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恆志老人佛學書信集---幻齋心鴻 (下)
三、書 簡 節 錄 [1994年徐老曾將部分書簡遴選發表,為便於參考,仍予印行。編者注]
1、略述佛法大旨 學佛要領只是息妄想。仁者目前第一要著是先收攝妄想,不使紛馳。今既要辦公,又要學詩、學氣功、學書畫、學佛法,如此頭緒紛繁,雜念紛飛,不病已是大幸。佛在臨涅槃時曾開示: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孟子亦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放出去的心)而已矣。人有雞犬放則求之,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從而知古今聖賢安身立命功夫,無有不從戒定慧三方面下手者,故學佛實為一切學問之根本。惜世上一般學佛者,不知從根本上下手,往往只是求福報、求長壽、求神通、求奇門遁甲……在佛法看來,甚可憐憫,因不明本覺心性,不知真如實相,始終徘徊門外,虛耗時間和精力。《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說得如此斬釘截鐵,而學佛者往往仍追求有相有為之法,迷茫不悟,豈不可惜。
(答安康杜居士)
仁者說:佛法大旨總在“以佛知見,破凡夫知見”,此言甚當。凡夫知見,即是種種妄想分別和執著,佛的知見即是智慧覺性。但不必在覺性上去求,只要做息妄心功夫,妄心一息,息即菩提。《圓覺經》所謂:“諸幻滅盡。非幻不滅。”關鍵在於實踐實證。根據仁者根性,目前似宜從“觀心”下手,因返觀自心,才能啟發覺性。觀心是根本法門。不觀自心,不識自己本來面目,學法很難得到真實受用,願共勉之。
(答安徽鄧金祥居士)
人生在世,多被無始以來的妄想、業習所糾纏,以致流浪生死,“八苦”交煎,不得解脫。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這是實話。我們既學佛法,首先應按照佛的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來淨化三業、淨化心靈,遠離貪著和污染。一切法門,種種方便不同,但歸根到底,都是息妄心、顯真如。真性既顯,便知 一切事物,一切境界,無不是緣生性空,過而不留,接而不染,逐步自能獲得解脫和自在。至於修法,由於各人根性、環境、興味等等各有不同,下手方便亦很難一致。或思生死苦,念佛求生,橫超三界;或先修有相觀法,逐漸歸入無相,然後知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性相不二,理事相即。
又法門無量,息妄則一,果能一門深入,自可由一門會入普門,故不必到處趨求。明師、大德雖應親近,但與我之煩惱何涉!妄從心起,還從心滅。大德、善知識只能指點方便,不能代我消業。只要勤修戒定智慧,自能洗除種種心垢。
(答保定胡居士)
欣聞令兄深信唯此一事為實,真令人生無量法喜!但所謂'此事'果是何事乎?凡夫始終茫然,二乘為之驚退,如果離開“此事”而談修行,皆是魔業。《法華經》雲:“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又雲:“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故小乘說“三法印”,大乘即以實相為印。宗旨既定,乃可修各自當機之法,以悟證之。因此或禅或淨,或密或教,乃至無量法門,都一時的善巧方便。如果執以為實,則成魯愚;如果棄而不修,又成狂妄,如何才能恰到好處?倓虛大師有偈雲:“取之不得,捨之不當,不取不捨,乃吉乃昌”,確是甘苦之語。
(答上海李老居士)
學佛的宗旨,在息妄顯真,轉迷為覺,得定開慧,明心見性,了生脫死。有人說學佛好比畫龍點睛,此言頗當,所謂點睛者,即是認識本來,明悟自性也。因為心性不明,勢必心外取法,盲修瞎煉。至於禅宗六祖開示惠明“不思善,不思惡……”之語,惠明言下大悟,何等直捷痛快!仁者認為這裡是否還有一個“不公開的別傳話語,點明心要?”實則此時既一念不生,了無別物,又靈知不昧,不同木石,請問這不是自性又是什麼?!何須更有密意?!故六祖說:“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總之此事須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有少分相應。 (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2、切磋念佛妙法 欣知賢伉俪精修淨業,行解並進,念佛時能做到“精神煥發,沒有疲意”,自覺“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如此不斷用功,必能妄想日消,智慧日朗,親證念佛三昧,深為敬仰!
佛說無量法門,大都是仗自力斷惑證真,稱為豎出生死。唯有持名念佛法門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他力加持,加上自己信願內熏,感應道交,便能不斷惑業,橫出三界,普令含識,同出生死,暢佛本懷,故此法門稱為'教內別傳'。《大乘無量壽經》上說:“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又說:“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我們生死凡夫,得聞如此微妙法門,福德因緣真是不可思議!
您們來信說:“念佛到境空心寂時,如撥烏雲,見到睛空,無智亦無得。”但須體會到雖無智無得,卻了了分明。所以徹悟禅師說:“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又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淨業必無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深願賢伉俪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答寧波徐珊珊居士)
函悉。知仁者對持名念佛法門,有甚深因緣。在各種法門中,唯此一法三根普被。下根人只要信願真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捨此報身,可帶業生於極樂的凡聖同居土。一生之後,見佛聞法,永不退轉。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亂,觸境逢緣,心不動搖,便同斷見思惑的阿羅漢,可生於極樂的方便有余土。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亂,心佛一如,能所雙忘,便相當於破無明、見法性的法身大士,就能生到極樂的實報莊嚴土,也分證常寂光土。可見淨土法門,可淺可深,確為徑中之徑。同時應知執持名號,雜念不生,而正念了了分明時,正是無上深妙之禅,故禅淨也本來不曾分家。
至於各大德的開示,由於因緣、立場、願力各有不同,故所說可能有異,但是以佛法為方便,息妄顯真,得定開慧,明白心性,了脫生死,則無不相同。如果您能以般若為先導,以淨土為歸宿,必將親得佛法的無邊利益。
(答成都樊莉居士)
弟憶靈峰蕅益大師所著《宗論》中有雲:“予初志宗乘,苦參力究者數年,雖不敢起增上慢,自謂到家,而下手功夫得力,便謂淨土可以不生。迨一病瀕死,平日得力處,分毫用不著,方乃一意西歸,然猶不捨本參,擬附有禅有淨之科。至見博山後,稔知末代禅病,索性棄禅修淨……熾然合穢取淨,與不取捨,原非異轍,較西來祖意,豈不更直捷耶。”可見淨土法門,非大徹悟人不能全提,而鈍根凡流亦無少欠,確是三根普被之教內別傳,知仁者有志於此,謹錄呈以供參考。
(答上海李老居士)
持名念佛法門可分為事持和理持。印光大師雲:“事持佛名,久久可通入理性。”這說明一般念佛,必先從事持下手。正象《阿彌陀經疏鈔》上說:“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意思是說:但能念念接續,無有間斷,便已能伏妄,即使得少分清淨,亦可進入末品。如果此人夙有靈根,頓明谛理,也可進入上中二品,所以說:“不虛入品之功。”又說:“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如果行人口口談空,步步行有,便會受三途流轉之禍。事持力極功純,便可了知能念心外,別無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別無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一如,便進入理持境界了。這時即禅即淨,非禅非淨,也可名為念實相佛。
(答遼寧曲居士)
欣知仁者能以隨息念佛法門持之以恆,實很難得。此法既可調息,又可調心,心身兩利。根據愚之體會,上座念佛時,如能兩手結“法界定印”,用金剛念,兩耳唯聽一句聖號的無聲之聲,不理一切。如此易從有念入無念,轉亂心為佛心。念至淡泊虛明,便與實相相應。
又人人有此四大幻身,病痛勢所難免。當病痛時,首先要作空華觀,想我此身父母精血和合,生滅代謝,如幻如化,緣生性空,本不可得;若知諸法無我,誰受苦者?同時,以至誠心念阿彌陀佛聖號。應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心佛一如,能所不二。果能心無所著,氣血便得調和,病苦自可減輕。憶昔弘一大師有偈兩首,錄助法喜: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捨此不求,是謂癡狂。
一句彌陀,阿伽陀藥,捨而不服,是謂大錯!
(答保定胡居士)
黃念祖老居士所說:“信願具足,再加行持,三者具備,必生淨土。”正是如此。故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此二句成為淨宗之要領與鐵案,無可改易。至於所示蓮池大師之說,主要著重於“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因彌陀不離自性,淨土唯是自心,若能如此體會,則一句彌陀,心佛不二,理事交徹,無念而念,念而無念,生則沉著安閒,殁則迳登上品矣。
(答寧波徐珊珊居士)
令友已修淨土十多年。求生淨土很好,不必改變。但是否調整一下修法:(1)把一句彌陀聖號當作無上密咒念,(2)早晚靜坐各念一小時,用金剛念(唇動不出大聲),( 3)手結法界定印,意則一心只顧到持名,不作觀想。如此修法與修六字大明咒無相密法沒有兩樣。念佛人並非不可修其他法門,但宜以念佛為主,其他為助,主助分明。如修淨土的人也常念《心經》,《心經》是般若法門。修法總以簡要為主,如念佛得力,則可一門深入,不必更換。
蕅益大師曾開導念佛人:“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嗔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這段開示十分精要。希能轉告令友。
(答蕪湖潘居士)
古德確有晝夜念彌陀十萬聲者,如此速度已很快,約每秒鐘1.5-2句。此種追頂念法,一般以念四字洪名為宜。正如長者所說:如此“妄念不易插入”,久久純熟,便可從有念入無念,由事持達理持,無相、無住之清淨心態便相繼現前,不難現證念佛三昧矣。
(答內蒙古王永光老居士)
法門無量,但門門皆是般若,法法都可融通,惟學者根性不同,故方便設施有異。仁者所謂“以持名念佛一法,圓攝諸宗,融通世法,”烏乎不可!但念佛時必須一門深入,至我心、佛心相契相入時,自然由一門會入普門而圓矣;否則間斷、夾雜,不免影響實效。中上根性人,也可先參本來,及有發明,再於順逆境界中刻苦磨練,打掃夙習;特別要在障礙中忍得過,這是練心的要法。然後不離覺照,至誠持佛名號,並廣行眾善,回向淨土,逐步圓滿自性功德。此所謂“有禅(謂徹悟本來)有淨土(謂信願求生),猶如戴角虎”也。
(答北京陳居士)
禅淨二門方便不同,下手修持時,決不能兼收並蓄,腳踏兩船,而應一門深入,窮以歲月,否則勢必二法俱敗,一事無成。故從來祖師大德之提倡雙修者,亦必參禅明心,先悟根本,洞徹源底,然後復修念佛法門掃蕩而圓淨之。當參禅到根塵迥脫時,而靈光獨耀,終不斷滅;念佛到念而無念時,雖洪名歷歷,終不粘著,可見從空門入者,真空不空;從有門入者妙有不有,空有本非二法,禅淨實未分家。既非二法,何須融通;既未分家,何言聚合,寂照正是念佛,念佛不離寂照。故知學佛大事一人有一人之機,一時有一時之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從根本處來說,有法終非究竟,無為豈即涅槃?
(答上海李老居士)
長者於修淨要妙,提出“全身靠倒,勿忘勿助”八字,非笃實用功者不能道。蓋勿忘,即無念而念;勿助,即念而無念。如此念去,自然空有圓融,理事交徹;既念念不落空,又不勞作道理會,分別既息,正智現前。故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
至於念佛方法:由心起——口出——耳入——還心。這似適宜於初機念佛之人,實際上不必人人套用這一循環公式。因如此做法,反易分心,難得一心。“行起則解絕”,只要蓦直念去,自然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正由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所以幽溪大師《淨土生無生論》說:“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又耳聽實即心聽,若心不在焉則聽而不聞,故《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說:“反聞聞自性”,即由耳根入門,而直觀自心也。正如您老所說:念佛時“只守住意根,則其余諸根就隨之皆攝了。”譬如君王正坐,則百官臣伏,一念單提,六根都攝,即來書所謂“不必分張,共凝一處”也。
(答內蒙古王永光老居士)
來函敬悉。仁者出家三年,修密學戒,明春將返五台山尼眾學院學律,並有志安居閱藏,知見正確,願力宏深,實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善根!聞五台如瑞法師領導的念佛、學戒道場,清淨如法,甚為難得。仁者除“以戒為師”外,如生死心切,把一句萬德洪名善巧地安住於雜亂心中,久久自能進入“一心不亂。”至此,自知一句彌陀即是實相,即是法界全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貴信真願切,並要一門深入,必能轉化惑業,徹證光壽無量之自性。
(答五台山靜戒師)
與仁者通信累年,可謂無話不談,今知仍苦悶彷徨,未入正修,不勝惋惜!其病在於用心太雜,未能專一深入。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在於會通諸法,利益群生,豈可於自修中如開雜貨鋪,樣樣俱有,而件件不精?為今之計,實宜於淨宗隨息念佛,全身靠倒。因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句聖號提起,則一切煩惱妄想,便立即轉化。一念相應則一念是佛,念念相應則念念是佛。正如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圓頓直捷,無可比擬,一句彌陀,正是實相,事雖簡易,理實幽深!徹悟禅師說:“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偈雲:“萬古是非渾短夢,一句彌陀作大舟。”願與仁者。互相策勉。
(答保定胡居士)
3、探討修證要領 見性是學佛的重要關鍵,根本不明,必盲修瞎練,難除煩惑,唐喪光陰。仁者學有淵源,得天獨厚,故前函以見性相共勉。至於見之之法,亦無一定,凡能適應自己之修持與根性,由是而能得定開慧、明悟本性者,皆妙法也。故“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金剛經》)。世有诤論勝劣,或執指為月,非真能明自性者也。
(答北京陳居士)
明心見性後,應著重以慧照力掃蕩多生習染,似無須再修有相法;即使從無相三昧中,起用修有相諸法,自能知“當相即道,即事而真,”其目的仍不外破煩惑而顯法身,入於理事無礙,真俗不二之中道。
(答北京陳居士)
修法至能所雙忘,剎那間前後際斷,此時出現的淡泊虛明,正是自性顯露的端倪,但因定慧力弱,故轉瞬即逝,隨著修持的增進,逐步自能常處於寂照不二的境地中。但切勿祈求見光見佛,因有相皆妄,不宜執著。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凡修心功夫得力,第八識中翻出習氣益多,此即內魔;內心散亂,處理不當,也可引起外魔,故以淨心空念為主。知一切本不可得,而方便調伏,則心空境寂,諸魔齊退。《楞嚴經》所說五十種陰魔,莫非是種種妄想以為其本。故經說:“當處禅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故不必驚怖、顧慮。
(答保定胡居士)
來信所說學佛體會,顯然很有進步,理解來自實證,十分難得!一切佛法莫非除凡夫妄想執著之病,愈病藥廢,恢復本來真如佛性,才知一切諸法雖緣生性空,但都不離自性而有,色空不二,性相一如。只要觸境應事,不粘不滯,無住生心,都是自心的妙用。仁者所說:“寂而不斷,了了分明;照而不動,一無所得”。能實證此境,正與自性相應。又真如之法,無時間相,無空間相,但諸法和合,雖性空而緣起;有相皆妄,雖緣起而性空。相由性造,性由相顯,故說幻則一切皆幻,說真則一切皆真,畢竟真妄皆不可得,而不可得處,卻“無盡藏”也。仁者所說,多是正論。祈善自護持之。
(答南通錢居士)
您為維持長遠生活,擬創辦小型企業,這與修道並不妨礙。從佛法說,只要大願不退,修持不停,並處處以人事和業務作為磨練,隨緣應付,過而不留,練個無住無著的功夫;舉心動念,視作由體起用,用後歸體,依然心如虛空,如此便可做到佛法、世法兩不誤。所以《法華經》說:“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六祖惠能大師亦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古德亦有“我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的開示。祈仁者於境緣上打磨,功夫將更為得力。
(答安徽鄧金祥居士)
一切佛法,莫非方便,如人有病,非藥不治,病愈則藥廢,藥只用於一時;又如以指標月,既不能離指而見月,亦不可執指以為月,不執不離,斯乃得之。至於功夫是否進步,可自己在觸境逢緣時考驗之,如果前後對比,能遇境不粘,無掛無礙,正是學佛得力處。粘與不粘實是凡聖界線,希仁者返躬自問,便可冷暖自知。
(答杭州彭常年居士)
參禅是離心、意、識參,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時,回光返照,拈取本來,非從根塵識起修,與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方便不同;但離妄想分別,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照見那個了了見聞覺知而無住無著的,則無不相同。所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楞嚴經》)
(答杭州彭常年居士)
來信所說:“出現短暫的無念境界”,不是病態,正是趨向正定的開始。但此無念現象,不必著意去求,求則成妄,只老實依法修持,(不管修什麼法)一旦諸妄消落,無念、無相、無住的本體自然現前。所以古人說:“不用求真,但須息妄。”
