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如何相處
寒假大專營(台灣) 第二集 2008/1/24
●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己的心在起作用
尊敬的諸位同學:
大家早上好!
我們剛剛講到蘇東坡先生的這一個公案,其實這些聖哲人他們的表演,都是給後世很重要的人生提醒。其實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己的心在作用,所以心中時時看人都是看人家的優點,時時就見人是佛、見人是好人;心中都是時時盯著別人的缺點,那當然每個人都好像看不順眼。
所以記得我有一個朋友他就提到說,有一次他因為跟另外一個同學關系處得很不好,常常在心裡面罵他。那一天走過這一位同學的位置,剛好看了一下這個同學在他的桌上放了一張紙,紙上剛好寫到在罵他的一些言語。結果讓這一位朋友看了更驚訝的是什麼呢?是這一個同學罵他的,跟他心裡罵的差不多,都是那些句子、都是那些氣憤。所以從這裡我們感覺得到,當你對對方有什麼看法的時候,可能對方也對你很有看法。所以是因為我們心中有壞脾氣,才會看到別人的壞脾氣。
今天假如一個人很有修養,當別人惡意對他,態度很惡劣,他不只不會生氣,他還會覺得對方很可憐。因為他脾氣很好,感受得到心平氣和對自己身心的那種益處,看人發脾氣反而會擔心他把身體給搞壞了。所以沒有壞脾氣的人,不會看人壞脾氣;沒有傲慢的人,也不會嫌棄人傲慢。往往是我們心裡有傲慢,才會瞧到人家種種的傲慢;心裡有懷疑了,才會覺得別人都在懷疑我。所以這個心病心藥醫,還是要從自己的心開始改變起。不然我們的心偏了,還會去誤導其他人的心。包含你對這個人有看法,其實你已經看錯了,他根本沒那麼壞,你看得很壞然後又去告訴別人,又影響別人對他的看法,這樣人際關系會越搞越糟。
所以有修養的人,絕交都不出惡語,要跟他暫時不聯系了,都沒有一句不好的話。因為不好的話只會傷了這個人和,甚至於會影響到他人的心境,這個都不好。所以一個人從不談人家的是非,一定受到身邊人的尊重。
●和諧人際關系的前提——遇到事情先反省自己
而有一次朋友找我去參加他們的談判,剛好兩邊已經鬧得不行。那我跟著朋友他們要去之前,朋友們就跟我講對方哪裡不好、哪裡不好,哪裡過分,臉色又非常地臭、非常難看。結果我先聽他們的話了,對我有沒有影響?有啦,我修養沒到那裡,有影響啊。結果我看到這個對方的時候,就覺得怎麼都是青面獠牙。真的,我已經看到他們就說:哇,好像真的這麼壞哦。結果後來談完了不是很愉快,但雖不是很愉快,基本上我們做人還是有一種態度,畢竟人家來到你的地盤跟你談事情,你總有個禮儀、基本的禮貌要做,我還是親自把他給送下去了。結果送完以後我心裡想,本來回頭要對這些朋友們說:哇,他們的臉很難看。我話還沒說,當我一轉頭,送完以後一轉頭,我發現我們的人的臉比他們還難看。所以聽話不可聽片面之詞,一個巴掌怎麼樣?拍不響,沖突發生雙邊都有責任。
因為我接觸一些人群,比方說夫妻沖突了,我假如聽她先生講,他太太不是人;假如我聽他太太講呢?聽完之後覺得她先生不是人。好!諸位同學們,到底誰不是人?變成我不是人,我不知怎麼處理了。所以真的,為什麼人的話都離事實差異那麼大?因為都是要求別人,沒有反省自己。
所以這一段話就給我們非常大的提醒,今天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諧的兩性關系,遇到事情首先反省自己就非常地重要。
●轉貪心為付出的心,轉要求的心為感恩的心
諸位同學們,大家不要想說:蔡老師今天怎麼還沒跟我們談和諧尊重的兩性關系,我都快等不住了。同學們,從第一天講到這裡,沒有一段話跟和諧尊重的兩性關系無關的。我們今天要認識自己、尊重自己,你才能去尊重別人哪。你要跟自己身心能和諧了,你才能去跟人和諧。這個基礎很重要,都要先扎好了。你今天跟父母處不好、跟朋友處不好,你能夠跟另外一半處得好,哪有這種道理呢?所以今天去掉貪心,能夠是付出的心,而不是要求的心,而是感恩的心,那這個時候兩性就和諧了。
比方說今天夫妻之間、男女之間,給父母一些經濟上的奉養,假如這個太太說:給你爸爸、媽媽兩千塊,給我爸爸、媽媽兩千五百塊。這樣行不行?這樣會不會有沖突?會呀,人家心裡不平:怎麼不平等呢?我們同樣都是父母拉拔長大的。所以這個時候要去掉分別的心、貪心,要平等的心去對待對方的父母。所以《弟子規》句句話,都跟和諧尊重的人際關系有關系。我們看到《弟子規》當中說,“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弟子規》真的句句都跟和諧的人際關系完全地相關,而且是關鍵所在。
●“父母呼,應勿緩”都做不到的人,企業敢用嗎?
