才的智相發現了俱生起,通過俱生起,我們知道了人的惑心有兩種,一種叫分別惑心,一種叫與生俱來的惑心。分別的惑心、錯誤是由三個原因產生的,邪師、邪教、邪思惟產生的,分別起。「不假此三者對於境自然而起者為俱生起」,如果不是因為這三個原因,對於境界出現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產生的東西,我們定義為與生俱來的煩惱,俱生起。他老人家接著說,「此中分別起,其惑強」,這種錯誤特別強,很強壯,「卻易斷」,好斷。我們要不查字典,要不深入經藏,我們怎麼知道惑心有分別起和俱生起,我們怎麼知道這個分別起是由邪師、邪教、邪思惟產生的,我們又怎麼知道分別起容易斷,但是它特別強壯?譬如說講競爭,這就是分別起。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要競爭,是受這個教育,西方現代科學的教育,自私自利的教育,這個很強,但是這個容易斷,這叫分別起。這種錯誤是由分別起來的,是由這三種不善的緣,自己的邪思惟、邪教和邪師產生的,這種分別起容易斷。

  下邊還有,「俱生起弱而反難斷」。與生俱來的這些煩惱不如分別起那麼強,比較弱,但是它難斷,分別起強但是容易斷。「因而」,所以,「於見道先頓斷分別起之惑」,我們利用見道,這又出現一個概念,什麼叫見道?先頓斷,就立刻斷掉、迅速的斷掉分別的煩惱,這就見道,通過見道來斷分別起,這個見道你不查清楚行嗎?我們接著查「見道」。丁福保先生《佛學大辭典》一一三三下,「見道」這一欄目說,「三道之一」,你看又出現三道。「初生無漏智」,自性本來具有的,無漏,沒有煩惱的,自性的智慧,「照見真谛理之位」,謂之見道。換句話說,分別起通過見道來改變、來消滅,來滅除,這個見道是智慧所解決的,而且這個智慧出生,從生以來的,就是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具足這個智慧,是出生的,「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不是說由誰產生的,它沒有原因,自性本來就具足的。照見真谛理,真谛就是真理,通過你明白道理了。他接著說,「道者道路之義」,道路的意思。見道,通過智慧這條道路能把分別起去掉。

  我們看到這的時候,我們能不對般若智慧、對經教重視嗎?現在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魔網入心欺诳行者,到處都是邪知邪見,邪師、邪教、邪思惟。用什麼斷?你查完這個字典就知道了,得用智慧斷。智慧在哪裡?智慧在佛法當中。怎麼掌握這智慧?學習!要不分別起你就斷不掉,分別起斷不掉,六粗相的智相就解決不了,俱生起之法執。他下面講分別起。所以通過分別起我們知道,分別起這種惑有兩個,要通過智慧,而且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智慧,可不是你在外面學的這些世智辯聰。這是見道,通過見道對治分別起。

  他接著說,「次於修道漸漸斷俱生起之惑也」,次就是接下來。他有次第,先斷分別起。所以我們這時候再想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說,斷見思煩惱您就出離三界。接下來,俱生起之惑是在四聖法界斷,用什麼方法斷?用修道的方法斷。怎麼斷?漸漸的斷,慢慢的來。我們把字典查到這時候才知道,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界上,給我們講那麼多經,就是道理。因為你不斷分別起,這個惑心,你沒法走到下面斷俱生起的階段。所以我們對經教能不重視嗎?否則,捨此你不能斷分別起,你不能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強易斷。怎麼斷?通過見道,見道就是學習。見就是智慧,道就是道路,通過智慧的道路把這斷掉。

  接下來他談到修道,這時我們又查了第四個概念「修道」。修道什麼意思?一七八二上,丁福保先生《佛學大辭典》,「行位三道之一。聲聞乘自一來向至阿羅漢向究竟,斷三界修惑之位也。又菩薩乘十地之間斷俱生起之煩惱所知二障之位也。既於見道,一旦照見真谛,更修習真觀,故謂為修道」。他又講到修道,這就是四聖法界干的事情,斷的是什麼煩惱?我們說見思煩惱、塵沙煩惱,講的是這個。所以我們看到這六粗相,知道第一相是智相;智相,我們知道是與生俱來的對事物的執著,法執。然後接著往下看,我們的煩惱怎麼出現的、我們的苦報怎麼形成的。

  「二相續相,謂依前智相之分別,而於愛境生樂境,於不愛之境生苦受等」。就是說你有了智相,有了智慧分別你眼前這些相,你不知道是你自識所產生的,自己的心所產生的,然後你就相續上了,愛境你生了樂,於不愛之境你生了苦受。「種種迷妄續起不斷也」,不斷,一個接著一個,不是樂就是苦,不是苦就是樂。他說這種惑心稱之為「分別起之法執」。我們前面交代了,分別起跟俱生起是兩種惑心,分別起的產生是邪師、邪教、邪思惟。你看相續相是怎麼產生的?對於境界依前智相,根據前面第一相的智慧知道這個事情是甜的酸的,然後就產生了喜歡酸的不喜歡甜的樂境和苦受。這個東西是怎麼來的?不是俱生來的,不是你與生俱來的。所以說苦跟樂不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是因為你的邪師、邪教、邪思惟而產生的。在這裡頭我們看到,這就是邪思惟產生的苦和樂的感受。

