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幸福在一念之間(第一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蔡禮旭老師主講  2010/11/2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教育界的前輩,學長們、同仁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大家共聚一堂,我們可以體會到,“有緣千裡來相會”,可能坐在大家身邊的學長們,跟我們所住的地方,可能都有千裡之遠,這一次我們來自中國大陸,來自文萊、菲律賓、新加坡,有沒有泰國?有,這麼多東南亞的國家,還有台灣,還有我們馬來西亞本地的華人,大家共聚一堂,為了共同的目標,什麼目標呢?給我們下一代創造幸福的人生。由於這個信念,我們才會聚在一堂。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緣分,都沒有偶然的。有沒有哪一個朋友,你是被強迫進來的,現在還搞不清楚狀況的,有沒有?應該都沒有,大家都是一份對教育的使命,大家共聚一堂,一起來探討、來深入我們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而今天一開始跟大家交流到的題目,“幸福在一念之間”。“幸福”這兩個字,其實我們都非常熟悉,但每一個人對幸福的看法、認知、追求,可能不盡相同。諸位朋友們,您幸福嗎?你是說這一生幸福呢,還是現在很幸福呢?所以你看,這個問題一深入,所以每個問題的思考,有深度,也有廣度。台灣有一陣子有一個電視節目,有一個人姓胡,叫“姓胡嗎”,人家問他,你姓胡嗎?他說,很美滿。

    所以,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這是人生的目標。而當我們看到“幸福”兩個字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到,怎麼給父母幸福?怎麼給下一代幸福?怎麼給我們的學生人生幸福?怎麼給我們身邊所有有緣的人,因為遇到我們,而帶給他人生的幸福?我們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假如我們這一生自始至終只想一個問題,就是只想到自己的幸福,那我相信他鐵定不幸福。為什麼?因為幸福不會降臨到一個這麼自私的人的生命當中。他一自私,只想自己,不順自己意,不高興就來了,脾氣就來了,他怎麼可能會幸福呢?他只想自己,心量愈來愈小,小鼻子又小眼睛,他的世界就愈來愈窄,他怎麼會寬廣呢?

    所以我們從一個題目當中,也在觀察自己的心量,觀察自己的心態。假如我們今天一起來探討一個主題,或者我們今天打開我們老祖宗的經典,每一個人所得的收獲不同。關鍵,不在這一本經書,關鍵在我們學習者的心態。所以態度決定成就,決定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後,再來改變我們的態度。

    比方說做事業的人,脾氣很大,“我成功以後,我一定把這個脾氣改掉。”問題來了,他脾氣不改,他能不能成功?那一發脾氣,怒是猛虎,誰喜歡跟老虎在一起呀。他脾氣不改,“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常發脾氣的人,怎麼會有人和?怎麼凝聚眾人的力量?人家一看到他,他才一坐下,人家就站起來,“對不起,我想上廁所。”那這樣的人,怎麼說他可能會成功以後,然後進一步還改態度,這個思維本身就已經不符合道理了。其實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有他的道理,是遵循著真理,還是都遵循著他自己的道理、自己的看法,那走出來的人生就很不相同。

    好,所以學習很重要的,“學貴立志”,我立定遠大的志向,這個時候學習老祖宗的經典,就會非常的有動力,非常的用心。為什麼?因為我要為了我所有的孩子、為了下一代、為了文化的承傳而學,所以心量愈大,收獲愈大。假如我們今天學是因為,我剛好這個禮拜六沒事干,來這裡看看熱鬧,那同樣一個因緣,每一個人所得的收獲就不同。

    我們現在都想邁向幸福,我們從整個大時代來看,我們這一代的人類,都想追求幸福,但是結果呢?有沒有愈來愈幸福?這個是值得我們去看。比方,人跟人和諧了,就是不斷的往幸福在走。可是現在問題來了,夫妻離婚率愈來愈高了,幸不幸福?您曾經聽過哪一個人說,“我離過五次婚,好快樂啊”,有沒有?那一定是人生的煎熬跟痛苦。可是,這樣的情況是愈來愈多,很多大都市的離婚率直逼五成,有的地方還超過五成。

    其實現在人很努力,大家有沒有感覺?現在人的忙碌狀況,是這五千年的華人當中最忙的人,真的。最忙、最努力,得的結果應該是什麼?最幸福,是吧?不過又有一句話講,努力有結果,但不一定會有好結果。為什麼?方向踏錯了,愈努力離目標愈遠。所以踏出腳步的大小,現在不是最重要的,還有一個比腳步更重要的是什麼?是方向。我們人生努力的方向,是真正跟幸福是相一致的,這樣愈努力才會離目標愈近。所以我們首先得靜下來,觀察我的目標對不對。

    我們現在在這個大時代當中,能不能冷靜得下來?人不冷靜,手忙腳亂,這腳步不可能會踏對。但是現在人的生活情境的寫照,就是忙忙忙,快快快。從眼睛一張開,快穿衣服,快喝牛奶,快穿鞋,快趕公交車,快吃飯,快睡覺,這一天就是這樣過了。甚至於像我們現在步入中年,有時候突然睜開眼睛一想,哇,我都四十歲了,這麼快。都被自己嚇一跳。歲月如梭,年齡愈大,感覺愈深刻。

