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恆志老人佛學書信集
幻齋心鴻
徐恆志 著
本書是徐恆志老人研習佛法並與各界佛學人士探討佛法的書信集。
內容涉及修行學佛的方方面面,是廣大佛學愛好者學習佛法的寶典。
目 錄
徐恆志老居士簡介. - 5 -
序一. - 1 -
序二. - 2 -
序三. - 4 -
一、序. - 6 -
《淨宗心要》序. - 6 -
《宗門武庫》鋸解序. - 7 -
二、書 信 集. - 8 -
答哈爾濱楊振剛居士. - 8 -
答哈爾濱張春喜居士. - 13 -
答煙台范業信居士. - 16 -
答西安劉志強居士. - 22 -
答深圳崔博居士. - 42 -
答深圳李艾峻居士. - 49 -
答深圳蓮明居士. - 51 -
答河北許洪亮居士. - 52 -
答南京齊偉居士. - 55 -
答保定胡智金居士. - 62 -
答南通王居士. - 108 -
答南通錢居士. - 111 -
答石家莊張孝謙居士. - 130 -
答蕪湖卜年華居士. - 151 -
答南通秦居士. - 153 -
答河南王智洪居士. - 156 -
答保定賈延居士. - 165 -
答遼寧宋世春居士. - 168 -
答長沙肖建仁居士. - 173 -
答河南李智田居士. - 175 -
答張家口李雅詩居士. - 180 -
答青島金慨夫居士. - 181 -
答江西邱道玉居士. - 189 -
答陸曉先居士. - 197 -
致臥龍山普淨寺智正法師. - 204 -
論佛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答某居士書. - 212 -
徐恆志居士就蕭平實之著作答劉東亮居士書(選自心燈文庫) - 216 -
答石家莊劉東亮居士. - 223 -
答廣西勞文成居士. - 230 -
答連雲港王鳳城居士. - 231 -
三、 書 簡 節 錄. - 232 -
1、略述佛法大旨. - 232 -
2、切磋念佛妙法. - 235 -
3、探討修證要領. - 242 -
4、有關無相密乘. - 256 -
5、試釋種種疑難. - 262 -
6、交流學教體會. - 271 -
四、開示、論、稿. - 276 -
徐恆志老人開示《金剛經》要義. - 276 -
徐恆志老人對部分居士的開示. - 278 -
幻 齋 偶 談. - 279 -
中有教授聽聞超度解脫密法(簡捷法). - 286 -
念 佛 大 圓 滿. - 301 -
五、紀 念 文 集. - 327 -
威儀寂靜不示相,平等謙遜顯大悲. - 327 -
徐恆志老人追思法會紀實. - 329 -
徐恆志上師荼毗小記. - 332 -
編 後 記. - 333 -
徐恆志老居士簡介 徐恆志老居士,法名定真。1915年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少年時,因受其父親熏陶,歸信佛教。25歲時,皈依能海法師受三皈五戒。後受王骧陸上師的般若要旨,有所領悟,遂函授觀心方法。
1945年,隨王骧陸上師研習密乘“心中心法”,潛心修持。1952年,皈依清定上師受瑜伽菩薩戒,並為《覺訊》月刊撰稿。
1953年,出版《學佛是怎麼一回事》、《怎樣實踐佛法》等著作,深受信眾歡迎,後均收錄在《般若花》一書中。徐老居士的著作在各地出版,又被譯成英文至美國、新加坡及香港、台灣等地區流通。
上個世紀80年代起,為弘法利生,續佛慧命,徐老居士不辭艱辛,奔走於上海佛教居士林、廈門、閩南佛學院、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等地作多次弘法演講。90年代,赴美國洛杉矶、舊金山傳法布道,廣結善緣,德望所歸,四眾同仰。
1954年徐老居士編撰了《靜坐入門》,是接引初機和深入研習佛法的優秀讀物。
1992年至1996年,徐老居士的《心經的理論和實踐》、《佛教的人生價值觀》、《法藏碎金》、《中國歷代養性進德格言、詩偈、楹聯》、《佛教常識問答》、《書簡吟草》及《徐恆志佛學文集》等書籍流通海內外,影響廣泛,索閱和捐印者絡繹不絕。
徐老居士生前歷任上海市佛教協會第八屆咨議委員、弘一大師研究會顧問、寧波市佛教居士林名譽林長等職。他在晚年時仍孜孜不倦,日理萬機,魚雁傳書,接引眾生。
2007年3月5日,徐老居士在上海寓所安祥示寂,享年九十二歲。
徐老居士的一生是愛國愛教、利樂有情的一生,是勤勉禅法、嚴持戒律的一生,是光明坦蕩、高風亮節的一生,是悲智雙運、無私奉獻的一生。他現居士身,行菩薩道,福慧雙修,護持正法,依教奉行,弘揚佛法,將畢生的精力無私奉獻給了佛教事業。
他平生常以“謙恭、奮發”自勉,淡泊名利。祥和、低調、不張揚、無分別心,是他一生的寫照。
他廣大宏深的悲願,身體力行的教化,虛懷若谷的氣度,使我們深受教育和啟迪。
徐老居士崇高的德望及給我們後人留下的書信墨寶,必將永載史冊。
寧波市佛教居士林
林長 徐文芳
2008年9月
序一 夫 佛祖出興西域,乃緣斯眾涅槃時至;諸聖遠來東土,只為此方解脫緣熟。此雖大事因緣,也屬本來現成。空劫前徧滿法界,人人本具;滄桑外遷流悠遠,個個不無。靈山一會,早已鈍置;文佛拈花,盡是郎當。奈何眾生沉淪曠久、趣物情長,迷苦難耐,莫能自拔。帶累他四七、二三諸祖師,渾身落草,墮地須眉。拈般若花朵朵,匯成三藏經教;放廣長舌叨叨,集為八萬法門。漉漉應緣指月,殷殷抽楔拔釘。
今有徐公恆志恩師,定慧並舉,悲智雙融。教則顯密融會,理則真俗圓通,行則高山仰止,證則凡聖情空。常年與各地道友飛鴻傳書,依眾人所請之各類修學問題,隨機演說解脫諸法。為拯群蒙,不惜放身捨命,橫說、豎說、直說、淨說、密說、宗說、教說,以綿綿之尺素,傳無盡之心燈。即使示現病恙,依舊塌前親耕。其慈德之巍巍,希有難逢。
痛哉徐老恩師,一期應緣事畢,竟然撒手西歸,人天眼滅,般若舟沉。一時叢林共祭,動地雨花。為緬懷徐老,現有智亮等諸同仁,發心將以往書信匯集成冊,以飨學人,以悼恩師。期諸位閱之,能把定要津,開發自家寶藏。即便如此,還須向上道取一句,方少許不辜負如斯一場懡羅。大眾!還委悉麼?
公元2008年歲次戊子 後學 齊志軍 沐手敬書
序二 為了弘法利生,續佛慧命,數十年來慈父應十方之請,常不顧疲勞地奔走於各佛學院、佛教居士林、淨土道場弘法演講,同時經常挑燈伏案,與同修切磋與商討有關佛法教理和修持上的各種疑難,有時每天要回復近十封信,沒有一定的智慧和定力是很難做到的。慈父生前曾幾經遴選、刪節,將自己幾十年來的書信匯集成冊,名曰《書簡吟草》,信函就學習經文的方法、般若觀照的要義、明心見性、佛教的人生價值觀以及念佛往生等問題作了深入的闡述,並以自己修持的實際經歷和體會,為廣大同修作了指點。 在慈父圓寂一周年之際,承蒙全國各地道友以慈悲為懷的心願,投入大量的精力,收集、匯編了《書簡吟草》的續集,以利後人在學佛的路上,奮發修習,勇猛精進,無忝此生。 我出生在這個佛教家庭,耳濡目染,雖信仰佛法,求生西方淨土,以念經持咒,吃素打坐為每日功課,但由於沒有“發大願,務實行”,以致學佛徒於形式。趁這次機會,我懷著恭敬心,細細地拜讀了慈父的每一封書信,感到非常的親切,從中得到頗大的啟發。老人家深切地感到,佛學的博大精深以及佛教在人類精神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親身感受到在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窮通得失的人生旅程中,充滿著苦、空、無常。在書信中,他提示我們,修淨宗持名法門,重在淨念相繼,老實行持;信願念佛是手段,一心不亂是要求,往生極樂是目的;世間一切莫非是因緣和合,當體性空,了不可得,但於了不可得、根塵脫落處,卻靈知不昧、亘久恆長。一切法莫不歸於此,萬種藏莫不從此出;“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等等。這些文字精練、言簡意駭、真誠慈悲的教誨,是他一生修持的體會,也可為我們所受用,須銘記務行。 佛法難聞現已聞,人生難得今已得,因此切勿入寶山而空回,虛此一生。六道輪回,苦海無邊,願有情眾生同出苦海,同歸性海。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與大家共勉之。 徐蘊文 謹上 2008年2月
序三 當今維摩诘,恩師恆志公,修弘無相法,融通禅密淨,法相天台教,《般若花》諸作,舒說佛心義,妙筆傳梵音,普利諸群品,為法而捐軀,末後之一招,坐脫歸極樂。舌捨利不壞,諸捨利七彩,感天降花雨,無量之法語,盡在示現中。
王骧陸師公,曾為師認證,同三祖元音,修證無差別;意示再來人,普度諸眾生。與元音恩師,合力弘心密;足跡海內外。慈悲又謙和,後學之楷模。
恩師示寂後,智亮諸同仁,為報師恩德,編錄書信集,鴻雁傳妙法,字字彌足珍。般若為宗旨,總持為妙法,淨土為歸宿。修行切綱宗。一明見法理,心地下功夫;二尊師重道,要一門深入;三學法用法,精進心不退;四持戒定慧,法益事事現;五綿密保任,心不隨境轉;六如法弘法,續佛師慧命;七自度度他,逆境正加持。時時大自在,理事皆圓通。識妄顯真心,入佛之知見,歸家還本元。
《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經》雲:“一切果位中,皆是佛心力。”《達磨破相論》雲:“ 若了心修道,則省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道,則費功而無益。”只這心心心是佛,眾生原本俱,與三世諸佛,不差毫分厘。赅而簡言之,稱謂心地法。
佛視眾根基,中下根者多,解脫實為難,特說特別說,特易解脫法,俱特大威力,六道一切眾,有緣便解脫,直至證等覺,甚至圓滿佛。如《普遍光明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僧伽咤經》等,《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經》雲:“我此定契,一一諸佛從此得定,久遠以來,唯諸佛有此定契。”“我此心咒,但行慈悲,日持千遍,佛力自成。”“下愚凡夫等,能持佛心咒,即同佛心地。”《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雲:“隨意往生,十方淨土”,“一切所願,任意滿足”,“悉地圓滿”。文佛大慈悲,為說特勝法,方便度眾生。更應虔修持,千萬勿錯會,不用修行了,破戒而退墮。
以師為榜樣,自度度他它,同證無上道,為報四重恩,特獻心中偈:
師恩恩師不涅槃,如法法如上供養。
子弟弟子續慧命,眾生生眾盡涅槃。
後學愚子 范業信 洗心沐手敬書
於2009年正月十五日
一、序 《淨宗心要》序 釋迦世尊成道以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以無量法門,對治眾生種種煩惱,善巧方便地引導眾生息妄顯真,背塵合覺,開示悟入佛知佛見;淨土念佛法門更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易學易修的殊勝法門;同時也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一句彌陀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能使因心,頓同果覺,只要蓦直念去,便可由生滅入於不生滅,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佛曾指出:“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進一步說,一句彌陀正是自心實相,正是法界全體,“一聲彌陀一聲心”,所以古德偈雲:“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近世修淨土法門的人,非常普遍,但大都著眼於下品帶業往生,對念佛明心這一要領,很少注意。實際上,一切佛法都要求息妄顯真,明悟自心,淨土念佛雖是特別法門,也並不例外,離開心地法門,往往著相粘境,心外取法,難免成為外道。總之,若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逐步能所雙忘,根塵脫落,自能證入念佛三昩,而滿九品往生的本願。
元音老人,根據切身體會,曾對淨宗有關義理,進行闡釋,道前人所未道,釋前人所未釋,可謂慧眼獨具,妙契心宗,有助於淨業學人的加深理解,各如法修持。老人於2000年2月5日圓寂後,由其門人金慨夫居士發心根據遺著,加以編集,方便學人,並志紀念,功德不可思議!其中除《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曾刋載於1993年《法音》月刋、《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曾刋於《廣化文選》、《淨土宗之證成》曾刋載於1991年《禅》刋外,《淨宗修證語錄》則摘自老人所著的《心經抉隱》、《中有成就秘笈》、《恆河大手印.安心法要》、《佛法修證心要》等,《淨土修證要義》也為老人悲願之體現。敬祈淨業同修,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蓮開九品,果證無生,願與天下道侶共勉之。
徐恆志
2000年8月25日
《宗門武庫》鋸解序 禅宗不立文字,壁立萬仞,舉心即錯,擬議即乖,“向上一著,千聖不傳”。宋元以後,語錄盛行。大慧普覺禅師,名宗杲,住杭州徑山,師事圓悟勤。為了不立知見,貫徹教外別傳,曾焚毀其師所評唱《碧巖錄》,特立獨行,誠一代宗師!
大慧禅師曾著《宗門武庫》一書,記錄禅人得道因緣、修證境界和風格、作略,元音老人取而眉批之,評點精妙,可謂頂門具眼;河南齊志軍居士又從而“鋸解”之,旁敲側擊,函蓋相投,閱之使人法喜充滿。有人說:禅貴“頓悟”,不在多言。其實體必起用,用必歸體,體用不二,靈光獨耀,破壁飛龍,妙在點睛。見性之人,橫說、豎說、熾然說,皆歸第一義谛,正所謂“死水不藏龍,妄想即妙用!”。
讀此書的人,若依之作解,難免塞自悟門,固應吃棒;若會心一笑,仍恐被他瞞過。如何才好?曰:“隔牆桃花紅又紅”。願共勉之。
徐恆志
2002年10月17日
二、書 信 集 答哈爾濱楊振剛居士 振剛仁者:
嫂夫人之逝世,難免悲哀,但仁者須知這個世間,一切一切都是苦、空、無常、如幻如化無不都在變化中,不能盡如人意。正由於嫂夫人逝世,讓您早日明白人生苦空,不斷變化,使您能信仰佛法,明白真理,解脫生死輪回,成就無上佛道,轉壞事成好事,是在仁者的奮發圖強,心無所著,不使自己陷入苦惱之境,逐步煅煉,轉苦為樂,得大成就。煩惱來時,念佛念咒可以徹底轉化,並請多看佛教書籍,進一步充實自己,勿入寶山而空回,至盼盼之。
順祝
定慧雙修、多多保重!
恆志合十
2001年11月12日
振剛仁者:
在此嚴寒隆冬之際,祝仁者以無常觀,無我觀,觀察一切,把一切逆境作為我磨心、煉心之處,偈雲:“不是一番寒徹骨,安得梅花撲鼻香”,願仁者奮發前進,成就佛道。明白宇宙人生之真理,心無掛礙,得大自在。實所企盼!
順祝
吉祥平安,勇猛精進!
愚朽 恆志拜上
2001年11月27日
振剛仁者:
書《金剛經》四句偈,請常誦念: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說:世間一切,皆是敗壞不安之相。不學佛法豈有出路?
願仁者谛觀萬法,時時化空,為盼!
此頌
冬安
恆志合十
2002年1月16日
振剛仁者:
春節很快到來,過去一切一切,如夢幻泡影不需要留戀,人生如夢。人人如此,從此至誠學佛,解決生命史上這一件大事因緣,變壞事為好事,轉苦難為歡樂,若能徹證自性,便能證到大智慧、大光明、大解脫、大安樂,反看世人無不是分別顛倒,苦海無邊。祈仁者奮發振作,無忝此生。
即頌
新春愉快!
愚朽 恆志合十
02年1月25日
智剛仁者慧鑒:
2月3日信收到,至誠懇切,言言出自肺腑,生死大事,使我們會在一起。
仁者即誠懇又謙虛,而且與一切眾生結善緣,視眾如親人,發大菩提心,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早日成佛,不求余果。有此大願,因必有果,必有大成。祝願仁者因苦得樂,斷惑證真。
知已如法修完三輪,無一天間斷,大勇大力可喜之至。破相化空是定力增加時,必然現象。定慧力增加後自能念起即滅,不必費力,目前正是翻動打掃階段,只要不取(不隨之流轉)不捨(不著意遣除,遣除也是妄心)。總之不理自能由粗轉細,由長轉短,時間一到,瓜熟蒂落。目前但事耕耘不問收獲,即不要有求開悟的心,也不要放松,總是處處與自己過不去,與自己作斗爭,功夫便可不斷進步。下答幾個問題:
1、心念耳聞,具體叫心念、口動、耳聽之結合。若有口無心,不加耳聽,便不能親切。心念即從內心而起,從內心出發不光是口念而無心;口動則幫助憶念,事可助理,耳聽便攝住妄想,久久用功,便可耳根一聽妄想消滅,不聽則妄想又起,故修法兩耳聽很重要(耳聞即聞所念的咒)。
2、相都是虛妄,當諸相皆空,卻有一個明明不空者,說相不是相,但靈靈明明,叫做實相。一般人以為相是虛妄,但還有一個無相之相,都不了解。無相之相,即是“見諸相非相”,若見諸相非相(即空)便能見到不變隨緣的如來本性了。但實相非可眼見,只可心見,“心見”即是心領神會啊!