  看到這的時候我們才知道,鬧了半天,苦和樂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因為我分別以後產生的,邪思惟產生的。分別起之法執也,第二相續相就變成了分別起。第一個叫俱生起,第二個叫分別起,第三個叫「執取相」。執取相什麼意思?「謂於前之苦樂等境,不了為虛妄不實,深生取著之念也」。深深的產生了取得、執著這個念頭,我們叫做執取相,我想獲得、我想拿到、我想擁有。這個煩惱是什麼煩惱?「是俱生起之煩惱也」。你看第三相又轉到俱生起,你看到沒有,所以說俱生起和分別起是互相作用,一是俱生起,二相續相就變成了分別起,從分別起又走到第三個相,又變成俱生起,干嘛?要獲得。人要擁有是與生俱來,人要琢磨這個事是與生俱來,而苦和樂是由分別產生的。

  諸位同學,我們不查字典、不深入經藏,我們什麼時候能明白這個?不明白這個,你怎麼覺知你是哪種惑心,是分別起還是俱生起?你覺知不到,你說我就能克服它,我肯定不相信,出離無由,你出不去六道。

  第四,由於執取相,出現了「計名字相」。我們昨天說了,名字相,耳聞為名,眼見為相。出現概念了,女大當嫁,男大當婚,這就概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識產生力量,科學拯救一切,這都是名字相,概念出現了。「謂」,他解釋這個,計名字相,計度,計畫的計,計就是揣摩、分別、辨計,這是男的那是女的,這是上海人那是山西人,就開始對這些著相了,著名字相。計是動詞,有分別的意思、有籌量的意思。「謂依前之轉倒」,前面三個相顛倒了,叫轉倒,轉就是顛倒。謂依前之轉倒,干嘛?「計量分別假名言說之相」。計量、分別,我們可以把計量說成琢磨、盤算,分別,一二三四。這些假名言說之相,「而生種種煩惱也」。吃維生素C對身體好,我現在買不到維生素C就很難過,種種分別有了;跑步鍛煉身體,我今天沒跑步,所以身體沒得到鍛煉。被名字相、被這概念產生了煩惱。這種煩惱「是分別起之煩惱也」。又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因為你著了這個名字相,你被這個相牽著鼻子走所產生的煩惱。這叫第四相,六粗相當中的第四相。一、三俱生起,二、四分別起。所以,所有的名相,我們與生俱來沒有對它的執著,是因為邪思惟產生的,把名相分成好和壞、優和劣。

  第五「起業相」。這就真干了,起就是產生,業就是動作,你可以查字典,業,動之義。相就是這個事情,產生了行動這件事情叫第五相。第五相,「謂妄分別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惡諸業也」。你看,交代得很清楚,因為你計名字相,這些假的東西、迷惑顛倒的東西你真干了,「起善惡諸業也」。丁福保先生沒展開,這就是身口意三業。他這裡面沒有說是俱生起還是分別起,他後面有交代。第六相「業系苦相」。業,剛才我們說了是動作,系就是系著、聯系著,產生苦相,產生了苦。「謂」,就是說,「系於善惡之業而感生死之苦果也」。因為這善惡業而產生的生死之苦果也,叫做業系苦相。到此為止,六粗相就產生了苦果。後面這句話特別重要。他說「六粗中前四相為惑因,第五相」,就是我們剛才說的起業相、造作,「為業緣,第六相為苦果」。你看,前四為因,第五為緣,第六是果。

  通過妄生智立,老和尚說的智相是六粗當中的第一相,我現在大概講了有四十分鐘,我查就比這四十分鐘的時間更長。我們明白了苦是怎麼來的,前四相,後面第五是緣、第六是果,因緣果。如果我們有時間再往上看三細相的產生,我們就整個把根本無明所產生的業相到轉相、到動相,進而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然後起業相,最後到第六相業系苦相這九件事,三細相、六粗相我們學會了、我們知道了。知道以後你再翻過來看「妄生智立」這四個字,我們才明白,賢首國師老人家、淨空老和尚人家心目中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人家心目中講的是哪一樁事情,我們才能跟上聖賢人的教育,我們真正能明白如來的真實義。

