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死時除正法外,余皆無益:
成立此根本之三種因相,即三種無益:親友無益、受用無益、身體無益。若能確認此三者毫無利益,唯有正法有益,心中必會發起決斷,唯一以正法為歸依、為怙主、為救助者,全身心依止正法。
學人應認真思惟此處內容,須知思惟靠自己,他人無法代替。唯有以自心通達此理,方能轉變行為。當知此心即是內阿阇黎,其力量遠勝他緣,自心若能明了,勝過他人灌輸,故唯由自己思惟,確實體會心外諸法皆無利益後,才會真正發起決斷,放下萬緣,一心依止正法。
思惟時,觀想自己處在臨終彌留之際,自問:
一生之中,享受的美味佳肴、換過的漂亮衣裳,此時於心何益?能帶走何者?毫無利益,亦無法帶走絲毫。
一生之中,住過的洋房小車,用過的家俬電器,於心有何利益?又有何者能帶走?此等無情法豈能安慰內心,亦不可帶走絲毫。
一生之中,曾縱情於娛樂歌舞,醉生夢死;曾沉浸於劇中人事,悲歡同息;曾瘋狂為精彩球賽,高聲吶喊,然曾有幾何,心得慰藉?幻化聲色於心無益。
一生之中,親眷如雲,朋友如梭,此時有誰,生死相隨?父母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遇,無肯代受,死時苦樂,唯己獨受。
日夜不離之身軀,此生曾竭力愛惜養護,精心美化,命終時,縱不情願亦將捨去,毫發不隨,故此肉身亦難擋業風,何以慰藉心靈?
人生舞台,行將落幕,此刻,一生曾擁有的權勢名位,以及鮮花掌聲中度過的輝煌歲月,種種榮耀,亦將隨業風而去,蕩然無存,何以驅我內心恐懼?
一生之中,曾擁有多少恩怨情仇,亦曾沉溺在親友愛眷的情感漩渦中,此等起伏迭蕩之感情,反復無常之執著,豈能牽住業風,同赴後世?於死畢竟無甚利益。
一生之中,曾博覽世學,辯才無礙,擁有高學歷,然以此等世智能否說服死神網開一面?面對死神,縱練就百般武藝,亦無用武之地。
如是層層探詢,不由會問:何者真能利益於我?如是追究,必將發現真正能作利益者,唯一是此善心。一生之中,若曾守持淨戒,奉獻身心於佛教、人類,若曾善待周遭的人們,若曾以智慧給予世界正法光明,若曾盡責任履義務,荷負如來家業,此等善行功德必定安住於心,以善業力能令內心安詳寧靜,且必將隨自己同赴後世,成為一切安樂之源。如是明了後,心中必能發起決斷,盡形壽唯以正法為歸依處,以人身唯一勤修正法。
最後須要將思惟三種因相融入日常行為之中,真正作串習,時時以“死”字警醒自己,當思“今日我必死去,生命僅剩一日,當如何善度?世法皆無常,了無實義,唯有正法具真實義。因此,我應珍惜最後機會,攝取堅實。”
此處修習念死,非僅作意今日必死,而是以此為方便,生起兩種正念:一、世法無實義之正念;二、唯正法有益之正念。《無常經》雲:“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普賢警眾偈》亦雲:“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從此等聖言中,可體會“念死”即是須發起取捨之正念,“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是須要外捨萬緣,內斷世間八法之散亂,捨棄無常無義之處;“當勤精進,如救頭燃”,是須於一切時處攝取堅實,“當行不死之門”。
知此要點後,一切日常行動,皆須作今生最後一次觀,由此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機會,將之轉為道用。出門時須想:今日或許會死在外面,故應將最後時間投入於修行;上車時須想:我將死於車上,故應善用最後機會修習利他;上課時須想:此是最後一堂課,故應發心為利益有情而作清淨法行;睡覺時須想:明天不再醒來,應於善心中死去;與他人共處時須想:此是最後相聚,應以愛心相待。諸如此類,以念死為方便,喚起內心深處之善念,將自心轉入修行。
至尊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開示:
“路上行走為無常,故當如理如法行;
所住之處為無常,故當意念為淨土;
飲食受用無常故,當以禅定為食物;
床上睡眠無常故,迷亂修為光明夢;
財物珍寶無常故,應依聖者之七財;
親友近鄰無常故,當於靜處修出離;
名譽地位無常故,應恆處於低劣位;
言談話語無常故,當勤念咒與誦經;
信心出離心無常,故應堅定立誓言;
思惟分別念無常,應具賢善之人格;
驗相證悟無常故,當至法界之盡地。”
學人當如是而修。
以上所言念死法門,實為佛教諸派修行皆須具足的前行法,若無此基礎,任修何法皆難以趣入。
以淨土宗為例:淨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禅師,在其語錄中提出淨土行人應具十種信心,前兩種信心,即在死亡無常上強調。第一種信心“信生必有死”,旁有小注雲:“普天之下,從古至今,曾無一人逃得。”此即須信決定死亡;第二種信心“信人命無常”,小注雲:“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為後世。”此即須信死無定期。後有幾種信心,言及“信佛語不虛、信實有淨土、信生即不退、信一生成佛、信法本唯心”等,即為須信死時余法無益,唯往生淨土方具實義。
宋朝草庵禅師《念佛訣》中雲:“阿彌陀佛誰不能念,而偏難念,西方極樂世界誰不願生,而罕得生者,蓋念佛之人未得訣耳。教念佛而使之真切者,其唯死之一字乎?死之一字在念頭上,境緣自然冷淡,情愛亦自輕微。名利勢豪,向此處俱用不得,見聞知解,到此時也行不得。四大各離,將何所靠;孤魂無主,安得自由。此時不見彌陀,恐逢羅剎,不生淨土,恐入驢胎。莫視此事為緩,明日之事,今日不知。莫將此事為輕,錯過今生,沉淪永劫。是一切事無如生死大事,則事事皆不切之事。於一切時總作臨命終時,即時時皆念佛之時。如是念佛,斯為切心。如是切心,方生淨土。須下‘死功夫’,才成淨業。常念‘死時節’,方肯切心。此乃成佛之階梯,是誠念佛之妙訣也。”
近代淨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亦雲:“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在額顱上,掛到眉毛上。”
須知修習無常之方法,即思惟眾多比喻與道理,同時祈禱三寶總集之根本上師,求上師三寶慈悲加持,使我等能真正憶念死亡無常。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開顯解脫道》中說:“諸法無常遷變如閃電,思惟器情悉皆壞滅法,決定死亡死時卻不定,心執常法唯是自欺诳。我等恆處懈怠放逸中,總集三寶上師悲眼視,能念無常死亡求加持。”
宗大師《攝頌》中,統攝念死無常要義為:“死仇決定終須到,容或今日便降臨,死時世事均當捨,速修妙法求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