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轉境降魔—一念之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轉境降魔—一念之間  (共一集)  1997/10/2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11-1024

  今天你們出了個題目給我講,這個不錯,很好。說到修行,無論是在哪一個時代,即使世尊在世也在所不免,你們看「八相成道」有「降魔」這一科目,歷代修學的人,凡是有成就的都必須要通過這一關,如果不能通過,他就失敗了。

  佛法的修學最重要的是知見,這也是佛在經上所說的,他說「破戒,我可以救」,破見,佛就沒法子救了,所以知見非常重要。而初學,我們的根性說實在話不是像經上所講的菩薩種性、一乘種性,我們不是的,我們是屬於不定種性。不定種性的人,成敗的關鍵就在遇緣不同,善導大師這句話講得非常之好,如果遇到善知識教導,你能夠理解,能夠依教奉行,決定就得利益了。

  我學佛是在二十六歲,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大概在四個月的當中,每個星期兩個小時,好像不到四個月,因為總共只講了二十多次,大概三個月的樣子,一個星期兩小時,講了二十七次,不到三十次。方先生將佛經哲學列為一個單元跟我講解,這在整個講述當中是最後的一個單元,在這個以前,他給我介紹的是有西洋哲學,中國的哲學從《易經》、孔孟、老莊,諸子,一直到宋明理學,到王陽明的哲學,這麼一個體系講下來,最後講到印度哲學,最後這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他老人家認為佛經哲學是世界上哲學最圓滿的,最高深的,他跟我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從這個狀況之下走入佛門,這是知道佛法裡面有好東西,這才接觸佛教。

  接觸佛教最重要的就是經書,因為像這樣的理念出家人沒有,也講不出來,所以我們自己到寺院裡面就去找經書,借經書出來看。剛剛看的時候當然很吃力,看不懂,可是锲而不捨的力量就是知道這裡面有好東西,這個裡面真正有寶貝,不懂也不肯捨棄,也是很認真努力的在讀,希望能夠有所發現。佛法正如《華嚴》、《大智度論》裡面所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們怎麼會懂得?這也真是三寶的加持。

  我讀佛經大概一個月的樣子,讀佛經,在那個時候台灣佛經非常希有,市面上買不到,所以一定要找寺廟,跟寺廟這些年輕法師套套交情,建立關系,得到他們的信任,寺廟裡面的書才可以借出來看。我們一定保持很好的信用,借三天,三天一定還,借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一定還,所以有借有還,再借就不難了,這是把信譽奠定好了,這從寺廟裡面就得一些經書,那個時候差不多都是線裝書,借出來看。

  大概就是一個月的時候,我們居住在一個宿捨,宿捨附近有一個鄰居,平常也沒有往來,但是他有個小女兒,那時候八歲,常常跑到我們院子來玩,我們的院子很大,小朋友常常跑到裡面來玩。這個小朋友看到我在那裡看佛經,她就回去跟她爸爸說,他們是學佛的。那個時候台灣的社會學佛的人不太多,所以她的爸爸就來拜訪我,問我讀些什麼經。我說:我剛剛開始接觸,對於佛法還是一無所知。他就問我,他說:你需不需要有一個高明的人來幫助你?我說:那太難得了,求之不得。於是他就介紹我認識章嘉大師。以後我才知道這個人姓敏,敏捷的敏,這個姓很少,敏孟經,他原來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親王,敏親王,他也是蒙古人,所以這樣才知道,因為他,我也認識不少蒙古人。他的一些朋友都是滿清末年的王公大臣,他們跟章嘉大師的關系非常好,這樣介紹我認識章嘉大師。在最初佛經裡面疑難的地方,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這是章嘉大師幫助我三年,一直到他圓寂,我的佛學根底是他老人家給我奠定的。

  我第一天跟章嘉大師見面,向他請教,「我知道佛法是個好東西,方先生介紹給我的,這是世間最圓滿的哲學,哲學就是智慧,但是不知道怎樣才能夠深入?」章嘉大師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第一天見他面,他教我六個字。我問他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第一天我辭別他的時候,他送我到大門口,非常慈悲、愛護,那個時候大師六十多歲,我二十六歲,告訴我,他說「我今天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被他的真誠、慈悲所攝受,就真的發心去做,這一點就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能夠做到,你就沒法子開智慧。智慧是被煩惱蓋覆了,減一分煩惱就多一分智慧。布施就是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放下就是禅定,禅定不一定要面壁。你能放下一分,你就得一分清淨,你就長一分智慧,這個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是世間人所爭取的,我們明白,不但我們不爭,給我我也不要,為什麼?我們道業沒成就,道業沒成就就是定慧沒有成就,定慧沒有成就,如果有這些東西纏繞,你就脫不了身。