3、打坐越坐越枯燥,不管他枯燥不枯燥,我只是埋頭苦干,經過一番斗爭,自然由枯燥進入輕安,但切勿求輕安,一求即不能輕安了。我在《隨筆》上講到這個問題,請作參考(附上石家莊印的書一本,內有隨筆上下篇)。
4、修心當妄想由多到少,逐步化空時,這時,妄想便能脫落。當一念不生,但了了分明,不是斷滅,這便叫入定,功夫成熟自然進入一心不亂(寂)但靈光獨耀(照)境界,這便是入定。
5、“觀心”方法和要領,請參考您所印《般若花》43-45頁,其中有詳細、扼要的說明,可作參考。上坐時打坐修定,下座時不是放松,要觀心,看生滅妄心,若看心無力,不能轉化,則念咒、打坐以作幫助。(平時不打坐,就觀心即可)打坐、觀心、念咒,隨宜而用,目的是一,即遣除妄想。仁者目前以修心中心法作為主課,一門深入加強定力,而以觀心,奮斗除習,作為助行,正助結合,定慧交資,便可迅速進步,達到定慧一如,心地光明地步了。兩者交替使用,不算夾雜,因心地法門本來是活潑潑的,如能息下狂心,當下即證菩提。
6、令尊楊某某居士、令室王某某居士兩位,我已經念咒、念佛、做忏悔回向。回向兩位神識,仗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慈悲神力、加持、接引其神識早生淨土、斷除煩惱;早生淨土,早成佛道,廣度眾生。諸佛菩薩慈悲願力,定能冥冥之中加持亡人;仁者有余暇時,也可隨時念佛回向,我亦當在早晚功課中頂禮回向、加持,可請勿念。
7、愚87歲生日乃是一般誕辰,竟勞仁者化費大力,印書結緣(共收到5冊),此事當然是無上福德因緣,我則非常慚愧,感謝!祝願仁者仗此功德,道心堅固,大願不退,早日了卻無量劫來生死大事。節後承寄500冊,若哈市需要,上海可少帶1、2百冊,滿足您處需要。
8、張春喜居士曾收到他一信,我已有復信,據說他寄來二封信,可能遺失了。上次復信中,已回答他的有關問題。
春節即到祝
仁者在新的一年中,振奮精神,明白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無我,苦空不淨,力化煩惱。成就自性清淨心,了脫生死大事。廣度無量眾生,為盼為禱!順祝
新年吉祥,精進無疆!
愚 徐恆志合十
2002年2月8日
(草草不清,甚歉!)
振剛仁者道席:
仁者自己亦宜保養體力和視力,過去事讓它過去,未來事尚未來,現在事亦如幻如化,轉瞬既逝,故念起不隨,無住無相,這是修心最好訣竅。祈仁者注意之,做到妄想脫落,人生最大幸福!願仁者精進不懈!
專此為復,既頌
安健
恆志合十
2002年7月8日
答哈爾濱張春喜居士 智喜仁者慧眼:
2月5日手書敬悉。前書可能遺失,今奉復如下:
一、本來面目,空空寂寂,但又了了分明,若只有空寂而無靈明,豈不成為頑空。故當一念不生,“說是一物即不中”時,卻靈光獨耀,靈知不昧,“明”和“見”是無分別智慧,不是有分別的意識。
二、見光見佛,可能有幻相出現時,只是不理不著。所謂“不准”,是不許粘著、追求而已。
三、心身化空,一念不起,但靈知不昧,了了分明,徹證此一境界,即是明心見性,故重在自我認識、自我體會、自我默契,否則即成為“理悟”,即非“證悟”。明知虛妄,而不住相,也有理事深淺之別。若能妄想脫落,而靈光獨耀時,非本來面目而何!
四、觀心,有很多境界和過程,能念起即覺,不隨之流浪,令其自生自滅(即不取不捨),這都是功夫。《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即是空,“生其心”即是有,亦即“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清淨心)之境界,能明悟此境,明心不可得,當下即是本性。是名明心見性。
五、可以一個人打七。儀規,主要是恭敬如法,香花水果供養,安排公私事務,連坐七天,在此期內,萬緣放下,每天坐5、6座,克期取證。能有人護理生活飲食更好。
六、九座十五日才能坐,取其圓滿之意。若修大法,須結壇,莊嚴道場,下鋪氈毯(按《王骧陸居士全集》所說),平時一般修法,則不必如此。九座是先修四印,最後一次修二印;晨六時上座,中間休息一小時;萬遍不是連續不停;持心中心陀羅尼,不是修隨心陀羅尼。
七、二印修一日能除病,中間也可休息,休息時雖不結印,但持咒連續不停,取其加速成就之意。最好能不起於座,就座睡眠,一般人無此境界,只好方便,總以一日一夜修,此印,善巧方便行之。
八、按經說:結三印,結印持咒,經三七日,日持千遍,於病人邊祈願救護,即無滯礙。請參考大藏經中《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但經中所說,大都是證後起用之法,且必須勤苦願求。目前且依法修持,以悟為期。
九、第五印,久用功夫,不得效者,當結此契在於頂上,經中僅說:“得至最勝”,未明時間,意似以勝為止,似無有定法也。
十、第六印,修持仍每日修二小時,至心念持,便能相應。“至心”兩字十分重要!心恭敬故,才能如法。
十一、居士葷腥入口,不算犯戒,五戒戒殺生。但最好吃“三淨肉”。酒戒未受者,不算破戒,受五戒中的酒戒者,飲酒才算犯戒。一切諸戒,不但重戒相,尤重戒體,特別以攝心為主。《楞嚴經》說:“攝心為戒”,故攝心很重要。(酒戒未受,但總以不飲、少飲為宜)
春節已到,順祝仁者佳節健康,定慧交資,勇猛精進,日進於道,
即復
道安,節日合府安康!
目力不好,草復祈諒 。
愚朽 徐恆志合十
2002年2月9日
答煙台范業信居士 業信仁者:手書敬悉
仁者已臻“一念不生,而又了了分明”的境界,即是認識本來面目,也即明悟自心,見到本性。但此光景正是由禅宗破初關,進入悟後起修的破重關境界,故有時能覺照得住,有時則事後才覺照,必須勤於照顧,不斷在事上磨煉,處處與自己奮斗,才能上上升進,到佛地位,才是常寂常照。此階段很長,希仁者不得少為足,繼續前進由解悟(大開圓解)到證悟,徹證本源心性,明悟自性實相,得大受用。
三首偈頌,道徹本來,依此前進,方向端直不至有錯!可喜可賀!順頌
年喜!
愚朽 徐恆志合十
2001年12月30日
業信仁者道席: 來函已悉。
仁者對“簡捷法”充滿信心,悲心救度一切眾生,只要至誠恭敬,嚴持淨戒,必蒙 諸佛垂慈有感斯應也。
下將刪改意見提呈,請予考慮:
一、“前言”中加上愚手書中所說的話,問題不大,佛法本是善巧方便,救度眾生。但“我的恩師徐恆志師父”及“大德”“徐老”等字樣請不要放上去,因如此寫法將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於弘法不利。在別人問起是“誰”時,不妨口頭說明。因學道的人絕不能搞名聞利養,如此欲益反損,並不妥當。
二、“佛法本是善行方便”,“善行”應改“善巧”。
三、“之極至切”宜改“至極懇切”。
四、“金銀財寶、珍珠瑪瑙遍滿世界”,此句不妥,易生貪著心。
其余請看原稿,不再一一。原件附還,請收。
順祝
定慧莊嚴!
愚朽 徐恆志合十
2002年3月18日
業信仁者慧鑒:
磁帶收下,摯誠懇切,十分感動。按愚近年來之修持,除以寂照伏妄外,概以四字名號為主課,行住坐臥以念佛為日課,蓋法界一體,真如無二,一門深入,必有奇應,千佛萬佛理無二致。《文殊所說般若經》雲:“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且《觀無量壽佛經》雲:“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故愚將堅持到底,以持佛名號,消除諸病,有感則通,仁者之磁帶,正當頭棒喝,治病良藥也。
賤體目前情況頗好,眠食如常,仁者及嫂夫人可請勿念,但願天熱之後,更趨健旺。
新春已至,敬祝
兩位萬病消除,健康長壽,為弘法利生,多做功德,因必有果,後報必豐。草草不盡欲言,即頌
吉祥如意
健康愉快!
愚朽 徐恆志合十
2004年1月21日
業信仁者:
關於你修心中心問題,請告訴我。
一、 仁者今年高壽多少?
二、 到現在為止,共修幾座?
三、 修後有什麼體會?
四、 對明心見性問題,有什麼認識等。
請函復,上述浦東地址(略)。我六月底前後回去後將再復你。
此致
健康!
徐恆志
代筆
2004年5月2日
業信、秀琴仁者:
來信收到。六祖曰:“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總的來說,一念不生(空)了了分明(有),正空即是有,正有即是空,當一念空處,回光反照,空有雙融,即是妙境。仁者有悟於此,受用不淺矣。此頌
合家平安
愚 徐恆志合十
學生代筆
2004年6月10日
業信仁者道席:
來函均悉。前信知並未收到,當是遺失。
此次駕臨上海,非常難得,但願發菩提心,了脫生死,弘法利生,共了此一番大事因緣。今後在弘法過程中,除注意政治影響外,必須觀機施教,對症下藥。心中心法是無相大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理煩惱,自然息下;但又須知性相不二,古人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諸法性空,無非實相,故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說。祈仁者奮發圖強,務使宗教兼通,才能濟多人於苦海也。
目力不行,草草致意,順祝
全府吉祥!
恆志合十
2004年12月24日
業信仁者道鑒:
來信及塔相、“實施法要”均收到,大願不盡,普利眾生,實為難得!我已普寄親友,勿負仁者一片悲心;我自己也備帶身上。寄來許多實例很生動。
要寫“心得體會”主要是:①實事求是;②注意政治影響。
不多寫了,抱歉!望仁者謙虛謹慎,完成度生大業。祝
合府吉祥
愚朽 徐恆志拜啟
2005年10月17日
夫人問好 :
我除佩帶外,在觀心念佛之外,加念“一切如來心-----梭哈”為助修,一切佛法都不可思議,相信能得加持。
修心需破三惑,明心見性,明徹本來,除見思煩惱(即貪瞋癡等根本煩惱)證阿羅漢果(相當於圓教七住位),進破八住以上及十行、十回向破塵沙惑證三賢位菩薩。再破無明一品證聖位菩薩,共破十品無明,證聖位菩薩。再破無明一品證“等覺”位,再破一品成妙覺(佛)位。《大乘起信論》作者馬鳴菩薩是八地菩薩,到八地入“不動地”,不久即成等覺菩薩(文殊、普賢、觀音都是等覺菩薩);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共破四十二品無明成妙覺佛。以上說些教相,作參考。
業信、秀琴二仁者道鑒:
來信收到。仁者所說甚是,佛法本來是不可思議之法,唯在恭敬心、至誠心都能得益。近來尚好,特別是內心空寂,了無掛礙。可請仁者放心。
仁者來信誠誠懇懇,無微不至,內心甚為感動,願仁者定慧交資,廣度無量眾生。秀琴仁者,也得無量法喜。
請二位保重,多作利益眾生之事,順頌
定慧
愚朽 恆志
2005年11月30日
業信仁者道席:
仁者所撰“自度度他(它)簡捷法”,化繁復之念誦,為簡易之說法,創新意圖十分可貴。原來之“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較為繁復,不但在亡者親友中很難找到這樣念誦的善知識,而且時間長達53天,目前多數人很難做到,仁者所撰內容簡化不少。
佛法本是善巧方便,救度眾生,無有定法可說。且仁者已因此法度諸多人,故總認為此法可給有緣人實施,只要至誠,懇切,在諸佛菩薩的威神和慈悲感召下,在經咒力量的加持下,必能施眾生以無畏,獲得感應和加持。如果有條件的人,亦可依照孫景風居士所譯的法本,依教奉行;有信心者及喜簡的人,則可依照 尊撰之法,懇切行之,必能得其利益,決不至有害於人。
春節將到,祝全家安康,弘法順利!
寄來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很受歡迎,謝謝!我目力不行,不能多寫,請原諒。
2006年1月10日
業信、秀琴仁者惠鑒:
來信收到,感謝二位仁者的關心和掛念!
仁者發廣大心,普利眾生,為佛法鞠躬盡瘁,實為敬佩!
接到仁者寄來的塔相和“法要”掛件之次日,就佩帶於身。愚深信能得諸佛菩薩加被。
祝:
安康吉祥
徐恆志
學生代筆
2006年3月12日
答西安劉志強居士 志強仁者慧鑒:
接陳鋒居士轉來手書,至誠懇切,甚是感謝!自愧無德,豈敢干擾仁者,所匯款五百元,實不敢接受:一則德薄慧淺,不應花費淨資;二則,目前一般生活都較緊張,賢伉俪辛苦所得,愚不能無功受惠。故除由衷感謝兩仁者德意外,匯款拜托陳鋒仁者如數匯還,至祈查收,違命之處,當祈垂諒。
欣知,兩仁者精勤辦道,並對《般若花》有所體會,此乃您們善根、福德因緣之所感召。敬祈由悟起修,奮除無始習染,直達無上菩提,了此一番大事因緣,不勝祝禱。
最後再次致以由衷感激之忱!
敬頌
寂照不二、定慧圓明!
愚 徐恆志拜啟
1997年8月8日
志強仁者慧照:
接11月24日手書,愚自返滬以後,常思往臥龍山頂禮三寶,但因家務不能離滬他往,致臥龍之行,也一拖再拖。知仁者擬於明年七月赴蓮社淨修,如能有緣見面,實為欣幸!
仁者乃上乘根性,又親修見性大法,善根、福德不可思議!《金剛經》雲:“應生無所住心”,所謂“無所住心”是什麼心?乃是心無所住,而不斷滅之心,也即妄念不起而了了分明之心,能時時寂而常照,心寶常現,即能於現前得無邊受用,願與仁者共勉之!來書雲:“時有妄念”,無始以來積妄,原非朝夕可除,但能於妄念來時,不取不捨,不予理睬,習氣力盡,則自然脫落;當妄想脫落,而靈知不昧,功用不失,即是體用不二之自性真實境界,只要不執,妙用無盡!
余不一一,再次向賢伉俪致謝!
並頌
寂而常照,寂照同時!
愚朽 徐恆志和南
1997年12月4日
志強仁者慧眼:
3月6日 手書敬悉。
蒙寄賜智敏、慧華兩上師結緣的寶瓶,內附金剛明沙,並多種咒輪金貼紙一幅,仁者捨己從人,加持愚夫婦,謹致以由衷之感謝!
知法駕將於4月18日到滬,聞後不勝歡喜!一別三年,兩心相印,當祈屆時一路順風,平安到滬,愚當竭誠歡迎,共商大事因緣。
關於真如是否緣起問題,仁者所述乃是正知正見。凡因緣和合的一切諸法,有生滅、有造作,正像經說:“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緣生緣滅,如幻如化。而真如妙體,則是虛靈凝寂,絕諸戲論,不生不滅,無實無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故決非因緣和合之體;凡因緣和合皆生滅有為之法,真如是“無為法”也。
真如之體,雖是不變,但能隨緣起用。《般若花》上“真如緣起”,不僅如仁者說“真如通過緣起顯現”(全相即性),而且也說明真如能隨緣起染淨二種功能。隨污染之緣,便成“六凡”,隨清淨之緣,則成“四聖”,所謂隨染淨之緣,成凡聖之事。至於徹證本體,則雖無所住,而生其心,隨緣起用,體用一如,證大體大用矣,是名妙用。又《法華經》說:“佛種從緣起”,此乃指成佛的種子,也即聞、思、修、六度萬行,皆成佛之緣起,非指佛性本身由緣生緣滅(即仁者所說:“而是通過修持(緣起)來顯真”)。總之,若以佛性為緣起,則緣滅時,佛性亦滅,豈不成“斷滅論”耶?
仁者真知灼見,深為欽佩!
某居士病況,既經醫檢查,頭部並無病變,則系業力障礙之病,請以“心密”第二印試治;《大藏經》中《佛心經》上說,修此印時:“世間小小諸病及難治不可識者,但結契咒滿一日(可分數次修之),癫病亦除,除不至心”。某居士即“捨命不捨法(法尚應捨,但目前尚非其時),決心證菩提”,請至心持之,當有感應。又修此印時,注意氣沉丹田,加強氣血流暢。又一法,即結大蓮花手印,持六字大明咒,念時也氣沉丹田,也會有效,此咒本可消災治病也。
不一一,順頌
得大自在!
