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來學習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大家請看第十五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一願是人民壽命無量願。
我們在第十三願中,看到阿彌陀佛發願是自己壽命無量,這是為了給極樂世界的眾生做依靠。這一願,是國中天人壽命無量,是給往生的眾生一生成佛的基本保證。
我們常說,壽者,福之基也。一個人福報再大,社會地位再高,他的能力再強,家庭再幸福、再美滿,但是身體不健康,突然去世,壽命盡了,那這所有的福報都是沒有基礎的了,無法再受用。所以,壽命是所有福報的基礎,就像一棟高樓大廈,裝修的再富麗堂皇,地基一壞,整個的高樓就會塌下來。極樂世界也是這樣,他有種種殊勝的功德。我們在經中看,它的依正莊嚴,宮殿、樓閣、七寶池、八功德水,種種美妙的勝境,但是如果人到了那裡之後,不久壽命盡了,那就像玉杯無底。就好比一個珍美的玉杯,但是沒有底,再好的杯子也不能使用。也就是說,極樂世界再美好,但是還是要死,死是退緣的根本,一旦死魔降臨,就無法增上菩提,只能退失道心,退失佛道。所以,阿彌陀佛發此國中天人壽命無量願,那極樂世界的人,就可以安心地在那裡聽經聞法,想聽什麼法就可以聽什麼法。在沐浴的時候,水在說法,風吹七寶行樹,寶網羅網等等的一切都在說法,都在幫助眾生來做增上緣,做成佛的因緣,一切時、一切處,極樂世界都是在為眾生做成佛的增上緣,而且壽命又是無量,我們想想,成佛怎麼沒有保障?怎麼不快速的呢?
我們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修行,壽命就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我們剛剛修行有了成績,找到一點感覺了,壽命到了,然後隔陰之迷,再回來的時候,因為我們前世修行,修的福報,這樣會使我們去安逸的享福,而不能去延續我們前一世修行的基礎,接著往上繼續修行。而且,由於這一世學佛,來世的福報會非常大,我們說這個福報能障慧,如果來世沒有好的因緣聞到佛法,反而倚福去造業,倚仗這個福報反而要墮落。要想在這一生,了生死、出輪回,只有生到極樂世界去,到了極樂世界了就不退轉了,而且壽命無量,決定能夠當生成佛。所以《大集經》中說:“末法億萬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國中天人,壽命無量。”
阿彌陀佛在願文中還說,除其本願,修短自在。阿彌陀佛考慮到有的眾生,在往生極樂世界之前就發願,到了極樂世界,馬上回去去度脫有緣的眾生。就像我們今天,有好多的居士發願,看到師父弘法的工作這麼莊嚴,又看到師父這麼辛苦,也就發願往生以後,一定要跟著師父再來娑婆度化眾生。我們也有好多學佛的眾生也發願,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再回娑婆巧把塵勞做佛事。所以阿彌陀佛考慮到有的眾生這些願望,所以他發願,讓往生之人,隨自己的本願修短自在。有的人想成佛以後再去度眾生,那麼在極樂世界,他的壽命就長一些,在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成佛以後再回來度化眾生;有的人發願,證了阿羅漢果就回來度眾生,那他的壽命就短一些,證了阿羅漢果這麼長的時間;還有像十一祖省庵大師,在臨終的時候,他的弟子們流著眼淚說,願師住世度人,省庵大師睜開眼睛對他們說,“我去了就來,生死事大,你們各自淨心念佛”,那麼他在極樂世界的壽命就會更短,去了馬上就回來;也有一些人,在往生之前,沒有發回來度眾生的大願,我們有些居士跟師父說,師父娑婆世界太苦了,我一定往生極樂世界,我再也不來了,像這種他只是一心求生淨土,但是他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受阿彌陀佛和諸上善人們的提攜,他的大悲心就會生起來。想起這個娑婆世界,還有這麼多有緣的眾生,還有這麼多的家親眷屬還在受苦,所以他也發大悲願,回到娑婆來度眾生。所以無論是怎麼樣的本願,都能隨自己的心意,隨心所意修短自在。
