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這是古來就非常重視的財富的象征,自然狀態下金很少有純元素存在,多是糅合在礦石裡。因為金的熔點很底,在古代可以非常容易從金礦中提煉黃金,雖然簡單也是造價昂貴的。古人說真金不怕火煉,這絕對是錯誤的說法,因為熔點很低,很容易融化。金的延展性是所有金屬中最好的,所以可以拉絲,可以壓成金箔,對於古代的工藝來說,金是非常容易塑造和駕馭的材料,而金也很不容易氧化,就算保存很久也會金光閃閃的。
金的最重要的特質就是不容易氧化,不會輕易變質,不容易上銹,當然幾千幾百年的持續氧化也是會上銹的。不容易變質的品質就像學佛修行獲得聖位不容易退化一樣的。我們知道3不退轉,各種說法不同,我偏向理解為:位不退、行不退、願不退,這3個不退。達到這3個不退轉是需要到達最低7地菩薩位才可以的,到4果阿羅漢了就能達到位不退,各種修行的境界可以不退了,但是他還會退失願望和行持;到初住菩薩位就達到了行不退,在沒獲得行不退前,還會有各種動蕩,做這個做那個,東一下西一下的,行為不穩定;行為不穩定是因為願也不穩定,所以不可能真正的安穩不退,只有達到真正的願不退了,行持自然會保持不失,果位也就必然不會失去,所以願不退就是7地菩薩位獲得徹底不退轉的保障條件。
相比我們來說願不退就不太現實,如我過去說“往生極樂的願也是相對願,他不是恆常的願!”往生極樂這個願圓滿了,就要把這個願放下,所以往生願不是究竟願。等到了極樂,通過在極樂的修學,發出真實的願來,就能實現3不退了;到極樂的所有眾生都能發出真誠的願來,所以往生極樂的眾生都可以擁有阿鞞跋致3不退的受用。相對當下的我們,雖然知道往生願不究竟,但是如果沒有這個往生極樂的跳板,我們無法觸碰3不退的這種清淨恆常的大願。這就表現出修學的次第性了,在這個地方要說往生極樂,在極樂就要說清淨救度一切眾生。
金的抗氧化能力就像修行獲得不退位後的純淨和強烈的自潔能力,如自然界流動的水有自潔能力,遭遇到染污,可以通過足夠長的時間轉化掉這種影響,最後又恢復到清淨的狀態,水是把雜質染污包容其中,然後各種運動分解和沉降掉雜質染污;金的這種不沾染是不容、不接受,就如修行一樣了,你想不受染污,最開始是要有足夠的自我清潔的能力,有方法、有過程、有步驟、有次第的清淨自己,到最後通過堅持獲得清淨。而金不這樣,因為有足夠好的延展性,可以很強烈的保持本質,所以也就不需要接納其他物質,自然就沒有染污可以融入其中;修行也是這樣,你得學會忍,各種外力施加就像打在棉花上,如刀割水,如風吹光,這樣才能“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所以佛教裡把忍辱叫做精進铠,對我們有保護作用,在前進過程中不會被傷害的;如果學不會忍,就像穿了睡衣上了戰場一樣,會被嘲笑的,自己也會覺得很尴尬,和環境格格不入,行走下去會遍體鱗傷,自然不會有好的結果了。所以我們學佛也是一樣,你忍的方法、忍的手段、忍的技術層面是否拿到手了?是否能運用?運用的恰當與否?這些都關乎到結果了。
佛曾舉了一個例子,就是金和礦的關系,當弟子問修行證悟佛果後會不會墮落呢?金是從金礦中來,但是已經形成金了,就沒辦法再回到礦的狀態了。只是金可以各種用途,做成各種器皿物品,但是這些也都不再是金礦的狀態了。所以金礦就是凡夫,金就是菩提聖位,用金做各種器具就是佛菩薩慈悲示現各種形態,雖然各種形態可能和金礦很類似,但2者有本質區別。
佛教把金作為7寶之首,絕對不是因為貴重、是重金屬、是富貴、權力的象征,而是因為代表了修行的境界狀態和過程,這種表法內容非常深厚。當我們看到金碧輝煌的寺院,看到金裝著身的佛菩薩聖像,不是讓你看這些金用了多少錢,而是要告訴我們:要學會提煉自己,擺脫礦石的粗犷形態,回歸到精純的本質中,如金那樣的淨潔,如金那樣的忍辱,如金那樣的隨順,如金那樣的不爭。
銀往往與金並提,銀的很多性質和金是類似的,但在抗氧化能力上差一些。銀放在自然環境下很快就會氧化變黑了,需要常常的清洗,才能保持銀的本來狀態。正是銀的這個特性,古人用銀作為鑒別有毒與否的工具,有的少數民族常常佩戴銀飾品去勞作,並非是顯擺自己有錢,當銀飾顏色變化了,就是這個地方有毒了,或者是毒氣、瘴氣、水有毒等等了,要及時離開,能保住性命。
所以銀的狀態就類似於菩薩了,菩薩要常常做自我清洗,狀態不對很快就有反應;如果狀態不對都沒反應、沒察覺,這和凡夫有什麼區別?凡夫是後知後覺,當然菩薩也不一定是先知先覺,只是菩薩懂得清洗自己、反觀自己、反省自己,能從自我的狀態看到過程正確與否。這裡說的菩薩,不是指文殊、普賢、觀音、彌勒這樣的大菩薩,這些菩薩都類似於佛了。圓教大乘說的菩薩有分52個階段,登地到妙覺這12位是狹義菩薩,前面那40個階段是廣義菩薩,我們往往說的菩薩如果沒有特別指出,也都要把前40個階位都包括在內。畢竟在菩薩裡達到等覺、妙覺的還是少數,雖然數量很龐大,對比廣義菩薩的這個群體,等、妙覺菩薩絕對是少數派。對廣大群體的菩薩而言,對還沒達到3不退的菩薩而言,就要常常反省自己、反觀自己、並常常清洗自己了。如我常常說學佛是效率論,你做了某個調整,在效果上就要有變化;如果效果沒變化,你的這個調整就很可能是沒到位,或者就是不必要的調整。
不會調整自己就是不懂得尊重結果,一個結果出現必然有因有緣,因,可能我們當下改不了,但是緣能改,而且可以非常迅猛的扭轉緣,令結果有對應的改變;如果我們調整了緣,結果沒改變絲毫,可能我們的調整錯了,沒調整對,或者調整本身就是沒效力的。你想學佛有效果、有個效力,怎麼來啊?不懂得微細的調整自己,人家說什麼就傻乎乎的跟著做,合適不合適?匹配不匹配?你都不知道,效果好壞你怎麼知道?所以我常常說:你要自己調整,並且找到自己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