(答吉林李智明居士)
見性之人,雖湛寂虛融,而仍了了不昧;雖能所兩忘,而卻妙用恆沙,豈如有人所說“不知東南西北,不能料理生活”之理?這仍是識神用事,以推理代實證。在日常生活中,只是隨緣應付,不住不著,無滯無礙。仁者所說:“如癡如呆,倒亦照樣生活。”豈非體用齊彰,空有不二嗎?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可借以參證。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近聞仁者習氣種子翻動劇烈,這是大好事,說明第八識中含藏的多劫雜染種子被功夫逼急而紛紛顯現,正是進步之時,切勿懷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是指此。惟有不驚、不怖、不畏、不取、不捨,一面修法,一面忏悔,自能逐步業消智朗,寂照現前。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仁者精進行持,埋頭前闖,徹見“本來真光,時時現前”,自是不久到家之消息。但承當此事大須仔細,差以毫厘,失之千裡。如當行人精進修定,第六意識暫伏不起,而七、八兩識仍恆行不滅,這時所現的一段靈明,乃是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必須連此靈明亦不執,黃檗禅師所謂“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古德偈雲:“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正是指此。《楞嚴》亦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又《金剛經》說:“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仁者默契之。
(答河南齊志明居士)
由於仁者真實用功,第八識中含藏的無始以來習氣種子被工夫逼迫翻騰而出,這是必經的過程。按照憨山大師的開示,這時“決不可被它籠罩,決不可隨它調弄,決不可當作實事。”“當用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耐力”、“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並說:“過此一番,便得無量輕安、無量自在……但又不可生歡喜心,以防歡喜魔附心。”故希您沉著應付,自能逐步化去,平安無事。《四十二章經》雲:“夫為道者,如一人與萬人戰……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答遼寧曲居士)
知您因與習氣斗爭而有病,這須善巧方便加以調伏。當各種境界現前時,切莫與之作對,要不取亦不捨,因都是緣生性空的。一切隨緣應付而不失覺照,幻力若盡,本體自現。《圓覺經》所謂:“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答遼寧曲居士)
開悟見性在程度上有大小深淺之別,古人所謂大悟一十八,小悟無數次。我們具縛凡夫多生多劫以來在迷妄生滅中度過,今修學佛法一旦“桶底脫落”,才知生滅之中,有個不生滅的。此不生滅心,空而靈,虛而明,初顯時認識不透,必多次體會,才由生而熟,如他鄉遇故知,十分親切。
(答桂林宋居士)
關於定慧問題,定是體,慧是用,實際上是定慧不二,體用一如。如明鏡無塵是體,能照萬物是用,二而一也。鏡前放花則花現,放燈則燈現,此即隨緣起用;雖能照用而不粘不染。真性也如此,雖應諸境,而無染無著,解脫自在。
(答河南李智俊居土)
手書敬悉。所詢各點略陳愚見如下,未知當否:
一、仁者說:'有妄念時好觀,無妄念時難觀,'當知無妄念時,虛明自照,正是般若放光。此時雖不起分別,而能微妙觀察一切事物,這正是妙觀察智的初步功能,與第六識的分別計度不同。此重在實證,非思量分別所能解了。
二、仁者說:“心安住於空性,不起第二念。”如此豈不成為斷滅?六祖說:“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又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故拙賦《觀心詩》有雲:“卻喜心君招撫後,紛紛流寇作良民。”
三、所說:“無有分別即是止,沒有觀。”應知無分別時,不是木石一般,當下空空寂寂(止),而又了了分明(觀),寂照同時,止觀雙融。於此若不證知,不得名為見性。
四、一般說來,由於凡夫心亂,故先修止,由寂定本體起用觀照,故次修觀,功夫純熟,便止觀雙運,定慧等持。但學人根性不一,法亦無定,如學禅、參話頭,是以極強的慧力照顧參究;圓教行人修觀心法門,下手時回光返照現前心念,不取不捨,當下寂然,這些都是由觀入止,以慧助定,再由定發慧,最後定慧交資,寂照現前。
(答遼寧曲居士)
關於“知覺”問題,最需搞清。眾生皆具佛性,但無明、妄想所障,業識用事,成妄知妄覺。學人只要依任何一種佛法,專精修持,自可逐步證入“寂然不動,而了了覺知,非同木石”的境界。功夫到此便能於念而無念,於相而離相,如明鏡照物影來不拒,影去不留,入不思議境界。又能所兩忘,無粘無著是果,定慧雙運,歷境鍛煉是因,否則要想解脫自在、無滯無礙終不可得。
(答安徽鄧金祥居士)
來書敬悉。奉復如下:
一、真空(體)和妙有(用)是同時存在。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不一不異。譬如明鏡照物時,即空即有、即體即用、即寂即照。普照禅師《修心訣》所說:“亦無相貌,言之不可及”是說真空;又說“原來不空,明明不昧”,是說妙有。“妙有”不執著、不污染;“妄有”觸境便滯,處處粘染,此即聖賢與凡夫不同處。
二、《壇經》說:“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是為大錯,”這是說壓制念頭、不會起用之過。六祖指出,“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這種無念境界,也可說是“正念”,修至定慧圓明時,自然體用如如了。
三、觀心時提起正念,返照憧憧往來的生滅心,不隨逐、不執著、不排遣,知妄心本空,何須著意於取捨,總是不理。如小兒久哭無味,自然停哭。觀心一法,正如伐木斷根。經雲:“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因此佛法的根本在心,行法的根本在觀。
四、觀心與參禅下手方便,有所不同,但開正知見、悟本心性則一。六祖對惠明說:“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故觀心、參禅又都不離返照。仁者果能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正是本體現前。
(答保定胡居士)
夙根深厚之人,經多世用功而漸進於道,但往往因習染未清,未免仍被調弄,甚至因失照而退轉,實甚可惜!我們學佛同修,惟有明因識果,淨化三業,在在處處不離覺照,刻苦用功,奮發向上,或念佛念咒,清除積垢,用功不懈,則煩惱、業識皆轉成大光明寶藏。至於種種境界現前,以不取不捨為宜,《楞嚴經》所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如能在日常生活中,寂然不動而應用無窮,久久純熟,便不難起大機大用。
(答上海倪居士)
來信所述近來修證境界:“用而空寂,念而不住”,這確是仁者今後一個時期的修持和努力方向。主要是要求徹悟本來,從見道入修道,以所悟的見地,打掃無始業識、習氣,包括種種見、思煩惱,勿受五欲、六塵的污染、粘著,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的。至於宗門修證,必先使參究,以開道眼,古德所謂“但貴子眼正,不說子行履。”大事既明,更須精嚴操履,刮垢磨光,使垢盡明現。禅宗破三關的情況,大致是:破初關,妄想脫落,契悟心源;破重關,綿密“保”護,長養聖胎;破牢關,放“任”而為,無所不是。所以悟後“保任”功夫,自有深淺層次。
(答安徽鄧金祥居士)
仁者謂妄想心和覺照心是一個東西,不錯。譬如波浪和水,都是濕性,原是一體。但妄想心處處牽掛、系縛、痛苦;覺照心處處解脫、自在、逍遙。學佛人若能離一切相,心無住著,便是菩提妙心。您現在把妄想心貼在呼吸上,這是修定初步妙法,故佛教導散亂心多的眾生用數息觀;亦可至心念佛名號。心息相依,或心聲相依,妄念自清。
(答河北王亞雄居士)
您一心辦道,努力向前,十分難得!所說:“非空非有,一絲不掛,一塵不染,說什麼都是多余”、“知本來無縛何求解脫”、“如釋重負,心無系縛”等等,都是正論。正如六祖所說:“汝等心是佛,更莫狐疑!”又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所傳是頓教法門,“唯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只要常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即是自性現前。當見性時,所見的是性,能見的亦是性,古德所謂“見即是性”,故知能所不二。體用一如,及至歸家穩坐,始知本來如是,何須庸人自擾。但也少不了走一段冤枉路,否則理雖如是,事不相應。古人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仍如喪考妣,正是做除習氣功夫也。
(答河南白智生居士)
仁者應知一切佛法都是對症下藥,善巧方便化度眾生。如專一深入,功夫純熟,自能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打成一片。這在淨宗叫“一心不亂”,在禅宗叫“靈光獨耀”。故修法本不拘一定形式,但初心學人都宜從靜坐下手,易於得力。有人說您“胡亂打坐要神經錯亂”,這是指不明修法,或修丹田氣功、大小周天之類,不明心性狀態,錯亂用心或著相而求者說。仁者用功有年,當不至發生這類偏差。又說您有“宿冤糾纏”,當知更是著境迷心,不知返觀自性。我們具縛凡夫,誰無宿冤!其實所謂宿冤即無始以來所作業障,故要念佛、禮拜、發願、忏悔,上求下化,冤親普利,若能業識消落,淨心現前,自知業障本空,宿冤可忏,不至怖畏驚疑,自陷苦惱。
(答保定胡居士)
仁者於“能所雙忘而又靈明常知”時,得個入處,很好!元音老人所以不肯仁者,正防仁者以“認知”為自性,而成認賊為子。《楞嚴經》所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古德所以不肯輕易許人者,大都緣此。六祖亦說:“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今仁者果悟“起心動念,皆自性之神機妙用,體用不二,”便知粘著則是業識,無住便成神通。當“一切無所得,惟靈明洞徹,朗然獨存”,此非自性,尚是何物?!但不能隨著言語、文字轉。宗門行人破參以後,於一切時、一切處不忘“覺照”,在各種境界上打磨、勘驗。仁者但寂寂惺惺,於心無事,於事無心,則無住而生心,生心而無住矣。黃檗禅師說:“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答河南傅運海居士)
函悉。您在明白因果不虛的基礎上,發心以“悲智轉業力”,很是敬佩!《普賢行願品》說:“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來信所說:“這個空空無一物,又不斷滅,了了明明,不是你的佛性,又是什麼?!”說得簡明痛快。希望後之學直指見性法門者,能從您這句話中,得個入處,直趨無門之門;結合行願,上求下化,成就菩提。
(答安徽鄧金祥居士)
正如來書所說,以前仁者是落在“求有所得”上,近來幾經鉗錘,而“一貧如洗”;如真能到“貧無立錐之地”則更妙。千余年來《心經》大喊“無智亦無得”,而領悟者不多,大都是著相住境,故修道者多,悟道者少。學佛法不經大死,不得大活;絕後再蘇,則大機大用起矣。
(答上海倪居士)
拜讀手教,知仁者弱冠以前,便讀《壇經》,而立之年,便於《楞嚴》有所悟入,足見般若內熏,所來有自,不勝仰止!所說“志在般若,行在淨土”,與後學“以般若為先導,以淨土為歸宿”的自修宗旨,若合符契。
承示社會上對修持法門,多有诤議,此似未達如來說法之深旨。世尊悲智雙運,以“四悉檀”為眾生說法,八萬四千法門,隨機而施,破其所執,無有定法。正如以不同之指,標實相之月,既不能離指見月,亦不可執指為月。今之持門戶之見,诤論勝劣者,似皆未達根本,執指為月之類也。竊念佛法以菩提為正因,以大悲為根本,以方便為究竟,所謂禅、淨、密者,實際上是即禅、即淨、即密,非禅、非淨、非密,蓋門門不離自性,法法皆是般若。禅之靈光獨耀,淨之一心不亂,密之當相即道,畢竟又有何別!雖下手方便不同,但歸元終究無二,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摸象之言,幸垂賜正。
(答杭州俞中元居士)
學佛宜行解相應。讀經主要是懂些教理,但真能搞懂教理,還要從實踐中來。譬如觀心得明自心,念佛漸入一心,再看經研教,便了了如數家珍,否則總覺隔靴搔癢。仁者目前可適當選讀幾種主要經論,進行閱讀,但不要隨著經文轉,仍宜以老實修持,加強定慧力,明自本性為主。
(答廣西張志興居士)
我們凡夫,無始以來,無業不造。《普賢行願品》說:“假使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今仗佛法逐步消除、轉化無始業識過程中,自有一番奮發砥砺之過程,所謂:“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因此必須發菩提心,立堅固願;不作諸惡,力行眾善,淨化三業,洗除心垢;“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時時凜覺,不取諸相,諸境現前,不取不捨。如能依法修持,久久功夫純熟,自得根塵脫落,定慧圓明。經雲:“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本具佛性,自然呈露。
(答深圳李俊居士)
一切眾生無不具有圓覺妙性,與佛不二,只以多生業識障礙,不得解脫,隨所作之業,受不同之報。今仁者有緣得聞佛法,知自性本具無量功德,知一切有為之法,無不如夢幻泡影。若能嚴防諸邪,力行眾善,發菩提心,自利利人,了達我空,離相無住,自然福慧日增;即使命苦福薄之人,亦可轉而成為多善根福德因緣。因命由業造,業隨心轉。認真學佛可以出生死、成佛道,何況世間小小境界。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願與仁者共勉之。
(答河北劉建才居士)
仁者夙具靈根,故能直下從觀照下手,以便契悟自性,少走彎路,十分敬佩!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即仁者所謂“以幻象為實有,隨妄念而流轉”,忘卻了本來不生不滅之常住真心。惟有回光返照,才能深入體會:“凡所有相(指有形和無形的一切現象),皆是虛妄”。因而不取不捨,自然歸於空寂;然後由真空顯妙有,逐步證入空有不二的本地風光。
(答蕪湖潘居士)
手書已收。所說學習體會,理解正確,十分難得!總的來說,一切眾生無始以來,一念妄動,流而忘返,以致長劫流轉,受無量苦。現學佛法,就是循流溯源,返妄歸真,恢復自己本有佛性,正如仁者所說:“將已顛倒的知見,重新顛倒過來。”理雖如此,更要由解起行,由行而悟,由悟而證,不斷以般若(無分別智)觀照,或念佛、念咒,二六時中念起即覺,覺之即空;雖然心空不動,但靈明遍照,了了不昧,於一切境、一切事,照樣應付,照樣處理,但心不粘滯,灑脫自在。在方法上,特別要常常與自己習氣奮斗,常常與自己逆,在有障礙中忍得過,就能較快清除積垢,這正是宗下的保任和牧牛功夫。果能諸妄消落。自然心寶常現。
(答安徽鄧金祥居士)
示悉。仁者所說翻種子境界,是修練中必有之現象,翻動愈烈,去泥愈多。此種翻動今後將繼續發生,但會翻一次少一次,翻至徹底清淨時,自然證入不動。昔年王骧陸師曾開示一偈,現錄呈作法供養。偈曰:
欲修最上乘,塵勞為資糧;
冤家一起到,莊嚴此道場!
(答寧波李老居士)
來函所說的“解悟”,也可簡稱曰“悟”,所說的“證悟”也可簡稱曰“證”。修心方法,不外由修而悟,悟後正修,由修而證,這是通常修證層次。但也無有定法,頓悟、頓修、頓證的最上乘境界,並非絕無其人。這裡所謂“正修”,是在悟本心、開圓解、頓悟同佛之後。悟後必經苦修,否則習染難除。所謂:“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湧,理現念猶侵。”
(答北京陳居士)
仁者深入經藏,慎思明辨,不勝敬仰!然必先行起解絕,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時,徹悟自性之“大千經卷”,然後借文字般若以印心,則彌善矣。否則分別名相,入海算沙,不免徒自辛勞。至於研究求解,宜另立一個時間表。又見性境界大有深淺。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多是悟的境界,悟後還有一個“如喪考妣”在。至於別教初地菩薩破一分無明,顯一分法性,是大乘見道位,則是證的境界,能隨緣於百佛世界,現十法界身,自利利他,大喜遍身,故名歡喜地。(相當於圓教初住位)雖境界懸殊,但證必由悟,仁者切勿執此自囿,不敢見性。
(答北京陳居士)
讀仁者書,每覺默契,正如自己人道家裡事,十分親切。來示謂讀祖師語錄,不辨味,不咀嚼,可謂得其訣竅。因宗下諸書,如以指標月,別有所契,若執指以為月,隨著言語文字轉,或竟死於句下,豈不冤枉!大抵公案語句或互相勘驗,察其落處;或啟發疑情,逼令見性,如果穿鑿附會,作道理會,則千裡萬裡矣。即如馬祖有病,院主問曰:“近日尊候如何?”祖曰:“日面佛,月面佛。”僧問洞山:“如何是佛?”洞曰:“麻三斤”;僧問雲門:“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答曰:“糊餅”。凡此種種又如何作道理會耶?
(答上海李老居土)
4、有關無相密乘 手書敬悉。凡修無相密法心中心到一定階段,有定慧功效,得明眼人點撥,自己又勤於體究,很易悟入本性。凡修滿千座而未契入本來的,則坐也可,不坐也可,只要在各種境界上觀照鍛煉,常常與自己逆,越不易化除的越要化除,便能進功。
又上座修法時,有時寂定,有時昏沉或掉舉,只要手結印不散,口持咒不停,意則一心只顧到持咒,自能逐步入於無相、無念。這時雖空寂無念,而虛明不昧,這是什麼?如能直下承當,不難悟性。隨著功夫進步,以後可常常體認而默契之。
(答西安光升師)
心中心法是無相密,修時只要依法修持,不取諸相,不著二邊,不取中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必驚疑,也不必怖畏,埋頭前闖,任運而進,自然到達彼岸。見光見佛,都是幻相,切勿執著。應知不依無著妙心,而能究竟成就者,無有是處。
(答西安光升師)
來書謂坐中“難調微細煩惱”,這是功夫所顯現。一般凡夫粗重煩惱尚不易察覺,何況微細煩惱,多生習染必有消磨之過程。大體說來,凡夫是迷而不覺,菩薩是覺而不常,佛是常覺不迷。只要大願攝持,堅毅奮發,終必有成。若習氣力大,自力不能降伏,則可念佛念咒,求菩薩加持自能逐步化於無形。
(答西安光升師)
仁者閱王骧陸師的《乙亥講演錄》,深有啟發,實很難得;近聞上海倪老居士對此書也有相見恨晚之感。按王骧陸師浙江海鹽人,由淨入密,由密悟禅。三十年代起,在天津、上海等處創辦“印心精捨”,灌頂授法,大悲利生,其平生示人,是以般若為宗,以總持為法,以淨土為歸。所說皆一乘了義之教,乃自性三昧所流露。弟二十余歲時,向其求教,蒙師開示從直觀本體入手,觀之數年,得個入處。抗戰勝利後,又隨之學“心密”,並以塵勞為資糧,借境練心。雖自愧障深慧淺,功行未逮,然每念佛恩、師恩及眾生之疾苦,不覺泫然欲淚也!