  前四相有兩個俱生起、兩個分別起,分別起要靠智慧,俱生起要靠修;俱生起就是放下,分別起就是看破。前面這四個因你就有了,然後第五個就是戒,戒定慧的戒,你就不能起業相,到起業相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進入到事這一方面,有造作、有動作了。前四相起心動念,第五相身體造作,前四相起心動念,最後就產生了果。所以我們說佛法是緣生法,解決緣這個問題,所以說「戒為定體,慧為定用」。為什麼說戒是定的體,就是本質?你要想得定,你必須得持戒,持戒就是這個起業相不干了、緣斷了,「因果喪亡」,喪失的喪,亡沒有了。因為因和果之間有這麼一個緣,有起業相這個緣。因我們沒有辦法,與生俱來的,生來就帶來的,俱生起;分別起,邪師邪教邪思惟也沒有什麼辦法,但是如果我們能在緣這個問題上切斷它,那果無由產生。這是我的粗淺理解,並不一定對,拿出來跟大家討論。

  老和尚經常說會麼?要善於學習,不在你看了多少書,也不在你背了多少東西,關鍵是你要把這個道理弄明白。我們這裡面牽扯了三細相三個概念、六粗相六個概念,這就九個,有俱生起、有分別起,有見道、有修道,我這還沒有把法執給大家查出來,再加上法執,這就十四個概念。當我們把這十四個概念粗淺的捋一遍,咱們不說是你的境界,我們看完了我們懂了、明白了,回過頭來我們再看佛菩薩,我們再看祖師大德,你能不佩服人家嗎?世界怎麼產生的、你怎麼產生的、苦果怎麼產生的,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信而好古你好什麼?誰把這些問題給咱們說清楚了?這些東西是諾貝爾獎金能解決的?是現代科技的手段所能夠诠釋的?是現在的物理實驗室所能找出答案的嗎?非也,不是的。你說三細六粗,你把它當成維生素、鍛煉身體這個概念一瞥而過,你沒有福氣,這麼究竟、這麼圓滿、這麼徹底的使你解脫的東西你擦肩而過。最後你學了佛學幾十年,花了很多時間、投入了很多精力,結果苦果怎麼產生的、世界怎麼形成的、六道怎麼出去你都不明白、你都不了解,你這個佛不就白學了!

  為什麼老和尚說你這叫法喜充滿?我跟諸位朋友同學說,就字典這麼查,一坐就十幾個小時,我連廁所都不去。因為我就拿這六粗相給大家大概展示了一下,就這麼順籐摸瓜,一個概念套出另一個概念,一個概念又套出另一個概念。我今天真是覺得時間有限,沒法再給大家展開了,要展開這裡面東西太多了。不在多,一即一切,你就把這「妄」弄清楚、就把這「智」弄清楚,其實你說你不明白修行的方法嗎?你說你沒看破嗎?那不對,很清楚,多圓融!三細相,六粗相,因緣果,與生俱來的俱生起,分別起,這是我們的煩惱。怎麼斷?修道,見道。怎麼產生的?有時間次第,有順序。最高的科學,最究竟、最圓滿的人生哲學。

  所以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關鍵你得比,比的前提你得識,識貨之後你再拿這些東西跟我們今天的報紙、雜志、電視,和我們所見到的這些各種各樣的觀點、理論、體系,我們再比一比,三千年前的東西。我們那種恭敬心、謙卑心、感恩的心生起來了,油然而生。你還有什麼牛的,你還有什麼引以為豪的,自己這點事腸腸肚肚,誰給你說清楚的?人家。要報酬了嗎?於眾生不取毛發報恩之心。也沒專利、也沒版權,來到這世界上就一個目的,度眾生。我們不跟這種人親近,我們不跟這種人在一起,我們愚癡到什麼程度!你對他不恭敬、你對他不感恩,是因為你不了解他,你了解他之後沒有不感恩的。我記得老和尚在經教當中曾經舉過一個例子,菩薩跟我們這些凡夫的關系。他說我們凡夫不知道佛菩薩一天也沒有離開我們,一刻也沒有離開我們,一直在身邊幫助我們、看著我們,只要願意學,只要想學,他就加持你、就幫助你、就成全你。你不想學,你不願意學,他也沒有辦法,那你就要受苦;受苦也好,消業障,業障消盡了,災消福來了,你學了,學佛最有福。

  老和尚舉了個例子,說這家裡有小孩,從幼兒園回來(這孩子三歲),茶幾上放一個蘋果,這孩子回來看到這蘋果就吃了,特高興,家裡有一個蘋果。你說這三歲孩子他知道這個蘋果是爸爸媽媽工作掙錢買來的?是爸爸媽媽用時間從超市買來的,是爸爸媽媽自己捨不得吃,洗干淨了放在茶幾上為他准備的?不知道,他就吃了。他什麼時候明白?老和尚說,大了,十八、九了,甚至自己有了孩子、當了父母,他明白了:我記憶當中,這個蘋果放在茶幾上,鬧了半天是媽媽給我准備的。明白了,覺悟了,了知了。沒了知之前,我們給她講道理叫做見道,等她自己慢慢修到當媽媽這一步,修道,她懂了,她感恩心出來了。

