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人死之後則告了脫,並無善惡果報之說,這樣認為對嗎?
此為最誤天下後世之邪見。須知人死之後,神識不滅。如人人能知神識不滅,則樂於為善。若不知神識不滅,則任意縱欲,殺父殺母,種種罪惡,由此而生。此種極惡逆之作為,皆斷滅邪見所致之結果。人人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天下太平,人民安樂。
然此尚非究竟法。何為究竟法,是在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並須敦倫盡分,閒邪存誠,則國運可轉,災難可消。蓋今日之災難,皆大家共業所招。如人人念佛行善,則共業可轉,而劫運可消。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今生所作所為皆是惡事,來世定得惡果。如今生所作所為皆是善事,來世定得善果。《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書》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其理與吾佛所講因果正同。所謂余者,乃正報之余,非正報也。本人來生後世所享受者,乃所謂本慶本殃也。余報乃在其子孫,余慶余殃,皆其祖父所積而成者也。
世人不知因果,常謂人死後,則告了脫,無善惡果報,此為最誤天下後世之邪見。須知人死之後,神識不滅。如人人能知神識不滅,則樂於為善。若不知神識不滅,則任意縱欲,殺父殺母,種種罪惡,由此而生。此種極惡逆之作為,皆斷滅邪見所致之結果。人人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然此尚非究竟法。何為究竟法,是在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並須敦倫盡分,閒邪存誠,則國運可轉,災難可消。蓋今日之災難,皆大家共業所招。如人人念佛行善,則共業可轉,而劫運可消。如一•二八滬戰時,念佛之人家,得靈感者甚多。彼自己單修,尚得如此靈感,況人人共修者乎。故知國難亦可由眾人虔懇念佛挽回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565頁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202、宋程朱辟佛與否定因果,給天下後世帶來什麼危害?
學說誤人,深可畏懼。程朱昧心辟佛與否定因果,既毀佛又毀儒,違悖儒教先聖。由不提倡因果,則治國治民治心之根本,反視作迂談謬見。以致放僻邪侈,無所不為。天下後人深受其害。二子有靈,當不以己所說者為是,而悔無所及矣。
吾固曰,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亂之道也。程、朱天資超邁,竊取佛經之義以釋儒經。又恐人學佛,特倡異義,謂佛所說之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實無其事,不過藉此以騙愚夫愚婦奉彼教耳。且人死之後,形既朽滅,神亦飄散,縱有剉斫舂磨,將何所施。又神既飄散,又有何人復托生乎。此事在佛法中為極淺之事,在國家社會為極要之事。彼既提倡因果輪回為虛謬,則善無以勸,惡無以懲,徒抱定正心誠意,為教民治國之本。而不知無因果輪回,則正心誠意,與不正心誠意,有何分別,不過一空名而已。且實既無有,又誰顧此虛名乎?
自此以後之理學,無一不偷看佛經,無一不辟駁佛法。由不提倡因果,則治國治民治心之根本,反視作迂談謬見。數百年來,猶能維持者,尚有禮教之儀型在。及至歐風東漸,則完全隨歐風以披靡矣。以無因果輪回之根本,故致放僻邪侈,無所不為。在程朱當日之本心,乃借毀佛以護儒,而不知毀佛即成毀儒。如今五經四書,乃成犯禁之書,而大小學堂皆不許讀,此明證也。儒釋本同源,認心性為身形之異端,而謀為滅除心性,則先滅身形矣。使二子有靈,當不以己所說者為是,而悔無所及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196頁 復李德明居士書)
現在殺劫尚盛,前途危險。當勸眷屬,及與鄉人,各各吃素念佛,以求往生西方。否則後世做人,不知又如何苦惱也。凡皈依者,令彼各各實行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事。以為世間善人,吃素護生,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以了生死。以此自行,復以化他,普令同人,同沾法澤。否則後來之苦,與眼前有過之無不及也。嗚呼哀哉!此之禍根,近由家庭無善教,遠由程朱辟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實理實事,謂為佛設此法,以誘愚夫愚婦奉彼教之根據,實無其事之邪說以釀成之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63頁 復施宗導居士函)
三日前接汝父遺稿,知汝家祖德甚深。為人子者欲榮親,當以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本。否則縱祖父功德一一彰顯,而身不行道,反為辱親矣。吾國之亂,至從古未有。此之禍根,乃程朱辟因果,謂是佛騙愚夫婦耳;又錯解致知格物。辟因果則無治國治民之本;錯認格物,為窮盡天下事物之理,則有幾人能做得到。汝父續稿,致知在格物,說得頗闊大,而實非正心誠意之根本。蓋此物字指心之私欲而言。心之私欲一格除之,則是是非非,絕無錯亂。一有私欲,則所知不得其正。如愛妻愛子者,妻子再不好,彼總不知其不好,由愛之私欲障蔽其真知故也。程朱錯認作外物,故止說正心誠意,不題致知格物。此處一錯,人各不在去私欲上用工,此吾國學術之一大不幸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65頁 復海門施宗導居士書)
203、印祖是如何勸念佛人深信因果,求生極樂的?
