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菩薩以四攝教化眾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菩薩以四攝教化眾生1
淨空老法師講述 2007/8/3 馬來西亞綠野國際會展中心
尊敬的法寶法師,尊敬的丹斯裡李居士,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學,晚上好。在上一次我們在這個地方聚會,與同學們共同學習佛陀的教誨,會後我們就預約了今天的聚會。這次的法緣非常殊勝,遇到馬來西亞建國五十年的國慶。新加坡宗教的朋友們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觀音法會,我們有幸參與,看到新加坡各個宗教的團結,我們非常感動,非常的欣慰。因為我們曉得宗教團體會給社會帶來安定,給世界帶來和諧,我們希望像這些活動能夠永續下去。
今天我們的講題,是《華嚴經》裡面的一段經文,“四攝法”。世尊在《華嚴》裡面,無論是哪個法門都是多次的宣說。這與中國古聖先賢教人的方式不一樣,中國古聖先賢的教學,也是我們所說的師道,老師教學生,孔子說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夫子就不願意教他了。夫子這種教學的態度一直延續到兩千五百年,在中國從前私塾教學還都是有這麼一點意味。可是我們回過頭來看佛陀,就不一樣了,佛陀可以說是以無數次的重復,為什麼原因?因為佛知道眾生迷失自性的時間太久了,迷得太深了,決定不可能說一遍他就開悟,說一遍他就回頭了。這在歷史上雖然是有,確實千百年當中難得遇到一個人。我學佛的時候老師就曾經教我,像惠能那樣的人決定不能學,為什麼?那是上上根人。我們要跟他學,學不成那就造罪業。這上上根人,惠能大師之前沒有見到,惠能大師以後到今天也沒有見到一個,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的根性。
世尊對眾生了解得非常的透徹,所以佛把眾生的根性分做四等,這是大分。上上根人,惠能大師是上上根人,這以下的有上根、有中根、有下根,都是有善根的人,沒有善根的人不算在裡面,這四等。我們自己在四等裡面屬於哪一等?給諸位說,我們是屬於下面的兩等,中下根性。中下根性的人最多了,所以世尊也把中下根性的人列入度化主要的對象。佛講的三轉法錀,上上根一指示他就開悟了,這個容易;可是上中以下就沒有那麼容易,必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四十九年辛辛苦苦的教學,慈悲到極處,是為中下根性的人。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對佛陀,佛陀是我們第一個老師,對老師感恩戴德,自然就能生得起來。
中下根性的人,佛陀的教誡最重要的是持戒。在佛門裡面科目繁多,不勝枚舉,中國古來的祖師大德,為了接引不同根性的同學,所以才分成十個宗派。這十個宗派,現在小乘兩個宗派沒有了,只有大乘的八個宗派,宗下面再分派。但是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基礎是相同的,諸位不能不知道。基礎是什麼?基礎是戒律。所以戒律是所有學佛的人共同的科目,戒律是共同科目。第二個是唯識,唯識也是所有學佛的人共同科目;第三個是淨土,淨土是所有學佛人共同的歸宿。理論是唯識,法相唯識,行持是戒律,這三樣東西是共同科目,不能夠不知道。所以持戒,如果不持戒,在佛法修學你就不得其門而入。尤其是戒律的基礎《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在經部,沒有在律部。它是持戒的前方便,也就是持戒的預科,先學十善業道,然後才學戒律、威儀,由此可知,它是基礎的基礎。
我們學佛學了多年,有沒有成就?自己反省,說實在話沒有成就。依然是凡夫,依然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換句話說,三皈沒有做到,三皈沒有做到其他的就不必談了。那我們要問一問,為什麼古時候修學的人都有成就,現在為什麼沒有了?我們把原因找到,然後把原因消除,我們就能夠走出黑暗,步向光明。我們認真反省,也就是我們忽略了十善業道,為什麼忽略十善業道?這個話說起來長。那就是如佛所說,我們的學習要按著次第循序漸進,像念書一樣,先念小學,再念中學,再念大學,再念研究所,這是中下根性學習必須要遵守的次第。
世尊在經裡面告訴我們,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那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去從小乘經學起?早年,這五十多年前,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他教我們學經教,是從小乘經學起。我在台中住了一年多,學習小乘經大概有十部,這算不算基礎?勉強!總是沒有違背世尊的教誨。實在說,小乘經學過了,但是他真正教導我們的重點還是在儒。儒家的課程,我們在台中每個星期有一堂課,十年如一日沒中斷過,由此可知他對於儒的重視。到以後我們明白了,為什麼中國人把小乘疏忽了?在唐朝中葉以後,中國佛教就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儒釋道三家在中國嚴格的來區分,一個都找不到。儒釋道有形式,實質上來講學儒的人他學佛,他也學道,像中國宋儒朱熹,朱熹學佛,朱熹也學道。學佛的法師們不說別的,就說我們淨土宗開山的祖師慧遠大師,“虎溪三笑”這個故事流傳下來,你就知道,遠公最好的朋友有道士、有陶淵明,陶淵明是儒家的,統統都學。老道他也學儒,也學佛。所以在中國,做學問的人儒釋道三家都學。
我們看到少林寺有一塊碑,叫“混元三教九流圖贊”,我今天也帶了一張,原寸的贈送給馬哈迪長老。這個碑是唐朝很早的一個刻碑,現在這個碑還在少林寺。這個碑刻出來的,當中畫了個圖,從當中看是釋迦牟尼佛,從兩邊看,一邊是老子,一邊是孔子。儒釋道三個合成一個面孔,手上捧的九流,三教九流是一家,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多元文化。可見得多元文化這個想法,在古老的中國早就有這個說法了。這是我們今天團結宗教,想到古時候留下來這些文物,我們明白了。宗教的團結、宗教的和睦,不但有利於明心見性,當然更有利於我們幸福美滿的生活。和諧的社會、和諧的世界,這是需要依靠教學。
中國幾千年來,教學的理念、教學的方法、教學的效果都非常卓著,是個重視教育的國家,重視教學傳統的族群。在古代中國,如同《禮記》上所說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國家的政治是以教育為中心,可以說所有一切設施都是為教育服務。所以得到的效果是五千年的長治久安,這個經驗很值得現代人去思考。教育的落實,儒是禮,道是感應篇,佛法就是十善業道,這是落實在我們的生活,落實在日常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個學問叫實學,實實在在的。你學了真有用,學了真正對於自己的身心修養,對於家庭、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都帶來真實的利益,永久的和平安樂。
到最近,到這個時代,崇尚於科學,大家把倫理道德疏忽了,中國也不例外。所以現前這些動亂、不安、天災人禍,我們想想原因在哪裡?我們中國古人有兩個字叫“失教”,這才是真正的因素。如何挽救?還要把傳統教育找回來,這個世界有救,不是沒有救,現在找還來得及。許多人懷疑,傳統的東西舊了、過時了,還管用嗎?我們在聯合國會議裡面,也把中國傳統這個方法介紹給大家,懷疑的人可不少。所以我們做了個實驗,在中國湯池小鎮,這個實驗居然做成功了,我們也就理直氣壯的把這個實驗介紹給聯合國,介紹給許多國家、族群,也引起了很好的回響。希望我們能夠在這個災難頻繁的時刻,把心冷靜下來,再多想一想古聖先賢的教誨。
把宗教教育也要找回來,宗教到底是什麼?現在明白的人確實不多,這麼多年來,我們所看到社會大眾對於宗教有很深的誤會。這個誤會不能怪別人,怪我們自己本身,我們學佛的人沒有學得好,沒有依教奉行,讓社會大眾對佛教產生誤會,過失在我們,在自己,不在他。只要我們自己真正依教奉行,好好的來學習,那我們的生活、規矩、威儀,自然能改變社會大眾對我們的看法,這才是一條正路。佛是怎樣教導我們的,我們不能不知道。
昨天我也跟一些同學說過,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是無盡的慈悲,是最高的智慧,他給我們做出榜樣,指示我們學習覺悟的途徑。指導的原則就是“淨業三福”,他說過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非常重要。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凡夫修行成佛,必須依照這三個原則。第一條四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中國古來的祖師大德,用儒跟道來代替小乘是有道理的,符合於佛陀教學的精神,就是這四句裡頭孝親、尊師,儒家做得非常好,用儒來代替小乘。慈心不殺,道家的《感應篇》教得好,所以用道家的《感應篇》,用道家老莊的學術幫助我們放下。然後再用十善業道奠定佛法的基礎,《十善業道經》不長,只有幾頁,大概只有五、六頁。世尊在這個經裡面,前後兩次明白的告訴我們,人天法(就是做人的道理,生天的道理)、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菩薩法、無上菩提,都是依十善業道為根本,都是以十善業為基礎。你說這個多重要,怎麼能疏忽?學佛從哪裡學起?要從這個地方學起,先把根紮穩,然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有一個不成就!