愚朽 徐恆志拜啟
1998年3月11日
志強仁者慧眼:
仁者精進用功,於尋常日用處,徹見本來,因緣不可思議!古人雲:“平常心即是道”,仁者於此有所體會,是真見道者。世人將此本來平而常者刻苦分別,顛倒使用,遂致流浪生死,今悟“平常”則恢復本來,了無一法可得,故《金剛經》說:“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但雖是平常,能得到它,卻也是不平常的,“萬世古今不離當念,十方剎土不隔毫端”,迷則四生六道由它作;悟則三賢十聖由它成。如此說來,平常之中有不平常的,又不能小看它啊!仁者說:“佛法只在覺與迷”,甚當!一念迷,苦海茫茫;一念覺,超登佛地。又說:學佛秘訣“只是無我二字”,說到點子上了,故《金剛經》須菩提問如何降伏其心時,佛開門見山,就先破我相(四相主要是我相),然後再破法相、空相。小乘人悟“人我空”,證入偏空涅槃;大乘人悟“法我空”,證入三德涅槃。凡夫因人我執起煩惱障,小乘因法我執起所知障,成分段、變易二種生死。印光老法師曾說: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則無盡煩惱皆化為大光明藏!故 仁者之體會可說是“畫龍點睛”。
仁者願力堅強,善根深厚,洵不愧為“志強”矣。草草奉復,余俟秋涼面敘。即頌
寂而常照!
(某居士說:仁者可能在10月下旬回去,當能見面。)
智正老法師,先此頂禮,來山時當一傾積愫。
愚 恆志和南
1998年7月23日
志強仁者慧鑒:(向智正老法師頂禮請安!)
手書敬悉。下列見地,略陳管見:
一、觀心即是修心,兩者不別,知“三心”不可得,當下見性!我們修心地法門,要悟在當下,修在當下,證在當下,用在當下,時時返照,刻刻用功,五蘊若空,苦厄頓消。
二、世尊在證道時曾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可見修心要領就在轉化妄想(第六意識)、執著(第七識),也即是破除人我執和法我執。我執若化,勢如破竹矣。仁者以“無我”二字,為學佛要訣,可謂提綱挈領。
三、佛法所說“諸法”,即指一切事物。心生則法生,法生則心生,故心法不二,能所一如。
四、經雲:“法爾如是”,仁者還見麼!?見是分別,不見是斷滅,且道如何辦?
余俟後敘,順頌
法喜無量!
愚 恆志拜啟
1998年8月20日
志強仁者道席:
12月20日手書謹悉。二月前臥龍相見,確實永足懷念,願此長為道種,同入菩提之門。
賤照蒙處理放大,水月鏡花,似有幻象,然而五蘊和合,莫非生滅!淨土宗要求“淨念相繼”,即明心者之“動靜一如”,言雖有別,義實無二,願與仁者共探之。
某道友的照片,某居士已洗出印好,不久即可寄奉,因歸來之後,確很忙碌,聯系、處理的事務較多,故再請各道友略為等待,並乞垂諒。
內人入塔院前照片,謹檢奉,以留紀念。人生一切無常,夢幻泡影而已。吾人目前唯一大事即在悟心基礎上,打掃多生習氣,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性;同時發願歸向淨土,應知此一句彌陀,暗合道妙,巧入無生,禅淨二門,從未分家也!
此頌
新年百益
向某居士問好,祝新年愉快!
恆志拜上
1999年1月4日
志強仁者道席:
來書敬悉,不勝喜慰!
所說賤體不如從前,此是誤傳,一般說來,賤體並無大病,日常一切均能應付,但畢竟生命無常,衰殘相逼,自當隨緣度日,無所牽掛,當祈仁者,勿以為念。一片至誠,謹表感謝!至於接待、復信等事雖多,但念同體之悲,安可不竭其愚鈍!眾生苦惱,非佛法無從解脫,佛法難聞今已聞,普願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同出生死苦海,同歸圓覺性海。
目前學佛者多而正見難得,大都著相粘境自陷苦惱,若知妄想本空,回光返照,頓得清涼,終日無住,不落斷滅;終日生心,不生分別,久久行去,定有自在之分,願與仁者共勉之。
學佛重見地,古德所謂“但重見地,不重行履”,見地者何?徹悟本來,認清自家面目。若尋枝摘葉,捨本逐末,離道遠矣。仁者自修之外,能隨緣利生,共趨菩提,非常可喜!一切莫非因緣使然。您定慧雙修、夫婦同修,世間樂事,惟此為最,請向貴仙仁者致意問好,千裡同心,不離這個,祝一切吉祥。張家口之行,願健步安和,諸佛加持。
愚 恆志拜啟
1999年6月6日
志強、貴仙二仁者慧眼:
久不通信,彼此神交。賤體粗安,足以告慰。 諸佛菩薩及諸仁者慈悲加持,甚覺感愧!
十月份起愚已遷居:“上海老滬闵------”,以後通信,請寫此地址。此地雖屬效區,惟空氣清爽,宜於養老,尚祈兩位釋念。
仁者伉俪同修,勇猛精進,復遇無上密法,福德因緣,真實不可思議!當祈兩位痛念佛法難聞,人生多苦,趁此康健,力超三界。上座猶如磨刀,下座練心,猶如用刀(殺敵)定慧等持,悟後起修,必將慶快平生!貴仙仁者,秉性仁厚,今得道侶共勉,實為無上福德,謹此遙祝,希共了此一番大事因緣也。
祈法喜充滿,寂而常照,得大自在,成就菩提。順頌
合府吉祥、道業日隆!
愚 恆志拜啟
1999年12月18日
志強仁者道席:您們好!
臥龍一別,凡逾半載,人世幻化,可悲亦復可笑。
來書所說:“眾生可憐不學佛的不明白,學佛的亦不明白”,的確如此,言之可慨!所謂“不明白”,即不以明心見性為要務,心外求法,豈不淪於邪見外道?故愚每於人前大聲疾呼,不管禅宗、淨土、密法,無不以明悟自性為要領,否則欲淘汰習氣,豈不移東搬西,徒自困擾。即如淨土宗乃三根普被之法,一般以帶業往生為主旨,忘記此乃三根普被之法,中上根人亦有份,心地明白即“理一心不亂”,有何不可,當仁不讓,在於智者,但亦不能小視修證,看得容易。如見性後,悟後起修,於境界中磨練,於六塵、五欲、三毒種種境界,必須一一透過,特別是財、色、名三關,非大力者不易轉化。若保任精勤,隨緣脫落於順、逆境,自在無礙,斯名破重關。但按教相論,圓教須破四十二品無明,始成妙覺。特別是初地菩薩(即別教初住)已能現身百界,八相成道,故由修而悟,由悟而證,功夫豈易言哉!見性者每悟後求生極樂,恐習染未脫,悟而未證,成“悟後迷”也,藕益、蓮池、省庵、印光等大師莫不如是,但這些大師,當然主要是給眾生作榜樣。吾侪須於成敗禍福關頭,有所主張,則彌善矣。元音老人一生也著眼於“明心見性”,吾兄弟於此相同,蓋亦覺眾生可憐耳。因 仁者一言,引出許多絡索,一笑。
《般若花》以法供養一切有情,亦莫非一時因緣,言語文字皆用於一時,不能死於句下,“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仁者必能默契之。
冬至將至,年關迫近,謹祝
仁者伉俪
吉祥圓滿
福慧雙修!
愚 恆志拜啟
2000年12月7日
再次向兩位表示謝謝!
志強仁者道席:
久未通訊,思念之忱,與日俱增,“心有靈犀一點通”,同道者,雖千裡亦同心也。接手書,甚為快慰!
愚賤體如常,雖年屈耄耋,幸托福平安,惟平日常有三多,信多、電話多、來客多,不免忙於應付。自思德薄能鮮,愧惶實深!
《獅子吼》一書是蘇州明學法師、缪留根居士等所發表,爭辯甚烈,有人問我如何對付,愚告以五譯與兩種會集本俱在,可以根據各自所見,各取所需,不必勉強,但不能再多論辯,因如此下去,實有損於眾生慧命,對眾生不利。且梅光羲、黃念老、淨空法師等,皆學淹古今,深有修證,非一般可比。自此以後,論辯似乎減少,總之此事各隨所需,見智見仁,各行其是而已,多辯何益!仁者以為然否?
鄭州李銳鋒居士來函欲協助出版愚之《全集》,意誠情切,近正搜集近幾年文稿,擬寄去審閱,此事正在進行中,尚未最後落實。
仁者欲從事助印,仁心德意,至為贊歎!待出版落實後,再由大家助資去包銷若干(他是准備向社會發行)贈送同修,如此比較簡便,屆時當告訴某居士,取得聯系,尚祈暫待,為盼!
知張家口李雅詩居士,能根塵脫落進入一心境界,非夙有靈根,何能致此,不勝欣慰!但根塵脫落也有粗細深淺之別,祈李居士認透本來,靜中修、動中練,定慧互資,動靜結合,將勢如破竹,願共勉之。
仁者能知一切如幻,甚為難得,《圓覺經》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但聲聞初果斷見惑,如斷四十裡流水,況思惑乎,況塵沙惑和無明惑乎。故從來大德悟心以後,悟後起修,如喪考妣,如防風燈,正為習染多生,非一蹴而就;圓教行人了分段生死以後,尚須破四十二品無明,才能了變易生死,成為法身大士,故禅宗破初關後,尚須勤於保任,奮除習氣,否則成為“悟後迷”,故歷來大德悟後提倡淨土法門,以期利鈍全收,同入彌陀願海也。生死事大,願與仁者共勉之。
近抽空寫了一些隨筆,隨感而發,無足觀者,今由郵局寄上一份,謹供參考而已。
貴仙居士必能精進,奮除妄想、執著,但願共脫迷網,成辦己躬下大事因緣,共出生死苦海,共度苦惱眾生,互相勉勵,不負所期也。欣慰何如!
順頌
寂而常照,寂照同時!
愚朽 徐恆志拜啟
2001年8月7日
貴仙居士於此問好!
志強仁者道席:
手書謹悉。拙著出版問題,現正在磋商落實,捐款可能以助印或代銷方式,尚未最後決定,以後當告訴某居士,承仁者大力支持,實是功德無量!
印品擬用四號字,其中有照片、題詞,都在安排中,《全集》共分四冊約三、四十萬字,出版時間大約明年一季度。今後包銷地址名單,當聯系直接寄出,以免往返麻煩。高見甚當。
寧波居士林安養院聽說每月每人付300元,即可居住,人滿即止。仁者今後如欲前往,可先打電話與徐文芳林長聯系。(她現任居士林林長,亦是寧波市佛教協會付會長,很忙,可先打上述電話問問)。其菩薩心腸,必可滿仁者所求。人生無常,確宜早作歸計。
《隨筆》已印發,亦是好事,現已刊載於《上海佛教》,廣供參考。順向嫂夫人貴仙居士問好。
草草,不盡欲言。即頌
秋祺
恆志合十
2001年10月16日
李醫生這些日子,往臥龍山誦《法華經》去了,很精進!
志強、貴仙兩仁者道席:
久未函候,諒精進辦道,定慧具足,法喜充溢,得大受用。前拙書《隨筆》後面部份,涉及修持、證悟者較多,提供仁者參考,或者一得之愚,略可資助。願共同勉之。
人世匆匆,春節將臨,順祝兩位福慧雙修,親得受用,生死大事,非同小可,願互修互勉,共了此大事因緣!草頌
春節愉快,寂照雙融!
愚朽 徐恆志和南
2002年1月28日
志強仁者慧眼:
手書敬悉。關於《全集》問題,近接代理人函告,校對即將結束,約三、四月份可以印刷,愚要求他們把稿樣寄來,作最後一次校閱,以保證質量。既然如此,我亦不想另覓其他廠家。承 諸同仁助印,弘法赤誠,實深感激!此事待後再行奉告(捐款暫存),或以包銷方式購買其書,因出版社所印之書,都是公開出售性質,到時看情況再與仁者商量行事,多勞清神,再表謝忱。
李醫生時有會面,都很精進,非常難得。
順祝
新春一切祥和!
愚朽 徐恆志和南
貴仙居士於此問好。 2002年2月8日
志強仁者道鑒:
來函拜悉。知《隨筆》收到,大家結緣,甚為快慰。惟文字言語,終非究竟,亦一時方便,僅供參考而已。
《全集》進度甚慢,一有消息當告知某居士轉告仁者。
某寺某某法師說“三教真修法”,此名稱一聽即知是外道。我並不認識此人,可能诳語欺騙,希提高警惕,魚龍混雜,誠可慨也,所見極是,當引起注意,謝謝關心。
不盡欲言,順頌
淨樂
愚朽 恆志拜上
2002年4月18日
志強仁者道席:
來函敬悉,名單亦已收到(共12520元),系列書現正在編輯中,除《幻齋隨筆》外,第二冊准備印《法藏碎金》,有因緣再印第三、第四本書,要用款時當與某居士聯系,各方大力支持,深為感謝!
某居士已匯來2000元,除帶去印《隨筆》外,此款擬作系列書印刷之用,功德芳名今後將印在書後,以便證信。
某居士也匯來了200元,與上述同樣處理, 仁者以為如何?此次所印《隨筆》因系“免費贈閱”書,故佛學書局不管寄贈事,由我自己寄贈,亦較方便,請仁者勿念。
復頌
夏健、一切吉祥!
姜貴仙居士於此問好!
愚朽 恆志拜啟
2002年6月11日
志強仁者慧鑒:
來書拜悉。知訂閱《全集》之事,已在電話聯系中,甚好。出《全集》雖很費事,但書中不免“老生常談”,今後收到,可以聊作紀念而已。
某居士慈悲心腸,令人感動,請代致問候之意。今後當盡量請道友協助,請仁等勿必記掛,並致謝忱。
令孫之事,令人感歎!青年學子,往往自暴自棄,古人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上海亦常有此類情況。凡青年學人來愚處,故常以“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八字勉勵之,聽否,則各人之業力和因緣也。令孫之事,當早晚回向,請三寶加持其回心轉意,回頭是岸,冥冥之中,願有不可思議之加持,從此奮發向上,不甘落後,今後可成為祖國有用之人才,謹此告慰,請 兩老放心,為禱!
此頌
夏健
貴仙居士於此問安
愚朽 徐恆志合十
2002年7月3日
志強仁者道席:
手書拜悉。有關問題,奉復如下:
一、《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懷疑為偽經者甚多,愚翻閱此經覺其語句,很多地方,不是佛教術語,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特別“心無虛妄,身行真正,左撇為真,右捺為正,常行真正,故名為“人”。按印度豈有“人”字,分而析之,豈非偽造?故疑為偽經者,實有根據。另一本則改為“左為真,右為正,常行正真,故名為人”。亦似欠通,故此經雖有益於勸人為善,但說是“佛說”實不甚妥當。我也疑是偽造。
二、李炳南老人乃淨宗聞人,其所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走錯路了”此語實嫌欠圓,因淨土乃三根普被,利鈍兼收之大法。從下根人來說,因不必高談“自性”、“唯心”,全事即理,蓦直念去,理在事中,但對上根人說,則不妨念佛即是念心,念極情亡,則理事雙融,心佛不二,根塵脫落,禅淨不二。李老專為初機學人著眼,“自性”、“唯心”則專就一句彌陀,即是法界全體上著眼,各人設施不同,悲心則一。萬法不離自心,若界外有個阿彌陀佛,心外有西方淨土,豈不成為心外取法?所謂“唯心淨土,即淨土不離唯心;也即彌陀不離自性。仁者所論,亦即此義,圓融無礙之談也。
三、仁者所示“放下”語錄頗為精妙。《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空)、無法相(法空)、亦無非法相(空空)。”三空之要,豈不在於放下。放下之義大哉!但問放下個什麼,就是放下那放不下的,還不究竟,且道一句,曰:“家賊難防”。
四、同修助印款5600元已收到,功德巍巍,當安排在最後一本系列書上發表芳名,便祈轉告。助印和助郵資將一並發表,專此奉告,祈慧照。草草,順祝
冬安
仁者伉俪再次捐印,弘法利生,不勝贊歎!
愚朽 恆志合十
2002年11月26日
志強仁者道席:
來書拜悉,捐印之款亦收到。仁者一再勞神募化,無相功德不可思議!某居士知系修六字大明咒法的青年女工,一再發心助成印經事業,殊勝種子永留識田,願她繼續思生死苦,發菩提心,早成佛道,了脫生死,並廣度無量苦惱眾生。有機會時,不妨相見。且看因緣。
《文集》接某居士電話告知,《文集》已出版完畢,即將寄發,仁者處不久當能寄來。某林長通訊來往,恍如神交多年,蓋因緣也。吾人處於娑婆,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皆有因緣,一切無常如幻如化,故惟有“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早求出離,是為上策。仁者必以為然也。
仁者所說三際不可得,有兩種理會,即方便說和究竟說,也即四種悉檀因緣。按究竟言之,過、現、未三際都不可得,非過去、未來,也無現在(當下),因剎那變滅,故《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實為究竟了義之說。又實相無時間相、無空間相,因時間、空間都是生滅法,現代科學家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的“妄想”,真是一針見血。仁者所舉“兩種體會”,可謂善巧說法矣。方便說,有過去和未來,沒有當下;或說無過、未,只有當下,皆無不可,究竟說則三際皆不可得,因三際都是生滅法也。
仁者與同修所談幾點,不離第一義谛。今有一問:所謂“要把握當下”,“當下”是什麼?!