是以光每為一切人說,必須敦笃倫常,恪盡己分,閒邪存誠,克己復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茹素,信願念佛,決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此自行,以此化他。世出世間之利益,悉於此得之矣。
今日之世,以興佛法,不患不知高深玄妙之理性,患不知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而實行其所當行耳。果能一切人皆實行其所當行者,則天下太平,人民安樂,佛日增輝,法輪常轉矣。是以光每為一切人說,必須敦笃倫常,恪盡己分,閒邪存誠,克己復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茹素,信願念佛,決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此自行,以此化他。內而父母兄弟妻子,外而親戚鄉黨朋友,俾彼同修淨業,庶可謂之真佛弟子。能如是則生為聖賢之徒,沒登極樂之邦。世出世間之利益,悉於此得之矣。此愚夫愚婦所能為者,並非有高深玄妙,不能企及之處。惜人多所求在彼而不在此,故難得其真實利益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807頁 復王誠中居士書)
204、現今學淨土者多多,有正見者卻少少,何因何緣,如何對治?
病在缺乏正信。然須老實頭念佛,並須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使一切人相觀而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如此則不至被別宗知識之所搖惑。
汝既於淨土生正信,今為汝取法名為慧揚。謂依佛智慧,宏揚淨土,俾彼一切同倫,鹹皆現生了生脫死。汝以周子、邵子、范文正公擬光,光何能望彼三人肩背。然三人未遇淨土法門,光幸得遇耳。此法遍布人間,幾多人終日持誦,仍然漠不相關,有如未曾聞見者,又有聞而不信者。信而能行者,殆亦少矣。汝現可生正信矣。然須老實頭念佛,庶不至被別宗知識之所搖惑。孫陳等贈汝書數十種,今為寄《淨土十要》,《佛學救劫編》,《淨土五經》,《淨土聖賢錄》,《饬終津梁》各一部。此十要,乃當日原本,非前木刻之節略本。讀此而能信得及,則一切知識,一切經教,各種法門,皆不能搖動其信心矣。學佛之人,必須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使一切人相觀而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現世亂已極,不以佛法為救正,則無法可設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13頁 復常逢春居士書一)
205、知識份子如何信因果?印祖為什麼勸知識份子把學問拋向東洋大海外,力修淨業?
知因果,則不敢損人以利已,傷天而害理矣。世之強暴,語以道德仁義,或絕無動心處。語以因果報應,勿道即信,縱令不信,亦當惕然驚懼。
以閣下之才論,當依光所說,其為利益大矣。否則擇一寂靜隱晦之處,力修淨業。將從前所得之學問文章,拋向東洋大海外,作自己原是一個無知無識之人。於不生分別心中,晝夜六時,專持一句洪名聖號。果能死盡偷心,當必親見本來面目。從茲高豎法幢,俾一切人同歸淨土法海。生為聖賢之徒,沒預蓮池之會。方可不負所學,為大丈夫真佛子矣。
若不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事理,而欲世道太平,雖佛菩薩聖賢同出於世,亦末如之何矣。是以光十年印《安士全書》,擬募數十萬,只得四萬。然現並木刻所印者,已有五萬四五千矣。現印《大士頌》,明後年印《二十四史感應錄》,皆欲人知因果耳。知因果,則不敢損人以利已,傷天而害理矣。世之強暴,語以道德仁義,或絕無動心處。語以因果報應,勿道即信,縱令不信,亦當惕然驚懼。閣下居位,不能即挽回狂瀾,何不現居士身,以此為未來之挽回計乎?以此度人,即以自度。何得遠適異國,訪未見之經,拜佛之遺跡,以為自度乎?今之人多帶一分誇大氣派。如未弘法,先要求外國未譯之經,而本國已有之經,曾一一研究已極否?況佛經中義,得其一二,即可以上弘下化。況數千卷之多,尚不足用,而欲訪之於印度各國乎。
凡此種提倡,光皆不以為然。其意皆出於好高務勝,見異思遷,以為我當出人頭地。若人雲亦雲,則不足為奇,有負我本領矣。以閣下之才論,當依光所說,其為利益大矣。否則擇一寂靜隱晦之處,力修淨業。將從前所得之學問文章,拋向東洋大海外,作自己原是一個無知無識之人。於不生分別心中,晝夜六時,專持一句洪名聖號。果能死盡偷心,當必親見本來面目。從茲高豎法幢,俾一切人同歸淨土法海。生為聖賢之徒,沒預蓮池之會。方可不負所學,為大丈夫真佛子矣。至於遠游印度,不過開眼界擴知見而已。於生死分上,欲得自度,則在此而不在彼也。況道路遙遠,所費不赀。而閣下色力,亦不過健,受此賓士勞碌,則所損甚多,所益甚少,光絕不贊成。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96頁 復葉玉甫居士書)
206、念佛人為何要與一切不著、一切皆空之人敬而遠之?
因為此種人厭聞因果報應之事,及與勤勞修持之法,借此以遮懶惰懈怠之跡。待至業報已熟,閻老當以最上供養,敬此之人。故吾人當於此等人,敬而遠之,以免同彼受閻老之最上供養恭敬也。
世有倡高調者,厭聞因果報應之事,及與勤勞修持之法,只以一切皆空,一切不著為護身符。而不知已著於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便非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之意。況彼借此以遮懶惰懈怠之跡,不以真修為事,唯以空談爭高。待至業報已熟,閻老當以最上供養,敬此一切不著一切皆空之人。於斯時也,不知尚能皆空不著與否?吾人當於此等人,敬而遠之,以免同彼受閻老之最上供養恭敬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216頁 復周伯遒居士書)
207、為什麼說因果淨土是成佛的根本?
