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大德精彩開示選錄(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黃念祖大德開示(三)

《般若境緣集》校對修訂版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徑中的捷徑。《無量壽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小本《阿彌陀經》以“信願持名”為宗,這就是淨土宗的宗要,也就是淨宗的正行。先師夏蓮老於正行外,兼及重要的輔行,寫了兩句話:“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 這兩句話是一切淨宗行人,背塵合覺的要徑,包括了最主要的相輔的修持。上一句即是“勤修戒定慧”,頭兩個字是戒學,末後三個字“看經教”是慧學。“定須習,慧須聞”,多看經教,正是聞,一切依據聖言量,禅宗不立文字,但禅宗的悟證,沒有不合於聖言量的。中間“念佛”兩個字是核心,念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正定。念佛三昧是寶王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三昧中的寶。念佛得正定,可見念佛正表定學。但念佛還不僅是定學,老實念佛就能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念佛也是慧學。念佛時“都攝六根”,不但不做惡事,心中也不起惡念,所以念佛也攝“戒學”。念佛雖攝戒定慧,但夏師句中,還是指出了“持戒”與“看經教”,喚起大眾的重視。夏師的第二句:“察過去習毋自欺”,正表“息滅貪嗔癡”。“察過”,就是檢查自己的過失,察是明察秋毫的察,要認真察看自己的過錯。“去習”去掉不好的習氣,一些不好的習慣叫作習氣,多生多劫的煩惱,成為積習,煩惱雖除,舊習未盡,這就是習氣,所以要去掉習氣。“毋自欺”,要認真,不能自己欺騙自己。這句話就是不但要除貪嗔癡三毒,還要對煩惱所留的余習,都要檢查除去,不可欺騙自己,這才真是背塵。兩句話合起來,就是淨土宗的人,背塵合覺的、全面的、具體的、必要的行持,是淨土行人修行的要徑。

 

◎誦經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應繁多。總以隨時隨地持名為主,其它一切均是助行,不宜喧賓奪主。一切善行,一切功夫,一切境界,總不如老實念佛,念念相續。

 

◎這個“至心”到底指的是什麼心?“十念”到底是怎麼樣的念?對於這個問題,引證鸠摩羅什大師的話,是最恰當的了。大師打個比方:譬如有人在曠野荒郊,沒有人可以求救,碰見強盜了,他拿著槍、拿著刀,要來殺你。這人趕緊逃跑,拼命地跑,可是看見眼前有條河擋路,必須過河。但這可麻煩了,後頭有追兵,前頭有條河,要活命就得渡河。渡河的時候,我穿著衣服渡,游泳不方便;脫衣服,哎呀,又恐怕來不及了,他追上來怎麼辦呢?此人這時心裡所想的就是這個事:怎麼過河,脫衣服還是不脫衣服?沒有別的考慮。他不會再想“我還有兩萬元錢的帳,人家還沒還我呢,我怎麼找他還帳?” 不會想了,什麼事也不想了,這個時候就是想渡河,就只是一個念頭——渡河,沒有其它念頭了。如果念佛的時候,和這個人一樣,心中只有一句佛號,沒有任何其它雜念,就對了,就是“至心”。

 

◎“一心”,在這裡指的是純一堅定的信心,這個心不被他心所轉換,不會被別的心,什麼貪求心、憎恨心、愚癡心、YIN欲心,侵占奪走你的信念。《教行信證》說:“信心即是一心。” 因為信心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一心,所以一心就是真實清淨純一的信心。“一心念我”。《止觀》說:“修此法時,一心專志,心不余緣。” 一心念佛,就是念時心中專一,只有這句佛號。念時萬緣放下,一切都不想,心中沒有任何其它念頭,就是“心不余緣”,這樣念就是一心念。所以願文(四十八願文)中“一心念我(佛)”的意思,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 就這麼專念,行也念,坐也念,臥也念,不管時間多長,念念之間都不離開這句佛號。 

您當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時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了生脫死,唯此一法。所謂萬緣,不僅柴米油鹽、妻兒子女、富貴榮華、地位聲名、功勳事業、學術文章等等世俗之緣,實則您今日信中所問之咒名,與所求之聖像等等,亦在萬緣之中。以上對於初修,當然是正事,但對於您八十一高齡,終身習淨之老修行,則應一刀斬斷,一齊放下。萬緣放不下,則此一念決定提不起。往生之關鍵,在於一念。不管你是在家中念,還是在寺中念,所貴者是你們的念是否“一”?您當前迫切之務,就是把一切善緣、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疊在這一句佛號之中,一切不管,一切不問,心中孤零零地單提這一聲名號,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實實,綿綿密密,一直念到佛來接引,一氣念到花開見佛。

