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周泳杉老師:如何面對讒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言語的四種過失,你看李夫子在這裡非常提綱挈領的為我們點出言語一定要避免這四種過失,而這四種過失所在之處就沒有道德,我們所有的道德都統統從這個口過當中流失出去了。我們從歷史上來看,往往造這四種口過的人,在歷史裡面我們看到,都是用一種形態來造的,什麼形態?叫讒言。這個讒言,這四種過失往往具足,講讒言。你看讒言裡面有沒有妄語?有,有欺騙人的話;有沒有绮語?有,進讒言的人往往會把話說得很好聽;有沒有惡口?有,因為他在描述某一些事情的時候誇大其辭,往往把惡的東西加油添醋形容出來,而這裡面有惡口;有沒有兩舌?當然有,進讒言就是要把某一方打倒,然後爭取到自己這一方的利益。其實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爭利,爭名爭利,就是為了這個,沒有其它的。所以修道人一定要先從名利下手,把名利這個根給擒住,這個是大根大本。所以讒言我們要避免這一個,自己先不說讒言重要。末學看民國初年有一位高僧的傳記,就是弘一大師,弘一大師有十條自己修養自己的方法,其中有一條就是不言他過,不說別人的過失。不說別人的過失,那你怎麼教學?他教學的方法很特殊,他對他的弟子犯過失,他不是不言他過嗎?可是他有一套,弟子犯過失,弘一大師就不吃飯。不吃飯,弟子看他吃飯的時間到了,他坐在那裡不吃飯,弟子就開始忏悔自己,諸弟子們就開始輪流忏悔、改過,這個過他一察覺到之後,弘一大師就開始吃飯。這個方法好,不說人家的過失。一個人當他不說人家的過失的時候,還會進讒言嗎?第一個,首先自己不說過失,不進讒言。

    第二個,不聽讒言,這個功力要非常的深厚,這不是一般的功力。末學告訴大家,古代的帝王,這是顏淵問孔老夫子“為邦”,孔老夫子跟他說,“行夏之時,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前面我們先不講,什麼叫服周之冕?他說周朝的服飾是可以采取的,尤其是周朝的這個帽子,帝王的帽子,冕是帽子,禮帽。這個帽子它是怎麼樣的設計?它在前面有我們叫垂玉這個東西,我們看戲劇不是有幾條這樣垂下來的嗎?然後旁邊有兩個東西叫做黈纩。這個字比較難寫,叫黈纩,這個東西就是兩個黃色的棉,黃棉做的兩個東西就垂在這裡。象征什麼?這個象征意義就大了,象征做一個領導的人,在上位者,你看前面這幾條叫我們不要看得太清楚,旁邊這兩根黃棉花叫我們不要聽得太明白。什麼意思?前面這個告訴我們不要有察查之明,為什麼?水清則無魚,我們的究察非常清楚的話,下面的人不敢做事,綁手綁腳,他不敢做事。換句話說,我們要尊重專業,一個領導人不是什麼都懂的,不是的,他不懂正常。

    你看像丙吉,丙吉他有一次出去,他是漢朝的宰相,出去巡查百姓的民情的時候,結果旁邊有人殺人,當街殺人,丙吉怎麼樣?丙吉沒有過問,丙吉車子就過去了,沒有過問。屬下看了怎麼樣?心裡有疑惑,你是一個政府官員,怎麼那裡當街在殺人,你沒有過問?他沒有過問,他車子就走了,他繼續走。可是走到城外,看到牛在喘氣,居然這個宰相怎麼樣?下來問農夫,問說這個牛牠這樣喘喘多久?農夫就給他據實以報。屬下看到怎麼樣?更加的迷惑,你看宰相問牛不問人,關心牛結果不關心人。屬下就慌了,他就問宰相,您老是怎麼了?殺人你不管,結果牛在喘氣,你居然下去問這個農夫,有點顛倒了吧?丙吉就說不是的,他說在京城殺人了,誰的職責?京兆尹的職責,他有京官可以管,我宰相能不能越權?宰相不能越權。如果我宰相下來管,等一下京官來,他以為這個人是我的親戚,他在辦的時候可能會怎麼樣?偏頗。宰相已經來管這件事情了,那這個事非同小可,就會影響他判案的什麼?公平性。這不是我管轄的范圍,我不能越權,你看,宰相謹守分寸到這個地步。不能察查之明,要不然下面的人綁手綁腳,根本沒辦法做事。我們以為我們關心,其實那個是壓力,根本不是關心,我們自己又不是專業的,結果我們去給人家插一腳,人家還得賣我們面子,其實已經怎麼樣?擾民了,自己都不知道,那這個不行。他說那為什麼你問牛?他說你就有所不知,因為牛這樣的喘氣不是正常的。什麼叫不是正常?就是正常的牛不會這樣喘,換句話說,如果看到牛這樣喘是什麼的征兆?瘟疫的征兆。那這就是宰相的職權,這是全國的大事,我看到了牛這樣喘氣的狀況,我下去問,要確定是不是跟瘟疫的前兆吻合,如果吻合,我就要開始采取防疫的措施,全國性防疫的措施。那你看這是不是宰相的職權?是,這是問牛不問人。你看,確實。