    所以有一個做生意的人,他是賣橘子的,這是在古代的一個故事。剛好他要到一個縣城去做生意,可是他沒有去過這個縣城,第一次,他只知道往這個方向走沒問題,但不知道能不能趕到城門關前,進去做生意,他邊走就有這個擔心。突然看到迎面而來一個老者,他從縣城出來,應該是當地人,他很高興,問他:老先生,請問我這樣走,能不能在傍晚縣城門關以前進城去?這個老先生說:你問對人了,我就是當地人。接著看著這個年輕人,從頭看到腳,從腳又看到頭,對他講:年輕人,你慢慢走就趕得上了。老人點點頭,再見,就過去了。

    這個年輕人聽完,邊走邊皺著眉頭想:我快快走都怕來不及了,還叫我慢慢走。所以,他就愈走愈快,愈走愈快。突然,因為走太快了,因為他是賣橘子的,他扛著一個扁擔,晃啊晃啊,走太快了,橘子翻了。在那邊東撿西撿,撿好了繼續趕路,眼看就看到那個縣城門了,差不多還有幾百公尺的距離,門關起來了。

    所以年輕人思考,只是以他自己的經驗,而老人呢?是以他一生,甚至是什麼,是站在他的角度,看著他的情況,給他的建議。而我們的人生就好像這個年輕人,要到縣城去,而老人就好像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就好像孔孟的智慧,都記載在經典當中,指導我們的人生。

    而當有一天,我們也會是這個老者,會忽然有一天,你的學生會問你:老師,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是我怎麼這麼苦?老師你能不能告訴我,這一句話對不對?人生能不能愈來愈快樂?

    諸位老師們,當你的學生這麼問你的時候,你做好准備回答這個問題了嗎?Are you OK?學生有可能會問你這個問題哦。你說“我才教幼兒園,不會”,告訴大家,現在幼兒園就有得憂郁症的,一點都不騙大家。幼兒園的孩子,只要遇到他父母不和,那個孩子就眉頭深鎖,他很痛苦,因為他整個世界都變灰暗的。很多人憂郁症的根源在哪?就是在他兩歲三歲父母不和的時候,就種下這個因。所以現在大人的問題為什麼難解決?因為你看眼前,找不到他的病因。一般嚴重的病,找病因都要找十年前、二十年前,才能夠從病根當中把問題給解決。

    所以這個天下要安定,夫妻相處是關鍵所在。孩子有沒有健康健全的人格,取決於夫婦的相處。夫婦恩愛,孩子就知道什麼叫道義;夫婦不和,孩子這一生就很難相信人跟人能和諧。

    大家看,我們回想一下自己小的時候,兩歲三歲,一開口第一句是什麼?“我爸爸說,我媽媽說”。從孩子的言語,就可以知道父母在他生命當中的地位、重要性。等他五歲六歲進學校了,他的第一句話是什麼?(答:“老師說”。)對,所以大家看,好父母、好老師,這個孩子的人格、德行就打下堅固的根基。可是假如孩子心裡是“我爸爸不守信用,老師不守信用”,那我們想一想,這個孩子能相信別人會守信用嗎?

    為什麼會問到這個問題呢?因為有一個心理調查,問很多小朋友,他對父母最不能接受的是什麼?回答的孩子當中,最多的一個答案就是父母不守信用。一個人連父母都不相信了,請問他這一生要相信誰?

    所以,我們幾千年的文化當中,在自己的祖先靈堂前面,很多家族都有立一個牌子,叫“天、地、君、親、師”。可見得一個國家的國君,還有父母,還有老師,那個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影響孩子一生也是非常深遠的,他是被立在祖宗的靈位、祖宗的祠堂裡面。我們細細來想,就可以體會到,這些角色對於下一代,以至於對於整個社會的重要性。

    所以剛剛跟大家講到,我們的學生可能會問我們這些生命的問題。我曾經遇到一個研究所的學生,他念的是知名大學的研究所。他有一天在圖書館寫論文,寫得很痛苦,所以他就走出圖書館。突然看到,附近的居民帶著一條小狗出來散步,結果這個小狗笑得很開心,頭還一直晃,尾巴一直搖,而且還穿著衣服。現在有的人連衣服都沒得穿,結果狗有衣服穿,所以大家要知道,有時候畜生的福氣還比人大。所以得要靠修養、要修福。所以你看,現在狗有的福修得大,還可以洗SPA,還可以噴香水。是吧?當然,這個也是因為人有點顛倒了,爸爸媽媽都不奉養,專門伺候那只狗,爸爸媽媽生病了,一滴眼淚也沒掉,那只狗生病了,哭得死去活來。所以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就呈現在我們的社會裡面。

    當他看到這只狗走得這麼悠哉悠哉,突然他有一種悲哀的感覺:我怎麼活得不如一條狗,我現在痛苦成這樣。所以,他就提起勇氣去問他的導師:老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是我怎麼這麼苦?是不是孔子講錯了?他的老師跟他說:我跟你一樣啊。

    假如我們的學生來問我們:老師,人生怎麼這麼苦?我們緊接著跟他說:我跟你一樣。當老師的千萬不能這樣回答學生,不然自殺率會增高。人生的目標就是痛苦,那我活著干啥?

