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淨空法師關於學講經的問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關於學講經的問答

作者:淨空法師
 
問:弟子發願講經,但弟子生性內向,不善交際,且擔心外緣太多影響清淨心,請問可否以心念默禱與大眾結緣,或是一定要有所接觸和互動,才算是善緣圓滿?

答:結緣方式很多,最重要的是心。心一定要真正尊重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一定要捨己為人,這樣的存心、行事,才是與一切眾生結善緣。結緣決定不是攀緣,對自己修學有障礙的是攀緣,結緣決定不會產生障礙。所以,結緣、隨緣、攀緣的界限,一定要很清楚,希望同學們多學習。

講經法師與廣大群眾結緣,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祖祖相傳。佛法言‘佛不度無緣之人’,你將來修行成佛了,眾生與你沒有緣,你度不了他。你講經講得再好,與他沒有緣,他不喜歡聽,不喜歡與你接觸,就無可奈何!

這種現象我們親自看到,當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師學講經,法緣最殊勝的是林看治老居士。這位老居士是小學畢業,很多佛經裡面的字都不認識,但是她很了不起,非常謙虛,所以學成功了。她學成之後,在台灣地區到處講經,學得雖然不怎麼樣,但無論在哪個地方講經,她的聽眾總是最多,大家最喜歡聽她講經。同學當中有許多講得比她好的,就是沒人聽,這就是各人緣分不相同。

所以,結緣比什麼都重要,我們能以真誠心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都是結緣。我們到講堂聽別的法師講經,利用這一點時間,關懷一般聽眾。我們自己有座位,在沒有開講之前,我們不必坐在那個地方,我們到門口當招待,這就是結緣。我們與聽眾親切打招呼,告訴他從哪裡走、到哪邊去坐,這都是結法緣,這對自己修行沒有一點妨礙。所以,要懂得隨時隨處幫助別人。

問:我們是發心以講經弘法的方式來自度度他。從理論上來講,若是能常隨師學,當然成就是最快速、最殊勝的。但是現在的困難仍是存在的,譬如說出家在僧團當中修行,首先就必須為大眾服務,而且不能自己有選擇,這也是符合修行的精神,因為修行要徹底破除我、法二執。請開示。

答:這個話靠不住。一天到晚跟在老師旁邊,跟一輩子不能成就的人很多。世尊當年在世,這個例子很多。如何才能成就?百分之百依教奉行的人能成就,不一定是在老師面前就能成就。

學講經,在老師面前是學什麼?學《內典講座之研究》的運用方法,因為這個方法沒有辦法教的。你觀摩的時間越長,自然在台上就得心應手。你可以觀摩老師講經,也可以觀摩同學講經,任何人講經都是學習的對象。你能看出別人的缺點,自己就進步了,想想自己在台上有沒有這個缺點?看到別人的優點,想想自己在台上有沒有這個優點?所以,學講經的人只要自己沒有講經,無論是什麼人,乃至於初發心、初學的人上台講經,都要去聽。這是跟講經的人結法緣,跟道場結法緣,跟聽眾結法緣,如此法緣才能殊勝。別人講經,我不喜歡去聽,我講經也沒有人來聽,這是因果報應。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不管什麼人講經都歡喜聽,法緣才會殊勝。

常隨佛學,就是不離開經卷,這個重要。佛所講的重要綱領,我跟李老師十年,真正得力的是‘一門深入,至誠感通’這兩句話,我這一生受用無窮,要真干才行!對人對事對物決定用真誠心,真誠到極處就是‘至誠’。別人對我們的態度與我不相干,我們一定要以真誠心待人,不管別人誤會或毀謗,隨他如何都好,我們決定不改初心,就成功了。

別人對我們的種種,或者是不善的見解,我們曉得這全是誤會,他如果明白就會珍惜。為什麼?人在一生中遇到一個真心對待的朋友,太難得了!這一生中,茫茫大海,哪個人以真誠心待你?李炳南老師、章嘉大師、方東美先生都是以真誠心待我,我一生都感激。他們是真有學問、真有德行,而學問、德行不離真誠,不離一門深入,因為一門深入成就學問,至誠感通成就德行,這是成就自己。所以,一定要修自己,不要被外境所轉。

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習,為何許多同學都被淘汰?就是禁不起外境的影響。特別是逆境,別人以不善的心行來對你,你馬上就退心了,這樣吃虧的是自己。我們必須要不退心、不變心,才會有點成就。我們遇到這種境界,古人教給我們,關起門來反省、檢點自己,扪心自問:‘我有沒有對不起別人?’沒有,自己就心安理得。若別人有所誤會,假以時日慢慢自然會化解。這個時間可能要好幾年、幾十年,最後他終歸會明白的。

