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五個普通家庭演繹孝心美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撰文/ 本報記者 宋德松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構建和諧社會,家庭和諧不可忽視。家庭養老是我國普遍認同的養老模式,它賴以存在的思想基礎就是傳統的孝道觀念。隨著我國進入“老齡社會”,“四位老人,一對年輕夫婦、一個未成年孩子”成為主流的家庭結構模式,養老、敬老、為老的孝心工程成為一項涉及社會和諧的道德精神工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向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人對子女的哺育,無私偉大,而他們對子女的要求卻微乎其微:希望你生活得好,工作得順利,有空的時候能多回家陪他們說說話,看著你吃干淨他們張羅的飯菜……

  烏鴉尚有反哺之孝;羊亦知有跪乳之恩,孝道孝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幾千年來,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而作為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最嚴格時期出生的“80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已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有人稱其為“幸福的一代”,也有人稱之為“垮掉的一代”。如今,“80後”已步入成家立業育兒的年齡,逐漸成為社會生活的主流。而伴隨著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的步伐加快,“80後”也將成為“養老的一代”。

  近日,北京千名“80後”准媽新媽出倡議。倡導大家為母親表達真愛“五個一”,即“一天一次問候”、“一周一次歡聚”、“一月一次郊游”、“一季一件禮物”、“一年一次健康體檢”。作為兒女,大家都該響應這樣的倡議,回報父母之愛應有緊迫感。

  今天,記者帶您走進本市的幾個普通人家,講述發生在那裡的親情故事,在那裡愛伴著孩子們幸福成長,在那裡愛讓花甲老人安度晚年,愛子情深,反哺意切,濃濃的愛意帶來家庭的溫馨,真誠的行動書寫社會的和諧——

  一個平凡的女人,靠她偉大的母愛和不懈的努力使原本癱瘓的女兒能夠走路並學有所成。也是這個平凡的女人,憑著她樂觀的態度和強烈的責任感使原本不幸的家庭重新綻放出希望——

  用我的骨頭幫女兒站立

  走進穆桦的家,眼前一亮。午後的陽光灑滿整個房間。陽台上的君子蘭、杜鵑、綠蘿爭芳斗艷,一張不大的桌子上鋪著手工編織的白色镂空台布……陽光裡的一切是那麼溫馨、和諧、生機盎然。也許你想不到,這就是一名單親母親為兩個女兒精心布置的小家。

  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女人,靠她偉大的母愛和不懈的努力使原本癱瘓的女兒能夠走路並學有所成。也是這個平凡的女人,憑著她樂觀的態度和強烈的責任感使原本不幸的家庭重新綻放出希望。

  穆桦和那個年代的很多人一樣,18歲下鄉,22歲返城。然而,與很多人不同的是,她的生活道路更加崎岖。在她26歲的時候,大女兒出生了,初為人母的她沉浸在從未有過的喜悅之中。可是醫生的一句話卻如晴天霹雳:“由於溶血,孩子先天殘疾,雙胯脫位、右股骨曲曲短縮、並患網狀內側肌病,一輩子要在輪椅上度過。”打開包袱,只見孩子的兩條腿竟相差十幾厘米,右腿蜷縮成一團肉,雙腿都無力地下垂著……眼前的一切一下把穆桦從天堂拽進了地獄。“放棄這個孩子吧!”親戚朋友們勸她。看著女兒那雙美麗的大眼睛,穆桦有了決定——“我不能放棄她,我要讓她站起來!”