因果報應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淨土法門者,一切六道三乘,了生脫死圓證菩提之達道也。故說因果淨土是成佛的根本。
因果報應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淨土法門者,一切六道三乘,了生脫死圓證菩提之達道也。宋儒辟因果以後,治國治家治身治心之法,徒存枝葉,了無根本。以馴至於狂流莫挽,無可救藥。學佛不修淨土,縱能徹悟自心,深入經藏,若未到業盡情空地位,依舊仍在六道輪回之中。生死海深,菩提路遠,欲仗自力了生脫死,則難如登天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811頁 蘇州弘化社第六屆出納報告清冊弁言)
208、末世學佛者,如何在知因果與修淨土上下功夫?
因果淨土,為成佛之根本。以知因果,則不敢自欺欺人,作傷天害理損人利己之事。修淨土,則雖是具縛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末世學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與修淨土。以知因果,則不敢自欺欺人,作傷天害理損人利己之事。修淨土,則雖是具縛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諸余法門,皆須煩惱斷盡(三界內見思二惑),方可了生脫死。否則縱令大徹大悟,有大智慧,大辯才,曉得過去未來,要去就去,要來就來,尚不能了。況具足煩惱者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76頁 復郭漢儒居士書二)
世有行人,藐視因果,及與淨土者,皆由不知因果淨土,為成佛之根本,而只以愚夫愚婦當之,以致自失善利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766頁 大方廣佛華嚴經楷書序)
209、人有實德,天有奇報嗎?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此舉世親知親見,谛信無疑者也。故因果二字,的實不虛。人有實德,天有奇報,彼剝削百姓脂膏,以求子孫富貴者,率皆滅門絕戶。而其神識,當永墮惡道,無有出期,可哀也已。
乾隆辛巳,豫省黃河潰決,陸地水深丈余,民間廬捨,半被淹沒。陳留縣有曹姓者,居宅沉沒,已三晝夜,鹹謂無生理矣。及水退,牆捨並未崩塌,眷口亦安然無恙。眾問之,雲日來唯覺霧氣彌漫,不見天日,初不知在水中也。有司見而異之,詢其有何善行。曰每年租課所入,除衣食足用外,盡以濟鄰裡之貧乏者,至今未嘗少替。已歷五世,百有余年矣。憲司俱賜匾額,以嘉其異。水固無情,而有鬼神護佑,雖全體淹沒,而未見其水。是知人有實德,天有奇報,彼剝削百姓脂膏,以求子孫富貴者,率皆滅門絕戶。而其神識,當永墮惡道,無有出期,可哀也已。是以欲救世人,非極力提倡因果報應,斷斷不能收實效。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3頁 復潘對凫居士書三)
210、為什麼說世之有錢人,不肯湣念災黎是愚癡之人,是所謂棄功德而收罪過?
世之有錢者,尚不肯湣念災黎,可謂癡人。徒守錢財,以供子孫之浪費,是所謂棄功德而收罪過,為明眼人所憐湣者。其人來生,或恐遇災,並不逢人為救耳,可不哀哉,可不哀哉。
所寄手書,不忍卒讀,何我同人,遭此大劫。水災即退,圩堤不修,再一發水,更加慘酷。況且非禍未伏,兵災又興,直使黎民,將無孑遺。近聞赈款衣服,相繼輸送,然而人誰肯棄浮飾而作功德乎。近有女眾來,有帶指環金钏者,诃其不宜,令作赈款,視其情形,尚不肯捨。昨日靈巖當家妙真師來,合寺大眾,減省衣單之費,共湊二百二十八圓。今日已令自送曹府,用赈江北。前次漢口發水後,靈巖湊一百二十余圓,送上海交漢口赈災會。此諸師之施,可謂竭盡無余之施。
世之有錢者,尚不肯湣念災黎,可謂癡人。徒守錢財,以供子孫之浪費,是所謂棄功德而收罪過,為明眼人所憐湣者。其人來生,或恐遇災,並不逢人為救耳,可不哀哉,可不哀哉。但願諸位蒙佛加被,身心耐勞,庶災民有覆庇,而不至無救無歸也。慈幼院,於十余日前,亦破圩而被水灌入,尚有二十余間房未灌。後又發水,則只十余間。院牆倒許多,所種棉花菜蔬,通被水淹。此次損失,亦頗不少,奈何奈何。災民之苦,可謂至極。當令念佛,及念觀音,由此因緣,得種善根,亦是從根本救濟之一法也。當此大苦,見諸位不惜精神,為之救濟,令彼念佛,則易信受。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76頁 復袁孝谷曹崧喬居士書)
211、以放生款赈災是錯因果嗎?