事忙,不復一一。即頌
戒定莊嚴、早證菩提。
愚朽 恆志合十
2002年12月23日
志強仁者道席:
手書敬悉。知“文存”已收到,甚好。
賤體近尚安健,請勿掛念。
王骧陸公、元音老人、牧牛老人三人之書不久也可出版,某居士捐印2000元已安排在 元音老人所寫書中(即 《明心見性》),前已有函告,諒可收到,如此共為3000元。請轉告某居士,為荷。
所印三公書,捐款已足,不必助印,謝謝關心!
姜貴仙居士前,請代問安。
即頌
夏健
愚朽 恆志拜復
2003年6月16日
志強仁者慧眼:r /> 來函敬悉。賤軀近已復原,一切如常,蒙關懷備至,甚至有同修匯款放生,祈願利生,實深感激之至,諸多同修欲匯款供養,均被婉言謝絕,非常好!我心領感謝!
欣悉令孫被重點高中錄取,非常欣慰!但願他繼續努力,以破竹之勢,獲取更大勝利。令郎匯款壹仟元,厚意可感。但目前生活大家都很緊張,且我無德無能,不能隨便接受供養,故已請郵局如數退回,請查收,承再三關照,我未能照辦,不勝慚愧,當祈惠予諒解,謹祝
合府吉祥如意,奮勇前進,為禱!
某居士2000元捐款之功德芳名,已印在第六本系列書—元音老人《明心見性》小冊子上,今先寄一冊,大批後當再寄。屆時請查收。仁意慈懷,深為感激,請再代致謝,為盼!
此復,即頌
新秋吉祥
貴仙同修於此問好
愚朽 徐恆志拜啟
2003年8月11日
志強仁者慧鑒:
手教及賀片拜收。千裡故人,時勞想念,春節之際,亦祝合府安詳,萬事如意!聞西安佛法甚盛,道友之間互相切磋,可喜也。弘法利生,仁者責無旁貸!年復一年,生死相逼,吾倚夙世因緣,今為道侶,實人生之一樂!
聞將赴寧波佛教安養院,頤養天年,屆時當士別三日,括目相看,毘盧頂上,償其夙願。言念及此,不勝引領西望焉。知明年可能會面甚為難得!唯我各方面皆顯衰老現象,老而無用,愧對故人。復叩
合府安祥
貴仙居士拜候
愚朽 徐恆志叩拜
2005年2月10日
答深圳崔博居士 崔博仁者慧鑒:
來書奉悉。來書各點擇要奉復如下:
一、觀心,是學佛之重要法門,在拙作《學佛是怎麼一回事》中有“觀心”一節,文雖不多,但是觀心的要領,依之實踐,能有具體的下手方法。今再略告觀心方法,(具體請多參究《般若花》,與“人事磨練”一節一起看)觀心先看自己妄念即回光返照,不取不捨,既不隨它流轉,也不著意遣除,每日起觀數十次,漸漸純熟,妄念也漸漸息下。如此繼續用功,雖然無念或少念,但繼續返觀,此時即由“觀妄”,漸漸轉向“觀真(觀自己真心)”,觀到一念不生,“心空及第歸”。這時雖一念不起,但見聞覺知,了了分明,並不斷滅。此時即是動靜不二,定慧雙修,如明鏡照物,雖鏡體寂然,而諸影了了分明,前者即體、即空、即靜,後者即用、即慧、即動,故觀心的人最後悟心時,體用不二、定慧圓融,動靜一如。據仁者所說是體用、動靜、定慧都未圓融無礙,未能悟入不二法門,也即沒有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故有種種障礙、疑問,如雲:“內觀與心上不著一物,沒有形成統一。”所謂“注意當下”即是叫您默契“無念時的光景”,否則始終是“識神”用事,安能修悟自性?故參禅必須起疑情,而且必須在“話之頭”上起疑,以一念轉萬念,若落入話尾,早已起種種分別,即不能起“參話頭”作用。
“心中心”法救參禅之困難,以三密相應,無相無住,每座二小時之大法,令學人直下證入三昩——得定開慧,只有得定開慧,才能明心見性;只有明心見性,才能真正悟後起修,掃除煩惱,了生脫死,這是必須之過程。
二、觀心開悟後,(也即修心中心法開悟後),一切穿衣吃飯、揚眉瞬目,都成自心的妙用,所謂“妙用”就是雖用而不粘不著,無所掛礙,即體即用,否則依稀仿佛,仍是凡夫境界。
四念處,作為學佛基礎,明白宇宙人生真理則可,以此用功要明心見性,“如實知自心”,則不能,因法貴當機也。道屬非空非有,無實無虛,雖“無有少法可得”而一切法又皆是佛法,故不能以意識分別,能“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轉識成智時,才能逐步相應。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空)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所以不明不二法門,不能獲得佛法受用,希仁者努力行之。
三、心中心法時間較長,不妨先修“六字大明咒”較為簡單,只要能息妄顯真,都是妙法。至於“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這是形容自心徹悟境界,其實既是虛空,又如何粉碎,是一種無義味之語,教人不起分別,若追求其境界,便上當了。《金剛經》說:“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至於“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是《大日經》語,下面並無“我觀自心,形如日輪”二句;且“形如日輪”是有相法,不能與《大日經》並論。按仁者境界和根性,應以般若觀空為下手方便,(即前說之觀心),不必再修“形如日輪”等有相法門,祈仁者慧擇之。
就問而答,事忙,所復未知當否?
希多翻閱《般若花》有關文字,或有助於仁者之修學。
復頌
吉祥
向各得法道侶,致意問好!各自珍重。
愚 徐恆志拜啟
1998年7月1日
崔博老居士道席:敬祝六時吉祥!
11月10 日手書拜悉。所述望城年輕良醫、乃一貫修持之善知識,競罹癌疾,仁者對此隱有所惑。夫癌症患者似常與執著、不快有關,亦或有夙世業緣所致者。因果通於三世,凡夫固難參知,深信事物有發展規律,“隱惑”可息矣。
“無修、無得、無證”,亦即無功用道,八地以上菩薩乃能證此;至於“不除妄想不求真”,蓋我執破後,進破法執之境界,屬始破“牢關”,但“不除妄想”此語亦是妄想,所謂“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尚隔一重關”!
阿彌陀佛第十八大願,古德謂為真實中之真實,蓋“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大悲願力,無以復加矣!
令友已年過七旬,非致力彌陀不可,旨哉!順復,事忙不一一。
順叩
冬綏
愚朽 恆志拜啟
2000年11月13日
崔老仁者道席 :
5月5日手書拜悉。知前函未收,當在中途遺失。讀來信,知於六字洪名,萬分親切,十分難得。此法三根普被,即淺即深,下根之人仗一句洪名,信真願切可以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中根人逐步深入,斷見思煩惱,便可往生方便有余土;如能由生滅入不生滅,由有相到無相,逐漸做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便可破無明見法性,生實報莊嚴土,而成法身大士。到此時即念即觀,即觀即念一句彌陀不離實相,即由持名念佛而入實相念佛,念佛與觀心並無二樣。仁者既然念佛十分相應,便可由念佛入門,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應知一切妄念本來幻化不實,故仁者說:“念頭生滅不居,而靜言觀之,則波偃濤泯。”《金剛經》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圓覺經》所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總之,一切妄念如幻如化,若於妄念起時,能不取(不隨之流轉)不捨(不著意遣除,“遣除”之念,亦是妄心)。一切不理,只管念佛,則妄念不消而自消,終到“心空如洗”,得大法樂。
《恆河大手印》身口意三修之心要,關鍵在“意修”,意若離思量、分別、對比,則當下清淨,而身、語也隨之端正矣。意修則離戲論、思量、對比,即是平常心,也即是“道”,故佛法千言萬語,不離明自本心,見自本性。
仁者說:老是在觀照上“通不過”,其實可先以念佛息其妄念;妄念息處,而了了分明,靈光獨耀即是觀照,也即是“平常心”,請仁者試從這裡下手,或可有所把握。如能在本位上透相見性,於生滅心暫歇時,體認此“一念不生,而又靈知不昩”的自心,則當下明悟本來面目,親見此不生不滅之實相,大事因緣,其在斯乎!敬祈仁者以正知正見,成度生大業,以未已之壯心成無上之菩提,百千萬劫永行佛道,十方世界普濟群旨,願共勉之!年高體弱,再加久病,祈善自保養,促使身安則道隆,成就出世大業。
復頌
法喜充滿!
愚朽 恆志和南
2002年5月31日
崔博老居士道席 :
接9月8日手書知前患已愈,居友人家後,現已返府,吉人天相,逢凶化吉,信而有證,不勝喜悅!
承郵寄數年前之拙書,應機之談,用於一時,承蒙雅意,尚予保存,深感慚愧耳。
蒙示七絕一首,押“六麻”韻,平仄協調,琅琅上口,甚是難得。知認識自己,已成熟路,此是根本法門,各宗都不離“觀心”,因觀心才能引出佛性,見到本來面目。但念咒念佛也有掃蕩和轉化之功,交替用之,畢竟妄息而真顯,則受用莫大焉。
時屆秋涼,請多保養病後貴體,不勝企盼!
順祝
光壽無量!
愚朽 徐恆志拜啟
2002年9月21日
崔博老居士慈鑒:
來函拜悉。簡復如下:
1、知您處十余人曾灌頂授法,若滿千座,則可坐可不坐,於事上練心時,自覺無力,仍可坐,若已知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自性,則可不坐,以免法執,總之,可坐可不坐。評閱寄上《隨筆》下篇後面部份。
2、能見能用,著在上面是凡夫,用而不著是聖賢,是般若放光。關鍵即是在粘著與不粘著上。
3、當修法至“一念不生,但靈知不昩”,必須自我承當,即是見性,不必懷疑。
4、念佛時須心起、口念、耳聽三結合,加上手結定印,三密相應,能使妄念無法插入。
5、“寂寂斷見聞”是六祖方便說法,實際上是見聞了了,而不著見聞,因見聞若斷,便成頑空,不能起用。心斷即“心常空空”、“蕩然無住”之義。
6、不著即不著空有,不著斷常,乃顯真空,也即一切處無住。事來則應,事去則空,於心無事,於事無心。“即此見聞非見聞”也此意也。骧陸公說:“不是不見,不是不聞,見聞了了,不著見聞”。此時即是“性相不二”。
略復如是,復頌
冬健,保重!
愚朽 徐恆志合十
2003年1月20日
孟子四十不動心,孔子四十而不惑,皆“一切賢聖”修證各有差別也。但雖同一方向,“有為”、“無為”畢竟不同,未同孔子言,六道輪回,三世因果,極樂世界等事,故方向雖同,修證層次各有不同。略見如是,不多說。
崔博老居士惠鑒:
手書敬悉。七絕一首,一唱三歎,所謂“照無邊”者,即本來面目也,此面目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凡夫忘卻本來,不識“無邊”之寂照,為可惜也。龐居士一家共說“無生”之話,今仁者出言如此,實非尋常,非修證有得者不能道,敬為仁者祝賀!
空色不二,色空一如,故雲“不二天”。總之全詩格律嚴謹,擊節不已。敬以致謝!並頌
吉祥,多多保重!
愚已返原住處,順告
愚 徐恆志拜上
2004年10月29日
答深圳李艾峻居士 艾峻先生慈鑒:
滬上一別,時念高賢。
仁者前所布施的壹萬元正投入打字等使用,今後此書印就的功德,皆仁者布施之發轫,不勝贊歎之至!
專此函達,順祝
事業發達,一切吉祥!
愚朽 徐恆志合十
2003年12月5日
艾峻先生慧鑒:
承多次照顧,感何可言!謹此表示內心之謝意。施者必受其報,祝願仁者吉祥如意,事業與道業並進,福德與智慧俱高。雲情高誼,感不去懷……!
嫂夫人仁厚善良,精進修持,行見定慧日增,福慧具足,因必有果,可為仁者伉俪預卜也,專函馳謝,順祝
吉祥如意!
愚朽 徐恆志拜上
2004年1月18日
艾峻、一莼諸惠鑒:
來信收到。下面就一莼仁者在來信中提出的問題回答如下:
1、可延長修法的靜坐時間,但只能算一座。
2、座上關鍵是“心念耳聞”。“心念”即“金剛持”,即“心念唇動”、“無聲自聲”,音在唇齒之間,也就是說別人聽不見,自己聽得清清楚楚。因為出聲傷氣,默聲傷血。至於“耳聞”正如齊志軍老師所說:“旨在用耳根攝住意根”。還有,即使身體化空,咒語之聲還應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至於“下丹田”之說,身體並已化空,哪兒來的“下丹田”呢?
記住:坐上只須做到持咒聲清清楚楚,於妄念不取不捨,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時,這就是行者的本來面貌.應緊緊抓住,不要錯過。
3、至於坐上咒語持誦的速度問題,記住:法無定法。或快或慢,重在“聽聞”二字,只管聽聞咒語,只管轉化妄念,其它隨緣。
由學生代筆,敬請原諒!
望發奮圖強,自強不息,早證菩提,普渡眾生。
祝
安康吉祥
徐恆志
學生代筆
2005年7月6日
答深圳蓮明居士 蓮明仁者慧鑒:
仁者在信中所說空明之體驗,希能把握它、認定它、承擔它,並能時時不離“這個”。坐上心念耳聞,靈靈分明。但關鍵還要在坐下,在事相上磨練。做到:“本位不移,起應萬機”。望仁者努力精進,再討個好消息。順頌
吉祥如意!
徐恆志
學生代書
2005年6月4日
答河北許洪亮居士 洪亮仁者:
所謂的“明心見性”即“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同時亦“非空非有”。這“一念不生”而又“非空非有”並“了了分明”之覺性,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叫見性。仁者平時的行、住、坐、臥應時時觀照。並時時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試問仁者,這個無所住的“心“是什麼心?請參之!
仁者能持名念佛很好,“持名念佛”是三根普被的殊勝法門,如仁者能一門深入,腳踏實地,淨續相連,打成一片,從而達到念佛三昩,即實相念佛,那就是“花開見佛”了。努力!努力!
望仁者能在學佛的道路上“依教奉行,早證菩提”,奮發向上,自強不息! 隨信寄去一冊《念佛大圓滿》供參用。
仁者的法名:智亮!
順祝
安康吉祥
徐恆志
學生代筆
2006年7月19日
洪亮仁者:
您好,來信收到。從來信中所說的理解之言辭是正確的,但這還僅僅是理悟,希望繼續努力用功,真正體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承蒙仁者來滬看我,但因我生病住院,而 仁者因時間有限不得相見,對仁者的心意深領,並表示感謝!
修法貴在一門深入,多閱一些教理書籍也很重要,因要“通宗通教”嘛,但應以自己專修的法門為主。望發奮努力,自強不息,早證菩提,普渡眾生!
順祝
六時吉祥
徐恆志
學生代筆
望來信請改用老師稱呼。
2006年9月1日
洪亮仁者:
您好,來信收閱。謝謝您再次來滬探望及厚意!
仁者可以做保任功夫。即:念而無住、了了分明。[洪亮在給恩師去信中請教,“弟子在佛教書籍中看到有“法身邊”、“法身正位”、“法身向上”即是禅宗破“初、重、牢關”的說法。請問恩師,“法身邊”、“法身正位”、“法身向上”與禅宗的破“初、重、牢關”是不是一回事?編者注。]仁者所說的“法身邊”、“法身正位”、“法身向上”與禅宗的破“初、重、牢關”完全不是一回事,就淺意來說,“法身邊”即:知見錯誤,“法身正位”即:行道正位、知見正確。“法身向上”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破“初關”為認識心性即打開本來;破重關為做保任功夫;破牢關就是達到桶底脫落,徹悟本來,圓證菩提了。
[洪亮在給恩師去信中請教“什麼是末後句?”,編者注]所謂的“末後句”就是無句之意。
以上供仁者參考 ,順祝
安康吉祥
徐恆志
學生代筆
2006年10月31日
洪亮仁者:
您好!您於11月25日的來信收到,您前次的來信亦收到。因代筆的學生暫離滬,故未及時回信,請原諒。
灌頂傳法者應具備的條件和種種因緣。所謂“條件”:首先是對此法門是有修有證的學者;再者,在人事磨煉上有一定的證量者;還有,在通宗通教方面有一定的修養者。等等。所謂的種種因緣即是:無論任何一種法門的受、授者都要有受、授的因緣和福德,特別對受法者而言。
仁者慈悲,悲憫眾生早得正法,早日成就。一切法既因緣所生,佛法是緣起法,佛法離不開因緣二字。仁者慈悲,度生心迫,為師高興。您可傳“六字大明咒”觀音法門,此觀音法門功德是非常殊勝的,望仁者參考。
順祝
安康吉祥
徐恆志
學生代筆
2006年12月1日
洪亮仁者:
來信收悉。其實修“六字大明咒”無需灌頂與否。仁者說得對,灌頂也僅是個形式,“一切唯心造”。既然欲修法者要求灌頂,那就恆順吧。你可用隨信寄來的灌頂儀軌與他們灌頂修“六字明”。望不可違緣,亦勿違因果。
順祝
安康吉祥
徐恆志
學生代筆
2006年12月22日
答南京齊偉居士 徐老師您好!
