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子骞是孔子的高徒。他小的時候,母親就過世了父親後娶了一房,陸續生了兩個孩子。由於父親要常常在外,所以闵子骞就有這個後媽來帶。但是後媽對他非常不好,對闵子骞非打即罵,而且常常故意刁難,吃得很差,穿得很差,又常常讓他干活。在這樣的環境下闵子骞還是非常的孝順父母,照顧弟弟。他的父親偶而的回家幾天,後媽也裝得很好。後來有一年冬天,他們全家出門,闵子骞在外面趕馬車,當車夫。全家在裡面有說有笑很開心,但是車棚外面很冷啊,結果孩子的手凍的都僵硬了,馬車的缰繩就脫手了,被他的父親看到,拿起鞭子就打這個孩子。孩子也沒解釋什麼,也沒有躲,幾鞭子下去,把孩子穿的棉衣打破了,裡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一看似乎明白了什麼,於是轉回頭進到車棚把另外兩個孩子的棉衣撕開,一看裡面是棉花!蘆花是不保暖的,雖然看上去挺厚,不如棉花那麼好。他的父親非常地生氣,決定要和闵子骞的後媽離婚。這個時候,闵子骞為後媽求情,說了這樣的一句話,“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意思是這個後媽就算再不好,她在這個家只有我自己受點苦而已,如果這個後媽離開了這個家,這家的三個孩子就都要忍受寒冷遭受饑餓。他的後媽一聽非常的感動,請求他們原諒,闵子骞的父親才平息了氣憤。這樣一來後媽對他和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全家其樂融融了。這個例子也是一個人扭轉一個家庭的經典案例,更是“親憎我,孝方賢”的良好注釋。
我們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表現起來很復雜,但是總說起來非常的簡單,就是四種關系,其實再總括就是兩種關系。四種關系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兩種關系就是,善,惡。要麼體現為債務關系,要麼體現為恩怨關系。正如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一句話,無緣不聚。沒有緣分是不會聚在一起的,沒有緣分是不會被我們招感到的。很多時候這個事情發生是你身上,為什麼是發生在你身上,而沒有發生在別人身上?這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自己曾經的行為是產生了這次遭遇的因果。
就像我們知道,在佛教裡佛陀住世的時候有一個人專門和佛陀做對,雖然他曾經出家為沙門,但是最後還是沖在反佛滅佛的第一線上,他就是佛陀的表兄弟,提婆達多。這個提婆達多干了很多的壞事,最有命的幾個,就是勸說阿闍世去殺害他的父親,憂婆娑羅王,乃至把他的父王囚禁在七重看守的牢獄中,不許人送水和食物要餓死他的父親。這就是提婆達多唆使的,他勸阿闍世殺父親,然後他准備去殺佛陀,這樣一來他們就掌握權利的最高峰了。後來阿闍世王的母親,把蜂蜜和炒熟的面粉塗在身體上,在帶的璎珞裡灌上葡萄汁,每天都去探望他的父親。這個過氣的國王就吃些東西保全自己的性命,後來被阿闍世知道了,同時囚禁了他的母親,韋缇希。正是這樣的一個緣起,我們才能看到,觀無量壽經,這部佛教眾生以開天眼十六觀的一部佛經。同時,提婆達多還多次的誹謗佛陀,乃至佛陀說五戒,他就宣講要遵守六戒,總之一定要和佛陀比高下。最後阿闍世王篡位成功了,他也陸續的對佛陀下殺手,下毒,乃至最後躲在佛陀經過的路上,用神力推倒大山,要用這山來砸死世尊。於是當大山倒向世尊的時候,護法神手執金剛杵,打碎倒向佛陀的山,但是還是有一小塊石頭砸在佛陀的腳趾上,流血了,這就是出佛身血了。當時大地頓時開裂,一個巨大的黑洞把提婆達多吸進黑洞中,提婆達多成了第一個能出佛身血,並且肉身直墮地獄的人。
