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看到寺院裡善男信女在泥塑木雕面前磕頭禮拜,就說佛教是“崇拜偶像”。其實,世界上沒有比佛教更不崇拜偶像的了。《經藏》說:"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自己別無救星。"《歡喜金剛續》說:"眾生便是佛,只是心被染,染淨是真佛。""世間別無佛,心性是佛陀。因癡變凡俗,無癡輪回盡。"
佛教主張“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緣起性空”。一再地說明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的本體,像冰是水遇冷凝成的,水是氫氧化合而成的,而氫、氧等元素又是由原子核、電子組合的,哪裡有不變的實體呢? 因此佛教主張“破相”,何謂破相?就是要打破人類因不明真理而認為“因緣所生的事物”是永存不變的觀念。那麼“偶像”是不是在佛教所要破除的“相”之列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偶像只是由木、石、泥土飾金而成,也是一種因緣的假合體,當然本體是空的。既然偶像是由“因緣所生”,佛教不能承認它是永存不變的。所以也要破其“相”——破除偶象的觀念。有人會反問:“既然偶像是因緣暫時的假合,佛教破之都來不及,為什麼寺院裡還有那麼多的佛像呢?”
回答這個問題,一方面要顧到佛教高深的哲理,另一方面也不能抹殺佛教以方便為法門,救度眾生的作用。
哲理方面:佛教認為“佛像”是由木、石、泥土等材料(因),由人工(緣)雕飾而成的,拆之即無,沒有不變的主體,所以本體是“空的”;而當初雕飾的工人若做成觀音即觀音,做成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稱它為“佛像”的東西,它的形狀、稱呼是“假的”,一尊佛像站在蓮台上,你可以稱它做阿彌陀佛,也可以叫它釋迦佛。以上對事物的分析,在佛教前者稱為“空觀”,後者叫“假觀”。
雖然佛像的本體是“空”的(拆之即無),形狀、稱呼是“假的”(可隨意塑造、呼叫),但並不表示佛教否定佛像的存在。佛教在教人“空觀”、“假觀”之後,要我們用“中觀”來認識佛像的價值和用處,那就是佛像可以使人興起“見賢思齊”之心,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而且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修學的榜樣,弟子尊敬老師也是應該的。拜佛還能消除自高我慢,掃清學佛的一大障礙。
另外,寺院裡的塑像均有表法的作用。如一進山門,第一眼看到的是笑咪咪的彌勒菩薩,就是告訴我們:你想學佛嗎?先要笑臉迎人,不能發脾氣,想看到別人的笑臉,就要先對別人笑,這是做人;再看他肚皮很大,代表什麼都能包容,不與人計較。旁邊的護法是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教育我們要對國家、對社會負責盡職;南方增長天王告訴我們:德行要增長,學問智慧、才藝能力要增長;西方廣目天王叫我們多看,北方多聞天王叫我們多聽,就是要我們善於學習,取長補短,虛心接受各方面的意見,不要主觀武斷,自以為是。殿裡供的諸佛代表我們的性德,代表本體,代表真如本性。菩薩、羅漢代表修德,教育我們要成佛必須修行。另外,如文殊菩薩表智慧,普賢菩薩表行願,觀音菩薩表慈悲等等。佛教的造像是道德和智慧的啟發,不可與神祇相提並論,更不可瞎子摸象那樣亂說是迷信。
方便濟眾方面:世上的人如果都有足夠的智慧了解“佛像只是讓人仰慕效法,使人見賢思齊”的話,那麼就用不著佛像了。因為這時佛在每個人的心中,在清風明月裡,在山光水影中,而每一塊石頭,每一根草,甚至每一片雲彩,每一抹夕陽,何事何物不能當做佛像來想、來看?
但世上的人並不見得人人都是聖賢大智,他們不懂佛教這種圓融、偉大的思想,沒有被他們看見的,被他們摸到的,他們就不肯信,就生不起仰慕效法之心了。不相信你叫一位老太婆把一塊石頭當佛像跪拜,她死也不會肯的。唉!芸芸眾生,又有幾個人懂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高深哲理呀!
因此,佛教為了救度廣大的眾生,所以不能單憑高深偉大的佛法來啟悟聰慧明智的人;對於根器淺薄,愚鈍昏昧的眾生,則不得不用淺近的、世俗的道理來作為引導的橋梁,否則佛教就不能稱作平等、圓融而偉大了。所以崇拜佛像的意義,在偶像所象征的真理,而並不在於偶像本身。試問世界上哪一個國家不設國旗來激發國民的愛國心?懸掛開國元勳的肖像,來啟迪國民的仰慕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