    結果,他還是不相信,心裡還是有點不甘,怎麼真的就是這樣嗎?他就去問他系上最受歡迎的那個老師,就去再請教他同樣的問題。“學而時習之”應該“不亦說乎”,怎麼這麼苦?結果這個老師用很堅定的眼神看著他說:人生本來就是這樣!那他就更灰心了。

    所以我們到底認不認識真正的幸福?“真”幸福。為什麼這個“真”要強調呢?因為太多人很努力,最後都是很無奈。有些上了年紀四五十歲的人,都會講一句話:假如人生讓我重來一次,我一定不會這樣那樣。但這一句話重點在前面,“重來一次”,請問大家,人生能不能重來?不行。再一個問題是,人生再來一次,你就真的不會再走回這個樣子嗎?那得要有定力、有智慧才辦得到。

    我們現在思考,很多人,比方說,“我換一個老板,我日子就好過了。”您身邊假如有這樣的朋友,你去觀察他,換一個,問題照樣發生。有沒有?比方說她很痛苦,“我換一個男朋友就快樂了”,你繼續看,我跟你打包票,十拿九穩,換一個之後還是痛苦。

    在禅宗裡面有一個故事,一群人在那裡參道,突然風吹了,幡動了。第一個人說,幡動了。第二個人說,不是,是風動了。最後,六祖慧能大師,他是開悟的人,“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動了。”

    所以,也不是老板的問題,也不是太太的問題,是誰的問題?你們說的,我沒說,這個時代,講話得要點到為止。這個很重要哦,假如你講話都是講到透,可能下一次這個朋友就不來見你了。為什麼?一個人悟了,得自己悟,不是別人強迫他悟。大家看這個“悟”怎麼寫?我的心。自己明白了才能悟啊。所以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能時時回到這個真心,才是真實的學問。時時把問題都推給外在的環境,都是別人的問題,永遠解決不了,而且只會讓問題愈來愈復雜。

    可是我們現在一想到幸福,就是往外去求幸福。給我嫁到一個好老公,我就幸福;給我帶到一群好學生,我就幸福了;給我買一台BMW,我就幸福了;給我趕快房屋貸款繳完,我就幸福了;能給我買一個名牌的衣服,我就幸福了。請問大家,真的嗎?真幸福了嗎?

    比方說買名牌的衣服就幸福了?你穿了這個名牌的衣服,隔天去上班,走到每一個同事前面晃兩下,怕他不知道這個是名牌的,是吧?得要晃啊晃啊。晃半天沒人注意到,你的幸福變成什麼?痛苦。所以幸福往外求,鐵定最後的結果是什麼?痛苦。為什麼?求不得就苦啦!你晃半天,每個人都忙,沒注意到。你問這個男同事,你不覺得我今天有什麼不一樣嗎?然後他:有嗎,有嗎?所以我們把幸福快樂的鑰匙交給誰了?交給別人。

    而且買那一件衣服,信用卡一刷,薪水就去一大半,後半個月很可能還要吃泡面,沒錢的話。所以後面還是痛苦。很多人就講,“穿衣服要跟著潮流,不然穿出來會笑死人,現在這個時候還穿那個衣服,笑死人。”大家思考問題,不能隨波逐流,現在思考問題要靜下來,要有見地,要有智慧。“笑死人”,是他死,又不是我們死,你緊張什麼?是不是?

    再來,今天人們的高明要高在哪?高明假如是因為住很豪華的房子,穿很漂亮的衣服,其實這樣的人很累啊。您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那你覺得那個是幸福的話,那你要深入調查,不然就沒有科學的精神,要實事求是,不能看表面。你看那些走在星光大道的夫妻明星,一走出家門,嚓嚓嚓嚓嚓嚓,好多照相機對著他,是吧?走上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牽著手很高興。回到家門一關,哼,手都不牽,話都不講了。有沒有?有啦。你看那些明星一生結婚幾次?所以我們都看到表面,沒看到真實的狀況。

    你說買那個大房子那麼大,光是管理費,一年要多少?所以他買那個房子,他要干嘛?他要賺錢。可是房子這麼大得有人看,所以他還請保姆、請傭人去顧那個房子。然後他一年,中秋節去住一下,春節過年去住一下,他一年住個兩三次,但是他得趕快賺錢,還錢。他那個傭人一年住三百六十天。那請問大家,誰有福報?誰是老板?誰享福?

    所以現在人忙什麼?忙賺錢,追求這個無止境的虛榮跟欲望,把人給累死了。有時候不只自己累,那個攀比虛榮,愈來愈膨脹,不只自己跟人比,最後,太太跟人比,先生跟人比,兒子跟人比,最後誰也累呀?跟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都累。所以錯誤的價值觀不只障礙了自己,也障礙了身邊很多的人。

    真正心靈提升,住個小房子,感覺跟天地一樣寬;吃個有機蔬菜,覺得很香。很多人很有錢,吃那個很貴的東西,邊咬,腦子還在想事情,他根本不知道菠菜的味道到底是什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那個大老板一起吃過飯?人家跟他講話,嗯嗯嗯,其實你看他那個眼睛,好像有聽沒有入,他擔心的事情很多。

    一個人心靈提升了,尤其女性同胞,心靈一提升,特別有氣質。有氣質的人,二十塊的衣服可以穿成兩千塊;沒氣質的人,兩千塊的衣服一穿,變成二十塊。她穿出去給人家猜這個多少錢,人家一猜把她給氣死了。

    所以,我們要追求,追求最根本的,就是人的心靈的成長,成長有喜悅啊。今天我們改掉了一個壞習慣,從此不再被它控制住了,高不高興?你們沒反應,你們還沒有這個經驗嗎?