◎有很多人注重表面,總覺得我這回參加一個地方的法會,人非常多,非常盛,這個師父非常有名氣,很熱鬧,天天見著什麼,這個鑼鼓喧天哪,香煙缭繞啊……這與真修沒關系!你要真正用功去修啊,你就要時時清淨,你這個時候,十方諸佛來護念哪!所以我們所貴的是山林中的佛法,不是追求城市裡的佛法的這個熱鬧啊!自古以來,山林中的佛法和城市裡的佛法是不一樣的,一個就是要廣泛地結緣哪,是熱鬧啊;一個就是清淨,是真修啊。所以,這兩個不可兼得啊,不可得兼哪!大家要知道,你要去忙亂之後,那有種種麻煩哪!正果法師他有一句話,他說:“你要認識一個人,他就在你的脖子上掛了一根繩。這掛了一根繩之後,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揪一下。” 你也不知道,他不需要告訴你,因為有了繩,他可以隨便揪你一下。你掛得太多了,這根繩來揪你一下,那根來揪一下,老有人來揪你,你就麻煩了。

◎(虛雲老)有幾句談到神通方面的事情:“一般不明佛法,未忘名利,求通求變,存此妄想非邪即魔。” 一般人不明白佛法是什麼,名利之心根本未忘,念念之間所盤算的是如何爭奪佛教中的名位與權利。學法之後就想得神通,就想能變化,存在著這種妄想,不是邪徒就是魔的眷屬,非邪即魔。須知心外無法,一切法是在自己心內。……虛老又說,神通“豈可起心希求,有此用心,豈能證無住真理?” 《金剛經》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先有一個要求得通的心,就有所住,怎麼能夠相契無住的真實道理?“此類人們”,佛就稱他們為“可憐憫者”!

◎阿彌陀佛放光作什麼?十方世界念佛眾生,佛光都會攝受,而且不捨,不放棄我們,不捨離我們。所以說,我念佛時,就是佛念我時。為什麼你能念佛?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正在攝受你。你能念佛還有什麼畏懼?應該是無所畏懼,因為佛常放光在攝受,而且阿彌陀佛派二十五位大菩薩隨時隨地護持你,所以就沒有魔障。這—點大家要堅決相信。

◎這老實念,就是這樣子:在念的時候,一切不考慮,就是這一句,就是這一句跟一句念哪!我常說,你能這麼念的時候,一切都不換哪!有的說見佛見光,那都不能拿我一句清清淨淨的念去跟他作交易去換哪!這個要堅持的啊!

◎我們要專,不能太雜了,尤其是兼扯一些外道的東西,要兼扯外道的東西,連三皈依都不清淨,連三皈依都不是,就不是佛教徒。要有定課,要堅持,要雷打不動。定課不妨少,但是不許中斷。……定課可以少一點,比方十分鐘,但是還有其它很多的時間可以利用。例如排隊、坐車、采購、聽無聊的發言等等這些事,占去你多少時間?這些時間本來很煩人,可是利用來念佛念咒多好,這是廢時利用。我最提倡廢時利用,廢時利用的天地非常廣闊,而且減少煩惱,你不著急了,什麼事你也就安穩了。別人占去我的時間,很著急,很不耐煩,現在反正我念著佛呢,我這兒有正用。所以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常常都能提起這一句,這是根本的修持。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本尊,你就念佛號,這是散念,同樣是根本的修持。有的時候碰到為難的事,碰到緊張的事,這個時候你越要念。

◎我現在做個比喻,例如燒開水,水燒開後,便已消毒,可以放心飲用,縱然放涼了,也是涼開水,依然可以飲用。反之,這一壺水,今天放在爐上,燒五分鐘,拿下來放涼,明天又放在爐上燒五分鐘,這樣燒一百年,始終不能當開水用。大家蒸飯,也是同樣道理,要一口氣成功,免成夾生飯。我們用功,也正是這個道理。

◎一向專念,到底念多久呢?就是盡形壽乃至於十念。最多你就是一輩子,是老實念。這樣的人很多呀……盡形壽,一生老這麼念。……盡形壽,乃至十念,這一生就念了十句,都可以。那麼這一向專念指的是什麼呢?指的是從開始起到最後這一段時間之內都是在專念。

