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生死事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雜志2016年第4期 文/德康

  關注死亡

  古人雲:“生死事大。”談及死亡,先講兩個真實的故事,非為顯神弄異或神神叨叨,只因與文相關,故述之以敦信向。

  二十年前,筆者堂姐的丈夫於一天凌晨在自家門前的國道上出了車禍,被撞身亡。抬至家中,當家人在驚恐、無助中料理後事時,又逢城管來管束,說占道要罰款,無奈之下,只能在混亂中匆匆結束後事,當天將其埋葬。此後一段時間裡,末學母親及家族中的幾位老人在堂姐家陪夜時,屢逢異事:夜深人靜時,曾聽見有穿拖鞋上樓梯的聲音。某次夏夜炎熱,大家在打開房間窗戶時,有物從窗而入,卻不見身影,還踏在末學母親的胳膊上,母親的胳膊頓時不能動彈,隨後房間的燈開始一亮一滅。諸多怪事,不得其解,家族裡老人們的看法是:死得橫,埋得急。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末學修學淨土法門後,我於二九年開始參加東林慈善功德會某地聯絡處的志願服務。在此期間參與臨終關懷與助念,屢見臨終者離世之時,所現之境各不相同:有人子女賢孝而離世安詳;有人家屬紛爭而面露痛苦;有人心境平和,身無障礙而離世從容;有人卻身心不安,障難重重。其中一例有些奇特, 一位九十歲的老人,突發腦溢血去世,末學應家屬之請與家屬一起為老人助念。助念結束後的第二天,老人的孫子打來電話,說助念後,老人於空中發聲與家屬交流,感謝家屬的助念;老人敘述其往生後所見之境界,與淨土經典描述無異;講述其前世修行的善根,特別勉勵家人好好念佛;還提到一張兩萬余元存折所放的位置及助念中發生的一個小插曲。原來,在助念中途,末學見老人的二女兒嘴動得很快,懷疑她不在念佛,換班時,悄悄問她,她承認因修行別種法門,當時在念咒語,末學囑她單一念佛就好。此事本只有我們兩人知曉,但老人與家屬交流時,特別提到此事,並叮囑家人助念時念佛最好。誠如印光大師所說“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諸事所顯,生死事大,不可不慎。

  對於人生,人們總是渴望得到幸福美滿。《尚書·洪范》中用“五福”來表達這種向往,其中第五福為“考終命”,也稱為“善終”。人們希望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亡日期,及早做好准備。不希望因橫禍而命終,希望臨終時身體沒有病痛,心裡沒有掛礙和煩惱,能安詳自在地離開人世。人們對臨命終時可能出現的身心苦痛、彷徨迷茫、內心恐慌的狀態,往往會六神無主、心生恐懼。

  《十二品生死經》雲:“人死有十二品,何等十二?一曰無余死者,謂羅漢,無所著也。二曰度於死者,謂阿那含,不復還也。三曰有余死者,謂斯陀含,往而還也。四曰學度死者,謂須陀洹,見道跡也。五曰無欺死者,謂八等人也。六曰歡喜死者,謂行一心也。七曰數數死者,謂惡戒人也。八曰悔死者,謂凡夫也。九曰橫死者,謂孤獨苦也。十曰縛著死者,謂畜生也。十一曰燒灼死者, 謂地獄也。十二曰饑渴死者,謂餓鬼也。”《瑜伽師地論》卷一總結諸說,將人的死亡分為三種情況:一壽盡死,即活到天年而老死;二福盡死,生理上的壽限雖未到,卻因福報已享盡,如貧窮困厄凍餓而死等;三非時死,又稱“橫死”,壽數未到,福亦未盡,而是因意外的原因導致早死,如遭車禍等,《佛說佛醫經》把人非時死的原因總結為九橫。經典上提道:人將死的時候,四大分離,就像生龜脫殼那麼痛苦。

  善終的重要性,體現在臨終時的心念可以決定人來生的去處。臨終時的一念貪心瞋心,就可能導致投生到一個很不好的境界去而不得善終,昔阿耆達王臨終心生瞋恨而墮蟒身即是明證。《徹悟禅師語錄》中也說:“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

  因此,如何面對死亡,如何規劃人生,就成為人生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印光大師在《臨終三大要》裡說:“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一個“慘”字,凸顯面對死亡時,人們的悲傷、難受及嚴重程度。特勸“計慮”,謂生死為人生大事,不可不早作打算、計劃謀慮。