  我們今天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左邊放的是這麼究竟圓滿慈悲的經教,右邊的我們不聞不問,不學,不了解,你說你有誠敬心,我不能苟同,你沒有誠敬心,最後你得不到利益理所當然。不僅這樣,眾生因為你的所作所為妄生譏嫌。這賢首國師在《修華嚴奧旨》裡面講了,眾生譏諷佛法、嫌棄佛法、批評佛法、诋毀佛法,你是邪師。身教、言教,邪教就是言教,邪師就是身教,你是眾生譏嫌佛法的邪師邪教,不是嗎?都知道你學佛,都知道你天天在念經,都知道你天天在燒香,都知道你拿著工資的一部分去做放生、去做供養,學佛的烙印深深打在你的身上,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大家看到你,一問三不知,什麼都說不清楚,你不是邪師嗎?你不是邪教嗎?眾生對佛法產生這種邪思惟不對嗎?誰的原因?「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我們這些學佛的人對不起佛菩薩。人家把人家的任務完成了,我剛才給大家講丁福保的字典,我是學理工科的,學計算數學的,不是學文科的,你說丁福保老先生剛才這一個多小時,有一個咱們不明白的嗎?有一個人家沒交代清楚的嗎?我們網上可以買字典,可以買辭典,我們學會有丁福保大辭典,我們是學會,學了嗎?學佛學了嗎?

  什麼叫忏悔?什麼叫發露忏悔?你看到丁福保先生這個字典你就得發露。咱不說把這三千多頁你都背下來,那是過分,總在遇緣不同,你不講經說法。但是你既然離不開經教,你是不是就應該把經教的概念弄清楚?你只有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即一切,你既修了定,你定在經教上,你又修了誠。你真對他恭敬,真覺得他講得對,我不弄清楚我就得不到這個營養,我就不明白這個道理,誠敬心從這出來。不是說我一天三百拜、八百拜,那不叫誠敬心,那最多叫鍛煉身體,出身臭汗而已。那叫什麼?你不知道人家好在哪裡你就給人磕頭,你不知道人家來到世界干什麼你就恭敬他,你這不是迷信是什麼?社會大眾看到我們這個樣子,人家會怎麼看我們?然後我們掉過頭來說現在是末法時期沒辦法,釋迦牟尼佛都說了,法運有盛有衰,這個沒辦法,眾生沒福。

  哪有自性以外的眾生?哪有你胡小林以外的父母?哪有領導以外的群眾?哪有法師以外的眾生?沒有。眾生沒福,你沒福!你干嘛去了,眾生沒福。你為眾生這個沒福,你做些什麼?我昨天說你還要人怎麼樣?光碟有、書有、字典有、經教有。老和尚八十四歲,兩次講《華嚴奧旨》,第一次講了九十多個小時,第二次講了二百一十六個小時,掰開了揉碎了,從他老人家挑這本書,一直從二00八年講到二00九年。最後說師父不住世了。為什麼?要你你住世嗎?我們做父母的對待自己的孩子都沒有像老法師這樣對待我們。所以師父講《華嚴奧旨》這兩次,就是發我們的露,我們要慚愧,學得太少,我們不能說叫佛弟子,慚愧,弟子兩個字就是發你的露,你好意思叫弟子?

  世間法,我們都有孩子,我們天天批評孩子、數落孩子,說你就是不認真,丟三落四,老師上課講,你就是不好好聽,做小動作。孩子是菩薩,他為什麼會做這種示現?是因為你的阿賴耶識裡頭有這個業習種子,「攬真成立」,挑動自性,變現出孩子所言所行。干嘛來的?感冒沖劑,治你病的,你還埋怨孩子。你給孩子做什麼榜樣?你覺悟了嗎?老和尚說,兒女的身,父母的心。這句話很深,孩子是我們的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孩子現在不聽話,孩子現在心浮氣躁,孩子上課丟三落四,孩子現在學習不認真、坐不住,你坐得住嗎?你認真嗎?孩子不認真,好歹還是世間法,ABCD、加減乘除,您這可是要去三惡道的事,您都不上心。此界壞了到他界去,他界壞了以後,此界成了您再回來,幾萬劫您都不往心上去,您說我讓孩子對加減乘除上心,無有是處,孩子心裡明明白白的,你該認真的大事您都沒認真,我們不該認真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你臉紅脖子粗的,告訴我們要認真。孩子在發你的露,你對得起孩子嗎?你給孩子做好榜樣了嗎?