正如同善導大師所講的,他是對淨宗同學說的,可是理是一個,他說“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我們可以說成佛作祖也是總在遇緣不同,因我們不能掌握,緣能掌握。所以佛法不講因生,它講緣生,這個很有道理,緣是自己可以掌握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許多人想改造命運,不知道從哪裡改起,你懂得佛法你就知道了,緣操在自己手上,改造命運自己有權。把改造命運的權交給別人那是大錯特錯,他怎麼能改變我?連諸佛如來、菩薩、羅漢都不能改造我們,凡夫哪有能力改造我們的命運?你明白這個道理就覺悟了,不再受人欺騙。命相、風水有這一說,可以提供參考而已,真正主宰是在自己,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那你全都改了。你看《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一類的書非常之多,你就曉得應該自己怎麼個做法。所以,儒釋道這三個根就重要了,一定要重視它。
我也遇到有些學者專家,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我是很簡單的說明這樁事情。儒釋道三家基礎的教學分量都不多,不需要多,最重要的是要能做到。這三樣東西印在一起,也是很薄的一個小冊子,它的分量跟儒釋道三家的典籍沒有兩樣,放在天平上秤一秤,是平等的。佛家的《大藏經》,道家的《道藏》,儒現在也有人在編儒藏,沒有儒藏之前,儒家有一套叢書《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裡面有道,佛是另外編了一套《大藏經》,這都是乾隆皇帝他的文化傑作。只有認識清楚你才會重視,才會紮這三個根,這三個根紮下去,你儒釋道都不學,你來生不失人天的果報,人天決定有分。如果要想學,無論是學哪部經論,儒也好,佛也好,道也好,你學儒,你能成聖賢,真的,這一點不假;你學道,你能成神仙;你學佛,你能成菩薩,轉凡成聖。可是學一定要注意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最好一生專攻一門。
我們在去年巴黎的活動完了之後,我就訪問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這三個學校的漢學系是世界聞名,我去訪問。回來之後深深感覺到,中國傳統學術沒有真正的繼承人,這是我們感到很深的憂慮。歷代這些聖賢從哪裡來的?我們細細去觀察,聖賢是教出來的。誰教出來的?母親教出來的!母親教什麼?給諸位說,母親所教的就是儒釋道這三個根。孔子跟孟子都是早年父親就過世了,母親帶大的,孔夫子三歲父親就過世了,他怎麼能成為一代聖人?母親教的。也就是說在幼年的時候把根紮好,根基紮好了,三歲就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從前教育真如此,諺語所謂的“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這個話說起來現在沒有人懂,古時候真的是這樣。母親懷孕就懂得怎樣教還沒有出生的嬰兒,還沒出生。她就知道在胎裡面,就能夠感受做母親的心情,喜怒、舉止、動作統統影響他,他已經在接受教育。出生之後,他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大人在他面前表演的,全是正面的,沒有負面,都是合乎倫理道德,讓他在學習。所以到三歲他已經學了一千天,這一千天的教育就是他一生的根基,他的根基是從這個地方紮的。
在中國古代的社會,母親雖然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她很會教,這個我們一點都不懷疑,我自己幼年的時候母親教的。我們生長在農村,我母親不認識字,可是很會教,對於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她懂!她字不認識,她做到了,做給我們看的,我們從這個地方紮的根,這個根紮得很管用。十歲離開家鄉,這七十多年走遍許多國家地區,沒有被染污、沒有變壞,什麼原因?就是童年時候那點基礎它產生了作用。所以我對於古聖先賢教誨的理念,我深信不疑。看到今天社會的這種形態,不能不大聲疾呼,要重新來思惟,來肯定聖賢教育是有價值的,現在還是同樣的,沒有改變。真理是超越時空,萬古常新,只要你有這個根基,你選擇一門一生不改變,你就能成聖,就能成賢,就能成菩薩。
當然能有好的環境,那是大福報,不一定我們能遇得到,孔子沒有遇到,釋迦牟尼佛沒有遇到,他們都沒有遇到。那怎麼樣?自己無論在什麼樣環境當中,他統統在學習,順境裡面學習不貪戀,斷貪瞋癡,不貪戀;逆境裡面學習沒有瞋恚、沒有報復。無論是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當中,他的學習從來沒有中斷,所以他能夠息滅貪瞋癡,成就了戒定慧,這是他們的經驗。以後他徹悟之後他教學,就用這個教學的總原則、總綱領。佛法的教學諸位曉得,三藏經典就是經律論,經律論就是戒定慧三學,叫三無漏學。什麼叫無漏?如果你修戒定慧,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戒定慧叫三無漏學。如果修戒定慧,還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世間法,這叫世學。你可以生天,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有分,你不墮三惡道,但是出不了六道輪回。如果能放下,這叫佛法。所以世法、佛法分別在此地。決定不是說我今天念佛、參禅、學教,我這就是佛法,不一定。如果說念佛、參禅、學教,你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這叫世間法,這個諸位要記住。如果你把分別執著斷掉了,無論學什麼東西都叫出世間法,出世、世間是有沒有分別執著,這是非常正確的。
真的沒有分別執著了,那大乘教裡面常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不但你修的佛法是出世間,你修學任何宗教經典全是出世間的,真的是平等。乃至於現在學校裡面念的教科書,小學也好,中學也好,統統出世間,沒有一樣不是出世間,這個理要懂得。然後你把你所修學的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叫真學佛;不能用在生活上,那就變成佛學,就不是學佛。佛學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為什麼?它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學佛,學佛一定要放下,至少要放下對人的執著、對事的執著、對一切萬物的執著,你能把這個放下,這是佛法。過去章嘉大師他教我,我向他老人家請教,第一天見面就教我“看破、放下”,這五十多年來的學習,深深體會到這四個字是佛法教學,從初發心到圓滿佛果的秘訣。你不放下你就錯了,你沒有法子超越世間。即使念佛求生淨土,念佛堂堂主也常常掛在口頭上,勸導大家“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專念”,你才能成功。你身心世界沒有放下,你念佛不能往生,放下還是擺在第一,這個不能不知道。
現在社會動亂,災難,尤其是今年,非常的明顯,地球的暖化。在過去是有不少科學家常常說,我們都沒有在意,沒有把它當作一回事情。今年太明顯了,冬天不冷,夏天也不熱,氣候反常,這才引起我們的注意。尤其是科學家在十幾年前,曾經告訴我們,地球溫度上升,溫室效應是明顯的你能夠覺察得到。南北極的冰在融化,這個報導總有十幾二十年了。今年由於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全世界到處演說提醒大家,確實讓我們感到憂心忡忡。我為了這樁事情,我到紐西蘭去了一趟,在南島,庫克山是南島最大的一個冰山。我坐直升飛機飛到山頂,飛機降到冰川,我下了飛機在雪地上抓了一把雪,還沒有抓手是濕的,我很驚訝!這個不正常。我就想到在二十多年前我在加拿大,也是去游覽觀光看一個冰川,這冰川我抓一把雪,很涼,灑到地上,手是乾的,手上沒有水。現在庫克冰山上,手往下一放,手都是水,這個融化的速度太可怕了,我感覺得很不正常。兩極的冰要是融化,科學家告訴我們,海水上升六十五米,海拔六十五米以下的全都被淹了。美國人畫了一張地圖,未來的世界,你看看很恐怖!
還有高山的冰雪也是快速在融化,我們西藏高原是亞洲七條大河的發源地,源頭,如果高山冰雪融化了,河流的源頭斷掉了,將來的河水沒有了。像長江、黃河養活多少人,如果沒有水怎麼辦?這個問題非常嚴重。科學家在大聲疾呼,認為這個原因是科學發達之後,我們排的二氧化碳,飛機排出來的,汽車、輪船、工廠排出來的這些廢氣的染污,當然這也是個原因,但這不是真正的原因。佛法告訴我們,我們要相信,相信科學的人不相信佛法,認為佛法沒有科學根據。其實佛法非常科學,那個科學太高了,現在的科學還達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教經典裡面,它講的是些什麼,我們要知道。它講的不是迷信,它講的我把它歸納有五個科目,它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哲學、講科學,全都有。
《楞嚴經》裡面告訴我們,今天災難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的思想、見解錯了,我們的行為錯了。佛說貪婪感得的水災,所以貪是水的因。地球氣溫往上升,這是什麼?這是瞋恚,瞋恚是火,火山爆發,是因為瞋恚是因;愚癡是風災的因,愚癡;傲慢、不平是地震的因。所以佛教給我們,如何能夠把地球上災難化解?佛這兩句話就解決了,“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地球上所謂的自然災害就沒有了。這個話你能信嗎?如果對於經典沒有相當深度修養的人,他不相信,可是要有相當深度的,真的也不容易。可是現在日本的科學家江本勝博士做的水實驗證明,確實外面環境是隨著我們意念在轉,我們的念頭善,山河大地都變善了;我們的念頭不善,它都變惡了。江本博士最近他想到香港來看我,我很歡迎,我說你來的時候我給你安排兩次講演,把你的實驗向大家做個匯報。科學的方法證明了佛說的境隨心轉,境是環境,而不是心隨境轉,不是的,境隨心轉。
跟《壇經》上所講的,六祖大師開悟之後,他說出自性的體、相、作用,很簡單,說了五句話,這五句話比什麼都重要。他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沒想到我們的自性,每個人自性是相同的,一個自性,我們的自性本來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你現在雖然在迷,雖然你造惡業,雖然墮三途,也沒有真正染污過。那個染污是什麼?染污是相似錯誤的抽象概念,不是真的。你不覺察它,它真起作用,它把你的智慧障礙,把你的德能障礙,把你的相好障礙,它真起作用。如果你一覺悟你把它放下,你就成佛。你才曉得真的沒有染污,性相都不染污,這個話說得太好了。第二句話說“本不生滅”,本不生滅就是古印度所有宗教裡面追求的終極目標,大般涅盤,不生不滅。你要知道這個,你才曉得沒有生死,你就不會貪生怕死,沒有生死。第三句講的“本自具足”,這句跟《華嚴經》佛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是一個意思,統統具足,沒有一絲毫欠缺。第四句說“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是自性本定。末後一句話是“能生萬物”,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星球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你相不相信?
惠能大師怎麼會知道的,釋迦牟尼佛怎麼會知道的?你要明了,只要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知道,這些事情你親眼所見,你怎麼會迷惑!那我們今天不能知道,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坐禅的時候,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惠能大師是半夜裡面聽五祖忍和尚講《金剛經》,也是把這個放下,放下原來就是。所以凡夫成佛,無論是理、無論是事都在一念之間,一念迷你就是凡夫,一念覺你就成佛了。迷是什麼?迷是放不下;覺是放下,放下就是。