以放生款赈災,則是轉濟疏輕之財,以濟親重之急。因果固有,當不致因此獲罪。
近來放生者,多多不得其道。名曰放生,實無放生之益。切願認真勸人戒殺吃素,較比勸人集資放生,仍舊吃肉,了無所減者,利益多多也。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以放生款赈災,則是轉濟疏輕之財,以濟親重之急。因果固有,當不致因此獲罪。十三年,黃涵之在道尹任,募開放生園。江浙打仗後,彼即告退。馮夢華知彼尚有放生園款數千,與光書,令光勸彼,以此款濟災民。光極力勸彼移赈。彼與谛法師書,說所以,谛責以錯因果。彼以谛書見寄,光論因果固有,若謂閻老子加以刑罰,則光願相代,其事遂不至中止。近來放生者,多多不得其道。名曰放生,實無放生之益。以張名揭曉,令捕生者多捕,以故光絕不贊成,定期放生西湖。若不是不知事務者提倡復放生池,何至冤枉花萬數千元淨資,猶令多少生命,得莫救之災。切願認真勸人戒殺吃素,較比勸人集資放生,仍舊吃肉,了無所減者,利益多多也。光已六十九歲,應酬日多,精神日減,若不長隱,則於己有損,於人無益,豈可雲法弱魔強之故乎?此系大豎法幢者之身分,光何敢僣竊此名義乎?祈慧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13頁 復駱季和居士函)
212、為什麼說人若拋撒五谷,必定來生無飯吃;人若遭踐字紙,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
食為民天,何敢暴殄。雖一粒半粒,亦不宜棄。棄之得饑餓之報。遭踐字紙,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食牛,固宜切戒。以牛於人有功,食之更加罪過。
汝本回教,能信奉佛法,皈依三寶,可謂豪傑之士。然須力敦倫常,恪盡己分,衣不蔽體,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復以此化他,自可決定即生出此五濁惡世,生彼清淨蓮邦。不致上負佛恩,下負己靈也已。今為汝取法名為宗道,汝妻為宗德,文慶為慧暢,文裕為慧豐,文智為慧純,文馨為慧馥,俾彼等同皆吃素念佛。如不能淨素,切勿恣意令食。一則保存慈心,一則衛護身體。汝教食牛,固宜切戒。以牛於人有功,食之更加罪過。湖南人吃飯不吃盡,此風甚劣。食為民天,何敢暴殄。宜與兒女及僕婢等,說其所以。雖一粒半粒,亦不宜棄。人若拋撒五谷,必定來生無飯吃,今生亦有即得饑餓之報者。人若遭踐字紙,必定來生無目,及愚癡無知。宜令兒女等同讀《陰骘文》、《感應篇》。為彼講說,俾知為人之道,及三世因果之理,則將來自不至流為暴惡。彼殺父殺母,廢倫免恥者,皆由最初不知為人之道,及因果報應。一聞邪說,遂極力依從,以逞其肆無忌憚之心,為可哀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10頁 復馬宗道居士書四)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身家經營,遺之於子孫,莫不仗字之力。使世無字,則一切整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竊見今人任意亵污,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遺棄,而無形之字,更不可亵污遺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措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可不哀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83頁 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文)
卷七 淨土法門與信願行三
第一章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213、為什麼說生死到來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
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回。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
生死大事,須當預辦。若待臨行方修,恐被業力所奪。(《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49頁 復永嘉周群铮居士書)
古語雲: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回。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74頁 復包右武書二)
214、為什麼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面對無常當如何發心?
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屬後世。當觀此娑婆,濁惡甚於圊廁。信彼極樂,即我本有家鄉。不求此世來生,人天王等福樂。唯願報終命盡,蒙佛接引往生。
光陰迅速,時序更遷。剎那剎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廣長舌,普為爾我一切眾生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急尋歸路,免受沉淪之無上妙法耳。汝既厭棄世榮,發心出家,必須努力勤修,切莫因循度日。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屬後世。當念形質雖禀五漏,心性原具三德。痛洗積劫之女習,力持彌陀之聖號。觀此娑婆,濁惡甚於圊廁。信彼極樂,即我本有家鄉。不求此世來生,人天王等福樂。唯願報終命盡,蒙佛接引往生。朝斯夕斯,念茲在茲。念極功純,感應道交。臨命終時,必克果願。既生淨土,頓悟無生。回觀世間富貴,奚啻陽焰空華,直同囹圄毒海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408頁 示某比丘尼)
何況我等凡夫,業根深重,不致力於此,是捨易而求難,惑之甚矣。且今世殺人之具,日新月異,若飛機大炮,毒氣死光等,山河不能陰,堅物不克御,我等血肉之軀,何能當此。而人生朝露,無常一到,萬事皆休。是以欲求離苦得樂者,當及時努力念佛,求佛加被,臨終往生。一登彼土,永不退轉,華開見佛,得證無生,方不辜負得聞此法而信受也。唯願大眾精進行持,是所至禱。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633頁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215、生死事大,可世人多將其置之不問,為什麼?如何求了生脫死之法?
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三途一報百千劫,悲哉。
欲求了生死之法,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最為第一。
古人雲,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知死生之可悲,當求所以了生死之法,則可悲者,轉為可樂也。若不求了生死之法,徒生悲感,有何所益。大丈夫生於世間,事事無不預為之計。唯於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問。直待報終命盡,則隨業受報,不知此一念心識,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三途一報百千劫,復生人天了無期。由是言之,則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講求也。須知法門無量,皆須自力斷惑證真,方有了生死分,則末世眾生,頗難現生即得實益。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最為第一。以其仗佛慈力,即未斷惑業之人,亦可出此娑婆,登彼極樂,實為我輩無力斷惑者之一大恃怙。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17頁 淨土問辨功過格全刊序)
216、如何才能做到心不貪外事,專一念佛?