我們看《弟子規》第一句話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大家冷靜想想,今天父母叫我們的時候我們怎麼回應的?“阿明”,當媽媽叫我們的時候,我們是怎麼回應?馬上跑到面前來:母親大人,有什麼吩咐嗎?順便一鞠躬。你媽媽馬上摸摸你的頭:你怎麼去桃園上完課之後變成這個樣子,你是不是吃了什麼藥?所以這個時候媽媽這麼反應,代表我們已經把正常變成不正常。媽媽本來還在那裡等著“干什麼啦?”,還等著我們回這一句話,居然是這樣的回應讓她這個落差太大。我聽說現在的小孩都守著是一言九“頂”,父母講一句,頂回來九句話,這個叫“一言九鼎”新的解釋。
大家冷靜想想,你是一個企業的領導者,你遇到父母呼是一言九“頂”的人,你用不用?父母叫他都拖拖拉拉的人,你能保證他來企業服務能高效率嗎?能有服務、服從的態度嗎?所以《弟子規》不單是我們在家庭的家業傳承,也是我們往後事業成敗的關鍵所在。
●“凡出言,信為先”——不失信最親的人
而兩性之間互相尊重,當對方有需要叫我們的時候,我們能很快地回應:啊,先生,你需要什麼?太太你需要什麼?那當然就和諧了嘛。假如另外一半交代你買瓶醬油,一拖拖了兩個禮拜,那顯然一瓶醬油都會出事。彼此尊重,也要守著“凡出言,信為先”嘛。
其實我們很冷靜來看看,我們今天最容易失信於誰呀?最容易失信於我們的父母,最容易失信於我們最親的人。為什麼?反正失信哦,我還是他兒子嘛,沒事。那個朋友我一次失信,他可能就不理我了,以後出去工作了:哎喲,那個客戶我失信於他,我以後就沒錢賺。所以特別怕失信於這些人,反而自己的父母,對親人的承諾容易忽略掉。這個要調整,有點顛倒了。照顧我們一生的人我們還失信於他,這樣的心態那是虛偽的心態,那個都是利益的心,而不是道義的人生。
●“恩欲報,怨欲忘”——兒子孝不如媳婦孝
好,所以今天我們感恩父母,我們也感恩另外一半的父母。所以面對另外一半的父母,就當作自己親生父母一樣地去愛護、去奉養。該買什麼,看到公公婆婆、看到岳父岳母的需要,主動地去買。比方說先生可能工作忙,結果公公的生日忘記了。這個時候太太先買了公公需要的禮物,然後在那一天問先生:今天什麼日子,你知不知道?先生說:什麼日子?“今天是你父親生日啊”。這個時候先生馬上:哎呀!我怎麼都忘了!太太馬上說:不要緊,東西我已經給你准備好了,來,你趕快拿去孝敬父親。大家想想,當她的先生拿著這個禮物走過去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家庭的溫暖哪?你們的表情都很無辜的樣子,顯然沒什麼經驗。
這個大家不要說:反正我還沒結婚。同樣的,當父親忙了忘記了爺爺的生日、奶奶的生日,這個時候我們當孫子的、當孩子的,都能提醒得到:爸,禮物我已經幫你買好了,你趕快拿去給爺爺吧。那爸爸一定覺得這個兒子真貼心、真欣慰,都能夠去時時看到家庭裡人的需要,適當地關懷,這個和諧、和樂當下就現前了。
而當這個先生拿著禮物要去給自己的父親的時候,他會覺得我這一輩子做最正確的一件事,是哪一件事?就是娶了這麼好的太太。然後當真的把禮物拿給父親了,老人家很高興:哎呀,兒子,你真孝順。兒子有點腼腆,笑著說:爸,這是媳婦想到的,買給您的。那這個爸爸更高興。俗話說的:“兒子孝還不如媳婦孝”。