  “對不起,我們治不了……”走遍天津的大小醫院,換來的都是拒絕。孩子兩歲多的時候,他們打聽到寧夏有一位天津籍的大夫可能能夠治療孩子的腿,於是千裡迢迢來到銀川。檢查後,大夫鄭重地對穆桦夫婦說:“孩子右腿的股骨生下來就是兩截兒的,需要父親或母親的一塊髂骨為孩子接上。”“您是說我的孩子有救了?那就快做手術吧,切我的!”回憶起手術時的情景,穆桦微笑著說:“當時是局部麻醉,我能清楚地感覺到大夫在切我的骨頭,但是我的心裡特別高興,想到有了這塊骨頭孩子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站起來了,我的心裡就只剩下興奮了。”之後,女兒在經歷了6年大大小小的多次手術之後,終於站了起來,並學會了走路。

  天有不測風雲。命運並沒有眷顧這個多災多難的家庭。1998年,穆桦的愛人突患胃癌,短短21天便撒手人寰。留下了孤兒寡母和幾萬元的債務……而這一年,大女兒13歲,小女兒才8歲。送葬回來的那一晚,她把兩個女兒叫到身邊,三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說:“爸爸不在了,你們不要擔心,我會把你們帶大,我們要堅強,一起面對。”兩個女兒懂事地點著頭。

  轉眼間,十幾年過去了,穆桦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撐起這個家。令她欣慰的是,大女兒魏環已於去年從南開大學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並被評為和平區“自強模范標兵”。小女兒魏玮也考上了重點中學,並拿下了手風琴業余十級證書,正在努力實現自己的大學夢想。

  說起家中70多歲的老人,人們往往會浮現兒女孝敬、孫子繞膝的情形,但是在河東區魯山道街道藍山園社區卻有另外一幅和諧畫面:一位滿頭銀發年逾古稀的老太太為另一位90多歲的老太太剪發、梳頭,照顧得無微不至。這就是74歲的林靜娟和她97歲的婆婆的現實生活寫照——

  都是自己的爹媽

  林大娘的家中窗明幾淨、一塵不染,家具擺放得井井有條,客廳裡面擺放著的幾盆鮮花散發著淡淡的幽香,絲毫看不出只住了兩個行動不便的老人。林大娘和婆婆雖然不怎麼用語言交流,但是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可以互相領會對方的意思。兩位老人臉上浮現的都是慈祥的笑容,整個房間都充滿了和諧的氣氛。

  林靜娟1965年結婚時,就和公婆住在一起,全家4口人住在2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裡,多年來她一直將兩位老人當作自己的親生父母來侍奉,從沒和公公婆婆紅過臉,一家人和和美美,成為遠近聞名的和諧家庭。

  1976年唐山大地震,林靜娟的愛人當時在外地出差,她一個人帶著公婆和年僅3歲的女兒搭了一個簡易抗震棚棲身。林靜娟冒著余震的危險,返回倒塌的平房裡燒水、做飯。每天來回十多次。當愛人回來,看到一家老小平安無事的時候,激動得逢人便說:“多虧了我的愛人老林啊!”

  1996年,82歲的公公患了直腸癌,手術後腹部開口造了瘘,掛上了便袋,由於婆婆年紀大了,照顧老公公的重擔落在了她一個人肩上。林大娘每天為公公擦洗,換便袋,有時老人不小心把便袋弄掉了,大便溢出,弄得到處都是,林大娘不怕髒不怕累,直到6年後公公去世,她一直精心地照料,從無一句怨言。在公公去世前的兩三年裡,由於病痛的折磨,老人經常用拐杖敲打地面,林大娘怕影響樓下的居民,就親自到樓下向鄰居道歉,鄰居們紛紛被她的孝心感動,也就不再計較了。愛人感激地說:“多虧你啊,我不如你啊!”每每遇到誇贊,她總是說:“誰能干就干呗,都是自己的爹媽嘛!”