(答上海李老居士)
關於心中心法的修證要領,在拙作《怎樣實踐佛法?》的“修密”一節裡,己作了扼要說明,主要是以三密加持之力,不取一切相,使妄念隨起隨掃隨空,掃至無可再掃,自然證入三昧。然後由體起用,打掃習氣。化一分習氣,顯一分本智;消一分污染,得一分自在。若能定慧互資,自得寂光現前。此種修證境界,全在自己埋頭苦干,潛修密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必衡量別人修證意境,古人所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心中心法的證入,最後完全與禅相通,也即是《金剛經》所說的境界。至此方知一切佛法無非方便,“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答九江東林師)
仁者欲修學密法,可一心修習六字大明咒無相密法。此法簡單易學,可依照法本,手結大蓮華印契;口用金剛念法(唇動而不出聲,自己聽見。)持六字大明陀羅尼;意則一切不管,只顧到持咒,不取諸相,這便是三密加持法。每日修一座,每座一小時,修滿一百座為一期,當有奇效;專精用功,修滿千日,自可得定開慧。坐時兩足或單趺、或雙趺均可,不能結跏趺坐的人,也可兩足交叉平坐。
又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微妙本心,又名大悲心咒,凡持誦的人可治病、消災、去障、得定、開慧、通佛法、明心地,了未來生死,種無量福田;也能助往生西方之願,與觀音大士結無上勝緣。《大乘莊嚴寶王經》專明此咒功德,便可參究。
(答桂林廖彩蘭居土)
修此法後,由於心定、神寧、氣旺,體力可逐步增強,但夙世雜染種子,很易被迫翻騰而出,這本是好事,但如果認識不清,便會被習氣調弄,陷入苦悶,而枉用功夫。但亦不必顧慮,只要依法虔誠修持,一心持咒,即使有較強習氣現前,也可立即轉化;因業力雖強,心力更強,專精持誦,無不消融。治貪欲亦如此,《四十二章經》說:“有人患YIN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說明除YIN以治心、治思想為重。(“思”和“想”即五陰中的行陰和想陰。)“非色、非行”即觀一切色、一切行,如夢幻泡影,不以為實。再加持咒、念佛和常觀男女根身之惡臭不淨,YIN意便可轉化。
(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修心中心法知已在百座以上,執著既較前減少,意境自與前不同,但定力畢竟不足,故遇事仍難放下,宜堅持修法。修法雖是事修,實也不異理觀。非定不足以啟慧,非慧不足以空境,老實行持,打好基礎,不要放手過早,日後自有受用之時。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欣知仁者已有因緣修學無相心密,此法直證心田,破盡諸相,明心見性。希根據環境和時間,善巧方便地安排修持。先苦修六印圓滿,再進修至一百座,初步打掃塵垢,勒止不羁之馬,逐步自能增強定慧力。然後知世間一切一切,莫非因緣所生,緣生性空,處處觀照,時時自在,便能親得佛法利益。
(答河南李智俊居土)
一切佛法,皆是善巧方便,正象以黃葉止小兒之啼。修“心密”至多坐一千座者:
1、此法直入無相門,一千座後,定力必然增強,此時若得善知識點撥,不難開悟見性。見性後,重點放在歷境除習上,故不一定再修。
2、修千座而未能悟性,則再修亦無用,以未能明體而起用也。
3、修千座悟見本來後,仍每日修一座,並無不好。因(1)助其常攝在定,如殺敵後,仍經常磨刀;(2)修法時三密相應,三業清淨,能“恆住淨戒一切功德。”(3)修法時氣血流行,有助於強身。但如果貪著於法,不肯放棄,便成法執。《金剛經》說:“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謂“法”是指有為法,“非法”是指無為法,兩無所著,便證中道,真入無相之門矣。
(答河南齊志明居士)
仁者所學“六字大明咒修法”是無相密法,故不必觀想本尊,亦不須另行著意返觀自心,因持咒時全咒即心,全心即咒,心咒不二故,一心持咒即寓有觀照自性的作用。若另外著意於“返觀”,則心便不能專一;修時注意於“安詳”也如此,故自謂有“念咒不那麼真切”的感覺。修法總以一門深入為主,久則打成一片。
(答陝西賈琪成居士)
仁者悟性超群,夙植甚深。知近以修六字大明咒為方便法門,很好!持至能所雙忘時,回光返照,看是什麼?此事非文字言語所能及,一落言诠,即非究竟,請於非思量處,討個消息;果能根塵脫落,則歷歷孤明,一真獨露,寂光真境,時得現前。
(答無錫妙悟居士)
知仁者從修六字大明咒,逐漸返照觀心,而進入無相空境,這是正修,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進入無相空境時,如能返照此湛寂而靈知的是什麼?不難明自本心,見自本性。仁者學《金剛經》、《六祖壇經》都處處點示此境,貴在於日用中自我體會、自我認識、自我默契。
(答天津法智居士)
仁者欲以六字大明咒的念誦,作為積累往生資糧,臨終也以誦咒當作佛號求往生,並無不可。六字大明咒功德,說不能盡,在《大乘莊嚴寶王經》上有詳細說明。紅教祖師諾那大師曾說:“誦六字大明咒,三世業障悉得清淨,了脫生死,究竟成就,且能斷無明、開智慧,消災延壽……欲生何佛土,均如願成就。”故只要時時發願,以此持咒功德,回向極樂,必能往生。仁者可把一句咒,當作一句聖號念;亦可把一句阿彌陀佛聖號,當作無上密咒念。
(答上海唐鴻生居士)
我們修心的主要目的是息妄念、去執著,但因多生貪著、污染,非一時可清,故人人都須經歷一個翻騰、清掃過程;特別修心中心密法,功夫加深,習氣被迫翻出的力量也愈大,翻到一定階段,定慧力逐步增長,無始習染便逐步松動、轉化。遇到世間之事,也不是不想,唯應以智慧照察,事來便應,事去便空,不留滯、不粘著。如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答保定劉居士)
5、試釋種種疑難 近世學人喜談“性命雙修”,實際上是一味追求精、氣、神的鍛煉,以“氣”為寶,捨本逐末,不知明心見性為何事,很是可惜!佛法認為“觀息”是世間禅定的初門,不要說未臻妙境,即使修至色界、無色界的四禅八定,仍未能出離三界生死。必須如二乘人從“觀色”下手,修“九想”、“八背捨”等,才能漸出分段生死。若從“觀心”入門,便易與真如三昧相應,能出分段、變易兩種生死。道祖老聃雖主張“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但又提醒大家:“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因四大本空,五蘊無我,氣功只是一時的方便利生,雖有超乎常識的特異功能,然終非究竟。學佛同仁當以“三法印”、“實相印”印證諸法,才不至本末倒置。
(答寧波李老居士)
讀手書,恍如對面。仁者才華橫溢,故能博覽群籍,涉獵諸藝,惜乎未明心性要義和修養根本,以致所學愈廣,心志愈紛,既荒廢專業,復遭親友之垢谇,使自己處於彷徨歧途、無所適從之境,至可扼腕!但仁者須知“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孟子曰:“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逆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亦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從古聖賢豪傑、志士仁人,無不從逆境中鍛煉成長者,希仁者切勿自餒,當奮發圖強,日新又新,必能有所成就。
(答安康杜居士)
仁者問及學佛與現實生活會否發生矛盾?回答是簡單的:學佛的人照樣學習、工作,照樣穿衣吃飯,不過就在人事上、生活上時時處處加上一個覺照,覺得快,轉得快,熱惱頓時可化為清涼。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但初學的人往往不易覺、不易轉,或明知妄想本空,卻無力把持,每每隨境流浪,這是力量和功夫問題。如果能於一切法不取也不捨,只是綿綿密密照顧這一句佛號,日久功深,自能念念之間轉化煩惱妄想,獲得輕安與寧喜。而且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順逆因緣,都是我們學習佛法、磨煉習氣的機會,這樣豈不是“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離世法而證佛法”嗎?
(答成都樊莉居士)
來信所說您過去在山上寺廟裡所出現的境界,很可能是您夙世所修定境的反映。但對一切境界切不要去執著、回想、喜愛它,應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老老實實修持,做到如您所說:“一句阿彌陀佛綿綿密密在心頭”,並化除我執,放開心量,常常與自己脾氣奮斗,終有離苦得樂、親得受用的一日。
(答成都樊莉居士)
知仁者發願持往生咒三十萬遍,念滿後擬一心以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為主,兼以持咒。仁者願在西方,如此做法,頗為適當。因執持名號為往生正因,經有明文。但我輩凡夫惑業深厚,往往道力不勝業力,今仗陀羅尼總持之力以轉化之,使業消智朗,障盡福崇。過去參禅大德,於夙種翻騰,無力把握時,亦每密持神咒度過難關,可見佛法皆是對治方便,實無定法可說。
又仁者謂:“念滿三十萬遍,先消除業障”。能下扎實功夫,固然大有功德,但最主要的必先徹了業障本空,原不可得。故永嘉真覺大師《證道歌》說:“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如不從根本上徹了,誤認為確有業障可消,執業障為實有,則用功多而得效少,應知業障如幻,今持咒功夫,莫非轉化其如幻的力量而已。
(答平湖許常覺居士)
知仁者過去曾奉命拆除寺房,已作深刻忏悔甚好,今後可不必再牽掛了,一則仁者原無有意拆毀三寶房所的動機;二者罪性本空,心滅則罪忘也。偈曰:“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忘,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
(答杭州彭居士)
生死根本是無明,所以“十二因緣”從無明開始。無明緣行,即起惑造業而入胎。此無明即是妄想生滅心,也即貪愛癡迷心,總是迷惑不覺,心隨境轉,藉YIN欲因緣而生死相續,所以《楞嚴經》說:“必使YIN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總之,貪嗔癡三毒皆生死之根株也。
(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知識分子學佛,往往對“三世因果”、“六道輪回”、“西方極樂”等問題,抱懷疑態度,只信其理,不信其事,實際上理即事、事即理,本來不二。愚認為要徹底明白這些道理,必先徹底明白、悟證空寂圓明的覺性——真如、實相、本來面目等,則上列問題,乃至廣大佛法,自然迎刃而解,谛信不疑。
(答安康杜居士)
承詢“明心後當以何為歸?”心本不可得,即歸於不可得處,此在明徹後自知。未明徹前仍需借法修練,以便增強打掃習氣之定慧力。習氣打掃至如何程度,即悟證自心至如何程度。及其至,則靈明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本自不生,今亦無滅,十方佛土,隨願往生,無生而生,生即無生。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凡在專精修法、參究階段,不宜廣讀大部經典,得定開慧後,則取以印證,至此三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腳,否則難免被名相、義理分別卜度所轉,對修法無益。現階段,一般禅宗語錄等亦宜以少閱為宜,古德所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關於功課安排問題,由於各人根性、環境、時間、習染等等不同,原無定法。總的說來,功課不宜安排太繁太多,太繁多則不宜持久。總宜適當安排,主次分明,或一門深入,全身靠倒。凡修證層次愈高的,修法往往亦愈簡。如修淨土的最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禅觀明心的,最後在行住坐臥中,簡要地用一個“照”字。一法若通,則法法皆通。
(答吉林劉慧真居士)
近世學佛的人,往往不明真理,著相而求,隨境而轉,故著魔發狂,迷惑入邪的人不少。希仁者多接近有正知正見的人,端正身心,深信因果,不取諸相,一心念佛,於一切法不驚、不怖、不畏、不貪、不著、不動,自然逢凶化吉,諸邪盡退。同時,也要回向,願一切魔邪冤魂同發無上菩提之心,使盡除煩惱,同得解脫,因他們亦都是流浪業海的苦惱眾生,應相與為善,共趨覺道。
(答吉林四平李居士)
外道功夫亦可獲得神通,但不能證得第六漏盡通,故不究竟。凡悟道而明自心的人,由於多生習染未除,故神通雖未開發,但根本已明,大事已徹,只要悟後正修,步步落實,成佛作祖,尚且有分,何況些小神通,故古人把神通認作聖末邊事。永嘉大師說:“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又氣功大都以打通氣脈,調和氣血、卻病延年為主,通過吐納引導,雖能調動人體潛能,但總是生滅變化的色身邊事,與見性悟道是兩碼事。凡能體認自性的才叫悟,(“悟”字是“心”(忄)字和“吾”字合並,意指能識吾心的叫做“悟”。)您說:有人認為學佛頂不住中層氣功,這都是不明根本,信口雌黃。
(吉林四平李居士)
不論修何種法門,在用功嚴密、真妄交攻時,有時身上往往會發生顫動,或腦部也會有爆炸般的震動現象,心理方面有時也會影現種種幻境。這些現象可因各人心身情況而有不同,都出於自然。其原因大都是由於靜極而定之後,由心理上的變化,引起生理上的反應,有時也是業習逐步消除的一種現象,並無神秘奇特可說。只要不求不著,自能任運進功。
(答河南李智俊居士)
來信所說的大仙、巫婆等人,切不可親近,此輩人自心未明,著相取境,入於迷信顛倒,以盲引盲,隨而信之,無有不苦上加苦者。當知學佛以無念、無相、無住為要領。般若諸經、《六祖壇經》等都闡述此旨。仁者目前種種苦惱,都是心念不空之故。《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便可“度一切苦厄”。有人自稱是菩薩轉世等等,切勿輕信,徒增煩惱與系縛。從來真真聖賢、大德,無不汰虛務實,謙虛謹慎,戒德嚴淨,淡於名利,決不自我標榜,甘作增上慢人。
(答保定胡居士)
做佛事,種善根,固是好事,但無錢亦不必勉強。一切吉祥福樂,都不離本人心地,心地狂亂,求佛何益!根據因果道理,各人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命運。但“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故宜知命、安命之外,更要“立命”。立命之法,重在不作諸惡,力行眾喜,居心仁厚,冤親等視,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更要學佛法,明心地,離相無住,寂而常照,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悲智雙運,自他普利。如此行願,諸佛菩薩必將冥中加被而護念之焉。
(答保定胡居士)
學佛的人必須自他兼利,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亦要發度生之願。學大乘佛法都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但我們目前以自度為主,度人是以後的事,如破爛之舟,豈能濟多人於彼岸?至於隨分隨力勸化、引導他人,並無不可,這又當別論。
(答保定胡居士)
仁者夙根深厚,不論在家、出家,如能繼續認真修學,成就必大。佛有四眾弟子,出家修行,能離欲清淨,減少俗緣,住持正法,自比在家為好。但在家學佛磨練的機會較多,在消除多生業障,轉化無始積垢上,要比出家為有利,故宋大慧宗杲禅師曾說:“在家修行比出家得力且二十倍”。同時,必須了解,所謂出家,主要指出生死之家、煩惱之家。佛世時的維摩诘居士,就是一位在家的大菩薩,“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維摩诘所說經》)馬祖禅師的弟子龐居士,全家都是成就者,但並無一人出家;傅大士也是以居士身,修天台宗一心三觀,位至等覺菩薩。此外,歷代居士獲大成就或念佛往生者,不可勝數。總之,各人因緣、條件不同,總宜善自籌量。《優婆塞戒經》上說:“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答遼寧常林居士)
在上座修法時,往往易於發病,此有二種情況:一是舊病翻出。如平時感受風寒濕熱,坐中氣血阻滯,引起關節疼痛。入定後,氣脈流暢,,便能不痛。中醫所謂“通則不痛”也。二是用功不得法,如座上用力過猛,求進心太切,或用意念硬使身體不動,此皆如石壓草,草還滋生。但能心不執著,循序漸進,不久可恢復正常。
人體的作用范圍有生物場,能在各部位輻射出各種電磁波,尤以指尖和腦部最多。這是一種本有潛能,氣功家通過氣功來加以發掘,故有意念制動、意念開鎖等等。現在科學家已證實意念的物質性。但應知佛法以開悟見性、成就菩提為最高層次,“但復本來性,更無一法新”,以免迷失修證航向。
(答河南白智生居士)
佛家所說之“中道”,即指佛性,因其非空非有,不落兩邊。儒家講“中庸”,並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其所說實亦是指性體(明德),但兩者境界不同,所謂“未發”者,可能是較粗的“喜怒哀樂”,亦未必能因而“悟性”,故兩者雖同源,而有深淺之不同,乃至老子的'無為',可能是佛教所說“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因六、七兩識雖伏,(非想)而八識命根未轉,(非非想)故仍落生死,況儒家乎!愚見未必有當,僅供參考。
又仁者問“無住生心”的心,應按在哪裡?答曰:按在“不可得處”,若真心有所得,豈不又有所住而成生滅妄心?故二祖慧可“覓心了不可得”便紹祖位。果能人人悟心不可得,便得離相無住的真心了。
(答湖南呂澤慈居士)
居家學佛,家務必須樂於承擔。如《普賢行願品》所說,對一切眾生要“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在家與家人共,宜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之“四攝”法而攝取之;並發同體大悲心,教以正道。若能因果分明,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自可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答保定胡居士)
來信說:應如何看待目前“正法陵夷,邪見充斥”的現象。其實這些現象不僅現時存在,將來任何時候都可能存在。這是因為整個世界科學日益進步,而人心卻日益煩亂,根性日趨暗鈍之故。但佛法包含著宇宙人生的真理,其所說因果相續、緣起性空以及“三法印”、“實相印”等,都是不可移易,萬古常新的。故佛法雖有興衰代謝,但終究會有大心佛子,開正法眼,護持慧命的。
(答鄭州吳居士)
仁者所說現象與本體的關系問題,這是因迷悟而有不同看法。“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般人不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總是被現象所迷,而隨境流轉。若能透過現象,見到本質——明悟本性,便知萬法不離自性,現象與本質不二,即體、即相、即用,故《楞嚴經》說:色身、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又說: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故知色空不二,性相一如,相由性造,性由相顯。相由性造故,色即是空;性由相顯故,空即是色。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也。
(答南京呂建福居士)
6、交流學教體會 《大乘起信論》梁譯:“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與唐譯:“若有眾生能觀一切妄念無相,則為證得如來智慧。”兩譯雖都是歸向“無念”、“無相”,但愚見依之修持,下手時微有不同:後者“觀一切妄念無相”,是從假入空觀,是從看念、觀妄上下手,知妄心本空,歸入不生不滅;前者“觀無念”,則是中道第一義觀,觀“一切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體無分別。”(《大乘止觀法門》)正如宗下的直指心源,寂照現前,故更為直捷。若論“止”,這“觀無念”,便是息二邊分別止,分別既息,則空有圓融,性相一如矣。
(答上海李老居士)
來書謂於觀心法門,一門深入,數十年來親得受用,此實根性使然也。弟體會觀心一法,實為修行之根本法門。《大乘心地觀經》說:“若能修習深妙觀,惑業苦果無由起,唯觀實相真性如,能所俱忘離諸見。”靈峰蕅益大師在《教觀綱宗》裡,開宗明義提出:“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台宗以四觀釋“化法”四教:如來對藏教根性人,使修“析空觀”;對通教根性人使修“體空觀”;對別教根性人使修“次第三觀”;對圓教根性人使修“一心三觀”。當修一心三觀時,行起解絕,唯回光直照此湛寂圓明之心,蓦直照去,則即空、即假、即中,圓融三觀一時現前,不勞次第安排,所謂舉一即三,言三即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名為不思議妙觀。果能如此,便與諸佛菩薩、諸大祖師一鼻孔出氣矣。