為大眾服務就是自己修學的落實,如此修學才能起用。若不肯服務大眾,自己所修學的沒有用處,沒有地方表現。所以,修行在何處修?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修行,這是真功夫。不是關著門盤腿面壁,那學不到東西,一定要跟人接觸,在這裡面增長智慧與定功,所以戒定慧三學都在這裡成就。

戒學就是懂得規矩,它是活活潑潑的。我們跟中國人在一起,有中國人的習俗;跟外國人在一起,有外國人的習俗,這些都要懂,才能與他們融成一片。以外國人來看,美國人跟澳洲人就不同,他們的觀念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交際應酬之習尚也不同,這些都要懂得,然後才能與大家融洽在一起。他歡喜跟我們接觸,歡喜跟我們往來,這個最重要,這是度化眾生的首要條件。如果對方不喜歡你、討厭你,不願意跟你往來,佛法再好,你也沒有辦法教給他。經論雲:‘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一條多重要!所以,我們到一個地方,一定要打聽那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多向當地人請教,以免失禮,我們能入鄉隨俗,就能歡喜和睦相處。

問:對於初學經教的人來說,還是必須依賴有安靜的空間和連貫的時間,才有能力安住在經教上。若是出家在僧團中學習,除了要遵守團體的生活常規之外,也總難免會遇到強過自己定力的業緣來考驗。請問該如何是好?

答:這是有的,不但有,而且很多。這種業緣來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功夫境界到什麼程度,所以要時常檢點自己,在當中求進步。若你不能克服生活上所遭遇的種種境界,就被淘汰了。所以,修學的人很多,成就的人不多,原因何在?就是無法克服。修行的功夫說穿了,就是在克服。佛教給我們與人相處,與眾生相處,相處得非常融洽,就是成佛了。

佛何以能與一切眾生相處融洽?第一是平等心;第二是清淨心,清淨心是不受污染,順境不生貪愛留戀,逆境不生嗔恚,與人就能處得很好,就很快樂了。我們滿面笑容,歡歡喜喜對人,這是布施。布施快樂,布施歡喜,這不要花錢的,別人一定會接受。所以,一定要用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要在這裡落實。別人不高興,我們想想:‘自己有沒有做錯?’做錯的地方要改進,改過就能進步,不改就沒有進步。所以,真正修行人,障礙愈多,進步愈快,都是在這裡面磨煉成就的。

問:老法師說過,學經教要趁年輕,在記憶力尚好的時候全心投入,並且不能離開講台太久。如果出了家,不能常有這樣殊勝的因緣,而又必須隨順僧團裡的生活型態,可能就面臨學教和隨順僧團兩難。請問如何才能常隨佛學,又不會面臨這種困擾?

答:這在目前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如果僧團沒有辦法體諒學講經的人,唯一的辦法就只有退出僧團,這是不得已的作法。退出,雖然僧團裡面有批評,也給你壓力,但還是要看你自己有沒有成就。我當年就是遭遇這種情形,僧團給我非常大的壓力,不准我講經,叫我跟大家一起趕經忏佛事,我沒有辦法只好離開僧團。我到了許多道場,沒有一個道場肯收容,他們會客客氣氣招待我吃一餐飯,但我要在寺廟裡住一晚則不行,逼著我走投無路,後來才遇見韓館長。

韓館長是我的聽眾,知道我遭遇這麼大的困難,她跟我說,她家是獨立的兩層樓洋房,樓上是她小兒子一個人住,有兩間房是空的,是否可以住在她家?我就到台中把這個情形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說可以。之後,由韓館長租地方給我講經,我的講經始終沒有中斷。因此,問題在於你要把這條路走通,要有很大的決心與毅力,這也感應佛菩薩來照顧。

韓館長也不是普通人!我住在她家裡,造謠生事、毀謗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別人給她壓力,她統統不在乎,這一招就很厲害。不管外面如何造謠、毀謗、謾罵,隨你去,你總不可以來打人,總不可以到人家裡擾亂,那是犯法的。所以,我們這段日子度得非常辛苦,我在她家住了十七年,然後在景美才建立一個圖書館,我才搬到圖書館去住。很不容易!但是只要真正發心,一定得到諸佛護念與龍天善神擁護。不要怕走投無路,確實有佛菩薩照顧,有龍天善神照顧,只要心真、念頭正,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弘法利生。

