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一期,針對同修關於光目女發願救母和身邊同修發願救母這兩個案例問題上,略做了回答,這一期接著就定業問題做個簡單的陳述。
佛陀不能做的幾件事情
我們很多時候認為佛是萬能的,可是佛陀卻很明白地告訴大家佛陀有幾件事情是不能做的。
第一件,也是最最有名的就是,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個無緣,並非佛陀和某眾生間的個人緣分的有無,而是佛陀救度的時候,眾生是否有接受救度的機緣,若沒有接受救度的機緣,佛陀也無法救度這個眾生。
第二件,佛不能替眾生修行。很多人誤解佛法,其中之一是通過類比其他宗教,覺得佛陀也應該是那種創世祖,是一切的主宰,是一切的掌控者。通過這種類比,認為佛陀也應該是那種殘暴的教主:你信奉我,我讓你順暢;你不信我,就讓你下地獄。佛教裡從來沒有這樣的說法,也駁斥這類說法。
生死業緣,果報自受,眾生在生死輪回中完全是由主觀、客觀的條件促成的,並非是單一內因,也並非是單一外緣就能決定的。我們以因果做觀察,往往是先行選取了一個觀察的對象,這很就喪失因果的本然狀態,在眾多的因和緣的促成下,形成連續不斷的結果,再面對所有事物的同時,繼續由種種主觀客觀地行做參與影響,引發未來的因果牽連。
若客觀說因果,就像一條極其粗重的麻繩,並非是單一麻條擰成,而是由無數、無數個單一麻條擰在一起;而我們做因果觀察,往往只是截取其中一條做單一觀察,所以這種觀察並非是完整的,也不可能是全面的。也正是因為每個眾生的生命歷程都是在自己不斷地引發、造作、承受、反饋、繼續造作中延續和發展的。可以說個體生命的進程是不受單一外力起決定影響的,所以自己想去哪裡,才是影響力量地最大投射,但是如果眾生自己業力和願力都不指向某個地方,就算佛陀來強拉硬拽,也無法把他帶到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和這個眾生無緣。
其中更重要的是:每個眾生遭受到的一切一切的事物,都是眾多因果觸發而成,對這個生命主體來說,必須是自己面對這些,做出正確地反應,從而才能控制生命走向,所以每個眾生的生命走向,都是自己選擇下地結果。你的選擇必然有選擇的理由,佛陀不會干預這些,只能告訴我們:這生命歷程是由什麼在影響,如何才能扭轉?自然佛陀不能替代眾生去修行,也不能替代眾生解脫。
第三個是佛陀不轉定業。很多人對此內容有疑惑,我們或許看到很多事情通過自己地努力有了轉機,有了轉機是否就和不轉定業矛盾了呢?
這裡舉個例子方便各位理解定業是什麼。比如說有一棵蘋果樹,通過自己野蠻生長結出了一些蘋果,有人看到蘋果想摘來吃,當他摘下蘋果的那一刻,也就決定了蘋果不能再回到果樹上繼續生長,蘋果的大小、自然狀態,就在這一刻被定格了。只是植物有一個脫離主體可以保持一段時間的性狀,所以就算蘋果被摘下來了,還不能說完全就決定了蘋果就是什麼樣的,因為在沒吃到嘴裡之前,這個蘋果的口味還是可以通過種種調節得到改變。
比如沒完全成熟的就捂一捂,通過蘋果自己地呼吸催熟,這個方法老人常常用;比如蘋果不大甜就燒水熬煮,可以放些冰糖等等材料;比如可以拌一些沙拉;或者做成陷;做成蘋果醬。這些後續的調節都可以改變蘋果的口味,可是就這個蘋果而言,大體的格局從被采摘那一刻就定格了,能調整的是微弱的。
嚴格說,定業是已經采摘完的結果,這是沒辦法轉變了;而沒有入口前還可以上手段做處理的,只是這些影響不了事物本質。在采摘下到沒入口前有微弱改變空間的。這也就是說當我們遇到某個事情的時候,說這是業力使然的結果了,就如蘋果長到玻璃球那麼大也是結果,長到飯碗那麼大也是結果,只是人都不想吃玻璃球那麼大的蘋果,因為知道不好吃,知道等到長大了、長熟了才好吃;而業力也是這樣,當業力在萌發的時候,我們很難及時察覺,待業力已經發展到不得不被重視的時候,這個結果已經成型了,再想讓他改變就不容易了。
當我們面臨這個情況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及時摘下,二是等到最後。對蘋果而言,等到最後或許是好選擇,但是對業力而言,等到最後往往就是不能騰挪一絲一毫了。因為蘋果好吃,所以希望結果最大、最重、最充分;因為業力不好吃,所以希望結果最小、最輕、最無形。可是無形的時候我們不能發現它,怎麼才能及時采摘呢?所以當一個事情發生的時候,有可能是已經初具雛形,也有可能已經是沉疴不治了。