(答上海李老居士)
修心之悟、證二者,確不能含混。“悟”者徹見本來也,而積習未除,必歷緣鍛煉,逐步證入自性;而除業習又有伏和斷之不同。若以台宗“六”即判位言之,大體上修至圓解大開(即悟境)仍屬“名字”位(名字即佛);進修觀行,圓伏見思、無明,即入外凡位(觀行即佛);進而斷除見思惑,入內凡位,了分段生死,這是圓教七信位;到十信位時,已斷了塵沙惑(相似即佛);然後分破無明,分證法性,直到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而成妙覺(分證和究竟即佛)。來信說:“初關所悟,僅相似於佛,尚不足降伏一切煩惱。”此就宗下行人破參見性、頓悟同佛而說。若就教相而論,則'相似即佛'是已斷了見思惑和塵沙惑,唯未破無明而已。
(答北京陳居士)
長者手書謂:“關於真心之義,余疑未釋。”謹述所知,就正有道。荷澤雲:“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此就事證而言也。如《圓覺經》雲:“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又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皆是指“證知”,而非“解知”、“了知”、“識知”也。此“知”乃由體起用,寂照同時,空有齊資,妙用恆沙,故曰“眾妙之門”。蓋真如無知而無不知。如知讷禅師《真心直說》雲:“妄心對境有知而知,於順逆境起貪嗔心。若真心者無知而知,平懷圓照,故異於草木;不生憎愛,故異於妄心。”並引《肇論》雲:“夫聖心者……非有,故知而無知;非無,故無知而知。”此正如長者所說:“此一‘知’字,恐非常情所言能緣之知,”信然。正如大圓鏡垢盡明現,照用斯備;群像雖現,而體無粘著,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即體即用,法爾如是。又真心不涉先後、能所、真妄、迷悟等等二元對待諸法,無去無來,非空非有,而能“善分別。”如《維摩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前句說用,後句說體,體用不二,色空相即。此即印光大師所謂“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不可得而思議也”。摸象之言,敬乞教正。
(答上海某老居士)
手教謂:“意識無罪,必不可滅,”此“滅”字確實欠妥,意識豈可滅耶?當雲“轉”,轉八識成四智也。在唯識學中,意識屬第三能變,力用特殊,與五十一個善惡心所都相應。《攝論》雲:“唯意識是能遍計,有分別故。”由虛妄分別而起惑造業,流轉六趣。故《八識規矩頌》頌第六意識雲:“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由於意識造作身口等業,既能引起未來世的總報,又能成滿未來世的別報。昔谛閒老法師講《大乘止觀》時雲:“吾人現前一念隨境攀緣分別之意識,用以修止觀,便有功能;用以緣妄境,便成種種罪過。”可見意識不但是罪魁,也是功首。如能轉變,便成妙觀察智,能觀察諸法性相,圓滿光明,遍照大千。
(答上海某老居士)
承示“佛性即一切法不可得之性,”並廣引經論以證之,自是正知正見,不勝欽仰!此乃就空谛、真谛言之。然真空必具妙有,諸法宛然,空有不二。如明鏡當台,胡漢斯現;雖森羅萬象,而了不可得,所謂實相無相而無不相。台宗因之以圓融三谛,統攝一切,所謂“舉一即三,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始終心要》)但大乘經論在诠圓融三谛中,隨機施教,各有側重,或側重言性,或側重言相,或側重言空,實則非可隔歷,性之自爾。若偏言真空,即成藏、通二教。三乘所修之法雖有四谛、十二因緣、六度之不同,但同證偏真,只入化城,得空便止,不能深觀,因此但見於空,不見不空。若是利根三乘,不但見空,並見不空,趨入中道,就能接入別、圓二教中。愚觀大乘經論,皆空有並舉,二谛融通,言真空外,亦闡妙有。如《法華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楞嚴經》雲:“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涅槃經》則說常、樂、我、淨為涅槃四德。又世人多以般若部屬空宗,實則仍不離圓融三谛。如《金剛經》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一切法皆是佛法。”“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尤妙者,五千八百多字之《金剛經》內,竟找不到一個“空”字(除“虛空”之“空”字外)實寓深意。《三千有門頌》說:“真空不空非但空,圓中圓滿非但中”。從知畢竟空中熾然有,不可得處無盡藏也。
(答上海某老居士)
“緣起”說明一切事物待緣而起,這是佛教的重要學說之一。簡單地說,緣起可分四種:“業感緣起”,是小乘教所常說;“阿賴耶緣起”是大乘始教;“真如緣起”為大乘終教;“法界緣起”則是圓教。所說之法有深淺之不同,但實互相關連。“業感緣起”所說三世因果,惑業苦三道展轉相生,是“阿賴耶緣起”之“種現互熏”所造成;而“阿賴耶緣起”乃第八識之真妄和合所成,不離開“真如緣起”;“法界緣起”更謂法界一切諸法,互相融通,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歸一法,法界即是一大緣起。所以四種緣起不即不離。仁者所說“並無本質差別”,即是“不離”之義;但所诠內容,畢竟不同,是“不即”義也。
(答五台山靜戒師)
四、開示、論、稿 徐恆志老人開示《金剛經》要義 1.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2.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3.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法執),亦無非法相(空執)。
4.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5.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6.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法空、空空。)
7.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8.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不離自性故。青青翠竹即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9.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真如之法)
10.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執,有為法。空執,無為法。)
11.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12.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3.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14.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15.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16.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無住無相)
17.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8.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19.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20.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21.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22.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23.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4.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25.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在諸法中,法性不變,如如不動。)
26.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此稿劉志強居士提供,編者注]
徐恆志老人對部分居士的開示 (2004年1月27日歲次甲申正月初六)
一、一切用功都要針對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主攻方向。貪嗔癡慢疑是根本煩惱,無常、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有漏皆苦。要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無所住心。
二、念阿彌陀佛是大乘。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學佛是生死大事,學佛是大福報,大智慧。我們學佛求生西方,了脫生死。末法眾生,根機不同,明心見性不太容易。所以要念佛,回光返照,照見五蘊皆空。
三、心中心法門無相無住無念,除打坐之外,還要對治習氣。心中心打坐增加定力,念佛求生西方,各人情況不同。有的人以念佛為主,以心中心打坐為輔;有的人以心中心打坐為主,以念佛為輔。沒有矛盾,不要有分別心。
四、戒是基礎,戒中最重要的是攝心。《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五、求神通方向錯了。元音老人生前一直反對求神通 。
六、淨土法門是了不起的法門。念一佛,十方一切諸佛都念到了。阿彌陀佛和十方一切諸佛名號無二無別,一句佛號就是無上法門。有人把十方一切諸佛的名號都念一遍,實際上只要念阿彌陀佛就夠了。念佛是阿伽陀藥,無上大藥王。別的佛也可以念,但是必須知道,一句阿彌陀佛,只要念到一心不亂,十方一切諸佛都念到了。(舉例福建省一位八十八歲老婆婆念佛往生的事跡)我們一定要相信淨土法門的大願大力。
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心是什麼心?不要住在境界上而生其心體。心體本來是無住。為什麼有煩惱?只因有分別。應無所住是空,而生其心是有。這個心是真心,是不可得的。應無所住是本體,而生其心是妙用。對事對物,隨緣而用,不起煩惱。不可得之心,無所住的心,是非空非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懂了,一切佛法就都懂了。佛法不說斷滅相,這一句話是關鍵的關鍵,這一句話懂了,修行就有了方向!
三寶弟子張儒平執筆整理
幻 齋 偶談 學佛目的:在得定開慧。修法開始階段,妄念紛飛,是正常的,不是壞事。到後來少了,漸漸再少、再後來自然不動,根塵脫落。此時一念不生又了了分明,不正是明心見性麼?!既然明白真如實相,隨緣自在,但應繼續用功,修六度萬行。定力不足時,仍以專修一法,一門深入為主(這樣不影響修持,多了反而不好)。日常修持打掃三毒、五欲、六塵,“於有礙中忍得過”方見功夫(功夫得力了,便忍得過也沖得過)。接著漸破我執(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再破法執(法相),最後破空執(空相)。破無明見法身,破除一分無明就是證到一分法身,連空執(執空之相)也破了,就是《金剛經》所示: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妄想脫落,無掛無礙,一切法皆是佛法,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妄想即妙用。
明心見性以後還要修,要打掃無始以來的習氣,悟後起修,修到斷見思二惑是阿羅漢,是小乘,出三界,粗的分段生死斷了;但對大乘來說還是不夠,還要回小向大,解決變易生死,破除塵沙惑(三界以外的迷惑)。破了塵沙惑後,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但是圓頓行人一修一切修,一斷一切斷。小乘見道位是斯陀洹,生死還沒有了盡,大乘見道位是別教初地菩薩,強調修行是“有境界”,那末所謂無有少法可得,無智亦無得,怎麼理解呢?二元對待、分別,是凡夫境界,無所得時這麼得,也不是斷滅。
雖寂然不動,但觀照分明,雖照樣學習、工作、照樣生活,應付一切,但了無一法當情,於事不粘是真受用。這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是什麼?
總的來講,要得定開慧首先要定,持咒、結印、心念耳聞是三密相應,容易得定。禅宗參話頭是從慧下手,根性差者往往不易照顧。總的要求把妄心息下來,心量廣大,遍照法界。
定慧不二,真如即定即慧,即體即用。老子也曾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即是起用,而凡事不能真正起用的根源:1、執相:事相上起執著,貪取功德,以虛相代實相;2、進一步明白一切了不可得,但還沒圓融;3、再進一步明白事相不非,即是理性。供養、禮拜等一切事相,不離自性,理事圓融不二。功夫到家,一切法皆是佛法,事事無礙。既不放棄事,也不執著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清淨無礙,寂然不動。毛病的根源是定力不足,故一切法門皆是以定為依止。
練心之法:要在有礙中忍得過;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常與自己逆便是進功。有礙中忍得過是實際功夫,不是口頭活計,事上證得才能真得大自在。
“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轉化業力,了生脫死,心無掛礙,心得自在。我空、法空、空空,隨緣應用,一切皆了不可得。勿輕易放過“五蘊皆空”之“空”。不但是因緣和合,其性本空之“空”,而且五蘊諸法與真空不二,相即是性,性相不二。於財、色、名、食、睡,一關一關處處與自己奮斗、透過去,要實際做,非口頭說說。《金剛經》無有少法可得,說明三空到底不留余地。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雖無所住,但還“生心”,無所住並非什麼都沒有了,還有一個“無所住心”這是什麼心,會麼?會則成佛有份矣。
無得無證,一天到晚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說寂說照也是多余。照見五蘊,緣生性空,第一層意思:五蘊諸法,就是真空,第二層意思:到這裡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得大法喜、大自在。《楞嚴經》說:“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大光明,大力量,大智慧,皆從定出來,光明顯發與佛光接觸,定慧雙融,感應道交。
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時,討個消息,這境界是證悟不是解悟。
心若了悟,自能超脫,實相即非實相,無相無不相。“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 。最苦者是心有掛礙,學佛是心無掛礙。
頓悟中還有深淺,古人有大悟一十八,小悟無數次之語。頓悟頓修頓證,非無其人,但多數是漸悟漸修,因緣有異,根性不同。
簡單一句話,當無念時,了了靈知還在,這離念的靈知無實無虛,即體即用。
修持可概括為五個階段:學、悟、修、證、用1資糧2明悟3悟後起修4證體5起用。
佛法的關鍵是般若,般若法門是根本法門,淨土法門橫超三界是條捷徑,在此下手不但將來可生西,現在也可得受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苦難中磨練,鍛煉自己,一切逆境就是成道資糧。娑婆本苦,苦性本空,照見五蘊皆空,豈不慶快平生!
基本目的,見到實相,悟後起修,理事圓融。有如輪船開出,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培福修福,更加修慧,福慧雙修便能成佛。法門無量誓願學;修行門路很多,宜一門深入為好。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事法界,培福、供養、禮拜。理法界,回光返照見到自性實相。進而修理事無礙,供養禮拜恭敬培福,都是自心顯現,不離自性。進而再修事事無礙。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諸佛者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無所住心即清淨心。《金剛經》確實是為發大乘菩薩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具體做法,於一切法不取不捨,以不粘為主。“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不著六塵,不著相,相沒了,也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非法者空也,一空到底,你還修什麼法?功夫到家,無修無得也無所證。
至於宣化上人乘願再來的問題,並不聽到有何提示,但總歸是法身大士救度眾生而來,他在世常以淨土勉勵學人,所做功課也是禅淨雙修……願與法界眾生,同生西方,同見彌陀。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心理上不受外界絲毫影響,具體事情仍一一照做,做過就算,毫無粘滯。如空中鳥跡,水上刀痕。
儒釋道三教同源,方向一致,但深淺不一,老子最高只是非想非非想天。
人人都知有個生老病死,但不是人人都有體會,若以慈善心、菩提心、慚愧心、精進念佛,一定能度過難關。
人生不外十二字: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窮通得失。此十二字無常無我,如幻如化。
修淨土當以手結定印、口持彌陀、心念耳聞為好,至淨念相繼時,也即禅宗靈光獨耀、禅淨不二境界。
人在鏡前,鏡顯人像(影子),影子雖然虛妄,但與鏡子同時存在。當人走開,鏡影消失,是故鏡影不一不二,真空妙有不一不二。
《壇經》“寂寂斷見聞”,是斷見聞覺知麼?非也,是斷妄見妄聞,非斷真見真聞,真見真聞,不常不斷,頑空不能解釋見性問題。
“十分枯燥乏味”,不管他有味無味,我只是口念耳聞,有事可做,總是埋頭前闖,行之不息。一旦心意空寂,妄想脫落,不知不覺到達彼岸矣,妄想息處,正智現前!
開悟之後,進而打掃習氣,一切無住,則寂然不動之現量境界隨處現前。眾生病根就是妄想執著,三毒、五欲、六塵都不離妄想執著。妄執全消,則寂光真境,常得現前。須知破妄離相,不僅破我相(四相)、破見思惑,還須破法相(有)、非法相(空)。至我空、法空、空空(破塵沙惑、無明惑)方是菩提本心,至此“無有少法可得”,“無智亦無得”,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熟讀《金剛經》,便能了然矣。任重而道遠,祈共勉之。
學佛目的,在得定開慧,悟――修――證,是三個主要過程。最後切身體會到無相無不相的實相境界。
很多人,打坐產生“爆炸”等現象,但不一定人人都有,並非法身成就,這裡由心理變化影響生理變化居多,須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此“知”乃證知之“知”,非解知之“知”也。
修定到一定階段,應以動靜雙修為宜。原先打坐是為得定,若已打開本來,可不必拘泥於打坐之上。正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一切學習、工作、生活中不妄想、不執著;到隨緣自在,順逆無拘,又進一步矣。
修行不粘縛、不搭牢,俱化為妙有。此“有”微妙不可思議,也即起用,如有體(證體)無用仍沒用,證體當起用。關鍵在起妙用,禅家所謂“死水不藏龍”。
另主要用回光返照法,當下無念,但靈知不昧卻心空無念:雖空空寂寂,但了了分明,不落斷滅、寂照不二。逐步逐步打掃習氣,按圓教教相說,須破四十二品無明。如妄念息不下去,則念佛,仗佛號轉變妄念,以佛號之不思議妙有,轉化習氣,日久功深,功夫扎實,自然把習氣化於無形。念佛之法,非常圓妙,非常實用!
“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說明自性包含虛空,心光通達,無處不照。
見境心不起,即不生,不生即不滅,即無生滅,當下解脫,對迷說悟,本即無迷,悟亦不立,是故無迷悟可分,無迷悟可得。
佛法遍在一切處,教學人向何處駐足?