那這裡大家肯定會生起疑惑,極樂世界的眾生捨自己的壽命回入娑婆,那他會不會有死苦呢?唐朝的懷感法師在《釋淨土群疑論》中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捨彼命,願生穢土,救苦眾生,雖死非苦也,以心欣樂,願捨報,修慈悲故。”是因為他們由佛願力加持,已經得了無量壽,都是分破無明,分證法身的大菩薩們的境界,他們是以欣樂心,自願捨壽去修菩薩行,其實,並不是真的這種死,只是在極樂世界來示現壽終。等他到了我們娑婆世界,或者到了他方世界,自己的度化眾生的因緣盡了,本願完成了,再回到極樂世界繼續修行,直至成佛。那我們可以怎麼理解呢?無論他們到他方任何的世界,其實他們還是極樂世界的菩薩,只不過是為了慈悲本願,來示現度化我們罷了。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好多老菩薩們,一到年齡大了,一談到生死的問題,特別回避的,特別回避這個問題,總覺得還想再活幾年,還想再好好的享受人間的這種福報,我們常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就不知道極樂世界的這種自在,這種壽命是永恆的,直至成佛。其實沒有一個盡的,到了極樂世界,它是一真法界,到了那裡沒有盡,你就成佛了,所以沒有一個死的,沒有一個壽終的,直至成佛。阿彌陀佛的大願,不但能夠幫助極樂世界的人,隨自己的本願修菩薩行,得無量壽,一生成佛。也對我們這些在六道輪回的凡夫,有非常殊勝的利益。要知道這些已經往生的這些眾生們,回入娑婆度眾生,他們智慧高明,神通無礙,能夠知道我們這些業障凡夫的無量劫,這些所做、所行,就是說能夠隨機隨緣度化我們。包括我們的起心動念,他們都了了清楚,能夠觀機逗教,善巧方便的幫助我們放下內心的執著,對往生淨土生起信心,而且能夠護佑我們精進念佛,不受邪魔外道的干擾。到我們臨欲命終的時候,已經往生的家親眷屬,還可以隨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好多居士說,師父你一定要走在我們後面,好給我們助念,這樣我往生會有把握。我就跟他們說,其實錯了,師父走在你們前面,到極樂世界做菩薩了,來給你們助念更有力量的。我們眾生就是不明白這個理,大家好好想想,師父到了極樂世界,那是菩薩的境界,然後再幫助你們助念,再幫助你們降服一切的干擾,降服一切的魔力,在這種阿彌陀佛的加持下,護佑你們,讓你們臨終無障礙,這樣往生就更方便的,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的。
像慧遠大師在臨終的時候,他在廬山蓮社中,先往生的像佛陀耶捨,慧持、慧永這些出家人,還有劉遺民居士,都跟在阿彌陀佛身邊一起來接引慧遠大師。他們見到慧遠大師,都上前來作揖問訊,並且說,師早發心,何來之晚?當時蓮社是慧遠大師發起的,召集大家一起精進念佛,精進求生極樂世界,他發心最早,所以他們問他,為什麼這麼晚才到極樂世界去,都來迎接他了。所以大家不要在乎往生的早晚對你們的幫助,大家只要知道,我們只要往生了,到了極樂世界以後,我們肯定忘不了,因為我們阿彌陀佛的加持,同參道友的這種護持,我們忘失不了我們的菩提心的,一定會來迎接,會來幫助我們的這些有緣的眾生的。我們念佛的時候,他能幫助我們心清淨,幫助我們放下欲望;我們往生的時候,他能幫助我們降服欲望的魔力,能夠幫助我們得清淨心,求生極樂世界。從已經往生的人來看,去極樂世界比在娑婆世界要好的多。師父非常向往極樂世界的,只不過可能化緣未盡,還要在娑婆多待一段時間,化緣盡了以後,師父也是盡此一報身,我再來時,必腳踏蓮花。所以我們不要貪戀家人親友,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不但能回來度脫他們,而且還能更好的給他們做示現,來幫助我們無量劫以來的這些有緣眾生,脫離苦海,修成佛果。
我們現在想弘法,想度眾生,但是與極樂世界的人比較起來,所能做的,跟大家說,真的是微乎其微。所以師父經常跟大家說,身教勝於言教。你每天念佛,每天放下,讓大家看到你的灑脫,看到你的自在,而不是說,你每天去給別人說教什麼,每天都是用佛法去約束別人,而不是管好自己。佛法是心法,管好我們自己,為大眾做模范、做楷模,為大眾做示現,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度化眾生。蕅益大師就說:“自未能度,雲何度人,如被漂者,如拯岸行”。這話非常的深刻,你自己還沒得度,你自己一身的習氣還沒改,老給別人做說教,你有什麼能力去把別人教化過來?就像我們自己還在河裡掙扎,就像我們自己一身的淤泥,老跟別人說,要干淨、你要清淨,度脫不了別人的,我們只有往生極樂世界,這樣才是度化眾生,才是最好的選擇。