    比方說,男同胞抽煙,一天抽三包,不抽就快呼吸不了。突然有一天下定決心把煙給戒了,高興多久?這一輩子不再做欲望的奴隸了,這種高興叫真幸福。真就是永遠不會改變才叫真,會變的東西,不是真的。可是我們所有覺得幸福的定義,絕大部分都是建築在會變的物質跟人事上。所以,假如我們定義的幸福是這樣,我們是不可能會真正得到真幸福的,因為方向就已經錯了。

    所以我們從這個大時代來看,人其實缺乏深思,人雲亦雲,然後趕著流行,隨波逐流。而且,追求錯了以後,每一個年齡的人都有他的痛苦。我們現在看小孩:夫妻不和了,小孩痛苦;讀小學,攀比成績很嚴重、很辛苦;上了大學,不知道人生應該怎麼經營,常常煩惱一大堆。

    尤其現在的孩子在學校當中,不知道怎麼跟人相處,很郁悶。結了婚,不知道怎麼夫妻相處,每天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為什麼大吵是三六九?因為發一次大的脾氣要調養兩天,才能恢復元氣。

    不過大家要注意,不好的習慣會養成之後,好像不這麼樣會怪怪的,習慣會成自然。你常常吵架習慣了,突然有一天覺得渾身不自在,“我今天還有哪件事還沒做,哇,今天還沒吵架。”這壞習慣要趕緊把它斷掉,拿出智慧劍把它砍斷煩惱絲,不然人生這麼寶貴的時光都耗費掉了,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啊。

    今天我們思考一下,請問,已經結婚的人,哪一個人結婚以前,去上過五天如何夫妻和諧的課?有沒有?哪一個人結婚之後,去上過五天如何教育下一代?請舉手。哇,我非常佩服大家的勇氣,這樣你們都敢結婚、都敢生孩子,請受小弟一拜。你們真是有大無畏的精神,都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就“沖啊”。

    所以,我們明天跟大家交流的主題,是《禮記•學記》對我們教育有什麼樣的啟示。而這個教育不只是教學生,還有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是老師,也是自己孩子的父母。甚至於我們在學校裡面,我們是當主管、當領導,學校也是一個大家庭,當一個領導者,怎麼愛護自己的下屬,這個也要懂得其中的道理,“人不學,不知道”。當領導有君道,當老師有師道,當醫生有醫道,從事商業有商道,哪個行業沒有正道?

    那我們當老師以前,在師范學院,有沒有上過五天的師道?請問大家,韓愈的《師說》,大家讀過沒有?“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請問大家,我們老祖宗留下來最精辟的《禮記•學記》大家讀過沒有?“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一句話從哪裡來的啊?從老祖宗那裡就來了。我們現在學,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我們認識《愛彌爾》,認識這一本書,我們認識很多外國的教育心理學家,可是我們認識孔子嗎?我們認識韓愈嗎?所以,這麼悠久的歷史智慧,我們可能把它忽略掉了。

    可是很奇妙的一點,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您曾經看到哪一本古書後面印了兩行字,“版權所有,盜版必究”?所以告訴大家,真正開智慧的人,他明白哪件事呢?“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人都有本善,都有“明明德”,所以人的智慧德行是他本有的,不是我們給他的。既然不是我給他的,那我們就不能覺得好像自己功勞很多。

    所以很多人開心理課程,收費很高,上三天課,一千多?我現在是不食人間煙火,這個行情我可能要去調查一下。有的收五千的都有。告訴大家,“收人錢財,與人消災”,你收他這麼高,最後他的問題沒解決,請問他的問題誰要背?對啊,你跟人家拿那麼多錢,你能不背嗎?是吧?所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你今天跟他收錢,教給他的是真正的高度智慧,能解決問題,那可以。解決不了,你要負責任哦。

    在《禮記•學記》裡面講到,“禁於未發之謂豫”,這叫預防法。我們老祖宗在每一個學問當中,都講到了“禁於未發”,預防。像醫學,“不治已病治未病”;在政治上,“不治已亂治未亂”。相同的,我們當老師的,不治已經出問題的孩子,要治什麼?在他問題還沒出現,就能夠把他導正。這個叫高!假如等問題出現了才收拾,那收拾不完。這一邊收拾一下,待會兒又要跑到另外一邊去了。“禁於未發”的學問。

    而《弟子規》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都是“禁於未發”。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這個孩子就恭敬,他就不會對父母傲慢、頂撞。等這個孩子已經父母講一句,他回九句,叫“一言九頂”,那你要再管,好管嗎?是啊,我們現在沒有“禁於未發”的智慧,統統在收拾爛攤子。

    請問諸位老師,您相信孩子會愈來愈好的請舉手?好,請放下。你不相信孩子會愈來愈好,你還能干老師的工作,我也服了你了。是吧?就好像,“世界會愈來愈黑暗,愈來愈黑暗,我還是繼續教書。”應該是愈來愈有希望,愈來愈有希望,然後努力去做。

    真的,我們體會到“禁於未發”,從哪裡去教導?從他的心性這個根本。“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長他的善心,救他的過失、壞習慣。很精辟,就在《禮記•學記》裡面。

    我們看,比方說現在跟父母講話就容易很沖,為什麼?脾氣大,控制欲望太強,沒有耐性,這個都是問題。可是從小這個孩子就形成了“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谏不入,悅復谏”,你看,這個孩子假如學會這一句,通達人情,體恤入微。為什麼?他要觀察,這一次勸不動了,得要看媽媽今天心情不錯,“悅復谏”,那個“悅”就是看到高興的時候再勸,不會父母很不高興的時候,他還在那裡搞不清楚狀況,最後就沖突了。“悅復谏”,那個“復”呢?不厭其煩,很有耐性。我們現在沒有這個心境,勸人家一次勸不動,“管你死活,真是沒有善根”。我們耐性沒有了,脾氣就跟著來了。