有個老先生去看病,他的媳婦跟著他去。結果媳婦怕聽漏了醫生的叮咛,所以非常仔細地詢問,醫生也是一一告訴這個媳婦。結果就在這個對應的過程當中,旁邊看病的老人看到這麼細心的年輕人,在那裡為自己的父親了解、關懷,所以就在旁邊笑著說:哎呀,老先生,你的女兒真孝順。結果老先生馬上笑得很燦爛,對著大家說:她不是我女兒,她是我兒媳。所以媳婦孝比兒子孝,更讓老人欣慰。
●“財物輕,怨何生”——夫婦要關懷對方的家人
所以這個是“財物輕,怨何生”。但我們現在看到現在不是結婚以後“財物輕”,現在是結婚以前財物就不輕了,首先就要財產公證。什麼意思啊?這個意思就是還沒結婚,就先打算離婚以後怎麼樣?那你看這個婚還結得久嗎?還沒結就想著離了,果然心想怎麼樣?而且我們來想想,男女之間來自於不同的環境、成長背景,個性跟思想一定有一段磨合期。而這一段磨合期,彼此都想我們已經是道義結合,要走一輩子的,他不會輕易地去離婚。可是假如現在沒有互相體恤、互相磨合,然後就已經先說:財產公證了大不了跟你離婚。一遇到什麼小沖突,可能就一發不可收拾。所以這個離婚率都跟心態有直接的關系存在。假如都財產公證了:那個冰箱是太太的、那個冷氣是先生的。結果一有摩擦了,這個太太馬上說:冰箱你不能用哦、什麼東西你不能用哦。那不離婚才怪。所以這個“財物輕”重要。
因為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感受到,父親很主動關心我母親那一邊的兄弟姐妹,還有那一邊的晚輩。所以當我那些表哥表姐、表兄弟,他們生活有困難甚至於學費繳不出來,父親都會很主動地去幫助。而且我那時候,父親並沒有言語告訴我說:哎呀,親戚有困難,我們要盡力去幫助。我從沒有聽過我父親這麼跟我說過這樣的話。可是雖沒有講這樣的話,但是父子連心、母子連心,父親拿出錢來幫助,他那種態度都讓我們當兒子的感覺到父親拿出這一筆錢,就沒有打算再要回來,因為父親覺得那是我當長輩應該做的事。所以我都可以感覺到,當父親這麼做的時候,母親會非常地感動。母親不用提出要求,父親主動去做,就會感覺父親、先生把她家裡的事,就當作自己家的事一樣去愛護、去解決。所以“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一句話也就是提醒我們:言語忍,忿自泯。
●人際關系和諧的源頭——與家人相處和睦
不只我們剛剛講的夫婦關系是這樣的,所有的五倫關系:“君臣”、“父子”、“兄弟”……人與人的關系絕對不外乎這五種關系,而這五種關系的一個核心在“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而延伸從家庭……這三個關系在家庭裡面。一個人的人際關系能力、人生正確的價值觀,根基都在家庭當中。再延伸到社會、國家就有“君臣”;同學、同事都包含在這個“朋友”關系裡面。五倫關系處好了,天下太平。
而我們看到“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為什麼現在企業家在那裡一個頭兩個大,都找不到盡忠職守值得信任的干部?因為現在孝道比較缺乏。