年輕的時候,很多人替我看相算命,都說我活不過四十五歲。四十五歲那一年,我確實害了一場病,我曉得壽命到了,醫生能醫病不能醫命,所以關起門來念佛求往生。當時台灣大學有四位學生輪流照顧我,我一個月就好了。現在算起來,大概多活了三十年,我活不是為自己活,是為佛法、為眾生活。真正發心,自然得諸佛護念,諸佛菩薩把你當寶貝看待,一定得感應,不必求就有感應。

我們也是有感於現前佛教的這種僧團狀況,所以在古晉建道場,在澳洲建道場,這些道場可以說完全是如理如法,現在一般道場的這些壓力,我們那裡完全沒有。我建這個道場,就是專門提供同修專心修學,成就自己的學問、道業、德行,我要求的就是這三樣。

同修們住在那裡,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要上課,上課的方式是同學們自己准備。上課的時候抽簽,抽到哪一個人,那個人就上台講,講完之後,大家批評幫助改進。這個人講完了再抽簽,下一個人接著講。他們沒有早晚課誦,我給他們定的早晚課,早晨起來拜佛一百五十拜,晚上拜一百五十拜,每天三百拜做為早晚課,其他時間則全心全力投注經教上。我要求的功課要能背誦、能講、能做到,就要求這三點。

道場決定沒有經忏佛事,也沒有法會,完全是在學習。澳洲這個道場建立之後,已經開始有影響了,那邊同修跟我說,有很多在家、出家人都想到山上來學習。所以,我想每個星期天辦一個講座,完全招待外面的人到這裡聽經,解答問題,並為他們上課,上午、下午各兩堂。他們上午來,中午在這裡吃飯,晚上回去。而喜歡做法會的人,就到別的道場去。

我們這個道場與其他道場不會發生利害沖突,我們絕不拉信徒,絕不要求信徒對我們道場供養。我們道場的生活費從何而來?生活靠佛菩薩,佛菩薩照顧,我們真有信心,我們決定要靠佛菩薩。我們一切都隨順經典上的教誨,我們深信感應道交。

我自己學佛五十年了,我二十六歲學佛,今年七十五歲,都是感應道交。章嘉大師告訴我:‘真心!你一生不要求任何人,也得佛菩薩照顧。’他教我連出家都不要求人,我說:‘不要求人,誰給我剃度?’他說:‘求佛菩薩。求人,若他不肯給你剃度,你不是生煩惱嗎?’不求人,求佛菩薩,佛菩薩靠得住。如果求佛菩薩,求得沒有感應,這是你有業障。你必須反省,把業障消除,感應就會現前。

問:弟子練習講經,內容是《無量壽經》,請問弟子是依照老法師錄音帶一字一句照講,或是選比較生活化的段落來講?

答:兩種方法都可以,完全看你修學的實際狀況。

問:弟子深知正法久住的重要與使命感,現在與四、五位同修學習覆講,方法是先抄全卷錄音帶再整理,采全部的內容不敢取捨,在背熟幾次以後覆講,講時不看稿。經過如此,弟子獲益極大。平常聽經頂多用一成至兩成的心力,所謂是聽過了;可是透過死背覆講,便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明了真正的佛法,才知道恩師講經之中沒有一句多余的話,讓弟子受益良多。請開示。

答:你講的話很正確。往年我們在台中學經,李老師常講:‘如果沒有輪到你覆講,大概你只聽到二、三成;如果輪到你覆講,大概可以聽到五、六成。’因為覆講要專心聽。

你用這種方法,從錄音帶上寫成文字再整理,背熟後再覆講,效果至少能達到八成,這是非常好的方法。這種方法繼續不斷的用上三、五年,你的佛學根基就扎穩了,往後修學會一帆風順。我們現在培訓班也是這樣要求同修,自己要真正做到,才會得到真實利益。

但自己還是要萬緣放下、老實念佛,自度要緊。你要曉得,這種方法覆講是自度,也是念佛。念佛的方法非常多,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在抄襲經典、准備覆講,心裡都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是屬於憶佛,而憶佛與念佛是一不是二。

問:培訓班的同學,第一次大座學講《無量壽經》,請問應用多少時間為宜?

答:你必需要考慮現代的社會,要想到別人給你限定多少時間為准。別人請你講一個星期,一天講兩個小時,你只有十四個小時,你要在這個時間內把這部經講圓滿。你要懂得,時間越少講得越精彩,因為講的是精華。時間越長越難講,怕的是廢話連篇,反而得不到好印象,所以越短越好。

早年,台灣有一位住在彌勒內院的慈航法師,在研習中有人請他講《楞嚴經》,時間是兩小時。請法者是做大官的,沒有那麼多時間聽經,所以要以最短的時間把這部經的精華介紹出來,這是真正高明!