所以,一切眾生心性是平等的,誰放下誰就成佛。你沒有放下,你本來是佛。佛眼看一切眾生,人人都是佛,他不敢輕慢,佛尊重一切眾生,為什麼?尊重他本來是佛。他雖然有障礙,他的智慧、德能一絲毫沒有喪失,只是他暫時不覺而已。不覺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就看他什麼時候遇緣,善導講的“總在遇緣不同”,遇到緣他就成功了,他就能回頭。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那我們今天要作佛,作佛不但救自己,也救這個世間苦難眾生。
現在我們明白、懂得了,我們把四個根紮穩,四個根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再加上一個《沙彌律儀》,四個根。然後你一生學一門,你就會成功,锲而不捨,一門深入,你把一切都放下。譬如說你學《心經》,你一生就專攻《心經》,你會開悟,你會成佛。民國初年有!周止庵居士一生專門學《心經》,你看他晚年寫了一本書《心經诠注》,現在是《心經》注解裡頭的權威。他在《心經》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中國有史以來講《心經》沒有一個人講得過他,四十年锲而不捨。你說專門搞《金剛經》的,江味農居士也是四十年,他寫了一部《金剛經講義》,你去看那個講義,那真的是開悟的人,不是開悟的人講不出來。這是分量少的,喜歡分量多的你搞《華嚴》,一生專攻《華嚴》;你搞《法華》,一生專攻《法華》,不要搞兩部,就是一部。你學淨土,一生專攻《無量壽經》,或者專攻《彌陀經》,沒有一個不成就。
為什麼不能搞兩樣?沒有開悟不搞兩樣。悟了之後行,悟了叫悟後起修,悟了之後,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了。一通一切通,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只要一接觸全都通了,為什麼?你見性了。所有一切經法都是自性流露出來的,見了性的哪有不通!釋迦牟尼佛所講,你所講的,你的性跟釋迦牟尼佛同一個自性。學佛不能不懂這個道理,不能不曉得這樁事實,我們的成就就不難,就容易了。所以無論在什麼環境,決定不受環境干擾,你才會有成就,環境染不到你,你就成功。順境怕什麼?怕你起了貪心,一起貪戀你就完了,逆境裡面一起瞋恚那也完了。所以順境、逆境,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在幫助我們,幫助我什麼?幫助我斷貪瞋癡慢疑,斷煩惱!你要不在這些環境裡去磨鏈,你的貪瞋癡慢疑怎麼斷得掉?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修忍辱波羅蜜,《金剛經》上講的忍辱仙人,那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修忍辱波羅蜜。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歌利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就是中國人講的暴君,惡王、暴君。你看看這無緣無故把他處這種極刑,忍辱仙人沒有絲毫瞋恚,沒有絲毫報復,而且還發願將來我成佛,第一個來度你。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就是那個時候的歌利王,佛說話沒有妄語,決定兌現。所以無論什麼境界,對自己有利,絕對沒有害,成就自己的無量功德、無量的德行、無量的智慧。如果我們一念錯誤,一念有怨恨,落在七情五欲裡面,這就立刻墮落;超出七情五欲,就成就。所以,哪個人不能成就?各個能成就。
有緣,這是我講的那是大福報,能夠有五個、十個同學在一起修學,互相警策,這當然是非常好,這個緣很難遇到。遇不到,一個干,你想想孔老夫子一個人成就的,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成就的,他修行沒有同伴,這最好的例子。孟子也沒有同伴,都是一個人成就的,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無論在哪個環境,只要我的方向、目標、宗旨決定不變,沒有一個不成就。所以這最重要的四個根要紮穩,你沒有這四個根,你不是聖賢的根性,聖賢根性就是這四個根。所以一切妄緣要放下,決定沒有貪瞋癡慢。
我們最近在香港講《華嚴經》,道場很小,有個人他要送給我一個大道場,他說法師,那個小道場太可憐了。講得也挺懇切的,最後我謝絕了,非常感謝他,我說我不能接受。他說為什麼?我說道場一大,我沒有問題,我們道場裡面同參道友心就動了,動的什麼?動了貪瞋癡慢,道心沒有了。我說還是我們苦一點好,多吃一點苦頭,小一點好,多受點罪,有道心,道心比道場重要。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道場,我們現在還有個場所,比世尊就強多了,再要搞大道場,對不起釋迦牟尼佛!我這一生當中不敢搞道場,什麼原因?我初出家的時候看道場看得很多,道場裡面都在那裡爭名奪利。沒有道場,大家都是菩薩,個個都是菩薩,一有道場,個個都變成羅剎,這還得了嗎?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要保護自己,要保護我們所有的同修正知正見,不要幫助他引起貪瞋癡慢,這樣就好,這樣子才能夠成就。
最近幾年來,我們都看到社會的動亂,這是普遍的現象,這個現象怎麼來的?找根!兩千五百年前孟子講得好,孟子見梁惠王他說了兩句話,他跟梁惠王講“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這句話把今天整個社會動亂,根本的原因解答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沒有把利看重,把孝悌看得很重,把仁義看得很重。在一般家庭裡面重孝悌,在社會上重仁義,把這個看得重。恥於言利,要講到利,都感覺得很可恥,感覺得是臉上無光,怎麼可以談利?現在的社會不一樣,現在的社會從小就叫你要去爭利,把利放在第一,仁義孝悌沒有了,天下怎麼能不亂?上下交征利,這個國家就危險了,現在是全球交征利,地球危矣!孟夫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把這個答案、原因給我們說出來。那我們今天怎麼辦?全球的人都爭利,我不爭利行不行?行,不是不行。
前幾年香港亞視做了一次訪問,何守信他做主持人他來訪問我,曾經問我一句話。他說法師,古老的諺語裡頭有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自己爭名奪利好像是應該的,你們學佛的怎麼可以不要名利?我就告訴他,我說這句話誤了天下多少人,這個罪過很重,以後你就不要再說了。我說孔老夫子一生不爭名奪利,天沒有誅他,地也沒有滅他,而且他成為聖人,兩千多年來你看多少人尊敬他,這不要名利的。釋迦牟尼佛不要名利,自己是王子的身分,十九歲捨棄國王的繼承權,捨棄榮華富貴,天也沒有誅他,地也沒有滅他,全世界多少人天天在禮拜釋迦牟尼佛。這不就說明了嗎?然後我告訴他,我說我也像孔子、釋迦一樣,我也不爭名,我也不奪利,我活得很快樂,天也沒有誅我,地也沒有滅我。所以這些錯誤的話,確實影響了許多的人。我們走我們的道路,會走得很幸福、很快樂,我們相信因果。只要你真的相信,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個前定誰定的?是你自己定的。
佛經上講得清楚,你這一生所得到的財富,是你過去生中修財布施的果報,施財得財;你這一生的聰明智慧,是你過去生中修法布施的果報;你這一生當中的健康長壽,是你過去生中修無畏施的果報。所以佛講這三種布施,施財是因,得財富是果;施法是因,得聰明智慧是果;施無畏是因,得健康長壽是果報。你過去生中這三種布施都做到,那你這一生的福報很圓滿,既有財富,又有聰明智慧,又健康長壽,你三個都得到。如果過去生中只施財,沒有法布施,沒有無畏布施,財發得很多,沒有聰明智慧,壽命沒有,這個不完美。有人修法布施,沒有修財布施,這一生智慧很高,像方東美先生我老師,那就是的。過去生中修的是法布施,生活很艱難,就是靠教學那點工資過生活。看到好書想買部書都沒有錢,這就是什麼?他前生是法布施多,財布施少。所以我們懂得這個原因!
我在年輕的時候,這些高人,章嘉大師、李老師他們都是高人,看我們是一看就很清楚,很了解。說我命裡頭沒有財富,壽命很短,這些事情我很清楚,因為從前有很多人給我看相算命,說我的財庫,看相講財庫,我的財庫空空,沒有財富。而且不能做官,做官命裡頭要有官印,我命裡頭沒有官印,出家也不能當住持,沒有當住持的命,都得要官印才行。好在大概過去世修了點小法布施,還有點聰明智慧,沒有壽命,沒有財富。我很清楚,為什麼?我相信一般人講的遺傳。我的父親四十五歲死的,我的伯父也是四十五歲走的,我的祖父也是四十五歲走的,曾祖父就不知道了。所以算命的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覺得很正常,這是很正確的,所以我沒有求長壽。
遇到這兩位老人,章嘉大師就教我這三種布施,三種果報,教我修。我就告訴他老人家,我說我連生活都很困難,哪有錢去布施?他就問我,一毛錢有沒有?這個有,一毛錢有;一塊錢有沒有?這行,一塊錢有。你就從一毛、一塊布施起,布施的心不可以中斷。譬如人家放生,我們出一塊錢,一起放生!人家印經我們出一毛、兩毛,隨喜印經,這個他教給我的,這行,我能做得到,這做一輩子。先就是真的一毛一塊做起,你看以後居然我們可以贈送《大藏經》,這是從前作夢都想不到的。這麼多年來我們贈送《大藏經》大概是有六千多套,我們准備後面再印四千套,滿足贈送一萬套《大藏經》。佛告訴我們的話完全兌現,愈施愈多,財布施愈施愈多,雖然身上沒有錢,要做什麼事情,真叫心想事成,錢就來了。法布施是我們一生最主要的,因為世尊,你看就是《金剛經》上就做了許多比喻,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所以法布施是無量的功德。我們明白之後李老師勸我學講經,學成之後我三十三歲開始講經,到今年剛剛好也是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沒有中斷,也就是抓住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我跟李老師十年,基礎在那個地方紮下來的。他老人家教我五年當中一定要守規矩,那就是一門。復講,只講他的東西,不准加自己的意思,不准找外面的參考書籍。講得是沒味道,那是叫你學忍辱波羅蜜。你看《金剛經》上六波羅蜜,布施、忍辱講得最多,“一切法得成於忍”,你不能忍你沒有成就。一定要忍住,有自己的見解都不可以發揮,就是照老師怎麼講就怎麼講,漏掉的沒有關系,你可不能自己添一點。到了五年,我跟老師講我很得受用,確實心地清淨,心地清淨智慧就長了。我跟老師報告,我說我再守五年,十年。李老師笑笑沒說話,笑笑點頭。所以我守他這個規矩十年,十年修忍辱波羅蜜。你要能忍得住,你不能忍,你的基礎就紮不牢,十年根紮下去之後,然後有悟處才能發揮,沒悟處不可以。古人講“講經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個果報很可怕,所以一定要定。守規矩是持戒,因戒得定,你看十年你一部經,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心是清淨的。
現在擾亂我們的心情是魔王,你知道嗎?你家裡頭有個最大的魔王,你都控制在魔的掌握當中,所以你學佛學不成功。魔王是什麼?電視!你家有沒有電視?那是大魔王,這一定要曉得。現代的小朋友不好教,原因在哪裡?他有個魔王管著他。那個魔王是什麼?是游戲機,電子游戲機那是個魔王。有這些東西,你要不認識它,你不把它捨棄,你就不能成就。所以我學佛之後,你看四十多年,至少有四十五年,我不看報紙、不看雜志、不看電視、不看電影、戲劇,統統都不看,廣播都不聽,只看佛經。天天跟佛菩薩,跟聖賢人往來,世間的魔再厲害,我不跟你接近,你對我就無可奈何。所以我生活得很自在,生活得很快樂。這點就是我常常講的自愛,人要自愛,自愛而後才能愛人。自愛就不要被這些人勾引,就不要被魔控制,你跟魔接觸你是不自愛。你的清淨心失掉了,你的德行失掉了,你把你的時間浪費在這些地方,你不能專精勤學,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這不能怪它,要怪自己,它怎麼樣的誘惑,我只要不理它就沒事。
譬如人與人之相處,這是一生當中不能避免的,你會遭遇到毀謗。別人毀謗你,無緣無故的毀謗,當然是有因的,因很復雜,多半都是嫉妒、障礙,這個要知道。我們學講經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你講得不好沒問題,你講得好的時候你走投無路,都被他說中了。你講得還不錯,信徒也多了,聽眾也多了,供養也多了,別人看到看不順眼,把你擠走。我們遇到這個事情遇得太多,好在老師預先告訴我了,我遇到的時候一點都不訝異,老師說過了,走投無路。證明古人所講的“同行相忌”,不是別人找麻煩,你出家,出家人找麻煩;你在家居士,在家居士找麻煩。所以不能出人頭地,出人頭地人家就要把你踏掉,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最好的方法都是一概不理,不但不要去理會,還要念佛,還要把修學的功德回向給他。為什麼回向給他?感他的恩。什麼恩德?他來考我,看看我忍辱波羅蜜到什麼程度,這一考試,通過了。所以他是我的老師,他來考試我。只要我們在一生當中,學到不怨恨一個人,不輕慢一個人,我們自己就有成就了。