今天在家裡面兄弟姐妹都處不好,而且還直接叫哥哥的名字、姐姐的名字,講沒三句話可能兄弟都吵起來了,這樣子還能夠去跟同學、同事友愛嗎?難!我有兩個姐姐,我對她們都非常尊重,從小到大都是姐、二姐這樣子叫,叫得很親。你叫都叫那麼親了,怎麼可能會對姐姐無理或者傲慢呢?而當人家問說:欸,你姐姐叫什麼名字?我們把姐姐名字念出來都渾身不自在,覺得不夠恭敬。而當我們是這樣的心境去對姐姐,姐姐一定是更加地愛護我們,所以“兄友弟恭”。
這個整個五倫關系要和諧,其實我們剛剛講的每一個心境都是關鍵所在。今天夫婦之間要能夠各自責,相同的父子之間發生沖突也要先反省自己,包含兄弟、君臣、朋友關系。
●團隊的和諧——先反省自己
今天我們在學校裡面剛好辦完了一個活動,然後主要辦活動的幾個干部上台來,假如他一開始就說:這一個活動,我有哪一些做得不妥的地方。他首先反思自己:我有十點做得不妥。他就列出來。當他把這十點講完,我相信底下的氛圍都是自我反省。接下來接話的同學一定說:社長,你已經付出太多了,是我們沒有做好。我也有哪一些做得不好,不是你的錯。下一個又說:啊,這一位同學,你也付出很多了。整個會議開下來,都是彼此反省。所以大家都反省了,就積累了每一個人寶貴的經驗。這一個會議開完,下一次活動一定是比這一次更加地提升。俗話說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一句話大家聽過吧?所以每一次事情經歷過,大家能反思、找出問題來,下一次一定會辦得更好。
可是假如今天這個干部上台來了,他首先是說:某某同學這裡不好、某某同學那裡不好。那麻煩了。他先指責別人,接下來上台的統統在指責別人:誰說只有我不好,他也不好,他比我還糟。所以這一場會,開會、開會最後變成什麼?批斗大會。越開越誤會。大家有沒有經驗那個開完會之後,烏煙瘴氣,越開越不會?所以開會、開會,要越開越生智慧,互相反省,越開能夠越加地和諧,而也是在我們的心境。
所以今天同學之間辦活動如此。往後我們到公司裡面去,君臣關系,我們是主管,我們首先反省自己;我們是同仁,我們也首先反省自己。這個時候君臣關系就會是良性的循環。好,這個是跟大家提到,瞋恚心轉反省的心。
●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
而這個言語其實是一門大學問,大家有沒有去上過如何講話的課程?孔老夫子說的,他的孔門四科:德行第一位。第二位是言語。第三位政事,政事其實就是做事的能力、處在大眾當中的能力,能不能各司其職、能不能團結眾人,這個都屬於政事。第四個是文學。四科。但是諸位同學,我們不要想:哦,說那是四科。那孔子這一句話是屬於哪一科?其實他是大分四科,但是這四科其實是息息相關。請問言語會不會離開德行啊?不會。做事能力會不會離開德行?不會。寫文章能不能離開德行?不行啊。他寫文章離開德行了,寫的都是錯誤的思想觀念,把社會搞得亂七八糟。所以四科完全還是以德行為基礎。
而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今天要把壞脾氣能轉變過來,就從每一句話觀照開始做起。因為我們的脾氣往往就是在一句話當中,就可以感覺到了。出來了,一言既出,追不回來了,所以言語要謹言慎行。“少說抱怨的話”,事情已經發生了,這個時候我們再抱怨只會讓事情越沉重。所以有理智的人,事情已經發生了,趕快如何解決,不要再互相抱怨。“多說寬容的話,抱怨帶來記恨,寬容乃是智慧”。我們從這些句子當中都可以深切感覺到,記恨跟智慧差異很大,但是也是在一念之間。