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
大海和天空,因為其空,才能魚躍鳥飛,所以學人亦當無住生心,隨緣起用,妙用恆沙,正所謂: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此文由陳鋒師兄整理,已經徐老審閱,普願三寶弟子見聞得益,早證菩提。
中有教授聽聞超度解脫密法(簡捷法) (又稱自度度他(它)簡捷法)
前 言
以佛陀經教為依據, 以普度快捷為宗旨。
以簡單方便為妙用,以即生成就為歸宿。
諸 聖 加 持
此法的撰寫,非我之所能,乃是由我立地成佛,度盡眾生的大願心,至信心,真誠心,緊迫心,感得蓮華生大士和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威神力的加持護念及經咒巨大攝受之力於我身的示現,以我之身行,示現佛法度眾生之簡單、易行、快速、殊勝,以我之文筆示現,文字般若之妙不可言。不僅如此,且承蒙(融禅密淨於一體20多歲時,經仁知阿阇黎認證,明心見性。此段位明信居士後加。),今已年近九旬的[原“大德”二字按徐老意見刪去]大善知識(他老人家因不願宣揚己名,在批改文稿中把自己的名字刪除)[原“我的恩師徐恆志師父”按徐老意見刪去,編者注。],親自指點和鼓勵,有諸多同仁大力支持,得以完成。
[原“徐老”二字按徐老意見刪去]老人手書說:“仁者所撰自度度他(它)簡捷法,化繁復之念誦,為簡易之說法,創新意圖十分可貴。原來之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較為繁復,不但在亡者親友中很難找到這樣念誦的善知識,而且時間長達53天,目前多數人很難做到,仁者所撰內容簡化不少。佛法本是善巧方便,救度眾生,無有定法可說。且仁者已因此法度諸多人,故總認為此法可給有緣人實施,只要至誠,懇切,在諸佛菩薩的威神和慈悲感召下,在經咒力量的加持下,必能施眾生以無畏,獲得感應和加持。如果有條件的人,亦可依照孫景風居士所譯的法本,依教奉行;有信心者及喜簡的人,則可依照尊撰之法,懇切行之,必能得其利益,決不至有害於人。”
殊勝 因 緣
當我初讀《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之解釋《中有成就秘笈》時,深感蓮師大慈大悲救度眾生之心至[原之改為至]極懇切[原至徹改為懇切],眾生死後也不失最後一次補救的機會。此法又是殊勝無比,使亡者聽聞即得解脫。故發願弘揚此法,廣度眾生,使更多的眾生早日解脫。此念一生即有感應,接二連三地聽說了幾個死亡的人,我想決不失此善緣良機,以此大法,度其解脫,但此時手中還沒有《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法本。此法非常殊勝,但中陰度亡之53天,方法內容各別,比較繁復,在此緊急關頭,我發心要依教理教義,化繁為簡,始終只用一法,學不學佛者都會使用滿其所願。我在諸佛菩薩的加持下,在超度第一個死後30多天的80余歲老太太時,此“自度度他(它)簡捷法”,不加思考地脫口而出,只行持了3次亡者即得解脫。如此靈驗,信心倍增,後來依此度亡,無不靈驗應心。為使眾所周知,普度眾生,方提筆而書,順理成章,一氣呵成。
大願 感 召
大善知識近九旬老人又說:“仁者來函敬悉,大願至佩!關於《普度實錄》我總的感覺較為全面。偈頌道徹本來,依此前進,方向端直,不至有錯,可喜可賀。”
我以[“以”字為徐老所寫]至誠心,發宏誓願。願我業盡情空,[此句徐老所寫],圓破[原“破除”徐老改圓破]無明,大徹大悟。立地成佛,廣泛弘揚《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心中心諸法。切實[原徹徐老改為切實]滿願,是諸佛法,永不隱滅,普攝一切,度盡眾生。當下證到,德能圓滿。凡所法界,一切眾生。或見我身,或見我形,或見我影,或見我光,或聞我名,或聞我聲,或聞我事,或聞我教。或踏我跡,或依我行,或循我論,或被我見,如是等等。如是奉行,罪障悉滅。福慧具足,悲智雙全。百病頓愈,身健神旺。現世安樂,時事如意。十方淨土,隨意往生。即生成佛,度盡眾生。
自從我發如上至誠宏誓大願以來感應道交,非常殊勝,不可思議。如《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一句等同無量句的智者念佛法、念一遍金剛經再念一遍金剛心咒等於念9億萬遍金剛經、一變無量咒、修法後念七遍補阙真言能增加一千萬倍功德、《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等等大圓滿法,自然而然,不求自得。此“自度度他(它)簡捷法”油然而生,非為造作。
諸佛菩薩,時時加持,如實所言,一切眾生,無不是佛,寂怒二相,同示大悲,順逆境相,皆是佛相,正反之力,皆是佛力,我等依上法超度諸多亡者,速得解脫,依法放生,了脫生死,諸多病患者被我依法治愈,表面看來我為其治愈身病,實在說來是患者給我治愈心病,敦促我虔修佛法,所謂被我所助,實乃助我,被我度者,實乃度我。用此法度眾生過程中,自然深熟此法,在度他(它)中,自己也自然得度了,即是生時未得解脫,中陰期必定解脫無疑,因徹底明了中陰期怎樣解脫,瞬間如願,諸佛菩薩保駕護航,即生成佛。自度度他(它)簡捷法不僅如此,且有《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咒塔之殊勝加持,更是勝中又勝,聞此經名,必定解脫。
為報三世諸佛恩敬獻偈語如下 :
諸佛大慈悲,平等度眾生。視眾之根機,說諸不同法。生生不棄捨,六道來又去。蓮師又現身,教度於中陰。此生之機緣,只剩五十三(天)。若未得解脫,萬劫則難還。是法易中易,是法便中便。是法密中密,是法勝中勝,解脫瞬時現。有志諸仁者,勿易而小見。言簡且意赅,乃是大圓滿。諸法禅淨密,此一法中全。當下明了者,可名再來人。隨緣度眾生,不漏任一眾。眾生度盡時,圓滿報佛恩。
諸仁若欲詳習此法,請見《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中有成就秘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
後學:明信 敬言
中有教授聽聞超度解脫密法
(又稱自度度他(它)簡捷法)
實施 法 要
已故×××(三稱姓名,亦可加稱呼),我是×××(姓名)現在給您講:“中有教授聽聞超度解脫密法”,使您當下離苦得樂,了脫生死,即生成佛。請您一定要認真聽,如實做,切勿輕視,在這何去何從,生死緊要關頭,千萬千萬要聽我的忠言勸告,莫失良機,一失則萬劫難復,受苦無盡。(三遍)
我知道您現在非常困苦難過,無依無靠,無有飲食,無有住處,到處飄流,身心不安,險惡恐怖,此起彼伏,狂風暴雨,巨雷震耳,大雪迷霧,猛獸怨敵,妖魔鬼怪,緊逼追捕,砍頭破腹,吃肉喝血,粉身碎骨等等惡緣惡境,聽聞便悚然戰栗,怎能忍受,諸多惡境躲不了,拋不開,更危難之事,後必重重而來,進退兩難,不知所措,如此危險之時,我真心幫您徹底解脫,給您講授當下解脫無上大圓滿密法,要用心聽,至誠信,明此理,發大心,成佛道,度眾生,莫失最後的[“最後的”三字為徐老所寫]善緣良機。
已故×××(姓名),谛聽!谛聽!依教奉行!您無論何時何地見到何種善惡境相,不要執著,不要害怕,皆非實有,《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一切有為法,為徐老所寫]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您果能如是觀行,諸境[原景字徐老改為境]頓空,即得解脫,永無苦惱,即得快樂。
已故×××,谛聽!谛聽!依教奉行!您凡是見到寂怒尊相和男女雙身佛相,萬勿生瞋心及邪念,此是佛慈悲所現無上密義之法相。即是您自性所現,千萬不要恐懼,果斷與他合上去,當下解脫。[此段作者根據徐老修改後的意見,並參照“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增補,編者注。]
已故×××(姓名),谛聽!谛聽!依教奉行!您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見到強烈的刺眼的光,無論什麼色的,或光中發出千雷震耳的巨響,一定不要害怕,那是您自性發出的光和宏大法音,您自性發出的光明和法音您怕什麼!不要怕!切勿遲疑當機立斷,毫不畏懼,勇敢地與那耀眼的光合上去,當下解脫,或往生佛淨土,即生成佛。永斷[原“無”字徐老改為斷]生死輪回之苦,沒有任何煩惱,無憂無慮,只有幸福歡樂,[榮華富貴,四字徐老刪去]永享不盡,[“金銀財寶,珍珠瑪瑙遍滿世界”此句徐老刪去];行、住、坐、臥,一切所需之物,需要則來,不需則去,不需勞作,受用無盡,壽命無量,[身健神旺,此四字徐老刪去]無有疲倦,沒有生老病死,青春永駐,神通自在,家親眷屬或有緣人若有危難困苦,瞬間便能使他們轉危為安,逢凶化吉,並隨機緣成就他們的一切善願,善行,修行佛法,直至成佛。
已故×××(姓名),谛聽!谛聽!切記!切記!依教奉行!您無論何時何地,只要見到柔和的、平淡的、黑暗的、不刺眼的光,無論什麼色的,千萬千萬不要喜歡它,一定要遠遠躲開,如果觸到這類光,立即就墮到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去受極大罪苦。地獄中餓吃熱鐵丸,渴飲烊銅水,割頭破腹,油炸火燒,如此等等。日日萬[原“一”字徐老改為萬]生萬死,無有間息,求生不得,求死不成,萬般苦痛,無有了期。警惕!警惕!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請您一定一定牢記我發自[原“之”字改為自]肺腑的忠告,萬勿遲疑,依教奉行!越早越好,品位也[也字為徐老所加]越高,您如是奉行,就是最聰明,最有福,諸佛菩薩贊歎,加被護持的上上人!如上忠言,真實不虛,毫無妄語,切記!切行!(從開始至此每次念三遍)[此句為徐老所加]
已故×××(姓名),為幫您當下解脫,圓成佛道,度盡眾生,我現在念咒、念佛超度您。如是咒語佛號一聞一念當下解脫,功德無量,不可思議,請您虔誠地跟我念。
1、方便念誦經題法(前加南無,後加咒塔梭哈):
南 無 一 切 如 來 心 秘 密 全 身 捨 利 寶 箧 印 陀 羅 尼 經 咒 塔梭哈。(10口氣)
ná mó yí qiè rú lái xīn bì mì quán shēn shě lì bǎo qìe yìn tuó luó ní jīng zhòu tǎ suō hà
2、智者念佛法:南無 十 方 三 世 一 切 阿 彌 陀 佛。(10口氣)
ná mó shí fāng sān shì yí qiè ā mí tuó fó
3、補阙真言:嗡,嘟噜嘟噜,渣 雅 穆 克 梭 哈。(3口氣)
wēng dū lū dū lū zhā yǎ mù kè suō hà
4、回向:願以諸功德,回向極樂世界,回向一切佛淨土,回向給 ×××(姓名),願您當下,業消智朗[“業消智朗”為徐老所寫],解脫成佛,弘揚佛法,度盡眾生。(三遍)
每日實施2-3次,多者更佳,時間適當間隔。[原“每次三遍”四字徐老刪去]
簡要 說 明
一、方法與判斷
1、首先兩手合十,至心祈求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寶慈力加被,成就我超度×××當下解脫大願(三遍)(2人以上可依次稱名一起做)。
2、兩手合十,面對亡者遺體、遺骨、遺像、遺物或衣服之一角皆可,如上皆無,(實踐證明,以上諸物有無效同)可於佛像前(或意想佛像前),以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的至誠心,平心靜氣地出聲念誦此法,每日行法2—3次,字句清晰,快慢適中。
3、往生與否?可按孫景風居士教授的抓阄示現法測之。即做已往生淨土,未往生淨土兩個阄,心平氣和,兩手合十,念誦“祈求佛菩薩慈力加被,以抓阄法示現亡者×××,現在是否已往生淨土”?(三遍)當心地清淨,生否不著時,抓阄判斷,以第一次為准,若已往生淨土,施法[施法兩字為徐老所寫]可至此為止,若欲繼續行法,其效[果字刪去]更佳,自利利他[自利利他四字徐老所寫],生亡兩利,不可思議。(第一次判斷,施法三天後為宜)。
二、理證與殊勝
依《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之化身的蓮花生大士所造之真寶,是密教中的密中密。孫景風老居士不辭辛勞所譯)及其解釋《中有成就秘笈》(是融禅、密、淨於一體之大德元音上師悲智雙運之大作。)《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諸法[“一切如來……諸法”為徐老所寫]的教理教意及中陰期的實際,簡單扼要、融會貫通,教授亡者見諸境相,依法奉行,當下解脫,更加念佛誦咒加持,無一不成就者。《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卷後結歸雲:“諸凡罪大惡極者,一經聽聞此法,未有不能解脫者。”
依密法不可思議,無比殊勝加持力,超度亡者,立竿見影,即是亡者已墮地獄,或升天界,皆可超升,了脫生死。已生淨土,助升品位。自此法聞世,度亡無數。以咒語、佛號,超度之力更殊勝無比。就連藏密黃教祖師宗喀吧大師因在世時忙於整理教規和造論,親自領導諸眾,日夜奔忙,耽擱了自己修行,最後也是依靠中陰救度法成就的。天台宗的開山祖師智者大師,為了接引眾生,設立教規,也耽擱了自己的修行。在臨終生西方極樂世界時說:“我不領眾,必淨六根(斷粗惑),損己利人,但登五品。”(伏無明),對一般人來說,依靠中陰救度,更為重要。[“我不領眾……依靠中陰救度,更為重要。”為徐老所寫]孫景風居士的師父寶堪布上師告訴他說,此法只要聽過七遍的人不必修也能成佛。但切勿錯會,不用修行了。而要盡早精勤努力,勿需中陰期就有所成就,此法只是最後一道保險,最後一次救度。[最後一次救度為徐老所寫]
何以故?如已開許宏傳的無上大圓滿密法《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雲:“如是法要,神力無窮,利益無邊。……滿一切願。我今略說萬分之一,汝宜憶持,利益一切。若有惡人,死墮地獄,受苦無間,免脫無期,有其子孫,稱亡者名,誦上神咒,才至七遍,烊銅熱鐵,忽然變為,八功德池,蓮生承足,寶蓋駐頂,地獄門破,菩提道開,其蓮如飛,至極樂界,一切種智,自然顯發,樂說無窮,位在補處。”“若我滅後,四部弟子,……至心發願,誦念神咒,文文句句,放大光明,照觸三途,苦具皆辟,眾生脫苦,佛種芽萌,隨意往生,十方淨土。若人往在,高山峰上,至心誦咒,眼根所及,遠近世界,山谷林野,江湖河海,其中所有,毛羽鱗甲,一切生類,碎破惑障,覺悟無明,顯現本有,三種佛性,畢竟安處,大涅槃中。”“ 以其咒力及信心故,自小塔中,出大香雲,香氣雲光,周遍法界,薰馥晃曜,廣作佛事,所得功德,如上所說。取要言之,無願不滿。”如上經文,言簡意赅,充分顯示出密法不可思議的加持力、超脫力。經中“有其子孫,稱亡者名,誦上神咒。……”並非只有其子孫,誦念神咒,才有如是,巨大威力,而是教人,超度任何眾生,只要有超度親生父母一樣的大孝敬心,大慈悲心,至誠心,則“無願不滿”(諸眾生皆我往世父母)。
我用此法,超度中陰期10余個未學佛者,快者3次,慢者7次皆得往生淨土。教他人如法行持,被超度之亡者甚多,無一不往生淨土,並現諸多瑞相。如今年寒冬季節,有一86歲老太太終生未聞佛法,病危時殊勝因緣得到一居士書寫兩張上述咒語佛號及一床往生被蓋在身上,臨終時無有任何痛苦,死後三天火化時仍全身柔軟如棉,具諸多瑞相顯示已往生佛淨土。諸家親眷屬因此誠信佛法,發願修持,即生解脫。亦用此咒語佛號超度8個久故的家親眷屬往生佛淨土。曾念誦“南無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咒塔梭哈”超度一只活得很旺盛的小蝴蝶,當念到第5口氣時,它歡快地扇動了幾次翅膀當下往生極樂世界。也曾念誦此句總咒,使一次放生時不慎買的9只死甲魚復活,見聞者無不驚奇贊歎,不可思議,靈感事跡數不勝數。
此法用於放生,所放之物,即生解脫。修此法之人,行、住、坐、臥中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度了無量無數眾生,即是無意中見了一面即生解脫。經雲:“一切所願,任意滿足”。“況有眾人,或見塔形,或聞铎聲,或聞其名,或當其影,罪障悉滅,所求如意,現世安穩,後生極樂”。“若人讀誦此一卷經,即為讀誦,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經典。由如是故,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側塞無隙,猶如胡麻,重疊赴來,晝夜現身,加持其人。”“由法要故,一切如來,堅住護持,晝夜不去。”“乃至八萬四千法蘊,亦在其中。若與此人,往過道路,或觸衣風,或踏其跡,或唯見面,或暫交語,如是等人,重罪鹹滅,悉地圓滿。”“何因緣故,此法如是,殊勝功德?佛言當知!以此寶箧印陀羅尼,威神力故。”此咒,三世諸佛的名號,法報化三身,心印,所說一切經典,一切咒語,一切寶塔等,皆在其中,咒語是此經之總持,也是一切經總持,此咒較長,在方便使用時,可念此經經題加咒塔梭哈代之(“梭哈”即速速成就之意),因經題是總持之總持。由是之總持故,故能“一切所願,任意滿足”。
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一書後雲,六道金剛咒(啊阿下薩嘛哈),聽聞解脫咒(阿比甲當嘎),本覺大密咒(嘛嘛郭林薩敏達)。以上三咒均為阿達爾瑪普賢王如來根本總持。六道金剛咒、亦名大圓滿六字真言。能摧破六道苦輪,拔濟六道眾苦。聽聞解脫咒,亦名阿達爾瑪普賢王如來聽聞解脫咒,即本密法中所謂入耳一聞便得解脫之咒。本覺大密咒,亦名阿達爾瑪普賢王如來心咒,又名大密宗根本咒,又名去貪瞋癡三毒咒。持誦此咒,能悟自性本空,斷除三毒煩惱,成就法身;命終荼毗,能出捨利。以上三咒,一歷眾生耳根,即能消除宿業;持以度亡放生,功德極大。加持土沙,散亡者墓上,彼亡者雖墮惡道,亦能出離,往生極樂世界;又或書寫此咒佩帶身上,俱獲利益。其他功德甚多,不及詳述。
六道金剛咒,雖只六字,有不可思議之大威力。諾那上師初莅臨漢地時,即廣傳此咒。有人叩請此咒之功德,奉上師開示雲:“此咒亦可譯作佩帶成佛咒,即佩帶身上,亦可成佛。此咒普度眾生,有無量無邊功德,凡耳聞此咒聲,或目觀此咒字,或身手觸著此咒,均消滅三世業障,將來均得成佛。又此咒對於超度死亡眾生,功德尤大。死亡眾生,雖已墮惡趣,亦可出離,往生淨土。生前如多念此咒,則死後焚身,即得捨利。此咒因緣,是阿達爾嘛佛傳於毗盧遮那佛,在毗盧遮那佛時,有某修道人,心甚慈悲,彼時有一大河與某湖相連,因天旱水涸,致河水與湖水,亦因之干斷,湖內之魚,天天被干死者甚多,某人乃天天將湖內之魚撈起來,一擔一擔送到河裡去,但天旱甚劇,將此一擔魚送到河去,待回到湖時,又見有許多魚都干死了,某人歎氣說:“得救的眾生少,不得救的眾生多,眾生真難度”,彼時毗盧遮那佛化身對他說:“眾生度眾生,當然得度的眾生甚少;如以佛法度眾生,則眾生自能普度”。某聞此言,即求毗盧遮那佛傳授普度眾生之法,毗盧遮那佛乃授以此咒。某念七遍後,所有已死之魚,均往生西方淨土;未死之魚,均消滅無量業障,隨後均得往生成佛(當然此三咒亦在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中,因經中雲:“若人讀誦此一卷經,即為讀誦,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經典。”故行法時不需念誦,只是為了說明此經不可思議之威神力故)。