  你不信?我給大家打一個賭,咱甭說華嚴境界,咱也不說《修華嚴奧旨》,《弟子規》這一千零八十個字,你拿著辭典、字典,你認認真真把你不懂的,把你講不出來的,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所表述出來的這些字,你查個底兒掉。認認真真的,字典的哪一頁,字典上怎麼講的,這個字有多少個意思、介詞有哪幾種作用、副詞有哪幾種作用、動詞有哪幾種作用、名詞有哪幾種作用,你都給它列出來,要求過分嗎?老和尚提倡學《弟子規》,我記得好像有六、七年了,一千零八十個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一天查一個字,這些字你還不一定都不懂。「泛愛眾」的愛你懂,「而親仁」的親你懂,不用查,你真把那不懂的,你坐下來,弄個筆記本,認認真真的給它謄寫清楚。然後你每天早上起來念,忘了這個字的意思就看你的筆記本,把這概念查出來,你看孩子會不會發生變化?真會的。磁場不一樣了,家庭的氛圍不一樣了,你愈來愈莊嚴,你愈來愈穩重,你愈來心裡愈明白、愈清楚。你對古聖先賢有了誠意,你對外面就出現了恭敬,家裡會發生變化,孩子會發生變化。

  所以我們的孩子學世間法,我們在旁邊喋喋不休,唠叨來唠叨去,不如自己坐下來學。你學習以後,道理明白了,會起變化的,氣質會發生變化,你沉穩了,你定下來了。心通則法通,你的心通了,你兒子是你的法,他就通了。賢首國師說「心通則法通」,你心不通,你兒子肯定不通。什麼心?這個心就是堅實心,我們說的自性。你通了自性,孩子是自性變現的,他就跟你圓融了。都是一個自性變現的你,又是你的自性變現的孩子,事事無礙,他能不聽你的話嗎?不會的。所以我們為了孩子、為了眾生、為了佛法的弘傳,續佛慧命,不要掛在嘴皮子上,英文講話do something,做一些事情。

  說印光老和尚當年不強調學習,「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這不是他老人家說的,這個意思就是,我們現在這五濁惡世,只有念佛才能往生。所以學再多,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在這個地方就四字洪名。印光老和尚他那個年代我沒有在,但是我看他的《文鈔》,多數是知識分子,喜歡經教、願意琢磨,於文於理特別的熱衷。他老人家寫這些東西的時候,多半都是在批評、都是在幫助這些人,指出來你千萬別在經教上浪費太多時間,別把你念佛、得念佛三昧這個大事耽誤了,你們把佛法當成世間法,「深著世樂」,在佛法當中消遣、在佛法當中找樂,別把你出三界、了生死的大事耽誤了。所以老人家一次一次的棒喝,把「死」字記住,要好好念佛。我們是這些人嗎?我們不如人家,人家好歹還把佛法當成世間法、當成學問在研究,還在學問當中,還能夠找到自己學習的樂趣,我們今天又不念佛又不學習,不是印光老和尚《文鈔》當中所寫的對象,您照人家差遠了,您連正體字都不會寫,連古文您都看不了。你說那我就不看了,我就念佛,念佛我就能成。真的不成,因為你不相信。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肯定懷疑,你肯定夾雜。今天在當人的時候能為而不為,你說我死的時候做那些不能為而為的事情,不可能的。

  所以講學習《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的體會,實際上何止是學《華嚴奧旨》?學《了凡》、學《弟子規》、學《太上感應篇》、學《十善業道經》,不在多,儒釋道這三個根,一個根一個根仔細的扎,一個根一個根的把它弄清楚,學一本是一本,學一本明白一本,你才能得受用。而且這個學習的過程就是入定的過程,就是對治你那種心浮氣躁、不求甚解、這山望著那山高,你必須得坐住。我也是這樣學習,學著學著就煩了,怎麼又出現一個字,這又不明白,算了,就這樣吧,快到吃中午飯的時間了,天都快黑了,就容易馬虎。這個時候發你的露:你失定了,你不精進了,你不能忍了。這就告誡自己,這個怎麼著,這個字還查不查?這個問題還要不要弄清楚?說佛有三身,下面一個括弧,丁福保先生說「見三身條」,你見不見?你翻不翻到三身條來看看人家說的是什麼?從三身變成十身,那要查佛十身條,查不查?其實你明白十身條也罷、明白三身條也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治你的習氣,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心定下來。就像猴子一樣,在一棵樹上攀來攀去,用繩子拉住你,定在這個木頭樁子上,你就不能走,你就每個字都要弄清楚。這不就持戒嗎?長了您就定了!這個經教裡講的就是慧。「三學圓備即證菩提」,戒定慧三學就在查字典當中、就在翻字典當中,多好的方法。

  而且我們今天通過六粗、通過俱生起和分別起我們知道了,我們當前主要的任務是要把分別起這個惑給它滅掉,而分別起這個惑強,但是易斷,通過什麼斷?見道。你不見,這條道路你不走,你不學習這智慧,最後你說我這個分別起斷不了。為什麼我們要重視經教?首先要把分別起這個惑斷掉,而分別起這個惑,字典上說得很清楚,是要通過見道才能斷掉,強,但是易斷。所以經教對於我們須臾不可離開,一分鐘都不能離開,有時間就看。我來到香港,我在北京看這些書,有很多概念來不及查,就帶著字典記上條子,今天早上五點多鐘就起床,每天保證多少個概念要查出來,要寫一遍,恭恭敬敬的寫,一筆一畫的寫。字不明白查字典,詞不明白查詞典,不達整明白這個目的絕不罷休。一即是多,這裡面會得很大的利益。感恩心(剛才我給大家匯報了)、誠敬心,謙卑心全生起來了,而且法喜充滿,終於明白了。誰把這些事情說得這麼清楚,我們的舉心動念、我們的山河大地是這麼形成的。大家希望我能夠講講學習方法的一些體會,當然還有很多,還會慢慢向大家匯報。這是一件事,就是「妄生智立」,我整個一個學習的過程。

