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雜寶藏經》的表意方式(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雜寶藏經》很多地方都用人物行動直接傳達題旨,除此之外,還用人物語言直接宣說主題。如第一則《十奢王緣》借主人公羅摩之口宣揚忠孝:“違父之願,不名孝子。” 第37則《老仙緣》借老仙人之口宣揚不能貪求名聞利養的佛理:“若有好心,得五神通,必有利益;若無好心,反為惡害。”第101則《提婆達多放護財醉象欲害佛緣》中雁王向國王說教的一段話,強調佛教的“無常”思想。第26則《二內官爭道理緣》中,故事結尾通過國王的感慨道出題旨:自作其業,自受其報。善惡報應,都是自己造作的結果。國王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也是故事中事件的知情者,由故事中的人物有感而發說出故事的題旨比敘述者直接說教更自然貼切,這增加了敘述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使故事所包含的義理更容易被人接受。

  有些篇目也用敘述話語直接宣說主題。敘述話語即敘述者語言。《雜寶藏經》的敘述視角不是單一的,經常發生敘述視角的轉換。如第73則《帝釋問事緣》,插敘部分首尾的敘述者是作者(經文的撰寫者或傳譯者),以第三人稱敘述。中間部分敘述者變成故事中的天帝之子渠或,以第一人稱敘述,他回憶起以往在人世間時供養三個僧人的事情,並由此以嘲諷的口吻發了一通感慨和議論。

  《雜寶藏經》常常用敘述者話語揭示故事的主題。如《十奢王緣》以敘述者話語宣揚守信:“然十奢王,從少已來,未曾違信;又王者之法,法無二語,不負前言。”又如第43則《罽夷羅夫婦自賣設會現獲報緣》的主題是:今生貧窮是因為前世沒有修福,想免苦脫貧求富貴就得勤修福,多做功德。故事結尾處,敘述者直接發議論點明題旨:“夫能至心,修福德者,現得華報,猶尚如是,況其將來獲果報也。由此觀之,一切世人,欲得免苦,當懃修福,何足縱情懈怠放逸?”

  《雜寶藏經》也用事件、情節直接宣說主題。如第15則《迦屍國王白香象養盲父母並和二國緣》,以白象孝養父母的情節宣揚子女應孝敬父母;以白象勸說兩國和好的情節勸誡世人不要相互爭斗;以白象兩次守信的情節強調守信的重要。又如第37則《老仙緣》,年輕仙人因嫉妒老仙人,處處誹謗他,結果失去了神力和利養,還被眾人嗤笑和憎恨。以此說明嫉妒、誹謗他人者沒有好下場。

 

上一篇:身體不健康,與惡業有關
下一篇:《雜寶藏經》的敘事手法(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