念阿彌陀佛超度同樣有不可思議殊勝之功效。普攝一切法,念一句即可消80億劫生死重罪,一念十念即得往生,特別是臨終時,中陰期,真信切願地念一聲阿彌陀佛,當下往生極樂。特別是念“南無十方三世一切阿彌陀佛”一聲,即同念佛無量聲,其功德效應更不可思議,正如龍舒淨土文所說:“釋迦佛時,有翁婆二人,用谷一斗記數。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佛雲,我別有方法,令汝念佛一聲。得多谷之數。乃教以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出寶王論,嘗以禾山谷校之,一合千八百粒,此數乃二千石(dàn)之數。佛自以此教二老人,則其功德甚大可知矣。若愚人不能念者,且單念亦可。教人全念,得大福報。”
如上行法後再念誦補阙真言,可消除誦經、持咒、念佛中缺漏之罪業,又可增加功德一千萬倍。
此回向文不可缺少,功德無量,如文中“願以諸功德”就不只是此一功德,而是通攝三世一切功德。“回向極樂世界,回向一切佛淨土”意即:回向無量佛,無量佛淨土,一方面功德自然放大無量倍,另一方面因聽聞故,可使亡者與所有佛淨土廣結善緣,並使亡者隨緣隨意往生佛土(此緣即過、現、未來三世及中陰期之緣),這樣更方便,更有把握。“願您當下解脫成佛,弘揚佛法,度盡眾生”。此是行法者的功德大願,亦即是亡者的大願,此大願無量無邊。促使亡者頓超三界,即生成佛。
三、方便易成就
(一)簡單
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根據中陰期的實相,把中陰期分為三個階段,即死位中有(斷氣後半小時至第四天),法性中有(斷氣後第五天至第十八天),輪回中有(斷氣後第十九天至五十三天)。每期每日的行法各別,實行比較復雜,為了簡單方便,廣泛效捷,僧俗皆宜,始終如一,教者方便易施,受者明朗易行,撰寫此法。此殊勝之處,有諸佛菩薩,蓮華生大士慈悲加持護念和經咒佛號威神之力,又加以施法者,至誠懇切,如法實施,不漏一眾,皆得解脫,即是輪回中有期開始施用此法,亡者亦無輪回,速得解脫。如法行持“實施法要”三遍,並將此法全文書寫或復印三份,覆蓋在危重病人的面部、胸部、上腹部各一份,此人可能重病得愈,壽命延長,福德無盡。若陽壽已盡,臨終時定能往生淨土(此三份隨亡者火化)。若念“實施法要”三遍後,將全文三份焚燒成灰,全部撒在亡者骨灰盒裡,或墳墓上,再蓋上一層土,勿使風吹雨淋而流失,亡者速得解脫。用於放生,無不解脫,但不得有疑。
(二)易救
中陰期即是前身已壞後身未成之過度期,事[原“理”字徐老改為“事”]實證明此時眾生比活著時好度。智慧能力比活人高9倍,並且有除漏盡通外不圓滿的五神通,不受距離限制和物體的障礙,一呼即來。教授解脫方法,能聆耳谛聽,聽則真信,信則實行。語言文字,理解力強,生時不識字,也能深解此法,特別是歷經諸多驚懼險惡境相和萬死一生的逼迫,飽嘗苦惱,欲求脫離,身不由己,無能為力,如同有人,陷入深井,在死難逃,求出不能,有人救拔,唯有此望,最為聽話,依教奉行,不打折扣,自力他力,合而為一,目標一致,瞬間得救。又加咒語佛號威神超脫之力其效更為殊勝。中陰期眾生好度,但宜早不宜晚。死前受持,其效更佳,中陰期間,聞即憶行,如此簡單,殊勝大法,無論學佛與否,定能解脫。
如此大法,融禅淨密。救度眾生,隨緣應機。不加分別,眾皆平等。自他兩利,皆成佛道。
吾之後學,愚陋難免,請諸大德,慈悲指正,共弘佛法,度盡眾生。眾生度盡,實無度者,亦無被度,本來如是,真報佛恩。諸多同仁,鼎力相助,深表感謝,即生解脫。
後學:明信敬上
2001年阿彌陀佛聖誕日
[編者注:此稿經徐老兩次校閱、修改。范業信(明信)居士編寫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中有教授聽聞解脫密法——普度實錄》和配套光碟,經徐老校訂、支持,已由河北省佛教協會印行流通。為方便同仁參考做自度度它之用,錄入本書。]
念佛 大 圓 滿 一、念佛往生是怎麼一回事
二、持名法門的三大特點
(一)下手簡單,不礙眾務
(二)可淺可深,三根普利
(三)即生成辦,圓證不退
三、持名法門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積儲三種資糧
(二)具足正助二行
(三)依靠自他二力
(四)達到一心不亂
四、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一)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
(二)怎樣理解“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三)為什麼說“禅淨不二”
五、上師關於淨宗念佛的圓滿開示
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它的教義是以念佛往生淨土為目的,所以稱為淨土宗。淨土宗的主要依據是三經一論--《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大乘無量壽經》和《往生論》;此外,千經萬論也都處處提示。在佛所說的無量法門中,念佛是最方便的一種,其中持名念佛,是一種特別法門,稱為易行道。所以歷來禅、教、律、密各宗大德,發願回向,求生極樂,以迅速圓滿功行的很多。現在我們就教言教,站在淨土宗的立場,按照淨土宗的教義、觀點和方法來淺談持名念佛法門,對廣大淨宗學人來說,是有普遍實踐意義的。
一、念佛往生是怎麼一回事
學佛的目的,可概括為四句話:斷煩惱,了生死,度眾生,成佛道。釋迎牟尼佛為了救度在生死大海中掙扎著的一切苦難眾生,針對惑業的輕重,根機的利鈍,敷演無量法門,或頓或漸,或權或實,各隨所宣,依法修持,出生死大海,登菩提覺岸。在無量法門中,禅淨二門,最有代表性,可以普攝一切法門,因為禅宗主張離心、意、識,直指本性,靈光透露,當下悟入;淨宗也正是徹證自心清淨之土,心土不二。下手方法,雖各有不同,但都很簡要,都是法門中的瑰寶。但禅宗全靠自力,要人在“不思議處”拈取,一旦觸及,體認不誤,便可開正法眼,得大受用。正象永嘉大師《證道歌》說:“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然而談何容易!從前有一位姓張的居士作了一首偈:“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遍參無一事,始知虛費草鞋錢。”意思是說:趙州從谂禅師為了心頭尚未悄然,八十歲還去行腳參訪,但遍參歸來後,卻又了無所得,徒然化費了草鞋錢!可見宗下意在言外,每使人無從下手,更談不上解粘去縛。即使伏惑發悟,破參見性,而習氣仍在,離了生死尚遠,總之仗自力比較困難。所以永明壽禅師語重心長地說:“有禅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
淨土宗就不同了,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大乘無量壽經》上,載有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個大願。其中第十八願說:“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就是仗佛慈力,伏惑往生。我們無量劫來起惑造業,還沒有解脫,但只要從今以後不造現(新)業,(現業剎那便成過去,故實質上,現業與夙業不二。且業由心造,上根人悟三心不可得,業從何起?雖然如此,仍須頂禮十方諸佛,忏悔余習。中下根人,心地未明,更須“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正如服藥必須忘食,否則難以愈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就可往生極樂淨土。《佛說阿彌陀經》上,開宗明義地指出:“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二個“有”字份量很重。佛是戒妄語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金剛經》)這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不象我國古代玄學家莊子,常喜以空闊的言詞,來論證他的學說:說什麼“有個名叫混沌的人,生下來就沒有七竅,有人很憐憫他,替他鑿了七竅,結果雖然有了七竅,但混沌卻死了。”意思是說:天地未分以前,人是無知無識的,等到知識多了,有了七竅,就促使人們早亡。這是一種寓言,實際上沒有這回事。
但是佛教所說十方有無量世界,其中有西方極樂淨土,這不但不信佛教的人不會相信,在已信仰佛教教理的知識分子中,也往往表示懷疑。他們的目光始終沒有超出所居的地球。他們不知道宇宙在時間上的無限性和空間上的無邊性。七十年代以前,人們認識宇宙的邊緣還只有100億光年。1972年發現了距離地球160億光年的類星體,那時又有人認為160億光年將意味著宇宙的邊緣。但近年來澳大利亞和英國的天文學家又發現了一顆200億光年遠的類星體,代號為PKS2000-330。天文學家預料,新的發現又將引起科學家們關於宇宙范圍的新的爭論。實際上,時間是無始無終的;空間是無量無邊的。科學的發展,促進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也為佛學作了注腳。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要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根據《華嚴經》所說:華藏世界海的每一世界種高二十層,每層中有無量諸佛國土,婆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同在剎種第十三層。如果我們只相信佛說的義理,而不相信佛說的事相,這就叫“執理廢事”,既廢了事,那末理也不圓。因為事與理是對立的統一,從來是不二的。又要知十萬億佛土,並不在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所以古德說:“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因為心性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也不能以大小、內外、遠近來衡量,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凡夫的分別情見。心性既沒有界限,佛土也原無定向,佛說“從是西方”,是為我們指方立相,使能系心一處,易成念佛三昧。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說:“不顛倒處,全身生極樂蓮台;顛倒才生,應念住娑婆國土,即心即土,即土即心,西方去此不遠。”這是理事圓融的微妙開示。
釋迦牟尼佛了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惑業深重,愚昧無知,無常執以為常,無我執以為我,苦惱執以為樂,不淨執以為淨,種種顛倒,根深蒂固,要大家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很不容易。所以從同體大悲心中,無問自說,開示這個持名念佛法門,善巧地將一顆清淨佛珠安放在眾生染著心中,念念消除煩惱習氣,淨化心地,往生淨土。我們必須不辜負佛的悲心,實踐、護持這一廣大微妙法門。蓮池大師說:“假使馳騁狂慧,耽著頑虛,於自本心,曾未開悟,而輕談淨土,蔑視往生,為害非細。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者也”。這段開示,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二、持名法門的三大特點
持名念佛既是一種特別法門,那麼特別在什麼地方呢?根據歷來祖師大德的教導,大致有下列三個方面:
(一)下手簡單,不礙眾務
就是說,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人人會念,隨時隨地,提起便是。一念提起便一念是佛,念念提起便念念是佛,雖目的不在見性,見性也自在其中,真可謂“妙契實相,暗合道妙”啊!只要我們在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之間一句彌陀不離心口,至誠懇切,專精用功,便能逐步從有念入無念,即凡心為佛心。即使在人事紛繁,八面應酬的情況下,這一句佛號,仍不妨見縫插針,“竹密何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確是很好的描寫。從前湖南衡州地方,流傳一個故事:有一位姓王的打鐵佬,大家叫他王打鐵,一家四口,靠打鐵度日。他為了生活,終日在爐旁忙個不休,覺得做人沒有什麼意思。有一天,有一位出家人,從他的門前經過,王打鐵忙上去施禮,要求出家人慈悲,教他一個解決痛苦的方法。那位出家人見他十分誠懇,便到屋裡坐下,對他說:“這很簡單,你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就是了,你可隨著打槌和拉風箱的動作,手裡一槌、一拉、一推,口裡跟著念起佛號。天天這樣,痛苦自然可以解除。”王打鐵聽後十分高興,覺得既不礙工作,又可使精神有所寄托。從此一面打鐵,一面念佛,不但不感到打鐵的辛苦,而且感到很快樂。因為他把全副精神集中在佛號上,整個希望也寄托在極樂世界上。這樣念了三年佛,臨終時預知時至。一天,他對妻子說“我今天要回家去了。”他妻子驚異地問道:“這裡不是你的家嗎?還要到什麼地方去!”他說:“我的家在西方。”這才使他的妻子知道原來他要往生淨土了。不一會,他又站在爐邊煨鐵,並高聲念佛。當把鐵煨紅取出時,說了一首偈:“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舉槌念佛一聲,敲下時便去了。異香芬郁,面不改色,從此衡州念佛的風氣很盛,可見淨土法門,真是難信易行之法啊!
(二)可淺可深,三根普利:
這就是說,其他法門往往只適宜於惑業較輕、上根利智的人,對中下根性人不易相應。持名法門卻是利鈍普攝,三根齊收:
1.下根人往往表現為煩惱惑業重,分別執著深,甚至多造惡業,不知慚愧,以致眾苦逼迫,無法擺脫。這種人如果改過為善,忏悔既往,勇猛回頭,並以深切的信願,執持佛名,從朝至暮,念念相繼,久久純熟;妄想便能逐步減少,執著便能逐步放松;雖沒有完全斷除見思煩惱(即貪、嗔、癡、慢、疑、惡見六種根本煩惱,或分而為十種惑),但由於依靠真信切願和自他二力,命終就能帶惑往生極樂的“凡聖同居土”。《觀經》中說到即使是五逆十惡的人,臨命終時,由於生大恐怖,聽從善知識的教導,至心念佛十聲,也能往生。正象有人被賊追趕,前無出路,後無退路,一心尋船渡江,這時只此一念,更無二念。這樣便能伏住惑業,頓出生死。《大智度論》說:“一切眾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這種不斷惑業,而得往生,決不能僥幸而得,如沒有平時笃實念佛功夫,決不可能有臨終往生的效應;就是那些作惡多端,能臨時十念往生的,也是夙因成熟,故能碰到善友安慰勸勉,便生信發願,至心念佛,可見仍不離因果的網絡。但這種情況,實是萬中沒有一個二個啊。
2.中根人惑業較輕,一般說來,能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具足五戒、十善等道德規范,不謀私利,助人為樂,至誠仁厚,表裡相應,淨化心身,完成人格;並逐步學習四攝六度,實踐大乘佛教,打好成佛基礎,同時一句洪名不離心口,前句後句,相續不斷,在一切順逆境界上鍛煉打磨,日積月累,能在事上念到粗垢脫落,一心不亂,見思煩惱逐步由伏而斷,命終便能往生極樂的“方便有余土。”
3.上根人般若氣分較厚,智慧猛利,深信因果,對於實相妙谛,心不驚動,有的參禅明心,有的說法利生,並以清淨心,執持名號,回向極樂。他們在念佛名號中,即念即觀、即觀即念,觀念合一、理事雙融;了知能念心外,別無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別無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一如,在理上念到一心不亂,做到了“恰恰念佛時,恰恰無佛念,無佛恰恰念,當念恰恰無。”這種於念而無念,於相而離相,正是實相念佛和禅淨不二的境界。功夫到這一地步,便能破無明,見佛性,了知一句彌陀,即是本覺理性,即是法界全體。也就是說,正當念佛時,此心便是圓融清淨寶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等直捷,何等痛快!所以幽溪大師在《淨土生無生論》上說:“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這種人因平時已智慧花開,本性佛見,一期業報終了,便生極樂的“實報莊嚴土”,因已分破無明,故也分證“常寂光土”。
眾生根性萬別千差,修證也有許多層次,三根只是大致的分類。以上總的說明,下根人可以伏惑往生,中根人可以斷見思惑往生,上根人可以破無明往生,隨各人功行的深淺,所生雖有四土不同,但生到“同居土”,就可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就是說生同居土,就已橫生上三土,極樂四土圓融具足。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贊歎淨土法門“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以上講到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便可往生,這不是可淺嗎?《華嚴經》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以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指導他和華藏世界諸大菩薩,求生極樂,早成正覺;還說到破無明,見佛性的十地菩薩,一切所作都不離念佛。這說明念佛法門正接上根大器,旁及中下根人,這不是可深嗎?所以念佛法門是可深可淺的。
(三)即生成辦,圓證不退
按照一般的修持法門,要經歷多番生死,才能脫離三界流轉。象初果聖人—須陀洹,斷見惑後,要經歷天上人間七番生死往返,才能斷盡欲界中的九品思惑,然後再進斷色、無色界共七十二品思惑,才證第四果—阿羅漢,了脫生死。這是豎出三界,而淨土法門就能在這一生中帶著惑業往生。往生後,由於境緣殊勝,就不會退轉凡夫之位,叫做位不退;並能不斷進修,斷除見思、塵沙等惑,利濟眾生,悲願無盡,叫做行不退;進破無明,中道正念永不退失,叫做念不退。象經中說:“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就是說,往生人中,還有很多已成就了等覺菩薩果位。這說明從凡夫十念成就,帶業往生,雖居下下品的位次,但都能即生成辦,圓證三種不退,可見淨土法門的優越性是無以復加了!