  冬去春來,林靜娟也步入了古稀之年,雖然自己的身體也不是很好,但是對老人的照顧從沒有松懈過。都說婆媳關系不好處,可林大娘和婆婆共同生活了近45年,感情就像親娘兒倆。日常生活中,有好吃的林大娘總是第一個送到婆婆嘴邊;老人愛干淨,她就把換洗的衣物,疊得整整齊齊,放在床邊,供婆婆隨時穿、換。每年春節,還要為婆婆添置新衣服。2005年,婆婆在半夜起來上廁所時不慎摔了一跤,造成胸椎四節、腰椎一節骨折。醫生叮囑,出院後必須要讓老太太在床上靜養兩個月。林大娘嚴格按照醫生的叮囑,每天為躺在床上的婆婆梳洗、喂飯,在林大娘的精心照料下,兩個月後,老太太的腰完全恢復了,有時一天能在房間裡走上100多個來回。連主治醫生都說:“94歲的老太太,腰傷能夠恢復這麼好,真是個奇跡!”老人也逢人就講:“有這麼孝順的媳婦,我真有福氣啊!”

  去年,林大娘的老伴兒不幸去世,家裡只剩下了婆媳倆守著空蕩蕩的屋子,為了不讓年邁的婆婆受到刺激,她一直瞞著老人,強忍著悲痛的淚水,像往常一樣陪著婆婆有說有笑。如今,97歲的婆婆依然精神矍铄,身體硬朗,頭發梳得很整齊,衣服也很整潔。林大娘的女兒逢人就說:“媽媽是我們家的英雄!”

  他們都是我的孩子

  “祝我們偉大的祖國,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會更加繁榮昌盛,走向輝煌!”河東區向陽樓街道工療站這兩天經常傳出慷慨激昂的朗誦聲。誰都想不到的是,這抑揚頓挫、充滿激情的朗誦聲,是來自一群精神智力殘疾的孩子。而為這群精神智力殘疾孩子輔導朗誦的是河東區向陽樓街道的普通居民,一位精神智力殘疾人的母親——王淑琴。

  王淑琴有三個兒子,小兒子陳寶利小時候就體弱多病,當時王淑琴既要工作,又要忙著照料老人和這個多病的兒子,卻忽視了小兒子精神上的異常。“以為孩子只是淘氣,長大了就好了”。每當談到這裡,王淑琴的眼淚就禁不住往下掉。直到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學校發現陳寶利根本無法和普通孩子一樣集中精力聽課、做作業。王淑琴才知道孩子患上了嚴重的多動症,成了一名精神智力殘疾人。噩耗讓這個本來幸福美滿的五口之家蒙上了一層陰影,也深深地刺痛了王淑琴的一顆做母親的心。

  1980年,工作單位有一個上大學繼續深造的機會,但是看著剛被確診為精神智力殘疾的兒子,王淑琴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她一直夢想的大學殿堂,把滿腔抱負化為深沉的母愛,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小兒子的教育和照顧當中。當時專門為精神智力殘疾孩子提供教育的學校很少,王淑琴一家一家地求,終沒有一家學校可以為她的孩子提供長期的教育,王淑琴只得把孩子天天帶在身邊。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青春期的到來,陳寶利的情況越來越不容樂觀,性情越來越暴躁,1987年,王淑琴索性放棄了自己一直鐘愛的崗位,全心全意地照顧這個讓她痛心的孩子。無論上市場買菜還是出門辦事,她都拉著陳寶利的手,街坊鄰居和菜市場的小販都認得這對母子,這一拉就一直拉了近20年。

  2006年,河東區殘聯在向陽樓街道成立了殘疾人工療站,街道的工作人員主動找到王淑琴,讓陳寶利在工療站裡面接受康復治療。看到孩子在工療站裡面經過專業老師和相關工作人員的教育和輔導,情況逐漸好轉並基本可以做到生活自理,王淑琴的生活有了新的希望,多年籠罩在心頭的陰影也逐漸散去。

  把200多字的詩歌背下來並在台上富有感情地朗誦出來,對於一般的正常人恐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為了讓精神智力殘疾孩子也能夠像正常孩子一樣體驗到朗誦的樂趣,王淑琴認真留意專業教師在授課時的講授方法,揣摩各種精神智力殘疾孩子的特點,創作了《奧運頌》《祖國的生日》等適合孩子們朗誦的詩歌,還編寫了小品《新的希望》。工療站的孩子們的精神不能集中太長時間,每天只能練半個小時,接受能力又比較差,還有的字不認識,王淑琴一遍一遍地示范、演示,就像當初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樣,從來不嫌煩、不怕累,工療站裡的孩子們都特別喜歡她。