  下面,我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學《華嚴奧旨》,這個也是點體會,因為你讓我講《華嚴奧旨》我也肯定講不了,我是差太遠,我現在學習階段,學的階段還沒過。但是我記得老和尚在經教當中曾經講過這麼一個故事,就是他老人家跟李炳老在學經教的時候,李炳老老人家跟師父上人講過一件事:你們這些學生,天晴的時候有雲彩,你就看天上這個雲彩,挑一塊不要太大的雲彩,形狀比較規范的。你看著這個雲彩,你心裡就想,雲彩散開了,雲彩真的散開了。一會兒這雲彩就沒了,真的就散開了。我就上個月,我學完《華嚴奧旨》,北京有一天,頭天晚上刮風下雨,第二天早上晴空萬裡,難得北京有這麼好的天氣,天上有白雲。我早上八點鐘去到辦公室,靠著窗戶就挑了一塊雲彩,在此之前我也做過實驗,成功,是這樣。

  然後我就自己那天試了一下,看了一塊雲彩,我就說「雲彩散開了,雲彩真的散開了」,雲彩很快散開了,一會這塊雲彩就沒了。然後我就給丁嘉莉老師和傅沖老師,就是今天我們請來的這兩位老師,來到香港,我就發了一個短信,我說今天天氣很好,能看到雲彩,你們挑一塊不大的雲彩,心裡想:雲彩散開了,雲彩真的散開了。這些老師就照著去做。丁嘉莉老師看了七塊,她沒挑小雲彩,挑特別大的雲彩,而且不是幾分鐘散開了,很快就散開了,所以她當時特別激動。因為我們丁老師是一個特別率真的人,就流出眼淚來了。旁邊的雲彩沒散開,就她看那塊散開了。你要說有風,應該大家一塊散開,就她這塊散開,而且她連續弄了七塊。傅沖老師也是這樣,還有別的老師,我發了很多短信。他們給我回短信,就說這個事情他們看到,他們覺得很不可思議。

  大家希望我談談學《華嚴奧旨》的體會,我們看到起六觀,起六觀中第一觀「攝境歸心真空觀」當中有一段話:「由心現境。由境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當作此觀智慧甚深。故曰攝境歸心真空觀也」。這個雲彩是境,由心現境。這個雲彩怎麼產生的、怎麼出現的?心現。這個心是什麼心?我們說心現識變,識心,跟我們說的第一個心,兩個都是心,心現識變,在心的六種定義當中,是其中的兩個。識就是我們說的阿賴耶識,第六意識,末那識(第七意識),心就是我們說的堅實心,叫自性。所以這個雲彩現,是自性現出來的,就是我們說的堅實心現出來的,它現出來的。它後來沒了,識變的,誰的識?你的識。什麼識?起心動念、要求、執著,由心現境,由境現心。你看到心了嗎?你說我沒看到心,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心不可得沒關系,由境現心,這個境就是你的心。心在哪裡?心在境上。境是誰變的?境是心變的。能變的看不見,所變的假的,說讓它沒就沒了。由心現境,由境現心,心不至境。我們心在這,那個雲彩,起碼我估計幾十裡地總有,心不至境,心也沒到境那去,境不入心,心裡也沒有雲彩。當作此觀智慧甚深。

  我們看到這一點,我們再用華嚴觀、華嚴境界來看待我們的念頭跟雲彩的關系。我們明白,他上面說的「常勤正念唯心識觀,一切魔境自然遠離」。這句話很重要,常勤正念。我看到這的時候我就查字典,什麼叫正念?先說什麼是邪念,正對邪來說。邪念,丁福保老先生在字典上說,念有念無,念好念壞,念自念他,謂之邪念。正念念什麼?正念念菩提。菩提是什麼?覺知覺悟。菩提可得嗎?菩提不可得。他老人家專門囑咐,正念跟無念不是一回事。所以我們學《華嚴》的時候,常勤正念唯心識觀。這一個正念,你不查清楚行嗎?咱們再說到究竟處,再往下說,什麼叫念你真的清楚嗎?佛菩薩心裡這個念有幾種意思?兩個意思,一個心對境的作用,謂之念;第二個剎那的意思,時間概念。