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
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镬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燃,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疱廚。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回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53頁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217、劫難之中當如何修持?
劫難之中,當竭力專修淨業,以期往生淨土。不然,一息不來,而欲再聞如此之徑直法門,恐無有如是之僥幸了。
今之時,是何時也。南北相攻,中外相敵。三四年來,人死四五千萬。自有生民以來,未聞有如此之慘淒者。又復風吹,水沖,地震,瘟疫,各處頻頻見告。又兼水旱,不一年中,每兼受其災。諸物之貴,比昔幾倍。當斯時也,幸而得生,敢不竭力專修淨業,以期往生淨土乎?敢以幸得之身,游逸其志,不注定一法,而泛泛然致力於不契時機之法門乎?倘或一息不來,而欲再聞如此之徑直法門,恐無有如是之僥幸也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84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218、求生西方者為什麼不可怕死?
怕死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較。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
況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較。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65頁 復高邵麟居士書一)
219、怎麼解決念佛時不能懇切的問題?
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
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洗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81頁復陳慧超居士書)
220、常作臨終想對念佛有什麼幫助?
生死到來,人各有此日,故宜常作臨終想。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若不以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為依怙而常念之,則禍患之來,或所不測,及其卒遇,徒喚奈何。化學能預先持念,必有冥為轉移。況生死到來,人各有此日,故宜常作臨終想,則一切非分之妄想,與不能資之以了生死之諸法門,自不致力馳骛,而令此決定仗之可了生死之法荒疏不修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61頁 復袁聞純居士書)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88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六)
221、為什麼說塵境即可作入道之緣?如何在塵緣中發起生死心?
塵境即可作入道之緣。只要將一個死字(此字好得很),掛到額顱上。心有所主,不隨境轉,塵勞即為解脫。
接手書,知治習之心,唯勤唯切,而消習之效,未得未見。其故何也,蓋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將此超凡入聖,消除惑業,成就淨念,作口頭活計,故無實效也。倘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法門更為難聞。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聞最難聞之淨土法門。敢將有限光陰,為聲色貨利消耗殆盡,令其仍舊虛生浪死,仍復沉淪六道,求出無期者乎?直須將一個死字(此字好得很),掛到額顱上。凡不宜貪戀之境現前,則知此吾之镬湯爐炭也,則斷不至如飛蛾赴火,自取燒身矣。凡分所應為之事,則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則斷不至當仁固讓,見義不為矣。如是則塵境即可作入道之緣,豈必屏絕塵緣,方堪修道乎?蓋心有所主,不隨境轉,塵勞即為解脫。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31頁 復寧波某居士書)
222、怎樣才能做到佛念自純?
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墮落三途惡道,則佛念自純,淨業自成。
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墮落三途惡道,則佛念自純,淨業自成。一切塵境,自不能奪其正念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33頁 復寧波某居士書)
223、念佛心不歸一的原因和解決辦法是什麼?
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
溫州之災,聞之慘然。天災人禍,無有底極。實足為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之證。亦堪為信願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故經中屢雲,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思想耳。地獄之苦,比水火之慘,深無量無邊倍。而想水沖火燒則悚然,想地獄則泛然者,一則心力小,不能詳悉其苦事,一則親眼見,不覺毛骨為悚然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21頁 致包師賢居士書)
224、念佛時作已死未往生想有什麼益處?
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於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於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仿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40頁 復朱仲華居士書二)
225、懈怠是一切人之通病,如何對治?
欲治此病,非想念苦境不可。
汝之所說,乃一切人之通病。欲治此病,非想念苦境不可。經雲,思地獄苦,發菩提心。然地獄之苦,以未曾親見,無善根人,尚不能頓發出離逃避之心。最切要者,當想兩軍交戰,炮聲如雷,子彈如雨,飛艇在上,地雷在下,一時齊發,則兩軍之人同皆粉身碎骨,隨炮子以分散,化作烏有,我亦身預其中。當其將發未發之時,尚知念佛求生之事。此時惶恐萬分,而營官司指揮,各執槍炮,不敢稍懈,懈則即時見殺。此時斷不至事務所牽,恐怖所礙,不能念佛矣。此種境界,不及地獄萬分之一,以凡夫心力所能想到,故想時便毛骨悚然,如親經歷也。汝之懈怠,由於不詳審未來之苦。倘能詳審以思,斷不至長時懈怠。至於事牽,亦屬浮泛之遮護語,非實情也。今為一喻,如孝子思親,雖與人百凡應酬,其心中常常思親之念,不能暫忘。又如貪YIN之人,常想美女,彼雖終日各有事業,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想忘。汝能若臨陣之欲脫苦,孝子之思親,YIN士之戀女,則一切時一切處,均能念佛,不能間斷矣。其余種種法則,《文鈔》悉具。但熟讀精思自得,故不多及。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97頁 復智正居士書二)
226、如何理解念佛是人生一件最要事?
念佛可了生脫死,當知感恩。能認真念佛,即為報恩。
念佛是人生一件最要事,非因親喪方念,平時便不念。親喪乃系為親起見,實即以親死,引汝等同證永動不死之一大事也,當知感恩。能認真念佛,即為報恩。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71頁 復談少撫居士書)
227、印光大師是如何以生死自勵的?