    我們這一生,人很多時候,精神、時間都耗在哪?耗在負面的思考。負面當中,特別容易懷疑自己、打擊自己,有沒有?這個時代,要找到一個很有信心的人不容易。可能我講到這裡,有人不服氣,“我很有信心”。假如一個人很堅定說“我很有信心”,可能他就是自大。大家注意去看,你注意去觀察。真有信心的人,是不卑不亢,不自卑也不自傲。馬上就怕別人不知道他優秀的人,他不一定是真正有信心的人,他急於張揚自己。而事實上,傲慢的人,其實是自卑的。他為什麼要傲慢?他怕人家瞧不起他。所以老祖宗講的“中庸之道”,很有味道。但是這種心性的道理,不深入經典,隨著世間人談的這些角度跟說法,很難契入這種境界。

    所以,人如何自信?《三字經》開頭就給我們講得清楚了,“人之初,性本善”,相信自己,不自卑了;但是“苟不教,性乃遷”,“我還有缺點”。一個人能覺得自己有缺點,他就不傲慢了,他常常覺得“我比人家高”,他才會傲慢。所以你看經典,開頭第一句都是最重要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我有明德。一個人真正相信自己有本善,肯努力的話,可以像聖賢一樣的智慧跟德行,他絕對不會自卑,然後他會努力的趕快改掉自己的壞習慣,他不想再糟蹋自己了,自己是這麼好的本性啊。所以有這樣的認知,他的精神跟時間絕對不會耗在自我否定上。

    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學生,都是相信自己可以成聖賢的,是不會常常否定自己的?常常沮喪否定自己,這個也是煩惱。煩惱重了,智慧就不開了。所以《弟子規》最後一句說,“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這一句話也是“禁於未發”,對治什麼?對治他自我否定的錯誤心態。現在人有時候,氣自己氣到拿手去打牆壁,那就是自我否定太嚴重了。

    《禮記•學記》講的,“禁於未發”是預防法;“當其可之謂時”,叫及時法;“不陵節而施之”,叫漸進法;“相觀而善之謂摩”,叫做觀摩法。這些方法在幾千年前,老祖宗的經典當中都寫了。老祖宗都沒有說這是我發明的,結果現在人都說這個理論是我發明的。孔子他說道,他所談的這些教誨,是“述而不作”,他只是把古聖先賢傳下來的這些寶貴的智慧,承先啟後來承傳。真正入境界的人,他會很清楚,老祖宗講的這些道理,都是每一個人本善裡面本有的,不是他給他的。所以他不會邀功,覺得這個是我發明的。“述而不作”,孔子給我們很重要的求學問的態度。一個人稍有什麼體會,就覺得,是我自己體悟出來的,鐵定落入傲慢裡面。

    所以剛剛跟大家提到“真幸福”,這個“真”是不變的才會幸福。而一個人他的孝心自始至終不變,這個人很幸福。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六十幾歲的人,見到他九十歲的老母親,就像那個兩歲的孩子看到他媽媽進門,然後這個孩子雙手打開,“媽——”,抱在媽媽的懷裡,幸不幸福?幸福。那你們有沒有看過六十歲的人,一進門,“娘——”,有沒有?哇,你假如有看到這樣的人,你趕快去跟他取經,他知道人生真幸福是什麼。

    假如我們今天二三十歲,回到家裡,自己成家了,成立一個小家庭,一開進去,“媽,我回來了啦。”你看他幸不幸福?他家財萬貫,我跟你打包票他不幸福。現在不只沒有說“媽,我回來了”,現在有的,推進自己家連問候都沒問候,就坐在那,一句話都不談。

    所以孟子講,人生有三樂,那給我們一個真正幸福,一個很好的方向。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人時時跟父母兄弟的情感終身都如此。大家有沒有回想到小的時候家裡窮,一根棒冰,五個七個兄弟姐妹一起咬一口,好不好吃?好吃。那個時候一支多少錢?五分錢兩支是吧?現在一支要兩塊,沒有以前好吃。為什麼?“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不是棒冰動,是什麼?心變了,幸福就變了;心不變,幸福就終身保持了。所以假如現在二十年過去,三十年過去了,兄弟之間還是無話不談,還是不分彼此,我相信這樣的家庭,一定是身邊所有朋友羨慕的家庭。

    還有“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一生不做任何的虧心事,一定會有那種俯仰無愧的快樂。這樣的人不會得憂郁症,不用吃安眠藥。現在吃安眠藥的人愈來愈多,問題在哪?覺得很多事對不起良心,在夜闌人靜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慚愧自責了。

    那可能我們講到這裡,“那以前對不起良心的事都做了,那這個樂我不就得不到了嗎?”浪子回頭金不換,“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以前的錯,忏悔、反省、改過,而且又以錯誤去勸告所有的人,金不換啊!這麼一勸,很多人會被我們給勸回頭,因為我們有那個經驗,跟他一講,產生共鳴。所以人覺悟之後,您以前所有的錯誤,會變成成就別人幸福很重要的資糧、法寶哦。

    舉個例子,比方,我記得有一次,剛好在吃飯的時候,看到一位婦女眉頭深鎖,很痛苦。我們覺得人生其實放下了就能快樂,看她這麼痛苦有點不忍心,就很自然的跟她聊起來。結果聊著聊著,原來是夫妻相處的問題,她講了一些情況,我就跟她引導,她慢慢心裡比較放松,這個眉頭也解開來了。有些人那個眉頭鎖到會夾死蒼蠅,所以假如是這個情況,要寫一行字“非請勿進”,不然夾到了,“恕不負責”。她慢慢解開來了。正聽得高興的時候,“對對對,你講的很有道理”,然後突然她就看著我,“你結婚沒有?”我說“還沒有。”她說“哎呀,你不知道啦!”哇,我前面的東西都白講了。所以你看,你要走過那個人生,你才勸得動同樣有這個遭遇的人。