  我原來沒查字典的時候,「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以為就是念佛這個念,我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一念可不是念佛這個念,這是一剎那你跟佛菩薩一樣,你就是佛;剎那剎那都一樣,你剎那剎那都是佛。一念相應一念佛,不是你念頭那個念,換句話說,不僅僅是念頭那個念,還有時間概念在裡邊。所以佛法你愈學愈覺得它有味道。你看他用這個念,既表示你心對境的作用,同時它又表示時間。為什麼?因為心對境的作用,這個念頭時間很短,所以他用這個念表示兩樁事情,實際上是一樁事情。你說祖師大德,你說釋迦牟尼佛他們在講經的時候,選擇這個念字來表述這兩件事,你說他不負責任?你說他沒有智慧?現在世間這些人,誰對文字這麼講究,誰對這些事情這麼清楚?沒有。現在,按賢首國師說的是「妄參真淨」、「師於己見」,按照自己的想法就說出來了,真淨就是佛法,妄參就是瞎說八道。一千四百年前這樣,一千四百年以後的今天更有甚者。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看,常勤正念唯心識觀,這八個字可不得了,這就是發露。《了凡四訓》中說,「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了凡先生說的正念,我到這個時候才明白,念菩提,念覺知覺悟,這是正念,不是什麼都不想,那叫無明。正念是想什麼?覺知。覺知什麼?貪瞋癡慢有沒有、名聞利養有沒有、五欲六塵有沒有、自私自利有沒有,敵人進來了、賊進來了,你覺察到了沒有。還有一個是覺悟,對世間所有法,理事、因果、性相全清楚。常勤正念,正念什麼?什麼是正念?《華嚴》的正念什麼概念?唯心識觀。什麼是唯?老老實實翻開字典,唯,「獨也,只也」,獨是獨一的獨,只是只這一個東西。唯心識觀,這個口氣說得很堅決,只有心識產生一切。換句話說,正念除了心識觀點之外,剩下的都不是正念,唯心識觀。那怎麼著了,你得到的果報是什麼?一切魔境自然遠離。你今天看見占便宜的,你今天看見愛生氣的,你今天看見傲慢的,唯心識觀,這是正念,心識的作用,心現識變。不明白看雲彩。

  那你胡小林,你爸爸眼睛不好,你的識能把爸爸眼睛變過來嗎?能變。為什麼變不了?你功夫不得力。功夫你本來有,怎麼不得力?自私自利障礙了。沒什麼別的說的,福自我求,你沒福氣,爸爸眼睛不好。福哪來?別人能給你嗎?給不了,你不讀經、你不改過,你哪來的福。所以,我看完《華嚴奧旨》,我再反過頭來,看印光老和尚回答一個居士寫的一封信,那個居士問他老人家,他說我爸爸得了這個病,為什麼我們念觀世音菩薩就能把爸爸這個病給治好?您老人家能不能開示?他老人家說得很簡單,因為天性相關。天就是自然的意思,天性就是我們說的自性,自性是一不是二,相關就是相互有聯系。你的心想讓這雲彩沒有,它就真的沒有了,心有力量,心出現的境。你爸爸的眼睛就是你胡小林的境。為什麼好不了?自己有障礙,能好而沒好,發我的露,我得忏悔。

  所以,我們其實真的不在學多,剛才頭一個小時講的「妄生智立」真弄明白了,你說這一天你吃飯睡覺、做事上班、談合同做買賣,你心裡多高興,這麼大的道理你明白了。說菩薩有一個習慣,或者說菩薩有一個愛好,「樂於說法」,就愛跟別人說,就想說法,得點機會就跟別人說。我現在真有這體會,因為你看明白、你懂了,你特別喜歡跟別人說,你希望別人能分享你的喜悅、分享你的法喜,這是按捺不住的,想把自己的修學體會向大家供養。所以說這人魔附身了,「魔境自然遠離」,他離不了,老是有人糾纏他,我們找不到什麼好的辦法能夠擺脫這種困境。其實「唯心識觀」這四個字對我們就是教育,他們來到你這,出現在你的眼前,他們確確實實是菩薩、確確實實是醫生,你有這個病,你這個病把他們招來;你真正好了,他們就不在了。

  這次大家說講講忏悔。我查了查字典,忏分兩種,一個叫理忏,一個叫事忏,忏有兩種。理忏就是說當相即空,了不可得,你所有看到的人事物都是空的,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無主的,都是妄生的。你把這道理弄明白了,你就不會執著它。這就是了凡先生說的理上明白了。不是說從事上改過嗎?改過之法有三個,一個從事上改,東滅西生,很難給它去掉;從理上改,理通了,這事就沒有了。最高的,我們講就是念頭上轉過來,從心上改;學者無論於色於財、於名於利,但存正念,邪念自然染污不上。你不必一一逐類尋求,不一定每件事情都要講理,把理弄明白,最後這東西不存在了,這是中的,最上的是從念頭上轉。