沒有怨恨,決定沒有報復,讓自己心平氣和。古人教得很好,千萬不能發脾氣,你要知道,發脾氣對別人的傷害三分,對自己的傷害七分,不值得,那不是個聰明人。所以自己要養生有道,什麼道?心平氣和,永遠不發脾氣。什麼樣的侮辱、陷害,我們都是感恩的心對待,他來考試。忍無可忍的時候,想一想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都能忍,我跟他相比差遠了,這一點怎麼不能忍?那還怎麼能修行,那就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所以要能忍,忍人之不能忍,你才會成就別人不能成就的功行。
在現前我們所遇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整個地球上的大環境,好像對我們帶來的都是很不利的,是很不能接受的這些事實。但是我常常想,我也勸勉我們的同學,我說我們處在這個環境,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為什麼?這種環境逼迫我們,我們才真用功,這一生當中非成佛不可!如果沒有這些環境,環境很好,不要緊,過幾年還來得及,有的是時間,就把時間磋跎下去。所以愈是不好的環境,對我們的警覺心提升,使我們在很短的期間當中,一定要有成就。
最安全的時間是什麼時候?給諸位說,五年之內。我們修淨土的同學,五年之內決定拿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簽證,拿到護照,那你就沒有問題了。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念佛求往生的人,很多三年他就往生,預知時至就走了。早年我在台灣講經,有不少的同學,在家、出家的都有,來問我,他說他們是不是念了三年佛,剛剛好壽命就到了?我想了一想告訴他們,我說不可能,哪有那麼巧的事情?一兩個可能有,那麼多人都是三年就成就,這是決定不可能。那只有一個說法能說得通,他的功夫成就了,雖有壽命不要了,我提早去。只有這個說法才能夠講得通,這個說法是真的。
譬如宋朝瑩珂法師,這是個破戒的法師,造的業造得很重。他這個人最大的好處,相信因果報應,他自己常常反省,肯定墮阿鼻地獄,想到地獄他就恐怖。他就向他的同參道友們去請教,用什麼方法能救他,讓他不墮地獄?有個道友就送他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他看了之後,痛哭流涕,很受感動。於是他就把他寮房的門關起來,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就是一句佛號念下去,念了三天三夜。所謂是誠則靈,至誠感通,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陽壽,你好好的去修,十年之後我來接你。瑩珂法師看看阿彌陀佛就說,“不行,我自己的劣根性太重,禁不起誘惑,十年我又不知道造多少罪業,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去。”阿彌陀佛也就答應他,“好吧!三天之後我來接你。”他很高興,阿彌陀佛走了。他房門打開告訴寺廟大眾,他見到阿彌陀佛,三天之後來接引。寺廟裡沒有一個人相信,好在時間很短,三天,到第三天看你怎麼辦?第三天他就請大家念佛送他。念不到一刻鐘,不到一刻鐘他就告訴大家,我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向大家告辭,他就往生了。你看他沒有生病,人非常正常,三天三夜。證明《彌陀經》上所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真想去。
現在念佛的人,念了多少年都不能往生,消息都沒有,什麼原因?不想去。如果哪個佛堂打佛七掛個牌子,“七天決定往生”,恐怕一個人都沒有。我們看到瑩珂的例子,他真的是去了,真的想往生。在前年,前年深圳有個同修黃忠昌,三十多歲年,他做了個實驗。他聽我講經說三年可以往生,他就閉三年關,讓向小麗居士護持他。在關房裡面就是一句佛號,采取谛閒老和尚的教誨,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他念了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滿三年,兩年十個月他就告訴向小麗,他要往生了,真的他走了。所以說明雖有壽命可以不要了,功夫成就了,就能往生。這個事情不難,我們碰到世界上這麼多的災難,我們先把佛念好,念到真正有把握往生,然後不去也可以,跟阿彌陀佛請假,我再過幾年再去。
統統有例子,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跟阿彌陀佛請假的是交光法師,明朝時候人,就是作《楞嚴經》注解的,《楞嚴經正脈疏》是交光法師作的。他也是個念佛人,時間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功夫算不錯。他跟阿彌陀佛說,《楞嚴經》傳到中國,看到的注解都不是佛的意思,他說我很想給《楞嚴經》做一部新的注解,我告個假可不可以?阿彌陀佛同意了,阿彌陀佛走了,他病好了,寫《楞嚴經正脈疏》。古時候,古疏,《楞嚴》就有舊疏跟新疏,舊疏是以長水為代表,新疏就是交光法師。舊疏幾乎都用天台家三止三觀解釋《楞嚴經》裡面所講的“奢摩他、三摩、禅那”。新疏不是,新疏是完全以《楞嚴經》經裡面的經義,“捨識用根”,捨識用根從前沒有人講過。因為三止三觀還是用的心意識,這是很不相同的地方。所以壽命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可以請假,可以把時間延後,這都是決定得生淨土。阿彌陀佛實在講也通情達理,一點都不固執,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這些地方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學佛對於所有學佛的同學,也都要像阿彌陀佛一樣,不要固執,永遠要學習普賢菩薩的十願,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真正成就,所以得念佛三昧就決定往生,隨時可以走。念佛三昧是什麼?二六時中,我們講一天到晚,心裡面真有阿彌陀佛。不一定在口上,口上有沒有沒關系,心上真有,這是念佛三昧。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想,要記住《金剛經》上兩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想別的東西都會落空,只有想阿彌陀佛不會落空,所以你要想著帶得去的。世間什麼都不要想,把世間東西放在心上,那是絕大的錯誤,連這個身體都帶不去。所以身體需不需要保養?不需要,隨其自然就是最好的保養。要加什麼補品,那害自己,所有補品都有副作用,都不是好東西;隨順自然比什麼都好,不要執著,這就是最好的保養。
你的心清淨,心轉境界,不能叫境界轉心,心轉境界。縱然身體有什麼小毛病,你的心善、心清淨,那個小毛病自然就沒有了,為什麼?轉變了。帶著病菌的細胞,心地善良,它帶著沒有幾天,病菌的細胞就恢復正常。所以真的不需要通過醫療,醫療都有副作用。尤其現在的醫療很可怕,因為現在的一般人沒有經過倫理、道德的訓練,對人沒有真正的愛心。縱然是有愛心,他沒有智慧,傷害人他不知道,好心,結果是害了人。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小心的。最可靠的,現在真的世出世間法最可靠的,最值得我們信賴的,一絲毫沒有疑慮的,就是阿彌陀佛。我們對這個一定要加強信心,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講《華嚴》,講《華嚴》就是講《無量壽經》,如果它跟《無量壽經》性質不相同,我不會講這部經。彭際清居士告訴我們,這是乾隆年間的大德,雖然沒有出家,通宗通教,《往生傳》裡面有他的名字。他告訴我們,《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華嚴經》是大本的《無量壽經》。所以我也告訴一些研究淨土的同學,尤其是發心講淨土經論的同學,要讀《華嚴》。你懂《華嚴》,《無量壽經》才講得圓滿,才講得好,才講得叫人相信,叫人心服口服。所以沒有細說,很難接引現代的眾生,《華嚴》真的幫了個大忙,《華嚴》就是《無量壽經》的注解,細說。《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略說,便於持誦,用它來做早晚課非常恰當,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
我們從經論裡面,確實得到了許多的智慧,也能夠解決自身的修行,以及與大眾的相處,不但與大眾,與大自然的相處我們明白了。不但不可以有害人的念頭,對於大自然也不可以有破壞的意念。蚊蟲、螞蟻都有佛性,牠是有情眾生,牠跟我們沒有兩樣,造的業不同,受的身不一樣;靈性、自性是相同的,沒有兩樣。這些年來,大概也有個五、六年了,我們學習跟牠溝通,現在溝通得非常圓滿,彼此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句話很重要,如果不是平等對待就不能和睦相處。夏天有時候在鄉下蚊蟲很多,我有一次在廬江,那邊雖有紗窗還是不行。我那個小客廳裡面,有一天看到四十多只蚊子,我在做晚課。我就跟牠商量,我說蚊子菩薩,現在我做晚課,你們大家跟我一起做,可不能擾亂我。結果蚊子都叮在牆上,牆上是白粉的牆,你看得清清楚楚,牠在那裡聽,真的一堂晚課沒有一個來騷擾,聽話、合作。我的晚課做完之後我就離開了,到第二天我到小客廳去,牆壁上還有十幾只叮在那裡沒動,真的合作。現在這些蚊蟲、螞蟻、蟑螂這小動物好像比人還好教。
我相信在座有不少同學到過澳洲,你看我們澳洲的菜園,我們的菜種得非常之好。用什麼方法種?用跟這些小蟲、小鳥、小動物跟牠們合作,統統稱牠們菩薩,牠們都是菩薩,一是菩薩當然就不會做壞事。所以我們種的菜畫個區分,那個地方你們可以去吃,別的地方不可以。這個約牠遵守,牠就吃那幾塊,這邊絕對不會動。我們的果木樹很多,跟鳥也約定,有幾棵樹專門供養鳥的,你就吃那幾棵,其他的要給我們保留,很聽話、很合作。所以決定不可以用農藥,決定不可以殺生,我們不殺牠,不害牠,牠也不害我們,不傷害我們。我們殺牠,牠就傷害我們,所以愈殺愈多,不殺就沒有了。何必要這些農藥?何必要化學肥料?化肥對人體都有傷害。所以現在吃東西,不但肉食帶的病菌很多,喂的飼料都是化學飼料,農作物也是一樣,也農藥太重,都是有毒的。
現在吃東西,真的就像《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現在的人,大概佛所講的話都是給現代人說的,“飲苦食毒”。現在人不是飲苦食毒嗎?沒有一樣東西是乾淨的,沒有一樣東西是可靠的。想到這個環境,我們的警覺心提高了,希望能夠早一天到極樂世界去,對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好留戀的?留戀這個世界錯了,有留戀的心離不開;不如統統放下,一心念佛。沒走之前,在這個世間要做個念佛的好榜樣,你影響一個人就度了一個人,影響兩個人就度兩個人,自行化他,無量功德。決定不能給社會大眾做不好的榜樣,做不好的榜樣那你就是害自己,也害眾生,那就錯了,不是佛弟子。最好的榜樣就是持戒念佛,真正落實六波羅蜜,盡心盡力把它做得圓滿,學布施、學持戒。別人不肯布施,我們肯布施,歡喜布施;別人不能持戒,我們持戒;別人不能忍,我們能忍;別人懈怠,我們精進;別人散亂,我們心定;別人愚癡,我們有智慧。
與人交往,學習四攝法,四攝法就是講的布施、愛語、力行、同事。《華嚴經》這幾首偈子裡面並不難懂,諸位看看就明了。但是四攝法裡面的布施,跟六度的布施字是相同,念也一樣,意思不一樣。六度是要度自己,那個布施是什麼?布施是要把自己的貪心布施掉、捨掉,悭貪布施掉,它的目的在此地,所以你才能得度。四攝法裡頭的布施不是這個,攝是攝受眾生,所以四攝法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公共關系法、交際法,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法。我們現在也把它用到跟小動物交際,跟花草樹木來交際,統統用上了,效果卓著。