  所以在中國古代寺院叢林裡面一些執事,方丈、當家這些執事,不是凡人,是佛菩薩、阿羅漢化身來示現的,他們不在乎這些瑣碎事情圍繞,為什麼?他有定有慧,他成就了。所以凡夫當清眾,凡夫做學生,你沒有相當的定慧,你被這些俗務一纏繞,對你修行證果決定產生障礙。爾後我們看到智者大師曾經講過,智者大師往生的時候,他的學生問他:您老人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他就告訴人,他說:如果我要不做住持、不領眾,那品位就很高。因為做住持,因為要領眾,所以只有五品位往生。你看像他那樣的人,因為領眾、管事,品位降低。五品位就是凡聖同居土,這品位不高,這就是他能犧牲品位,但是決定得生。犧牲有個底限,如果是不能往生還搞六道輪回,那就錯了,大錯特錯。最低限度有把握往生,底限像智者大師一樣,可以保住五品位往生,這個才能干。我們曉得,在傳記裡頭有記載,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示現的,這是來告訴我們。

  所以有很多人要爭著做執事,爭權奪利,爭這個就是爭六道輪回,就是爭三途,爭這個東西。由此可知,不明了的人才會爭,明白人,真正懂得的人,知道自己不行,搞這個會耽誤自己一生道業的成就,那怎麼可以做?所以世間一切事物,真正明白人決定不會爭。在中國歷史上,上古許由,明白人,人家聽說這個人是賢人,有道德,有學問,又很能干,朝廷派人找他去做皇帝,皇帝要讓位給他,他一聽到這個消息,躲到山裡面去,不見了。現在要遇到這個機會,搶,想盡方法爭。他為什麼會逃掉?責任太大。你擔當這負重擔,你把國家治理好是你應該做的事情,你的本分事情;做不好,你的罪過。這樣沈重的擔子他曉得責任太大,擔負不起,逃掉了。

  所以一個明白人對於世間的名位決定不會去爭,逃避都來不及了,還能搞這個東西嗎?最重要是成就自己的道業,道業就是定慧,《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我們學道要學這個東西。到什麼時候才能夠擔當這些執事?最低限度要是佛法裡頭的標准,「八風吹不動」,要到這種標准,你做執事就穩當,雖有這些雜事纏繞著,像宗門所說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有這個本事才可以。也就是說再多世俗事情纏繞,心地清淨決定不會污染,也就是說處人、處事、接物不會生煩惱,不會起貪瞋癡慢,不會起人我是非,這是最起碼的標准。如果在一些人事環境裡面還會有分別執著,還會生煩惱,那就不好了,那個對於自己的傷害就太大了,所以我們處處要知道躲避。

  所以初學的人要親近善知識,要選擇好的道場,這個道場有明眼人來幫助你,來指導你,這才能住。找不到這個道場,求佛菩薩,這個方法也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真誠心學佛,學佛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佛教我們怎麼做,要認真去做,佛教給我們不能做的決定不去做,這叫學佛,不是在理論上你懂多少,那個不作數的,要去做到。

  章嘉大師告訴我,果然能夠依教奉行,你的一生自然佛菩薩替你安排,你什麼心都不要操,我聽到這個話的時候,如獲至寶,一生都不要操心,這個多自在。所以我聽了之後,我就發心,我的一生全部交給佛菩薩,從此以後不再操心,這個真是得自在了。不管是順境、逆境,佛菩薩替我安排的,明天沒飯吃餓死也是佛菩薩替我安排的,絕不怨天尤人,佛菩薩替我安排一定是最妥善的安排。這是我一生當中得章嘉大師這一句的教誨,一生受用不盡,無論是順境、逆境都能夠安然度過,為什麼?全是佛菩薩替我安排的,順境裡面,在順境裡學習;逆境裡面,逆境裡面修忍辱波羅蜜。

  以後念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看到他對於昙生方丈一段的開示,跟章嘉大師講的意思完全相同。蕅祖說「境緣無好丑,好丑起於心」,這個話是真理,這就是說我們所接觸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沒有善惡、是非、好丑,是非、善惡、好丑是從自己心裡面生的。如果我們用善心來看一切人,都是善人,惡人也是善人,惡事也是善事,真的是境隨心轉,到境隨心轉,你怎麼會不自在?這個意思很深,初學的人很難理解,必須對佛法,也就是對事實真相,大致上有一點領會,你就會明了。