三、持名法門基本要求和方法
《佛說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其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裡,已開門見山地將持名念佛法門的要領,和盤托出。其中“善根”(因)“福德”(緣)是條件;“執持名號”是方法;“一日至七日”是過程;“一心不亂”和“心不顛倒”是目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和“即得往生”是效果。具體說來,修持名念佛法門,有下列一些基本要求:
(一)積儲三種資糧
這譬如遠游,必須准備資糧。信、願、行則是往生淨土的三種資糧。所以這部《阿彌陀經》以實相為本體,以信、願、持名為宗旨,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在信、願、持名的宗旨中,以信居首,因為“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有了真信,必能發起切願和笃行。一個人如果一直懷疑極樂世界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發起真正的願行。另外《大乘無量壽經》說上、中、下三輩往生都要發無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觀經》則說九品往生,其中包括五逆十惡的下下品人,至心念佛十聲,命終便得往生。既能“至心念佛”,必定具足信願,既有信願,即是發菩提之心。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又說“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可見修此念佛法門,必須具備這三種資糧。
(二)具足正助二行
這就是要求福慧雙修,凡是發菩提心,修念佛行,即是正行——善根(親因);孝養父母,尊敬師長,積極工作,見義勇為,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等等,即是助行——福德(助緣)。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主要是指示我們要具足正助二行,來達到往生的願望。
(三)依靠自他二力
實踐佛法首先要依靠自力,發揮主觀能動性。我們要以“八苦”為師,把修學佛法與人事的磨練結合起來,與痛改習氣結合起來,在種種障礙中忍得過,越是在困難中練成的,功夫越靠得住。但淨土法門還可兼仗他力,因為阿彌陀佛曾發臨終接引的大願,只要念力猛利,就能感應道交,使我們多障凡夫,十念、一念都可往生。(在《大乘無量壽經》、《觀經》和《念佛三昧寶王論》上都有說明。)《稱贊淨土經》還說:“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北京黃念祖老居士在《大乘無量壽經解》中,把“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二句,看作是“淨宗的心髓”。因為佛力加被,行人心才不亂,於是十念相續,便得往生。所以稱淨土宗是他力法門,是易行道。當然,如果我們不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而誤認為念佛法門,輕而易舉,留戀塵緣,心存輕慢,正不知何年何月才得解脫哩。從根本上說:眾生是彌陀心中之眾生,彌陀是眾生心中之彌陀,自他二力,正是二而不二的。
(四)達到一心不亂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亂,久久煩惱便能圓伏圓斷,證入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所謂一心就是無心,這時便無心可亂了。“一心不亂”有事理二種,念到觸境逢緣,妄心不起,叫“事一心”;念到心契實相,心佛不二,叫“理一心”。這二種“一心”是斷惑一心,是往生淨土的正因。但一般人要做到“一心不亂”很不容易,淨土宗就有一個特別辦法,就是“伏惑”往生——伏住惑業,使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不起現行,心得不亂,便生淨土。可見伏惑亦能一心。不論斷惑、伏惑,只要“一心”便能往生。世親菩薩《往生論》說:“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淨土。”當代淨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曾有偈說:“淨土難信卻易行,全由二力正助功,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正說明這個道理。
要達到一心必須生死心切。從前有個國王,看到出家人整天只是念佛,很不以為然。有一天他問出家人:“你們修行人,只念佛,不刻苦,怎能成就?”出家人說:“修行不在刻苦不刻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如果生死心切,雖整天六根對六塵,也不會影響正念。”“你這話能用事實來說明嗎?”出家人答道:“可以。明天請安排二班宮廷美女,一班在東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叫一個判死刑的犯人,持著盛滿了油的罐子,繞街走去,後面跟著拿大刀的力士,如果犯人落下一滴油,立即斬首。”國王同意照辦。到時犯人想:“今天是我生死關頭,不能絲毫大意。”繞街結束,果然沒有落下一滴油,便赦他無罪。國王問他:“你繞街一周,見到什麼?”犯人答:“大王,我什麼也沒見。”國王大怒說:“你在我的面前,還敢胡說八道,這還了得!”犯人說:“我在生死關頭一心管著油,哪有心思去顧到歌舞?”國王這才相信。所以念佛人如果生死心切,一定能做到“一心不亂”,往生極樂。
至於念佛的方法,由於根性、環境、忙閒等種種不同,功課的繁簡,佛號的多少,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而制宜。《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說,念佛時,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攝在一句佛號上,心聲相依,相繼不斷,自能於不知不覺中轉化其顛倒妄想,從事持達理持,轉染心為覺心,這真是持名念佛的總持法門!所以說:“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譯為正定。攝持六根,淨念想繼,這是得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所謂“淨念相繼”起初是以六字名號作為淨念,念念相繼,隨著念佛功夫的深入,六字淨念轉化為無相、無住、無念的清淨心態,根塵脫落,寂照同時,無相淨念,相繼現前,正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了。
祖師大德們對念佛方法,也有很多開示。如(一)隨息法,即隨著呼吸的長短、不急不緩、自然、安詳而念。由於呼吸出入的自然規律,佛號也隨著念念不斷,心息相依。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心念越來越細,呼吸也若在若亡,佛號仍綿綿不絕,漸漸證入無念、無不念的境地。(二)計數法,即當念佛時,要至誠懇切,從一句到十句,或從一至五,從六到十,分二氣念;或從一到三,從四到六,從七到十,分三氣念,要句句相續,字字分明。(不必二十、三十連續記數)作事時,則可懇切直念。這種方法能使妄念無處落腳。此外事務繁忙的人可用朝晨十念法,借氣束心。發心勇猛的人,可打精進佛七,克期取證。元音老人說得好:“念佛如能象推車上山一樣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地隨著呼吸細細緩緩念去,雖下下根人,亦不怕念佛不能成片。”淨宗大德夏蓮居老居士,昔年將念佛經驗和受用,寫成四偈,現恭錄二偈,借花獻佛,普作供養:
(一)
念佛最忌 精神渙散
字句模糊 先快後慢
既無音節 又不聯貫
心不應口 聲不攝念
輕忽養識 古德所歎
如此念法 永難成片
(二)
聲和韻穩 字正音圓
懇切綿密 沉著安閒
聲合乎心 心應乎聲
心聲相依 妄念自清
四、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一)“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
這是淨土宗的關鍵問題。過去在教友中,曾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現在根據佛言祖語,談談個人的學習體會,就教於淨宗大德:
1.執持名號,至心懇切,可以帶著惑業往生淨土,這是淨土宗的重要特色,是釋尊悲智雙運,為頭出頭沒、速生速滅、浮沉於生死大海的迷妄眾生,指示一條出路——橫超三界,使一切利鈍諸根,都得度脫。所以《大乘無量壽經》說:“當來之世,經道天盡,我以慈悲哀憫,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如果說必待惑業消盡,不許帶業往生,這便同一般的豎出生死,不成其為特別法門了。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上,曾指出淨土法門是“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大師所謂“勝方便”就是不斷惑業,帶惑往生。大師說:“依余宗修,直至惑盡,始得出離。……唯茲念佛,帶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攝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國,即超三界,不受輪轉。”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也說:“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此外歷代祖師大德,也都處處闡明這一要點。
2.有人認為既有惑業障住,如何往生淨土?這一方面是彌陀如來“十念必生”大願的感應,譬如把巨石放在船上,便可不沉;一方面由於此人臨終“至心念佛,便能暗契一心,頓出生死。譬如千江萬水,只要沒有狂風巨浪,雖有微波,也能顯出月光。蓮池大師說:“令謂至心者,即一心也。……此之至心,正屬理一心。一心既朗,積妄頓空。”這裡指出“至心”念佛的重要,也正顯彌陀本願的不可思議。
3.《觀經》所說九品往生中,下品上生是“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隨化佛後生寶池中。”下品中生是“……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下品下生者是“……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觀經》所說,下品三種人,都是造惡眾生,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消除了五十 —— 八十億劫的生死罪業,而得往生。可見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只要信真願切,心力堅強,便能於念念中,消除罪業,往生極樂。但正象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所說:“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可見這些人雖得往生,但必有余罪未消,如罪業都已消盡,那末二菩薩為什麼還說“除滅罪法”呢?又如果罪業都消,往生者個個斷除了見思惑,生方便有余土,那末生凡聖同居土的又是何人?再看《觀經》九品往生中,前四品或悟無生法忍,已破了無明惑,或得阿羅漢道,已斷盡見思惑,都是斷惑往生;而後五品有的要經半劫或一小劫成阿羅漢,有的要經十小劫,才入初地,可見往生時,都是帶惑而生。由於帶惑有深淺,故證果有遲早。所以經典中雖沒有“帶惑往生”的提法,但實際上對“帶惑往生”的涵義,已作了具體表述。總之,博地凡夫,惑業尚在,而能橫超三界,長謝生死,非帶業而何?嚴格地說,在沒有證到妙覺位以前,都可名為帶惑,羅漢雖斷見思惑,還未斷塵沙惑,未破無明惑。圓教初住菩薩,雖破一品無明,尚有四十一品無明待破。所說雖是教相,但教相正說明理性,性相原是圓融一體的。
綜上所述,帶業中有消業,消業中有帶業,不宜說只有消盡惑業才能往生,以免使人畏難,摧人善根,這才好啊!
至於另一些人,聽說只要具足信願,可以帶業往生,臨終自有佛來接引,即使下下品也於願已足。這是走到另一極端。由於依賴心強,平時不重視老實念佛,臨終怎能至心念佛,伏住惑業,往生淨土?只有隨業漂流去了!
(二)怎樣理解“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凡是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心不散亂,光明顯發,與佛光光融通,就“生則決定生”了。正象每一電台發射的電磁波,遍滿虛空,這比喻佛的光明無處不照。如果我們能轉動接收器的旋鈕,調准波長、頻率,世界各地聲音,立即就在當前。這比喻念佛到心不散亂,也能起感應作用,在剎那間,由佛接引生到淨土去了。那麼為什麼又說“去則實不去”呢?這是因為我們的真性廣大無邊,周遍法界。正象《楞嚴經》說:“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又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可見十方世界無不在自性包含之中,極樂淨土,也正是自心本具之土,哪有來去之相可得?“生則決定生”是說事,“去則實不去”是說理,而卻理事無礙;知佛無來去,而見佛來,明本來無生,而現往生。正象一座大圓鏡中,顯現數十層樓閣、山水,層次分明,但鏡光並沒有去來。有些行人喜談理性,厭說事相,但理事不二,本來交徹,又何必捨事就理,離相覓性呢?如果我們以生為生,這是常見;以無生為無生,這是斷見,生而無生,無生而生,這才是第一義谛啊!
(三)為什麼說“禅淨不二”
禅淨一門,歸源都是一樣,但門庭設施有異,下手方便不同。禅是主張即心是佛,直下無念,頓悟清淨心體,空寂靈明,妙用恆沙。淨是從第六意識下手,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久久功純,念到根塵脫落,自然寂照現前,這就是所謂“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古德說:“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二門不但是分無可分,而且是合無可合;分合都談不上,還論什麼同與不同,二而不二呢?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又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淨宗行人,應從這裡死盡貪心!
五、上師關於淨宗念佛的圓滿開示
淨土宗念佛修持十分特殊,非常殊勝,主要特別在三根普被:上根、中根和下根。
淨土宗念佛,主要用功就“一心不亂”四個字。一部《佛說阿彌陀經》,重點只是兩句話:一句是“一心不亂”,另一句是“心不顛倒”。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其中,一句是“一心不亂”,一句是“心不顛倒”,而“心不顛倒”就是“一心不亂”,所以歸根結底是“一心不亂”,要求非常明確。
一心不亂分為兩種:一種是事上的一心不亂,一種是理上的一心不亂。
事上的一心不亂,就是碰到各種五欲六塵境界,能夠心不散亂、不動搖,事相上做到雜念不起,這是“事一心不亂”,相當於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證到無生,斷除了見思惑兩種煩惱,因而出離三界。念佛修持,念到事一心不亂的人,實際上也斷見思煩惱了。但是,還有兩種惑煩惱沒有斷:一種叫塵沙惑,塵沙煩惱;一種叫無明惑,無明煩惱。因此,有些大阿羅漢回小向大,繼續前進,先破塵沙惑,再破無明,見法性,就成為法身大士。《華嚴經》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都破無明,見法性。三種惑:見思惑比較粗,塵沙惑比較細,無明惑比較微細。《首楞嚴》裡談到三惑時說,不盡三惑,即使有神通,亦為入魔道。修持必須逐步地破盡三惑。三惑破盡之後,在位置上講,等於圓教初住菩薩,等於別教初地菩薩。破無明,見法性,到這個地步,才談得上理一心不亂,理上的一心不亂。
什麼是“理一心不亂”呢?曉得自心就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念佛時,能念之心就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就是能念之心,心佛不二,能念所念雙亡,叫理一心不亂。在這個境界裡,寂而常照,照時不起妄念,靈明覺照。寂而常照,也就是照而常寂,既有體又有用,既有定又有慧——寂就是體,就是定;照就是用,就是慧。到這時候,定慧、寂照屬於不二境界。
我們念佛人,從最初一念下手,如果能念念不忘,一絲不掛,不入迷惑,緊緊湊湊,綿綿不斷,淨念相繼,到後來逐步逐步就可以進入寂照境界。到寂照境界時,實際上就是禅。所以,禅淨不二。常說念而無念,又說無念而念。念,還是念的,但沒有掛礙。心裡沒有掛礙,無能念之相,也無所念之相,全沒有的。雖然在念,等於沒念;若說無念,但念念阿彌陀佛,很清楚,並不是不念,一句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這在禅宗講,就是禅的境界,所以禅與淨不二。對初下手的人來說,好像分禅分淨,實質上是一回事。從結果來講,淨土宗的一心不亂,就是禅宗的靈光獨耀,實際上是一回事。禅宗說“妄想脫落,靈光獨耀”,又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到寂照境界時,靈光獨耀。在密宗,又有密宗的說法,叫“當相即道,即事而真”,實際上還是一回事,同樣境界。
我們現代人,大多數修淨土宗比較穩當。對上根人來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明心見性。並非不可以明心見性,上根人可以修到理一心不亂。念佛念到妄想脫落、一心不亂的時候,自性了了分明。中根人呢,比如阿羅漢,念到兩惑斷掉,凡碰到事上境界,能雜念不起,自然而然被定力攝住,心不散亂,這就達到了事一心不亂。以上兩種境界,對下根人來說,不下非常的苦功夫,是很不容易達到的,尤其是我們在家居士。但是,根據永明大師的四料簡,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並不要開悟。所以,淨土宗的特點在於帶業往生。理一心不亂之外有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之外還有帶業往生,帶業往生屬於下根凡夫。下根人念佛,於惑業沒有斷,但因信心真切,願力堅強,臨命終時一心求生西方,盼望阿彌陀佛慈悲加持,這樣有信有願,又有他力加持,便“至心信樂”,十分信樂地求生而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說:“若有眾生,願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就是第十八願。這第十八願,實際上是四十八願的關鍵和精要。如果有眾生,至誠懇切地相信,希望生到極樂世界,“乃至十念”,“乃至”的意思是超越,“乃至十念”是最少十念,少到十念也可以,多念總歸益善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阿彌陀佛親自發的願。阿彌陀佛是修成正覺了的,四十八願,包括第十八願,當然是條條都兌現了的。所以,我們生死凡夫就有了大靠山,靠這個法門,臨終時至心信樂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最少十念,一口氣斷掉時,阿彌陀佛就來接引而生西方了。如果這樣念佛而佛不來接引,佛便妄語了,當然沒有這回事。由此可見,即生成辦了生脫死這件大事,只有靠念佛法門最最穩當。因為,修其他法門要斷三惑,難哪!只說斷見惑,就有我見、身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見統統斷掉,共八十八品,才是須陀洹,還不過是初果。初果見道了,消除了見道惑。再修上去,二果、三果,到四果阿羅漢,見思惑才斷盡。再修,斷塵沙惑。上根人修持,就要破無明了,見道時是初地菩薩。佛法無量法門之中,淨土宗稱為特別法門,特別就特別在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利根、鈍根都有相應的法門:上根,修理一心不亂;中根,修事一心不亂;下根,可以帶業往生,即生了脫生死。能夠即生了脫生死的法門,除淨土宗外,其他法門都沒有講到。因此,我們要至誠懇切地相信佛菩薩的話,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決不是虛願,相信本師釋迦牟尼決不會妄言,我們好好念佛並回向西方,臨命終時,仗佛慈力,往生淨土。因為淨土法門是他力法門,仗佛慈力主要是他力加持。但是,他力法門也不離自力,自己心願的力量。自己信心越強,就越清淨,與阿彌陀佛加持的力量也就越相應,感應的程度就越快越大。所以,我們念佛時,一定要至誠懇切,以清淨心持念名號。
關於念佛的方法,首要的是兩句話,很值得我們注意,是十六觀經裡講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謂“是心作佛”呢,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自心作佛。自心怎麼作佛呢?念佛的心當下就是佛,並不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心作心是。自心不作佛,就不是佛。自心作人,就到人道;自心作畜生,就到畜生道;自心作地獄,就到地獄道。自心作佛,念阿彌陀佛,就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道理啊,很清楚,很清楚!
其次呢,古德講,念佛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話講得好,非常重要!為什麼“一念相應一念佛”呢?因為,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這一念正當念的時候,妄想一定歇下來,所以念的時候是相應的。如果第二念不接上來,妄想又來了。念佛一次,等於相應一次,這一念就是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呢?若不斷念佛,則不斷相應,就不斷是佛,不斷就是佛。由此可見,一句佛號,當下立竿見影!所以,我常和大家勉勵,勸大家老實念佛。當妄想來時,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妄想馬上走掉,因為心無二用啊!念阿彌陀佛至誠懇切,妄想自然解脫了,自然而然地接受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因此,淨土宗念佛法門三根普被,非常特別。上根人,通達即心即佛,念念是佛。中根人,肯自念自聽,自念自喚,就能喚醒自己。一般根性的人,迷惘顛倒,用不著多講道理,就勸他多念佛。念阿彌陀佛就是喚醒自己,趕快醒悟啊!趕快覺悟啊!他只要肯念,多念,慢慢地就解脫了,不念就不能解脫。所以,淨土宗提倡老實念佛。
再有呢,在高層次講,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實相。我們引用一首偈語來說明: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這一偈語,出自天台宗幽溪大師(就是傳燈大師)撰的《生無生論》。這篇論著,十分出名,被藕益大師收入《淨土十要》之中。《生無生論》說,雖然生到西方淨土,但生而無生。因為自性本來不生不滅,所以自性無生無死,本來無生無死。然而,生肯定還是生的,不是說不生,不是說淨土沒有的,是“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佛法是辯證法啊!《生無生論》的偈語非常好!“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法界”,就是眾生的本性,也就是自己的佛性,自性具足的清淨佛性,是一個圓融之體啊!用來作我一念之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我現在念佛之心,自然遍及法界全體了。這樣,一句阿彌陀佛是全法界體所作,那麼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法界全體。換句話說,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法界,就是實相。不用其他法求實相,就念這句阿彌陀佛,實相就現前,非常了當!所以,“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這首偈語好極了,味道好!