◎有人念到後來,覺得我念了半天也沒有得到什麼效果,你看搞氣功的,又是這個本領那個本領,他就搞別的去了,見異思遷,那以前念得再多,也不叫一向專念,最後他不念了。還有啊,或者有人在最後的時候,病痛啊,或者什麼什麼啊,意志不堅呀,留戀這個家、子女,念不成啦,這都不叫一向專念。所以,只要真實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決定往生。

◎什麼叫做勇啊?這個“勇”字,《嘉祥疏》說:“勇”是自勝勝他。自勝是超過自己,戰勝自己,這個叫作勇,確實,這真是大勇。自己是什麼?所勝過的對象是什麼?這就是自己的見,尤其是自己的成見。我給一位朋友臨別贈言,我說如果你把自己的思想作了核心,你老是看經,哪怕閱了全部《大藏》,你選擇一些有益的話來,加在你這個核心之上,來裝飾它,美化它,你以為這是用功,是提高自己,其實你不知道,你這個核心就是癌細胞。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捨就是除掉自心所有的差別見,但“捨”字很不容易,所以說“捨身容易捨見難”。

◎有的人誤認世智辯聰是智慧,這恰恰相反了,世智辯聰是修道者的最大障礙。一個人很精明,很世故,很有策略,很有手段,八面玲珑,能說會道,這是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其中包括瞎子、聾子、啞巴、神經病。世智辯聰就同神經病患者等人並坐在一條板凳上,這不是優點,是缺點。

◎不要等待退休,以為退休後,住廟專修,一定較好,這都是主觀的想法,實際上許多僧人的俗務並不少於俗人。身住廟而心不在焉,又有何益?故雲:“智者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又雲:“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所以關鍵只在當下:“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時無了時。” “休”者休其心也,非退休也,非住廟也。夏師詩曰:“力道須從境上練。” 即是說從煩惱中鍛煉自心。

◎未悟前,決不妄談經論,更不可談禅說密。古雲:“大事未明,如喪考妣。” 焉有心腸與人喋喋!且大事未明,即是大法未明,既未明法,又要談法,只是盲引眾盲而已,不但無益於人,更是有害於己。因無知妄談,難免輕師慢法之語,犯罪於趾高氣揚之中,破戒在雄談闊論之際,真是可憐憫者。

◎口上說的都很好,好話說盡,但心中卻很惡,壞事做盡,心裡想的卻都是壞事。輕視別人,害己奪物……種種的干擾使得一切都不安寧。為什麼這麼做?就因為你是眾生知見而不是佛知見。所以昨天我還跟別人講:“我們修行,就是把我們眾生的知見換成佛的知見,也就是我們的大事因緣,佛已經在《法華經》上把道理都說了,對於我們來說,關鍵就在於我們如何馬上放棄自己的眾生知見,變成佛的知見,這就是我們的大事因緣。”

◎“堅守重戒勿少犯”。首先是這戒裡頭的重戒,先要護持住不可違犯。在犯戒之中最厲害的是謗法,例如說整個佛法是假的,這種謗法我們不會做了,但是我們還是會謗法呀!你跟隨別人的話說某個經典是假的,明明某人是善知識,有人誹謗,你隨聲附和說他缺德,這都是屬於謗法呀。故意說得過度了也不好,誇張不如實是增益謗,存心說得不夠是減損謗。

◎俗雲:“不受魔,不成佛。” 先師夏老有詩曰:“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堅。”這兩句對於您很合適。在病痛中,在煩惱中,能念這一句佛號,功德更大,因為“難能”,所以“可貴”。煩惱乃多生習氣,如油入面,不能期望忏悔幾次,便能永斷,只有不斷地忏悔,不斷地改正。發了脾氣,馬上知道不對,便到佛前忏悔,這就是進步。脾氣發得小了一點,短了一點,都是很大的進步。煩惱很多,一樣往生,故雲“帶業往生”或“帶惑往生”,這便是阿彌陀佛極大的慈悲,也是淨土法門無比的殊勝。您能聞能信,能修此法,實是最大的幸福,《無量壽經》說這就是佛的第一弟子。世間一切,只是些肥皂泡,千萬不要被這些假象耽誤了您的根本大事。