  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現所變的都是平等法界,平等法界裡面為什麼會有差別相?是我們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起的差別現象。假如我們真的明了通達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怎麼回事情?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的示現來度我的,《華嚴經》修學的關鍵就在此地。所以一個修學大乘的人,就是一個人,善財童子代表修學大乘的人,沒有同學,自己以外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給我們看,你的道業怎麼會不成就?善人示現正面的、善的,與心性相應的,我們應當學習。惡人、惡事,示現反面的,讓我們自己接觸到之後,能夠回過頭來檢點自己有沒有這些過失,如果有這些過失,自己要趕緊改過來,所以善、惡兩方面都是我的善知識,你哪有不成就的?你看五十三參裡面有示現貪瞋癡的,有示現反面的,所以正反都是教育,都是大權示現。

  以後我們讀經曉得了,釋迦牟尼佛當時那六群比丘,天天在搗亂的,也是諸佛菩薩故意示現,讓大家覺得這個不好,釋迦牟尼佛才制定戒律,要沒有這些人表現這些事情,那戒律就沒有了。他們對一切眾生有沒有利益?跟目犍連、捨利弗沒有兩樣。所以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六塵都說法了,十法界統統是諸佛菩薩示現的,我們在這個裡面,一切障難自然就突破了,在一切境緣當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你才能生起真誠恭敬心,這樣與普賢行願就有幾分接近了,有幾分相應。所以真正契入,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諸佛如來大慈大悲來度我。

  我們今天修學,上講台就等於對自己的父母、老師做心得報告而已,你這個心多真誠、多恭敬。我們上台不敢以我是法師自尊,我們是學生。坐在台下,周邊所有一切人物都是老師,都是佛菩薩,都是他們示現來教我的,來度我的,我們就真正得一切諸佛如來的關懷照顧,沒有一個不是諸佛,沒有一個不是如來,而後你才會法喜充滿。惡人毀謗你,障礙你,阿彌陀佛替我消業障,我的業障消不了,歡喜接受。業障消除,煩惱沒有了。人家看到這個事情生煩惱,我們在這個裡面生歡喜心,生清淨心。對於找麻煩的人生恭敬心,生感恩之心,他消我的業障,業障不消除,境界就不能往上提升。

  所以《華嚴》的確是大圓滿,方東美先生一生最佩服的是《華嚴經》,他用功力最深的也在《華嚴》。我們出家人裡面,諸位曉得弘一大師,弘一大師一生受持《華嚴經》,而且他介紹知識分子學佛,第一部佛法入門的書籍就是《華嚴疏鈔》,他說從這個下手,將來無論研究佛法哪一部經典、哪一個宗派,一定能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這個話也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的,如果對於修學沒有相當的心得,這個話說不出來。所以能夠有幾位真正的同參道友能夠討論《華嚴》,那是一生最善的大事,也是最幸福的事業。像我們現在早晨這種討論會一樣,能夠有幾位同參道友來討論《華嚴》,那真的有趣味,真會有開悟。

  由此可知,關鍵都在一個認識、認知。經典裡面常常說到,《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也有講,菩薩在這個世間,有的時候示現種種違逆之事,這個裡面含的意思很深。我們世間人認為他破戒、犯罪,一切不如法,其實裡頭有密意,他用這一種示現的用意一定度一類眾生,這不是凡夫所能夠理解的。經上說的這些話也就是告訴我們,有一些破戒、作惡的修行人,我們不能夠輕看他,不要見到這些人、這些事,心裡面起反感,起厭惡,錯了,也許那是菩薩示現,他這種行持是度另外一類眾生的,那個境界比我們高得多,我們在這個裡面見到、看到生煩惱,我們錯了。所以經論當中像這些教訓,常常提示,我們應當要有所領悟,要有所體會,然後我們都能夠契入這個境界,順境、逆境裡面都能夠養自己的真誠、清淨、慈悲,我們得利益就殊勝了,真正進入到大圓滿。

  這一些道理我們明白了幾分,然後我們對於世間,乃至對於歷史,我們的看法就改變了,不一樣了。我們舉一個淺顯的例子,這個在中國社會大家都曉得,岳飛是個大忠臣,盡忠報國,秦桧是個大漢奸,遺臭萬年。現在西湖邊上的岳王墳,大家見到岳飛,哪有不恭敬的?看到秦桧的銅像,哪個不罵他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兩位都是民族英雄,了不起,為什麼?岳飛教給我們盡忠報國,秦桧教我們決定不要做漢奸,做漢奸就這個下場。一個從正面教我們,一個從反面教我們,兩個人都功德無量,兩個人地位平等,功德也平等,你看看這境不是隨心轉嗎?心隨境轉的時候就是對岳飛恭敬,對秦桧厭惡,這是我們心隨境轉。到境隨心轉的時候,我們平等恭敬。岳飛教人盡忠報國,愛國愛民,秦桧教人決定不能做壞事,這不是一樣的道理嗎?這就是境隨心轉,不是心隨境轉。