用在人的方面,這個布施就是我常講的多請客、多送禮,這就是四攝法裡面的布施,關系才能建立。過去我在新加坡跟九大宗教往來,用的就是用四攝法。我去訪問每個宗教,都送個很重的禮送給他,交情就有了,每個宗教都送,家家都送。到人家教堂裡面去,我們要謙卑,這個很重要,不能有個傲慢,謙卑。我去拜他們的神,念他們的經,他們看到都很歡喜,這交情才行,才能夠結下去這交情。如果說佛高高在上,他們都比不上,那就排斥了,就談不攏了。一定要尊重別人,自己謙卑,尊重別人,實在講每個宗教創教的大師都是這樣教我們。天主教的早晚課誦是《玫瑰經》,《玫瑰經》一共十五段,第一段裡面就是講聖母瑪利亞的謙卑,頭一個就是教你講謙卑。你能夠謙卑,然後你才能夠尊重別人,你才能夠敬愛別人,你才能夠關懷別人,才能照顧別人,才能幫助別人。沒有謙卑,那統統做不到。我們這樣把宗教團結起來,以後真的變成像兄弟姊妹一樣,確實變成一家人,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都能夠互相的關懷,互助合作。這給新加坡的社會帶來了安定,所以新加坡政府非常歡喜。
如果我們能把四攝法,在世界上普遍的來推動,廣泛的推動,推動到家庭,家和萬事興。你想想看,布施在家庭重要。先生外出,回家一定帶點禮物給太太;太太出門,也不要忘記先生,回家帶點小禮物。禮輕仁義重,你沒有把他忘掉,這就是四攝法裡頭的布施,不要小看了它,這是家庭凝聚的一個樞紐。你在公司裡面,過去我在丹斯裡的酒店我跟他們的員工講過,老板出去旅行,會帶點小禮物回來分給員工。不在乎多,帶一包巧克力糖,一個人分一塊,老板沒有忘記我,給我一點甜甜蜜蜜的,這不一樣,不能忘記。你這個公司就團結起來,這裡頭有情有義,這是一個公司行號。
擴大到社會、到國家,尤其是國家的領導人,你們看看我過去給梅嘉娃蒂總統的一封信,我就教她用四攝法,團結全國的族群,團結派系,團結宗教。用什麼方法?每年至少總統請大家來吃一次飯,不同的政黨,所有政黨一起來吃飯,一起來交流,聽聽大家意見,那政黨與政黨之間的矛盾就沒有了。你要接見他們,要常常跟他往來交談,要請客、要送禮,不一樣。所以說人跟人所謂見面三分情,這是有道理的。不同的族群,每年總統請吃一次飯,關懷大眾,當然族群裡面的代表,有影響力的這些人都要邀請。宗教裡面這些長老們、大德們、傳教師裡頭有影響的人,都應當有一次,至少有一次。像我們過去在新加坡做的溫馨晚宴,你看總統出席、總理出席,大家都歡喜。那是什麼?凝聚人心,國家、族群團結的一種方法,不能夠疏忽。你都能這樣常常關懷大家,常常想到大家,大家也想到你,決定是擁護你,你無論推動什麼工作都很容易做到,很容易就做成功。時間到了,那邊告訴我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
菩薩以四攝教化眾生2
淨空老法師講述 2007/8/4 馬來西亞綠野國際會展中心
尊敬的丹斯裡賢伉俪,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學,晚上好。今晚我們繼續談談佛法的學習。四攝、四悉是大小乘教裡面接引眾生的原則,是世尊真實的教誨。佛法傳到現代,由於受科學技術訊息發達的影響,年輕人偏重在科學的信仰,對於傳統的倫理、道德以及宗教逐漸遠離了。我們也看到一般社會問題,社會的動蕩不安,很少人能夠想到這種動蕩不安,與災難頻率之提升,與聖賢教育、宗教教育有密切的關聯,有這種認知的人不多。而真正的因素確實如此,這是我們宗教徒不能不知道的。宗教徒有責任、有使命向社會大眾宣揚神聖的教誨,因為這是所有一切動亂的第一個因素。就如同大夫治病一樣,總得把病根、病源找出來,然後對症下藥,才藥到病除,這才是解決的方法。
我們怎樣與大眾相處?這個相處不但是對不信仰宗教的人相處,對不同宗教的那些人士們的相處固然很重要,可是最重要的,佛告訴我們,還是對自己家人的相處,為什麼?你家要不和,其他的再好的方式都收不到效果,所謂家和萬事興。這兩天蔡禮旭老師給大家講這個專題,我相信會對大家有些幫助。佛教導我們,要度化眾生,一定要自己先度,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所以學佛先要自己成就,才能夠教人。在中國的儒也不例外,儒家講的這一套體系非常之好,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然後才能夠治國,才能夠平天下,平天下就是現在所說的世界和諧,才能做得到。由此可知,家是儒跟佛最重視的,家不和,其他的就無法談下去了。
佛教我們齊家是用“六和敬”,這個教誨佛說得很清楚,世界上只要有一兩個僧團出現,和合僧團,就能夠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的擁護。不但你家庭裡面平安,連帶這一個地區都能得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由此我們知道六和敬的學習非常重要。佛法裡面講的僧,是個普通的名詞,意思非常廣泛,並不一定指出家人,它是指團體。修學佛法的團體,四個人以上那就是一個僧團,四個人以上依照佛陀教誨去學習,這個團體就叫僧團。所以出家人學習是出家人的僧團,在家人學習是在家人的僧團,僧不一定指出家人,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決定是出家人,這不是在家人,這些名相我們要分別得清楚。
六和敬裡面第一條“見和同解”,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建立共識。一個寺院,住眾四個以上,依照戒律修行,這稱之為僧團。但是見和同解是基礎,到底這一條怎麼樣學法?佛陀高明,真的是“極高明而道中庸”,讓我們不能不佩服。佛並沒有說你們的想法、看法是錯的,我的想法、看法是正確的,你們都要依我,佛沒有這個說法,你查遍《大藏經》,沒這個講法。那見和同解怎麼建立?佛說我們把所有一切看法、想法統統放下,不就大家一樣了嗎?這點高明!如果有看法,大家就不會一樣,有想法,大家也不會一樣。所以佛的方法,是教我們大家把想法、看法統統放下。
放下妄想,這個了不起,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妄想是什麼?是起心動念。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才起心動念,這叫妄想,也是大乘經裡面所說的無明,一動念頭就無明,就不明。那就告訴你,不動念頭就放光,就明了。不動念頭的時候,你的心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法相宗裡面說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入這個境界。法身菩薩在《華嚴》,是大乘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脫離十法界了。在什麼地方學習?在華藏、在極樂,在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他們在這個地方,不在十法界。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在佛法裡面講上上根人。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的示現,我們要懂得,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的示現,我們也要能夠體會到,都是教給我們,放下就是,見和同解就做到了;如果不能放下,見和同解永遠做不到。
你就說依照佛的經典,依照佛的經典各人有各人的解釋法,解釋不一樣,知見還是不同。我們看經典的注解,《金剛經》有五百家注解,不一樣!《楞嚴經》有一百多種注解,也不一樣,他的知見怎麼能夠同?放下就同了,那是真同了,那不是假同。放下,是你自己自性現前,所謂明心見性,諸位要知道,心性裡面什麼都沒有。六祖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出來,心性是什麼樣子?他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一絲毫染著都沒有,如果你有個念頭,染著了,你有個看法、一個想法也染著了。自性清淨心裡面,沒有念頭、沒有想法、沒有看法,那是真實智慧。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能大師也說過,他老人家第二句講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就是印度宗教所追求的大般涅盤。所以大般涅盤不需要求,自己本來就是。第三句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本來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德能我們今天講的德行、才藝,德行、才藝是圓滿的,各個人都有,平等的。相好就是今天講的福報,福報也是平等的,沒有差別。
第四句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也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首楞嚴三昧”,這統統有的,你從來沒有動過。最後一句很重要,“能生萬法”,宇宙從哪裡來?生命從哪裡來?萬事萬物從哪裡來?自性變現出來的,心現識變,心現境界,識變變什麼?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三途。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十法界、六道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三途、六道、十法界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沒有念頭是覺,有念頭是迷,那我們想想,我們本來是覺悟的,佛說一切眾生本性本覺,中國聖人所說的本性本善,所以本善、本覺是我們本來有的。現在有沒有?有,永遠不會失掉,所以它是真的。如果會失去的話,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所以不覺本無,不善本無,本無當然可以放下,當然可以捨棄,捨棄了之後,我們本有的就現前。這是佛法講到最究竟的境界,最圓滿的境界,承認一切眾生都是佛。
三途地獄眾生也是佛,是他因為造作不善業才招這種果報。這果報好不好?我看起來很好,為什麼說很好?三途是消業障的,你造的那些業你沒地方去消。三途從哪裡來的?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不是佛造的,佛不會造這個事情,也不是天帝造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這個我們都必須要理解、要認知,然後我們就肯放下,歡歡喜喜的放下,認真努力的學放下。放下,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大乘教裡說,哪一法不是佛法!基督教是佛法,印度教是佛法,沒有一個不是佛法,只要你放下。放不下,哪一法是佛法?如果沒有放下,沒有一法是佛法,《華嚴經》也不是佛法,《般若經》也不是佛法,你沒有放下。所以,放下是佛門裡面修行的秘訣,也是修行最高的指導綱領。
放下的好處太多了,我們不說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當中把貪欲放下,不要完全放下,只能放下一部分,我們的生活就會過得很幸福、很美滿,古人所講的“知足常樂”。你在日常工作當中賺錢賺得不少,足夠你的生活,譬如說我過去遇到一個計程車的司機,開計程車,他也告訴我生活過得很苦。我說你一個月賺多少錢?賺得真不少,一個月可以賺一萬多塊錢。我說你的生活開銷,如果說不必要的開銷統統免除,你的日子好不好過?他說那很好過。為什麼過得這麼辛苦?天天跟別人比賽,看到人家衣食住行都是很流行的,認為自己穿的也不合適了,住的房子也不合適了,也就換新房子,要去做趕上時髦的服裝。那些服裝設計師天天在動腦筋,天天在想花樣,一兩個月推出一個新的款式,以前那個不時髦了,這個才算時髦。我說那是什麼?那是魔王,天天在設計,讓你的心永遠不安,讓你口袋的錢源源不斷去供養他,所以你才不夠用。如果你能夠想到,我做的這件新衣服,你好好的去愛惜它,至少可以穿上十年。
我過去在台中跟李老師,李老師一套中山裝穿了四十年,四十年不要去買衣服,他過得很快樂,他不要天天去為這個操心,不需要換衣服。那裡面的襯衫,以前我們不知道,他過世之後我們才知道,看他的遺物,他裡面襯衫都是補丁的,他自己補的,襪子也是自己補的,在裡面,外面看不到。外面這件舊衣服乾乾淨淨、整整齊齊。所以,他幾十年從內到外不買衣服,你說他多自在、多快樂。只要自己懂得節儉,懂得整齊乾淨,日子過得很舒服。工作一年,像李老師那樣子工作一年至少可以休假五年,你說他多快樂。他五年不要去工作,他一年的收入足夠過五年,這叫會過日子,這叫會享福。天天工作累死了,累到老死什麼也帶不去,一樣都帶不去,這是絕大的錯誤。我們能夠把貪心放下,你會過得很自在。