  如今,王淑琴了解了許多精神智力殘疾人康復治療的相關知識,經常利用自己文筆方面的優勢,為工療站做定期總結。在跟記者交談的過程中,不停地為記者解釋殘疾人康復治療的相關專業術語,俨然是一個精神智力殘疾人康復治療的專家。經過她的輔導,向陽樓街道工療站甘雙等精神智力殘疾孩子在河東區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詩歌朗誦會上演出,受到了專家的認可和廣大群眾的喜愛。

  女婿也是兒

  天興裡社區的居民都知道,蔣老漢家有塊寶。不是金子銀子,而是他101歲高齡的岳母。多年來,他和老伴兒一直悉心地侍奉著老人,如視珍寶地照顧著,被街坊四鄰傳為佳話——

  2003年1月,蔣德勤95歲的老岳母突然高燒不退。夫妻倆急忙把母親送去醫院。被醫生診斷為肺感染。情急之下,老伴兒犯了心髒病,照顧母親的重任一下落在了蔣德勤身上。由於老人長期服藥,引起了胃液返流等並發症,吃不下任何東西,只能靠24小時輸液維持生命。蔣德勤的兒女們白天都有自己的工作,雖然晚上也幫忙值班,但他考慮到老人歲數大了輸液容易滾針,還是不放心地整宿看護。大量的抗生素引起了腸道菌群紊亂,老人腹瀉不止,經常弄得身上床上到處都是大便。他總是急忙為老人換下弄髒的衣物並清洗干淨。鄰床的病人看著他忙前忙後地為老人端屎端尿,一個勁兒地羨慕說:“您好福氣啊,有這麼好的兒子……”三個月後,老太太在兒女的攙扶下健康地走出了醫院。連醫生都震驚地說:“這是個奇跡,老人能夠闖過鬼門關,全靠家人的鼓勵和悉心照顧啊……”

  隨著人年歲的不斷增大,開始出現了食欲減退,小腦萎縮,說話開始重復了。蔣德勤夫婦看在眼裡急在心上。蔣德勤專門買來一些科普知識和延年益壽的報刊、書籍。按照養生食譜為老人做每一頓飯,保證科學合理的飲食。在他家的餐桌上,飯菜都是粗細糧搭配、葷素食品結合的,各種營養元素涵蓋得十分周全。他還專門為岳母制定了健康飲食計劃,每天3個核桃、4個桂圓、5個棗、雞蛋、牛奶從不間斷。自2003年那場大病後,老岳母再也沒有生過病,連一次小小的感冒都不曾患過。

  為開發老人的智力,防止小腦萎縮。蔣德勤可謂煞費苦心。他不止一次地去商場為老人買來塑料插件、積木、拼圖等開發智力的玩具。每天晚飯後,老人都會擺弄一陣,鍛煉左右手的能力。家裡隨處可見的看圖識字、漫畫、圖畫書,也都是為老人准備的。令蔣德勤夫婦倍感欣慰的是,在他們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目前不僅能夠看書讀報,還有正常的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生活也基本能夠自理。

  現在,老人年歲大了,料理基本生活日漸吃力,洗漱就得兩個多小時。有時女兒孫榮效也會不耐煩地抱怨兩句。蔣德勤卻總是批評妻子沒有耐心。為了給老人補充體力,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勸說老人多吃點東西,有時竟像哄小孩似的趁老人玩玩具的時候往嘴裡塞上一口。“不論多費力氣,我也要讓她補充足了每天必須的能量!”蔣德勤堅定地說。