●無怨的人生
我們剛剛提到范仲淹先生,他的母親……因為他兩歲父親去世了,整個家族的人沒有收留他跟他的母親,他們是孤兒寡母離開的。假如你是范仲淹的母親,你會不會抱怨?會不會怨恨?你們沒當過范仲淹的母親哦。但是我們冷靜想想,當我們抱怨的時候,這個怨恨的態度會不會影響小孩?會呀!所以自己把仇恨放在心裡已經痛苦了,又讓下一代跟著痛苦,這個是不理智的。所以冤家宜解不宜再結了,不能又結到下一代去了。
而范仲淹先生的母親不只沒有結怨,甚至於是當范仲淹長大以後,她期許范仲淹要照顧好所有家族的人,尤其孤兒寡母、尤其家庭有變故的我們的族人,你都要盡心竭力。范仲淹先生照顧幾百戶人家,因為他不抱怨。因為他的母親不抱怨,寬容了他人,所以成就了范仲淹人生的智慧、正確的態度。整個范氏家族現在已經超過一百萬人,最大的功臣是誰啊?是范仲淹先生的母親,那一份寬容啊!所以我們寬容了,不只自己受益了,我們後世子孫都受益了。因為他們以我們為榜樣,效法我們。
●感恩的歲月
而我自己也回想,這整個家庭裡面沒有發生過吵架。跟姐姐還偶爾有啦,但是長輩之間,我整個二十多年成長,沒有言語沖突過、吵架過,都沒有。而留在我們心裡面的都是……我的爺爺告訴我說:“你一定要記住你母親的恩德”。爺爺都是講感恩的話。因為爺爺在敘述的這一段,那是我們三歲、五歲,都還沒長記性。“你媽媽又在小學教書,在校園裡面已經相當地疲累了,回來還照顧你們三個孩子。有時候累到一下課就趴在桌子上,等於差不多就是昏死過去了,都是學生把她搖醒的:‘老師,打鐘了,上課了’”。我們當孩子的聽到爺爺講母親這一段,都非常感動,好像那個影像歷歷在目,所以我們對母親那一份感恩心很自然就起來。
而我的母親也是提醒我說:你要記住你爺爺從小對你們的照顧。像你們小的時候還在搖籃裡面,媽媽明天還要教書,你們又在那裡哭鬧不睡覺。結果這個時候爺爺說:媳婦,你先去休息吧,孩子我來哄他們睡覺。都是看到自己媳婦的辛勞,主動地來付出。結果後來就我爺爺接手了,就開始搖搖籃,後來功夫提升,從用手變成用腳來搖。爺爺身高又很高,後來又研究出來,牽個繩子然後腳這樣晃,他可以睡著以後腳還是在那裡像鐘擺一樣擺。母親提到奶奶,提到姑姑、叔叔,都告訴我們:你們生病的時候,這些長輩多麼焦急,在病房外都著急得流眼淚。所以所有長輩對我們的愛護跟恩德,透過我們的這些長輩們互相對我們的提醒,這個時候我們都是感恩的心、都是這種報恩的心在我們的人格當中形成,而不是形成記恨的心。
●多體恤別人的不易,多肯定對方的付出
所以我們在人群當中,多去體恤別人。比方可能遇到節日了,這個父親突然有急事要辦,沒有辦法陪伴太太跟孩子。這個時候先生的心裡已經有點不好意思了、有點愧疚了,是吧?那太太現在要說什麼話?這個你們又比較沒有經驗哦,這個時候應該說什麼話?假如這個時候太太說:你爸爸最失信的了,講話都沒信用。都是抱怨,哇,完蛋了。孩子只要抱怨爸爸了,他的人格就受影響。因為父母是天性、父子有親是天性,這種天性又受到障礙的時候,對一個人人格有很大的影響。當對父母都有怨、都有恨,他還能愛誰呢?