    所以告訴大家:覺悟了,你這一生沒有一件壞事;迷惑了,好事都變壞事。為什麼?迷了之後,統統都在那裡貪心、掛礙、強求,好事都變壞事。所以幸福快樂在迷悟之間,覺悟了,煩惱放下了,幸福就現前了。所以告訴大家,“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只要我們從今天開始,絕對做每一件事都對得起良心,這種快樂自己也能嘗到。這個是第二個快樂。

    第三個快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諸位教育界的同仁,怎麼沒有一個人露出微笑給我看?怎麼聽到這句話大家都是笑不出來呢?

    好,所以,假如笑不出來,就要想到老祖宗另外一句話,叫做知足常樂。假如我們教學,有一個學生肯聽話,一個學生肯改過,一個學生進步了,哇,好高興,你就都想這個人就好了,是不是?一個好的,你不想,都想其他三十幾個不好的,難怪笑不出來。所以快樂跟痛苦一念之間。而且,很有意思,會起微妙變化,那個不好的你就一直盯著他不好,他就開始放大放大,愈來愈不好。這個叫比馬龍效應,是不是?對啊,這不是教育學裡面講的嘛。

    有一次,很有意思,我們一個同仁,他到孩子的教室裡面去。剛好那個桌子是白色的,孩子寫毛筆,只有一小滴滴在了桌子的最邊角,當這個老師進來看到這個桌子,就皺著眉頭,“哎呀你看,這裡髒。”結果另外一個老師說,“這裡全不髒。”可是他只盯哪裡看?盯在那個黑點,其他好的部分他看不到。

    很微妙,你盯著你先生的缺點,他所有的優點你都看不到;你盯著你孩子的缺點,你所有他的優點也看不到。那我們換一個角度看,請問大家,希不希望你身邊的人就拿著放大鏡,盯著你的缺點看?希不希望?你假如希望,那你以後是聖賢人。“來,放馬過來,把我問題都指出來。”那你修養很好。一般的人情事理,都這樣盯著,人家很難受,壓力很大,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而且我們自己在從事教育的過程,有一個經驗。比方說剛接這個班,就有同事過來了,“哎喲,怎麼最差的都在你們班,你知道那個是魔王。”他這麼一講,心裡落個印象,然後就盯著那個孩子看,你看,就是魔王。哎呀,打瞌睡了;你看,又在動歪腦筋了,愈看他就愈像。所以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什麼?心動了。

    另外,好像又有一個真實的實驗,就是在一個學校裡面,校長對著這個老師講:我把這個年級最優秀的學生,全部都放在你們班,你要好好教,個個優秀。這個老師從第一天進來,帶著愉快的心情帶這個班,果然成績優越。一年之後,這個校長笑著對老師講:告訴你一件事,你們班是常態隨機分班,沒有挑過任何一個學生。那個老師非常驚訝。為什麼這些學生個個優秀?因為這個老師覺得每一個學生都好,都優秀。這樣的心,就感得孩子覺得老師愛他,老師信任他,他的動力就出來了。

    所以假如我們不受這些說法的影響,我們至心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變好,當那個從一年級到四年級都被老師討厭的孩子,走到我們的班上,跟我們的眼神一接觸,孩子年齡小,特別敏感,他到一個新的班,那個眼睛都一直盯著老師看,又期待,又怕受傷害。是不是?他很希望:老師,你要信任我,我想改。可是另外又在想:哎喲,其他老師會不會已經給我老師講我很差。但是我們的眼神,都是完全的信任包容他,他可以感覺到,就會形成這個孩子向上的動力。

    所以,這個世界的問題沒有很復雜,缺了一個東西而已,叫愛。只要有愛,所有人的問題就能慢慢解決掉了。所以老祖宗的教育,叫“愛的教育”,我們抓到這個核心點。真正能讓孩子自愛、愛人,他的幸福就到了,這是真正他這一生幸福最重要的基礎。所以《弟子規》上告訴我們,“恩欲報,怨欲忘”,一個人的內心,只裝人家的恩,只裝人家的好,所有的不愉快他從不往心上放,那他當然是幸福的人。

    我們今天要給孩子這樣的正確的人生態度,得要先回光返照。今天我們心裡面都放著誰對不起我、誰很討厭,然後我們自己翻開《弟子規》,“來,小朋友,今天教大家『恩欲報,怨欲忘』”,馬上自己就卡住了,講出來的話,真誠嗎?自然嗎?產生共鳴嗎?很難。所以教兒教女,先教自己,自己真正是這樣的人生態度,你不用給孩子講道理,透過自己的孩子在旁邊看自己父母老師與人的相處、談出來的言論,他就學到了。

    所以,看事情,我們要看到根本,從根本下手,不要從枝末下手。所以教育,根本是身教,言教是輔助。可是我們現在把教育是言教,忽略了身教,本末怎麼樣?倒置。現在本末倒置的現象,告訴大家,處處皆是本末倒置。