你能把瞋恚放下,你就會過得很健康。為什麼?我們曉得人的疾病、人的衰老,為什麼會有疾病?為什麼會衰老?古人有句話說得好,“憂能使人老”,你憂慮很多,你老化很快。如果你沒有憂慮,每天生活在歡喜當中,像佛常生歡喜心,永遠生活在歡喜當中。孔老夫子,你看《論語》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孔顏之樂,他們的生活快樂。實際上孔顏他們很清貧,不是富裕,但是他的精神生活非常豐富,他沒有憂慮。我們從夫子一次談話當中能夠理解,夫子曾經說過,他說我一天不吃飯,一晚不睡覺,我在那裡想,想來想去都沒有真實的利益,“不如學也”,想什麼都比不上學習。所以他老人家一生好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頭有快樂。我們就懂得,孔子他平常什麼也不想,他把妄想放下,把雜念放下,天天親近聖賢,學習聖賢,這是真的。他自己一生沒有創作,沒有發明,夫子說他“述而不作”,都是古聖先賢的。學古聖先賢,讀的是古聖先賢的,傳給後人的也是古聖先賢的,沒有發明,沒有創作。為什麼?心是定的。
世間的好語,世間好的,古聖先賢都說盡了,不必再去添枝畫葉,只要循著古聖先賢教誨去做,決定是幸福美滿,他明白了,他懂得了。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些教誨真實的義趣,我們的心就定了,定生慧,這才能開智慧。如果心裡面還有所求,那就是你的分別執著還沒放下。有所求,你所求得的是知識,阿賴耶識,沒有離開阿賴耶識,是知識。如果你一無所求,心是清淨的,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你六根對六塵境界生智慧,那不是知識,那是智慧。智慧跟知識不一樣,智慧能解決問題,無論什麼問題都能解決;知識不行,知識解決問題是片面的、是短暫的,不是永恆的。所以知識跟智慧我們也要能辨別,所謂智慧就是離分別執著,放下分別執著是智慧;學習再多,沒有放下分別執著,那就是知識。知識是佛法裡面講的所知障,所以它不是圓滿的,不是究竟的。明白這些道理,我們才能真正接受佛陀教我們放下,老師教我們布施,布施就是放下。這個布施不是四攝法的布施,四攝法是特殊對象,這種布施是真實的功夫,放下你才能真正得究竟圓滿。
一般人聽到之後都害怕,我一放下,放下我什麼都沒有了,那我明天生活怎麼辦?都有這個憂慮,所以聽到是很歡喜,不敢做,不敢嘗試。我們最初聽老師教誨也有疑惑,老師就更進一步的教給我們,他說放下,自然會把你自性裡面智慧、德能透露出來,那是真放下了。我們現在做不到真放下,但是我們也學,學放下。學放下老師告訴我們,你沒有把妄想分別真正放下,譬如說貪瞋癡慢你能放下一些,放下是因,因必定感果,章嘉大師告訴我,三種布施感三種果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愈是多施,你得的果報就愈大。老師告訴我,你得到的果報愈多你就愈要布施,你不要擁有,你就愈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自然與性德逐漸就相應了。所以用這種方式能夠見性。
佛的方法非常的巧妙,我們用這個方法學習,在這半個世紀學習真的有效,與佛經上講的完全相應。所以我們對於經典當中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我們就深信不疑,為什麼?通過實驗。施財,真的財愈來愈多,我們也學著愈多愈施,不要去儹積,儹積是錯誤的。法施確實煩惱輕智慧長,無畏布施確實是得來健康長壽,真有效!在這個階段裡面,小范圍裡面,人明白之後都喜歡,都願意來嘗試。成功、失敗關鍵在你有沒有恆心,有沒有毅力,有沒有發心我一生都照這樣做,那你就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很圓滿,幸福美滿的人生。可是在這個階段你所獲得的、你所擁有的,固然很美好,還要向上再提升一級。為什麼?六道是個麻煩事情,聰明的人應該脫離六道,不再受六道的拘束,這是聰明人。要超越六道就要有智慧,福做不到。
《壇經》裡面能大師說得很好,“此事”,此事就是六道輪回的這樁事情,“福不能救”。修福就是修這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都做不到,必須要更高的智慧你才能做到。那就是什麼?要真放下,放下對人、對事、對物種種執著。真放下了,在佛法裡面你就證得正覺,你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話是無上正等正覺,你得到正覺的果位了。那我們明白了,執著障礙了正覺,分別障礙了正等正覺,妄想障礙了無上正等正覺,這搞清楚了。所以放下執著是阿羅漢,放下分別就是菩薩,放下妄想就成佛了,本來是佛。要不斷把自己向上提升,這才對,那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絕不終止在一個階段,一定要達到究竟圓滿。
我們修行在哪裡?就在生活當中,記住“淨業三福”是總的指導綱領、指導原則。首先要學“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世出世間求學的根,你沒有這個根,不能成就,孝親尊師,首先要學這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學《弟子規》,為什麼這樣重視《弟子規》,道理在此地。這是佛家戒律的基礎,我們今天戒律做不到,原因在哪裡?沒有下一層的基礎。《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是人天法的基礎,要從這個地方建立。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首先你要學著做人,這三樣東西是學做人的。沒有這三樣東西,那人跟禽獸沒有差別,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人做好了你才能學佛。我們展開經典,諸位都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是有標准的,不是我一皈依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不是這樣的,有標准。就是說《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你統統做到了,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有善男子善女人的條件你才有資格入佛門,去拜佛做老師。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入佛門先打基礎,那是什麼?打作佛、作菩薩的基礎。作佛、作菩薩的基礎是三皈、眾戒、威儀,這是人天師范,天人師。我們這些年來,常常引用北京師范大學的,也算是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你總得給社會大眾、給天人做個好樣子、好榜樣,這才是佛弟子。所以一定要重視戒律,第二福就是講戒律。
第三福從戒律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向上提升,沒有戒律就提不上去,沒有法子向上提升。向上提升第一個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一定要發普度眾生的心。普度眾生我們今天講白一點,三福前面兩條,說實在話是教我們學謙卑,到第三條發菩提心就是要我們學習敬愛眾生、尊重眾生,一切眾生我們要尊重。關懷眾生、照顧眾生、幫助眾生,幫助他什麼?終極的目標幫助他破迷開悟,就是佛法。破迷開悟之後,自然就離苦得樂,樂是從悟來的,覺悟就快樂;苦是從迷來的。所以一定要幫助他破迷開悟,才真正能解決問題。
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活得很苦!其實科學技術發達,帶給我們生活許多的便利。如果我們沒有貪心、沒有瞋恚,不迷在科技物質文明上,你的生活就會非常快樂、非常自在。所以苦跟樂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換句話說,苦樂都是自己找來的,可不能怪別人。你喜歡過快樂的日子很簡單,你喜歡過痛苦的日子,你就去跟人競爭,爭得焦頭爛額,那是真苦;你不跟人競爭你就很快樂。講到這個就講到教育,你看看今天的教育,我曾經跟美國一位大學教授,也是很有聲望、地位的一位教授,有一天在一起吃飯,我們坐在一起。我就問他,我說美國的教育,因為在大學裡頭遇到的,我說是不是從幼兒園就教競爭,他說是!小學、中學統統都教競爭。我說競爭再升級,你知道是什麼嗎?他沒有想到我問他這一句,他就看著我。我就說競爭升級就是斗爭,斗爭再升級就是戰爭,現在戰爭爆發是核武、生化,那就是地球的毀滅。我說這個教育從小就教競爭,死路一條,人過得多苦,一生生活在競爭當中,他哪有快樂?整個精神、頭腦都麻痺了,這一麻痺,智慧沒有了,人活在世間像個機械一樣,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
所以現在許多學校學生自殺,有人看到是問題,我看到很平常,為什麼?這種教育造成的後果。所以我說東方教育,那是中國古老的教育,不是現在,現在也教競爭了,麻煩也來了。中國傳統的教育,從小孩不是教競爭,教讓,教禮讓,還不是忍讓,比忍讓還要高一級,從小就教禮讓。在中國很著名的一個故事,孔融四歲讓梨,他懂得,四歲小孩他曉得,小人吃小的,大人吃大的,把大的梨讓給別人,讓給哥哥,自己要小的。人人都懂得禮讓,天下太平,社會和睦,不會有恐怖分子,不會發生沖突,彼此相敬、相讓。現在人受的教育彼此懷疑,這個教育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它第一個就教人不要相信人,這個問題很嚴重。你說你是好人,要拿出證明,證明你是個好人,證明你不是個壞人。證明是可以造偽的,可以造假的,你怎麼能知道哪個是好人?中國傳統幾千年,五千年傳統教育沒有這個觀念,總認為人都是好人,沒有一個是壞人,壞人要拿出證據來證明他是壞人,要不然他都是好人。為什麼?老祖宗教給我們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沒有一個壞人,這個跟現代西方教育的理念完全不一樣。
所以中國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從內心真誠的愛,在教學裡頭發揚光大,跟佛法完全相應。你為什麼要愛一切眾生?《華嚴經》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為什麼有這種觀念?你為什麼愛一切眾生?明心見性之後,像六祖能大師為我們說出來,“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我們自性心現識變的,跟我是一體,他怎麼會不愛!所以愛一切眾生是這麼個道理。你不承認萬法跟自己是一體,你就沒有愛心;你承認萬法跟自己是一體,愛心就現前。所以愛心遍法界,善意滿娑婆,你說他怎麼不快樂!天上人間還有哪個比他更快樂的。
現在還在迷,還沒有認識這個事實真相,還沒有覺悟,已經覺悟的人,已經明白的人,就有義務、有責任去幫助他破迷開悟,好好的去教導他。教導他,自己先要做個好樣子做給他看,讓他受感動。佛家教學不招生的,只問來學,未聞往教,怎樣招生?自己這個樣子就是招生,做出樣子給你看。看到你這麼快樂、這麼幸福、這麼美滿,他就向你來請教,他來請教你就教他,他就容易接受。自己一定要做出樣子,第一個樣子,快樂的樣子,這個很重要,幸福的樣子,決定沒有憂愁、沒有煩惱。你看算命看相的人常說相隨心轉,你自己修學的功夫是瞞不住人的,統統在你相貌表現出來,在你身體上表現出來,體質。你心地慈悲,你現的相就慈悲;你心地清淨,你的相貌就清淨,一看就知道。清淨慈悲你身體一定非常健康,絕對沒有毛病,這是佛法裡面講的修身。儒家也懂得這個道理,雖然他不念佛,他真正能做到修身齊家,他臨終也是預知時至,也能做到沒有病苦,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他雖然預知時至,他不會到三途,他是往上面去的,欲界天、色界天他往上面去。他也非常自在,也非常的歡喜,他不能脫離六道輪回,這是什麼?因為他不知道有六道輪回,他不知道。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非常幸運,能夠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大乘,遇到淨宗,尤其是難能可貴,我們一定要抓住,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有成就,要依教奉行。最重要的就是基本的學習,儒釋道三個根本的學習要非常認真努力。也有不少同學問我,他說儒釋道這三個根本,我做到以後怎麼辦?以後的辦法太多了,決定能夠滿足你的願望。無論你從事於哪種學術的修學,你都會拿到最好的成績;無論你從事哪種行業,你在這個行業裡面,一定做得比別人成功。這是講世間,你會做得很好,為什麼?家和萬事興。這三個基礎做到之後,決定是家和,你的公司行號那是一家,一家和睦,哪有不興旺的道理!在出世間法,或者是做學術、做學問,你就要懂得,我的基礎鞏固、紮實了,專攻一門。學儒我專攻《論語》,我一生不求別的,就讀這一部書,你讀十年,你讀二十年,通了。通是什麼?這一部通了,其他的經也通了,至少儒家講的四書、五經、十三經全通了,一經通一切經通。