好,我們看第十六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這是國無不善願。
這段願文的意思是說,如果我成佛時,阿彌陀佛法藏比丘成佛時,國中如果有不善,乃至國中天人聽到不善的名字,我就不取正覺。
我們前面學習的是國無惡道願,是說國中沒有三惡道。這一願就更進了一步,不但沒有惡道,甚至連不善的名字都聽不到,何況有實?所以說我們講四十八願,這個四十八願,必須是按次第按順序的,不能顛倒,它是一層一層的深入。龍樹菩薩解釋這一願說,“彼尊佛剎無惡名,亦無女人惡道怖,乃至無有諸趣惡知識”。這個不善包括了三途六道所有的苦難,以及只求自利的二乘,所以在極樂世界別說受苦,連苦的名字都聽不到。像那種愁歎、傷悲、打罵,生老病死等等都聽不到。因為什麼呢?我們這些帶業往生的凡夫,煩惱還沒有斷盡,聽到這些不善的聲音和名字,這些煩惱就會起現行。所以阿彌陀佛發此大願,在極樂國中,三惡道、六道沒有這個名字,這樣國中天人就不會再有退緣了。而且極樂世界也沒有女人,因為女人本有的特點,也會給修行帶來障礙,也是一種退緣。比如,女人的貪欲重。尤其是現在的那些昂貴的衣服、首飾、化妝品,都是為女人准備的。而且女人的嫉妒心重,自己的丈夫、男朋友,多看別人一眼,就會醋意大發,在歷史上也有這種種的公案。像呂後嫉妒戚夫人,把她的手腳都剁去了,割掉鼻子耳朵,丟到豬圈裡面去。我們這裡說到女人,其實,師父看我們現在的現象,男人的修行,男人對佛法的認識,說真的在我們末法時期,真的還不如我們的女居士。我們看現在社會,學佛普遍的現象,女居士多,女居士能放下、能發心,而男居士反而嫉妒心、是非心、爭斗心還不如女人。再有,女人愛故做姿態。佛在《大愛道比丘經》中,講了女人的八十四種這種不莊嚴的姿態,對修行人來說是足以障道。不但障礙自己,也會障礙別人。當然了,我們講這些,佛講這些,並不是不平等,沒有分別心的,只不過是想讓大家,能夠更好的來轉變自己的習氣,能夠改變自己的這種缺點錯誤,更好的修行成佛,這是對我們的一種幫助。所以我們大家千萬不要有這種厭煩的心,一定要多觀察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極樂世界沒有女人,甚至連女人的名稱都沒有,都是大丈夫相。極樂世界的人,這樣就能專心念佛,快速的成佛。龍樹菩薩還講,極樂世界沒有諸趣惡知識。我們現在就是,種種的惡知識他們都以善知識的面貌出現。我們現在學佛難,難就難在什麼?沒有善知識,沒有正知正念。也想修行,也知道苦,但是越學越分別,越學越執著,最後拉幫結派,是非種種。你要尊師重道,我們要明白,你尊的是什麼師?你重的是什麼道?如果你從這個惡知識那裡,學到一點點邪道,你還要去尊重,最後就像《楞嚴經》中說的,“師及弟子,俱陷王難,死墮無間”。極樂世界沒有這種現象,沒有這種惡知識,都是諸上善人,沒有這些天魔外道,沒有人道的這種假法師、假知識,也沒有三惡道的這些魍魉鬼魅化作菩薩來欺騙眾生。昨天,師父在備課的時候,正備得專心的時候,有個居士,一看兩眼都已經分神了,師父不得不去接待一下子,痛苦嘛,特別的痛苦。他就跟我說,師父我身上老有人說話,老給我示現,說他是觀世音菩薩。我就跟他說了,萬般不可能,我說是魍魉、是鬼魅在你身上示現。觀世音菩薩千百億化身,他會跑你一個濁惡的大糞坑裡,來給大家示現嗎?他有能力化現這些身體的,他有能力來用清淨身來給眾生示現百般的相的,你一點的貪嗔癡都沒有除,他在你身上示現什麼?他能夠示現什麼?是不是?反而教你們去貪、去分別、去執著。說我們怎麼分別善知識和惡知識?跟大家說,善知識是教化我們放下、是教化我們看破、教化我們不去執著;而惡知識都是教我們怎麼去貪、怎麼去索取、怎麼去占有,甚至為了幫助你的貪,去毀壞別人,沒有利益一切眾生,沒有把一切眾生當成獨子,只是站在哪一個人的立場上,去幫助你,幫助你得到、幫助你更貪。而善知識是幫助我們解縛,幫助我們放下。
就像師父在講經的時候,好多居士就來找師父,說聽到有的法師們,和師父講的好多的觀點理論不一樣,說師父你一定要撥亂反正,把佛法的真谛傳給別人。師父說,師父沒有能力去撥亂,但是,師父會把佛法的真理傳授給大家,師父知道多少,按祖師大德們的講法去說,按祖師大德們的說法去講。跟大家說,師父講的這些,都不是師父自己悟來的,師父也沒有這個能力,因為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師父都是根據這些古聖先賢們,他們的這些開悟的理論,師父不過把它整理重述,然後供養給大家的。師父沒有能力撥亂,但是師父反正,把正確的傳給大家也就行了,我們不要想著撥亂,佛法裡面無诤,只要把正確的傳給大家,也就對了。就像師父經常說的,我們經常講的要隱惡揚善,大家一定要明白,千萬不要揚惡,批評別人。當你揚惡的時候,等於把這個惡事,又給大家宣揚一遍,給大家種在阿賴耶識裡面,他遇到緣以後,他這個惡就會起現行,就會造作惡業了。我們隱惡,我們只要揚善,你把善都揚了,這個惡自然就被降服住了。所以阿彌陀佛以他的慈悲願力,讓極樂世界沒有這些退緣,讓眾生都能安穩快樂地修行。