  我們這本《華嚴奧旨》,你說它講的是理嗎?是理。這個理明白了,理忏能進行嗎?能進行。這個觀就是理忏,這個止就是事忏。什麼叫事忏?就是你干了身口意三件事,三個方面做了錯事,在聖像面前、在佛菩薩面前,對這個事情進行忏悔、發露,說出來、改正,這是事。如果「執下而昧上」,我只在事上忏,而對這個道理不清楚,對萬法產生的道理也不明白,就是了凡先生說的「則拙矣」,非常笨拙,而且效果不好。如果理上明白,「一心忏悔,晝夜不懈」,正念現前,同時在事上又能夠持戒做到,這種改過的方法、忏悔的方法是最殊勝的。

  好多朋友跟我說,念佛念了好幾年,包括我在內,不要說念佛三昧了,就說能不能妄念少點都做不到。很多同學說,你還是念佛時間短,長了就好。我看了《華嚴奧旨》,看到這兩句話,我一下子就特別震驚,「屍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說得很肯定。三昧,百千三昧,屍羅就是持戒。持戒不清淨,三昧不現前。所以我們真的念佛功夫不得力,我們要仔細的回過頭來問問自己,沒准不是你念佛時間長短的問題,可能是你沒持戒。我就是這樣的,念佛真花功夫,喊破喉嚨也枉然。因為什麼?你不持戒。《弟子規》是戒。所以當我們念佛沒有三昧的時候,我們不能糾纏於三昧怎麼獲得,三昧是什麼東西,你是怎麼得到三昧的。你趕快回過頭來,這是發你的露,三昧不現前是好事,這是病,病它有因。理由事顯,這個道理是通過事來表現出來的,三昧不現前是一件事,它背後有理,這個理就是屍羅不清淨,您別再找別的了,佛菩薩都跟您說清楚了,屍羅不清淨。

  否定之否定,屍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換句話說,屍羅清淨,三昧一定現前。是北京人他一定是中國人,不是北京人他未必不是中國人,但是北京人一定是中國人。你屍羅只要清淨,三昧就現前。你先別管還有什麼其他獲得三昧的方法,這個你不用考慮,你走戒,《弟子規》是戒。《弟子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呢?看《華嚴》、看《無量壽經》、看《太上感應篇》。怎麼個看法?一個字一個字的看,字字如千金,字字都是寶貝。你有誠敬心,誠則靈,不誠就不靈。你說我誠,誠你拿出誠的樣子來。改樣子,老和尚說。你說我挺誠的。你不誠,你誠什麼?什麼是戒、什麼是定、什麼是慧,你清楚嗎?什麼是功德你明白嗎?天天隨喜功德,查查字典功德當什麼講?第一個叫功用,第二個叫功能,然後是功德。你有個誠敬心,你天天用人家的詞匯,人家說那意思你清楚嗎?人家要表達的什麼事你明白嗎?這叫妄參真淨,你是瞎琢磨,那是您的意思。「教無綱紀,濫挹淳流,得失齊舉,妄參真淨」,我們天天在干這個。「師於己見」,按照自己的意思來解讀佛法。「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你說你有誠敬心,你說你能得到利益,那不可能的。

  我身邊有很多學佛的朋友,愛聚會、愛打電話。原來打電話是給客戶,現在打電話不給客戶了,給佛友;原來吃飯是跟客戶吃飯、談合同,現在幾個學佛的朋友在一塊聚聚,扯什麼?全是家長裡短,全是是非人我。哪有幾個坐那認認真真的說,咱們談談學習的體會,咱們談談佛法當中的概念,咱們談談修學的方法,咱們談談佛菩薩的境界?沒有。沒有你就沒有正念,沒有正念自然邪念就要染污。

  所以這次來到香港我向大家匯報,現在知識分子學佛的愈來愈多、上過大學的愈來愈多、受過科技教育的愈來愈多;咱們說句俗話,懂道理的人愈來愈多,所知障愈來愈重,煩惱障一點沒減。現在一切強調競爭,一切強調向錢看,貪瞋癡慢,再加上現在這種科學、這種染污,「魔網入心欺诳行者」。所以現在,我們真的是問題很大很大,煩惱、煩惱障,在這種物欲橫流的年代,一切提倡消費,一切提倡競爭,以人為本,欲望膨脹,再加上現在又強調科學,二障空前的強盛,我們的處境非常堪憂。有什麼辦法沒有?有。我們學習經教對治二障是最好的方法。道理明白了,所知障就清除了;這個過程定下來了,煩惱障就沒了。

  所以我在這裡也是勸告大家,我自己是這麼過來的。能夠真正的、認認真真的面對經教認真學習,然後自度度他,能把道理講清楚,能把事情說明白,我們才堪稱為佛弟子,我們才不愧為這個稱號,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白來一趟。這是最神聖的事業,這是佛菩薩的事業,我們要直下承當,捨我其誰。我們沒有理由、沒有藉口,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為了自己的家庭、為了眾生、為了實現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我們一定要做。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選自淨空法師專集

 

上一篇:胡小林老師:學習妄盡還源觀的心得分享(第一集)
下一篇:鐘茂森博士:印光大師開示—臨終三大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