    比方,教孩子最重要的根本是什麼?“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是吧?你們沒念過《大學》嗎?念過吧?不是university,是四書其中一本《大學》。所以告訴大家,人沒有深入經典,這一生什麼是本,什麼是末;什麼是先,什麼是後;什麼是輕,什麼是重;什麼是緩,什麼是急,判斷不出來。誰都知道“至要莫若教子”,一個家庭裡面把下一代教好最重要,大家觀察一下,花多少時間把下一代教好?所以,“教孩子最重要”叫標准答案,標准答案只在考試卷出現,考完試就忘了。

    所以現在有一個現象,成人聽到一些很好的道理,“對對,你講的很有道理,對對對”,對完了,一走又忘了,該怎麼樣還怎麼樣。為什麼?因為這些對的道理聽得太少,還起不了作用,不對的這種社會風氣太強了,一下就被拉過去了。

    所以,我們看“本末倒置”,這個成語不是說別人的,要反觀我們自己能不能抓到本。所以教好孩子德行是本,結果我們現在都是告訴孩子:好好讀書,以後賺大錢!那他從小就是錢、錢、錢。錢擺第一位,父母就擺第二位了嘛。所以重視經濟的地方,就是最不孝的地方,重利輕義嘛。

    所以現在有些長輩覺得很無奈,他們說了一句話:我們這一代人,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是被子女拋棄的第一代。告訴大家原因在哪裡?本末倒置。下一代連什麼是孝道都沒搞清楚,他怎麼會懂?所以這個輕重本末,是重要的智慧,要判斷得出來。

    我們現在看,夫妻,男女找對象,什麼最重要?什麼最重要?德行。標准答案。所以告訴大家,為什麼我們現在學生特別會考試,走出教室就不守規矩?因為我們也很會講標准答案。所以當老師當久了,得要常常換位思考,不然教書教久了,自己在教室裡面是國王,是皇太後,“統統都要聽我的”,人會形成這個執著點。我有一個好朋友說,你以後找對象,千萬別找小學老師,因為她在學校是老師,她回來還是老師,對她老公:你干什麼!就不會……

    當然,諸位朋友們,學東西要會學,舉一要怎麼樣?反三。最重要反到哪裡?反到自己的身上。不要剛剛我這麼一講,有男同胞說,“對啊對啊,你看我太太就是這樣。”你別害我,你不要回去跟你太太說,蔡老師都說妳,那我就跟你太太結冤仇。

    所有的道理,都是來觀照自己的,當老師會有執著,請問當主管會不會有執著?很多人在公司是董事長,回家還是董事長,在媽媽面前也是董事長,那這個心性就一直在後退了。所以,學問的功夫,都在這顆心地上,不是在外面。

    所以剛剛我們講到夫妻,男女找對象。以前都知道,娶妻要娶她的德,賢德,叫“門當戶對”。大家知不知道什麼是“門當”?什麼叫“戶對”?那個門當,就是在門前兩個,那個叫門當,兩個擺在那裡,代表什麼?代表他這個家裡很有地位、很有學識,門當;戶對是門上面那個裝飾,叫戶對。而且那個都代表他的學識跟社會地位,不是代表他一個月收入多少,現在都變成多少錢了。

    現在人考慮事情,真的是急功近利,想得太淺了。你去給你兒子找個對象,找那個最有錢的,好不好?找最有錢,那個叫千金小姐,碰都碰不得。你就為了那個錢娶回來,你兒子可能一輩子都要很辛苦,得要分析得長遠一點。你說,哇,她長得很漂亮,娶回來。請問大家,漂亮能看多久?告訴大家,你漂亮看一天看到最後都看不下去,因為累了。漂亮最多撐三天五天,要能覺得另一半一輩子都很漂亮,沒有心靈美是辦不到的啦!沒有心靈的美,三天保證開始吵架,不相信你試試看。三天發生那麼多事情,脾氣不好鐵定出來了。

    而且更重要的,結婚證已經蓋下去了,是吧?“終於到手了”,心境一變,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心動啦!從念念欣賞對方的好,那個一蓋下去,轉了,就開始看缺點了,開始“你應該為我做什麼”了。本來是“我能為他做什麼”,突然變成“他應該替我做什麼”,從付出變成要求,哪有不苦的道理?

    所以大家看,所有人與人的關系,都在突顯本末倒置。所以傳統文化裡面有一句話很有味道,叫“萬法由心生”。所有人世間的事情,都是人心的反射,本末倒置了,什麼都是本末倒置,甚至於是什麼?連一顆糖果都本末倒置。大家看三十年前的糖果長什麼樣子?穿著白色的衣服,很樸素,雖然不會很起眼,可是吃起來很香、很濃,是不是?三十年之後,穿得很漂亮,有時候一盒包得很好看,拆開來還有一個盒子,再拆開來還有包裝,再拆開來,一點點。請問我們是吃糖還是看包裝?請問諸位男士,找個太太來,是來治家還是來欣賞的?你看,不要看這個小東西沒學問,小東西都在反映人心的問題在哪裡,不重實質,重表面。

    那當然,我們體會到這一點,不要去看別人有沒有看實質,首先誰要先看實質啊?自己要先清楚了、覺悟了,才能幫助別人覺悟。自己都胡裡胡塗,那談不上幫別人覺悟了。

    我們看團體裡面,現在的領導者喜歡用什麼人才?有才華的,聰明的。才者末也,可是你看人很容易欣賞才華,但是忽略了德行。所以現在團體裡面為什麼問題很多?重才華不重德行,有才華的人掌握權力之後,他就給你胡搞瞎搞了。

    所以我那個時候去學校應征,考試考過了,面試,校長給我應征,我坐在那裡。因為我辭掉工作之後,又重新到學校考試,要去教書。結果我一坐下去,我筆試過了,試教也不錯,剩一個口試。結果一坐下來,那個校長說:你有沒有行政經驗?沒有。你有沒有比賽得過獎?沒有。你有沒有帶學生比賽得過獎?沒有。他給我問了好幾個問題,我都搖頭。最後我心裡想可能考不上了,都是搖頭怎麼考得上呢?我走出去之後有點落寞,教育界居然不要我了。我在那裡很遺憾,他怎麼沒有問我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愛心呢?