將一個死字,掛到額顱上。
汝將死,快念佛。心不專一,決墮地獄,餓鬼畜生尚難求,勿妄想人天福果。
汝將死,快念佛。志若真誠,便預蓮池,聲聞緣覺猶弗住,定克證等妙圓乘。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1029頁 楹聯)
虛度七十,來日無幾。如囚赴市,步步近死。
謝絕一切,專修淨土。倘鑒愚誠,是真蓮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87頁 蘇州報國寺關房題壁偈)
第二章 真信切願歸命彌陀
228、信的內容、信的依據和真信的標准是什麼?
所言信者,須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極樂之樂,樂無能喻。能如是信,可謂真信。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己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捨此淨土,修余法門,亦不稍移其志。
凡修淨業,以決志求生西方為本。而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所言信者,須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極樂之樂,樂無能喻。娑婆之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音印,與蔭同,蓋覆也。)熾盛。(五陰熾盛者,謂眾生於色受想行識五陰之中,起惑造業,如火熾然,不能止息也。此一屬招苦之因,前七乃所招苦果。娑婆之苦,雖多逾恆沙,此八攝無不盡。諸苦既經身歷,不煩備釋。)極樂之樂,約根身則蓮華化生,長生不死。體禀男質,絕無女形。不聞惡道之名,況有其實。約器界則黃金為地,七寶為池,行樹參天,樓閣住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無不如意。而諸凡用度,皆是化現。非如此土,由人力造作而成也。而彌陀導師相好光明,無量無邊,一睹慈容,即證法忍。況復觀音勢至,清淨海會,各舒淨光,同宣妙音。故雖具縛凡夫,通身業力,若能信願真切,即蒙佛慈攝受。一得往生,則煩惱惡業,徹底消滅。功德智慧,究竟現前。
能如是信,可謂真信。欲詳知者,當熟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淨土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余諸大乘經,鹹皆帶說淨土。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末後善財遍參知識,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謂余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可謂最善形容者矣。若欲研究,《阿彌陀經》有蕅益大師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
《無量壽經》有隋慧遠法師疏,訓文釋義,最為明晰。《觀無量壽佛經》有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至於上品上生章後,發揮專雜二修優劣,及令生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捨此淨土,修余法門,亦不稍移其志。可謂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若夫台宗《觀經疏妙宗鈔》,谛理極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既知如上所說義理,必須依此谛信。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己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194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
229、什麼是真信?
深信佛言,了無疑惑,方名真信。有真信,必定有真願真行。否則不名真信。
第一要有真信。有真信,必定有真願真行。否則不名真信。(《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75頁 復琳圃居士書)
深信佛言,了無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見,妄生猜度,謂淨土種種不思議勝妙莊嚴,皆屬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實境。若有此種邪知謬見,便失往生淨土實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2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230、怎樣才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若能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如子憶母,自然上契佛心,感應道交。
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大願。有一願雲:“若有眾生,稱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知佛念眾生,如子憶母。眾生若能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如子憶母,自然上契佛心,感應道交。現生蒙佛加被,業障消滅,諸緣順適。臨終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從茲入聖超凡,了生脫死。較彼仗自力修戒定慧,直至惑業淨盡,方了生死者,其難易奚啻天淵之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六第1276頁 岳步雲為親所設佛堂說)
231、念佛人如何才能感通佛力?
一心念佛,極力至心求生西方,即可感通佛力,仗佛慈力,帶業往生。須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此三不可思議,若無信願念佛之志誠心,則無由發現。有志誠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種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即得顯現。
汝病既重,但當一心念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此心若誠,必能滿願。至於所有罪業,不必以此為慮。以果能極力至心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譬如大石,裝於船中,即可由海此岸,以至彼岸。須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此三不可思議,若無信願念佛之志誠心,則無由發現。有志誠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種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即得顯現。如乘大火輪,又遇順風,不離當念,即生西方。汝但深信我語,自然可滿汝願。今為汝取法名為慧脫,謂以智慧,信願念佛,即得往生西方,脫離生死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32頁 示馮右書居士臨終法語)
232、什麼是切願?
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
既知娑婆是苦,極樂是樂。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眾生,於逆順境,起貪嗔癡,造殺盜YIN,穢污本有妙覺明心,乃無底之廁坑。既造惡業,必受惡報,久經長劫,輪回六道,乃不赦之牢獄。阿彌陀佛於往生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有一願雲,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3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233、什麼是正確的發願?
修淨土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唯欲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了生脫死,便是正確的發願。
既生信已,必須發願。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若其求生淨土以前,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視作墮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即來生轉女為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亦當視作纡曲修途,了無一念希望之心。唯欲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位居不退,忍證無生。回視人天王等,及出家為僧,不知淨土,修余法門,歷劫辛勤,莫由解脫者,如螢火之與杲日,蟻垤之與泰山矣。可勝悲哉,可勝悼哉。以故修淨土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為僧等。若有絲毫求來生心,便非真信切願,便與彌陀誓願間隔,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矣。以此不可思議殊勝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況享福之時,必造惡業,難逃惡報。如置毒於醍醐之中,便能殺人。不善用心者,其過如是。必須徹底斬斷此等念頭,庶淨土全益,通身受用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198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
234、真信、切願、力行的內容是什麼?何為用功之道?