我也曾經在香港用了二十個小時講了一部《無量壽經》,往常都是請我講一個月。所以,學講經先學短講,一開始就學長講很不容易,到最後真正契入境界,長講、短講,深講、淺講,都得自在,都能圓融。

現在要考慮到,別人請你講經,時間不可能超過兩個星期,一次是講兩個小時或是一個半小時,要以此為考量。在工業繁忙的現代社會,撥出長時間來聽經,一般都不可能。特別是在美國,美國人聽經不能超過五天,因為他只有那麼長的假期,超過五天以上,他就沒有興趣了。最理想的是三天,他會抽時間出來聽;若是五天,可能有兩天缺席,所以一定要顧及當前的社會。我們在此地長講,這是特殊的因緣,如果沒有這樣的因緣,也不可能長講。

問:講經的態度、語氣,請問是否隨著講經者的身分、年齡、出家在家、男眾女眾,而有所不同?

答:是的。你要是不顧及自己身分,你講得再好,結果還是失敗,所以一定要曉得自己是什麼身分。

問:請問講經的人是要謙虛,還是要自信?

答:謙虛與自信是一不是二,要自信,更要謙虛,你才會有進步。你講經不夠謙虛,換言之,沒有人批評你,沒有人指教你,別人在旁邊聽,只是笑話你而已,你永遠不會進步。所以,要虛心接受大眾的指導,才有人喜歡幫助你。

唐太宗是中國了不起的帝王,任何人在他面前都可以批評他,他有這個雅量。當然,也有人說得不對,但皇帝也沒有制止他,這是什麼理由?唐太宗是希望任何人在他面前都敢講話,若制止了,以後就沒有人敢在他面前說話,這是正確的。所以,要自信更要謙虛。

問:講經如果像是在演講,請問是否是過度時期,又應如何克服?

答:講經與演講沒有兩樣,只是講經時端莊一點,規矩多一點而已。我們決定要遵守《內典講座之研究》裡所說的原則,對於‘實用講演術’及‘內典講座之研究’都要熟悉。

問:弟子想講勸人向善的錄音帶給大家聽,請問應如何學習才能讓人聽得法喜充滿?

答:你想勸人向善,講勸人向善的錄音帶給大家聽,就講《了凡四訓》。你每天看一遍《了凡四訓》的光碟片,一年都不間斷,看上三百六十遍,自然就會講了,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自己會講,自己又能做到,你就是活的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又出世了,這個功德無量無邊。

問:講經之人因身分、年齡不同,故講經口氣與態度也隨之不同,弟子對於講經應注意之事項不解,請開示。

答:這必須把《內典講座之研究》提到的講經態度重講一遍,這需要一、二十個小時才能說得圓滿。但就算講了,你懂得這些原則了,還是用不上。

我以前在台中學講經,我一個星期就學會了這些方法,在講台上運用得心應手。它是活的,必須在你上台的場合中,告訴你應該如何做,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譬如‘孫子兵法’,你一個星期可以學會,但你能作統帥去打仗嗎?這是要平時細心觀摩的。

講經的人聽經很重要,因為從看別人在講台上的表演,自己長時間誠懇細心的去學習就能學到,這是老師無法教導的。若要老師教導你,你每次上台,老師就跟著你,給你提醒,你還得一點一點的改,總要改上二、三百次以上,你在講台上才能像個樣子。所以,這種事情要誠懇謙虛的求三寶加持,並請聽眾指教,這是進步最快速的方法。不論在家、出家,在講台上所應當遵守的原則,都在《內典講座之研究》與《實用講演術》裡,都要去學習。

問:培訓班的同學們,每個人都有一、兩次的機會到‘竹林寺’講經。因為次數不多,只從《無量壽經》取一小部分,特別提出來做專題講經,請問是否如法?

答:對初學的人,別人請他講開示、講佛法,可以在經典裡面取一段講。但是取經文一定要觀機,應以現前聽眾的需求為考量。我們也可以不從《無量壽經》選,《觀經》的‘淨業三福’很好,對初學太重要了,而《十善業道經》前面一段,講一小時、兩小時也很好。總而言之,講得愈淺愈好,一定要聽眾真正得利益。

現在聽眾學佛很可憐,不知道什麼是佛法,如果你有能力講‘認識佛教’,我覺得這是接引初機最理想的。與大家第一次見面,要讓人認識佛教,把佛教的內容講清楚,不要叫人迷信。類似這些小教材很多,甚至於《華嚴經》裡的小段,若合適也都可以取材。這是小場合沒有關系。如果有人指定請你講《無量壽經》,你就要從頭到尾講一遍;沒有指定,你可以自己選擇。

問:‘竹林寺’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如果講席中勸大家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請問言詞上應注意什麼?