自從今年3月18日和某居士去老師那裡敘述學佛心得,得到老師印可之後,回到日本,我一直遵從上師的教誨,致力於觀心和打掃習氣。雖然時進時退,但由於根本已明,所以也算有驚無險。
最近基本上仍是以觀心為主,打坐幾乎沒有時間,總的情況是能夠常觀,但不能恆觀。遇境會粘,但並不怕粘。因早知始作俑者是誰,但只觀察此時那被粘住的是誰,早已笑掉了大牙:真是自作自受。別人豈能知道我的模樣,誰能描述出我此時的心境,真是虛虛實實,假我真我一起現前,明眼人也奈我若何。說什麼“假我真我”字,早就破綻百出。又說什麼“破綻百出”,只要露出一個字,世界早已變翻了臉。佛法說難,讓你難於上青天,佛法說易,讓你竟難以置信。說難說易,總是一個“難”字了得,故只能讓釋迦苦口婆心40年,真難為了慈心文佛。我最初學佛時,最討厭的一句話就是“學佛只是除習氣”,但現在,我除了“除習氣”之外,還能做什麼事呢。我開始留意起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時的心態,在感受到人、事、物的變化而在那一刻產生喜、怒、哀、樂的情感反應時,我就會及時投下一個問號:這正在感受酸甜苦辣的是誰?我是一個極愛面子的人,我知道這種惡習必須要改,於是就在遭遇到面子受損的關頭,盡管難堪,但我就是要拼命體會難堪的滋味。難堪雖然是假相一個,但在難堪時自己還是會體會到這難堪的滋味,但即使在難堪時,仍然還是清楚地知道:知道這難堪的並不難堪,而這才是真正的自己。因此,佛法可以說是最好的心理學,自己做自己的醫生,自己給自己診斷,開處方,服藥,療養,自己照顧自己一輩子,真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孤家寡人。
隨時保持一種安祥的心境還是很重要的。由於要隨時進行保任,如果神色張惶,或做事節奏飛快,則似乎很難有效地覺出散亂心,不免又被境界粘住。因此,我嘗試著走路也好,做事也好,或者說話也好,相對放慢速度,這樣似乎可以比較敏感,清楚地進行觀照。我觀照時使用兩種方法:用耳聽聲,以及用眼觀看。兩種方法分別對治不同的粘境。聞性,見性,佛性,本性,本來面目,真正的我等,其實都是一回事。知道了之後,只要時時仔細覺照,不難發覺任你如何地在境界裡攀援不捨,都只是昙花一現,該偃旗的自然會偃旗,該息鼓的自然會息鼓,而於自性了不相干,更用不著懊悔保任不力。一切只是時節因緣的問題,只要有份耐心,即使不能馬上從境界中出來,也能在境界裡邊煩惱,邊快樂:煩惱的是自己還被境界粘著,快樂的是雖然不能馬上抽身,但很清楚那個“知道”煩惱的並不煩惱,這個奧秘竟然被我得到,且時時可以體會,可以受用,能不慶快平生嗎?
關於“見性”之事,我覺得似乎作“現性”來理解更好。理由有二:一個理由是古語中“見”即是“現”之意,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即是“現”的通假字。原意是“現出”的意思。另一個理由是所謂的“見性”並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內心深切的體會,是超越心意識之後,本性的“自然現前”。所以與其說“見性”易使學人產生誤會的話,不如說“現性”而可免去一番心意識的妄想與猜測。
關於“悟”之事,一向有幾種說法。有“解悟”、“理悟”、“頓悟”,有人認為“解悟”只是文字上的理解,這與“理悟”似乎是一回事。“頓悟”則是一瞬間親證本來。“打成一片”則時時不離本來,,享受本地風光矣。我認為“解悟”確屬文字理解,與“理悟”略有不同:“理悟”已有身心兩方面的體會,即已算是一種“體悟”,“頓悟”則於一瞬間了知本來,所謂“如實知自心”往往當事者會有“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的切身感歎。而且從此之後,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心態:在此之前的人生觀、世界觀一下子發生巨變,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嶄新的自我觀念,可以說“頓悟”是一個人生最重要的裡程碑:因為自從那一刻開始,他已切實感覺到自身的巨變,雖然仍會被生活所轉,也仍然會有煩惱,但是他已經幾乎不需要再通過看經書,找拐杖來幫助自己應付旅途中的艱難困苦。他在深刻冷觀內心時候,其實就是在看經書,也就是在念佛,也即是禅定,也即是觀照。一切境界都是自性的變幻,也就是三藏十二部經,每一個境界都在試探著你,看你此刻的心態是粘還是不粘。若是粘住了,即是墜入三界,若是不被粘住,則當下出離三界。所以若想三界能做得主,只看眼下是否能做主。真個是:
佛法無多子,只看粘不粘,
若想出三界,需把心意牽;
三界非入出,心意豈勞牽,
本自離生滅,何妨作配角。
天天觀世間,日日忙裡閒,
回看來時路,已過萬重天。
十分感謝 老師給我寫的對聯:
供養枯寂禅心
敲醒繁華春夢
我視如至寶,會好好照 上師的要求去做。某居士也很用功,我們自己發願努力保任,爭取早日荷擔起如來家業,將來能在日本廣傳“六字大明咒”及 上師的“觀心法門”。不能一直在上師身旁伺候,實在深感慚愧!只願時時得到上師,元音老人和十方諸佛的加持,使我能早日證入佛地,永在人間廣傳正法。以上心得,不知是否合乎祖意,望老師能及時鞭策學生,使能快馬加鞭,早奔前程。
學生:齊偉
2000年8月8日於日本.東京
齊偉仁者慧眼:
(一)長信收到,千裡鴻雁,來自異國,十分欣慰!仁者理事圓融,才華橫溢,尤其對佛法修證,可稱更上層樓,如說:“遇境會粘,但並不怕粘”;“我除了除習氣之外,還能做什麼事?”“但我就是要拼命體會難堪的滋味”……,這些都說明若非真實用功,不能有此體會!佛法唯證相應,若繼續保任,打掃宿垢,終能打成一片;所謂打成一片,即是晝夜六時,妄想脫落,心無散亂,人生至此,得大解脫,豈不慶快平生!但多生積垢,亦非一時能除,總須“在有障礙中忍得過,能忍得過即無礙矣”,譬如愛面子一事,正是我們考驗的好機會,能與之挨磨、周旋,久之自能脫然。
(二)文字無咎,損益在人,故亦無有定法可說。如“理悟”,可作道理上明白解,亦可作明白“理體”解,“證悟”可作破初關、親見本來面目解(素法身),亦可作破無明,見法性的“分證”和“滿證”解。(圓教破四十二品無明、別教破十二品無明)一般說來,以“悟”、“修”、“證”三個字作分別,最簡要,即1.開“悟”自性,2.由悟起“修”,3.由修而“證”,列表如下:
修 證 三 階 段
悟 (見道)根塵脫落,明悟自性——破初關
修 (修道)綿密保任,長養聖胎——破重關
證 (證道)放任而為,無所不是——破牢關
(三)“見性”意即“現性”,但原來都已用慣,可以不改,只要領會其義即可。何況古人曾說:肉眼亦可以見性。因為開悟以後,全相即性,山河大地全露法王之身,故目見山河大地即是肉眼見性,此意頗深,古人有雲:“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天台宗也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可助理解。
(四)“心態是粘還是不粘……”是出入三界的關鍵,此語說得何等精辟!聖賢、佛菩薩與我們凡夫的界限,就在粘與不粘,粘則系結、掛礙、不自在、生死;不粘則解脫、自在、出生死;聖人是念而無住,用而不著,凡夫是纏結、掛礙、著相粘境,界限十分清楚。我們必須努力用功,使妄想脫落,打成一片,隨緣逍遙,放曠自在。自知煩惱即是菩提,妄想就是妙用,穿衣吃飯,迎賓送客等一切法皆是佛法。
仁者所說“在觀心時,其實正是念佛”,正是。凡內觀自心,外參經論,實際上都是念佛法門,以一切不離自性故。又“任你如何在境界裡攀援不捨,都是昙花一現”,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實)但不是斷滅,所謂“一切法皆是佛法”(無虛),無實無虛,即是吾人的本來面目!
(五)五言偈一首,可謂道盡心要,承擔如來家業,實是責無旁貸,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生苦惱,亟待匡濟,大心救度,不愧佛子,願與仁者共勉之。錄古德頌一首,以助法喜:
轉處孤危萬事休。隨緣得旨復何求。
群生造化乘斯力。一道靈光觸處周。
即事即空無剩法。全心全佛有來繇。
填溝塞壑無人會。可笑騎牛更覓牛。
此祝
安詳!
年老眼花,不盡欲言。
愚 恆志拜書
2000年8月20日
某居士於此致意,希團結奮斗,情愍一切!
答保定胡智金居士 智金同學慧鑒:
來信和照片收到,知您善根甚厚,在學佛道路上前程無量!知已經 某師灌頂授以心中心密法,因緣不可思議。此法原出《大藏經》,屬於無相密法,如果根機相當,做到離相無住,便是《金剛經》所說的無相境界——佛境。每座堅持二小時,只管口持咒,手結印,意則一切不管,妄念來時,隨來隨掃,隨掃隨空,掃至無可再掃,自然便證入三昧——正定。又此法上座時死心踏地以修定,下座時,便借座上所得之定力,啟發智慧,處處回光返照,妄念來,只是“不取不捨”——不理,妄念便無處著落,特別要時時與自己脾氣奮斗,常常與自己逆,便能進功。現在將所問各點,答復如下:
一、雙修問題:佛的弟子,有在家、出家二眾,故在家一樣可學道成佛。但因與出家人地位、身份、環境不同,故出家人要斷正YIN,而在家只戒邪YIN(不亂搞男女關系),此外,有些地方,也要比出家人方便。但是因處身塵俗,煩惱較多,而磨煉的機會也較多,故古人曾說:在家人修行,比出家人得力多二十倍(宋大慧禅師說),所以不在煩惱多少,而在方法要對頭,所謂“智者除心不除境,愚者除境不除心。”在家學佛、工作、生活、夫婦相處一切照樣,但是一切過而不留,不固執、不粘滯,經過一番磨煉,定慧並修,自可逐步進入圓明自在境界。又所謂“雙修”是指最好能夫妻同修,一起發菩提心,一起學佛,如此不至發生矛盾,而且可以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如果沒有這樣志同道合的人,只要能選擇秉性溫和、善良、厚道的人,也可為將來同修打好基礎。(目前能逐步培養其辦道志趣,自能生根發芽)。
二、素食問題:佛從同體大悲出發,要人戒殺放生,並不一定要人素食,故在條件不許可、環境不許可時,不吃素並不妨礙學佛,佛曾指示學人“吃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我而殺),六祖也曾吃肉邊菜,這些都是善巧方便,可以參考辦理。應知食肉斷大悲種,且腥濁不堪,並不衛生,在條件許可時,逐步斷腥,目前且隨緣應付,不必執著。學佛要領,在明自本心,見自本性,五祖所謂“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並非以吃素、不吃素作為是學佛、不學佛的標准。目前可以多吃肉邊菜,少吃、不吃大葷腥為宜。以培養自己大悲心。
三、翻習氣問題:吾人無量劫來,第八識中含藏無量習氣種子,修法得力,各種習氣便翻騰而出,此乃好事,不必怕。只要專心修法,習氣煩惱,便可由翻動而清淨,這是必然的過程。
四、修法過程中,應注意健康,一般來說修法後,心定、神寧、氣旺,便會增進健康。身體不支時,應注意休息,既不懈怠,也不苦行,使能隨緣進道。妄心橫飛,人人如此,故可以修心中心法為主,念觀音聖號為輔,主次分明,並不妨礙,妄想習氣,若不以種種法對治,欲使安於一處,甚難甚難。既念聖號能治,兼念並無不可。佛法都是方便法門。
余不一一,祝
吉祥、精進!
附上愚講經時所攝照片一份,請收。
恆志手啟
12月15日
智金同學:
2月2日、2月12日二信均收悉。
仁者雖有夙根,但因被無始妄想、業習所糾纏,故痛苦甚深,不得解脫,實際上一切妄想煩惱,都由虛妄分別、執著所引起,而分別執著又是因不明自性本空,以致外被境轉,內被習牽,遂致妄想顛倒,不能自拔。故學佛之人,應以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為要領,否則縱有修持,難以究竟。一切佛法種種方便不同,但歸根到底,都是息妄心、顯真性,真性既顯,於一切事物、一切境界,過而不留,接而不染,定慧圓明,便能獲得自在解脫和真實受用。
由於各人根性不同,故修法也不一,或從有念入無念,或從有相入無相。“心中心”法是直入無相門的微妙大法,仁者既已有緣受持,宜排除困難,專心實修一個時期,此法上座時,以咒印加持,念起隨來隨掃,甚至翻動甚烈,但不必顧慮,這正是打掃過去無始劫來所含藏的一切種子,故翻動越烈,則去泥越多,功夫到家,便能寂然清淨,獲得無粘無縛的解脫。又此法上座時是修“定”,下座時便處處覺照,妄想來時,不取不捨,只是觀照,這是修慧,久之定慧合一,便得寂照現前了。
此外,應注意下列各點:
一、不必到處趨求。明師、大德雖應親近,但與我之煩惱何涉!妄從心而起,還須從心而滅,師與大德只能指點方便,不能代我消煩惱,故得法之後,一心依法修持,切勿再到處攀緣,心外取法,作繭自縛。
二、大仙、巫婆等人更不可親近,此輩人自心未明,著相取境入於迷信顛倒,以盲引盲,隨而學之,無有不苦上加苦者。當知修心以無住、無相、無念為總要領,《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等,皆闡此旨,宜引起注意。《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心經》要領,通過智慧觀照,證知身心都是因緣所生,條件組合,並無自性,空而不著,自然能解脫一切苦厄。您今日種種苦惱,正是心念不空之故,所以古德說:“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什麼“冷氣”、請天地、說是菩薩轉世等等,切勿輕信,徒增痛苦,真正聖賢無不謙虛謹慎,自強不息)。
三、通過定慧雙修,時時觀空,時時無住無著,由勉強到自然,由散亂入安定,久之雖接萬境,自能心無所染,能不離世法(工作、學習、生活、結婚一切照舊)而證佛法,不離佛法而行世法。總之,定慧力強,自能自在無礙了。
四、做佛事,種善根,固是好事,但無錢何必勉強,一切福樂,都出自本人心地,心地狂亂,求佛何益?不能存錢等說,更是荒謬無智,當知各人雖有各自的發展規律——命運,但“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故應知命、安命,更應“立命”,立命之要,更在學佛法,明心地——因為“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五祖告六祖語)祈慧察。復頌
解脫
愚 徐恆志手書
1992年02月16日
智金同學:
函收,茲復如下:
一、修法時能盤坐固好,不能盤坐,就改為散盤,也無妨。
1、因修此法時間較長,故不必勉強。
2、因有手印攝持,同樣得力,不必拘泥。
3、趺坐只是一時借用之法,用於一時,待定力逐步增加後,要行、住、坐、臥都能觀照,才是正修。
二、一般規定,每印修8座,不如法的可再補一座,六印便圓滿。以後再修四印六次,二印一次(每周)。修二印覺痛,可結印後,盡量注意手指放松,使氣血流通,便可減痛。
三、身體搖晃或抖動,是修法中生理變化的正常現象,久之定力增加便能安定,所采取不理不睬辦法很好。早晨修法比晚上修為宜。
四、如有時間和精力,每天可修二座,以四天修完一印,完全可以。但勿勉強。
五、夢遺是青年人常有現象,有生理和心理二方面因素,一般青年每月遺1-2次應屬正常,多則易成虛損,能用內力吸住(或用觀想某一事物,即轉念方法)使不洩精,可以練習運用,但平時多作男女根身不淨觀(九竅都流出不淨)及增進定力,則是較為根本辦法。婚後雖也可用此法,但總以觀不淨及節欲為主,使逐步轉濃厚為平淡。(平時多用“觀”字,臨時多用“化”字,如用吸回法,用力小,當不至有損於對方)YIN欲本為學道人一大病,經雲:“一切眾生皆以YIN欲而正性命”,但此病是無始業習,當用種種方便逐步對治之。
六、座後能“反觀自心”很好很要,能觀即“慧”,與修法生“定”相合,久則定慧交融,處事時,專心工作,工作後,便一切皆掃,過而不留,便能修持、工作二不妨礙;以後功夫成熟,便能即體即用,念而無住,用而不著了。修持中,或心思格外亂,或身體反感不適,都是正常,甚至正是進步時庚,埋頭苦干,自有到達彼岸之一日。
復頌
安健!