  死亡真相

  佛教常常用死如出獄、死如再生、死如卒業、死如喬遷、死如更衣、死如新陳代謝等比喻,來表明對死亡的超然態度。佛教認為,生命系由色身及神識構成,物質性的色身必隨因緣而變化、死亡,而依附於肉體色身的神識轉入到一個新的生命體中,神識在身體中的存在是相似相續的狀態,肉體死亡而神識卻未死亡。因此,一期肉體生命雖然死亡了,而神識還要再次投生,輪轉不停。如《大佛頂首楞嚴經》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印光大師說:“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又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及迷之則生死輪回,了無已時。悟之則徹證涅槃,永劫常住之實理實事,究竟闡明。”“以眾生心性,當體即是無余涅,但以迷故,幻成生死輪回之相。”慧遠大師也以“火木之喻”,極形象地描述了神識在身體裡的存在狀態,既不是永恆不變的,也不是人死如燈滅。

  佛教認為,生命以壽暖識三者的相互依持而得以延續,如《八識規矩補注》說:“壽暖識三,更互依持,得相續住。”因此,亡者往往斷氣之後,神識尚未離去,須經過一段時間,通身冷透,神識出離,壽、暖、識都離開了身體,色身才算真正死亡。

  在佛教看來, 死亡是生命獲得超越的一次機會。佛教講生死輪回的原因和道理,教人出離生死輪回的方法,就是要通過修行,斬斷這種輪回的因,追求解脫,最終獲得不生不滅的永恆生命而究竟免於輪回。

  生死輪回的因,無非業力。印光大師說:“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捨此身軀,復受別種身軀耳。不知佛法者,直是無法可設,只可任彼隨業流轉。”《佛說十二因緣經》詳盡地诠釋三世因果,明了生死輪回及了脫生死的因緣果報, 明“ 欲” 為生死根本。

  人死後按照因果的規律,循業受報。一個人如果沒有大修行,隨其業力的不同可有六種不同的去處,即六道:若能信受修持十善即能生於天道;若帶瞋心修福即生修羅道;若嚴守五戒即生人道;若生前愚癡無明即生畜生道;若貪心重則生餓鬼道;若作惡多端、業障深重則生地獄道。但即使升天,貴為天神,福報享盡,仍然墮落,不免輪回。因此,生死大事,須當預辦。若待臨行方修,恐被業力所奪。

  以佛知見超越生死

  一、 念佛求生西方為即生了生死大法

  佛將度化眾生了脫生死之法,分作五乘。印光大師為我們修行之人抉擇法門時說:“人乘、天乘,皆非了生死法。聲聞乘,依戒定慧, 修四谛法,以了生死。緣覺乘,依戒定慧,觀察十二因緣流轉,還滅二門,以了生死。菩薩乘,依戒定慧,修六度萬行,下化眾生,以期上成佛道。然此三乘法,皆屬仗自力之普通法。若最上上根人,當可現生了生死,即佛在世時,亦是百中之一。若現在,恐全世界亦無一二矣。然佛以大慈悲,預知後世眾生,無仗自力現生能了生死者,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特別法門。無論老幼男女,貴賤智愚,士農工商,政軍學界,在家出家,上聖下凡,皆令現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博地凡夫,帶業往生。既生西方,惑、業、苦三,悉皆消滅。喻如片雪,當於洪爐,未至而化。已了生死之二乘,及權位菩薩往生,則速證無生法忍。已證無生之法身大士往生,則速證佛果。如來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故難。唯此一法,全仗阿彌陀佛慈悲誓願攝受之力,及與行人信願誠懇憶念之力,故得感應道交,即生了辦也。”是知,念佛法門,亦特為死時及死後神超淨土所設。

  淨土法門以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為宗旨。淨業行人臨命終時,即是文成印壞,捨此娑婆世界之業報身,往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生。《徹悟禅師語錄》中說:“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余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余處也。何為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於深,願貴於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

  二、念佛人往生西方之案例

  如《西方確指》中所說,汝欲往燕都,畢竟得一走過燕都之人指示方得無謬。欲明淨業行人應如何面對死亡,且先看幾個修行案例。

  (一)《淨土聖賢錄》記載淨業成就者

  《淨土聖賢錄》歷敘西方極樂世界教主、諸大菩薩、西天東土歷代淨土宗祖師,及出家比丘、比丘尼眾,人王、宰官及男女善信,乃至異類往生等。其中不乏善人惡人,總明淨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悉皆度脫。

  有一生行惡,臨終忏悔,至心信樂,十念念佛,得蒙接引,帶業往生,即預聖流,解脫生死輪回者。如《佛祖統紀》記載的唐張鐘馗、張善和平生殺生造惡,臨終惡報現前,而至心稱念阿彌陀佛,順利往生極樂世界。

  有曾破淨戒,後生深悔,念佛滅罪,力行淨業,而得往生,了脫生死大事者。如蓮池大師《往生集》卷中及《續藏經》所記載的唐代僧雄俊和惟恭,皆因不守淨戒而被稱為地獄種子,忏悔念佛而延壽,更瑞相現而往生。所以,徹悟大師《念佛伽陀·教乘百偈》有雲:“一句彌陀,有教無類,雄俊入冥,惟恭滅罪。一句彌陀,是無上禅,一生事辦,曠劫功圓。”