  蔣德勤夫妻沒有參加任何社團,也不出去旅游,不是不愛好,而是想一門心思地照顧好老人。兒女也都紛紛張羅,但都被倔強的蔣老漢拒絕了,原因很簡單:“把老人交給別人,我不放心。”

  婆婆也是媽

  “雖然公公不在了,但我會像他老人家一樣照顧好我的婆婆,其實這些都是應該的,是再平常不過的了。”潘榮總是淡淡地一笑說。整整15年了,她和婆婆一直關系融洽,親情使這個生活並不富裕的小家顯得無比溫馨。

  潘榮是1994年嫁入王家的,從踏進王家的那一刻起,便將“孝”字記在了心間。平時她和丈夫上班,婆婆照顧孩子料理家務。家裡的大事小事有商有量,其樂融融。

  退休後的潘榮考慮到婆婆年歲已高,不想再讓婆婆操持家務。可勤快的婆婆就是不答應,執意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輕活。懂事的潘榮明白,婆婆是個好強的人,她想為兒女分擔。於是她答應了老人的要求,讓老人繼續做飯收拾屋子。冬天家裡沒有暖氣,為了不讓婆婆的手沾涼水,潘榮每次把菜買回來之後,就自己洗好切好。雖然只是個小舉動,卻讓老人開心地抹了眼淚。

  “潘榮可是個貼心的孩子……”說到兒媳婦的好,就連平時不多語的韓淑琴老人也打開了話匣子。去年冬天,韓淑琴老人為家裡買了兩車煤。後來發現是假煤,點不著。老人一著急犯了心髒病,住進了醫院。為了讓丈夫安心工作,潘榮把照顧老人和孩子的擔子全部扛了起來。每天家裡醫院兩點一線,操勞過度的她卻從沒抱怨過半句。她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讓婆婆快點好起來。

  陪伴婆婆的時候,潘榮發現老人嘴裡每天都在不停地自責,一自責手就會發抖。她心想婆婆這是心病。於是她握著韓淑琴老人的手含著眼淚說:“媽,那點煤算個啥呀,可媽媽我們只有您一個,您要是急出個好歹來,我們的日子可咋過呀!”在兒媳的悉心照料和耐心勸說下,韓淑琴的手不抖了,臉上也漸漸露出了以往的笑容,潘榮一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我是個倔強的人,什麼難事都不曾讓我哭過,可是婆婆的體貼和關懷卻經常感動得我掉眼淚。”潘榮深有感觸地說。

  去年冬天,潘榮87歲的老父親得了重病住進了醫院。雖然有哥哥姐姐照顧,但作為女兒,她渴望陪伴床前,伺候父親。但是心裡還放不下家裡年邁的婆婆。每天打理好父親的基本生活,便急匆匆地趕回家給婆婆做飯。看著日漸消瘦的兒媳,韓淑琴心疼地責備:“別這麼折騰了,快安心去照顧你爸爸去吧,我能自己照顧好自己!”看著老人擔心的樣子,所有的辛勞一下子煙消雲散了。

  前年夏天,潘榮去醫院拔牙回來沒聽醫生囑咐漱口了。巨大的疼痛讓她難以忍受,不停地跺腳。看到這種情況,老人竟偷偷去了太平洋大藥房給買去疼片去了。一個小時過去了,婆婆把水和藥送到了潘榮面前。看著婆婆氣喘吁吁的樣子和那張被太陽曬得紅腫的臉,潘榮急了:“媽,你出去給我買藥了?這麼一大段路,磕著碰著了可咋整?快讓我看看,有沒有摔跟頭?”她緊張地看著婆婆,眼淚卻一個勁兒地往下掉。為了她,83歲的婆婆竟步履蹒跚地走了那麼遠的一段路……

  潘榮經常說:“她是我愛人的母親,我愛我愛人,就要愛他的母親。”


 

上一篇:陳慶之:教育得先講孝道文化
下一篇:愛,讓生命之舟遠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