在初具雛形的時候是可以施加影響的,但是到了最後就為時已晚,這個時候定業是誰都轉不了的,也是種種手段、方法都上去,也不會見到效果的。很多人是因為被各種打擊才進到佛門的,佛陀慈悲,佛法神奇啊,那麼慈悲也好、神奇也好,起碼得有個表示吧。可是這個神奇和慈悲的表示也不能扭轉定業,只能化解或者緩解在定業以外的某個業力。就如某人學佛想治療自己的某病,可是這個病沒治好,另一個病治好了。那個能治好的就是還在發展階段沒有成型的,自然可以扭轉,而那個已經發展成型的就不能扭轉了。
所以有的人學佛,結果發現失眠好了,或者多年的便秘好了,或者嚴重的過敏好了,但是他非常關心的那個事情可能沒好,因為你非常關心的事情,真的很可能已經到了最後的成型階段。所以說人的那種愚鈍,非到了刀架在脖子上才知道後悔。
有很多人就是想解決這種問題才學佛的,以這種企圖目的學佛這是很難為人的。管也不是,因為畢竟這個事情已經成型了,沒有扭轉空間,沒有騰挪的余地了,就算手段、方法都上去了,也不會有明顯效果,所以管了就會面臨被咒罵的局面,乃至還要背黑鍋,讓人噴糞,或者誹謗打擊。
不管也不是,畢竟有人在承受痛苦,學佛了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大乘佛子了,遇到他人求救,不做回應是不對的,裝作看不到也不行,所以對定業來說,確實是很無奈的一個事情。而佛陀的智慧在於:就算定業轉不了,但是你可以讓下一個定業在不成熟前扭轉他,從而不再承受其他的更多的定業,這就可以了。只是世間人並不那麼想問題,就想:你把我這個事情解決了,要多少錢都行,做多少事都干。所以這個事情也是我們和他人接觸的時候,回復他人問題的時候,乃至幫助他人去開藥方的時候,必須要考慮進去的,也就是:他現在承受的這個事情,是不是已經到了定業不轉的地步了?如果沒到,要怎麼處理;到了,要提前告知什麼?
我們看到很多通過發願促成的奇跡,說起來可能一把一把很多,但是通過發願沒成的事情也不在少數。就像我們做夢,在一千個夢中有一個和現實對上號了,預見了現實的結果,他就會說“我做夢可准了,夢到什麼,然後結果是什麼,你看多厲害,多准!”可是余下那九百九十九個沒效果的炮灰怎麼算呢?
總結
學佛說來說去沒多奇特,也不要搞那麼多名詞去執著,做佛教名詞的字典、做佛教故事的收集者、做佛教音樂的愛好者、做佛教法事的積極者、做素食放生的積極參與者、做佛教經典的耳聞者,這都不能算錯,但是也不能算對,你可以有這樣的行為愛好;但是如果你真懂了佛法是在做什麼,就會從這些事情裡抽離出去,從這些紛繁復雜地形式裡逃離出去,逃到落實腳下,逃到關注當下念頭地種種起伏,逃到對因果的深入觀察,對佛理的深入理解,對佛教行為准則的嚴格貫徹。
最後一切一切的道理,一切一切的所謂法、所謂理、所謂事、所謂智、所謂證、所謂悟,全部都在腳下你當下的那一念中,除此之外別無其他,除此之外別無開悟處,除此之外也沒有覺醒時。
同修:老師,如何判斷定業已定,還是未定?
老師:這個事情如果說要去准確判斷,必須得用神通。但是若想推廣,必須從神通裡抽離出來,一定要避免只有小眾才可以用的局面。因為99分和100分看上去差別只有1分,但是100分是沒有回旋余地,99分還有1分可周旋的可能。
同修:沒有神通,只能在事情過去一段時間、方法使用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判斷,可以這樣理解嗎?
老師:所以當我們遇到事情,做兩手准備,盡量把已經成為定業的因素考慮進去。
同修:恩,我思維還是狹隘,明白了。
老師:這也是我們常常用的。比如說讓他先念多少地藏聖號看效果,這個看效果,並非是我們對地藏菩薩有懷疑,而是要試探他的業力是否有轉的可能。但有的人並非到了沒轉的地步,還有空間,可是他自己不努力,這也沒辦法,所以還是先拿東西試,一試就知道了,很簡單。
同修:念地藏聖號有所好轉,說明還有轉的余地嗎?
老師:不需要知道水到底多少度才算開,冒大泡了,算開了就好。拿聖號當試驗用,也可以用其他的內容做,因為有人並非馬上適用念經,也並非都適合馬上介入到《普門超度》裡,這個三位配合的模式,對有的人來說是萬能的,因為這個萬能的過程也是需要摸索、磨合、練習的;有的人沒有這個過程,就想享用這個結果,這自然也不現實。所以對比之下用聖號試是最簡單,也最容易上手的方法,也會試的快些,但是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