既然國無不善名,《阿彌陀經》中提到,白鶴、孔雀、鹦鹉這些畜生道的眾生,沒有惡道名怎麼還有這些畜生的名字?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解釋的非常地好。他說:“既非罪報,則一一名字,皆诠如來功德”。意思是說,既然彼佛國土無三惡道,那白鶴就不是罪報所生,白鶴不是罪報所生,它是阿彌陀佛為了宣講妙法變化所作。也就是說,白鶴的體是如來變化來的,那他就是如來的自性功德,那他名字的表達,就是如來究竟的功德,他的真如佛性的全體大用,白鶴就是如來功德全體的大用。阿彌陀佛是為了隨順凡夫以前的這種習氣,喜歡聽這種悅耳的聲音,喜歡聽這些鳥鳴的聲音這些習氣,以他的功德來變幻出來的,變幻出來來利益眾生的,那鳥的名稱是阿彌陀佛性德全體顯現的妙用。以德彰名,這個白鶴的名字,不但不是惡名,而且是顯現究竟功德的美稱。佛的一切名號,都是功德的美稱,那這個白鶴是佛的功德,他的全體的顯現,那他就是以德彰名,不但不是惡名,而且是究竟功德的美稱。所以蕅益大師沿用六即佛,稱白鶴為究竟白鶴。是法平等,一究竟一切究竟,極樂世界的一一名字悉皆究竟,都是全體法界。所以蕅益大師說:名字法界,不可思議。
由此可知,阿彌陀佛的大願是非常的殊勝的,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即眾生心投入大覺海。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所接觸到極樂世界的六塵,當體就是阿彌陀佛的三身四德,完全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報身和化身,乃至阿彌陀佛的大涅槃的常樂我淨這四種功德,毫無差別的。我們的一念無明妄想之心,入了彌陀的這種功德的大覺海,去受用阿彌陀佛的大覺海,在這種大覺海當中,我們漸漸的覺悟。正如《阿彌陀經》中說:“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極樂世界的情與無情同宣妙法,眾鳥和寶網行樹所發出的聲音,乃至整個的六塵境界,都引導我們的這一念眾生心,趨向於三寶的究竟功德。而且,這個自然皆生,非常的難得的。
我們今天,以凡夫心在這個五濁惡世念佛,可以說,是不自然的、被動的。古代聖賢說我們凡夫,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第一個人心惟危,是危險的危;第二個道心惟微的微,是微妙的微,微小的微。就是說,我們貪著五欲的心是非常強大的,很難安定下來,很難調伏的;而我們的道心,隨順三寶的心,是非常微弱的。我們念貪嗔癡,這個是非常自然的,都不要大家去修,自自然然的它就產生了。但是,要說念佛、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跟我們無量劫以來,貪嗔癡欲望強大的習氣抗拒,就像逆水行舟,非常難的。所以大家一念佛,師父一讓打精進佛七,打了幾天,大家都說,師父,太累了,這個就是不自然的。在這當中,不能念,你要他念;不能專,你讓他專;煩惱不能斷,你還要讓他斷。就在這個內心當中,要把這一念貪取五欲的心,硬生生的拉回來,強迫他安住在這聲佛號當中,這件事一開始是非常不自然的。就像我們地藏寺的微信群,師父的弘法群裡面,經常有些居士發怎麼念佛,念這一聲佛比平時念佛功德多得千百倍,這個功德念這一聲佛,就比過去多省多少力。師父說,這些都是投機取巧的,我們可不能這麼做的。我們念佛,是為了讓我們信願持之以恆,讓我們的心性恢復,讓我們的心性和阿彌陀佛大覺圓滿的功德完全的相應,我們必須要持之以恆,堅持、執持名號,不是我們這種投機取巧,這是好逸惡勞。印祖他老人家說的非常好,讓我們老實念佛,不要投機取巧。你得一萬倍的功德,還是投機取巧,你不如執持名號,老實念佛。所以我們要定功課嘛,師父都給大家定課,早上五點半起來,要念多少聲佛號;晚上臨睡之前,要念多少聲佛號。