答:你先要詢問‘竹林寺’是否專修觀音法門,若不是,勸大家念阿彌陀佛就沒有問題。若道場常年專修觀音法門,就不應再教他們念阿彌陀佛,只勸導他們念觀世音菩薩發願求生淨土就好。

問:師父講修學從讀經下手,讀到心清淨有悟處時才看注解,心不清淨看注解會看錯意思。弟子常聽師父講《無量壽經》,請問這與看注解有什麼分別?

答:聽經與看注解有分別。聽經,特別是現場,可以說是精神貫注在當中,有一種攝受力,比較容易體會經典的教義。若要看注解,初學人應以讀經為主,看注解為輔助,這是正助雙修。

若自己有悟處,情形就不同,注解是給你做參考;自己沒有悟處,往往就被注解轉了。因為一部經往往有很多人注解,他注的是不是完全正確,是不是會誤導,這都很難講。即使古大德注解裡面也有這種情形,所以能有悟處再看注解是最好的。

另外,沒開悟學講經,一定要依靠古人的注解,方法就是依一家之言。我們講他的注解,他注錯了,他負責任。我們完全依靠他,這是初學講經不得已的辦法。古人講經不如此,古人是悟後才講經,沒有開悟決定不能出來講經,也不可能著作。但是現在要等開悟之後再講經,恐怕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講經,因此這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方法。從前李炳南老居士教導我們,講經一定要守這個原則,所以我們不是講經,是講古人的注解,這一定要辨別清楚。

問:沒有受菩薩戒的人,請問能否講法師的‘法語’,是否如法?

答:你沒有受菩薩戒,講一般開示可以。但講經要搭衣、升座,所以一定要受菩薩戒,不受菩薩戒不可以搭衣。

問:請問學講經如何才能自己成就又利他?

答:講經有講經的規矩,我們的培訓班第一堂課,就是學習講經的方法,這裡有錄相學習的資料,你可以請一份回去,依照這個學習。但是學習有一定的難度,這個難度與用兵打仗一樣,譬如你讀了《孫子兵法》之後,能否指揮軍隊打仗?所以,訓練很重要,培訓班提供的就是訓練。你在這裡實際上台講,接受所有同學的批評,幫助你改進缺點。你沒有這樣的機緣,學經就非常困難。所以,培訓班就是提供你一個學習的場所和機會。

問:請問學習講經應選哪一部經,對自己最能得益?

答:這是各個人根性不相同。往年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講經,同學有二十幾位,因為根性不一樣,每個人學的經都不同。如果再細分,也會因所從事的行業、生活而不同,這些都要觀機。李老師用的原則,就是讓你去挑選最合適的、最喜歡的,你選了之後送給他看,他覺得這個不適合你,你還要再去選,選了三次都不合適,老師才替你選。選經不但是要選對自己有利益,還要考慮對社會有利益。

問:居士只受五戒,請問是否可以覆講《太上感應篇》等?

答:行!講《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受三皈就可以了。如果是講佛教經典,一定要受菩薩戒。《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骘文》這些都不是佛經,可以講。

問:居士上台講經,請問是否先受菩薩戒?

答:一定要受菩薩戒,為避免別人譏嫌。白衣升座是佛不許可的,在家人受菩薩戒就不是白衣,他可以搭缦衣,沒有受菩薩戒則不可搭缦衣。

現在有很多人不懂道理,受了五戒就搭缦衣,這是錯誤的。五戒是白衣。受菩薩戒才有資格搭缦衣,才可升座代佛說法。所以,這個形式是避免別人的譏嫌,我們也要真正發心去學菩薩。

問:我發心先聽經念佛幾年,等有定慧之後,再出來學習講經說法、弘法利生,請問是否正確?

答:正確的。要想弘法利生,確實自己先要有基礎,最重要的是善心善願,對一切眾生都以善心對待,不可以有惡念對待眾生。聽經念佛,初學最好聽《十善業道經》和《了凡四訓》,先從這裡下手,再聽《阿彌陀經》或者《無量壽經》,並且專心念佛。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決定與十善業相應,如此才能奠定根基。

 

上一篇:李炳南老居士:保住人格來學佛
下一篇:淨空法師關於修行的問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