  《楞嚴經》上說得很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我們的心要轉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轉。你被境界轉,你的魔障就多了,你就困苦了。如果轉境,那一切都解決了,什麼問題都解決。心轉境,境轉心,一念之間,就是迷悟,迷了,心就被境轉;悟了,境就被心轉,凡聖是不隔毫端。智慧重要,學佛沒有別的,就是求真實的智慧。

  《無量壽經》實在是好,言簡意赅,裡面的內容跟《華嚴經》一樣的圓滿,所以你們諸位在這個經典裡面看到,不但大小乘,世出世法,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你能夠好好的學就學到了大圓滿,無量無邊的佛法都濃縮在這個經典上。不像其他的經,其他的經是偏重在某一部分,當然部分也會涉獵,它沒有那麼明顯,這部經非常明顯,全部都包括了。

  比這個講得更清楚,講得分量更多的,那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彭際清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句話高明,對於教理不透徹的人講不出來,我們對於彭居士不能不佩服。他有《無量壽經節校本》,這個本子編得是很好,美中不足的是這五種原譯本他只取一種,康僧铠的本子。他把康僧铠的本子簡化了,麻煩的地方刪掉了,做了一個節本,這個節本比康僧铠的原本要好讀得多。《無量壽經起信論》是彭際清作的,他先節校,節校之後作了一個注解叫《無量壽經起信論》。清末民初,丁福保居士作《無量壽經箋注》就用的是彭際清的本子。所以彭居士也是個再來人,不是普通人。

  所以學佛,總而言之是個緣分,善友,真誠心,一定有感應,「佛氏門中,不捨一人」。諸佛菩薩在常寂光中,你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恆沙世界裡面一個眾生真正發善心學佛,諸佛護念,就怕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就得不到加持。如果你是發的真心,哪有不照顧的道理?我們這一點真誠就有這點感應。

  所以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我在他會下住了十年,十年觀摩,他《內典講座》那個研究的小冊子,在講台上怎麼表演,怎麼運用,這個他沒有辦法教,那是活的,所以這個要細心、長時間的觀摩,他怎麼運用。就像學兵法一樣,《孫子兵法》十三篇一個星期可以學完,可是你要指揮大軍作戰,你會一敗塗地。所以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那個不能教的,那是要你細心去觀摩,你要在講台上去實習,時時刻刻改進,你到最後才能運用自如,真正是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我們沒開悟,沒開悟就求熟,熟能生巧,一定要熟透。所以「四無礙辯」裡頭「樂說」,喜歡說。喜歡說,喜歡聽,「聽」是觀摩,我們在這裡面吸取教訓,哪些地方人家講得好的,我們學習,記住;哪些地方覺得他有毛病的,我們要改進,你用這種態度去學習,無論什麼人講經,自始至終,你一定得利益。他講得好,你也得利益;講得壞,你也得利益,沒有不受利益的,真學到東西了。所以你不好學,不喜歡講,不喜歡聽,那就沒法子了,這樣的人最好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有這麼一條路能成就。他要不老實的話,那就決定不能成就,老實還是有成就。所以中人以上一定要好學,樂說,樂聽,喜歡聽,喜歡說,這樣就能夠開啟自己的智慧。因為你天天勸人,勸久了,這就講薰習,自自然然不知不覺的,自己的氣質就起了變化,習氣就會改掉。所以一定要認真,一定要努力。

  環境確實沒有善惡,什麼叫佛?什麼叫魔?你以清淨心對這個境界,境界就是佛境界;你以自私自利、貪瞋癡慢面對這個境界,境界就是魔境界,佛也是魔。所以我們真誠、清淨、慈悲,魔也是佛,可見得魔與佛不在外面,在自己一念之間。去除魔障不要在外面去,在內心那個念頭轉過來,魔境界就轉成佛境界。所以經上講「降魔,定慧力」,定慧就把魔境轉變成佛境,這高明到極處。所以轉過來,無佛亦無魔,那就入不二法門,你就契入了。什麼時候無佛亦無魔就成功了,有佛有魔,你還沒入門,還在門外,這個門就是「三解脫門」。三解脫門,三門,那是明心見性的門,那是一真法界的門。沒入一真法界,你就在十法界,作菩薩、作佛也在十法界,沒入門。十法界裡面的佛是藏教佛跟通教佛,別教佛入門了。我提供這一點給你們做參考。

選自淨空法師專集

 

上一篇:淨空法師:精進不懈—永恆相續
下一篇:淨空法師:相有體無—入佛知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