每天堅持發願求生淨土,把一絲一毫之善都回向到求生淨土,這就是讓我們的道心一天天的強大起來,五欲的心逐漸淡薄。你念佛還是為了追求千百億的功德,這還是貪欲,只不過你貪的是什麼?把世間的貪落到佛法裡面的貪,還是貪心,只改了一個名字相罷了,就是這麼理解的,對不對。所以我們要執持名號,讓這個欣求極樂厭離娑婆的願心,一天天的堅固起來,大家千萬不要投機取巧,發這個都是邪論的。所以古人說:“拼了今生,做個閒漢”。就是說,我們再吃幾年的苦,到了極樂世界,你就很自然的自在,很自然的念佛,沒有任何的苦,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不受任何的干擾,你的清淨心,就是那麼的自自然然。就像《無量壽經》中講的,“無有三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極樂世界所有的音聲都在宣講妙法,幫助我們不斷地捨棄無明,增長法身,直至究竟成佛。
好,我們來看第十七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這是諸佛稱歎願。
阿彌陀佛發願在他成佛的時候,十方諸佛都要贊歎他的名號、他的功德、他的國土的殊勝。這一願,可以說在四十八願中極為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沒有這個願,那阿彌陀佛的這個名號,怎麼能讓十方世界的眾生都能夠知道呢?就像我們娑婆世界,離極樂世界是十萬億佛土,那麼遙遠的事情,我們怎麼能會知道呢?如果沒有這個願的話,十念必生願,以及其他的願就如同虛設。大家都知道十念必生願無比的殊勝,但是如果大家根本就沒有聽到過阿彌陀佛的名號,又怎麼會有十念?連一念也不會有。所以我們今天能夠稱念佛名,真的是感恩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的大恩大德。
阿彌陀佛發願名聞十方,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是念念要普攝十方一切的眾生都往生極樂世界,究竟成佛。但是眾生不聞則不信,不信則不生。眾生不生的話,那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再怎麼莊嚴,再怎麼殊勝,也是不能夠利益眾生。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名號普遍流行?讓十方眾生聞者生信?所以阿彌陀佛發願,讓十方佛都來贊歎自己的名號,眾生聞之就能得無上大利的功德,此願實在是大悲之願。所以親鸾大師說:“凡十方世界普流行者,由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中,第十七願誓,十方無量諸佛稱我名,一乘大海之願成就也。”
為什麼阿彌陀佛發願讓十方諸佛來稱揚名號,而不是讓菩薩、讓二乘來稱揚呢?我們前面講過,這句名號的功德含攝無量光和無量壽,蕅益大師說:“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也就是說,這句名號就是法界實相,就是大涅槃。菩薩和二乘都還沒有證得諸法實相,所以不能夠完全究竟理解這句佛號的真實境界,只有佛與佛方能究竟諸法實相,才能堪此重任。
《無量壽經》中說,如來欲拯群萌,為了惠以眾生真實之利。諸佛來到世間,目的就是幫助一切的眾生成佛,這就是真實之利。而念佛法門,就是以凡夫心入諸法實相最容易的方法。我們都知道,諸佛的法身無色無相,是沒有辦法和眾生直接接觸到的,而阿彌陀佛建立的這個名號和極樂世界,就是有相的實相,有相的大涅槃,可以讓眾生住相證果。這是善導大師講的。因為我們眾生的習氣,就是執著相,但是阿彌陀佛用了一個最為方便、最為容易的方法,可以讓眾生住相證果。雖然住了相,但仍然證果,這個是非常殊勝的。聲色都是實相,你住相,是住了實相,所以住相證果。十方諸佛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幫助眾生聞而生信,念佛成佛,這是暢諸佛之本懷。