還有,在修持中我體會到,修淨土法門,方法上需要有所改進。許多時候,大家談為啥修心中心法,為啥修六字大明。因為修心中心和六字大明有三密加持。而念阿彌陀佛,大多數人只有一密——口密。身不密,意也不密。所以,一心念佛修淨土者,最好盤腿、結手印,就是身密。每天早上,五、六點鐘或六、七點鐘,坐念一小時,至少半小時,一般來說一小時比較好。夜裡,睡覺前也坐念一小時。口裡念,四字名號或六字名號都可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小音聲念,自己兩耳能聽到。不要出大聲,大了傷氣。嘴巴要動,不動,口就不密了。意密呢,就谛聽這句佛號。因為眾生的耳根比較伶俐,耳根的攝受能力比較強。這樣念佛,心念耳聞,身密、口密和意密三密加持,力量就大,當然進步就快了。
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返聞自性,入流亡所”進而“性成無上道”。“返聞自性”,是不去聽外面的聲音,反過來聞自性,實際就是觀心,這是禅宗法門。淨土念佛,就聽自己念阿彌陀佛,這等於是觀心,不必再觀心,不必再觀想,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斷地念,同時又一句一句地聽。到後來呢,雜念不起,卻了了分明,了了明了。正當此時,實際就是無生境界,就是真如佛性境界,也就是法身如來境界。可見念這句阿彌陀佛,確實微妙,不可思議,下手卻非常方便,成就又相當高,和禅宗啊、密宗啊,沒有什麼兩樣。所以,以前的祖師大德,在開悟之後,大多數都歸向淨土。譬如善導、蓮池、藕益、印光等大師,都是大徹大悟的大善知識啊,他們都歸向淨土,依仗阿彌陀佛的力量求生極樂。在《華嚴經》裡談到,十地菩薩一切作為不離念佛。十地菩薩都是法身大士,他們度眾生的一切善巧方便,處處不離念佛,還要依仗佛力的加持,何況我們凡夫!因此,我們一定要自力、他力並用,信願真切,心念耳聞,一門深入,求生極樂。當然,不否定明心見性,中上根人努力修持,可以明心見性,可以見到本來面目,見到《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金剛經》上說“無實無虛”。我們念阿彌陀佛,念到妄想息下,就是“無實”;但是,靈光獨耀,了了分明,就是“無虛”。一切事用不到考慮,飯來張口,衣來上身,自然會做的,是妙用。雖然無所得,無所依戀,但是妙用縱橫,大起大用,與一切諸佛所證無二無別,這在禅宗講起來叫“一鼻孔出氣”。所以,並不是修淨土所證到的低,低與不低完全在根性上說的,從證到的目的來說,“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沒有高下。念佛法門,不同根性人修持,就如大象和老鼠飲水,各得其飽。大象喝起來喝得多,飽了;老鼠喝一點點,也飽了,只要飽了就好了麼!所以,念佛法門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啊!佛在經上講:“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仗念佛得度生死。”只有念阿彌陀佛,才可以了生脫死啊!
以上這些點點滴滴的體會,提供參考,大家共勉,同生西方,同圓種智。
回 向 偈
我寫此文 嚴淨佛土
上報四恩 下濟三途
見者聞者 度人自度
盡此報身 共生樂土
五、紀 念 文 集 威儀寂靜不示相,平等謙遜顯大悲 ——憶一代大德徐恆志恩師
值恆公恩師圓寂周年之際,為續佛慧命,讓更多的眾生得聞佛法,讓更多的同修能繼續受益於徐老恆公的法乳甘露,智亮和蓮明等師兄發心將恆公恩師後期與弟子、道友往來的書信收集整理,匯編成冊,結緣於廣大信眾及同修。此編匯集的內容,就針對性而言:恩師雖一時應機之談,但其中很多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故此集的出版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因我有緣及有幸與人隨侍恩師二載有余,故應兩位師兄之邀,提筆和眾師兄們回憶恩師為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巍巍功德,以達鼓勵、鞭策和更加堅定地增強道心之目的。
外顯凡相,內密大行。——這是我侍師二年多來對恩師的感悟。末法時代,眾生妄想顛倒,在有相世界中滾打之人為數可觀,他們認為見性者即有神通,證悟者必相貌堂堂,殊不知:佛法貴在平實,佛法貴在一顆平常心。歷代古德告誡:“平常心是道”!在幾十年的弘法中,恩師總懷著一顆平常心告誡弟子:“觀心是佛法的根本法門”、“應生無所住心”、“奧妙之行本無住著”。
恩師心包太虛,胸襟廣闊,從未拒絕不同法門、不同宗見的信眾道友。並善於運用圓融的說教,以“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之宗旨解開無數信眾的心結,使他們塌實於各自相應的修法道路上。
言及恩師普度眾生的慈悲心非常令人動容。一次恩師因舊病復發臥床休息,一位江西上饒的信眾前來求法,師得知,即召於床前,用輕微的話語和顫抖的雙手比劃著為求法者方便導引,並囑家人安排其食宿,令來者和在場的弟子都感動得熱淚盈眶……我侍師僅二載有余,目睹類似事例已記不清有多少,況師弘法幾十年,其悲心度人,不捨一眾生的事例之多是可想而知的。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對恩師弘法利生的功德和行住坐臥的言傳身教,我因語言能力有限,不能做到如數家珍般地以筆墨示於眾人;再者,恩師的功德也不是筆墨所能體現的,再華麗的詞藻形容也相形見拙。
我想:我們只有精進修法,拼除習氣,完善自我,證悟心性,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末學 卜年華 謹拜
2008年2月
徐恆志老人追思法會紀實 中國當代著名佛學家、上海市佛教協會第八屆咨議委員、寧波佛教居士林名譽林長、弘一大師研究會顧問、廣東省元音古寺顧問徐恆志老居士於公元2007年3月5日凌晨2:36在上海寓所“幻齋”安祥示寂,享年92歲。徐老半年前就預知時至,遺囑安排周詳。臨終手結法界定印,環視眾人,之後仰望虛空,含笑而逝,走得安詳、潇灑。
3月17日,“徐恆志老居士往生西方淨土追思法會”在上海益善殡儀館隆重舉行。徐老的親屬和生前友好以及眾多佛教界人士上千人參加了此次追思法會。教界大德以及徐老的親友、弟子為徐老題寫的挽聯掛滿了整個追悼廳,花圈、花籃一直從大廳四周擺到了門外。當日凌晨2點,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的弟子們便陸陸續續趕來追悼上師。大家恭送恩師法體往殡儀館。此時雖然已是後半夜,來瞻仰上師的人卻越來越多,達數百人。令我們感動的是有許多老年人、還有許多帶著小孩的居士全家來給上師頂禮。瞻仰過上師遺容後,我們發現恩師相貌比在世時更年輕了,頭發也黑了許多。瞻仰過上師遺容後,由法師帶隊排成長龍在寂靜的廣場上繞佛念佛,表達對徐老的緬懷。燈火映照下的上海夜空祥雲朵朵。寧靜的殡儀館,佛號聲聲,連綿不絕。
深圳弘法寺方丈本煥老和尚及常住大眾、廣東雲門大覺禅寺方丈佛源老和尚、揚州高旻寺方丈德林老和尚、重慶慈雲寺方丈惟賢老法師、南海普陀白光大法師、蘇州靈巖禅寺方丈明學老法師、上海真如寺方丈妙靈大和尚、普淨寺方丈智正法師等,他們為徐老的圓寂,特意派代表送來了花籃;澳洲淨宗學會、淨宗學院、淨空老法師和全體僧眾、台北海明禅寺悟明長老和全體僧眾、浙江三門多寶講寺方丈智敏老法師和全體僧眾誦經回向等;另外,從全國各地送來了無數的唁函、花籃和挽聯,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各界人士對老人無限的緬懷和哀悼。其中有全國政協常委鄧偉志先生、英國華夏文化協會會長貝學賢先生、台灣法爾禅修中心張玄祥居士等。
17日上午8點30分,追悼儀式正式開始。與會大眾先是一起唱頌三寶歌。然後由主持法會的上海市佛教協會陳妙麗副會長致詞,並由維妙居士領眾念頌發願往生淨土文,令與會者同沾法雨、共發菩提。接著寧波居士林林長徐文芳女士、廣東元音古寺代表道西法師、在家弟子劉志強居士和朱慶生居士、徐老兒子徐覺哉先生先後致詞。諸位代表的講話字字矶珠,發自肺腑,無不令人動容。上午十點,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無錫市佛教協會會長、靈山祥符禅寺住持無相大和尚為徐老著荼毗法語。
荼毗後,在灰燼中又奇特地發現了數千七彩的捨利,其中有指骨、颚骨、鎖骨、頭蓋骨等,呈現出種種神異的現象,其形有珠粒、有花瓣、有蓮花、有珊瑚,其色有赤、有白、有綠、有碧,真所謂五光十色、煙白如雪、晶瑩剔透。更為殊勝的是其完整的頭靈骨和舌捨利,金剛不壞,見者無不唏噓贊歎。歷史上僅聞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和唐三藏法師玄奘有此希有瑞相,徐老為第三人。這是徐老一生精誠修持,為戒定慧道力所薰修得大成就之表相。
荼毗法會第二天,家屬及上百位弟子護送部分靈骨到蘇州靈巖寺,並舉行了簡單而隆重的靈骨安放儀式後天降花雨,瑞相昭著。徐老之骨灰安放完畢,一切回向和紀念完畢後。在院子裡,從天空中紛紛飄落如雪花一樣潔白狀物。到院外看,院外並沒有,只有院子中有飄落。此時天空安詳沉寂,白色花瓣狀物紛紛飛舞和飄落,情形如同下雪,但比雪花大,有的大如指甲蓋,接到手上,一抹即無,也並無水跡。院外其他地方並沒有。參加追悼的師兄都看見此稀有瑞相。
全國各地眾多佛弟子也紛紛自發為徐老舉行放生念經法會。在浙江臥龍山普淨寺由住持智正老法師主持,舉行了為期四十九天的念佛追思紀念活動。徐老的部分靈骨和捨利花也在法會期間供奉,供佛弟子瞻仰禮拜。
為紀念徐老終生為法忘軀,廣行慈悲喜捨之道的厥功偉德。寧波市是徐老的桑梓故裡,寧波市佛教居士林徐文芳林長攜全體同仁與家屬及弟子信眾共同發心籌建了“徐恆志紀念館”。館址位於寧波市佛教居士林安養院西側,館內伫立徐老塑像,還有水晶塔供奉捨利瞻仰,並陳列徐老生前的藏書、著作及書法等墨寶珍品。
雖然徐老已經捨報生西,但他老人家廣大宏深的悲願、愛國護教的精神、身體力行的教化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祈願有緣佛子因此而痛念生死、發菩提心,立志為國家的繁榮富強、為民族的偉大復興、為莊嚴佛土、利樂有情而精進不懈,真修實證,方不負徐老倒駕慈航的慈悲恩德。
徐恆志上師荼毗小記 2007年3月17日,在上海老滬闵路1500號上海市益善殡儀館舉行了徐恆志上師的追悼會,凌晨2點,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的弟子們陸陸續續趕來,寧靜的殡儀館,佛號聲聲,連綿不絕。由於人多,廳小,由法師帶隊排成長龍在寂靜的廣場上繞佛助念,燈火映照下的上海夜空祥雲朵朵。
早晨8點30分,追悼儀式正式開始,有兩千多人參加了儀式。上海居士林、寧波居士林、出家法師、在家弟子、上師的兒子先後發言。眾人的講話字字矶珠發自肺腑,令人心動。上師兒子的一番話特別讓人感動,他說:“上師不只是我的父親,也是屬於大家的。”儀式後大家跪在地上誦“嗡嘛呢叭咪吽”誦一字一番慈力,誦一字一番悲仰。參加儀式的弟子是有福報的,上師的福智法雨盡灑會場,上師的智慧光明普照大千。在上師的庇佑下,上根者得大福田,中根者得中福田,下根者得小福田,最上利根者得無所得。立志成佛的弟子見上師現佛、如來的威儀,立志弘化眾生的弟子見上師現觀音菩薩威儀。雖然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弘法利生亦不離有相。
中午近12點,無相大和尚點火,上師遺體被送進了1200度的電化爐。儀式結束了,與會的人慢慢散了。我們南京來的弟子們一直在等待,大家都想等待看一看捨利子,因為在火葬場的焚化爐內電加熱、抽風機、加之1200度的高溫會不會破壞捨利,眾人又不免有一些擔憂。過了一個多小時,來生法師見上師的兒子出來,趕上前詢問情況,告之有幾千顆七彩捨利子,更為殊勝的是舌捨利,金剛不壞。捨利子太多,需要盒子裝。乾聖師兄、耿師兄現場出資8800多元,購買了六個骨灰盒,其中一個放上師完整頭骨的圓柱形骨灰盒,是殡儀館最大號的盒子。一般人一個小號骨灰盒還裝不滿,六個盒子需要人送進現場,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得以進入現場,並拍攝了上師捨利子照片。火葬場的工作人員看到我們拍攝的照片也感到驚奇,他們說:“一般人也就是白色的灰,那些生前用藥很多的人,骨灰會微微發綠,但不是很明顯,象這樣頭骨完整,身體骨骼保持較好,這麼多五顏六色的捨利子,從來沒見過!從來沒見過!”
眾人聽說此事後,都歡喜無比,均得上師無上加持。偉大的上師啊,您樸素、平凡、低調的一生為我們示現了一個修行者高尚的情懷,偉大的上師您永遠活在弟子們的心中。
悲憫眾生憐有情,
倒駕慈航入娑婆。
示現維摩居士身,
講經說法喚迷人。
無來無去無證者,
無相盛開般若花。
——南京弟子智華
2007年3月19日於南京
編 後 記
一代佛教大德恩師徐恆志老居士,於2007年3月5日在上海寓所“幻齋”安祥示寂。臨終時手結法界定印,仰望虛空,面呈微笑,自在生西,遺體停放於居室內,數日異香不散。3月17日於上海荼毗後獲七彩捨利無數,頭靈骨形貌完整,舌捨利不壞。翌日,在靈巖山舉行簡單而莊重的靈骨安放儀式後,天降花雨,瑞相昭然。
師尊徐老少時便感世事無常,浮生如幻,萌發求解脫之心。早年皈依能海上師,法名定真。後隨王骧陸上師學無相密乘心中心法,截斷葛籐,直入無相門。1953年師尊受心密阿阇黎灌頂位後,開始為上海佛教青年會講授佛法。數十年來,師尊為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為法忘軀,隨機施教,普利群機,令人景仰。老人家一生以般若為先導、以淨土為歸處,顯密圓融、潛修密證,嚴謹治學、悲心廣大。其淡泊名利、簡樸平易、謙和待人的獨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已飲譽海內外,為三寶弟子所感佩和尊敬。臥龍山普淨寺智正老法師贈聯:
現居士身,虛懷若谷,照大千,當今維摩诘;
示般若花,實相明燈,懸萬古,一代人天師。
師尊示寂後,我們更感到老師教導之彌足珍貴。經楊振剛居士提議,由許洪亮居士發心收集、匯編,蒙同修道友得知後鼎力襄助,毫無保留地從全國各地寄來相關信件,經一年多的時間,得以收集徐老書簡計兩百余封,稿經三易,在三寶加持下終於整理成文。應師兄們的要求,本書之編輯保持了原信的體例,忠實原信內容,除個別人名以“某某”代替外,基本不進行刪減,沒有修飾改動,以真實體現在求解脫的道路上,修證者們真實的心歷路程、本色本懷。誠期以此,能成為諸位同修們真修實證之借鑒。諸同仁奉之,若能以此山之石,攻自家玉藏,正令全提,至大休歇地,則不辜負浩浩師恩矣!
適逢紀念師尊圓寂一周年之際,謹以此書普供十方。並感謝無私提供信件的各位師兄,感謝師尊公子徐覺哉、女兒徐蘊文和劉志強老師的關心與捐助、感謝齊志軍老師支持並作序、師尊侍者卜年華聯絡多位常與師通信的居士,感謝蓮明居士、李凱、許洪亮為此書編輯出版做出大量工作,感謝深圳李艾峻、趙一莼夫婦以及深圳佛協工作人員辛勤打字與熱心捐助,果覺、駱天居士辛苦排版。感謝寧波居士林徐文芳林長、邵濟平居士為流通本書大力支持。同時,由於收錄整理匆忙,及編者自身水平有限,錯漏之處難勉,還望諸同仁及時指正。
《幻齋心鴻》編輯小組
恩師涅槃,人天眼滅;外顯凡相,內密大行。
禅密淨教,傳佛妙心;戒定莊嚴,誓願宏深。
般若花開,法海萃金;常住寂光,無量分身。
祈師再來,廣度群倫!
後學弟子許洪亮 沐手拜記
於2008年春
回向文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士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普為出資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回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饑謹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鹹安樂 先亡獲超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幻齋心鴻
流通倡印:寧波佛教居士林 三寶弟子
佛歷:二千五百五十二年
公元:農歷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日恭印
敬請常念
南無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南無觀世音菩薩 消災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