所以為了成就下一代的健全人格,我們應該說寬容的話。“你爸爸也很辛苦啊,你看假日都得為了家庭的生計放棄了休息,出去工作”。那孩子聽了他就不會抱怨,甚至於會感動。進一步你還能夠跟孩子規劃好:煮一些好吃的菜,還買個蛋糕。然後算好時間先生今天要回來了,然後一開門,還放音樂,還給他帶個花環,歡迎回家!你看那個氛圍好不好?好哇!你一點點的用心,都能讓家裡的人感覺到你時時都是體諒得到他、時時都是支持著他。這個時候爸爸、先生再累,他都勇往直前。
相同的我們同學之間,要互相體諒到對方的不容易。他可能答應你的事情,後來臨時有一些狀況來了,他沒有辦法赴約。這個時候他的內心還是很不好意思的,而當他再面對我們,我們擺個臭臉,他更難受。這個時候你說:啊,你也是很不容易,你就別掛在心上了。他就寬慰許多了。甚至於去肯定他那種辛勞付出,那人與人當下就可以交心了、就可以變成知心的好朋友,透過寬恕、透過感恩的心。
●少說諷刺的話,多說尊重的話
再來,“少說諷刺的話”。諸位同學們,我們在寫這一段的過程當中,我們要觀照、反思我們自己:我們現在的言語是抱怨多還是寬容、感恩多?我們現在的言語是諷刺多還是尊重多?是傷害多還是關懷多?是命令多還是好好商量多?是鼓勵多還是批評多?這個就是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段的一個重點。“少說諷刺的話,多說尊重的話。諷刺顯得輕視”。人都需要被尊重,那個輕視一般大家都受不了。尊重增加彼此的了解,你尊重他的時候,他很多心裡話,很自然地就跟你溝通了。
你看這個諷刺的話:我跟你說啦,你假如能成功哦,我的頭怎麼樣?一定點頭稱贊你不簡單。不要去否認別人,我們了解真相的人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當我們了解這個真相,都相信每一個人他有無限的潛能,你那種眼神、你那種言語就會讓對方覺得很受鼓勵、很受鼓舞。無形當中,人家就很喜歡跟你談話,很喜歡跟你交流、交朋友。可是我們的話假如都是諷刺的,不要說交談哪,很可能我們出現的時候,馬上人家本來聊得還挺高興的,三、五個人在那裡談話、談天,突然你出現了,所有的人馬上好像從春天來到了冬天。然後你還沒坐下來,就有人站起來說:對不起,我要去上廁所。看到我們就像看到瘟神一樣,這個時候不能怪別人,怪我們言語、心態是不是造成人家的壓力跟難受?所以“諷刺顯得輕視,尊重增加了解”。
●少說傷害的話,多說關懷的話
“少說傷害的話,多說關懷的話。傷害形成對立,關懷獲得友誼”。而這個傷害,我們說惡語傷人就像六月都會像冬天一樣地寒冷。曾經我們遇到一位朋友,他提到馬來西亞有一位老師,剛好面對一個學生,這個小學生在學校的名聲不怎麼好。那剛好有一天這學生的行為又犯錯誤了,這個老師看到了正准備要教訓他一頓、訓誨他一頓。正要講的時候,發現這個孩子已經是那種狀態就是:你要罵就罵吧,今天被你遇上了,算我倒霉。其實當我們要對一個人講話,他那種表情就是你要罵就罵吧,他已經被罵皮了。這個時候還要不要罵?這個時候罵對他沒有幫助了,你又何必再講呢?我們做任何事,一定是對對方有幫助再講嘛。他都已經嫌你啰嗦了,越講越反效果。我們人與人相處這一點要很冷靜。今天他已經覺得啰嗦,你還繼續講,那是你自己控制別人的欲望啊。
所以他這麼一看他的表情,這個老師就稍微冷靜一下:好像不能繼續批評了。又看到這個孩子的身體髒兮兮的。因為這一位老師自己也是孩子的父母,當看到一個孩子身體、衣服這麼髒,突然心就軟下來了,感覺到可能家裡的照顧、溫暖太少了,馬上對這個孩子說了一句話:同學呀,你今天早上吃飯了沒有?你看這是從指責的話變成了關懷的話。當下這個學生愣了一下,因為本來已經准備要被罵了,愣完突然就流眼淚了,很感動。所以老師看到這個情境也沒說什麼,就帶著這個同學去吃早飯。
結果從那一天以後,這個同學感覺到這一位老師對他的愛心。一個人心中只要有愛,那個愛就會形成他源源不絕向上的動力。他覺得我要好好表現、好好提升,我不能讓相信我的人失望,不能讓愛護我的老師、父母失望。他那種內在的動力就開始出現了,所以這一個學生後來成績就開始不斷地提升上來了。所以我們一句是傷害還是關懷,很有可能影響對方的人生。所以言語為什麼要謹慎,就在這裡了。
●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商量的話