    再來,那兩個東西叫什麼?不聽讒言,難!末學告訴大家,難!可是有一條,末學真的覺得這一條只要我們守住,不聽讒言可以做到,哪一條?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一條守住,末學告訴大家,可以不受讒言的傷害,一定要守得住;換句話說,來跟我們咬耳朵,說那個人怎麼樣、那個人怎麼樣的,那個人就有問題,他就是是非人。不能不分辨!一個真正有德行、有修養的君子,會說人家的過失嗎?會到處的宣揚別人的過失嗎?不會的。我們後面看到,君子一定是隱惡揚善,一定是這個態度的。所以守住這一條,前面這四條言語的過失,第一個,我們就有警覺性了;第二個,別人在造這四條言語過失的時候,我們不受影響。

    末學告訴大家,真的太重要了,為什麼?孔老夫子說,“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這一個經句,這一個經文它是連在一起的,上一句叫“巧言亂德”,下一句叫“小不忍則亂大謀”。末學告訴大家,很多古人的批注沒有把它連起來,連不起來,“巧言亂德”跟“小不忍亂大謀”有什麼關系?雪廬老人采取了一種批注的說法,他說“巧言亂德”,這是指什麼?對方。巧言誰講的,小人講巧言,而小人講巧言,第一個亂自己的德,第二個亂社會大眾的德,敗壞社會大眾的德行,這是指他對方的,說話的那個人。“小不忍則亂大謀”指自己。忍什麼?兩個方面,第一個忍,不受他巧言的誘惑,他說妄語,我能夠知道他在欺騙,要不要拆穿他?不要拆穿他。第一個不受騙,第二個忍,忍什麼?不要拆穿他,第二個忍是忍這個;不是說我知道他在騙我,然後我當他的面就給他下不了台,那不行,那不可以。為什麼不可以?我們後面會講到,“疾之甚,禍且作”,他不接受,他不接受他就跟我們怎麼樣?結怨。那你說你不管嗎?一個君子能不管嗎?不可以,怎麼管?做好的榜樣給他看。再來受他的騙,甘願受騙,久而久之他知道,我在騙他他都知道,而且都沒有拆穿我,這個人的慚愧心就起來了。我甘願受你欺騙。

    我們就了解到,你看這個德有多厚!“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什麼?忍對方的巧言,忍對方的妄語、绮語,忍對方的兩舌、挑撥離間,還有忍對方的惡口,聞謗不辯、受辱不答,忍,這是第一條忍。第二條忍,不當眾拆穿他,不當眾羞辱他,不當眾用話把他抵回去,不要,第二條忍是忍這個。你看“小不忍”,如果我說我忍不住,下面這一條就出來了,“亂大謀”。什麼叫大謀?修道是大謀,利益社會大眾是大謀。你看,古代有多少君王忍不住讒言,把忠臣給殺了,古代有多少的君王忍不住小人的佞口,而把國家的大政給帶偏了,這不是亂大謀嗎?所以這四條,末學為什麼特別的講這四條,因為這四條關系重大,五倫關系都會因為讒言而搞得天翻地覆,這是真的。蔡老師在四十集的《弟子規》裡面,尤其在這一條也做了很多的發揮,大家有時間可以多參考。
 

上一篇:蔡禮旭:《弟子規》是世出世間聖人最重要的根基所在
下一篇:心有雜念,物不感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