在佛法裡,無論學哪個宗派,也是學一部經,《金剛經》也好,《無量壽經》也好,功夫用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通了,這一通,佛家裡頭所有經典都通。為什麼?一門深入,他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遵守佛祖教給我們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就是持戒,我遵守佛祖的教誨。一門心無二用,一門是什麼?是修定,一切時一切處你所想的就是這一部經裡面的東西,所以他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開了,豁然大悟,他就通了。智慧開了之後才可以涉獵一切法門,智慧沒有開不可以,只能學一門,這個道理你要懂。你不要浪費很多時間,你要是同時學很多,學幾十年一部都不通,那真叫把精神、精力、光陰空過了,這非常可惜。就是一門,一門得定開慧。
開悟之後才是廣學多聞,你看四弘誓願第二條“煩惱無盡誓願斷”。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斷煩惱,你心地清淨,用清淨心來學習。煩惱斷了智慧開了,智慧開了之後“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個時候學習很快。你看過去龍樹菩薩,龍樹菩薩開悟了,證得初地,初地菩薩,他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些經教,他三個月就完全通達,全部念完就通達。有些書不需要全念,念幾章就完全通了。像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法達禅師學《法華經》,受持《法華經》三千部。《法華經》的分量很大,大概一天只能念一部,七卷都很長,七卷一天念一部,三千部要十年。十年念《法華經》,念得很熟,意思不懂。
見到六祖,跟六祖禮拜,頭不著地。六祖也很厲害看到了,他拜的時候頭不著地,三拜頭都不著地。他起來之後,六祖就問他,他說你禮拜頭不著地,你一定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他就講了,他念過三千部《法華經》,感到很驕傲。祖師問他,確實經是很熟,意思不通,他轉過來向六祖大師請教,問《法華經》大意。六祖說這個經我不認識字我沒有看過,不認識字,也沒有聽過,既然你念得那麼熟,你念給我聽聽。念到“方便品”,第二品,《法華經》很長,二十八品,只念到第二品,六祖說行了,不要念了,我全懂了。我們就會想到,龍樹菩薩看佛的經典,大概也是看幾章,後頭不要看,全懂了。所以四十九年的經他三個月就把它搞完了,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智慧不能不開,不開智慧學東西好辛苦!智慧開了之後學東西好容易,這諸位要知道。
現在,確實現在的年輕人出現在這社會,有個嚴重的毛病,我們不能不知道,自己要檢討,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什麼毛病?心浮氣躁。諸位要知道,心浮氣躁不但學佛法,出世間法沒分,他沒有能力學,學世間法也不能成就。世出世間法的學習都要心地清淨,精神意志能集中,他才能學到東西。心浮氣躁的人一般人不願意教你。現在學校的問題出來了,真的五十六年前,我是很想到學校聽方東美先生的哲學課程。他就告訴我,他說現代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五十六年前!現在又過了五十六年,現在學校就很難講了。我在澳洲,昆士蘭大學跟格裡菲斯大學都聘請我做教授,我上了一次課,以後不再去了。為什麼?學生聽課的耐心只有十分鐘,開頭十分鐘還像個樣子,十分鐘之後就東張西望,心不在焉了,那還能教什麼?我就想其他的教授怎麼教法?只講十分鐘,十分鐘之後講故事、聊天,是這麼個教學法。
真的,方老師過去講的真話,他說現在學校,學生來學校的目的是混文憑,老師在學校裡混鐘點費過日子,沒有教學。這個現象非常嚴重,如果學校都是像這樣下去,學校裡不會出人才,這個社會的動亂永遠不會終止,而且是愈來愈嚴重。這個五十年當中我們看到了。往後能不能好?太難了。所以我們現在是全心全力來推動基礎教育,紮根的教育,你才能挽救,除這個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能拯救。我們從小沒有學過紮根教育,現在補習來得及,惡補!知道這個東西重要,認真努力修學,可以幫助自己,自己有成就,當然你就能幫助別人。基礎有了,認真去做,我估計頂多兩年,根基紮穩了,兩年之後怎麼辦?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常常想我們能夠有個十個人、八個人,有個小精捨大家在一起修學,那個效果很大,進步也會很快,依眾靠眾。但是這十個、八個人在一起學,那是大福報!想想我們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所以找個小道場都找不到。
我在香港有個很小的道場,三層面積只有九千平方尺,就這麼一點點大,在那邊也講了兩、三年。最近有幾個同修看到我們道場很小,發心要送個大道場給我,我們裡面同修聽到都很高興。我想了想,想到最後還是謝謝他,不要了。為什麼不能要?道場一大,人心就變了,名利心就生起來,貪瞋癡慢就生起來。我說人還是苦一點好,還是小一點好,為什麼?他有道心,有道心能成就,沾上名聞利養就完了。所以我就謝謝他,我說我這個已經很滿足了。如何幫助人、成就人?我每天講經是在網路上同步播放,這個網路應該全世界都可以收到,大家在網路上、在電視衛星上我們一同修學都能成就,成就不一定要在身邊。孟子的成就,不在孔子身邊,那時候孔子已經過世了,孟子自稱為孔子的私淑弟子。就是他有志、他有毅力、他有決心一生學孔子,他學得真像,真學成功了。孔子在世那些學生,今天我們講儒家都講孔孟,沒有講其他的人。由此可知,雖不在老師面前,依照老師的著書,孔子的著書流傳在後世,他依教奉行,他成為聖人,今天講儒家都講孔孟。在佛法裡面有這個例子,蕅益大師私淑蓮池。蓮池大師一代高僧,他非常仰慕,他學習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作留在世間,他依教奉行,一門深入,最後他也成為淨土宗的祖師。
所以不一定在老師的身邊,離開老師沒有關系,尤其現在網路、衛星、光碟非常方便,只要懂方法、懂理論,無論在什麼地方,順境、逆境全是修學最好的環境。順境裡面修什麼?修不起貪心,這個很重要;逆境裡面學,學不生瞋恚。我們的貪瞋癡慢都必須在人事環境裡面,把它磨得乾乾淨淨,你煩惱就斷了,煩惱斷了智慧就開了。如果在順境,別人恭惟你、恭敬你、供養你,你就生歡喜心,你就完了。別人毀謗你、侮辱你,你就氣得半天,氣得好幾天氣都不能消,這就完了,你不是在修行。修行是要把自己煩惱習氣,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磨得乾乾淨淨。這就是《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千萬不要羨慕“善財的命真好,他遇到那麼多善知識,我們一生當中一個都沒遇到”,那你完全想錯了。你天天遇到,無時無處沒遇到,遇到你不認識,你不知道那是善知識。所以你要懂得,善財的成功,他一生認為自己一個人是學生、是凡夫,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善知識,都是佛菩薩,所以他成功了。就在這一念之間,五十三參給我們修學上最重要的提示,他給我們做出最好的示現,讓我們在這裡面體會,明白、覺悟了,我們也會修。
真正要做到,如《壇經》上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是在上個星期五,佛學答問裡面,有些道場的義工問了幾個問題。道場裡面的工作人員不如法,做得不如法、不合理,問他們有沒有罪過?有沒有因果報應?我的答覆說他的因果他自己負責,我們不要去理會他。我們如果說看到人家的過失,就常常記在心裡,變成自己的過失,這個錯了,這不是學佛的。學佛的人看到別人做得不對,造作罪業,立刻回光返照,我自己有沒有,有改之,無則嘉勉。不要把別人過失記在自己心上,不可以把別人過失掛在自己口上;把別人過失掛在口上、記在心上,你的過失比他還要嚴重,你就錯了,你就不是佛弟子,你就不是修行人。真正修行人不是這個做法的,這個道理要懂。
別人在我面前示現好的樣子,是我的善知識,我要向他學習;示現負面的、不好的樣子,也是善知識,也要感恩。為什麼?他提醒我,讓我想一想我有沒有?有,趕快改,沒有,要提防不可以犯他那樣的過失。對我都有好處,都是我的善知識,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友。你這樣才能學到東西,你天天都有長進,天天都有進步,煩惱輕智慧長。如果說常常看別人過失,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為什麼?你必定是往下墮落。你很不聰明,把你的心當作別人一切不善的垃圾桶,你說你能算聰明嗎?所裝的都是別人的不善,都是裝著別人的惡業。你自己不墮三途,誰墮三途!聰明人只裝別人善的,絕不裝別人惡的,造得再惡的,我也不會把它放在我心上。你這樣修行就跟《十善業道經》上講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你會成就你純善的心、純淨的心,你成功了,這個重要。所以我說他問得很好,為什麼?都是示現,他不問我們也不會說,這一問我們一說出來,大家都明白了,多少人都得利益。我說你問得很好,那個做不善的事情也做得很好,都是表演,你們兩位菩薩在表演給我們大家來看,讓我們在這裡面體會到、覺悟到,明白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所以,四攝、四悉檀這是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接引大眾,世尊教給我們一個原理、原則。四悉檀這個名詞叫梵華合譯,檀是檀那,就是布施;悉是中國話,悉是普遍。也就是四種普遍的布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的是不分界限、不分族群,普遍布施,對一切眾生。第一個是世界悉檀,內容講的是什麼?歡喜。我們首先要知道,大乘教裡面佛常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布施。所在之處,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怎麼樣讓他歡喜?是不是隨著眾生的愛好?佛經上講,四攝法的第一句說,“有妙三昧名隨樂”,這就是普賢菩薩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可是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菩薩隨順一定要與性德相應,讓眾生生歡喜。不能夠引起眾生的煩惱習氣,貪瞋癡慢你把它引起來,那你就錯了,菩薩不能做這個事情。歡喜心從正面的能不能引得起來?能。我們每天在一起學習經教,聽眾有這麼多,大家都很歡喜來學習,這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的一個好例子,一個好的榜樣。
我們這一年來在中國湯池小鎮,推動《弟子規》的教學,使這個小鎮的居民,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學,現在大家學得很開心、很歡喜,這是隨樂。不是隨他從前那種貪瞋癡慢,不是的。我們把聖教宣揚,做出來給大家看,每個人都有善心,人性本善,把他的本善引發起來,把他的本覺引起來,這生歡喜心。要懂得這個原則,才不會把佛的教誨誤會、錯用了,錯用就有過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也做出了許多的教導,收到很好的效果,使我們對於聖賢的教誨充滿了信心,完全沒有疑惑,沒有顧慮,相信這是真理,決定沒有錯誤。我們自己的學習天天在進步,無論在什麼環境當中,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真的都充滿了快樂。逆境現前的時候,讓我們自己冷靜的思考,我有沒有過失,我錯在什麼地方,找到了,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我們感激毀謗的人,感激陷害的人,為什麼?他讓我發現我自己過失,讓我有改過自新的一天。所以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沒有絲毫怨恨。