再來,“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商量的話”。這個命令讓人家難受,命令最後就會變成了很跋扈、剛愎自用。到最後,人家都覺得你都聽不進去他的勸告,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就會離我們而去了。應該要廣納什麼?人家的谏言。所以唐太宗先生為什麼有成就?因為他雖然是一國之君,但他能夠接受眾人對他的批評。其中有臣子來批評他,批評完出去了,旁邊的臣子很不高興:皇帝,他講你的部分大多是錯誤的,都亂罵你了,你怎麼沒有制止他呢?唐太宗講:我假如制止他了,以後還有誰敢對我谏言哪?所以肚量很大,跟大眾一起商量,集思廣益把最好的決策能夠利益人民、大眾。這個叫“多說商量的話,商量才是領導”。
●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
最後“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批評造成隔閡,鼓勵激發潛能”。那這些話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去激發別人的潛能?我們有沒有讓人感覺如沐春風?這個都是我們言語上面的修養。
這個是我們從掌握情緒,去除瞋恚的心轉成寬恕、感恩、包容,用在人與人相處、用在我們的言語上面。
好,這個接著還要轉愚昧成為智慧的心。智慧在哪裡表現呢?我們還要轉傲慢的心為謙卑的心、受教的心。轉懷疑,其實一個人懷疑他人,那個很傷自己身心的能量,疑神疑鬼看誰都怪怪的,那太辛苦了。轉懷疑的心為信任的心、成就他人的心,因為你相信他一定可以越來越好。
●士先器識——讀書人先要提升自己的心量和見識
而智慧在哪裡表現呢?在知所先後當中。“士先器識”,這個“士”是指讀書人,“而後文藝”,讀書人先做的是德行的根基。“器”是指一個人的心量,其實就是仁愛的心。“識”是指一個人的見識,就是他的智慧可以看多遠。“士先器識”,先培養好了智慧跟仁愛心,再來提升他的這些藝術能力、才華,這個先後順序假如顛倒就麻煩了。
我們看到曹操的才華高不高、謀略高不高?都很高哦,你看曹操還寫很多詩詞,可是曹操的心量太小。曹操有一次在逃難當中,遇到他父親的長輩對他很照顧。結果看他來了高興啊,還在那裡准備豐富的食物。而曹操聽到動刀的聲音,起了懷疑,當天晚上把他這個長輩全家全部都殺掉。後來了解到誤會了這個長輩,當下曹操並沒有反省哦,他馬上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可以天下人負我。心量小啊,你看小到什麼程度?小到華佗給他看病,因為他頭痛太嚴重。大家知不知道曹操為什麼頭痛?我在想每天都算計別人,哪有不頭痛的道理!結果華佗說:你的病我能治,需要把你的頭做手術。曹操一聽:你是要我的命,來呀,重打幾十大板。結果把華佗都給打死了,死在監獄裡面。打死的不是一個人哪!一個神醫受害了,往後成千上萬人都沒有辦法得到神醫的幫助。所以後來惡有什麼?惡報,曹操的兒子病了,只有華佗能救,但是華佗已經不在了,所以曹操就要白發人送黑發人。後來曹操走了,他的後代到第三代就被誅了三族。你看心量小,不只自己遭殃哦,連後代都要遭殃。
所以《易經》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呢?“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會殃及子孫,歷史上都可以看到這些真相。所以大家有沒有遇過曹操的後代?沒有吧。縱使是曹操的後代,他敢不敢上來說:你好,我很光榮,我是曹操的後代。他還得帶個雨傘上來。
你看“器”,肚量重要。而同樣是古人,范仲淹先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以傳了千年,他所有的子孫當中都有這樣的人生態度、都有這樣的心量,那怎麼可能後代會不興旺呢?所以有智慧的人首先是擴寬自己的心量。
這一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