◎有人說這是易行之法,因此我得了這個法門之後,我就可以很輕松地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點力。你這又是錯誤!這裡所謂易行者,是和其它的相比這個最容易,但是你要能符合佛來接引的條件,達到往生的目的,這樣,你的一切業,阿彌陀佛都替你包干了,都替你承當了。要做到這一步,你必須要符合彌陀的心願哪,要真實的信,真實的發願哪,你對於這娑婆無所留戀哪。如果你很留戀這娑婆世界的一切,那麼你這個往生極樂的心就不專一啊。所以這一切合在一起的話,就是我們要好好地有信有願,而且很好地念經念佛。真正做到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要真正有自己的覺悟,自己的努力。所以,這個“易”是比較來說的,還是需要一番寒徹骨啊!“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拚此身作呆漢。” 我們能得人身,能聞佛法,能信淨土法門,實因多生的修持才有今日。我們既然多劫修行,為什麼現在仍墮輪回,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就因為多劫的生死根本極難拔除,所以我們今生要奮發大志,決定在這一生之中,拔除多劫以來生死根本。這是沖天的大志,是多劫以來空前的壯舉,是真要自覺覺他的大心,所以要排除萬難奮不顧身,就像在敵人重重包圍之中殺出一條血路,這是你(業力)死我(真心)活的戰斗,要用真刀真槍,不再是表演戲台上的花拳繡腿。所以要拚這一生當個呆漢,不做賣弄聰明的人,他們是心心念念都在投機取巧,看風使舵,結交權貴,盜名欺世,不惜用盡種種機關,到頭來受害者只是自己。真實欲同眾生出生死海的人,必然根除這些行徑,任憑舉世之人都說自己是個呆漢而無悔。

◎我們修行就是兩件事情,就是把生的東西變熟,熟的東西變生。貪嗔癡、煩惱,無始以來我們太熟悉了。這個貪心很自然,有人一心就想多賺點錢,他心心念念的,不用誰教給他,很自然的,一百萬就想變為一千萬,他是自自然然的,這個方面他就是很熟。嗔、癡也是如此,大家都很熟。可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慈悲喜捨、自覺覺他、求菩提、發菩提心、無住清淨心,這一切一切我們都很生,這句佛號更是生。所以我們修持就是要把熟的地方變生,生的地方變熟。我們可以兩處一齊下手,佛號不是生嗎?多念啊!貪嗔癡我們不是熟嗎?叫它淡啊!兩處一齊下手,效果就快了。只從一處下手,就像一個輪子的自行車,不能快,也不穩當。兩個輪子的車那就好多了,誰都可以騎了。

◎華嚴是經中之王,念佛法門是法門中王,念佛三昧是三昧之寶,所以念佛三昧是王中之王、寶中之寶,稱為寶王三昧。這是一個極殊勝的因緣,能遇能聞都不是偶然的,若不是往世多劫修了福、慧,聽到一點都不可能。我常勸大家,多生辛苦到了今天,我們今天要叫它有個決斷,叫它成功,不要跟過去一樣下回再來,要有個決斷。

◎人身難得,哪方面難得?天人比人聰明,有福有壽,天人比人好,為什麼不說天人身難得?因為在解決根本問題來說,天人身不如人身。天人享樂放逸,不像人能精進;人身難得而易失,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這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最好機會是人身,但這個機會如電光石火,稍縱即逝。三途一報五千劫,如何得了!因此第一個問題很明顯,活著就是為解決生死,也就是抓住“這一生”機會永超生死。“一念因循,輪回無盡。嗚呼苦哉!” 一念因循,因循——我等等再說,還有些事沒放下,或者有人說等我退休嘛,或等什麼事辦完再說吧!一念因循,這一念就提不起來,這心就發不起來。這一念因循不是小事,你這輪回六道就無窮無盡了。當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淨土之一法。修禅、習密、學教,無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則不可,蓋“菩薩有隔陰之昏,聲聞有入胎之懼”,今生修證縱不無進益,但來世一墮母胎,往往昧失前因。試看今生所行之事,往往忘得干干淨淨,焉能保證來世不忘本願?生死不斷,則惡趣緣多,再失人身,何堪設想!故雲“誓盡此生出娑婆”。生死苦海,實可畏怖,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了脫之道端在“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切莫蹉跎,錯過今生。“此回若錯真成錯,再出頭來是幾時?” 願共勉之。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黃念祖大德精彩開示選錄(二)
下一篇:劉素雲居士:我一定要低調,再低調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