    大家看見團體裡面,到底什麼是本?什麼是末?包含我們交朋友,道義是本,利益是末。現在好像都有利可圖了,才有這個關系;沒利可圖,變成陌生人了。那這樣,朋友之間那個情誼就非常淡薄了。我們就體會不到古人講的一句話,“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什麼味道?我們嘗到沒有?這個味道很濃啊,很厚啊!

    好,所以我們今天明白了,真正的幸福,不是向外求,在我們的心底裡。人能去掉貪心、去掉自私自利,念念為人著想,念念能愛人、能尊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其實痛苦從哪裡來的?從把“我”看得太重,什麼都是“我”。

    大家見過許哲女士沒有?今年一百一十三歲,大家這幾天應該會看到她的照片,她那個笑容跟嬰孩的笑容一樣。一個人活了一百一十三年,居然保有赤子之心。所以孟子講,“大人者”,真正有學問、道德的人是什麼?“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還能時時心上都沒有裝不好的東西,看到人就笑。大家看那個剛出生的嬰兒一天笑多少次?沒人他也笑。科學家調查,一兩歲的孩子,一天平均笑一百七十次;成年以後,成人一天平均笑七次。告訴大家,恭喜大家,大家今天笑的次數超過平均值很多啦。好的開始是成功一半。

    所以我們這樣喜樂的心、豁達的心,終身保持,你從今天開始,“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現在念這一句話,好多人都是笑著念出來的,剛剛我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沒有一個笑給我看。所以大家看,大家在這一段時間放下了執著,心靈已經提升上去了。所以一個人幸福快樂,就在這個念頭上轉過來了。

    那我們想一想,為什麼一個人的人生不斷的在努力,結果努力到最後是愈來愈笑不出來?那鐵定方向錯了嘛。在這個人生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增加了些什麼,造成我們笑不出來?太多的追求,要吃好、穿好,很多的攀比,希望丈夫長得跟劉德華一樣,太太跟哪個明星一樣。求,苦就來了。

    請問大家,你問這個兩歲的孩子說,“誰最漂亮?”(答:媽媽。)他還沒受污染。是不是?誰最帥?爸爸。可是,真的這個爸爸媽媽有德行,我跟大家保證他這個認知終身都是這樣。為什麼?那是打從內心對父母佩服。所以一個有德的母親,她的兒子找對象一定都找跟我媽差不多的,他就不容易找錯,這個都是很微細、很自然的。

    好,所以我們今天了解到,痛苦的原因在貪,貪求愈來愈多。孩子沒有那麼多貪,看到媽高興,看到爸高興,看到誰他高興,然後他不記人家的不好,所以他不會發脾氣,他沒有瞋。我們把這個本善的心,就記別人不好,一直放一直放,看到那個人,“哼,有什麼了不起”,脾氣就來了。

    不要說小孩,我們今天在小學教書,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孩子不對,你批評他,訓斥他一頓,你的氣還沒消,你剛罵完,他要走,“老師再見!”他什麼都忘了。所以有時候跟小孩相處有一個好處,常保赤子之心。所以有時候遇到這個情況,小朋友走了,“拜拜!”到底是他有功夫還是我有功夫?誰在教誰?所以我們看,不記人家的這些不愉快,他就不會瞋恨。不貪、不瞋、不癡(不愚癡)、不傲慢,然後,不疑神疑鬼,這一些心態都阻隔了我們跟幸福的連結了。

    一個人能不貪、不瞋、不癡、不慢、不懷疑,不懷疑自己,也不懷疑別人。大家想一想,一個人傲慢的時候,別人有壓力,他自己快不快樂?所以這個時代,人自己不想清楚,都是傷害別人,糟蹋自己。人生有一個真理,害人絕對害己,你給別人發脾氣,人家嚇得半死,自己呢?暴怒傷肝,是不是?害人絕對害己。利人絕對利己。比方我們今天去參與一個課程,台上的人講得有點緊張,在那裡發抖,我們在底下給他一個鼓勵的眼神,給他鼓掌一下,他就不緊張了。利人也什麼?利己。為什麼?你拍手,這個手上有通往所有器官的穴道點,是吧?所以你一拍,全身……(掌聲)所以大家今天開悟了,利人絕對利己。

    那我們有沒有真正學到什麼是真愛?學到真愛了,幸福的關鍵就是懂得愛。自己能愛護自己,又能愛護別人,自己有幸福,別人也有幸福。大家有沒有去上過哪一堂課,是讓我們認識什麼是真愛?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人拿著愛的大旗去傷害別人?“我愛你,所以你要怎樣怎樣怎樣”,有沒有?你看現在很多男女談感情談到最後,活不下去了,互相傷害都有。愛是什麼感覺?溫暖。怎麼會愈來壓力愈大?那鐵定是我們口頭上是給人家愛,事實上,那是欲望,那是要求,那是控制。什麼才是真愛?我們明天再跟大家來交流。

 

上一篇:化解冤親債的主要方法
下一篇:在同江市新提職局級干部培訓班上行使鞠躬禮的心得體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