信者,諸佛現前勸慰,令修余法,不為所動;願者,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行者,真實依教起行,老實一心念佛。
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裡聽得明明白白。故知用功之道,端在專攝,不事情想。若無思想,哪有邪見。邪見既無,即是正智。
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為宗。信者,當笃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禅師《四料簡》所言,較諸余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雖有余師稱贊余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復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眾生。行者,真實依教起行。
《大勢至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裡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經亦然。切莫一路看一邊分別,則獲益少而情想多。……故知用功之道,端在專攝,不事情想。若無思想,哪有邪見。邪見既無,即是正智。(《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74頁 淨土法門說要)
235、如何發起厭離娑婆之心?
娑婆世界具足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眾生迷昧,反以為樂,誠堪憐湣。若知此界之苦,則厭離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
吾人所居之世界,則具足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了無有樂,故名娑婆。梵語娑婆,此雲堪忍,謂其中眾生,堪能忍受此諸苦故。然此世界,非無有樂。以所有樂事,多皆是苦。眾生迷昧,反以為樂。如嗜酒耽色,畋獵摴蒱等,何嘗是樂。一班愚夫,耽著不捨,樂以忘疲,誠堪憐湣。即屬真樂,亦難長久。如父母具存,兄弟無故,此事何能常恆。故樂境一過,悲心續起。則謂了無有樂,非過論也。此世界苦,說不能盡。以三苦八苦,包括無遺。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樂是壞苦,三不苦不樂是行苦。苦苦者,謂此五陰身心,體性逼迫,故名為苦。又加以恆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壞苦者,世間何事,能得久長?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道尚然,何況人事。樂境甫現,苦境即臨。當樂境壞滅之時,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樂為壞苦也。行苦者,雖不苦不樂,似乎適宜,而其性遷流,何能常住,故名之為行苦也。舉此三苦,無苦不攝。八苦之義,書中備述。若知此界之苦,則厭離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樂,則欣求極樂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誠懇切,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則可出此娑婆,生彼極樂,為彌陀之真子,作海會之良朋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14頁 初機淨業指南序)
236、怎樣發願才與佛願相應?
臨終定欲往生西方,即為人天王身,普利眾生之高僧身,決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發願,方能與佛之誓願相應。
當須發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普利眾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薮,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決定,則己之信願行,方能感佛。佛之誓願,方能攝受。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回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74頁 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237、往生西方的大根據是什麼?
信願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
往生淨土,固貴久修。然其所重,在乎決定不易之志願耳。彼終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報者,縱令精進,因其心願尚戀此娑婆,何得有生極樂之望乎?固知信願,實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84頁 復智圓居士書)
238、怎樣才能使信願二法當念圓具?
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
至於念佛一事,最要在為了生死。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再加以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19頁 復徐彥如轶如二居士書)
239、怎樣培養真信切願?
深信持名佛號,廣閱淨土經論,參承淨業知識。
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參承淨業知識,又不廣閱淨土經論,則十念若,從何而生?縱能執持名號,只因不求出離,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癡福。因福造業,仍沉惡道。倘再路頭不真,涉入邪見,則善因反招惡果,人天福報,亦不可得,阿鼻極苦,長劫難出。譬如入海,既無導師,又乏指南,漂流於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所趣,縱能撐篙搖橹,豈能免於沉溺。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61頁 與福建劉廷誠居士書)
竊謂淨土一法,為諸法之歸宿,乃吾人依之以自利利他者。何得不先研究得極無可疑,不被一切經教知識語言所搖奪?而泛泛然研究其他經典,則愈研究愈將淨土看得尋常矣。若先知淨土之所以,再研究其余經論,則愈研究愈將淨土看得高深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80頁 復金慧暢居士書)
240、為什麼說念佛一法信願最為要緊?
若無信願,故不能與佛相應。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
須知西方,莫說凡夫不能到,即小乘聖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議境界故也。小聖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余一切勝行,並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願最為要緊。蕅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77頁 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5頁 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241、為什麼說末世眾生唯恃信願,仗佛慈力方能了生脫死?
末世眾生,障深慧淺,修余法門,了生脫死,誠為甚難稀有之事。唯恃信願,皆可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
末世眾生,業障深厚,善根淺薄,心智狹劣,壽命短促。雖以知識希少,魔外縱橫。修余法門,欲於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誠為甚難稀有之事。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為周摯。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89頁 淨土釋疑序)
242、如何理解淨土法門唯信為本?
淨土法門,乃即生了生死之無上直捷圓頓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無一人不得生者。我人雖根器下劣,如以印祖開示生信發願,且常隨動隨靜,將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往生絕對有分。
汝心高如天,志劣如地,口雖雲依光所說,實則全依自己偏見。淨土法門,唯信為本。信得極,五逆十惡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汝既不能通宗通教斷惑證真,仗自力以了生死,又不信佛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不可思議,若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無一人不得生者。淨土法門,乃即生了生死之無上直捷圓頓法門。於此法門方向尚未知,便以好高務勝之狂妄心,去研究《起信論》。《起信論》實為學佛之綱要,然於劣根,及初機人,亦難得益。
即研得《起信論》通徹無疑,其用功尚須依念佛求生,方為穩當。況法相、禅、教之精微奧妙高深而不可企及乎哉?汝心如此其高,乃不知分量之高。其志又謂“根性劣弱,何望生西,但能不墮惡道,此堪自慰。”不知不生西方,將來必墮惡道。此系違背佛教,及與光說,何可雲始終奉行教誨、一心持念彌陀乎哉?今以汝之身,膺人之職業,又非上等資格,其所立之心與志,真令人可歎可笑。汝且息彼做大通家之狂妄心,專心研究淨土法門中書,《文鈔》與高邵麟、徐女士書中備說。隨所開示,依之生信發願,不以自己根器下劣,高推往生於度外。且常隨動隨靜,將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其居心行事,須要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宗旨合。(《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19頁 復周智茂居士書)
243、“萬修萬人去”的人是指什麼樣的人?