  有通身放下,明理導行,定慧均等,信願持名, 成就淨業者。如宋王日休居士,國學進士,棄官不就。將所注解儒家經典數十萬言盡皆捨棄,精進念佛,志求往生西方。臨終屹然立化,祥瑞感應,照耀千古。又如宋楊傑,少年登科,尊崇佛法,傾心淨土,深明淨土法門義理殊勝,其平生著述,多指歸淨土。臨終時說偈雲:“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有一生行善,結社念佛,利益人天,信願真切,臨終自在,了脫生死,成就往生大利者。如清代羅允枚,太倉人。以多病,棄舉業,參檗巖老人,了徹向上,復回心淨土。倡念佛社三四處,蓮風大振。因之病愈、延壽,預知時至,合掌向西,稱佛而脫。

  (二)淨宗祖師之榜樣

  淨宗第九祖蕅益大師,一生以了脫生死為己任,其所言所行,堪稱淨業行人及一切佛弟子的表率。大師雖竭力弘揚天台和戒律,但始終以淨土為歸宿,以信願持名為正行,以持戒精嚴、忏悔業障等為助行,所謂“一句彌陀作大舟”。蕅益大師五十七歲時,盤腿安坐,面西念佛,自在往生。圓寂三年後,發長覆耳,面貌如生,趺坐巍然,牙齒不壞。印光大師贊其曰:“久證法身,乘願再來。”

  蕅益大師的人生歷程,明確告訴了我們應該走什麼樣的法門來修行,應該選擇什麼樣的道路來了生脫死,應該如何精進行持。大師人生短短幾十年,都是圍繞直面死亡、了脫生死輪回這個中心在做功夫。大師身上有一種真切的精神,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生死心切,這是一切學佛人學習的榜樣。

  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的一生,處處直面死亡,時時將“死”字掛在額前,專修淨業,精進勇猛,其思想和行持,透著深刻的淨土情懷。其行持,既有深入義理、理事圓融無礙之理妙,又有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決志求生而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之事妙,誠為末世一切修行人的榜樣。

  大師臨圓寂之時,對大眾開示雲:“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念佛見佛,決定生西。”最後說:“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言訖如入禅定,笑容宛然,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往生。

  印光大師一生精修淨業,最後一著,既現生西瑞相以垂范,復留捨利以彰法身不壞之相。足證祖師悲度眾生,弘願無盡。

  印光大師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韬光斂跡,潛修淨業;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業正行,力诠淨土法門是末法眾生出離生死的唯一要道;以高擎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行善止惡等世間善法為淨業助行,力敦信眾明因慎果,標本兼治。大師世出世法並彰,提倡因果,潛挽劫運。為現代淨業行人面對死亡、修行解脫提供了修行的途徑和效法的楷模,吾人當步武祖師芳蹤,努力修行,成就往生大事。

  (三)當代念佛往生西方的案例

  《淨土》雜志所載之往生紀實,大多是在臨終者生死關頭,因緣和合,得蓮友臨終助念、家屬臨終護持之益,前牽後推、左右扶掖將護,正念念佛,而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生死關頭,以正念念佛、求生西方為直面死亡之重要一著,透佛本懷。

  綜上所述,面對死亡,欲往生善道乃至出離生死輪回,其根本的方法在於念佛。欲達此目的,有兩種方法,一者平時,一者臨命終時。平時如能信願堅定、茹素念佛、戒殺放生、敦倫盡分、閒邪存誠,如此正助合行,則臨命終時,文成印壞,蒙佛接引,得生淨土,成就不退。若平時沒有念佛修行因緣,即使於臨命終時得聞念佛法門,虔敬念佛,至心信樂,求往生者,亦得蒙佛接引之益。

  結束語

  《佛說無量壽經》中說:“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獲極長生,壽樂無有極。”淨土一法是究竟無極的殊勝妙道。西方淨土敞開大門,攝受接納十方一切眾生。所以,欲了生死、出輪回、成佛道的現代人,須真實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心,拔除貪愛之樁,斬斷情執之纜,視三界如牢獄,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鸩毒,視名利如缰繩,視一切良辰美景如夢幻泡影,唯以念佛求生淨土為要務。精進修持,如救頭燃,在生死苦海中,哀祈阿彌陀佛的濟度。這是淨土法門的基本心態和方法,亦是現代淨業行人了脫生死、成辦往生大事的必要前提。吾人應拳拳服膺,培植深遠而高潔的淨業情懷,依教奉行,透脫生死輪回。

 

上一篇:婚姻更能讓你了解因果
下一篇:穿越死亡的沙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