這個諸佛稱歎願已經成就,我們在《阿彌陀經》中看到,六方佛出廣長舌相來做證明。在《無量壽經》中,佛告阿難: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禮無量壽佛,十方國土,諸佛如來,常共稱揚贊歎彼佛,無著無礙。這是在釋迦牟尼佛讓阿難頂禮阿彌陀佛的時候,所有的在場大眾都看到十方諸佛贊歎阿彌陀佛。所以,為什麼現在知道阿彌陀佛名號的人這麼多?就是因為,不光是我們娑婆世界,不光是我們現在的南瞻部洲,十方世界每一尊佛,都在他住世教化眾生期,贊歎阿彌陀佛,這樣就使得阿彌陀佛的名號,傳入無量眾生的心海中。我們看現在社會上各行各業,不管是信佛信教的,不管是貧富貴賤的,男女老少,沒有人不知道阿彌陀佛的。尤其在高興的時候,也隨口阿彌陀佛;在危險的時候,也能一句阿彌陀佛脫口而出。這就說明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與阿彌陀佛的緣分很深。其實,不但我們娑婆世界,十方諸佛已經給我們做了證明,一切的眾生,他方無量世界的眾生,和我們娑婆世界一樣,都與阿彌陀佛的因緣非常的深。我們現在不是也好有一句話: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這就能體現出阿彌陀佛和我們的緣分有多深。
要知道緣分深是因為前世的因緣,前世的恩德重,如果我們今世不肯與眾生布施結緣,來世決定也不可能教化眾生。就像我們現在有的居士學佛,學的非常的執著,只顧自己閉上門修行,不管世間,不問別人。甚至有的居士不知道從哪傳來的,修行人就要斷親情,錯誤了。什麼是斷親情?不是說你不去和眾生接觸,而是我們要多幫助眾生,多利益眾生。在這個親情方面,我們沒有執著心,不要有分別心,用大愛幫助一切的眾生,平等的去慈悲一切眾生。大愛乃慈悲,不俗即仙骨。我們有個居士,曾經別人給他拿個餅,看他沒吃飯,給他拿個餅,他不敢吃,說不想欠眾生的。師父就教化他了,眾生給你個餅,你要高興的接受,贊歎別人的功德,這樣你以後到了極樂世界,才有緣來度化眾生。你連別人的一口餅這個因緣都不肯接,那你以後怎麼來度化眾生?連這個因緣都不給眾生留,你即使成佛了也是孤家寡佛,孤家寡佛。只有你自己,怎麼能夠有因緣教化眾生?現在阿彌陀佛度化眾生之廣,攝受眾生之易,這就說明阿彌陀佛的恩德勝過諸佛。我們常念,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冥熏法界,與眾生結緣,緣越來越廣大,越來越深厚,正是因為阿彌陀佛與眾生恩重緣深。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淨土三經種種念佛法門,以啟發眾生,能讓眾生聽到之後能生起歡喜心,能夠受益,得歡喜益。有的聽到以後,觸動宿世的善根,得生善益;有的魔障消除,得破惡益;有的聽到以後自得心開,得入理益。總之,十方諸佛贊歎阿彌陀佛,必然廣結良緣,法種遠播,使得世出世間一切眾生,齊臻佛果。正如我們淨土四祖法照大師說:“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但有稱名皆往生,觀音勢至自來迎”。
諸佛不但稱揚贊歎阿彌陀佛,而且也贊歎念佛之人。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諸佛慈悲,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故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皆成緣種,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恆無疲倦,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十方諸佛都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冤親平等的。不論是專心念佛還是散心念佛,不論是信佛還是謗佛,只要能聞到佛名,諸佛必定護念。就像《法華經》當中說的,“若以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就是你今生不能往生淨土,也會成為來生往生之因,往生得度之緣,成佛的種子。所以《華嚴經》中說:“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願生天中,而不聞佛名”。我們今天能夠遇到淨土法門,能夠聽聞佛的名號,真的都是大善根、大福德,都能夠得到成佛的因緣,都能夠得諸佛護念。《地藏經》中講:一塵一毛善根尚且護念成就,何況現在聽聞萬德洪名,必蒙諸佛護念無疑。所以諸佛也在稱贊我們,也在護念我們。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