指對淨土法門信願具足者言也。
欲生西方,最初須有真信切願。若無真信切願,縱有修行,不能與佛感應道交,只得人天福報,及作未來得度之因而已。若信願具足,則萬不漏一。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者,指信願具足者言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4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244、為什麼有真信切願者個個都能夠往生?
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不是靠自力。故只要生信發願,個個都能夠往生。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通通皆須做到業盡情空,方可了生脫死,其難也難如登天。現在全世界,恐亦難有幾個做得到的人。若志誠懇切念佛,求生西方,無論什麼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脫死。唯有不生信、不發願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願,無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輪船過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汝父女二人,當依我語,則可不虛此生此遇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40頁 致戚友卿先生書)
245、念佛人多,往生者少的原因是什麼?
信願不真切,口說往生,心戀塵境。悠悠泛泛,希圖來世富貴。平時不教眷屬念佛,及至臨終,不唯不助念,反為瞎張羅,破壞正念。哀哉!
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說往生,心戀塵境。一以不教眷屬念佛,並不預說助念之利益,及瞎張羅,預先抺澡、換衣、問事、哭泣等禍害。及至臨終,眷屬不唯不助念,反為破壞正念,功敗垂成,事依俗見,令亡人沉生死苦海。可不哀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94頁 復獨山楊慧芳居士書一)
汝所說往生者少,實由信願不真切之所致。信願若真切,即臨終始念,亦有得生之理。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來生福報之夢,何能得生?此病根也,不可不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285頁 復李少垣居士書一)
顧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無深信切願,但求福報,希圖來世富貴。不知希圖來世富貴,譬如仰天射箭,力盡則還,非但無益,且有損也。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報,有福報而無正智。以有福報故,則有勢位富貴。以無正智故,則愚癡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處勢位富貴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惡。故福報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惡業,應受惡報。此所謂三世怨也。故念佛者,斷不可存福報之心,當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為了生脫死之妙法。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77頁 淨土法門說要)
246、念佛為什麼宜念六字名號?
佛經中凡有稱佛名處,無不皆有南無,故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將畢則念四字。若始終不念南無,便為慢易。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將畢則念四字。始終念四字,頗不宜。以南無二字,即皈依、恭敬、頂禮、度我等義,人每圖快圖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聞有人主張專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發願禮佛,皆雲不必,則完全一門外漢,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彼只在行上講究,而行又去卻禮拜,其行便難十分懇切,久則涉於悠忽浮泛。祈依《文鈔》,勿依彼說。彼系自任己見,不依淨土宗旨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444頁 復陳飛青居士書四)
念佛宜念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則六字,念至半,或將止,則念四字。若始終不念南無,便為慢易。佛經中凡有稱佛名處,無不皆有南無,何得自立章程。(此條系答代俞覺鮮居士之問)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37頁 復卓智立居士書四)
247、為什麼信願門中尤宜致力?
信願門中,尤宜致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若效他宗,專以功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其失大矣。
所言作事亦不忘念佛,此系念心純熟之相,何可名昏沉,歸於無記?然亦非無念而念,但系無念而念之氣分。若即認此為無念而念,則有類於鑽木見煙,而謂得火,即便息鑽,火便無由可得矣。汝之工夫頗好,到此境界,亦不容易。然須專精用功,且莫學今之好高務勝、見異思遷者,則將來之益,自可有不思議處。然此是行門中事,信願門中,尤宜致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若效他宗,專以功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便成仗自力之法門,其失大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62頁 復李觐丹居士書六)
248、為什麼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
以不願生故,故難仗佛力往生。
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既雲善惡俱時頓現,且無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者,不得往生。即現,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願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華嚴經》雲,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古德雲,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今善惡皆現,由無信願,便不能奈何惡業何矣。須知仗自力,則惡業有一絲毫,便不能出離生死,況多乎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37頁 復濮大凡居士書)
249、如何理解不以信願為事,而只求念至一心,會斷後世人往生淨土之善根?
念至一心,仍屬自力,舉世少有一二。末世眾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見之矣。故不得以此為訓,斷佛慧命,疑誤眾生。
又無信願,念至一心,無量無邊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決不可以此為訓,以斷天下後世一切人往生淨土之慧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業盡情空,證無生忍者,舉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願而不從事,則芸芸眾生,永居苦海,無由出離,皆此一言為之作俑也。而其人猶洋洋得意,以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為斷佛慧命,疑誤眾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間善業,不出輪回。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淨土一法,須另具一只眼,不得以常途教義相例。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見之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37頁 復濮大凡居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