恆志手啟
3月19日
智金同學: 4月29日函收。
知近來心境波動,妄想起伏,以至“身心迷悶”,此都由於身、口、意三業放縱失守所致,故學道人必須念念收攝自心,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總之,“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時時警覺,由有入空,久之妄想消落,定慧現前,便能離苦得樂矣。仁者既能自覺自責,說明正是善根淳厚,故切宜“堅毅奮發,自強不息”不被煩惱制伏;但煩惱本來是空,只要知其本空,不取不捨,自然歸於澄寂。如能一面堅修“心中心”法,一面常與習氣奮斗,(修心中心法,有時習氣翻騰而出,是好事,不是壞事),必有“明慧靜寂”之一日。至於女友,如確是今後作佳對象,必欲斷之,除之,也不現實,但能時時凜覺,接而不染,無粘無滯可矣。故修心除妄乃大丈夫事業。
欲知研讀經書方法,茲附上《般若花》一冊,最後有一篇《怎樣研究佛教書籍》可作參考。
即頌
奮發向上
愚 恆志手啟
5月7日
智金仁者 :
6月5日函悉。知已完婚,順賀!
1、今後如能伉俪同修,這是人生之幸福,你能逐步引愛人入佛,很好。皈依問題,是學佛的第一步,皈依後就成為三寶弟子。保定師資不多,能由某老居士介紹皈依淨慧法師,那很好,法師編輯《法音月刊》、《禅》雜志等,智德超群。皈依後,可隨時通信請教問難,對明悟心性,必有好處。上海雖有明晹法師等,但法師也很忙,席不暇暖。不如就近皈依為好。
2、佛法修持以恭敬為主,印光法師說:“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拜佛時天氣酷熱,可穿短袖襯衫,(不穿汗衫)至少要穿上汗衫和單薄長褲,(出汗也無妨)不宜只穿汗背心和襯裡短褲,(穿外出時之短褲則可),免生輕慢之罪。此雖事相,也是理性,理事本來不二。(修“心中心”法時也如此,其實汗衫比背心僅多二只上臂部分)。
3、打雷、打閃、下雨與修持無關,不必忌諱,佛法與氣功不同,佛法主要在息妄顯真,明悟心性,打掃業習,了脫生死,達到自在無礙。
4、修心中心誦咒時用金剛持(即唇動,但不出聲傷氣,自己聽到,別人聽不到)若二小時大聲念,必然傷氣,有損健康。
5、皈依佛後,永不皈依天魔外道及外道徒眾,根據尊處情況,適當將佛像請至清淨室內。宜供釋迦佛、西方三聖及觀音、地藏、普賢等諸大菩薩像,其余天地、宅神、太公、財神、灶君等宜一律撤去,一切邪道百神,非是佛弟子皈依對象。佛為九界導師,一切諸天、神鬼無不崇敬於佛,凡念佛菩薩名號者,都受尊敬,豈敢加害。至於回家身痛加重,此與我執、業障有關,執著重者,氣血不通,形成全身痛楚,常宜放下觀空,勿妄想馳逐,使身心二傷,千萬!
“心中心”法原是依據《大藏經》中《秘密儀軌部-佛心經》所傳承,是唐菩提流志法師所譯,惟文句過長、過雜,譯筆也不最適宜於漢人,後有 大愚阿阇黎經行整理,刪繁就簡,潤文明義。另成一冊,茲寄上一冊,以便了解,並作參證。(正式經文,《大正藏》中有,文雖不同,含義相同)另附,“心中心”法陀羅尼及結印說明一份,以備學用,事忙,余不一一。
復頌
定慧圓明
愚 恆志 合十
6月21日
此信將發,又接6月19日函。知 您神經衰弱,腎虛、頭痛。目前:
一、要節欲,常作不淨觀。
二、要少看書,以息心養息為主,文字言語,非即真性。
三、愛人皈依、信仰佛法,只能逐步隨緣而行,萬事不離因緣,不能勉強。
四、心中心法,時間長,若身體不行,不要勉強修(修七天二印,也要隨力而行)。一心念佛,求佛加持,消業除障,轉危為安,否則心身二傷,有苦無樂。一定要自強不息,奮發向上,去除種種執著,自救自度,自己掌握命運。色欲一事,多生習氣,只有深觀不淨,男女根身,九竅都流出不淨之物,膿血尿糞,腥臭不淨,何足留戀,若不節制,苦惱叢生,不僅學佛難成,世間事業,也難成就。千萬注意。
事忙,草草批復。
恆志
6月23日
智金仁者慧眼:
11月19日的信,於11月24日收到,由於佛法事忙,近又在上海居士林講《無量壽經》,時間較緊,故遲復了多天,甚歉!
仁者所談各點,茲提供愚見,供仁者參考。
一、一切佛法都是方便,目的在使學者歇下妄想雜念,徹見常住真心,故經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仁者既覺念佛不能得力,而修心密,卻能使“身心泰然”,“身體狀況好轉許多”,既然如此,就應從實際出發,加緊對心中心法的修持,不必再從頭修起,以前修的仍可算數,目前就從2、4印加功,(一星期六次4印、一次2印)修時全身放松,讓氣血流通,減少頸部等處的疼痛,同時口念咒不停,手結印不散,耳自聽咒音,意根自然攝持,這樣一切不理,一切放下,老老實實修二小時下座。下座後處處不離覺照,仍做到“即相離相”,攀緣重時,只是不理——不取它、不捨它,自然逐漸歸於空寂,總之時時凜覺,諸妄消落,即是菩提。
二、我們請仁者念佛,亦是一時方便,希望得 佛加持,漸消粗重業障,若不適應,可以及時改變,不必拘執,若不知變通,便成耽誤。
三、YIN欲必須節制,多YIN易造成心識悶塞煩亂,於修道實不相宜,平時用一“化”字,臨時用一“忍”時,只要思想上一轉,YIN意當下轉化。《四十二章經》中(第三十一章)佛教示古佛所教除YIN一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二種“心所”)生,二心(指思與想)各寂靜,非色亦非行”,(觀一切色如幻化,觀一切行如泡沫等,即非色非行)又宜常觀不淨,觀一切男女根身,皆是不淨——“革囊糞、血、蟲,幻化不淨身”,常常觀之,漸能生厭離之心,但此在雙方能共同修之,更好。
四、吃肉並不一定能補身,肉是各種細胞所成,其中也有不良細胞,目前不能斷,亦以少吃腥,多吃素為原則,更不能殺生,有違慈悲,故《楞嚴》、《涅槃》等經都教人不食肉,“夫食肉者,斷大悲種。”
五、回頭修心法,並不違背“師教”,我們的教法,也是“隨宜施法,無有定法”啊!故不必顧慮重重,能息心的就是妙法。
六、修心中心要發願度生,修淨土求生西方也要度生,凡發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大乘佛法都是一樣。但目前以自度為主,度人是以後之事,如破爛之舟,豈能渡人於彼岸?
七、凡修心,功夫得力,第八識中習氣翻出益多,此即內魔,內心散亂也可引起外魔,故以淨心空念為主,心空境寂,諸魔齊退。《楞嚴》所說五十種陰魔,莫非是習氣的顯現,故經說:“當處禅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故不必恐懼、顧慮。
八、工作問題請仁者從實際出發,細心衡量、考慮而決定之。 余不一一。
即頌
學健,自強不息,奮發向上
愚 徐恆志手啟
12月6日
智金同學如見:
2月10日手書已悉。近日既隨息念佛,又回光返照心念,此即觀念雙修,並無不可,吾人妄心流浪,不用種種法對治,欲其安於一處,甚難,甚難。但須知念佛時能口念耳聽,清清楚楚,即寓有觀心作用,即念即觀,即觀即念,觀念合一,定慧雙融,貴在堅持勿見異思遷,勿得少為足,偶覺輕安,也勿自喜,為要。觀心、念佛《般若花》中都已詳說,不再一一。
復頌
自在無礙
愚 恆志手啟
2月19日
既修淨土法門,拙作《淨宗講話》請細閱。
智金仁者如晤:
3月17日函悉。寄附10元也收到,仁者既發心印書,當將此款作為弘法利生,印書贈書功德金,以滿仁者心願,祈慧察。四臂觀音像再寄奉一幀,作為供奉、頂禮之用。
修淨宗持名法門,重在淨念相繼,轉化煩惱習氣,逐步將進入無相、無念境界,而與實相相應矣。祈精進用功,自強不息。聖賢功夫,全在不動心處著眼,若妄念漸息,則空寂、靈明之境時時現前,豈不快哉!
即頌
學健
恆志手啟
3月23日
智金仁者:
4月29日函悉 。所詢問題,確很重要,今解答如下:
一、真空(體)妙有(用)乃同時存在,如明鏡是體,能照物是用。正照物時,即空即有,即體即用,即寂即照。《修心訣》所說:“言之不可及”即是真空,“明明不昧”即是妙有。(“妙有”用而不粘,“妄有”處處粘著,此即聖賢與凡夫的不同處。)
二、《壇經》說:“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 是為大錯”,此指壓制念頭,不會起用之過。所謂“無念”是“於念而無念”,也即雖然起用,了了分明,而心體寂然不動。這種“無念”境界,也可說是“正念”,修至定慧圓明時,自然寂照同時,體用不二,決非念盡除卻之斷滅空和頑空也。仁者但認真修法除習氣,時至便自了知,若分別求解,即使解得通,仍是隔靴搔癢。
三、觀心與參禅下手方便,略有不同,但開悟見性則一。六祖對惠明說:“汝若返照,密在汝邊”。而觀心、參禅都不離“返照”。仁者果能時時證入“頓然無念,卻了了見聞”的光景,正是自性現前,既是“了了見聞”與六祖所呵“念盡除卻”不同,因前者是“正念”、“妙有”,後者是“妄念”、“妄有”,故何須猶豫懷疑!(妄念不能除卻,只是轉化之。如去波覓水,則水也不可得。)
四、觀心時提起正念返照昏沉相,這正是以慧照力轉化妄心,有何不可。永嘉大師之偈應為:“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這裡“惺惺”指“了了不昧”(妙有)。“寂寂”指“寂然無念”(真空),也即空有不二,昧此即非真見性者,而落入“妄想”或“無記”中。
五、觀心、念佛交互使用,達到同一目的——息妄,完全可以,佛法皆是方便,亦無定法可說。有工作人思考之時,則“覺照”更為適用,此即起用也。
六、自己造業,也由自己消業。但密宗極重師承,若能堅信上師之加持力,由於極度尊重恭敬,便能消除自己之業力,轉化自己的煩惱;且上師示疾,能促進學人了悟“有漏皆苦”而勇猛進道,此中寓有自他不二、理事不二之妙旨。(全他即自,全事即理。)且如“好好照顧”上師,正可培福消業。雖不能說“弟子之業,師能代消”(若如此眾生早已為佛度盡),但能借上師示疾因緣,在各方面促使自己消除業障。佛法貴在圓融無礙,不宜就事論事,而致執著、掛礙。復頌
定慧交資
愚 恆志手啟
5月7日
智金仁者慧眼:
7月9日函悉。與仁者通信累年,可謂無語不談,今知仍苦悶徬徨,未入正修,可深浩歉!其病在於不曾老實依法修持,又想修淨,又要觀心,又擬參禅,又欲學密,如此用心,決定難得受用。蓋“法門無量誓願學”,在於會通諸法,利益眾生,豈可於自修中如開雜貨鋪,樣樣俱備,而件件不精。為今之計,實應一門深入,如今既改淨宗隨息念佛,有何不可,因“自心作佛,自心是佛”,一句彌陀提起,一切妄想煩惱,便立即轉化;且此一句佛號,正是自心實相,古人所謂“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實相)”。故在方法上可改變一下:
一、可在清晨趺坐金剛持四字名號(取其簡單緊湊,易於追頂),口念耳聽(不出聲,而用意回顧到這一句佛號)兩手結法界定印,修時萬緣放下,單提一念,此即三密相應之密法,以一句阿彌陀佛為無上密咒,不取於相,念來即掃,掃至無可再掃,便證三昧,得定開慧,見本來面目。其功用與“六字大明咒”、“心中心法”同一旨趣,同一效果。
二、家務必須樂於承擔,如《行願品》說:對一切眾生要“種種承事,種種供養,……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在家與愛人共,宜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而攝取之,並逐步教以正道,與人為善,因果分明,必能忍受一切而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三、仁者到處求法,甚至欲多參高僧大德,以為如此便能解我之煩惱乎?此即心外取法,不曾返照心地,如此學佛,何日才得受用!今後必須一面修念佛三昧,逐步轉化妄想,一面要事事、處處,“與自己逆,與自己習氣奮斗”,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於一切有障礙處忍得過,便能進功。
救渡眾生是今後問題,目前先求自救,未有破船能濟人者也。“貴在行持”此言不錯,但行持非徒具形式,必於心地上刻苦砥砺,改造習氣,才能日進於道。
四、身體不好,神經衰弱,等等,大多與業障有關,若能息下妄念,定慧力強,氣血和順,諸病將有所好轉。
五、佛堂有條件設之,可以即相證性;無條件不設也不妨,因到處是佛在放光,吾人自不覺耳。禮忏全在心田,心拜心香,皆無不可,偈曰“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記之,記之。
六、心中心有六印一咒,外地學者難以傳授,且每座2小時,時長,很多人不能堅持,故非人人可當機。某居士請試以上述三密法修“持名法門”,即改變一下修法,或可進展。淨宗即淺即深,即事即理,不可思議之妙法也。
復頌
夏健
愚 恆志手啟
7月16日
智金仁者 :
9月12日函收。知常以“奮發向上”自勉,此乃出苦之根由,人能向上,便不至墮入下流,解脫有份矣。祈常念而實踐之。修持過程中,習氣上下翻騰,忽興忽滅,此是正常現象,必經千百次的翻騰上下,自可逐步證入不動,而到達彼岸矣。
來信談及某小乘行者因誹謗大乘而墮入阿鼻。按大小乘佛法,皆是佛說,皆應尊重,故《瑜伽菩薩戒》中規定,勸人發二乘之心,速盡生死入般涅槃者,是犯戒;而勸人不應聽受聲聞經典,說聲聞法中無大果報,不能斷除結使煩惱,毀謗二乘者,也是犯戒。可見法貴當機,有所毀謗,即毀謗三寶,故得重罪。仁者若未謗大乘,則何須恐怖,若自知前曾毀謗,則應向佛菩薩像前至誠忏悔,後不復謗,其罪即除,何須恐懼。此乃“事忏”,若再加“理忏”,知“罪性本空,放下便了” ,“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誦此偈文,明其深意,心空罪亡是真忏悔也。
“我慢”乃根本煩惱之一,亦惟有回光返照,及時察覺,以事理二種忏悔之,自可逐步轉化而明達“我空”矣。總之,不論舊業、新殃總在時時覺照,惺惺不昧,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也。
祝
日新又新
愚 恆志手啟
9月18日
智金仁者存閱:
忍辱: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金剛經》說:“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應常修忍辱波羅密。
恆順:十大願王中有“恆順眾生”之願。對一切眾生“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恆順眾生,亦應恆順於妻子。
誠厚:應誠厚待一切人,亦當以誠厚對待妻子。《普賢菩薩行願品》說:“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處處關心、尊重妻子,互相敬愛,互相幫助,互相諒解,就能平安吉祥。
慎言:慎言是修德行的一門重要功夫,應處處“敏於事,而慎於言”,在家庭中尤為重要。所謂“禍從口出”,“言多必失”,希多加注意。
恆志書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六日
智金仁者:函悉。
二位比丘尼師,出於慈悲利生,教你改正修法,固很難得,但其所說,並不妥切。當知一切佛法,皆是方便,隨不同根性,修不同法門,作不同行持,功夫純熟則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逐步打成一片,在淨宗叫“淨念相繼”,在禅宗叫“寂照現前”,所以修法並不拘一定形式,但初心學人都從靜坐下手,較易得力,因靜中,心力容易集中,萬緣也易放下,故動中念佛拜佛固好,靜中一心持念更好。“胡亂打坐,要神經錯亂”,這是對不明修法或修丹田氣功,大小周天之類,不明心性狀態,錯亂用心,或著相而求者說。仁者用功有年,何至因靜坐而神經失常,故說法、修法必須對機對症,不能固執一方,以應萬病,“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仁者腳跟未穩,妄心未伏,正知正見未開故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此修學者之大病,切宜注意。又說您有宿冤糾纏,當知更是著相取境,而不知返觀自心。我們無始以來,誰無宿冤,其實所謂宿冤即是無始以來所作“業障”,故要念佛、禮拜、忏悔、發願,若能刻苦修法,妄想脫落,則一切業障,本來是空,只因妄執不捨,認妄作真,自尋苦惱,妄想內魔不消,很易招致外魔,豈不冤枉可憐!故希您一心依法修持,並常與習氣奮斗(過去已說很多),待妄念消落,則真心現前,一切煩惱、業障皆化為大光明藏矣。若聽二尼師之說做佛事,度冤主,自心不安,外境又來,弄得彷徨忙亂,無事生非,真是極大可憐!