為什麼會有提婆達多?正是因為世尊在很久以前做比丘時,和提婆達多是同修,兩個人很要好,常常一起去乞食,有一個善良的婦女常常供養兩位僧人,兩個比丘中午就去吃飯,婦女就每個人盛一缽飯食供養他們兩個,當時的佛陀看到提婆吃的非常的香甜,而自己這一缽裡也沒什麼好東西啊,而且飯菜很一般,他就心裡升起了疑惑,觀察了幾次發現都是這樣的。於是他就思維一定是提婆和這個婦女有染,這樣婦女才把好的東西給了他,而只給自己很壞的食物,於是在背地裡就造謠言污蔑2個人有染。正是這樣的一個因緣,提婆達多在佛住世的時候,常常污蔑佛陀,並且有一次花錢雇了一個婦女,在肚子上扣一個盆,大鬧佛陀的道場,指責佛陀和她有染,讓她有孕,來敗壞佛陀的聲譽。說這個例子只是希望讓大家明白這個道理,真的是無緣不聚的,沒有緣分是不會聚會在一處,沒有緣分是不會同出現在一個環境下的,沒有緣分更不會成為親人,朋友乃至敵人的。
於是善的牽引是一種牽引;惡的牽引也是一種牽引;於是對他好是一種牽引;對他壞還是一種牽引。這樣一來我們在其中,好一點就和眾生種個善緣,壞一點就和眾生種個惡緣。那麼同樣的一個事情,一個遭遇,我們當下的心態,往往決定了我們為未來種下什麼緣。當一個事情發生了,我們的心態不夠好,於是我們讓習氣做主帶領我們,結果本是一個了結的事情,卻讓我們隨順習氣,形成了新的惡性的牽引。
舉個例子,有個人在車上踩了我一腳,這個本是無所謂的事情,如果我的習氣不調服,我就和人家吵,你眼睛瞎啊?人家踩了我,本是理虧打算道歉,但是卻被我搶了先,這樣一來,我的這個習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的牽引:第一,我出了惡口;第二和這個眾生,形成了一個強烈的惡性關系,在以後機緣成熟的時候,再聚會一處的時候,就是這個眾生對我叫罵,乃至升級為打罵了。同樣的一個事情,踩一腳就踩一腳,也沒減肥,也沒損失什麼,鞋擦一下就什麼痕跡都沒了,他歉意的道歉,這事就煙消雲散了,他忘記道歉了,也就算了,或許他很忙。
於是同樣的一個事情發生在我們周圍,我們的習氣我們的習性,往往是為我們未來種下什麼因果的關鍵。所以佛陀常常要我們調服自己的心,用佛陀的教誨做我們心的照明,我們能時刻調服自己的心,我們的習氣就會少惹很多麻煩,就會少造很多的惡業。惡業不造,這個心性招感的助緣就多是善類的,當善類的助緣足夠的時候,善的種子就會成長發芽乃至形成善的果實,這不正是我們轉命的關鍵嗎?
於是我們學佛,學佛,學佛,這個心性要招感什麼?心性招感到的都是我們現在需要經驗的。於是這個事情是這樣的,那個事情還是這樣的,下個事情還是這樣的,於是我們就會發現,怎麼老是出現這樣的事情呢?我們發現這個,要真的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我的心念出了問題,心念出了問題才只招感這樣的事物,而且我們還沒有足夠的經驗跨過這個水平的考試。於是答案就是,不及格,不及格,不及格!
在人世間我們和周圍眾生的關系無外乎這四種:討債、還債、報恩、報怨。我們不要用這四種關系去界定我和別人是什麼關系,而要怎麼去理解呢?是我來還債,是我被討債,是我來報恩,是我被抱怨,於是這樣一來,好一個退一步海闊天空,好一個天氣晴朗啊!
能常常這樣思維,我們在人世間就會明白,人生沒有這四種關系,其實人生就是來酬還業債的。能這樣思維,我們的親人對我好也好,不好也好,對我愛也好,對我恨也好,都是好的,都是對的。真能這樣思維就能幫助我們從外觀的外道,進入到內觀反觀的正道,最後趨於解脫。
什麼是外道?就是眼睛看外面不看自己,挑別人的毛病,不看自己的缺點,這是外道。正如印光大師開示裡提到,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這是第一層,有個好壞的分別在。第二層就是,看一切人都是佛菩薩,唯獨自己實是凡夫,這就是第二層了,沒有分別,直入普賢菩薩行願海中!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