一個人生活,在一生當中沒有怨天尤人,沒有怨恨一個人,你說這多快樂,這多幸福,這多美滿。就是不求往生,我們自己也充分了信心,我們來生一定是向上升,不向下墜落。自己天天生活在歡喜,身心健康,這是人生最大的樂事。尤其是中年以後,大家最關心的是什麼?健康。所以健康是中年以後第一大福報,健康從哪裡來的?健康從不生氣來的。只要你一切逆境、不順心的事情,你能夠不生氣,永遠健康。而且不生氣,他生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再嚴重的逆境,復雜的問題,你都有能力解決,你會很圓滿的解決。一氣憤,不但自己傷身體,帶給自己疾病,而且不能解決問題。所以說一定要保持著心平氣和,這是非常的重要,我相信每個人都需要。
需要財,財不要多,財有多的,要布施給需要的人,布施給貧窮的人,你跟人結的緣就好了。前幾年我在印尼,印尼的華人都相當富有,排華事件有了幾次,華人受了很大的損害。我知道之後,給那邊的華人同修們說,我說我們在印尼賺的錢一定要布施,一定要施捨,跟當地人結善緣。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那這些事情都會化解,都沒有了。如果不肯幫助他們,疏忽了他們,或者是輕慢了他們,你要知道中國古人有句話說,“一家飽暖千家怨”。所以這個事件是自己找來的,你找那個真正的原因,是自己找來的。我說我在印尼,那個時候梅嘉娃蒂做總統,我在一年當中去過六次,幫助他們團結宗教、族群。印尼人對我非常好,常在我面前說,淨空法師比印尼人還愛印尼。所以只要你能夠自己謙卑,尊重他、關懷他、照顧他、幫助他,我的幫助真的非常有限,我只幫助六個大學,每個大學裡面設獎學金。獎學金雖然不多,但是印尼生活程度很低,我都沒想到。在澳洲我們幫助一個大學,一個大學生一年需要澳幣一萬塊,我幫助二十個人,一年澳幣二十萬。我把這二十萬送到印尼,聽說要幫助兩、三千的學生,這麼多人得好處,我沒想到。
所以說我做的事情很小一點點好事,你看印尼人對我這麼好。我說你們在印尼賺這麼多錢,把你所賺的錢分一點點給他,他對你們就感恩戴德,沖突永遠就化解了。不是不能解決問題,沒有一樣問題不能解決,希望我們大家明了事實真相,你知道怎樣做,這自求多福。非常難得,我跟前總統瓦希德緣分很深,我想這不是這一生的,過去生中結的緣,他對我特別好。這一次還想到這兒來,因為他國內有事情,臨時有事情,打電話給我,取消了。約我下一次,下一次我大概是十二月份在新加坡,也是像這樣的講演有兩天,他說我們一定在那次見面。所以人,記住一生不要跟人結惡緣,有人用不好的態度對我,我們要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跟人結怨仇,永遠抱持決定不跟人結怨仇。別人對我不善,我用善意對待他,我們學佛,早晚課都回向給他,希望誤會能化解,將來再見面都是好朋友,好的同參道友,這樣就對了。
做人,《弟子規》上都是這樣教人,報恩要長,報怨要短,我們學佛的人不報怨,只報恩,不報怨。要把怨也看作是恩,為什麼?他提醒我們自己,讓我們自己做認真的反省,改過自新;沒有過失,我們也知道能夠提防,不犯這點過失。所以沒有一個不是恩人,沒有一個不是善友。明白這個道理,你一生真的心安理得,你道理明白,心就安了,心安之後心平氣和。無論順境、逆境裡面你都很快樂,你都很自在,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有緣幫助苦難眾生,佛法的原則是隨緣,不攀緣,沒有緣不去找,絕不找,有緣我們一定要做。像我參加這些國際和平會議,這個緣是澳洲的大學邀請的,他要不找我,我絕對不會去找他。既然找我,我們覺得這是樁好事情,這個世界實在是太亂了,人活在這個世間太苦了。如果能夠幫助他化解,幫助他落實到安定和平,這是樁好事情,是我們佛弟子應該要做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所以,我們想到佛陀的教誨,教我們要用四攝、四悉檀,要學著會用。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個布施跟六度布施意思不一樣,四攝的布施我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多請客,多送禮,人跟人的關系不就搞好了嗎?這叫世間法。愛語不是甜言蜜語,是真正照顧他,真正的關懷他,這些語言才叫愛語,尤其是規過勸善,這是愛語。第三個利行,我們自己所作所為對他一定有利益,對社會有利益,決定是有利益的。末後同事,有很多人問我,同事怎麼講法?我說在今天的社會我們講同事,不能跟眾生同事,眾生喜歡賭博的,那你跟他同事,一起去賭博;喜歡跳舞的,你也跟他去跳舞,這不可以。我們怎麼同事?我們跟佛同事,我們跟菩薩同事,我們跟孔子同事,我們跟聖人同事,問題解決了,這樣子才對於社會大眾有真正的幫助。特別是記住佛陀教導我們的,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我從去年從倫敦回來之後,我就想到中國傳統學術承傳有了問題,如何能夠幫助培養下一代儒釋道的尖端人才,這個非常重要。我們今天沒有福報,我們總想有個書院,有個小型道場,沒有,沒有這個機緣。沒有機緣我就把方法統統都在講經教學裡面都說出來,我們大家在不同的處所,我們同一個時間,在網路、在衛星裡頭一起學習,是一樣的。只要自己有毅力、有決心,立定志願作聖人、作賢人,不願意做凡人,你就能有成就。這裡頭最重要的,不受世間名聞利養的誘惑,這一點太重要了,禁不起誘惑沒有不失敗的。所以立志的人有,成功的人很少,原因都在此地。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是誘惑人的,不能不小心,不能不提防。時時刻刻要懂得遠離這些誘惑,才能夠保住自己學習的成果。
這也是在《華嚴經》,上個星期所學的一段經文,也是講到四等,四等就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看到佛在經典裡面講的悲心,他舉了三個例子,第一個是災難,現在我們這麼多的災難。第二個是老病,我們立刻就想到,現在社會老化速度很快,我們看到許多老年人沒有人照顧。最後一段是講到病苦,我們想到臨終關懷,所以我就想到如何幫助全世界老年人,過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我想了幾條寫出來了,我們翻成英文,現在也在到處傳開了。很多人看到都很贊成,都覺得這個想法很好,我們要怎樣把它落實。
我的想法不要建老人院,實際上是個老人院,不要叫老人院,讓老人一看到老人院,我住在老人院,心情上就打很大的折扣了。所以我想的方式,用山莊、別墅,前面加上地名,某某山莊,某某別墅,他住在這裡面。經營、服務的方式要用五星級酒店的水平,老人住在這裡面有人照顧,有服務的人員來照顧。這些服務人員統統都受過《弟子規》、《感應篇》的學習;換句話說,各個都是孝子賢孫。老人住在這裡面感覺舒服,這些人照顧我,比我兒子照顧得好,比我孫子照顧得好。這個山莊既是老人的歸宿,也是老人大學,我們可以開很多課程,不同的宗教,裡面有很小的教堂。各種科目都開,老人喜歡什麼我們就讓他學習什麼,活到老學到老,他精神有了寄托,他不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學習聖賢的經教,或者學習古典的這些文藝,對他身心健康會有很大的幫助。不能讓他坐在那個地方坐吃等死,那是很痛苦的,物質生活照顧了,精神生活沒有。
這是老人學校,也是文化藝術的展覽館,也是音樂的戲劇院,統統集合在一起,老人是天天過著歡樂的生活,我相信他住在這個地方,他不再想家了。家人,現在人口老化,生育率都降低了,有很多家庭一個小孩、兩個小孩,小孩長大了養老人不太可靠,就是靠不住了。不要指望養兒防老,我們要好好的幫助老人造個樂園。我想這是我們學佛,是我們所有信仰宗教的同道們,我們的道友我們共同來努力,為老人建立樂園。因為我們自己也會老,我們老的時候也住到這個樂園裡面去,這個樂園是面面都能照顧周到,一直到最後臨終關懷。
我再跟諸位談談我們這個想法,老人重要,小孩也重要,養老、育幼這是人生的大事情,我們提倡、勸導做母親的人對小孩幼年的教育要重視,這是紮根的教育。這個教育怎麼教法?就是教《弟子規》。小孩一出生他又不會說話,怎麼教他?所以弟子規不是教小孩念的,是做父母的人把弟子規做出來給嬰兒看。你看你在家裡面孝順父母,小孩雖然不會說話,他看在眼裡,聽在耳裡,他就記住。從出生到三歲,這個教育叫紮根教育,這是教育的根。這段時間教好了,他一生都不會學壞,一生都不會變質,所以這個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也是老師要做出榜樣給學生看,還是身教擺在第一,言教是其次。所以老師很辛苦,老師不好當,老師言行舉止都是學生的好榜樣;換句話說,老師紮根的教育比任何人都重要,所以老師值得尊敬。
在從前,小孩上學拜老師是家長帶著一起,家長在前面,小朋友在後面,對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我在好像是六、七歲上私塾,我父親就是這麼帶著我,他在前面,我在後面,先拜孔夫子。孔子那時候沒有畫像,只寫了個排位“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向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拜完孔子之後,請老師上座,同學站在兩邊,老師上座,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拜完之後再把禮物送給老師,是這麼教的。我們從小看到這個樣子才曉得尊師重道,我父母對老師磕頭,這麼恭敬,老師的話還能不聽嗎?在學校裡面犯了規,做錯事情,被老師處罰,被老師打手心,被老師罰跪。回家之後面色很難看,父母一問,今天被老師打了,被老師罰跪,到第二天我們父母一定帶著禮物,到學校裡去感謝老師。現在沒有了!以前老師雖然很辛苦,老師的地位,在人民心目當中地位很尊貴,所以他精神生活很快樂,物質生活他過得很辛苦。從前老師教學不收學費的,收學費這開學店做買賣,那就不像話了。
一個老師、一個醫生都是救人的,醫生也不能收費用,而是給人治病,有錢的人家多送一點供養,沒有錢的少送一點供養。真正沒有錢的,醫生還布施醫藥,不要錢,連藥都送,救人!做老師的也是如此,你們看看好像是《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現在拍成影片,你去看看。那個教學的老師,私塾的老師,有個窮學生,這個孩子家裡沒有錢,供不起上學,他把他叫來一樣上課,每個月還送點錢給他家裡,讓他家裡過生活。對老師,富有的多送一點禮,貧窮的少送一點,不是買賣,不是生意買賣。所以這兩種人在社會上,普遍受到大家的尊重、敬仰,他有道理,真的是做好事,決定不是為了名利。做老師的,學生教出來,將來考試中了舉人、中了進士、中了狀元,老師的榮耀。如果說老師的兒子考中了,學生沒有考中,這個老師就沒有臉見人,真不好意思,因為什麼?老師有私心,沒有好好教學生。像這些我們都要懂得,都要明了。
出家人,無論是哪個宗教的神職人員、傳教師,比社會老師還要高一等。所以在過去,無論哪個宗教都受到帝王的尊重,稱為帝王師,這個我們知道。佛教在中國很普遍,許多寺院叢林都是國家建的,你看到“敕建”,就是皇帝下命令讓地方政府建立的叢林寺院。我們在中國北京,看到一個清真寺也是敕建,看到天主教堂,也是敕建。中國皇帝對宗教平等看待,沒有歧視,而且建築的形式都是宮殿式的。只是它沒有用黃色的瓦,沒有用黃瓦,好像用灰色的、青色的,建得很莊嚴。中國過去的帝王他懂得宗教,學習宗教,像康熙、雍正、乾隆他們對於儒釋道,對於伊斯蘭、對於基督教、天主教,都有很深、很精髓的研究,他一點都不外行。
所以他能夠運用宗教的教學來教化人心,幫助社會和諧,化解糾紛,幫助政教,許多政令不便於推行的他換個方法,用宗教。宗教裡面有許多重大的佛事,往往他們也親臨參加,去拈一炷香。更難得的是經常邀請宗教裡面的大德、長老到宮廷裡面去講經教學,皇上帶著文武大臣一起學習。所以滿清是個少數民族,能統治多數民族,是個人口稀少,能夠統治中國這麼大的幅員。它靠什麼?它靠教學,它靠宗教,這是很值得我們省思的。我們現在的問題,只是跟宗教接觸太少了,不了解,所以產生許多的誤會。這個誤會不能怪社會大眾,怪我們的宗教徒沒有做出好樣子,沒有把宗教的經教認真去發揚光大。所以過失還是在自己,不在別人。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謝謝。
|
|
|
|
|
|
上一篇:淨空法師:華嚴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下一篇:淨空法師:重視宗教教育挽救社會人心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