愚見仁者仍可照今所修“隨息金剛持名法”,但:
1、不念經,則開經偈可不念。
2、念釋迦佛後,便念“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接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阿彌陀佛”一稱,隨著便吸氣念“阿彌”,呼氣念“陀佛”。(但不能過於著意於呼吸,聽其自然)。
3、以舌抵上颚,而唇動念佛、無聲,呼吸即不從口出入,而以鼻呼吸為宜。逐步訓練。
4、坐時背痛、頭痛,時而搖晃,皆氣血不通之象,但因靜坐,氣血欲通而未通,故有痛、酸、搖晃等現象,堅持做去,漸能改變,所謂“病障漸除,舒適慢慢生起,”即是逐步打通氣脈之現象。
5、念佛號結束,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一稱,功課以簡要為主,功課後能心空無念,無牽掛,無系縛尤為重要。(一切法都要求得定開慧)。忏悔、四弘誓願、回向。這些內容均可放在念佛結束之後。使念佛心力集中。
6、凡修佛法是否會出毛病,只要看:修後反而粘著、煩惱或系縛即如藥不對症;否則便是當機之法。仁者照此法而修,只要心不執著,勿胡思亂想是可以趨向清淨寂滅的。凡修法以簡要、深入為主,不必太多太雜。(特別貴在堅持,勿三心兩意)。
此復即頌
新年吉祥
恆志
1月17日
智金仁者慧鑒:
5月3日函悉。
一、知能以隨息念佛法門,持之以恆,甚好。凡一切修法總在一門深入,持之以恆。此法既可調息,又可調心,心身二利,座上念可手結定印,用金剛念,兩耳唯聽六字名號無聲之聲,此即三密相應,易入一心。若能從有念入無念,恬淡虛明,即與實相相應,也是禅淨不二的境界。
二、照上述修法,即是淨心,即是淨土,再加坐後發往生之願,便與極樂相應。“信願”是目標,“心安”(一心)是要求,故經雲,“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故求“心安”,即是取得往生之資格,二而一也。
三、“生則決定生”,是說事,念佛人定生極樂四土;“去則實不去”,是說理,自性盡虛空,遍法界,極樂乃自心中之一土,何嘗有去。詳見《般若花》“淨宗講話”。
四、能帶領大家唱誦作課,也是淨業,也是往生資糧,因“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也。
五、修心人於病苦關,人人難免。當有病痛時:(一)常作空華觀,想我此身父母精血和合,生滅代謝,如幻如化,緣生性空本不可得;能知諸法無我,誰受苦者。如此觀想成熟,自可一切平淡處之,痛苦便可減少。(二)時時以至誠心念阿彌陀佛聖號,當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如此念去,久則心佛一如,能所不二。氣血便可調和,痛苦也可減少。昔弘一大師曾雲:(二偈):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捨此不求,是謂癡狂.
一句彌陀,阿伽陀藥,捨此不服,是謂大錯.
某居士之心髒間歇症,更宜息心念佛,氣血和暢,可得實益,也可於念佛時,作腹式深呼吸,推動血液循環,所謂“氣沉丹田保健康”。
六、“頑空”,即“空無”之意,如瓶中無油,便成空瓶。與“斷滅”有類似處,如木石無知,便成斷滅。真性則真空、妙有,二而不二,既不常亦不斷,既不生亦不滅,…體用、寂照、性相、理事,都是不二,故曰不二法門。“無記”是三性之一,即善性、惡性、無記性。無記即不可稱善,也不可稱惡,無可記別,故曰無記,但也能染污自性,如逛公園、作娛樂,既無善惡之心,但也能使自心受到污染。按“法相學”,與第七識相應的叫“有覆無記”——雖非善惡而其性污染;與第八識相應的叫“無覆無記”——既非善惡亦不污染。總之與“斷滅空”不同。仍屬“心所”范圍。與觀照的無分別智,更大不相同,切勿混淆。
七、成佛是恢復自己本有、具備智慧、光明、自在、清淨、慈悲、大神通、大禅定…之功德;也是斷輪回路,閉生死門,自他共出苦海,成就無上菩提,妙德難思,不能一一,亦不要懷疑。
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所有現象,無不在變化之中,幻化不實,故曰虛妄。至於成佛後,自性具有體、相、用,即三即一,非三非一,因非虛妄之相,是萬德莊嚴之相,故曰“實相”,此實相者,無相,而無不相,無知而無不知,實證後自能了然。
仁者對此等道理,總是以分別妄想,進行推理。《圓覺經》說:“以有思維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故希精進修持,蓦直持名,妄想息處,便能親證本地風光,獲得佛法真實受用也。然後一切佛理,一切經教,自可了然胸中,當知三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腳,關鍵總在認識自性,但得本,就不愁末矣。
草復即頌
學健
愚 恆志拜啟
5月10日
智金仁者道席:
印光法師已說:“隨息念佛確好,有肯心者,易成三昧”,可見此法並非不好。但應知一切佛法都是方便,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息妄顯真,得定開慧。如果所修之法,能使自己入於一心不亂、清淨安定境界,便是妙法。如不能相應,便可更換。如隨息不相應,便可用“靜聽”佛號的辦法。一般來說,隨息適宜於妄念粗重的人;隨著妄念漸輕,便可改用“靜聽”,口念耳聽,自心喚醒自心,易入念佛三昧。隨息是隨著呼吸自然規律而念佛,目的在易使佛號不斷,此中似不存在“隨得如法”不如法的問題。故仁者可靈活變動,以相應不相應,作為所修之法契機不契機的考驗。經雲“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對法亦不要死執,以免受“法執”之累,您這個“擺不掉這個執著習氣,”正是“法執”啊!
當妄想、執著習氣現前時,應采取不理它,不取它、不捨它的態度,力不足時,要堅毅奮發,並念佛號加持,轉化之,假以時日,自然化於無形矣。
某居士昏沉之病,亦是多生所積,昏沉和掉舉都是隨根本煩惱而起的“心所”,力量很大。坐中翻出嚴重,與休息不足和打掃積垢都有關。今是否請某居士注意:
1、仍堅持晨坐,精神好。但5時在公園入坐,則晚上宜適當提早入睡,能保持8-9小時睡眠,則早晨坐時,可能神清氣爽。
2、提高警覺心,口念咒,耳聽咒,寂寂惺惺,與昏沉作斗爭。仍不能清醒時,索性下坐,繞行念咒;昏沉去後再坐(或禮拜忏悔也妙)。
3、堅持一段時間,當習氣松動時,便可逐步明朗虛靈。
某居士與其長子亦是宿因使然,當受其苦難,費盡心力時,應作“償債”之想,不要怨尤,不要悔恨,凡事都是因緣所生。(遭到這種情況的人很多)祈轉告某居士以耐心處之。常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求加被去苦消災,當得大士慈力冥佑。
即頌
定慧
愚 恆志拜啟
6月18日
智金仁者慧鑒:
7月19日函悉。由於仁者於修法中,常生執著,因此痛苦大增,特再函告:
一切佛法皆是方便,如因病服藥,病愈藥廢。“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這也是攝心的一種方便,如能因此攝心,用之有何不可。但此只能用於一時,若心定後,仍執此不放,便成“法執”,反而使心不能入於空寂。觀腳踏蓮花,使引血下降,理也如此,如有心火上炎現象,則不妨方便對治,若無此病,則又何必執此幻相,以為究竟。有相修法,皆用於一時,執則成病,不可不知。特此再寫數行,以為仁者助道。
“心聲相依,六字分明,專注而念”,此乃下手善巧方便,不會出現流弊。
此頌
夏健
恆志合十
7月23日
智金仁者道席:
來函收到多日,最近因《般若花》再版完成,分發各方以及其他法務也多,終日忙碌,故不能及時奉復,甚歉!
一、造成五十種陰魔,全是修證過程中的種種魔事。見性之人,雖明根本,而多生習氣紛然堅固,分別顛倒,“客得其便”,歸根到底乃是“堅固妄想以為其本”。故說“當處禅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仁者目前仍以依法修持為主,一旦妄想消歇,親見此不生滅藏性,依體起用,漸掃魔障,增長智慧。若從文字言語中卜度、揣摩而來,乃是識神,非無分別正智也。故目前不必急於從《楞嚴經》上討消息,今後借此印證可也。
二、持咒、念佛乃同一旨趣,目的都是息妄顯真,促使“淨念相繼”。今只靠倒六字音聲,自能逐漸風平浪靜,巧入無生,但總在真實踐履,勿以種種推理代修證證界,當知諸佛菩提,唯證相應。
三、若本來已徹,照見一切皆幻,而不取不捨,則一切魔事,無奈汝何矣。
四、念佛時,自宜攝心專注而念,妄想旋散旋收,旋收旋散,久則漸少而成片,總在專精用功,假以歲月。念佛、念咒時頭痛如裂,是業障翻動,影響血液循環,氣血不通,故而有痛,漸漸自能緩和,業消智朗,自然體氣和平輕安。但攝心專念雖重要,也不要用意太甚,總要“不忘、不助”,任運入道,所謂“巧入無生”。
五、印光大師所說治心火上炎之法,乃因人而設,他人病情,自與仁者不同,故方法也應不同,不必強求一律。又攝心而念,實即觀心而念,因“攝”時即寓有“觀”的作用,若觀照不住,便不成為“攝”矣。
六、“正統的觀心法本無從何處起觀的”此語正是,心不可得,“處”從何來。但初學人必有所依,才好下手,故或觀腦部,因大腦是意識工具故;或觀心窩以免引血上升,引發病症。但都是一種方便,不必執著。以念佛、咒攝住心念,可見正是妙法,實際上,上面已說,攝時正是觀時,故印光大師有“即觀即念,即念即觀”之說也。
七、觀心方法,動中觀,與靜中照,實是一回事,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時,便打成一片矣。六祖雲:“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故仁者所說“努力觀照,不取不捨,不隨不遣”,是正法。至於經典所說“知幻即離”,“有相皆妄”是觀心過程中之助力,久則由“解知”證入“證知”,定慧等持矣。又修心去妄,原似剝皮,層層去妄,先空“我執”,再空“法執”,最後“空執”也需空去,得光明自在之極樂。此乃功夫必經之過程,故宜少分別考究,多埋頭實干,為要。
恆志
11月12日
智金仁者慧鑒:
某同修,修法久而彌笃,佛門中之良伴也。願兩位遇境返看,即不取,亦不捨,一切境界自然歇落,此乃息妄妙法也。妄息自得自在受用。
專函致謝,不一一。
順祝
吉祥
愚 恆志手啟
4月11日
智金仁者:
來書謹收,前寄來之《心中心經典》,也已拜悉,謝謝!有此經典,可使許多同修減少對傳承此法的疑慮。(不必再寄)
內人今年虛歲81,往生時確尚安祥,不慌不亂,也是平日持名念佛之故,蒙您回向助念,誠心誠意,萬分感激!
人生、一切、都是有為法,有為法都是緣生性空,一切無常、無我、無法,平時修法,力與習氣斗爭,妄想脫落時,不生滅的本性,頓然現前,豈不是慶快平生嗎?眾生太苦,佛法難聞,願互相促進,奮發圖強!順祝
隨緣自在,不取不捨!
恆志拜啟
1998年7月1日
智金仁者法喜:
仁者一片至誠懇切之心,福慧兼修,善根福德因緣,不可多得,惟祝戒定智慧,不斷增上,成就佛道,廣度有情!
世間一切皆因緣和合而有,緣生性空,如幻如化,常作空觀,我空、法空,便能轉煩惱妄想為大光明藏!得佛法真實受用。
順祝
夏日安祥
愚 恆志拜啟
1998年7月13日
智金、志德兩仁者:
來信及某居士照片已收。已於佛前設置靈位,並每日早晚禮拜回向,祝願仰仗佛力,超越苦海,往生極樂。希
仁者節哀念佛,多多保重。順祝
法樂
愚 恆志手拜
1998年7月27日
娴之同學:
來信已收,您有心學道,十分難得!人生無常,種種苦惱逼迫身心,只有學佛是唯一出路。修六字大明咒半月,現在未修。是否改修淨土彌陀大法。即坐時手結法界定印,口金剛念彌陀聖號(六個字),兩耳細聽六字,萬緣放下,這叫淨土密宗修法,是身、口、意三密相應,每天早晚各坐1小時左右,能很快定心開慧,平時還須與自己習氣奮斗,行、住、坐、臥不離心空念佛,求生西方,能即生了脫生死,不然六道輪轉,眾生太痛苦了。其余有問題,可與智金商量,您們是夫婦,也是道侶,共同奮發前進,脫離苦海。好嗎?
即祝
清淨自在!
愚 恆志手啟
1999年5月17日
徐老師:您好!
敬知您老已遷新居,並悉您老身體狀況甚好!亦學人之厚福也!我等無限欣慰。也敬望您老多多保重為是。
(徐老批語:賤體尚好,請勿念。)
徐老師,秋天之際,我趁放假數日,在保定西郊一居室“心中心”打七七日。“打七”後,向 元音上師寫信詢釋數疑,後接回信批示:
“你不能修禅宗,趕快念佛求生西方”。接信後又電話聯系一次,上師講我知見太差,禅宗根基太差,還是念佛生西保險,等等。這樣,三年零三個月的連續“心中心”打坐修持告以終結。
(徐老批語:雖然未明心地,但打坐三年另三個月,多少培養了毅力和定力。)
萬法緣生緣滅,或許我本該如此。
現我改修念佛法門。既然法法皆是方便妙法,愈眾生八萬四千煩惱之良藥,則以西方為歸宿,為進修深造之良所。今持名念佛,知念念轉化三毒妄習,念念喚醒主公靈知!
(徐老批語:理確如此。)
今有愚癡二問。您老只簡略批示即可,以免占用您太多時間。拜求您老慈悲:
(一)修“心中心”法,二祖師公曾講千座之限,恐生法執,故千座後可捨去打坐。當然今眾生根基差了,可延長打座座數等。甚至三千座也無妨,等。那麼,念佛法門,念到什麼時節便捨去呢?還是一直要念,以保一生了辦生西之願呢?念佛不存在法執問題吧?
(徐老批語:由功夫深入,可以進入“念而無念”境界,故不必捨去,下根可信願持名,直往西方,上根可進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境界。
心中心法,在修法時,最需善知識點撥,可以迅速開悟見性,也須經善知識印證。才能明白其悟否?悟與不悟全在機緣巧合,而不是以多坐為勝,即使坐了三千座也不一定見性。
今仁者改弦易轍,決心修持名念佛,甚好!因“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一切法門無非都是善巧方便。念佛之法,先從憶佛念佛下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不但說明下手方法,而且可淺可深,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之時,功夫深入,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能所雙忘,由於念佛之心,全體即是圓融本體,故不存在法執問題。所以淨土法門,稱為“三根普被”。)
(二)有居士來探討,“臨命終時,是以清淨心念佛,還是以願心念佛而保生西呢?
(徐老批語:臨終念佛,是願心,也即是清淨心。無信願不能生西,而一句佛號,是最極清淨故,與真如相應,故多念佛,即能證入無念。)
還有“臨命終時,是只念佛號才可往生嗎?若念咒、觀心等也可往生吧”?
(徐老批語:臨終時能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但必須有信願力。念咒、觀心,“願”生西方,一樣可生,無願不能生。故藕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恆志敬復
1999年12月5日)
以上數問,還是拜乞您老方便開示,不勝感禱萬分。
弟子 胡智金 頂禮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九日
小胡慧鑒:
函悉。所詢問題,且從兩方面說明:
首先從理論上講,一切諸佛都證菩提,乃至一切眾生皆修證成佛以後,皆證入廣大圓明之常寂光法身,還同時證圓滿報身佛,此報身佛分二種:一.自受用報身,即諸佛親得受用廣大法樂,安住寂光;二.他受用報身,即為十地菩薩示現圓滿報身,令隨緣進趣無上菩提。
其次,需知世界無邊,眾生無邊,現在科學已證實2000億光年以外,尚有河外星系,尚有無量無邊世界,所謂華藏世界重重無盡,法華經說,釋迦牟尼佛塵點劫前早已成佛,而仍有廣大眾生六道流轉,可見十方世界眾生無邊,若皆修行證道,一一成佛,此實“匪易所思”。經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諸佛“多維”空間的事相,豈凡夫所能盡知和妄測。故圓覺經雲:“以有思維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故請仁者對這些問題今後暫放一邊,因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故,不必妄加測度,以增業累,果能三覺圓滿,竟成妙道,則慧眼洞徹,法界圓明,必然無疑不釋矣。
近甚忙,草草奉復,順祝
淨樂
恆志拜復
2000年10月21日
徐師慈尊慈鑒:
通電話知您身體很好,我等學人歡喜無限! 您對某居士的問候我也轉達,他感恩欣悅。
學人近來修道近況有二問,您老略加批示可以,不必長篇回信,以免占用太多時間和精力。
一、“觀心要領”再次領會體受如下:
學人修心中心座上常持咒不動(徐老批語:如如不動就是好),念頭稀少。此時干脆不再持咒,因咒提也提不起,只察覺妄念,偶有念頭,一覺(徐老批語:此名始覺),不理睬之(徐老批語:要不取不捨)。這樣,保持覺性不被妄念所迷失,昭昭明明,不落昏沉、散亂,又不是木頭、石頭無知。(徐老批語:但也不要落在昭昭靈靈上,當知有時是靈光獨耀,有時卻容易落入第八識的“見分”上,成為識神。如真能靈知了了,不涉思維,便成妙用。)學人認為這即是“觀心”對嗎?徐老師?(徐老批語:不錯)。
二、不住“空、樂、明”之認識
元音老人在《恆河大手印講義》第七講、八講中有關於提示學人“功力引發之初步入道境界”中有“空、樂、明”之境不應住著(徐老批語:應無所住),應揭開此皮殼,使自性赤裸呈現等論述(徐老批語:而生其心)。
學人略示自己修行體會少許於下,拜祈 您老慈鑒:
(一) 修法座上
1、不住於“空”。
座上無念境界現前,咒也持不動了,對這無念之空境,也不理之,我只一味照察妄念,保持覺性不被掉弄污染(徐老批語:可以,正如貓之捕鼠才動即覺),不動而昭昭,不住念(妄念),也不住無念(空境)。(徐老批語:應無所住,不住著於六塵境界)。就如同人在空氣中而不覺有空氣,即是在空境現前時不住空境一樣對待之。總之,是一切不理,一味照察。(徐老批語:一味照察,用功一個時期,待照察純熟,照察也漸漸空去。圓覺經雲:“照與照者,同時寂滅”;《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先空四相(我、人、眾生、壽者),再空法相,再空空相,達到三空境界。“非法”即空,連空也空,名為“空空”,但須循序而進,非可超越。)
2、不住於“樂、明”。
當進入無念境時,常之而具的法喜快樂非世間樂事可比擬,或顯現光明等相。但這一切均不理睬之,如沒有一樣對待之,如在空氣中不覺有空氣一樣對待之。因這些都是本性具足的,是自性之妙用,不理(不取不捨)(徐老批注:在不取不捨下劃了四個紅色圈)就行了。
以上是關於修法座上處理原則再理解。拜祈 您老鑒正。
(二)座下:
座上空樂心境於座下也常現,但只直心應一切萬緣,而無所住著,不住於有(萬相),也不住於空(無念),此即真無念也(於念而離念)。《金剛經》中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然我還沒有完全做到家,只努力向前)(徐老批語:“應無所住”是空是用,“而生其心”是有是體,可見空有同時,體用不二。經又說:“應生無所住心”,“無所住心”是什麼?要緊,要緊。)
以上是學人近來之微少認識,拜祈您老閒暇時批閱,又給您老添了麻煩,我也深感愧疚,但為究明真理,為生死之大事,為有緣眾生早日得度,也只好再寫一信,拜求慈悲。
學人也常於觀音聖像前祈禱發願:
“願我今生修法成就,度有緣之眾生,命終往生西方淨土!(徐老批語:大悲大願,終必成就!)
願我生生世世得觀音大士加持護念,聽聞佛法歡喜、得度,直至圓成佛果!度脫有緣眾生!”
至此,不再多寫文字了,恭祈恩師保重尊體,則後學弟子之厚福也!
叩祝徐師慈尊:
妙法利有情
慈雨濟蒼生!
慚愧弟子 胡智金 拜書
2000年9月15日
智金居士,謹作批語,以供參考,生死事大,願共勉之。
恆志
2000年9月29日
智金仁者:
函收。《金剛經》講義語文版,是我請居士林寄送的,隨時翻閱,利益無窮!祝在新的一年中
諸事吉祥
法喜充滿!
恆志手拜
2001年1月11日
智金仁者慧鑒:函悉。
知仁者勞累過度,心腎不交,遵醫服藥,很是必要。中藥中有“六味地黃丸”可用於身體羸弱,頭昏目眩、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對您或許有用,現由醫生處方,當然更好,但願早日康復。
元音老人圓寂後,經其同意的有些道友,仍在傳法,法脈不至斷滅。至於四祖現在無人可承擔。就是一般代師灌頂的人,首先要①明悟自心,修持有素,②且經上師同意,③本人發菩提心,持戒清淨。元音老人說過:“今後有道自弘”,意即有道行者,自能弘揚大法,得群眾擁護,此話很客觀。故仁者不必為法擔憂,為禱!
仁者目前身體不好,修“六字大明咒”,很好。簡單、方便,又是三密相應的密法,時間又不限制。有善根、有信心的人,要修此法,仁者可以教他,無礙也。
學佛全在“成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種種法門,莫非度生之方便,隨機施教,並無定法,一言半句,等沾法益。先賢示寂,度生之願,應仍能實現,大願不退。
請保養身體,勿過勞累,為要!復頌
秋安
恆志合十
2002年9月22日
智金仁者:
“禅話”拜讀,禅味盎然。但禅本離言,所謂“擬議即差”但亦不離言語文字,真明悟人,則千言萬語、橫說豎說皆歸第一義谛。故終以真實悟見為要著,雖不離言語文字,但亦不要執著言語文字。來文多有是處,但也有“語墮”之處,請勿卜度思維。苟能通身放下則當下即是道場,豈在言語文字哉。
郵票收到,謝謝好意,謹此感德。書不盡意,
即頌
健樂
恆志拜啟
2003年5月23日
2006年看望恩師徐恆志手記
(你這次去杭州)開會計方面的會議嗎?
哦,實驗實踐(會議)。一切法都是佛法,世間事情都可以做,但不要執著,心空自在。一切法皆是佛法,舉手低頭不離佛性,所以行動不離佛性。
我現在一面養病一面養心,內心很自在,煩惱本空,學佛幾十年很是慚愧,惟有一切放下才能得大自在。(我問起受戒的問題)受一下比較好。(徐老口說:有利於將來弘法利生)。日常之間注意戒律也很重要。上海能住幾天?
修心重要不忘“觀心”,“觀心”是觀心法門,觀一切法皆如幻象,《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圓覺經》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主要是多觀,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打成一片便得受用。
徐恆志老師簡要開示
(1993年11月1日 恩師為我錄音後由某居士帶回)
智金仁者:
聽到你的聲音,感到很是高興!(錄音講話也是錄好後托某居士代轉呈徐師的)我知道你是一位有文化、有知識的虔誠的佛教徒,這是非常難得的!至於說,你要我講一些對佛教的道理,我感到很慚愧。實際上,我對你的幫助,還是不大。現在根據平時我們通信的情況,來簡要地講一些關於佛法用功的問題,也就是說,怎樣來實踐佛法,其主要的目的,作為我們互相的交流。但是因為方言的關系,不能被完全聽懂,但我想,能被聽懂一些也是好的,或許對你有一些幫助。
從我們第二次通信的情況來看,你是用過方法用過功的,同時,要歇下妄想,這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每一個學佛的人,一般都會碰到這個問題,但是這也不奇怪的,因為我們無始以來造作了種種的妄想、煩惱,並不是一下子能消除,也可以理解。所以,下面對佛法用功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我們不妨互相的探討。
一、首先講一講關於見道的問題
見道,簡單講就是,明了自己的佛性,見到自己的本性。一般來講,我們眾生或凡夫,大概都是在生生滅滅的、虛妄的思想境界中,根本不了解那個不生不滅的東西,因為不懂得那個不生不滅的,就不免總在生滅中流轉。總的根源就是不離貪、嗔、癡三毒,其次是驕慢,還有疑、惡見。貪、嗔、癡這三毒力量很大,每一個眾生、每一個凡夫,都受到它們的驅使!由於貪、嗔、癡的關系,便造作了種種的惡業,由貪、嗔、癡發動我們的身、口、意,所造作的種種殺、盜、YIN、妄等各種惡業,真所謂無量無邊。所以在《普賢菩薩行願品》裡“忏悔業障”這一個行願裡,普賢菩薩是這樣講的:“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經上講,如果這個惡業有體相的話,“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所以,我們修行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轉化貪嗔執著,控制我們的身口意,不造那個殺盜YIN。佛教導我們就是要用戒定慧三學。一切佛法都離不開戒定慧,因戒定慧對治我們的貪嗔癡毒。至於具體修法,還要根據根性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法門,才能更好的產生相應的效果。但不管你修什麼法,一定要轉化妄想,歇下妄想,把妄想轉化了,那麼也就是說,生滅心歇下來了,同時空寂靈明的本體呀,自然現前!所以說: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就是說,你當下這個妄想,如果歇下來的話,當下就是菩提!大乘經典裡面這種話很多,《圓覺經》中講,“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一切幻化境界滅盡之後,不動的覺性就是自性了。所以我們修行用功,到了妄想歇下來的時候,一定要回光返照,觀照我們本具的靈、明、空的本體,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我們要一念把它悟透,悟透這個不生不滅的體性,認得它,體會它,默契它,這就是見性!
五祖對六祖大師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就是說,我們修行的人,如果不認識自己本心的話,那你這個學法是沒有好處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沒從根本上下手。因此說,見道也即見性是很重要的。
智金同學,你有智慧,年紀又很輕,希望你能走這樣一條路,明心見性,從根本上下手,向這個方向不斷努力!
二、關於修道的問題
見道而後修道。真正的修道一定要在見性以後,因見性以後自己本來的東西體會到了,當煩惱、妄想來的時候,你就有辦法對付它。所以古人講“悟後起修”。見道以後這個修才是真正的修,不然的話,他都是盲修瞎練。所謂“悟後起修”,就是由寂定的本體上起觀照的妙用。我們修行最主要的功夫就是觀照法門。用觀照這種方法,照見自己的妄想習氣,念念生滅,緣生性空,只要不取不捨,便能見到我們本有的法性。這個觀照功夫,就是要在各種境界中時時返觀,利害得失、人我是非,是不是以我為中心,對這個境界執著不放,這就是功夫還不行。對這個境界放松了,能夠脫開了沒掛礙了,不被它逆轉,這樣子用起功來就能夠進步。所以說,我們對於一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境界,都要受而不著,用而無住!接而不染,過而不留!所以我常常講,我們凡夫跟聖人、跟佛菩薩的差別就在這裡,佛菩薩遇到一切境界都能夠用而無著,起妙用而不執著啊!“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而我們凡夫呢,就是處處掛礙,處處妄想,處處煩惱。心中總是有一個東西,把你縛住,使你牽掛,這就是我們最大痛苦、吃虧的地方。因此,我們經過磨練,能夠在各種境界上不粘著,就能事事自在,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同時,我們修行中碰到逆境,碰倒不如意的境界時,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講不是壞事,是好事情!如果沒有障礙的話,沒有磨練的機會,那麽我們的業障和習氣就不易消除。換一句話講,如果我們不經過一番逆境的磨練,那你這個功夫也不會落實的。
我們應該知道,不管念佛還是持咒,還是修心中心密法,這些法都是佛法,但是這還不是真正的用功,真正的用功是在修法見到不生不滅的本來以後,在一切境界上磨練。消除一分無明,增長一分智慧。這才是真正的修法,真正的用功!所以到真正見性以後,這些法門不再是主要的,而是要時時返觀自性,時時不忘記自己的觀照功夫。當一切法來的時候,要不取不捨,不去跟它流浪,又不要著意去掉它、討厭它。一味不理它!你為什麼要理它呢?我們的本心,我們的佛性本來就是清淨的,這妄想它是一時現象,你一定要去掉它,那就是妄想上面又加妄想,也就不能清淨了。因此見性以後,我們只要明白自性本空,自性本來清淨,這些虛妄想就不用去理它,反正它是虛妄的。《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跟下來馬上又講:“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果知道一切相並不是真正的實相,也不去執著這許多相,就見到如來的本性了。因為即相可以見性,譬如金器雖妄,卻全體是金子。所以修行人,不管動靜忙閒,時時刻刻都要回光觀照,用照住(定)的功夫,進而達到照見(慧),因此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
如果智金居士,你對這個觀心功夫注意的話,我的《般若花》裡有一篇文章“學般若,化二執”,你可以參考一下。照,由體起用,一個照住,一個照見,能夠起妙用,就不被境界所轉。
三、怎樣驗知自己用功是進步還是沒有進步
就是說,我們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境界上,可以時常反問自己,碰到這些境界,還粘著不粘著。如果還執著、掛礙、粘著它,這就是功夫還不行,還是要磨練!我剛才講,我們跟聖人的差別就是:佛菩薩是無掛礙,不粘不著,我們就總有掛礙,碰到境界就粘上,這就是我們最大的痛苦!六道的生死流轉等等苦惱也是從此而生的!所以修行上主要就是能夠把這個妄心歇下!不是說斷,斷不能斷,因為煩惱就是菩提,妄心一斷就斷滅了。總之是粘不粘著,粘著就是妄心,不粘著就是妙用!我們跟聖人的差別就在這個方面。
經過修法,經過磨練觀照,我們體會到這個自性時,當境界來的時候照樣應付,照樣工作,但心裡沒有掛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就是體用一如,體就是用,用就是體。好比明鏡照東西,明鏡的鏡體雖然是空的,但是它能起照東西的妙用;雖然它能照見鏡子裡面各種各樣的影子,但是鏡體還是空的;雖然是空的,但是影子還是有。所以,鏡不離影,影不離鏡,也就是體不離用,用不離體。進一步地講,我們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不離開我們自己的法身的。乃至山河大地,也是不離開我們的自性的,因此說“空有不二”!真空妙有,鏡子就是真空,影子就是妙有,你說它是兩個,不是兩個;你說它是一個,不是一個,不異不一。總起來說是空有不二的,性相不二的,性就是相,相就是性,鏡就是影,影就是鏡,理事也是不二的,這樣講,一切都是不二法門。
四、最後講一講關於家庭的問題
我們修行的人(指在家居士)正確處理好家庭關系問題對修法是很重要的,我們在家的居士,如果家庭關系處理好了,對我們修法是極為有利的。佛法裡有“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總的來講,我們要對家裡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都要關心,盡力地幫助照顧,互相團結,同甘共苦,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普賢菩薩行願品》中也講到,對於所有眾生(也包括家裡人),'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又說:“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總之,我們通過與家裡人的和睦相處,共同努力,定能吉祥如意,皆大歡喜;彼此尊重,互相關心,特別要一起的修習佛法,一起的了解佛法的真理,大家共同地向戒、定、慧方面不斷前進!
在這個方面,智金仁者,我們要注意到,我們是在家居士,跟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的情況不同的,我們不能離開世間,所以我們的所作所為,還要根據世間的世故人情來對待一切、處理一切。所以六祖大師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在世間上,不離開世間,關鍵要加以“覺”,照樣做事,照樣辦公,照樣學習,照樣地工作和生活,不離世間法。因為離開世間的一切,我們就無所謂修行。就是要在世間中、煩惱中鍛煉,念而無住,用而不著,由熱惱轉為清涼,由痛苦轉為智慧。《法華經》也講:“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所以我們對世間的事情,要處處考慮到人情世故。有兩句話:一句是“不離佛法而行世法”,我們不要離開佛法而行世間法;另一句話是“不離世法而證佛法”,就是說,也不要離開世間法去求證佛法。以這兩句話,送給智金居士,讓我們大家一起共同努力、策進吧!
好吧,今天我就講這些,以後我們再互通消息。
再見!祝你:
吉祥如意
福慧增長!
不再錄了。
附:徐師閱後批示:
智金仁者:
錄音講話,改正寄奉,因時間緊,很忙,有不順處請修正。表此大意,聊作參考和策勵而已。
恆志
1998年11月8日
《佛心經》大藏本已收,謝謝!
2005年11月1日錄音整理後記:與尊敬的徐恆志老師,許久未聯系了,近來忽萌赴滬拜望之念,但念及老人年過九旬,體力不及之故,加上學人日間工作事務忙碌,也便作罷。恩師與我,有大恩賜,憶往昔歲月,學人身患疾病,痛苦纏綿,心意散亂,後有幸皈依三寶,但苦於不明佛理,東奔西走,煩惱依舊,幸遇陝西興教寺某師、寶雞某師告知聯系方法,書信請教問津,都耐心解答,有時洋洋灑灑數頁,字跡清晰秀麗,讀時狂心頓轉,充滿法喜,足見老人悲心痛切,慧力超人!每每憶起,無限感恩!藥師聖誕之日,翻出數年前整理老人的錄音講話文字,感受法語滋潤久已,何不奉上論壇借花獻佛,普作供養?聊表尊師之心,不成敬意。一看錄音講話日期,竟是11月1日,實屬巧合,感念佛菩薩加持眾生之聖恩,回向大眾共成佛道!
智金 恭敬作禮
2005年11月1日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